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策西周策兩個成語
① 《戰國策》中的成語及由來簡介
百步穿楊、比比皆是、側目而談、抵掌而淡、前倨後恭、曾參殺人、兩虎相鬥、遠交近攻、積少成多、未路之難。
② 戰國策。西周策中蘇厲勸白起不要攻打魏國,但最終有沒有攻打魏國
打了~還贏了
不曉得你說的結局不同是什麼意思?養由基可能是我沒找到回另一個出處
希望你答說的不是楊柳的葉子的問題。
但是蘇厲的話是對的,養由基確實是死在戰場中,出自哪裡忘記了,說的是善於使用什麼的人會死在什麼上面
在對戰時,養一箭由於過於自負死掉了。
而白起在打敗魏國後已經獲得了無法超越的地位,
終於在長平之戰後,攻打趙國的問題上,被秦王賜死
有不同的地方還要你指正下,我好研讀~~
③ 出自《戰國策》的成語有哪些
扺掌而談《戰國策·秦策一》:「見說趙王於華屋之下,扺掌而談。」
交淺言深《戰國策·趙策四》:「夫望人而笑,是和也;言而不稱師,是庸說也;交淺而言深,是忠也。」
肩摩轂擊《戰國策·齊策一》:「臨淄之途,車轂擊,人肩摩。」
痛入骨髓《戰國策·燕策三》:「樊將軍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於骨髓,顧計不知所出耳!』」
卧不安席《戰國策·楚策一》:「寡人卧不安席,食不甘味,心搖搖如懸旌,而無所終薄。」
畫蛇添足《戰國策·齊策二》:「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一百十回:「將軍功績已成,威聲大震,可以止矣。今若前進,倘不如意,正如『畫蛇添足』...
狐假虎威《戰國策·楚策一》:「虎求百獸而食之,得狐。……虎以為然,故遂與之行。獸見之皆走,虎不知獸畏己而走也,以為畏狐也。」
南轅北轍《戰國策·魏策四》:「猶至楚而北行也。」
傷弓之鳥《戰國策·楚策四》;《晉書·苻生載記》:「傷弓之鳥,落於虛發。」
兵臨城下《戰國策·齊策二》:「齊必舉兵伐梁,梁、齊之兵連於城下不能去,王以其間伐韓。」
無可奈何《戰國策·燕策三》:「太子聞之,弛往,伏屍而哭極哀。既已無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史記·周本紀》:「禍成矣,載可奈何。」
前倨後恭《戰國策·秦策一》:「蘇秦曰:『嫂何前俾而後卑也。』」《史記·蘇秦列傳》:「蘇秦笑謂其嫂曰:『何前倨而後恭也?』」
三人成虎《戰國策·魏策二》:「夫市之無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狡兔三窟《戰國策·齊策四》:「狡兔有三窟,僅得兔其死耳。」
懸梁刺股西漢·劉向《戰國策·秦策一》:「(蘇秦)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東漢·班固《漢書》:「孫敬字文寶,好學,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寢,以繩系頭,懸屋...
倚門倚閭《戰國策·齊策六》:「女朝出而晚來,則吾倚門而望,女暮出而不還,則吾倚閭而望。」
安然無恙《戰國策·齊策》:「歲亦無恙耶?民亦無恙耶?王亦無恙耶?。」
亡羊補牢《戰國策·楚策》:「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
驚弓之鳥《戰國策·楚策四》;《晉書·王鑒傳》:「黷武之眾易動,驚弓之鳥難安。」
縱橫捭闔漢·劉向《戰國策序》:「蘇秦為從,張儀為橫,橫則秦帝,從則楚王,所在國重,所去國輕。」《鬼穀子·捭闔》:「捭之者,開也,言也,陽也;闔之者,閉也,默也,陰也...
安步當車《戰國策·齊策四》:「晚食以當肉,安步以當車,無罪以當貴,清靜貞正以自虞。」
公子王孫《戰國策·楚策四》:「不知夫公子王孫左挾彈,右攝丸,將加己乎十仞之上,以其類為招。」
王孫公子《戰國策·楚策四》:「不知夫公子王孫左挾彈,右攝丸,將加己乎十仞之上,以其類為招。」
圖窮匕見《戰國策·燕策三》:「秦王謂軻曰:『起,取武陽所持圖。』軻既取圖奉之。發圖,圖窮而匕首見。」
犬兔俱斃《戰國策·齊策三》:「韓子盧者,天下之疾犬也;東郭逡者,海內之狡兔也。韓子盧逐東郭逡,環山者三,騰山者五,兔極於前,犬廢於後,犬兔俱罷,各死其處。田父見之,無...
不自量力《左傳·隱公十一年》:「不度德,不量力。」《戰國策·齊策三》:「荊甚固,而薛亦不量其力。」
自不量力《戰國策·齊策三》:「荊甚固,而薛亦不量其力。」
同甘共苦《戰國策·燕策一》:「燕王弔死問生,與百姓同其甘苦。」
城北徐公《戰國策·齊策一》:「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
百發百中《戰國策·西周策》:「楚有養由基者,善射,去柳葉百步而射之,百發百中。」
曠日持久《戰國策·趙策四》:「今得強趙之兵,以杜燕將,曠日持久,數歲,令士大夫餘子之力,盡於溝壘。」
門庭若市《戰國策·齊策一》:「群臣進諫,門庭若市。」
憂國憂民《戰國策·齊策》:「寡人憂國愛民,固願得士以治之。」
國富兵強《韓非子·定法》:「是以其民用力勞而不休,逐敵危而不卻,故其國富而兵強。」《戰國策·齊策四》:「齊放其大臣孟嘗君於諸侯,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強。」
寧為雞口,不為牛後《戰國策·韓策一》:「臣聞鄙語曰:『寧為雞口,無為牛後。』今大王西面交臂而臣事秦,何以異於牛後乎?」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戰國策·趙策一》:「前世之不忘,後事之師。」
隨踵而至《戰國策·齊策三》:「子來,寡人聞之,千里而一士,是比肩而立,百世而一聖,若隨踵而至也,今子一朝而見七士,則士不亦眾乎!」
得寸進尺《老子·道德經》:「不敢進寸而退尺。」《戰國策·秦策三》:「王不如遠交而近攻,得寸則王之寸, 得尺亦王之尺也。」
左支右絀《戰國策·西周策》:「我不能教子支左屈右。」
寧為雞口,無為牛後西漢·劉向《戰國策·韓策一》:「臣聞鄙語曰:『寧為雞口,無為牛後。』今大王西面交臂而臣事秦,何以異於牛後?」
羽毛未豐《戰國策·秦策一》:「寡人聞之,毛羽不豐滿者不可以高飛。」
寢食不安《戰國策·齊策五》:「秦王恐之,寢不安席,食不甘味。」
揮汗成雨《戰國策·齊策一》:「連衽成帷,舉袂成幕,揮汗成雨。」
摩肩接踵《戰國策·齊策一》:「臨淄之途,車轂擊,人肩摩。」《宋史·李顯忠傳》:「入城,宣布德意,不戮一人,中原歸附者踵接。」
行百里者半九十《戰國策·秦策五》:「詩雲:『行百里者半九十。』此言末路之難也。」
遠交近攻《戰國策·秦策三》:「王不如遠交而近攻,得寸則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
見兔顧犬《戰國策·楚策四》:「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
比比皆是《戰國策·秦策一》:「犯白刃,蹈煨炭,斷死於前者,比是也。」宋·包拯《請救濟江淮飢民疏》:「年亢旱,民食艱阻,流亡者比比皆是。」
田父之功《戰國策·齊策三》:「田父見之,無勞倦之苦而擅其功。」
大璞不完《戰國策·齊策四》:「夫玉生於山,制則破焉。非弗富貴矣,然大璞不完。」
不遺餘力《戰國策·趙策三》:「秦之攻我也,不遺餘力矣,必以倦而歸也。」《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秦不遺餘力矣,必且欲破趙軍。」
猶豫不決《戰國策·趙策三》:「平原君猶豫未有所決。」《周書·賀拔勝傳》:「今乃頓兵不進,猶豫不決。」
百步穿楊《史記·周本紀》:「楚有養由基者,善射者也,去柳葉百步而射之,百發而百中之。」《戰國策·西周策》:「楚有養由基者,善射;去柳葉百步而射之,百發百中。」
白虹貫日《戰國策·魏策四》:「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昔者荊軻慕燕丹之義,白虹貫日,太子畏之。」
貿首之仇《戰國策·楚策二》:「甘茂與樗里疾,貿首之仇也。」
折沖尊俎《戰國策·齊策五》:「此臣之所謂比之堂上,禽將戶內,拔城於尊俎之間,折沖席上者也。」
抱怨雪恥《戰國策·燕策·樂毅報燕王書》:「若先王之報怨雪恥,夷萬乘之強國。」
干將莫邪《戰國策·齊策五》:「(蘇秦說齊閔王曰)今雖干將莫邪,非得人力,則不能割劌矣。」
米珠薪桂《戰國策·楚策三》:「楚國之食貴於玉,薪貴於桂。」
天府之國《戰國策·秦策一》:「田肥美,民殷富,戰車萬乘,奮擊百萬,沃野千里,蓄積饒多,地勢形便,此所謂天府,天下之雄國也。」
胡服騎射《戰國策·趙策二》:「今吾(趙武靈王)將胡服騎射以教百姓。」
積羽沉舟《戰國策·魏策一》:「臣聞積羽沉舟,群輕折軸。」
寢不安席《戰國策·齊策五》:「秦王恐之,寢不安席,食不甘味。」
曠日彌久《戰國策·趙策三》:「太子丹曰:『太傅這計,曠日彌久,心惛然,恐不能須臾。』」
兩虎相鬥《戰國策·秦策二》:「今兩虎諍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傷。」《史記·春申君列傳》:「天下莫強於秦楚,今聞大王欲伐楚,此猶兩虎相與斗。」
排難解紛《戰國策·趙策三》:「所貴於天下之士者,為人排患釋難解紛亂而無取也。即有所取者,是商賈之人也,仲連不忍為也。」
以一當十《戰國策·齊策一》:「一而當十,十而當百,百而當千。」《史記·項羽本紀》:「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
高枕無憂《戰國策·魏策一》:「事秦,則楚韓必不敢動,無楚韓之患,則大王高枕而卧,國必無憂矣。」
四分五裂《戰國策·魏策一》:「張儀為秦連橫說魏王曰:『魏南與楚而不與齊,則齊攻其東;東與齊而不與趙,則趙攻其北;不合於韓,是韓攻其西;不親於楚,則楚攻其南:此所謂四分...
門閭之望《戰國策·齊策六》:「王孫賈年十五,事閔王。王出走,失王之處。其母曰:『女朝出而晚來,則吾倚門而望;女暮出而不還,則吾倚閭而望。』」
曾母投杼《戰國策·秦策二》:「人告曾子母曰:『曾參殺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殺人。』織自若。……其母懼,投杼逾牆而走。夫以曾參之賢與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則慈母不能...
合從連衡《戰國策·秦策一》:「約從連橫,兵革不藏。」
揮汗如雨《戰國策·齊策一》:「連衽成帷,舉袂成幕,揮汗成雨。」
比肩而立《戰國策·齊策三》:「寡人聞之,千里而一士,是比肩而立;百世而一聖,若隨踵而至。」
招賢納士《戰國策·燕策一》:「燕昭王即位,卑身厚幣以招賢者。」元·馬致遠《陳摶高卧》第二折:「早則是澤及黎民,又待要招賢納士禮殷勤,幣帛降玄纁。」
甘苦與共《戰國策·燕策一》:「燕王弔死問生,與百姓同其甘苦。」
被山帶河《戰國策·楚策一》:「秦地半天下,兵敵四國,被山帶河,四塞以為固。」
接踵而至《戰國策·齊策三》:「子來,寡人聞之,千里而一士,是比肩而立,百世而一聖,若隨踵而至也,今子一朝而見七士,則士不亦眾乎!」
勢不兩立《戰國策·楚策一》:「秦之所害於天下莫如楚,楚強則秦弱,楚弱則秦強,此其勢不兩立。」
首身分離《戰國策·秦策四》:「刳腹折頤,首身分離。」
圖窮匕首見《戰國策·燕策三》:「秦王謂軻曰:『起,取武陽所持圖。』軻既取圖奉之。發圖,圖窮而匕首見。」
一舉成名《戰國策·秦策》:「然則是一舉而伯王之名可成也。」 唐·韓愈《唐故國子司業竇公墓誌銘》:「公一舉成名而東,遇其黨必曰:『非我之才,維吾舅之私。』」。」
積少成多《戰國策·秦策四》:「積薄而為厚,聚少而為多。」《漢書·董仲舒傳》:「聚少成多,積小致巨。」
長驅直入《戰國策·燕策二》:「輕卒銳兵,長驅至國。」漢·曹操《勞徐晃令》:「吾用兵三十餘年,及所聞古之善用兵者,未有長驅直入敵圍者也。」
反璞歸真《戰國策·齊策四》:「歸真反璞,則終身不辱。」
披堅執銳《戰國策·楚策一》:「吾被堅執銳,赴強敵而死。」《史記·項羽本紀》:「夫被(披)堅執銳,義不如公。」
前功盡棄《戰國策·西周策》:「公之功甚多,今公又以秦兵出塞,過兩周,踐韓,而以攻梁,一攻而不得,前功盡滅。」
天崩地坼《戰國策·趙策三》:「天崩地坼,天子下席。」
天崩地裂《戰國策·趙策三》:「天崩地坼,天子下席。」
早出晚歸《戰國策·齊策六》:「女朝出而晚來,則吾倚門而望。」
北宮嬰兒《戰國策·齊策四》:「北宮之女嬰兒子無恙耶?徹其環瑱,至老不嫁,以養父母,是皆率民而出於孝情者也,胡為至今不朝也。」
扶老攜幼《戰國策·齊策四》:「夫至百里,民扶老攜幼,迎君道中。」
歸真反璞《戰國策·齊策四》:「歸真反璞,則終身不辱。」
時不可失《戰國策·秦策四》:「臣聞敵不可易,時不可失。」
委肉虎蹊《戰國策·燕策三》:「是以委肉當餓虎之蹊,禍必不振矣。」
曾參殺人《戰國策·秦策二》:「人告曾子母曰:『曾參殺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殺人。』織自若。……其母懼,投杼逾牆而走。夫以曾參之賢與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則慈母不能...
④ 求《戰國策》里的成語100個
亡羊補牢,未為遲也《楚策》
道不拾遺,夜不閉戶《秦策》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趙策》
鷸蚌相持,漁人得利《燕策》
戰無不勝,攻無不克《齊策》
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已者容《趙策》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燕策》
一、《戰國策·西周策》
【百步穿楊】(百發百中):能射中百步以外目標的楊樹葉。形容射擊准確,每次都命中目標。後世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絕不落空。
二、《戰國策·秦策》
【比比皆是】(秦策一):到處都是,形容為數很多。
【側目而談】(秦策一):斜著眼睛看人,指心存畏懼,不敢正視。也指憤怒或不滿地看。
【抵掌而淡】(秦策一):抵掌:鼓掌、擊掌,形容無拘無束地暢談,氣氛歡洽。
【前倨後恭】(秦策一):倨:傲慢,怠慢。光前傲慢而後來恭敬,前後態度不一樣。常指人勢利。
【曾參殺人】(秦策二):曾參:孔子的學生,向來以孝賢出名。比喻流言傳播得廣,也會讓人相信。
【兩虎相鬥】(秦策二):比喻力量強大的雙方之間的爭斗。
【遠交近攻】(秦策三):結交離得遠的國家而進攻鄰近的國家。這是戰國時秦國用以吞並六國,建立統一王朝的一種外交策略。後也指一種為人處世的手段。
【積少成多】(秦策四):積累少量的東西,能成為巨大的數量。
【未路之難】(秦策五):未路:最後一段路,走最後一段路很困難。比喻保持晚節不容易。也比喻做事情越接近成功,工作越艱巨。
【懸梁刺股】(《漢書》(秦策一):因怕睏倦影響學習,而把頭發束起來吊在屋樑上,用錐子刺大腿。形容勤奮苦讀。
三、《戰國策·齊策》
【安步當車】(齊策一):用慢步行走當作坐車。
【吠非其主】(齊策一):狗專向不是它主人的人叫,比喻人各為其主,為主人做事。
【轂擊肩摩】(齊策一):車碰著車,肩摩著肩形容行人車馬來往擁擠。
【揮汗成雨】(齊策一):原形容人多擁擠。後也形容因天熱或勞動等出汗多。
【接袂成帷】(齊策一):袂:衣袖;帷:帷幕,衣襟可以連接成帷幕。形容城市繁華,人口從多。
【門庭若市】(齊策一):門口和庭院里熱鬧得像集市一樣。原形容進諫的人很多。現形容來的人極多。
【以一當十】(齊策一):一個人可以抵擋十個人。比喻軍隊以寡敵眾,勇敢善戰。
【戰無不勝】(齊策二):打仗沒有不取得勝利的。形容力量強大百戰百勝。或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畫蛇添足】(齊策二):比喻多此一舉,弄巧成拙。
【比肩而立】(齊策三):肩靠著肩站立,比喻距離很近。
【不自量力】(齊策三):不能正確估量自己的力量。
【布衣之交】(齊策三):平民之間交往的友誼,亦指顯貴者與平民的交往。
【隨踵而至】(齊策三):一個跟著一個。形容來得人很多,連綿不斷。
【直言不諱】(齊策四):有話直說,無所忌諱。
【狡兔三窟】(齊策四):狡猾的兔子有三個洞穴。比喻藏身的地方多,便於逃避災禍。
【歸真反璞】(齊策四):指除去外飾,恢復其本來面目。
【高枕而卧】(齊策四):指墊高枕頭安然睡覺,比喻無所顧慮。
【扶老攜幼】(齊策四):攙著老人,領著小孩。多形容某些歡迎、投奔、逃亡等吻合,人們成群結隊而行的情況。
【寢不安席】(齊策五):睡覺時不能安於枕席,指有心事而睡不著覺。
【折沖尊俎】(齊策五):沖:古時用以沖去敵城的戰車;折沖:挫敗敵人;尊俎:酒器和放肉的祭器,借指宴席。原指在宴席上運用策略制勝對方。後也泛指外交談判。
四、《戰國策·楚策》
【心旌搖曳】(楚策一):旌:古代的一種旗幟,心神像旗幟一樣搖擺不定。形容情思起伏,不能自持。
【被堅執銳】(楚策一):身穿銳甲,手拿兵器,形容全副武裝投入戰斗。
【狐假虎威】(楚策一):狐狸借著老虎的威風去嚇唬其它野獸。比喻倚仗別【人的勢力來欺壓或嚇唬人。
【桂薪珠米】(楚策三):薪貴如桂,米貴如珠,形容物價昂貴。
【食玉炊桂】(楚策三):指吃的東西像玉器一樣貴重,燃燒的同桂木一樣珍貴。形容物價昂貴,生活艱苦。
【見兔顧犬】(楚策四):看到野兔,就回頭喚狗去追捕。比喻事態緊急,但及時想辦法還來得及。
【峻阪鹽車】(楚策四):阪:指山坡。形容老人年邁,難負責任。
【亡羊補牢】(楚策四):丟失了羊,就補修羊圈,還不算晚。比喻出了差錯,及時設法補救,以免繼續受損失。
【與世無事】(楚策四):跟世人沒有爭執。形容不慕名利,超然達觀的處世態度。
五、《戰國策·趙策》
【前事不忘,後世之師】(趙策一):師:榜樣、借鑒。記住以往的經驗教訓,可以為以後的事作借鑒。
【胡服騎射】(趙策二):原指學胡人的服飾裝束,練習騎馬射箭。後比喻政治文化改革措施。
【不可同曰而語】(趙策二):不能同時談論。形容事物之間差異很大,兩者不能相提並論。
【不遺餘力】(趙策三):不留下一點剩餘的力量。
【彈弓之地】(趙策三):彈弓所用的泥丸、石丸或鐵丸。比喻地方很小。
【天崩地坼】(趙策三):坼:開裂。天坍塌,地開裂。比喻重大事變。也形容倒塌或爆炸聲音的強烈。
【交淺言深】(趙策四):交淺:交往不深,關系不很密切。指對交往不多的人談心裡話。
六、《戰國策·魏策》
【高枕無憂】(魏策一):比喻認為太平無事,無憂無慮。或者放鬆警惕,麻痹大意。
【積羽沉舟】(魏策一):羽毛雖然很輕盈,但積聚多了也能使船沉沒。比喻積聚小禍患社會鑄成大禍。
【四分五裂】(魏策一):分裂成很多塊。形容分散、破碎、不完整。
【冠蓋相望】(魏策四):頭載禮帽的官吏坐在有逢子的車上,車子絡繹不絕,相互隔得很近,誰都看得清清楚楚。形容使者和官吏來往不斷。
【南轅北轍】(魏策四):轅:車前駕牲畜的橫木,引申指車;轍:車輪滾過的痕跡,引申為道路。意思是本想往南,而車卻向北行。比喻行動跟目的相反。
【白虹貫日】(魏策四):白色的長虹穿日而過。古人認為人間有不平凡的事,就會引起這種天像的變化。
七、《戰國策·韓策》
【雞口牛後】(韓策一):寧可做雞的嘴巴,也不作牛的屁股。比喻寧可在小范圍內做主,也不願在大范圍內受支配。
【井中求火】(韓策三):比喻方法或方向不對頭,達不到目的。
八、《戰國策·燕策》
【轉禍為福】(燕策一):把災害變為幸福。比喻把壞事變成好事。
【同甘共苦】(燕策一):甘:甜,指歡樂。一同享受幸福,一起擔當苦難。形容同歡樂,共患難。
【千金市骨】(燕策一):市:買。比喻求賢若渴。
【尺寸之功】(燕策一):指微小的功勞。
【長驅直入】(燕策二):指軍隊以不可阻擋之勢順利前進。
【鷸蚌相持,漁人得利】(燕策二):持:爭持、對抗。比喻雙方相爭,兩敗俱傷,卻使第三者得利。
【無可奈何】(燕策三):指不得已,沒有辦法。
【圖窮七見】(燕策三):窮:極點;見:顯露。比喻事情發展到最後,終於露出了真相。
【痛入骨髓】(燕策三):指痛到骨髓里。形容極度傷心或痛恨。
【肝腸寸斷】(燕策三):形容極其悲痛、難受。
⑤ 戰國策的成語
出自《戰國策》的成語:
一塵不染——聖人具有三者之德,而無一塵之累。
大庭廣眾——以敞大眾。
兩敗俱傷——今兩虎爭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傷。
南轅北轍——猶至楚而北行也。
亡羊補牢——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曰:今日不出,明日
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並擒之。
羽毛未豐——寡人聞之,毛羽不豐滿者,不可以高飛。
引錐剌股——讀書欲睡,引錐自剌其股,血流至足。
門庭若市——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
反璞歸真——顏斶知足矣,歸反於璞,則終身不辱也。
狡兔三窟——狡兔有叄窟,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請為君復鑿二
窟。
狐假虎威——虎得狐,狐曰:子勿敢食我,天帝使我長百獸,字若以我為不信,吾為子先
行,子隨我後,百獸見我敢有不走者?虎以為然,遂與之偕行,獸見皆走,虎不知獸之畏
己,以為畏狐也。
驚弓之鳥——弓弦響,驚密林之鳥。
安步當車 《戰國策·齊策四》
不遺餘力 《戰國策·趙策》
不翼而飛 《戰國策·秦策》
側目而視 《戰國策·秦策》
反璞歸真 《戰國策·齊策》
高枕無憂 《戰國策·魏策一》
汗馬功勞 《戰國策·楚策》
狐假虎威 《戰國策·楚策一》
畫蛇添足 《戰國策·齊策二》
揮汗成雨 《戰國策·齊策一》
狡兔三窟 《戰國策·齊策四》
門庭若市 《戰國策·齊策一》
亡羊補牢 《戰國策·楚策四》
⑥ 戰國策 百發百中 原文
成語出處
《戰國策·西周策》:「楚有養由基者,善射,去柳葉百步而射之,百發百中。」
成語故事
蘇厲是戰國時期從事政治外交活動的謀士。有一次,他聽說秦國大將白起將要帶兵攻打魏國都城大梁,而大梁一旦被秦佔領,附近的西周王室就有危險。於是,蘇厲對周王說:「白起這幾年打敗過韓、趙等國,奪取了許多土地。現在他將要帶兵攻打大梁,大梁一旦被白起攻下,周王室就危險了!您應當想辦法阻止白起出兵。」 於是周王派蘇厲前往秦國。
蘇厲對白起說:「從前,楚國有一個人名叫養由基(湖北襄陽人),是一個射箭能手,他距離柳樹一百步放箭射擊,每箭都射中柳葉的中心,百發百中,左右看的人都說射得很好,可是一個過路的人卻說:「這個人,可以教他該怎樣射了。」養由基聽了這話,心裡很不舒服,就說:「大家都說我射得好,你竟說可以教我射了,你為什麼不來替我射那柳葉呢!」那個人說:「我不能教你伸直左臂持弓,彎曲右臂引弓持箭,不過你有沒有想過,你射柳葉百發百中,但是卻不善於調養氣息,等一會疲倦了,一箭射不中,就會前功盡棄。」
講完這段故事,蘇厲把話題拉回來說:「你已經打敗了韓、趙等國,取得了許多土地,功勞很大。現在,又要派你帶兵出關,經過西周王室的所在地去進攻大梁,如果這一仗不能取勝,就會前功盡棄。你不如說自己生病,不要出兵為好。」白起聽了,笑著說:「我所向披靡,百戰百勝,怎麼會不能取勝呢?」於是,他沒有被蘇厲說動,率兵攻打魏國,果然又大獲全勝,奪取了魏國的幾十座城池。
⑦ 百發百中的成語典故
成語出處
《戰國策·西周策》:「楚有養由基者,善射,去柳葉百步專而射之,百發百中。」
【成語故屬事】:春秋時期,楚國名將養由基跟隨楚共王出兵援助鄭國,楚共王要養由基用兩枝箭射死晉國國君魏武,養由基一箭就結束.同行潘黨不服,養由基三箭分別射中他們約定百步之外的三片楊樹葉,讓人不得不佩服
⑧ 功勞屬於過去是什麼成語
前功盡棄 [qián gōng jì復n qì]
生詞本
基本釋義 詳細制釋義
功:功勞;盡:完全;棄:丟失。以前的功勞全部丟失。也指以前的努力全部白費。
貶義
出 處
《戰國策·西周策》:「公之功甚多;今公又以秦兵出塞;過兩周;踐韓;而以攻梁;一攻而不得;前功盡滅。公不若稱病不出也。」
例 句
1. 學習外語一定要堅持到底,如果半途而廢,就會~。
近反義詞
近義詞
功敗垂成 半途而廢 功虧一簣
反義詞
大功告成
⑨ 百發百中有兩個成語出自本文是什麼
「百發抄百中」意思是形容射箭或打槍准確,每次都命中目標,也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
1、讀音:bǎi fā bǎi zhòng
2、詞性:通常在句中用作形容詞,修飾主語或賓語。
3、出處:出自《戰國策·西周策》:「楚有養由基者,善射,去柳葉百步而射之,百發百中。」(翻譯:楚國的養由基是射箭的能手,在距離柳葉百步的地方射箭,每次都命中目標。)
4、用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補語;形容射擊技術高明,也比喻辦事有絕對把握。
(9)戰國策西周策兩個成語擴展閱讀:
「百發百中」的近義詞介紹:百步穿楊
1、讀音:bǎi bù chuān yáng
2、表達意思:意思是在一百步遠以外射中楊柳的葉子。形容箭法或槍法十分高明。
3、出處:出自明代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五十三回,「(關羽)帶箭回寨,方知黃忠有百步穿楊之能。」(翻譯:關於帶箭回到山寨後,才知道黃忠有在一百步遠以外射中楊柳的葉子的能力。)
4、用法:偏正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形容射擊或射箭技術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