描寫課的四字成語故事
坐井觀來天 亡羊補牢 南轅北轍自 驚弓之鳥 買櫝還珠 女媧補天 誇父追日 畫龍點睛 揠苗助長 守株待兔 聞雞起舞 程門立雪 完璧歸趙 負荊請罪 入木三分 竭澤而漁 響遏行雲 邯鄲學步 捨本逐末 對牛彈琴 胸有成竹 雪中送炭 自相矛盾 滴水石穿【水滴石穿】
【【望採納……】
❷ 一個故事中,有三個或以上成語,這個成語必須出自這個故事,班會課要表演,急啊!!!!
將相和》這個故事出自司馬遷的《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和「負荊請罪」3個小故事組成。「將相和」這出故事宣揚的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將相和,平天下。
戰國時趙國舍人藺相如奉命出使秦國,不辱使命,完璧歸趙,所以被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趙王赴秦王設下的澠池會,使趙王免受秦王侮辱。趙王為表彰藺相如的功勞,封藺相如為上卿。老將廉頗認為自己戰無不勝,攻無不克,藺相如只不過是一介文弱書生,只有口舌之功卻比他官大,對此心中很是不服,而屢次對人說:「以後讓我見了他,必定會羞辱他。」藺相如知道此事後以國家大事為重,請病假不上朝,盡量不與他相見。後廉頗得知藺相如此舉完全是以國家大事為重,向藺相如負荊請罪。後兩人合好開始盡心盡力的輔佐趙王治理國家。《完璧歸趙》楚國有一件叫做和氏璧的寶玉,為趙惠文王所得,秦昭王聽說後,表示願意用15城換取和氏璧。趙惠文王召見藺相如,藺相如表示願帶和氏璧去秦國,如果趙國得到秦國的城邑,就將和氏璧留在秦國,反之,一定完璧歸趙。藺相如到秦國後,將和氏璧獻上,秦昭王大喜,卻全無將城邑給趙之意。藺相如誆說玉上有一小疵點,要指給秦昭王看,拿回了寶玉。他在庭柱旁站定,說:趙王擔心秦國自恃強大,得和氏璧而不給城邑,經過我勸說方才答應。趙王齋戒5天,然後才讓我捧璧前來,以示對秦國威嚴的尊重和敬意。不料大王禮儀簡慢,毫無交割城邑的誠意,現在若大王一定要搶走寶玉,我寧可將腦袋與寶玉一起在柱子上撞碎。秦昭王無奈,只得劃出15個城邑給趙。藺相如估計秦昭王不過是假意應付,便提出要秦昭王也應齋戒5日,再鄭重其事地交換。秦昭王只好應允。藺相如便派隨從懷藏和氏璧,偷偷從小道返回趙國。秦昭王齋戒完畢,舉行交換儀式時,藺相如才把送和氏璧回趙之事告訴秦昭王,從而保全了和氏璧。《澠(miǎn)池之會》藺相如完璧歸趙的第二年,趙惠文王十七年(公元前282年),秦借口趙不跟它聯合攻齊,派兵攻下趙的兩座城池。趙惠文王十八年(公元前281年),秦兵侵趙,攻下石城(約當今河南林縣西南)。趙惠文王十九年(公元前280年),秦將白起率軍攻趙,取光狼城(約當今山西高平縣西),斬殺趙國三萬人。秦在對趙進行軍事威脅的同時,又在外交方面迫使趙國屈服。趙惠文王二十年(公元前279年),秦王派使者通知趙王在西河外澠池(今河南澠池縣西)地方作友好會見。趙王畏懼秦國,想要辭謝不去。廉頗、藺相如兩人商量之後對趙王說:「大王不去赴會,顯得我們趙國軟弱、膽怯。」於是趙王決定去和秦王相會,帶藺相如同行。廉頗送到國境上,與趙王訣別時約定說:「大王出發之後,估計來迴路程及會見的禮節完畢,前後不過三十天。要是過了三十天還沒有回來,就請讓我們立太子為王,用以斷絕秦國扣留您作為要挾的念頭。」趙王答應了。
趙王到了澠池與秦王相會。席上,秦王酒喝得很暢快的時候,對趙王說:「我聽說您喜歡彈瑟,請彈一曲給我聽聽。」趙王就在筵席上彈了一曲。秦國的史官走上前來,寫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與趙王會飲,命令趙王彈瑟。」藺相如上前對秦王說:「趙王聽說秦王擅長秦國的音樂,現在我奉獻盆缶,請秦王敲敲以相娛樂。」秦王怒,不肯答應。藺相如捧著盆缶上前,跪著獻給秦王。秦王還是不肯敲。藺相如說:「我跟大王的距離不滿五步,大王要是不答應我的請求,我可要把頸上的血濺到大王身上了!」秦王的侍衛們要殺藺相如,藺相如瞪起眼睛,大聲呵斥他們,嚇得那些人直向後退。秦王很不高興,只得勉強在缶上敲了一下。藺相如回頭叫趙國的史官寫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為趙王擊缶。」秦國的群臣說:「請趙王送十五座城給秦王作為獻禮。」藺相如也說:「請秦王把國都咸陽送給趙王作為獻禮。」直到酒筵完畢,秦始終不能占趙的上風。趙國調集了大軍提防秦國進犯,秦國也不敢有什麼舉動。《負荊請罪》戰國時候,有七個大國,它們分別是秦、齊、楚、燕、韓、趙、魏,歷史上稱為「戰國七雄」。其中,又數秦國最強大。秦國常常欺侮趙國。有一次,趙王派一個大臣的手下人藺相如到秦國去交涉。藺相如見了秦王,憑著機智和勇敢,給趙國爭得了不少面子。秦王見趙國有這樣的人才,就不敢再小看趙國了。趙王看藺相如這么能幹。就封他為「上卿」(相當於後來的宰相)。
趙王這么看重藺相如,可氣壞了趙國的大將軍廉頗。他想:我為趙國拚命打仗,功勞難道不如藺相如嗎?藺相如光憑一張嘴,有什麼了不起的本領,地位倒比我還高!他越想越不服氣,怒氣沖沖地說:「我要是碰著藺相如,要當面給他點兒難堪,看他能把我怎麼樣!」
廉頗的這些話傳到了藺相如耳朵里。藺相如立刻吩咐他手下的人,叫他們以後碰著廉頗手下的人,千萬要讓著點兒,不要和他們爭吵。他自己坐車出門,只要聽說廉頗打前面來了,就叫馬車夫把車子趕到小巷子里,等廉頗過去了再走。
廉頗手下的人,看見上卿這么讓著自己的主人,更加得意忘形了,見了藺相如手下的人,就嘲笑他們。藺相如手下的人受不了這個氣,就跟藺相如說:「您的地位比廉將軍高,他罵您,您反而躲著他,讓著他,他越發不把您放在眼裡啦!這么下去,我們可受不了。」
藺相如心平氣和地問他們:「廉將軍跟秦王相比,哪一個厲害呢?」大夥兒說:「那當然是秦王厲害。」藺相如說:「對呀!我見了秦王都不怕,難道還怕廉將軍嗎?要知道,秦國現在不敢來打趙國,就是因為國內文官武將一條心。我們兩人好比是兩只老虎,兩只老虎要是打起架來,不免有一隻要受傷,甚至死掉,這就給秦國造成了進攻趙國的好機會。你們想想,國家的事兒要緊,還是私人的面子要緊?」
藺相如手下的人聽了這一番話,非常感動,以後看見廉頗手下的人,都小心謹慎,總是讓著他們。
藺相如的這番話,後來傳到了廉頗的耳朵里。廉頗慚愧極了。於是他脫下戰袍,背了一捆荊條,直奔藺相如家。藺相如連忙出來迎接廉頗。廉頗對著藺相如跪了下來,雙手捧著荊條,請藺相如鞭打自己。藺相如把荊條扔在地上,急忙用雙手扶起廉頗,給他穿好衣服,拉著他的手請他坐下。
藺相如和廉頗從此成了很要好的朋友。這兩個人一文一武,同心協力為國家辦事,秦國因此更不敢欺侮趙國了。「負荊請罪」也就成了一句成語,表示向別人道歉、承認錯誤的意思。
❸ 高一語文課前三分鍾,三個有難度的四字成語,及其出處典故
乘風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時候,宋國有位將軍姓宗名愨,他從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負。有一天,宗愨的叔父問他有什麼志向,宗愨回答道:「願乘長風,破萬里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礙,勇往直前,干一番事業。宗愨經過勤學苦練,努力奮斗,終於成為一位能征善戰的將軍。
後來,人們就用「乘風破浪」來形容不怕困難,奮勇前進的精神
東施效顰
古時候,越國有兩個女子,一個長得很美,叫西施,一個長得很醜,叫東施。東施很羨慕西施的美麗,就時時模仿西施的一舉一動。有一天,西施犯了心口疼的病,走在大街上,用手捂住胸口,雙眉緊皺。東施一見,以為西施這樣就是美,於是也學著她的樣子在大街上走來走去,可是街上行人見了她的這個樣子,嚇得東躲西藏,不敢去看她。後來人們就用「東施效顰」來比喻不知道人家的好處和本身的缺點在哪裡,胡亂模仿。其中的「效」是「仿效」,「顰」是「皺眉」的意思。
飛鳥驚蛇
釋亞樓是唐代一位和尚。他久居寺廟,燒香念經。別的和尚空閑時就偷偷下棋睡覺,釋亞樓卻買了硯墨筆紙練習書法。有時深更半夜,他還在苦苦練習。一年年過去,他寫字的功夫越來越深。許多燒香拜佛的人,也來請他寫字。他都一一答應。 他的草書,寫得尤其飄逸奔放。有人問他:「草書怎樣算好?」釋亞樓寫了八個字:「飛鳥出林,驚蛇入草!」
❹ 一節成語故事課比賽作文400字左右
今天下午,我們班舉行了講成語故事比賽,這些故事裡有一些是我熟悉的,還有一些是我沒聽過的。有些同學一邊講一邊演,把故事講得繪聲繪色的,讓台下的同學和評委都聽得入了迷。很快輪到我了,我既緊張又激動,巴不得趕緊講完。還好我沒出現什麼失誤,把我准備的故事清清楚楚的講完。最後,我得了個第一名。
這次比賽真的很好,既讓我理解了很多成語故事的意思,又能鍛煉我的表達能力和膽量。
今天,我讀了一個成語故事:《葉公好龍》。
這個故事主要講:古時候有一個人叫葉公。葉公非常喜歡龍,又因為他生活在富貴家庭中,家裡所有的東西都是上等的,所以他的衣服上、帽子上、鞋子上、家裡的柱子上、被子上、枕頭上……家裡上上下下的東西,都刺有龍的圖案。一轉眼,五年過去了。這五年裡,葉公一家平平安安,生活地非常幸福。可是,葉公一家並不知道:天上的真龍知道,葉公一家既然這么喜歡我,那見到真龍……豈不是更喜歡了嗎?好!就這么決定了,我明天下凡去見一見那個名叫葉公的人!第二天,真龍來到了葉公的家裡,透過窗戶看到了正在呼呼大睡的葉公,葉公也被這如此巨大的呼吸聲吵醒了,一看,兩眼直冒金心,嚇暈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有些人只是表面上喜歡某樣東西,並不是發自內心的喜歡某樣東西,所以小朋友千萬不要學葉公哦!
❺ 范仲淹的故事這一課興什麼利什麼是四字成語
興國利民
不是四字成語
❻ 5給好評,高中語文演講課前講成語,給我弄一個,有典故的最好,比較生僻
彈冠相慶,沐猴而冠,拾人牙慧,瓜田李下,汗牛充棟。有典故的成語太多了。
❼ 我們老師叫我課前十分鍾講個成語故事,而且是那種很少見的成語,最好帶點趣味性,快幫幫我!
這個你應該沒聽過吧——.疑鄰盜斧——從前有個鄉下人,丟了一把斧子。他以版為是鄰居家的兒子偷權去了,於是處處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越看越覺得那人像是盜斧的賊。不夠的我接下面。 後來,丟斧子的人找到了
❽ 可以用哪四個四字詞語來描寫景陽岡一課的故事情節
進店飲酒,執意過岡,與虎鬥爭,得勝下岡
❾ 「漏」一課中這則故事意在告訴我們什麼用四字詞語概括
課文《漏》這來則故自事意在告訴我們:做賊心虛
文章講述了一個賊和一隻老虎不約而同去偷一戶人家的驢,聽到戶主說「漏」,以為對方就是厲害的「漏」,因而互相驚嚇逃跑,最後雙雙摔暈過去的故事。殊不知戶主說的「漏」其實指的是「漏雨」罷了,賊和老虎卻以為是怪獸。
❿ 《將相和》課文的三個 故事用四字詞語概括,分別是_____,____,_____
完璧歸趙 澠池之會 負荊請罪
課文的三個部分 小故事 標題
望樓主採納 答案百分百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