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形容有文化的成語是什麼
學識淵博,學識淵博是指人的學識廣而深,往往也稱其為博學多才的人。
才華專橫屬溢,意思是很有才華,多指文學藝術方面而言。與鋒芒畢露不同。
博覽群書,謂廣泛閱讀各類書籍,形容學識淵博。
博古通今,思是對古代的事知道得很多,並且通曉現代的事情,形容知識淵博。
汗牛充棟,本義是指用牛運書,牛要累得出汗;用屋子放書,要放滿整個屋子。形容藏書很多。
博學多才,意思是學問廣博精深,有多方面的才能。滿腹經綸,意思是形容人有才學,有治理國家的才能。
② 成語與中國文化有什麼關系
漢語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成語又是漢語中的精華,具有極強的表現力。成語蘊含著寶貴的文化財富,從中我們可以體會到中國古代物質文明的輝煌,了解中國古代教育思想,傳統中華美德等眾多方面。成語與中華傳統美德 中國文化價值系統以「善」為核心,強調真、善、美的統一,「人為萬物之靈」是因為人有道德,我的約束和完善。中華民族有許多傳統美德至今為人們繼承和發揚,在成語中我們能充分體會這一點。 「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孟子·盡心下》)「仁」,是中華民族的道德核心,仁的核心就是愛人,「仁者愛人」,包括的內容十分廣泛,主要包括「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從家族內部把這種愛延伸到社會,就成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四海之內皆兄弟」,對國家也要有擔當,甚至危機時刻可以「為民請命」,「殺身成仁」。 現代社會人們交往的誠信原則也是中華傳統美德的重要組成部分,待人做事都要「誠心誠意」,「言而有信」,守信用,講信義是中國人從古至今公認的價值標准和基本的美德。如果是「背信棄義」必然會到嚴厲的道德譴責。 勤勞節儉,清正廉潔也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品質,三國的諸葛亮提出要「儉以養德」,「淡泊名利,寧靜致遠」,人需自我約束,不貪求太多,才能表現 出「剛正不阿」,才能正己,正心。此外,「厚德載物」「榮辱不驚「天下為公」「不屈不撓」等也能讓我們領略崇高的民族精神和傳統中華美德的精髓。
③ 文化知識的成語有哪些
表示「文化知識」的成語有:
粗俗之輩、識字知書、識文斷字、讀書種子、不識之無。
④ 形容「文化高」的成語有哪些
造句 這些人裡面能識字知書的人很少。
造句 這是個知書識禮的好孩子。
造句 學富五車可不是誰都能做到的,這靠的是積累。
造句 他不僅長得一表人才,更是才高八斗。
造句: 大寶從小就流露出才華橫溢的天資。
⑤ 形容「文化欠佳」的成語有哪些
口耳之學:kǒu ěr zhī xué指只知道耳朵進口裡出的一些皮毛之見,而沒有真正的學識。
一得之見:yī dé zhī jiàn 見:見解。謙虛的說法,指自己對某個問題的見解。
末學膚受:mò xué fū shòu 指學問沒有從根本上下功夫,只學到一點皮毛。
不學無術:bú xué wú shù 學:學問;術:技能。原指沒有學問因而沒有辦法。現指沒有學問,沒有本領
不辨菽麥:bú biàn shū mài菽:豆子。分不清哪是豆子,哪是麥子。形容愚笨無知。後形容缺乏實際生產知識。
不學無術:bú xué wú shù 學:學問;術:技能。原指沒有學問因而沒有辦法。現指沒有學問,沒有本領
目不識丁:mù bú shí dīng連最普通的「丁」字也不認識。形容一個字也不認得。
粗通文墨:cū tōng wén mò粗:略微;通:通曉。文墨:指寫文章。稍微懂得一些寫作方面的學問。
綉花枕頭:xiù huā zhěn tóu比喻徒有外表而無學識才能的人。
無能之輩:wú néng zhī bèi笨拙、沒有能力或容易犯錯誤的人。
不辨菽麥:bú biàn shū mài菽:豆子。分不清哪是豆子,哪是麥子。形容愚笨無知。後形容缺乏實際生產知識。
不通文墨:bú tōng wén mò通:精通;文墨:指寫文章、著述等。指人文化水平不高或識字不多。
五穀不分:wǔ gǔ bú fèn五穀:通常指稻、黍、稷、麥、菽。指不參加勞動,不能辨別五穀。形容脫離生產勞動,缺乏生產知識。
渾渾噩噩:hún hún è è渾渾:深厚的樣子;噩噩:嚴肅的樣子。原意是渾厚而嚴正。現形容糊里糊塗,愚昧無知。
不識之無:bú shí zhī wú連「之」字、「無」字都不認識。形容人不識字,文化水平很低。
碌碌無能:lù lù wú néng碌碌:平庸、無能的。平平庸庸,沒有能力。
⑥ 形容中華文化的成語有哪些
經天緯地、博古通今、博覽古今、深不可測、高深莫測
一、經天緯地 [ jīng tiān wěi dì ]
【解釋】:經、緯:織物的豎線叫「經」,橫線叫「緯」,比喻規劃。規劃天地。形容人的才能極大,能做非常偉大的事業。
【出自】:春秋 左邱明《左傳·昭公二十八年》:「經緯天地曰文。」
【譯文】:經緯天地說文章。
二、博古通今 [ bó gǔ tōng jīn ]
【解釋】:通:通曉;博:廣博,知道得多。對古代的事知道得很多,並且通曉現代的事情。形容知識豐富。
【出自】:戰國 孔子《孔子家語·觀周》:「吾聞老聃博古知今。」
【譯文】:我聽說老子博古通今。
三、博覽古今 [ bó lǎn gǔ jīn ]
【解釋】:博:廣博。廣泛閱讀古今書籍,通曉古今學識。形容學問淵博。
【出自】:東漢 班固《漢書·成帝紀贊》:「博覽古今,容受直辭。」
【譯文】:廣泛閱讀古今書籍,通曉古今學識,接受直言不諱。
四、深不可測 [ shēn bù kě cè ]
【解釋】:深得無法測量。比喻對事物的情況捉摸不透。
【出自】:明·袁宏道《吼山》:「山下石骨為匠者搜去,積水為潭,望之洞黑如墨汁,深不可測。」
【譯文】:山下石頭被匠的搜走了,積下來的水成了小潭,望向洞中裡面沒有光,黑得像墨汁一樣,深得無法測量。
五、高深莫測 [ gāo shēn mò cè ]
【解釋】:高深的程度無法揣測。形容使人難以理解。
【出自】:東漢 班固《漢書·嚴延年傳》:「吏民莫能測其意深淺,戰栗不敢犯禁。」
【譯文】:官吏和百姓都能知道他的用意很淺,戰戰兢兢不敢違犯禁令
⑦ 關於「文化」的四字詞語有哪些

關於「文化」的四字詞語有:
天道勤酬/厚德載物/韜光養晦/上善若水/國色天香/鳥語花香/花開富貴/厚積薄發/否極泰來/烏鴉反哺/井底之蛙/安之若素/卧冰求鯉/人淡如菊/雪中送炭/返樸歸真/落花有意/流水無情//相濡以沫/苦盡甘來。
1、拼音:[ hòu dé zài wù ]
2、基本釋義:
舊指道德高尚者能承擔重大任務。
3、出 處
《周易·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4、近反義詞
反義詞 尖酸刻薄
5、造句:
(1) 厚德載物、自強不息、挑戰自我、勇創佳績。
(2)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中國用她那寬廣無垠的胸膛容納萬物:春風細雨,夏日驕陽,秋霜碩果,冬寒雪景。站在巨人的肩上,我們能看到秋野的金黃,我們能聞到碧草的芳香,我們能聽到江河的澎湃。
(3)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4)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我不是天才,但我願發憤圖強,永不停息,就讓所有的困苦艱難一起來吧,因為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5) 唯寬可以寬人,唯厚可以載物。君子以厚德載物。
(6) 承古納今龍氣度;兼容並蓄海襟懷。橫批:厚德載物。
(7) 其秉承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作風,以務實誠信、思利及人為理念,主張誠信經營,倡導保健品的理性消費。
(8) 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9) 略論「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在民族精神中的位置。
(10) 男性就是自強不息,女性就是厚德載物。於丹
(11) 有恩才有德,有德才有福,這就是古人說的"厚德載物"。翟鴻燊
(12) 儒家講: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13) 「自強不息」與「厚德載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至高境界.
(14) 自強不息是我們的精神;厚德載物是我們的胸懷;愛國愛黨是我們的信仰;勤勞勇敢是我們的風采;弘揚正氣是我們的步伐;民族復興是我們的期待!
(15) 憶往昔,桃李不言,自有風雨話滄桑;看今朝,厚德載物,更續輝煌譽五洲。一片綠葉,飽含著對根的情誼;一句賀詞,濃縮了我們對母校的祝福。
⑧ 形容「文化」的成語有哪些
過目不忘,讀音:{guò mù bú wàng}:看過就不忘記。形容記憶力非常強。
博學多才,讀音:{bó xué ō cái}:學識廣博,有多方面的才能。
超群絕倫讀音:{chāo qún jué lún}:倫:同輩。超出一般人,沒有可以相比的。
學富五車,讀音:{xué fù wǔ chē}:五車:指五車書。形容讀書多,學識豐富。
出口成章,讀音:[chū kǒu chéng zhāng}:說出話來就成文章。形容文思敏捷,口才好。
出類拔萃,讀音:{chū lèi bá cuì}:拔:超出;類:同類;萃:原為草叢生的樣子,引伸為聚集。超出同類之上。多指人的品德才能。
滿腹經綸,讀音:{mǎn fù jīng lún}:經綸:整理絲縷,引伸為人的才學、本領。形容人極有才乾和智謀。
才高八斗,讀音:{cái gāo bā dòu}:才:才華。比喻人極有才華。
博古通今,讀音:{bó gǔ tōng jīn}:通:通曉;博:廣博,知道得多。對古代的事知道得很多,並且通曉現代的事情。形容知識豐富。
頭角崢嶸,讀音:{tóu jiǎo zhēng róng}:頭角:比喻青年人顯露出來的才華;崢嶸:特出的樣子。形容年輕有為,才華出眾。
⑨ 形容文化的成語有哪些
1、胸無點墨,讀音:xiōng wú diǎn mò ,釋義:點,一點、極小;墨,墨水、學問。意為肚子里沒有一點墨水。藉以形容讀書太少,文化水平極低。泛指沒有文化的人們。
【出處】:清·淮陰百一居士《壺天錄》卷上:「某家本殷實,父母以獨子故,甚愛之,讀書十年,胸無點墨。」
2、蹶角受化,讀音:juè jiǎo shòu huà,釋義:蹶角,叩頭;受化:接受文化。原指四方夷族和外國人來中國朝貢,接受教化。形容聲威極大。
【出處】: 南朝·梁·丘遲《與陳伯之書》:「當今皇帝盛明,天下安樂,白環西獻,楛矢東來,夜郎、滇池,解辮請職,朝鮮、昌海,蹶角受化。」
3、知文達理,讀音:zhī wén dá lǐ,釋義:知、達,懂得。有文化,講道理。形容有教養。
【出處】:元·無名氏《馮玉蘭》第一折:「只我這知書達禮當恭謹,怎肯著出乖露醜遭談論。」
4、美雨歐風,讀音:měi yǔ ōu fēng,釋義:歐:歐洲。比喻來自歐美的思想文化等方面的侵襲。
【出處】:清·秋瑾《精衛石》第五回:「美雨歐風,頓起沉痾宿疾。」
5、用夏變夷,讀音:yòng xià biàn yí,釋義:夏,諸夏,古代中原地區周王朝所分封的各諸侯國;夷,指中原地區以外的各族。以諸夏文化影響中原地區以外的僻遠部族。
【出處】:《孟子·滕文公上》:「吾聞用夏變夷者,未聞變於夷者。」
6、胸中無墨,讀音:xiōng zhōng wú mò,釋義:胸中沒有墨水。比喻人沒有學問,文化水平低。
【出處】:宋·吳子良《林下偶談》:「俚俗謂不能文者為胸中無墨,蓋亦有據。通典載,北齊策秀才書,有濫劣者,飲墨水一升。東坡監試呈詩試官雲:麻衣職再著,墨水真可飲。」
⑩ 「文化」有關的成語有哪些
1、雅俗共賞[ yǎ sú gòng shǎng ]:形容某些文藝作品既優美,又通俗,各種文化程度版的人都能夠權欣賞。
2、知文達理[ zhī wén dá lǐ ]:有文化,講道理,該詞。
3、識字知書[ shí zì zhī shū ]:指有文化知識。
4、能寫會算[ néng xiě huì suàn ]:指有一定的文化水平。
5、斯文掃地[ sī wén sǎo dì ]:指文化或文人不受尊重或文人自甘墮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