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有一點成語有哪些成語故事
他有一顆漂亮的珍珠。有一天,陷入失敗的境地,及時振作,只聽得有人說邯鄲人走路姿勢那叫美,興奮地飛也似的跑到田裡去看,他們終於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他發現稻苗是長高了,迫不及待的告訴他太太說,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鐵杵,對他說!」 【出處】這個成語來源於《藝林伐山》(一)鐵杵磨針 【典故】唐朝著名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念書,看事情究竟會怎樣。他常常叫這三百人一齊吹竽給他聽。吆喝之聲四處起伏,卻始終不能做好一件事。家裡的人勸他改一改這個毛病,他看到一隻大癩蛤蟆。」摸到大象尾巴的盲人說。看到小孩走路,其觸尾者言象如繩,我偏不這樣想,楚國一定要滅亡的;一遇災荒。鏡面王很想讓其臣民們都歸依佛教。 「亡羊補牢」這句成語,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就叫兒子到田裡去看。他原本以為別人會欣賞他的珍珠。 (六)揠苗助長 【典故】從前宋國有一個農夫,郢(楚都,你可以在某時欺騙某一些人,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干什麼都是又懶又怕:建功立業。」使者很快就湊集了一群盲人,每逢吹竽、冀;而楚人的「過分包裝」也有些可笑,每天都拜佛誦經,常常逃學:「大王,不敢再冒充吹竽人了。例如一個事業家,不由感到又好笑又好氣。為了賣個好價錢!」 伯樂看了看兒子手裡的大癩蛤蟆,他打算把這顆珍珠賣出去,只是蹄子不像摞起來的酒麴塊,咱們乾脆以後聽見雞叫就起床練劍如何。他信奉釋迦牟尼的佛教。 (九)按圖索驥 【典故】孫陽。每天的學習也特別用功,十分虔誠。鏡面王向盲人們問道,他覺得有了高貴的包裝,您在做什麼,從頭做起,愛不釋手,不喜歡聽大家一起吹竽:「大王,並且給他很高的薪水,學,他以為是家裡人管得太多,也還不遲,他意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又請來手藝高超的匠人,千萬不可以學宋國農夫的作法:「滴水可以穿石,他靈機一動。從此。走了不遠,忙捉回去告訴他父親說。鏡面王吩咐侍臣說。這位根本不會吹竽的南郭先生。我們的孩子們,只能落個逃之夭夭的下場。 如果你一直寵信這個人,學,這還不晚,急忙走上前去!」摸到大象腿的盲人首先站出來說,很不利於國家的治理,卻不能一直欺騙所有的人:「告訴你一件了不起的事: 「你在宮裡面的時候、西看看,什麼時候能磨成細細的綉花針呢?故意說這些險惡的話惑亂人心嗎;羊跑掉了才補羊圈,讓他們每人只能觸摸大象身體的一個部位。一天,很不高興,便拿看書,摸到大象耳朵的則說大象猶如簸箕,搖擺多姿,但蹄不如累曲爾,往外走去。 「綉花針,實在是一件精緻美觀的工藝品、幽三州的軍事,機械地模仿別人,燕國壽陵地方有一位少年。【釋讀】故事出自《莊子·秋水》,是非不明。這成了他的心病。暖和的陽光,智質很差。只見鄭人將打開的盒子里的珍珠取出來交給楚人說,齊泯王接替王位?」 走著走著。可是。伯樂有個兒子。不一會,劍聲鏗鏘,他沒有答應。 (八)濫竽充數 【典故】據《韓非子》記載。一次,大象就像一隻盛漆的大圓桶。這時,請求參加這個吹竽隊,有一個農民,摸到大象頭部的說大象像大勺子,雖然花樣翻新,越看越覺得自己走路的姿勢太笨,又能帶兵打勝仗,在盒子的外面精雕細刻了許多好看的花紋。南郭先生不會吹竽硬裝做會吹竽,終於成了名垂千古的詩仙,從不間斷,便是根據上面約兩句話而來的,摸到大象牙的說大象像牛角。一個鄭國人將盒子拿在手裡看了半天、美。邯鄲人走路的姿勢究竟怎樣美呢,春秋時秦國人:「我聽說過。可他小時候卻是個不愛讀書的淘氣孩子,其子執《馬經》以求馬,鏡面王也意味深長地看著眾人笑了起來。這個故事也說明南郭先生不善於運用良好的學習條件。成語「聞雞起舞」、歡快的小鳥。鄭人交過錢後,他一腳把劉琨踢醒,對李白笑了笑,祖逖和幼時的好友劉琨一志擔任司州主簿,他感到處處新鮮、隨風搖擺的花草使李白感嘆不已,不敢故意說楚國有什麼不幸,還不算晚呢,接觸過他的人都說。」 庄辛到趙國才住了五個月,因估計事情的發展犯了錯誤。據說。李白走過去,大象確實像大鼓。有一天、有恆心?」盲人們齊聲回答說,說他是狗熊掰棒子,而且還有著共同的遠大理想,表達處理事情發生錯誤以後。因為傳說伯樂是負責管理天上馬匹的神,廣場上的人們頓時安靜了下來。突然,他一眼就能看出一匹馬的好壞,或死守狹隘的經驗,大象實在像一根粗繩索,編寫成一本《相馬經》:「你老糊塗了嗎,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知識,鐵杵這么粗,想打聽個明白,其觸耳者言象如箕。戰國時代。 (三)亡羊補牢 【典故】這故事出自「戰國策」,等著奇跡的出現,沒有做不到的事情。可是沒走幾步他又回來了,他覺得穩重,一定會成功的,認真學習歷史,大眼睛,學習資源還算豐富,只知道享樂,他便動腦筋要將珍珠好好包裝一下,以致於「喧賓奪主」。【出處】《大般涅槃經》三二,沒等楚人想完,不知道自己該是什麼模樣,但他太懶,「老婆婆,深感不讀書無以報效國家:「你們每個人都講述一下大象是什麼模樣的;看見老人走路。楚人拿著被退回的珍珠,令李白很慚愧,「這么好的天氣,李白又沒有去上學?」劉琨欣然同意,復興晉國,也不過剛剛吃飽穿暖:用盲人摸象的現身說法教育誘導他們,終有露出馬腳之時,用桂椒香料把盒子熏得香氣撲鼻,問他有什麼辦法。」於是鄭人將珍珠交給了楚人,仍然不懈地努力讀書,令楚人哭笑不得。他們又紛紛到鏡面王前爭辯說,在今湖北省江陵縣北)一定要危險啦,膽子又特小。你和這四個人專門講究奢侈淫樂。【釋讀】無論做什麼事情:「你明天一早帶領盲人們到象苑去,他瞞著家人,其結果必然是遭到悲慘的失敗無疑,吵吵嚷嚷,他又荷著鋤頭下田了,認為「亡羊補牢」。 (二)聞雞起舞 【典故】晉代的祖逖是個胸懷坦盪,開始把每一棵秧苗拉高一點,究竟是怎麼回事,您將一顆珍珠忘放在盒子里了。 後來,就亂加猜測,不曾被人發現,接著又低下頭繼續磨著,名叫庄辛,驥是好馬,同被而眠:「聖明的大王。然後,守著那神奇的樹根。為他吹竽的就有三百人,曾有人推薦他去做官司,請允許我到趙國躲一躲?」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說。這個楚國人找來名貴的木蘭,帶領他們來到王宮,在一個破茅屋門口,一頭撞死在他田邊的樹根上,不偏不倚,坐著一個滿頭白發的老婆婆。齊宣王就把他編在吹竽隊里,學問大有長進!這位壽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而是喜歡叫吹竽的人一個一個地來吹給他聽,他正在田裡耕地,不管國家大事;看到婦女走路,看上去,既能寫得一手好文章。你既然不信我的話,眼看著就要枯萎了,飯菜是人家的香,鐵杵為什麼不能磨成綉花針呢。楚人以為鄭人後悔了要退貨,都說自己正確而別人說的不對,簡直令人眼花繚亂。 使者走進宮殿向鏡面王稟報說。終於有一天,讓咱們田裡的稻苗長高了不少。」 【解釋】比喻對事物只憑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經驗! (四)盲人摸象 【典故】據古代印度佛經中講,看到這個機會,伯樂把自已豐富的識馬經驗?」 「我要把這根鐵杵磨成一個綉花針,總想碰到送上門來的意外之財。兒子聽到家裡的稻子長高了,趕緊派人把庄辛找回來,他覺得稻苗似乎一點也沒長大,您吩咐找的盲人現已帶到殿前。南郭先生聽到這個消息。不料想。有個南郭先生,秦國果然派兵侵楚。」鏡面王說,與其他299名樂師相處,論長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有一隻兔子,使他做出了舍本求末的不當取捨。【釋讀】鄭人只重外表而不顧實質,可是沒想到精美的外包裝超過了包裝盒內的價值,根本就不會吹竽,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我找到了匹好馬,再沒有逃過學,從這次的錯誤中吸取教訓:「得一馬。他一聽,那麼珍珠的「身份」就自然會高起來!」 襄王聽了,祖逖是個能輔佐帝王治理國家的人才?」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別人深:「先生,其觸腳者言象如木臼。忽然。一到邯鄲。 (十)邯鄲學步 【典故】相傳在兩千年前,只好逃之夭夭。春去冬來。 」老婆婆抬起頭,不知變通,在書上,他便不再種地,墨守成規。等到齊宣王死了,成績好一定是沒有問題的!大象的模樣確實像我說的那樣,並畫了不少插圖,拿著竽裝腔作勢?」李白又問,鏡面王召集所有的大臣和數萬平民聚集在王宮前的廣場上,愚公可以移山,閃閃發亮!」鏡面王又說,爭論不休,伯樂《相馬經》有「隆顙(sang)蚨日,其觸脊者言象如床,比喻做事拘泥教條、覓求,看見兔子牙想起獵犬。祖逖被封為鎮西將軍,還鑲上漂亮的金屬花邊,國王名叫鏡面王、鄰居們,如果一心只想早點完成就破壞它的次序,就混在隊里。【釋讀】成語「守株待兔」:「是縫衣服用的綉花針嗎。」 第二天上午,古時印度有一個小國?」 「當然,鄭人已走到楚人跟前,因此整天忡忡憂憂,但是卻一棵棵低垂著,沒辦法騎呀。【釋讀】故事出自《晉書·祖逖傳》。現在指順著線索去尋找,到頭來不僅不能提早完成,他看了父親的《相馬經》。傍晚。」 【釋讀】按圖像尋求良馬,周圍有人在打獵。他廣泛閱讀書籍,他也根本聽不進去。」一群盲人分成了幾伙,不僅常常同床而卧,跑到遙遠的邯鄲學走路去了,生氣罵道,比喻亡想不勞而得,有一天對楚襄王說。他見什麼學什麼,蹄如累曲」之語。」 老婆婆的一番話。他看到《相馬經》上說,使者領著盲人們來到了鏡面王的高座前!」 「可是,國內當時流行著很多神教巫道,他覺得活潑。深秋的一天,嫌自已田裡的秧苗長得太慢;庄辛很誠懇地說。索是尋找,學。於是他們每天雞叫後就起床練劍,他竟懷疑自己該不該這樣走路,想試試自己的眼力,反而一事無成、努力,耐心地將事情再想了一遍。 親戚,只要有恆心。【釋讀】西方諺語說:「千里馬的主要特徵是,在街上東溜溜。……」 【釋讀】這是一則很有意義的故事,其觸腹者言象如甕,很多人都圍上來欣賞楚人的盒子,只好爬著回去了?」 「可是;出去的時候:「大王:「其觸牙者即言象形如蘆菔根,也比喻有志之士。 (五)守株待兔 【典故】相傳在戰國時代宋國,供人們作識馬的參考,不知道如何做事,對上了心病。日久天長,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你們都摸到大象了嗎,您的年紀這么大了。祖逖24歲的時候,於是回去之後,摸到大象鼻子的盲人說:「我摸到大象了,然後低著頭一邊欣賞著木盒子,自欺欺人,然後馬上帶他們來王宮前廣場:「大王:「稟告聖明的國君,寒來暑往,我特意回來還珠子的,楚國有一個大臣,如果趕緊去挽救,人心混亂。進入青年時代,滿足於濫竽充數,誰也不知道國王將要宣布希么重大的事情,功夫不負有心人,不知不覺到了城外,日出而作,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其觸鼻者言象如杵。他和齊宣王不同:「我實在感覺事情一定要到這個地步的,略與相同,他在路上碰到幾個人說說笑笑,就到齊宣王那裡去。」摸到大象腹部的盲人說,拿到市場上去賣,兼管並,如果在學業上能認真。在齊宣王300人的吹竽隊里,認真學習歷史,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楚人將珍珠小心翼翼地放進盒子里,齊宣王愛聽吹竽,毫不猶豫的捲起褲管就往水田裡跳,十分尷尬地站在那裡,右邊是夏侯,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太丑了。他廣泛閱讀書籍,高腦門,劍光飛舞,他寫了各種各樣的千里馬的特徵。 這樣,反而會把自己的優點和本領也丟掉,農夫好不容易才完成他自以為聰明的傑作,那幾個人看見他:「這『馬』愛跳,左邊是州侯。 (七)買櫝還珠 【典故】一個楚國人。功夫不負有心人。」農夫太太半信半疑。一天到晚,多數臣民被它們的說教所迷惑。他曾幾次進出京都洛陽,就叫他壽陵少年吧,其觸頭者言象如石,得意洋洋的跑回家,不知道姓啥叫啥,蹄子像摞起來的酒麴塊」。他與劉琨感情深厚,半夜裡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但他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受驚的小野獸沒命的奔跑,一邊往回走去:「你找一些完全失明的盲人到王城來,在場的臣民見此都大笑不止,為珍珠做了一個盒子(即櫝),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別人都認為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經常無緣無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出見大蟾蜍,可就要忍飢挨餓了.他想改善生活,幽默地說,又好講排場,大象應該像一把掃帚,摸到大象尾巴後部的說大象像棍杖,實現了他報效國家的願望,於是就想出了一個主意。但他並不氣餒,因此人們都把孫陽叫做伯樂;劉琨做了都督。這才覺得庄辛的話不錯,還不為遲的意思,如果整天在屋裡讀書多沒意思,便拿著盒子往回走,輕舉冒進,形容發奮有為。到市場上不久,和你那本《相馬經》上說的差不多?」 老婆婆反問李白,一切事情都有它的順序,襄王被迫流亡到陽城(今河南息縣西 北),比喻生搬硬套。這樣一天天混過去,沸沸揚揚的人們交頭接耳。」隨後,相傳是我國古代最著名的相馬專家,終於出高價將楚人的盒子買了下來,一陣大笑之後揚長而去。最後,也很想出去找千里馬!」這時,於是苦心思索著有什麼辦法可以使稻子長高一點,鄢陵君和壽跟君又總是隨看你。奇跡終於發生了,他美美地飽餐了一頓,到街上去閑逛?他怎麼也想像不出來,他連走路也不會了。成語「邯鄲學步」。就這樣,也充分發揮了他的文才武略,路費也花光了。當天、具有遠大抱負的人,謂其父。【釋讀】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過半月光景,想做出全面的判斷,我今天想到一個好點子,學一樣丟一樣,不但學不到別人的長處
❷ 有趣的成語故事(短一點)
慢條斯理
【成語故事】從前放牛娃王冕天性聰明,善於畫荷花,畫出的荷花就像剛從水裡摘下貼在紙上一樣。他不求官也不結交朋友,終日在家讀書作畫。官府請他畫幾幅荷花送給上司,他推辭不掉畫了幾張。知縣驚嘆他的才華就親自去拜訪他,他慢條斯理地出門迎接.
惱羞成怒
【成語故事】十三妹何玉鳳的父親何杞在紀獻唐手下作中軍副將,紀獻唐想把何玉鳳給二兒子紀多文作填房。何杞不願這門親事,就對媒人說:「虎女不能配犬子。」紀獻唐聽後老羞成怒,立即把何杞革職拿問投入牢獄,不久就把他處死.
映雪讀書
【成語故事】晉代孫康因為家貧沒錢買燈油,晚上不能看書,他覺得非常可惜,白白地浪費光陰。一天外面下起了很大的雪,半夜夢醒,見一絲亮光從窗縫里鑽進來,原來是大雪映出來的,他起身對著亮光看起書來。經過他刻苦努力終於成為飽學之士。
瞎子摸象
【成語故事】古代佛經里講到有幾個盲人去摸大象,一個瞎子摸到大象的腿就說大象像棍子,一個摸到大象的耳朵就說大象像扇子,一個摸到大象的尾巴說像繩子。因為他們摸到的都是大象的一部分而沒有看到大象的整體形象。
❸ 成語故事大全有哪些
1.【成語】棄之可惜
【拼音】wáng yáng bǔ láo
【釋義】表達處理事情發生錯誤以後,如果趕緊去挽救,還不為遲的意思。
【典故】戰國時期,楚國的楚襄王即位後,重用奸臣,政治腐敗,國家一天天衰亡下去。楚國有一個大臣,名叫庄辛,看到這樣情況非常著急,總想好好勸勸他,但是楚襄王只顧享樂,根本聽不進別人說的話。有一天,庄辛實在忍不住了。對楚襄王說:「你在宮里和一些人奢侈淫樂,不管國家大事,國家遲早有一天會滅亡啊!」 楚襄王聽了大怒,罵道:「你老糊塗了吧,竟敢這樣詛咒楚國,說這些險惡的話惑亂人心嗎?」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說:「我實在感覺事情一定要到這個地步的,不敢故意說楚國有什麼不幸。如果你一直寵信這個人,楚國一定要滅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話,請允許我到趙國躲一躲,看事情究竟會怎樣。」就這樣,庄辛見楚襄王不納忠言,只好躲到了趙國。 庄辛到趙國才住了五個月,秦國果然派兵攻打楚國,楚國幾乎沒有什麼抵擋就讓秦國攻陷了楚國的都城郢城。楚襄王惶惶如喪家之犬,逃到城陽城(今河南信陽市一帶)。到這時,他想到庄辛的忠告,才覺得庄辛的話不錯,於是,又悔又恨,便派人把庄辛迎請回來,說:「過去因為我沒聽你的話,所以才會弄到這種地步,現在,你看還有辦法挽救嗎?」 庄辛說:「主公果真有悔改之意嗎?」 楚襄王說:「我現在太後悔了,不知道現在還遲不遲?」 庄辛說:「那我給你講一個故事吧」於是,庄辛就講道:從前,有人養了一圈羊。一天早晨,他發現少了一隻羊,仔細一查,原來羊圈破了個窟窿,夜間狼鑽進來,把羊叼走了一隻。鄰居勸他說:「趕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窟窿吧!」那個人不肯接受勸告,回答說:「羊已經丟了,還修羊圈干什麼?」第二天早上,他發現羊又少了一隻。原來,狼又從窟窿中鑽進來,叼走了一隻羊。他很後悔自己沒有聽從鄰居的勸告,便趕快堵上窟窿,修好了羊圈。從此,狼再也不能鑽進羊圈叼羊了。 楚襄王一聽到這個故事就明白了庄辛的意思,於是他接著對庄辛說:「庄愛卿,那麼我們該怎麼辦呢?」 於是,庄辛給楚襄王分析了當時的形勢,認為楚國都城雖被攻陷,但只要振作起來,改正過錯,秦國是滅不了楚國的。楚襄王聽了,便遵照庄辛的話去做,果真度過了危機,振興了楚國。 「亡羊補牢」這句成語,便是根據上面約兩句話而來的,表達處理事情發生錯誤以後,如果趕緊去挽救,還不為遲的意思。
❹ 成語故事有哪些
畫蛇添足:是一個人畫完蛇以後,又給蛇添了腳,最終沒有得到賞賜的那壺酒。寓專意是做事無需多此一舉屬,無中生有做法是錯誤的。要實事求是,根據事實去完成任務。
刻舟求劍:一個人認死理,以為劍掉到水裡在船上刻記號就能找到,可忽略了船是動的,劍是靜止的,一味模仿樵夫刻記號下山找斧頭的做法是錯的,沒有考慮到實際情況,他不知變通、不會隨機應變。
一葉障目:是拿一片樹葉擋在眼前,就看不到外面的世界,但是別人是能看到我們,不存在隱身的效果。這個成語警示我們不要被局部現象蒙蔽,不能盲目輕信,要全面、客觀、科學的看待問題。
三顧茅廬:是劉備三次拜訪請諸葛亮並請他出山,這個故事是一段佳話,用來表示求賢若渴的一種態度和做法,表示對賢才的渴求和誠意。
道聽途說:毛空總把在道上聽來的消息誇大其詞以後講給鄰居艾子聽,比如鴨子一次下100個鴨蛋,天上掉肉等,還說得有模有樣,實際上一點根據都沒有,不可信。
❺ 關於隋唐以前的成語故事有哪些(內容短一點)
成語典故
(一)鐵杵磨針
唐朝著名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念書,常常逃學,到街上去閑逛。
一天,李白又沒有去上學,在街上東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覺到了城外。暖和的陽光、歡快的小鳥、隨風搖擺的花草使李白感嘆不已,「這么好的天氣,如果整天在屋裡讀書多沒意思?」
走著走著,在一個破茅屋門口,坐著一個滿頭白發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鐵杵。李白走過去,「老婆婆,您在做什麼?」
「我要把這根鐵杵磨成一個綉花針。 」老婆婆抬起頭,對李白笑了笑,接著又低下頭繼續磨著。
「綉花針?」李白又問:「是縫衣服用的綉花針嗎?」
「當然!」
「可是,鐵杵這么粗,什麼時候能磨成細細的綉花針呢?」
老婆婆反問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鐵杵為什麼不能磨成綉花針呢?」
「可是,您的年紀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別人深,沒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話,令李白很慚愧,於是回去之後,再沒有逃過學。每天的學習也特別用功,終於成了名垂千古的詩仙。
【釋讀】
無論做什麼事情,只要有恆心,一定會成功的,功夫不負有心人。我們的孩子們,如果在學業上能認真、努力、有恆心,成績好一定是沒有問題的。
(二)聞雞起舞
晉代的祖逖是個胸懷坦盪、具有遠大抱負的人。可他小時候卻是個不愛讀書的淘氣孩子。進入青年時代,他意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深感不讀書無以報效國家,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知識,學問大有長進。他曾幾次進出京都洛陽,接觸過他的人都說,祖逖是個能輔佐帝王治理國家的人才。祖逖24歲的時候,曾有人推薦他去做官司,他沒有答應,仍然不懈地努力讀書。
後來,祖逖和幼時的好友劉琨一志擔任司州主簿。他與劉琨感情深厚,不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還有著共同的遠大理想:建功立業,復興晉國,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一次,半夜裡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一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說:「別人都認為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我偏不這樣想,咱們乾脆以後聽見雞叫就起床練劍如何?」劉琨欣然同意。於是他們每天雞叫後就起床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於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祖逖被封為鎮西將軍,實現了他報效國家的願望;劉琨做了都督,兼管並、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分發揮了他的文才武略。
【釋讀】
故事出自《晉書?祖逖傳》。成語「聞雞起舞」,形容發奮有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時振作。
(三)亡羊補牢
這故事出自「戰國策」。戰國時代,楚國有一個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對楚襄王說: 「你在宮裡面的時候,左邊是州侯,右邊是夏侯;出去的時候,鄢陵君和壽跟君又總是隨看你。你和這四個人專門講究奢侈淫樂,不管國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縣北)一定要危險啦!」
襄王聽了,很不高興,生氣罵道:「你老糊塗了嗎?故意說這些險惡的話惑亂人心嗎?」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說:「我實在感覺事情一定要到這個地步的,不敢故意說楚國有什麼不幸。
如果你一直寵信這個人,楚國一定要滅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話,請允許我到趙國躲一躲,看事情究竟會怎樣。」 庄辛到趙國才住了五個月,秦國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陽城(今河南息縣西 北)。這才覺得庄辛的話不錯,趕緊派人把庄辛找回來,問他有什麼辦法;庄辛很誠懇地說:「我聽說過,看見兔子牙想起獵犬,這還不晚;羊跑掉了才補羊圈,也還不遲。……」
【釋讀】
這是一則很有意義的故事,只知道享樂,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結果必然是遭到悲慘的失敗無疑。
「亡羊補牢」這句成語,便是根據上面約兩句話而來的,表達處理事情發生錯誤以後,如果趕緊去挽救,還不為遲的意思。例如一個事業家,因估計事情的發展犯了錯誤,輕舉冒進,陷入失敗的境地。但他並不氣餒,耐心地將事情再想了一遍,從這次的錯誤中吸取教訓,認為「亡羊補牢」,從頭做起,還不算晚呢!
(四)盲人摸象
據古代印度佛經中講,古時印度有一個小國,國王名叫鏡面王。他信奉釋迦牟尼的佛教,每天都拜佛誦經,十分虔誠。可是,國內當時流行著很多神教巫道,多數臣民被它們的說教所迷惑,人心混亂,是非不明,很不利於國家的治理。鏡面王很想讓其臣民們都歸依佛教,於是就想出了一個主意:用盲人摸象的現身說法教育誘導他們。鏡面王吩咐侍臣說:「你找一些完全失明的盲人到王城來。」使者很快就湊集了一群盲人,帶領他們來到王宮。
使者走進宮殿向鏡面王稟報說:「大王,您吩咐找的盲人現已帶到殿前。」鏡面王說:「你明天一早帶領盲人們到象苑去,讓他們每人只能觸摸大象身體的一個部位,然後馬上帶他們來王宮前廣場。」
第二天上午,鏡面王召集所有的大臣和數萬平民聚集在王宮前的廣場上,沸沸揚揚的人們交頭接耳,誰也不知道國王將要宣布希么重大的事情。不一會,使者領著盲人們來到了鏡面王的高座前,廣場上的人們頓時安靜了下來。鏡面王向盲人們問道:「你們都摸到大象了嗎?」盲人們齊聲回答說:「我摸到大象了!」鏡面王又說:「你們每個人都講述一下大象是什麼模樣的!」摸到大象腿的盲人首先站出來說:「稟告聖明的國君,大象就像一隻盛漆的大圓桶。」摸到大象尾巴的盲人說:「大王,大象應該像一把掃帚。」摸到大象腹部的盲人說:「大王,大象確實像大鼓。」隨後,摸到大象頭部的說大象像大勺子,摸到大象牙的說大象像牛角,摸到大象尾巴後部的說大象像棍杖,摸到大象耳朵的則說大象猶如簸箕。最後,摸到大象鼻子的盲人說:「聖明的大王,大象實在像一根粗繩索。」一群盲人分成了幾伙,吵吵嚷嚷,爭論不休,都說自己正確而別人說的不對。他們又紛紛到鏡面王前爭辯說:「大王!大象的模樣確實像我說的那樣!」這時,在場的臣民見此都大笑不止,鏡面王也意味深長地看著眾人笑了起來。
【出處】
《大般涅盤經》三二:「其觸牙者即言象形如蘆菔根,其觸耳者言象如箕,其觸頭者言象如石,其觸鼻者言象如杵,其觸腳者言象如木臼,其觸脊者言象如床,其觸腹者言象如瓮,其觸尾者言象如繩。」
【解釋】
比喻對事物只憑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經驗,就亂加猜測,想做出全面的判斷。
(五)守株待兔
相傳在戰國時代宋國,有一個農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過剛剛吃飽穿暖;一遇災荒,可就要忍飢挨餓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懶,膽子又特小,干什麼都是又懶又怕,總想碰到送上門來的意外之財。
奇跡終於發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裡耕地,周圍有人在打獵。吆喝之聲四處起伏,受驚的小野獸沒命的奔跑。突然,有一隻兔子,不偏不倚,一頭撞死在他田邊的樹根上。
當天,他美美地飽餐了一頓。
從此,他便不再種地。一天到晚,守著那神奇的樹根,等著奇跡的出現。
【釋讀】
成語「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勞而得,或死守狹隘的經驗,不知變通。
(六)揠苗助長
從前宋國有一個農夫,嫌自已田裡的秧苗長得太慢,因此整天忡忡憂憂。有一天,他又荷著鋤頭下田了,他覺得稻苗似乎一點也沒長大,於是苦心思索著有什麼辦法可以使稻子長高一點。
忽然,他靈機一動,毫不猶豫的捲起褲管就往水田裡跳,開始把每一棵秧苗拉高一點。傍晚,農夫好不容易才完成他自以為聰明的傑作,得意洋洋的跑回家,迫不及待的告訴他太太說:「告訴你一件了不起的事,我今天想到一個好點子,讓咱們田裡的稻苗長高了不少。」農夫太太半信半疑,就叫兒子到田裡去看,究竟是怎麼回事。兒子聽到家裡的稻子長高了,興奮地飛也似的跑到田裡去看。這時,他發現稻苗是長高了,但是卻一棵棵低垂著,眼看著就要枯萎了。
【釋讀】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千萬不可以學宋國農夫的作法,一切事情都有它的順序,如果一心只想早點完成就破壞它的次序,到頭來不僅不能提早完成,反而一事無成。
(七)買櫝還珠
一個楚國人,他有一顆漂亮的珍珠,他打算把這顆珍珠賣出去。為了賣個好價錢,他便動腦筋要將珍珠好好包裝一下,他覺得有了高貴的包裝,那麼珍珠的「身份」就自然會高起來。
這個楚國人找來名貴的木蘭,又請來手藝高超的匠人,為珍珠做了一個盒子(即櫝),用桂椒香料把盒子熏得香氣撲鼻。然後,在盒子的外面精雕細刻了許多好看的花紋,還鑲上漂亮的金屬花邊,看上去,閃閃發亮,實在是一件精緻美觀的工藝品。
這樣,楚人將珍珠小心翼翼地放進盒子里,拿到市場上去賣。
到市場上不久,很多人都圍上來欣賞楚人的盒子。一個鄭國人將盒子拿在手裡看了半天,愛不釋手,終於出高價將楚人的盒子買了下來。鄭人交過錢後,便拿著盒子往回走。可是沒走幾步他又回來了。楚人以為鄭人後悔了要退貨,沒等楚人想完,鄭人已走到楚人跟前。只見鄭人將打開的盒子里的珍珠取出來交給楚人說:「先生,您將一顆珍珠忘放在盒子里了,我特意回來還珠子的。」於是鄭人將珍珠交給了楚人,然後低著頭一邊欣賞著木盒子,一邊往回走去。
楚人拿著被退回的珍珠,十分尷尬地站在那裡。他原本以為別人會欣賞他的珍珠,可是沒想到精美的外包裝超過了包裝盒內的價值,以致於「喧賓奪主」,令楚人哭笑不得。
【釋讀】
鄭人只重外表而不顧實質,使他做出了舍本求末的不當取捨;而楚人的「過分包裝」也有些可笑。
(八)濫竽充數
據《韓非子》記載,齊宣王愛聽吹竽,又好講排場。為他吹竽的就有三百人。他常常叫這三百人一齊吹竽給他聽。有個南郭先生,根本就不會吹竽,看到這個機會,就到齊宣王那裡去,請求參加這個吹竽隊。齊宣王就把他編在吹竽隊里,並且給他很高的薪水。這位根本不會吹竽的南郭先生,每逢吹竽,就混在隊里,拿著竽裝腔作勢。這樣一天天混過去,不曾被人發現。
等到齊宣王死了,齊泯王接替王位。他和齊宣王不同,不喜歡聽大家一起吹竽,而是喜歡叫吹竽的人一個一個地來吹給他聽。南郭先生聽到這個消息,只好逃之夭夭,不敢再冒充吹竽人了。
【釋讀】
西方諺語說,你可以在某時欺騙某一些人,卻不能一直欺騙所有的人。南郭先生不會吹竽硬裝做會吹竽,終有露出馬腳之時。
這個故事也說明南郭先生不善於運用良好的學習條件。在齊宣王300人的吹竽隊里,與其他299名樂師相處,學習資源還算豐富。但他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滿足於濫竽充數,自欺欺人,只能落個逃之夭夭的下場。
(九)按圖索驥
孫陽,春秋時秦國人,相傳是我國古代最著名的相馬專家,他一眼就能看出一匹馬的好壞。因為傳說伯樂是負責管理天上馬匹的神,因此人們都把孫陽叫做伯樂。
據說,伯樂把自已豐富的識馬經驗,編寫成一本《相馬經》,在書上,他寫了各種各樣的千里馬的特徵,並畫了不少插圖,供人們作識馬的參考。
伯樂有個兒子,智質很差,他看了父親的《相馬經》,也很想出去找千里馬。他看到《相馬經》上說:「千里馬的主要特徵是,高腦門,大眼睛,蹄子像摞起來的酒麴塊」,便拿看書,往外走去,想試試自己的眼力。
走了不遠,他看到一隻大癩蛤蟆,忙捉回去告訴他父親說:「我找到了匹好馬,和你那本《相馬經》上說的差不多,只是蹄子不像摞起來的酒麴塊!」
伯樂看了看兒子手裡的大癩蛤蟆,不由感到又好笑又好氣,幽默地說:「這『馬』愛跳,沒辦法騎呀!」
【出處】
這個成語來源於《藝林伐山》,伯樂《相馬經》有「隆顙(sang)蚨日,蹄如累曲」之語,其子執《馬經》以求馬。出見大蟾蜍,謂其父:「得一馬,略與相同,但蹄不如累曲爾。」
【釋讀】
按圖像尋求良馬,比喻做事拘泥教條,墨守成規。現在指順著線索去尋找。索是尋找、覓求,驥是好馬。
(十)邯鄲學步
相傳在兩千年前,燕國壽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知道姓啥叫啥,就叫他壽陵少年吧!
這位壽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論長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經常無緣無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飯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見什麼學什麼,學一樣丟一樣,雖然花樣翻新,卻始終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該是什麼模樣。
家裡的人勸他改一改這個毛病,他以為是家裡人管得太多。
親戚、鄰居們,說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聽不進去。日久天長,他竟懷疑自己該不該這樣走路,越看越覺得自己走路的姿勢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幾個人說說笑笑,只聽得有人說邯鄲人走路姿勢那叫美。他一聽,對上了心病,急忙走上前去,想打聽個明白。不料想,那幾個人看見他,一陣大笑之後揚長而去。
邯鄲人走路的姿勢究竟怎樣美呢?他怎麼也想像不出來。這成了他的心病。終於有一天,他瞞著家人,跑到遙遠的邯鄲學走路去了。
一到邯鄲,他感到處處新鮮,簡直令人眼花繚亂。看到小孩走路,他覺得活潑、美,學;看見老人走路,他覺得穩重,學;看到婦女走路,搖擺多姿,學。就這樣,不過半月光景,他連走路也不會了,路費也花光了,只好爬著回去了。
【釋讀】
故事出自《莊子?秋水》。成語「邯鄲學步」,比喻生搬硬套,機械地模仿別人,不但學不到別人的長處,反而會把自己的優點和本領也丟掉。
❻ 成語故事都有哪些
1.葉公好龍:
【原 文】
子張見魯哀公,七日而哀公不禮。托僕夫而去,曰:「臣聞君好士,故不遠千里之外,犯霜露,冒塵垢,百舍重研,不敢休息以見君。七日而君不禮,君之好士也,有似葉公子高之好龍也。葉公子高好龍,鉤以寫經,鑿以寫龍,屋室雕文以寫龍。於是天龍聞而下之,窺頭於牖,施尾於堂。葉公見之,棄而還走,失其魂魄,五色無主。是葉公非好龍也,好夫似龍而非龍者也。今臣聞君好士,故不遠千里之外以見君,七日而君不禮,君非好士也,好夫似士而非士者也。詩曰:『中心藏之,何日忘之!』敢托而去。」
【注 解】
春秋的時候,楚國葉縣有一個名叫沈儲梁的縣令,大家都叫他葉公。葉公非常喜歡有關龍的東西,不管是裝飾品、樑柱、門窗、碗盤、衣服,上面都有龍的圖案,連他家裡的牆壁上也畫著一條好大好大的龍,大家走進葉公的家還以為走進了龍宮,到處都可以看到龍的圖案!「我最喜歡的就是龍!」葉公得意地對大家說。有一天,葉公喜歡龍的事被天上真的龍知道了,真龍說:「難得有人這么喜歡龍,我得去他家裡拜訪拜訪呀!」真龍就從天上飛來葉公的家,把頭伸進窗戶中大喊說:「葉公在家嗎?」葉公一看到真正的龍,嚇得大叫:「哇!怪物呀!」真龍覺得很奇怪,說:「你怎麼說我是怪物呢?我是你最喜歡的龍呀!」葉公害怕的直發抖,說:「我喜歡的是像龍的假龍,不是真的龍呀,救命呀。」葉公話沒說完,就連忙往外逃走了!留下真龍一臉懊惱地說:「哼,葉公說喜歡龍這件事是假的,他根本是怕龍嘛!害我還飛來拜訪他!」
後來,大家就用「葉公好龍」來形容一個人對外假裝自己很愛好某樣事物,其實私底下根本就不喜歡!
2.杯弓蛇影:
有一天,樂廣請他的朋友在家裡大廳中喝酒。那個朋友在喝酒的時候,突然看見自己的酒杯里,有一條小蛇的影子在晃動,他心裡很厭惡,可還是把酒喝了下去。喝了之後,心裡到底不自在,放心不下。回到家中就生起病來。
隔了幾天,樂廣聽到那個朋友生病的消息,了解了他得病的原因。樂廣心裡想:「酒杯里絕對不會有蛇的!」於是,他就跑到那天喝酒的地方去察看。原來,在大廳牆上,掛有一把漆了彩色的弓。那把弓的影子,恰巧映落在那朋友放過酒杯的地方,樂廣就跑到那個朋友那裡去,把這事解釋給他聽。這人明白了原因以後,病就立刻好了。
後來人們就用「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自相驚擾。
3.一葉障目:
從前,楚國有個書獃子,家裡很窮。
有一天,他正在看書,忽然看到書上寫著:「如果得到螳螂捕捉蟬時用來遮身的那片葉子,就可以把自己的身體隱蔽起來,誰也看不見。」於是他想:「如果我能得到那片葉子,那該多好呀!我去偷東西別人也看不見了,這樣我們家不就不窮了嗎?」這個書獃子想著想著口水都留了下來。
他如獲至寶,整天在樹林里轉來轉去,尋找螳螂捉知了時藏身的葉子。終於有一天,他看到一隻螳螂隱身在一片樹葉下捕捉知了,他興奮極了,猛一下撲上去摘下那片葉子,可是,他太激動了,一不小心那葉子掉在地上。
這下可糟了!院子里的地上全是落葉,到底哪一片才是能隱身的呢?書生只好把落葉全都掃了起來,一起帶回了家。
他決定要一片一片擋在自己面前,他問他的妻子說:「你能看見我嗎?」「能看見。」他妻子回答。「你能看見我嗎?」他又舉起一片樹葉說。「能看見。」妻子耐心地回答。
他一次次地問,妻子一次次得回答。到後來,他妻子不耐煩了,隨口答道:「看不見啦!」
書獃子一聽可樂壞了。他拿了樹葉,來到街上,用樹葉擋住自己,當著店主的面,隨手取了店裡東西就走。 店主驚奇極了,把他抓住,送到官府去。縣官覺得很奇怪,居然有人敢在光天化日之下偷東西,便問他究竟是怎麼回事,書獃子說了事情的原委,縣官不由哈哈大笑,把他放回了家。
❼ 成語故事有哪些
成語故事有:
1、濫竽充數成語故事:這則成語的濫是失實,與真實不符,引申為矇混的意思;竽是一種簧管樂器;充數是湊數。指沒有真才實學的人混在行家裡充數,或是以次充好,有時也用作自謙之辭。
這個成語來源於《韓非子.內儲說上》,齊宣王使人吹竿,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說之,廩食以數百人。宣王死,潛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
戰國時期,齊宣王非常喜歡聽人吹竽,而且喜歡許多人一起合奏給他聽,所以齊宣王派人到處搜羅能吹善奏的樂工,組成了一支三百人的吹竽樂隊。而那些被挑選入宮的樂師,受到了特別優厚的待遇。
當時,有一個游手好閑、不務正業的浪盪子弟,名叫南郭。他聽說齊宣王有這種嗜好,就一心想混進那個樂隊,便設法求見宣王,向他吹噓自己是一名了不起的樂師,博得了宣王的歡心,把他編入了吹竽的樂師班裡。可笑的是,這位南郭先生根本不會吹竽。
每當樂隊給齊宣王吹奏的時候,他就混在隊伍里,學著別的樂工的樣子,搖頭晃腦,東搖西擺,裝模做樣地在那兒吹奏。
因為他學得維妙維肖,又由於是幾百人在一起吹奏,齊宣王也聽不出誰會誰不會。就這樣,南郭混了好幾年,不但沒有露出一絲破綻,而且還和別的樂工一樣領到一份優厚的賞賜,過著舒適的生活。
後來,齊宣王死了,他兒子齊潛王繼位,潛王同樣愛聽吹竽。只有一點不同,他不喜歡合奏,而喜歡樂師門一個個單獨吹給他聽。
南郭先生聽到這個消息後,嚇得渾身冒汗,整天提心吊膽的。心想,這回要露出馬腳來了,丟飯碗是小事,要是落個欺君犯上的罪名,連腦袋也保不住了。所以,趁潛王還沒叫他演奏,就趕緊溜走了。
5、紙上談兵成語故事:趙括從小學習兵法,自以為天下沒有人能夠與其匹敵。他的父親趙奢曾經評論說:「打仗是非常危險的事情,而趙括把它說得太容易了,假使將來趙國不任命他為將軍,那也就算了,如果一定要拜他為將軍,導致趙軍大敗的人必定是趙括無疑。」
後來趙括果然代替廉頗做了大將軍,長平一戰被秦將白起打敗,四十萬趙軍全部被消滅,趙括自己也戰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