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修棧道的成語典故
❶ 誰知道明修棧道,暗度陳滄這個成語的典故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話說項羽滅了秦,自立為西楚霸王,並分封各路起義將領到各地稱王。先前與眾王的約定——先攻入秦都咸陽者為王——也背棄了。這引起了劉邦的極大不滿,但懾於項羽的威勢,不得不隱忍不發,領兵入川,燒了出入巴、蜀的棧道,將自己封閉在其中,稱為漢王。後來劉邦得大將韓信,有其相助,終有出頭之日。
韓信拜為大將後,隨即升帳閱兵,定出軍律數條,號令帳外。大小將士,因他兵權在握,也只好勉強聽他的了。韓信親自監督操練,口講指畫,如何排列陣勢,如何整齊步伐,如何奇正相生,如何首尾相應,如何可合可分,如何可常可變。種種兵法規制,都是劉邦手下將士如樊噲、周勃、灌嬰等也都不知道的。眾人見識了韓信操兵,才知道他確有才學,不是尋常人可比的。於是眾人都生出敬畏之心,遵守韓信號令。自他操練兵起,沒有幾日,已是軍容嚴整,壁壘一新了。劉邦這時已有與項羽相抗的心思,又見韓信將軍容整治得如此齊整,於是召韓信前來商議。兩人心意相通,於是定於漢王元年八月吉日,出師東征。當時出種的棧道已被燒毀,不能行軍。漢王劉邦早已同張良定下了「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計策,這次又問韓信該如何進兵。韓信說的與張良不謀而合。劉邦高興地說:「真是英雄所見略同啊!」於是派了兵士幾百人,裝作去修建棧道,自己卻同韓信率領三軍,悄悄地從南鄭出發。留了丞相蕭何守住川地,徵稅收糧,接濟軍餉。
這時正是仲秋,天高氣爽,將士們也都想要東歸,於是日夜兼程,從故意道小徑直奔陳倉。
雍王章邯,原本奉了項羽的密囑,堵住漢中,作為第一道門戶,防止劉邦出川。章邯時常派兵巡察,就怕劉邦出擊。不過他算差了一著,總以為劉邦要想東出,必須經過棧道,而棧道被燒毀還沒重修,不能通行,所以章邯安下心來,一點兒也不加防備。這天有探馬來報,說漢兵已有數百人,在修理棧道。章邯笑著說:「棧道那麼長,燒毀的時候容易,再修築卻是萬難啊!就這麼幾百人,又當什麼事?劉邦想要東進,當時又何必燒掉棧道,真是笨得可以了!」又有人報說,劉邦已拜年韓信為大將。章邯不知道韓信是什麼人,就又派人探聽消息,派出去的人回來報說了。章邯聽說韓信曾經鑽入胯下,就又大笑說:「胯下匹夫,也配做大將麼?劉邦這麼糊塗,怪不得看他做事哥笑。以前燒棧道,已是失策;現今修棧道,又只派了幾百人,我倒要看他到何年何月才能修完。」於是更加輕視劉邦,全不把他放在心上。
到了八月中旬,忽然有急報傳到,說是漢軍已到了陳倉。章邯懷疑情報不準,跟左右人說:「棧道還沒修好,漢軍又從哪出來,難道能插翅高飛麼?」話雖這樣說,但也不得不再派人去探聽明白。沒過多久,就有陳倉的沈兵逃到廢邱,報稱劉邦親率大軍,打下了陳倉,殺死守將。章邯這才有驚慌起來,自己想:「漢軍沒經過棧道,是怎麼走的?難道另外有小徑,可到陳倉?還是我親自領兵,前去截擊。」於是領兵數萬,直奔陳倉。兩軍相遇,便即交戰。漢軍是積憤已深,各自奮不顧身,勇猛沖殺。章邯的兵士,卻大多是秦的降軍,勉強歸附的,怎肯為章邯拚死力,送了性命?所以戰沒多久,章邯的軍隊就潰敗,四散奔逃。章邯只好收拾殘軍敗走,奔往好畤,漢軍從後追殺,不肯罷休。後來章邯因為吃了敗仗,走投無路,拔劍自殺了。劉邦繼續率大軍進擊。駐守關中東部的司馬欣和北部的董翳,也都相繼投降。號稱三秦的關中地區,就被劉邦全部佔領,為他日後稱霸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❷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成語典故
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原指從正面迷惑敵人,用來掩蓋自己的攻擊路線,而從側翼進行突然襲擊。引申意:用明顯的行動迷惑對方,使敵人不備的策略,也比喻暗中進行活動。比喻用假象迷惑對方以達到某種目的。這是聲東擊西、出奇制勝的謀略。而根據《史記*淮陰侯列傳》、《曹相國世家》以及《樊酈灌滕列傳》等記載所述,韓信兵出關中時並無明修棧道「的描述,實際上應為樊噲、灌嬰等人率兵從祁山道佯攻隴西地區,韓信部從故道(又名陳倉道)奇襲陳倉,從而奪取了關中之地。」明修棧道「一說最早出自元代戲文,之前並無此記載(如有相關史料佐證,請明示!)。相關謎語「夜遊寶雞城」。
元·無名氏《暗度陳倉》第二折:「著樊噲明修棧道,俺可暗度陳倉古道。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棧道守把。俺往陳倉古道抄截,殺他個措手不及也。」
元·尚仲賢《氣英布》第一折:「孤家用韓信之計,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攻完三秦,劫取五國。」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是古代一種非常規的用兵法則,是一種軍事謀略,在歷史上曾有許多非常成功的戰例。
所謂「棧道」,是指在懸崖峭壁的險要地方鑿孔支架,鋪上木板而建成的通道,可以行軍、運輸糧草輜重,也可供馬幫商旅通行。陳倉,是古代縣名(今陝西省寶雞市陳倉區),是漢中通向關中的咽喉要道。
《史記·高祖本紀》記載:項羽自封為西楚霸王後,就向各諸侯分封領地,其中把巴蜀、漢中三郡分封給劉邦,立為漢王。
劉邦在去領地途中令部下燒毀了棧道,他這是向項羽表白沒有向東擴張的意圖。劉邦待具備了一定的實力後,便抓住時機迅速揮師東進,其野心是要與項羽一爭,韓信便出了「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計策。
陳倉是劉邦進入關中的必經之地,兩地之間有險山峻嶺阻隔,又有雍王章邯的重兵把守。
劉邦按韓信的計策派了最信任的大將——樊噲帶領一萬人去修五百里棧道,並以軍令限一月內修好。當然,這樣浩大的工程即使三年也不可能完成。
正是這一點,迷惑麻痹了陳倉的守將。陳倉的雍王章邯萬萬沒想到劉邦的精銳部隊摸著無人知曉的小道翻山越嶺偷襲了陳倉。
劉邦通過「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順利挺進到關中,站穩了腳跟,從此拉開了他開創漢王朝事業的大幕。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這個成語,在軍事上的含義是:從正面迷惑敵人,用來掩蓋自己的攻擊路線,而從側翼進行突然襲擊。這是聲東擊西、出奇制勝的謀略。引申開來,是指用明顯的行動迷惑對方,使人不備的策略,也比喻暗中進行活動。有時也可將「明修棧道」省略掉,把「暗度陳倉」單獨來使用。
漢元年(公元前206年)正月,項羽恃強凌弱,自立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蘇徐州),統轄梁、楚九郡,他「計功割地」,分封了18位諸侯王。並違背楚懷王「誰先攻入關中,誰就做關中王」的約定,把劉邦分封到偏僻荒涼的巴蜀,稱為漢王。而把實際的關中之地一分為三,封給了秦的三個降將,用以遏制劉邦北上。劉邦心中十分怨恨,想率兵攻擊項羽,後經蕭何、張良一再勸阻,這才決定暫且隱忍不發。
天下分封已定,張良打算離開劉邦回韓國再事韓王成。劉邦賜金百鎰,珠二斗。而張良把金珠悉數轉贈給項伯,使他再為漢王請求加封漢中地區。項伯見利忘義,立即前去說服項羽。這樣, 劉邦建都南鄭(今陝西南鄭縣東北),占據了秦嶺以南巴、蜀、漢中三郡之地。
同年七月,張良送劉邦到褒中(今陝西褒城)。此處群山環抱,沿途都是懸崖峭壁,只有棧道凌空高架,以度行人,別無他途。張良觀察地勢,建議劉邦待漢軍過後,全部燒毀入蜀的棧道,表示無東顧之意,以消除項羽的猜忌,同時也可防備他人的襲擊。這樣,就可以乘機養精蓄銳,等待時機,再展宏圖了。劉邦依計而行,燒掉了沿途的棧道。張良此計,可謂用心良苦,它為劉邦的鞏固發展和日後東進,取得了重要的保證。劉邦入漢中後,勵精圖治,積極休整。同年八月,劉邦用大將韓信之謀,避開雍王章邯的正面防禦,乘機從故道「暗渡陳倉」(今陝西寶雞),從側面出其不意地打敗了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和翟王董翳,一舉平定三秦,奪取了關中寶地。略定三秦,劉邦倚據富饒、形勝的關中地區,便可以與項羽逐鹿天下了。一個「明修」,一個「暗渡」,張、韓攜手,珠聯璧合,成為歷史上的一段膾炙人口的佳話。
項羽聞知劉邦平定三秦,怒不可遏,決定率兵反擊。張良早已料到這一點,於是寄書蒙蔽項羽,聲稱:「漢王名不符實,欲得關中;如約既止,不敢再東進。」同時,張良還把齊王田榮謀叛之事轉告項羽,說是「齊國欲與趙聯兵滅楚,大敵當前,滅頂之災,不可不防啊。」意在將楚軍注意力引向東部。項羽果然中計,竟然無意西顧,轉而北擊三齊諸地的毫無生氣的腐朽力量。張良的信從側面加強了「明修棧道」的效果,把項羽的注意力引向東方,從而放鬆了對關中的防範,為劉邦贏得了寶貴的休養生息的時間。
不久,項羽於彭城殺死了韓王成,使張良相韓的幻夢徹底破滅。同年冬,張良逃出彭城,躲過楚軍的追查,終於回到劉邦的身邊,受封為成信侯,此後便朝夕相隨漢王左右,成為畫策之臣。明代李贄曾評論此事說:項羽此舉,「為漢驅一好軍師。」的確,項羽殺了韓王成客觀上幫了劉邦的大忙。
❸ 暗度陳倉成語典故
暗度陳倉的故事,成語暗度陳倉的典故
【出處】(元代)尚仲賢《氣英布》第一折。
【釋義】度:通「渡」;陳倉:古代的地名,今陝西寶雞東,為通向漢中的交通孔道。比喻正面迷惑敵人,而暗中從側翼對敵人進行突然襲擊。亦比喻暗中進行活動。
【歷史典故】
秦朝被推翻的時候,勢力最強的項羽企圖獨霸天下,他對一般將領都沒有什麼顧忌,唯獨對劉邦不放心。早些時候,他曾與劉邦約定:誰先攻下秦都咸陽,誰就在關中為王。結果,首先進入咸陽的是劉邦。項羽不願意讓劉邦當關中王,也不願意讓他回到家鄉,便故意把巴、蜀和漢中三個郡分給他,封他為漢王,想把他關進偏僻的山裡去。自己則自封為西楚霸王,佔領長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一帶廣大肥沃之地,以彭城為都城。
劉邦的確有獨霸天下的野心,可是懾於項羽的威勢,只得聽從支配,暫時領兵西上,開往南鄭,並且接受張良的計策,把一路走過的幾百里棧道全部燒毀。燒毀棧道的目的是為了便於防禦,更重要的是為了迷惑項羽,使他以為劉邦真的不打算出來了,從而放鬆對劉邦的戒備。
劉邦到了南鄭,發現了一個有才能的人——韓信,於是便拜他為大將,請他策劃向東發展、奪取天下的軍事部署。
韓信的第一步是,奪取關中,打開東進的大門,建立興漢滅楚的根據地。於是派出幾百名官兵去修復棧道。守著關中西部的章邯聽到了這個消息,覺得他們自己燒了之後,再來修復,這么大的工程不知要到何年何月才能完成,所以根本沒有重視。可是,不久章邯便接到急報,說劉邦的大軍已攻入關中,陳倉被占,守將被殺。章邯證實消息後,慌忙領兵抵抗,已經來不及了,號稱三秦的關中地區一下子被劉邦佔領了。
原來韓信表面上派兵修復棧道,裝作要從棧道出擊的姿態,實際上和劉邦統率主力部隊,暗中抄小路襲擊陳倉,趁章邯不備取得了勝利。這就叫做「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成長心語】
暗度陳倉不只是一種戰爭謀略,還是一種指導生活的處世智慧,在適當的時候,我們需要將自己的真實意圖隱藏起來,製造一種迷惑人心的假象,這樣更容易成功。蒙蔽別人最關鍵的在3lian.com/zl於掩飾自己的真實意圖和目的。不能讓人發現,更不能讓人預見,所以詐者蒙蔽他人時,常玩的把戲便是聲東擊西。假裝瞄準一個目標煞有介事地佯攻一番,其實暗自瞅准別人不留心的靶子,然後伺機施以致命打擊。有時似乎不經意間流露出自己的心思,實際上是在騙取他人的注意和信賴,目的在於突然發難而出奇制勝。這時,暗度陳倉便成了一種易於成功的哲學。
❹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故事。一百字左右
劉邦拜韓信為大將,請他策劃向東發展、奪取天下的軍事部署。韓信的第一步計劃是,先奪取關中,打開東進的大門,建立興漢滅楚的根據地。於是派出幾百名官兵去修復棧道。
這時,守著關中西部的章邯聽到了這個消息,不禁笑道:「誰叫你們把棧道燒毀的!你們自己斷絕了出路,現在又來修復,這么大的工程,只派幾百個士兵,看你們哪年哪月才得完成。」
因此,章邯對於劉邦和韓信的這一行動,根本沒有引起重視。可是,不久章邯便接到緊急報告,說劉邦的大軍已攻入關中,陳倉(在今陝西寶雞市東)被占,守將被殺。
章邯起初還不相信,以為是謠言,等到證實的時候,慌忙領兵抵抗,已經來不及了。章邯被逼自殺,駐守關中東部的司馬欣和北部的董翳也相繼投降。
號稱三秦的關中地區於是一下子被劉邦全部佔領了。原來韓信表面上派兵修復棧道,裝作要從棧道出擊的姿態,實際上卻和劉邦統率主力部隊,暗中抄小路襲擊陳倉,趁章邯不備取得了勝利。
(4)明修棧道的成語典故擴展閱讀: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是一個漢語成語,是指將真實的意圖隱藏在表面的行動背後,用明顯的行動迷惑對方,使敵人產生錯覺,並忽略自己的真實意圖,從而出奇制勝。
相關人物:
1、韓信
漢族,淮陰(原江蘇省淮陰縣,今淮安市淮陰區)人。西漢開國功臣,軍事家,兵家四聖之一,漢初三傑之一,中國軍事思想「兵權謀家」的代表人物,被後人奉為「兵仙」、「神帥」。
秦末參加反秦斗爭投奔項梁、項羽,卻得不到任用。不得已轉投劉邦,經夏侯嬰推薦拜治粟都尉,後經蕭何保舉拜為大將,而韓信也為劉邦制定了漢中對策。
劉邦彭城兵敗後,韓信先破楚軍於京、索之間,後又平定了魏國。之後請命北伐拿下代國,在劉邦派人收取其精兵後背水一戰擊敗趙國,同時派人降服了燕國。
之後派兵支援劉邦以及清除項羽派往趙國的楚騎兵,平定剩下的趙國城邑。劉邦成皋兵敗後奪去韓信兵馬命其拿下齊國,之後韓信攻下臨淄,並在濰水全殲龍且率領援齊的二十萬楚軍。
韓信開始進攻楚國,項羽被迫與劉邦簽訂鴻溝協議。劉邦聽從張良、陳平的計策撕毀鴻溝協議追擊項羽反被項羽擊敗。漢五年,韓信會師垓下,圍殲楚軍,項羽自刎。
項羽死後解除兵權,徙為楚王,之後被人誣告貶為淮陰侯。後呂後與蕭何合謀,將其騙入長樂宮中,斬於鍾室,夷其三族。
2、章邯
秦朝著名將領,上將軍。秦二世時任少府,為秦朝的軍事支柱,秦王朝最後一員大將。秦二世元年(前209)九月,受命率驪山刑徒及奴產子迎擊陳勝起義軍周文部,屢戰屢勝。
又陸續攻滅義軍田臧等部於滎陽直逼陳,迫陳勝遁走。後攻殺反秦武裝首領魏咎、田儋、項梁,移師渡河攻趙。巨鹿之戰中被項羽擊敗,漳紆之戰中再次被項羽擊敗而投降,隨項羽入關。
項羽分關中之地給秦人章邯、司馬欣、董翳,分別為雍王、塞王、翟王,號稱「三秦」。楚漢戰爭中,章邯在漢王元年(前206)八月,與劉邦軍屢戰不利,退保廢丘(今陝西興平東南)。
漢王二年(前205年)六月,城破自殺。
❺ 暗度陳倉的成語故事!!!
暗度陳倉的成語故事
楚漢相爭時,項羽憑借強大的實力,違背先入關中者為王的回約定,自立為西答楚霸王,把漢中和巴蜀一帶封給先入關中的劉邦。劉邦聽從謀士張良的計策,到漢中時,人馬過後,燒毀沿途的棧道,表明自己不再回關中了。項羽從此放鬆了對劉邦的警惕。後來,劉邦拜韓信為大將,命士兵修復原來燒毀的棧道,裝作要從棧道出擊進攻關中的樣子,實際上卻帶領主力部隊抄小道趁守將不備襲擊了陳倉,進而攻人咸陽,佔領了關中,揭開了楚漢大戰的序幕。
❻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這句成語出自那個典故
元·無名氏《暗度陳倉》第二折:「著樊噲明修棧道,俺可暗度陳倉古道。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棧道守把。俺往陳倉古道抄截,殺他個措手不及也。」
❼ 成語典故:錦衣夜行,楚河漢界,霸王別姬,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錦衣夜行是項羽說的,意思是穿了錦綉衣裳而在黑夜中行走。
當時項羽率兵西進回,屠戮咸陽城答,殺了秦降王子嬰,燒了秦朝的宮室,大火三個月都不熄滅;劫掠了秦朝的財寶、婦女,往東走了。有人勸項王說:「關中這塊地方,有山河為屏障,四方都有要塞,土地肥沃,可以建都成就霸業。」但項王看到秦朝宮室都被火燒得殘破不堪,又思念家鄉想回去,就說:「富貴不回故鄉,就象穿了錦綉衣裳而在黑夜中行走,別人誰知道呢?」
楚河漢界:項羽和劉邦定約,平分天下,鴻溝以西的地方劃歸漢,鴻溝以東的地方劃歸楚。
❽ 暗度陳倉成語故事
暗度陳倉
àn dù chén cāng
[釋義] 度:通「渡」:越過;陳倉:古縣名,在今陝西寶雞市東,為通向漢中的交通要道。指正面迷惑敵人,而從側翼進行突然襲擊。比喻暗中進行活動
[語出] 元·尚仲賢《氣英布》第一折:「孤家用韓信之計,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攻完三秦,劫取五國。」
[近義] 暗送秋波
[用法] 動賓式;作謂語、定語;比喻暗中活動
[成語故事]
「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是古代戰爭史上的著名成功戰例。
秦朝末年,政治腐敗,群雄並起,紛紛反秦。劉邦的部隊首先進入關中,攻進咸陽。勢力強大的項羽進入關中後,逼迫劉邦退出關中。鴻門宴上,劉邦險些喪命。劉邦此次脫險後,只得率部退駐漢中。為了麻痹項羽,劉邦退走時,將漢中通往關中的棧道全部燒毀,表示不再返回關中。其實劉邦一天也沒有忘記一定要擊敗項羽,爭奪天下。公元前206年,已逐步強大起來的劉邦,派大將軍韓信出兵東征。出征之前,韓信派了許多士兵去修復已被燒毀的棧道,擺出要從原路殺回的架勢。關中守軍聞訊,密切注視修復棧道的進展情況,並派主力部隊在這條路線各個關日要塞加緊防範,阻攔漢軍進攻。
韓信「明修棧道」的行動,果然奏效,由於吸引了敵軍注意力,把敵軍的主力引誘到了棧道一線,韓信立即派大軍繞道到陳倉(今陝西寶雞縣東)發動突然襲擊,一舉打敗章邯,平定三秦,為劉邦統一中原邁出了決定性的一步。
❾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成語故事
棧道這種常見於險峻山區的道路形式,是在陡峭的懸崖上用木材架設的通道,在中國古代很早就產生了。今人所見關於棧道最早的記載是在戰國時期,秦昭襄王以范睢為相,開鑿棧道,在懸崖絕壁間穴山為孔、插木為梁,鋪木板聯為棧閣,形成獨特的山間棧道,是一個早於萬里長城的巨大土木工程,在二千多年前是人類歷史上的傑出創舉。如今尚有跡可尋的棧道主要有子午道、駱穀道、褒斜道、陳倉道等,均系古代自長安翻越秦嶺、前往南方諸省的驛道。
與古長城相比,棧道的主要作用在於溝通,如《戰國策·秦策》中秦丞相范睢所言:「棧道千里,通於蜀漢。」在中國,古棧道與大運河、長城一並,被列為古代三大傑出建築,在軍事防備、物資運輸、民間生活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明修棧道,暗渡陳倉」還體現出了中華民族的傳統和合思想,對今天的旅遊審美有著重要的啟示。旅遊是集自然美、社會美、形式美、藝術美為一體的綜合性審美活動,對人與環境親密無間的結合,對溝通人際關系,對人類消除焦慮感、抑鬱感,恢復心氣平和,意義甚大。可見旅遊的美學本質就是追求和諧,而古棧道文化體現出來的和合精神對當前更好地開展文化旅遊具有重要的借鑒作用。
❿ 明修棧道的成語典故
漢元年(公元前206年)四月,眾諸侯王從鴻門戲水之下,各就各國。漢王劉邦原本就有十萬人馬,因項羽嫉妒他的功勞太大,怕他兵馬多了,威脅自己。因此奪走七萬,只給了三萬。但因劉邦心胸開闊,待人寬厚,臨行前,楚霸王和其他諸侯國的士兵,凡是敬仰劉邦的,又偷偷跟著跑來的也有好幾萬。劉邦就統領這些人馬兵丁,高舉寫有「漢」字的旗幟,從今長安縣杜陵以南進人蝕中,即子午谷之子午道,經寧陝、石泉、洋縣等地,到漢中就國。張良本是奉韓王成之命;送劉邦到關中的,理應隨劉邦到漢中。可是項羽有意拆散劉邦的力量,要張良回韓國陽翟(今河南省禹縣),仍去輔佐韓王成。張良深知劉邦胸懷大志,能夠統一天下,受項羽的排擠壓制,被封到一個小小的、偏僻的漢中為王,自己應該竭盡全力幫助他。因此就向韓王請假,願護送劉邦到漢中,親眼看一看漢中的山川地形。
張良送劉邦就國,從子午道入,本在漢中以東,理應先進漢中城。但張良是一位軍事戰略家,歷來十分注意觀察山地形。他同劉邦一起沿漢中盆地北緣,順秦嶺山脈南麓而行,繞道漢中城不進,卻先到了漢中城西的褒中。
張良送劉邦來到褒中後,去褒谷口觀看道路地形。看過後,對劉邦說:「大王,你何不將這條棧道燒毀?」劉邦不解其意,反問道:「燒毀這條棧道,我怎能出得去呢?」張良說:「若不燒掉這條道路,它的北口就在雍王章邯的大門上!你還沒有打出去,他就打進來了。 」張良接著說:「項羽不是懷疑你會再進攻他嗎?燒掉了這條棧道,就等於向項羽表明你無能力抵抗他的進攻,也不準備再打回關中和他爭奪天下。這樣就可以麻痹項羽,使他解除戒備。然後大王以漢中這塊地方為基地,屯兵養馬,廣積糧草,養精蓄銳,再圖來日。」
劉邦聽後,恍然大悟,連連稱贊張良真是深謀遠慮,遠見卓識。就命張良從這條褒斜棧道返回去侍奉韓王成的時候,於路途之上邊走邊燒,把這條人稱「五百里」的褒斜棧閣之道化為了灰燼,只留下一些懸崖陡壁上的石樁石窟窿。張良燒的這條棧閣之道,就是南起褒谷口,經過今陝西留壩縣的馬道、武關驛,北轉下南河、江口,再入紅崖河、太白縣城、五里坡,出眉縣斜谷關的穿山古道。張良燒絕褒斜棧道的事,被項羽、章邯知道後,心中大喜。他們料想劉邦不會東山再起,從此可以高枕無憂了,放鬆了對劉邦的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