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虛心請教的成語
① 形容「虛心向別人請教」的成語或四字詞有哪些
1、形容「虛心向別人請教」的成語或四字詞有:不恥下問、不吝賜教、不愧下學、好問則裕、好問決疑、勤學好問、學問思辨、有以教我、不吝指教、移樽就教。
② 虛心向人請教是哪個成語
不恥下問_網路漢語
不恥下問 [bù chǐ xià wèn]
[釋義] 樂於向學問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學習,而不覺得不好內意思。
[出處容] 《論語·公冶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③ 歷史名人的成語有哪些
不恥下問
釋義:不以向學問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請教為恥辱。
春秋時期,衛國有個人叫孔圉,勤奮好學,而且很謙虛。他死了以後,衛國的國君為了表彰他,並讓後人學習他的好學精神,就賜給他一個「文」的稱號,所以,後來人們就尊稱他為「孔文子」。
孔子有個學生叫子貢,也是衛國人。他認為孔圉不像人們所說的那樣,稱他為「孔文子」,似乎是有點評價過高了。他想來想去,覺得不能理解,就去向孔子請教。
子貢說:「那個孔文子並沒有什麼了不起,憑什麼要賜給他『文』的稱號?」
孔子回答說:「孔圉聰明好學,勇於向地位和學識不如自己的人虛心請教,而不會感到丟臉,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所以要賜給他『文』的稱號。」
子貢聽孔子這樣一說,猛然省悟,頓時感到心悅誠服。
鑿壁偷光
匡衡,字稚圭,西漢東海(漢郡名,今江蘇省邳縣以東至海,連山東省滋陽縣以東至海地區)人。他出身農家,祖父、父親世代都是農民。傳到匡衡,卻喜歡讀書。他年輕時家裡貧窮,白天給人做僱工來維持生計,晚上才有時間讀書。可是家裡窮得連燈燭也點不起。鄰家燈燭明巒,卻又照不過來。匡衡就想出個法子,在貼著鄰家的牆上鑿穿一個孔洞,「偷」它一點光亮,讓鄰家的燈光照射過來。他就捧著書本,在洞前映著光來讀書。
匡衡家窮買不起書。同鄉有個富翁家中藏書很豐富。匡衡就去他家做工,卻不收分文工錢。富翁感到很奇怪,問匡衡為什麼?匡衡說:「我不想要工錢,只希望您能把家中的書都借給我讀,我可就很心滿意足了。」富翁聽了,被他那種勤奮好學的精神所深深感動,就答應了他的請求。從此,匡衡就有了極好的讀書機會。史書上說,匡衡精力充沛,超越常人,富翁家的豐富的藏書,加上匡衡本人的勤奮努力,終於把他造就成為一位知識學問淵博的學者。當時的讀書人中甚至流傳著這么幾句口碑:「無說《詩》,匡鼎來;匡說詩,解人頤(沒有人能解說《詩經》,匡衡恰好來了;匡衡給大家解說了《詩經》的疑義,大家開心得都笑起來)。」可見他聲譽很高。當時,許多讀書人都拜他為師,跟他學習。
漢元帝的時候,張衡受推薦被朝廷任命為郎中,再升為博士,給事中。這時先後發生了日蝕和地震,漢元帝心中惶恐,怕是上天降下的災殃警兆,就向大臣們咨詢政治的得失。匡衡上奏,列舉歷史事實說明天象只是一種大然的陰陽變化,禍福全在於人的作為,人類社會的風氣,更在於朝廷的教化倡導和影響。因而皇上應當裁減宮廷的費用,親近忠臣正人,疏遠佞臣小人,選拔賢材,開放方路接納忠諫,等等。漢遠帝很贊賞匡衡的見識,提升他為光祿大夫、太子少傅。
漢元帝龐愛傅昭儀和她的兒子定陶王超過了皇後和太子。匡衡對此提出了懇切的規勸,透徹地剖析「正家而天下定」的道理,要防止招致國家的禍亂。匡衡在朝廷中參議大政,引經據典,闡明法理道義,很受贊賞,由此升任為光祿勛、御史大夫,後來又升來丞相,封為樂安侯。
漢元帝時,宦官中書令石顯專權,排擠陷害賢良。匡衡也害怕他,不敢指摘。漢元帝去世之後,漢成帝即位,匡衡和御史大夫甄譚聯手彈劾石顯,揭露他和黨羽的種種罪惡。石顯和爪牙都受到應有的懲辦。但朝中大臣也有人認為,匡衡身為輔政大臣,早年不及時參奏揭發,卻阿諛曲從,沒有盡到責任,對他提出彈劾。匡衡也自感慚愧,一再請求辭職,後來終於因多佔封地的事被罷了官。
後人根據匡衡的故事,概括出一句成語「鑿壁偷光」,形容勤奮好學。
懸梁刺股
東漢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輕時勤奮好學,經常關起門,獨自一人不停地讀書。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是廢寢忘食。讀書時間長,勞累了,還不休息。時間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響自己的讀書學習,就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古時候,男子的頭發很長。他就找一根繩子,一頭牢牢的綁在房樑上。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發,這樣會把頭皮扯痛了, 馬上就清醒了,再繼續讀書學習。
這就時孫敬懸梁的故事。
戰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蘇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輕時,由於學問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視。回家後,家人對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這對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決心,發奮讀書。他常常讀書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覺。他也想出了一個方法,准備一把錐子,一打瞌睡,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猛然間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來,再堅持讀書。 這就使蘇秦"刺股"的故事。
囊螢映雪
「囊螢映雪」這則成語的囊螢是晉代車胤家貧,沒錢買燈油,而又想晚上讀書,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螢火蟲來當燈讀書;映雪是晉代孫康冬天夜裡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書。後用「囊螢映雪」比喻家境貧苦,刻苦讀書。 「這個成語來源於《晉書.車胤(yin)傳》,胤......家貧不常得油,夏月則練囊盛數十螢火以照書。孫康家貧,常映雪讀書。 「晉代時,車胤從小好學不倦,但因家境貧困,父親無法為他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為了維持溫飽,沒有多餘的錢買燈油供他晚上讀書。為此,他只能利用這個時間背誦詩文。 「夏天的一個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見許多螢火蟲在低空中飛舞。一閃一閃的光點,在黑暗中顯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許多螢火蟲集中在一起,不就成為一盞燈了嗎:於是,他去找了一隻白絹口袋,隨即抓了幾十隻螢火蟲放在裡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來。雖然不怎麼明亮,但可勉強用來看書了。從此,只要有螢火蟲,他就去抓一把來當作燈用。由於他勤學苦練,後來終於做了職位很高的官。 「同朝代的孫康情況也是如此。由於沒錢買燈油,晚上不能看書,只能早早睡覺。他覺得讓時間這樣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從睡夢中醒來,把頭側向窗戶時,發現窗縫里透進一絲光亮。原來,那是大雪映出來的,可以利用它來看書。於是他倦意頓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書籍,來到屋外。寬闊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裡要亮多了。孫康不顧寒冷,立即看起書來,手腳凍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時搓搓手指。此後,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過這個好機會,孜孜不倦地讀書。這種苦學的精神,促使他的學識突飛猛進,成為飽學之士。後來,他也當了高官。
劉綺燃荻讀書。梁代時彭城人劉綺,「早孤家貧,燈燭難辦,常買荻折之,燃荻為燈」,發奮讀書。
望梅止渴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領部隊去討伐張綉,天氣熱得出奇,驕陽似火,天上一絲雲彩也沒有,部隊在彎彎曲曲的山道上行走,兩邊密密的樹木和被陽光曬得滾燙的山石,讓人透不過氣來。到了中午時分,士兵的衣服都濕透了,行軍的速度也慢下來,有幾個體弱的士兵竟暈倒在路邊。
曹操看行軍的速度越來越慢,擔心貽誤戰機,心裡很是著急。可是,眼下幾萬人馬連水都喝不上,又怎麼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來向導,悄悄問他:「這附近可有水源?」向導搖搖頭說:「泉水在山谷的那一邊,要繞道過去還有很遠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說,「不行,時間來不及。」他看了看前邊的樹林,沉思了一會兒,對向導說:「你什麼也別說,我來想辦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隊加快速度也無濟於事。腦筋一轉,辦法來了,他一夾馬肚子,快速趕到隊伍前面,用馬鞭指著前方說:「士兵們,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裡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們快點趕路,繞過這個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們一聽,彷彿已經吃到嘴裡,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許多。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一飯千金
韓信小時家中貧寒,父母雙亡。他雖然用功讀書、拚命習武,然而,掙錢的本事卻一個也不會。迫不得已,他只好到別人家吃「白食」。為此常遭別人冷眼。韓信咽不下這口氣,就來到淮水邊垂釣,用魚換飯吃,經常飢一頓飽一頓。淮水邊上有個老奶奶為人家漂洗紗絮,人稱「漂母」。她見韓信挨餓挺可憐,就把自己帶的飯分一半給他吃。天天如此,從未間斷,韓信發誓要報答漂母之恩。韓信被封為「淮陰侯」後對漂母分食之恩始終沒忘,派人四處尋找,最後以千金相贈。這就是「一飯千金」成語的來歷。
四面楚歌、破釜沉舟——項羽 刮目相看——呂蒙
三顧茅廬、鞠躬盡瘁——諸葛亮 一鼓作氣——曹劌
投筆從戎—— 班超 負荊請罪——廉頗
完璧歸趙——藺相如 鑿壁借光—— 匡衡
指鹿為馬—— 趙高 紙上談兵——趙括
精忠報國—— 岳飛 聞雞起舞——祖逖
入木三分——王羲之 卧薪嘗膽——勾踐
樂不思蜀——劉禪 圖窮匕見——荊軻
胯下之辱——韓信 煮豆燃萁——曹植
一字千金——呂不韋 入木三分——王羲之
④ 白居易虛心請教的故事可以概括成語為()
不恥復下問
bù chǐ xià wèn
【解釋】制樂於向學問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學習,而不覺得不好意思。
【出處】《論語·公冶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結構】動賓式。
【用法】用作褒義。形容虛心求教。一般作主語、謂語、賓語。
【正音】問;不能讀作「wén」。
【辨形】恥;不能寫作「尺」。
【近義詞】不矜不伐、謙虛謹慎、功成不居
【反義詞】好為人師、驕傲自滿、居功自傲
【例句】當幹部的要~;到下面去虛心聽取意見;了解問題。
⑤ 有關「虛心請教」的名言
不滿足是向上的車輪。 —— 魯迅
勞謙虛己,則附之者眾;驕慢倨傲內,則去之者多。 —— 葛洪容
恃國家之大,矜民人之眾,欲見威於敵者,謂之驕兵。 —— 魏相
放盪功不遂,滿盈身必災。 —— 張詠
虛已者進德之基。 —— 方孝孺
滿盈者,不損何為?慎之!慎之! —— 朱舜水
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 王陽明
不驕方能師人之長,而自成其學。 —— 譚嗣同
人生至愚是惡聞已過,人生至惡是善談人過。 —— 申居鄖
盛滿易為災,謙沖恆受福。 —— 張廷玉
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我們應當永遠記住這個真理。 —— 毛澤東
謙虛是不可缺少的品德。 —— 孟德斯鳩
謹慎比大膽要有力量得多。 —— 雨果
當我們是大為謙卑的時候,便是我們最近於偉大的時候。 —— 泰戈爾
恃國家之大,矜民人之眾,欲見威於敵者,謂之驕兵。 —— 魏相
⑥ 形容人虛心學成語
不愧下學】:不恥下問,虛心向地位低的人學習。
【活到老,學到老】:指人一生虛心好學。
【降心俯首】:指虛心下氣,恭順服從。
【降心下氣】:指虛心下氣。
【矜功伐善】:矜、伐:自誇。誇耀自己的功勞和才能。形容極不虛心。
【空空如也】:空空:誠懇,虛心。原形容誠懇、虛心的樣子。現形容一無所有。
【納善如流】:納:採納,接受;善:好的建議和意見。形容虛心接受別人的好建議好意見,像水順流而下一樣自然順暢。
【披懷虛己】:披懷:敞開胸懷;虛:虛心。比喻虛心禮讓,誠懇相待。
【謙恭虛己】:虛己:謙虛,虛心。謙虛恭敬地聽取別人的意見。
【謙虛謹慎】:形容人虛心禮讓,小心謹慎。
【謙虛敬慎】:形容人虛心禮讓,小心謹慎。同「謙虛謹慎」。
【祛衣請業】:祛衣:掀起衣服。形容恭恭敬敬地拜見,虛心請教。
【祛衣受業】:祛衣:掀起衣服。形容恭恭敬敬地拜見,虛心請教。
【三人行,必有我師】:三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為我的老師。指應該不恥下問,虛心向別人學習。
【委誠求當】:指推誠相待,虛心求教。
【溫恭自虛】:溫恭:溫和謙恭;虛:虛心。溫順謙恭而不自滿。形容誠懇受教的好態度。
【聞過則喜】:過:過失;則:就。聽到別人批評自己的缺點或錯誤,表示歡迎和高興。指虛心接受意見。
【聞義而徙】:聞:聽到;義:正義;徙:遷移。聽到符合道義的事就心動神往,虛心相就。
【虛船觸舟】:沒有載人的空船碰撞了別人的船,雖是氣量小的人也不會生氣。比喻虛心可以遠禍。
【虛而不淈】:淈:窮竭。原比喻天地為風箱,愈空虛愈不窮竭,愈推拉愈多排風。多比喻愈虛心求知,知識就越豐富。
【虛己受人】:虛心接受他人的意見。
【虛一而靜】:指虛心、專一而冷靜地觀察事物,就能得到正確的認識。
【虛中樂善】:中:同「衷」,內心;虛中:虛心;善:善言善事。指虛心採納善言,樂意做善事。
【執經叩問】:執:拿著;經:經書;叩問:詢問。手拿經書,向他人請教。形容虛心向他人學習。
【自以為然】:然:這樣。自己認為自己是對的。形容主觀、不虛心的態度。
【自以為是】:是:對。總以為自己是對的。形容主觀,不虛心。
【自用則小】:自用:只憑自己的主觀意圖行事,不虛心向人求教。主觀武斷,就辦不成大事。
⑦ 虛心求教的成語
不恥下問 bù chǐ xià wèn
[釋義] 不恥:不以為恥辱;下問:降低身份請教別人.不以向比自己學識差或地位低的人去請教為可恥.形容虛心求教.
⑧ 形容」最謙虛的求教」的成語是什麼
[bù chǐ xià wèn]
不恥下問
不恥下問,成語,語出《論語》。意思為向地位比自己低、學識比自己少的人請教,也不感到羞恥。恥:以……為恥。問:請教。指人好學。
⑨ 關於最謙虛的求教的成語
彬彬有禮、謙謙君子、謙虛謹慎、謙恭下士、不矜不伐等。
1、彬彬有禮
【解釋】:彬彬:原意為文質兼備的樣子,後形容文雅。形容文雅有禮貌的樣子。
【出自】:漢·司馬遷《史記·太史公自序》:「叔孫通定禮儀,則文學彬彬稍進。」
【譯文】:叔孫通制定禮儀,就文學彬彬有禮前進。
2、謙謙君子
【解釋】:指謙虛而嚴格要求自己的人。
【出自】:春秋·周公《易·謙》:「謙謙君子,卑以自牧也。」
【譯文】:謙虛再謙虛是君子應當具備的品德,謙卑養啊。
3、謙虛謹慎
【解釋】:形容人虛心禮讓,小心謹慎。
【出自】:唐·房玄齡《晉書·張賓載記》:「封濮陽侯,任遇優顯,寵冠當時,而謙虛敬慎,開襟下士。」
【譯文】:封濮陽侯,職位待遇優厚,寵冠當時,而謙虛恭敬謹慎,開衣襟下士。
4、謙恭下士
【解釋】:舊時指達官貴人對地位不高但有才德的人謙虛而有禮貌。
【出自】:東漢·班固《漢書·韋玄成傳》:「少好學,修父業,尤謙遜下士。」
【譯文】:年少好學,修父親的事業,尤其謙虛下士。
5、不矜不伐
【解釋】:矜、伐:自誇自大。不自經為了不起,不為自己吹噓。形容謙遜。
【出自】:西漢·伏生《尚書·大禹謨》:「汝惟不矜,天下莫與汝爭能;汝惟不伐,天下莫與汝爭功。」
【譯文】:你不可憐,天下沒有人與你爭能;你不去,天下沒有人與你爭功。
⑩ 表示虛心好學的成語有哪些
1、執經叩問
【拼音】: zhí jīng kòu wèn
【解釋】: 執:拿著;經:經書;叩問:詢問。手拿經書,向他人請教。形容虛心向他人學習。
【出處】: 明·宋濂《送東陽馬生序》:「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
【造句】:在學習當中,遇到問題要執經叩問、不恥下問。
2、謙恭虛己
【拼音】: qiān gōng xū jǐ
【解釋】: 虛己:謙虛,虛心。謙虛恭敬地聽取別人的意見。
【出處】: 明·馮夢龍《醒世恆言》第26卷:「就是待那同僚,卻也謙恭虛己,百凡從事。」
【造句】:為人應該謙恭虛己,切莫驕傲自大。
3、溫恭自虛
【拼音】: wēn gōng zì xū
【解釋】: 溫恭:溫和謙恭;虛:虛心。溫順謙恭而不自滿。形容誠懇受教的好態度。
【出處】: 《管子·弟子職》:「先生施教,弟子是則,溫恭自虛,所受是極。」
【造句】:在這位大師的所有弟子當中,他是最溫恭自虛的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