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成語有哪些
❶ 形容三次的成語
【白璧三獻】:楚人和氏得玉璞,兩獻楚王,兩遭刖足。第三次王使治璞,得白玉,琢以為璧,世稱「和氏璧」。比喻不識良材或懷才不遇。
【曾母投杼】:指曾參的母親聽到「曾參殺人」的傳聞接連三次,便信以為真,投杼而走,謂流言可畏。
【孟母三遷】:孟軻的母親為選擇良好的環境教育孩子,三次遷居。形容家長教子有方。
【棄如弁髦】:弁:黑布冠;髦:垂發。古時貴族子弟行加冠禮,先用黑布冠把垂發束好,三次加冠後就丟棄不用了。比喻毫不可惜地扔掉無用的東西。
【三榜定案】:三次張榜,廣求意見,再作最後決定。極言行事慎重。
【三絕韋編】:韋:熟牛皮。編連竹簡的皮繩斷了三次。比喻讀書勤奮刻苦。
【三仕三已】:仕:作官;已:指被罷免。三次作官,又三次被罷免。形容心胸開闊,對作官和罷官都不在乎。
【三戰三北】:北:敗逃。打三仗,敗三次。形容屢戰屢敗。
【事不過三】:指同樣的事不宜連作三次。
【韋編三絕】:韋編:用熟牛皮繩把竹簡編聯起來;三:概數,表示多次;絕:斷。編連竹簡的皮繩斷了三次。比喻讀書勤奮。
【徙宅之賢】:相傳孟軻的母親為了教育好他,三次遷居,改變環境。形容母教賢明。
【一飯三吐哺】:指一頓飯之間,三次停食,以接待賓客。比喻求賢殷切。
【一飯三遺矢】:矢:通「屎」,糞便。一頓飯的功夫上了三次廁所。形容年老體弱或年老無用。
【一沐三握發】:沐:洗頭;握:用手攥住。洗一次頭發中間要停下來三次。比喻求賢心切。
【一沐三渥發】:沐:洗頭。洗一次頭要停頓三次。形容渴求賢才,謙恭下士。
【一沐三捉發,一飯三吐哺】:沐:洗頭;捉:用手攥住;哺:口中含的食物。洗一次頭與吃一頓飯要停頓三次。形容渴求賢才,謙恭下士。形容為延攬賢才而忙碌。
【一食三起】:原指周公旦勤於接待來客,吃飯時,三次吐出食物急於迎客。形容殷勤待士。
【一夕三遷】:一夜之間三次遷移。形容居住的地方極不安全,令人提心吊膽,不得安寧。
【晝日三接】:一日之間三次接見。形容深受寵愛禮遇。
❷ 三翻了兩次,代表什麼成語
兩次三番 【拼音】:liǎng cì sān fān
【解釋】:多次,好幾次。
【出處】:元·關漢卿回《緋衣夢答》第三折:「你看這個蒼蠅兩次三番落在這筆尖兒上。」
【示例】:到而今,~添憂慮,終日昏迷。 ★《白雪遺音·馬頭調·長遠計》
【近義詞】:幾次三番、屢次三番
【語法】:作狀語;形容反復多次
❸ 形容反復多次的成語有哪些
1、蒼黃翻復[cāng huáng fān fù]:
出自《墨子·所染》:「見染絲者而嘆曰:『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比喻變化不定,反復無常。
2、出爾反爾[chū ěr fǎn ěr]:
出自《孟子·梁惠王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原意是你怎樣做,就會得到怎樣的後果。現指人的言行反復無常,前後自相矛盾。
例句:倘若不肯,也只好由他,我們不能做出爾反爾的事。
❹ 同樣的事情必定會發生三次的成語
次不過三,三番五次
❺ 易字寫了三次打一成語
三寫易來字
讀音:sān xiě yì zì
解釋:指古自書傳寫易致差錯。
出處:晉·葛洪《抱朴子·遐覽》:「書三寫,魚成魯,虛成虎。」
譯文:字如果輾轉傳抄多次,魚字就會寫成魯字,虛字就會寫成虎字。
(5)三次成語有哪些擴展閱讀
近義詞:
1、三寫成烏
讀音:sān xiě chéng wū
解釋:意思是指古書傳寫易致差錯,同「三寫易字」。
出處:清·黃宗羲《辯野史》:「向後欲憑紙上之語,三寫成烏,豈復有實事哉。」
譯文:以後想憑紙上的話,三畫成一群,難道又有事實嗎。
2、字經三寫,烏焉成馬
讀音:zì jīng sān xiě,wū yān chéng m
解釋:文字經過多次轉抄,「烏」、「焉」誤為「馬」字。比喻事經輾轉,易出訛謬。
出處:清 和邦額《夜譚隨錄·董如彪》:「字經三寫,烏焉成馬。」
譯文:文字經過多次轉抄,「烏」、「焉」誤為「馬」字。
❻ 接著是第二次,第三次……(寫出相應的成語)
接二連三jiēè來rliá自nsān
[釋義] 一個接著一個;連續不斷。
[語出]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九十九回:「賈母還要將李紈等挪過來;為著元妃薨後;家中事情接二連三;也無暇及此。」
[正音] 接;不能讀作「jié」。
[辨形] 連;不能寫作「聯」。
[近義] 接踵而至 接連不斷
[反義] 後繼有人 斷斷續續
❼ 三的成語有哪些
折臂三公
一飯三遺矢
三角戀愛
三寸金蓮
拚命三郎
二意三心 形容猶豫不決,拿不定主意或意志不堅定
二桃三士 士:武士。春秋時齊景公將兩個桃子賜給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論功而食,三人棄桃自殺。比喻借刀殺人
二三其節 二三:指不專一。三心二意,沒有一定的操守。形容心意不專,反復無常
二三其操 二三:指不專一。三心二意,沒有一定的操守。形容心意不專,反復無常
二帝三王 二帝:唐堯、虞舜;三王:夏禹、商湯、周文王。指古代帝王
二次三番 蕃:遍數。不止一次,反復的
重三疊四 〖解釋〗形容多次重復。
語四言三 〖解釋〗指信口亂說閑話。
壹倡三嘆 〖解釋〗指一人歌唱,三人應和。
一飯三吐哺 〖解釋〗指一頓飯之間,三次停食,以接待賓客。比喻求賢殷切。
一而二,二而三 〖解釋〗由一至二,由二至三。指由此及彼聯想開去。
蹄閑三尋 〖解釋〗指馬奔走時,前後蹄間一躍而過三尋。形容馬奔跑得快。同「蹄間三尋」。
事無三不成 〖解釋〗謂辦事非經多次努力不會輕易成功。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解釋〗三十年前風水在河的東面,而三十年後卻在河的西面。比喻世事變化,盛衰無常。
三日打魚,兩日曬網 〖解釋〗比喻對學習、工作沒有恆心,經常中斷,不能長期堅持。
三拳兩腳 〖解釋〗形容不多幾下拳打腳踢。
三薰三沐 〖解釋〗①多次沐浴並用香料塗身。這是我國古代對人極為尊重的一種禮遇。同「三釁三浴」。②表示虔敬。③比喻栽培,提攜。
三沐三薰 〖解釋〗再三沐浴熏香。表示鄭重或虔敬。亦作「三沐三熏」。
三句話不離本行 〖解釋〗行:行當,職業。指人的言語離不開他所從事的職業范圍。
三句不離本行 〖解釋〗本行:個人從事的行業。形容一說話總要講到自己從事的行業。
三夫成市虎 〖解釋〗比喻說的人多了,就能使人們把謠言當事實。同「三人成虎」。
三分像人,七分像鬼 〖解釋〗形容人長相醜陋,也指人遭疾病或其折磨後不成人樣子。
三分像人,七分似鬼 〖解釋〗罵人的話。罵人長相難看。
三分似人,七分似鬼 〖解釋〗詈詞。罵人長相難看。
三分鼎立 〖解釋〗比喻三方分立,互相抗衡。同「三分鼎足」。
三疊陽關 〖解釋〗即《陽關三疊》。琴曲。琴譜以唐王維《送元二使安西》詩為主要歌詞,並引申詩意,增添詞句,抒寫離別之情。因全曲分三段,原詩反復三次,故稱「三疊」。後泛指送
二心三意 〖解釋〗想這樣又想那樣。形容意念不專,主意不定。同「三心二意」。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 〖釋義〗三十年前風水在河的東面,而三十年後卻在河的西面。比喻世事變化,盛衰無常。
一著被蛇咬,三年怕井繩 〖解釋〗比喻在某件事情上吃過苦頭,以後一碰到類似的事情就害怕。
一年被蛇咬,三年怕草索 〖解釋〗比喻遭過一次挫折以後就變得膽小怕事。同「一年被蛇咬,十年怕井繩」。
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 【出處】【解釋】比喻人多智慧多,有事請經過大家商量,就能商量出一個好辦法來。【示例】【故事】
白璧三獻 〖解釋〗楚人和氏得玉璞,兩獻楚王,兩遭刖足。第三次王使治璞,得白玉,琢以為璧,世稱「和氏璧」。比喻不識良材或懷才不遇。
八難三災 〖解釋〗比喻小孩生來多病。也形容經常遭遇不幸。
朱弦三嘆 《禮記·樂記》:「《清廟》之瑟,朱弦而疏越,壹倡而三嘆,有遺音者矣。」後因以「朱弦三嘆」指稱音樂的美妙。
晝日三接 一日之間三次接見。形容深受寵愛禮遇。
重三迭四 見「重三迭四」。
至再至三 指一而再,再而三。
遮三瞞四 謂說話、做事多方掩飾,不爽快。
攢三集五 見「攢三聚五」。
再衰三涸 見「再衰三竭」。
余聲三日 語出《列子·湯問》:「(韓娥)鬻歌假食,既去,而餘音繞梁欐,三日不絕。」後因以「余聲三日」形容樂聲余韻無窮,不絕於耳。
有三有倆 謂有富餘錢財。
一獻三售 見「一獻三酬」。
一獻三酬 《周禮·考工記·梓人》:「梓人為飲器,勺一升,爵一升,觚三升,獻以爵而酬以觚,一獻而三酬。」後因以「一獻三酬」謂人臣過蒙寵幸。亦作「一獻三售」。
一歲三遷 比喻官職升得極快。
一時三刻 同「一時半刻」。
一日三月 《詩·王風·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後以「一日三月」形容對人思念殷切。
一日三省 每天多次地自我反省。
一日三歲 《詩·王風·采葛》:「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後以「一日三歲」形容對人思念殷切。
一日三覆 同「一日三復」。
一日三復 謂在一天之內多次反復玩味。
一舉三反 《論語·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後以「一舉三反」指善於推理,能由此及彼。
一倡三嘆 《荀子·禮論》:「清廟之歌,一倡而三嘆也。」謂一人歌唱,三人相和。後多用以形容音樂、詩文優美,富有餘味,令人贊賞不己。倡,亦作「唱」。
陽關三迭 陽關:古關名,在今甘肅敦煌縣西南;三迭:反復歌唱某一句。原指古代送別的曲調。後也比喻離別。
楊穿三葉 《戰國策·西周策》:「楚有養由基者,善射,去柳葉者百步而射之,百發百中。」原謂射技高超。後亦喻兄弟三人相繼科舉及第。
言三語四 形容人多嘴雜,議論紛紛。
咸五登三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方將增泰山之封,加梁父之事,鳴和鸞,揚樂頌,上咸五,下登三。」《漢書·司馬相如傳下》引此文,顏師古註:「咸,皆也,言漢德與五帝皆盛,而登於三王之上也。」後因以「咸五登三」謂帝德廣被,同於五帝而超於三王。
五申三令 三令五申。謂再三告誡。
五典三墳 猶言三墳五典。泛指古代典籍。
亡秦三戶 《史記·項羽本紀》:「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後因以「亡秦三戶」指不畏強暴,奮起推翻黑暗統治之事。
推三阻四 找各種借口推託、阻撓。
推三推四 同「推三阻四」。
挑三嫌四 見「挑三揀四」。
條三窩四 搬弄是非,挑拔離間。
挑三檢四 見「挑三揀四」。
挑三豁四 謂挑撥是非。
挑三撥四 見「挑三豁四」。
蹄閑三尋 見「蹄間三尋」。
蹄間三尋 指馬奔走時,前後蹄間一躍而過三尋。形容馬奔跑得快。
湯去三面 《史記·殷本紀》:「湯出,見野張網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網。』湯曰:『嘻,盡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入吾網。』諸侯聞之,曰:『湯德至矣,及禽獸。』」後因以「湯去三面」泛言普施仁德。
詩家三昧 作詩的訣竅。
事不過三 謂同樣的事不宜連作三次。
三貞五烈 見「三貞九烈」。
三折肱為良醫 幾次斷臂,就能懂得醫治斷臂的方法。後比喻對某事閱歷多,富有經驗,自能造詣精深。
三災六難 見「三災八難」。
三怨成府 言與三人結怨則仇恨集身,難以免禍。
三盈三虛 盈:滿。虛:空。指孔子的滿門弟子,被少正卯講學所吸引,多次離開孔子之門。形容講學效果好,影響大。
三陽交泰 見「三陽開泰」。
三言兩句 見「三言兩語」。
三言訛虎 猶三人成虎。
三熏三沐 ①同「三釁三浴」。②表示虔敬。③比喻栽培,提攜。
三心兩意 見「三心二意」。
三寫易字 晉葛洪《抱朴子·遐覽》:「故諺曰:『書三寫,魚成魯,虛成虎。』」後以「三寫易字」謂古書傳寫易致差錯。
三寫成烏 同「三寫易字」。
三徙成國 見「三徙成都」。
三徙成都 相傳舜三度遷移,百姓慕德而從,所至處自成都邑。形容聖人到處都受到百姓的擁戴。
三窩兩塊 ①謂有多房妻妾。②指眾多的子女。
三瓦兩巷 見「三瓦兩舍」。
三吐三握 《史記·魯世家》:「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於天下亦不賤矣,然我一沐三握發,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後以「三吐三握」為求賢殷切之典。
三頭六證 眾多的人證。
三頭六面 謂當著眾人或有關各方之面。
三頭兩日 三二天。形容時間相隔很近。
三頭八臂 見「三頭六臂」。
三湯五割 見「三湯兩割」。
三湯兩割 ①泛指烹飪之事。②指各種餚饌。
三台八座 泛指高官重臣。
三思而行 指經過反復考慮,然後再去做。
三首六臂 同「三頭六臂」。
三獸渡河 佛教以兔、馬、象三獸渡河入水之深淺,喻小、中、大三乘證道之高下。《優婆塞戒經·三種菩提品》:「善男子,如恆河三獸俱渡:兔、馬、香象。兔不至底,浮水而過;馬或至底,或不至底;象則盡底。恆河水者,即是十二因緣河也。聲聞渡時,猶如彼兔;緣覺渡時,猶如彼馬;如來
三屍五鬼 比喻奸佞之臣。
三省吾身 省:檢查,反省。身:自身。原指每日從三個方面來檢查自己。一說一日反省三次。後指多次自覺地檢查自己。亦作「吾日三省」。
三山五嶽 五嶽:泰山、華山、衡山、嵩山、恆山。泛指名山或各地。
三三四四 猶言三三兩兩。
三日新婦 舊時過門三日之新婦,舉止不得自專。因以喻行動備受拘束者。
三拳二腳 形容不多幾下拳打腳踢。
三求四告 再三求告。
三清四白 謂非常清白。
三親四眷 見「三親六眷」。
三親六眷 三親:父母、兄弟、夫婦;眷:家屬、親戚。泛指眾親戚。
三親六故 親戚故舊的總稱。
三遷之教 漢·劉向《列女傳》載:孟母帶著年幼的孟子,起初住在公墓附近,孟子就模仿哭喪;後遷居集市,又跟著學商人自吹自誇;孟母遷居學堂附近,孟子從此學習禮節,要求上學。後人用「孟母三遷」、「三遷之教」比喻選擇居住合適的環境以利於教育子女。
三期賢佞 漢王尊任京兆尹,凡三歲,除惡安良,治績顯著,後為御史大夫所誣,免官。湖縣三老上書為之辯白:「一尊之身,三期之間,乍賢乍佞,豈不甚哉!」見《漢書·王尊傳》。後以「三期賢佞」為不辨是非黑白的典實。
三婆兩嫂 猶言三妻四妾。
三年五載 三、五:表示大概數量;載:年。指多年。
三臡八菹 泛指精美的餚饌。亦借喻精美的詩文。
三沐三熏 亦作「三沐三熏」。再三沐浴熏香。表示鄭重或虔敬。
三毛七孔 《史記·扁鵲倉公列傳》唐張守節正義:「心重十二兩,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因以「三毛七孔」指心思,心機。
三老四少 ①老少眾人。②方言。稱參加青幫的人。猶言老少爺們或兄弟爺們。
三街六市 同「三街兩市」。
三節兩壽 舊俗對於塾師,逢端午節、中秋節、年節及孔子誕辰,塾師生日,均各加送束修一月,稱為三節兩壽。亦用以泛指節日和生辰。
三街兩市 泛稱各街市。
三腳兩步 ①形容走得快。②謂走不多遠。
三江五湖 ①指東南方的三條江與太湖流域一帶的湖泊。②江河湖泊的泛稱。
三江七澤 泛指江河湖澤。
三諫之義 《公羊傳·庄公二十四年》:「戎將侵曹,曹羈諫曰:『戎眾以無義,君請勿自敵也。』曹伯曰:『不可。』三諫不從,遂去之,故君子以為得君臣之義也。」何休注引孔子曰:「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此之謂也。」後以「三諫之義」指事君之正道。
三家村 指偏僻的小鄉村。
三飢兩飽 猶言飢一頓,飽一頓。形容生活艱難。
三葷五厭 泛指葷腥食物。
三魂出竅 形容害怕得不知所措。
三回五次 多次。
三回九轉 ①形容曲折回盪。②猶三番五次。
三環五扣 形容捆綁結實。
三槐九棘 《周禮·秋官·朝士》:「朝士掌建邦外朝之法。左九棘,孤卿大夫位焉,群士在其後;右九棘,公侯伯子男位焉,群吏在其後;面三槐,三公位焉,州長眾庶在其後。」鄭玄註:「樹棘以為位者,取其赤心而外刺,象以赤心三刺也。槐之言懷也,懷來人於此,欲與之謀。」後以「三槐九
三好兩歉 同「三好兩歹」。
三好兩歹 謂時好時病。形容體弱。
三好二怯 同「三好兩歹」。
三跪九叩 叩:磕頭。最敬重的禮節。
三顧草廬 見「草廬三顧」。
三宮六院 泛指帝王妃嬪。
三告投杼 《戰國策·秦策二》:「昔者曾子處費,費人有與曾子同名族者而殺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參殺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殺人。』織自若。有頃焉,人又曰:『曾參殺人。』其母尚織自若也。頃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參殺人。』其母懼,投杼逾牆而走。」後以「三告投杼」比喻流
三夫之言 泛指經過多人傳播的流言。語本《戰國策·秦策二》:「昔者曾子處費,費人有與曾子同名族者而殺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參殺人。』曾子母曰:『吾子不殺人。』織自若。有頃焉,人又曰:『曾參殺人。』其母尚織自若。頃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參殺人。』其母懼,投杼逾牆而走。
三夫之對 見「三夫之言」。
三復白圭 《論語·先進》:「南容三復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何晏集解引孔安國曰:「《詩》雲:『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南容讀詩至此,三反復之,是其心慎言也。」後因以「三復白圭」謂慎於言行。
三風十愆 三種惡劣風氣,所滋生的十種罪愆。指巫風二:舞、歌;淫風四:貨、色、游、畋;亂風四:侮聖言、逆忠直、遠耆德、比頑童,合而為十愆。
三翻四覆 翻:轉。反復無常。
三反四覆 反復無常。
三番兩次 屢次,多次。
三冬二夏 猶言三兩年。
三等九格 猶三六九等。
三等九般 同「三等九格」。
三朝五日 三、五天。
三長四短 ①同「三長兩短」。②猶閑話,壞話。
三差五錯 泛指差錯。常指意外的事故。
三茶六禮 猶言明媒正娶。我國舊時習俗,娶妻多用茶為聘禮,所以女子受聘稱為受茶。六禮,即婚姻據以成立的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六種儀式。參閱明陳耀文《天中記》卷四四、《儀禮·士昏禮》。
三不拗六 謂少數人拗不過多數人。
三步兩腳 快速行走貌。
三病四痛 謂病痛很多。
三榜定案 三次張榜,廣求意見,再作最後決定。極言行事慎重。
三般兩樣 ①多個。②耍手段,弄花樣。
三百瓮齏 指長期以鹹菜度日,生活清貧。齏,鹹菜。三百瓮,極言其多,一時吃不完。
日已三竿 同「日上三竿」。
日高三丈 猶日上三竿。
日出三竿 太陽升起來離地面已有三根竹竿那樣高。約為午前八、九點鍾。形容天已大亮,時間不早了。也形容人起床太晚。
繞梁三日 環繞屋樑旋轉三天。形容美妙動聽的聲音。
讓再讓三 謂幾次三番地推讓。
讓三讓再 見「讓再讓三」。
偏三向四 謂偏向、袒護某方。
目無三尺 不把法制放在眼裡。形容違法亂紀,胡作非為。三尺,指法律。古代把法律寫在三尺長的竹簡上,故稱。古代把法律寫在三尺長的竹簡上,故稱。
暮四朝三 ①《莊子·齊物論》:「狙公賦芧,曰:『朝三而暮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名實未虧而喜怒為用,亦因是也」。原指說法、做法有所變換而實質不變。②比喻反復無常。
茅廬三顧 見「草廬三顧」
六問三推 謂反復審訊。
六街三陌 見「六街三市」。
兩頭三緒 形容心意煩亂。
兩頭三面 同「兩頭白面」。
兩兩三三 ①謂三兩為群。②形容稀疏。
兩道三科 說三道四,花言巧語。
兩般三樣 不一樣,不一致。
連三跨五 形容動作迅速。
連三接五 同「連三接二」。
連三接四 同「連三接二」。
連三接二 猶言接連不斷。
連三並四 同「連三接二」。
連二趕三 急忙;趕快。
連二並三 同「連三接二」。
狂三詐四 多方欺詐。
君子三戒 戒:戒規。君子有三條戒規:少年時戒美色;壯年時戒毆斗;老年時戒貪圖。
距躍三百 指歡欣之極。
九蒸三熯 熱氣上升為蒸,火干為熯。喻久經熬煉。
九衢三市 指繁華的街市。
狡兔三穴 見「狡兔三窟」。
頰上三毫 同「頰上三毛」。
假眉三道 方言。裝模作樣。
火冒三尺 見「火冒三丈」。
華封三祝 華:古地名。封:疆界,范圍。華封:華州這個地方。華州人對上古賢者唐堯的三個美好祝願。
橫三順四 見「橫三豎四」。
❽ 用來形容連續勝利3次的成語
連戰連勝
戰無不勝
❾ 接著第二次第三次可以用什麼成語代替
接二連三
jiēè來rliánsān
[釋義自] 一個接著一個;連續不斷。
[語出]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九十九回:「賈母還要將李紈等挪過來;為著元妃薨後;家中事情接二連三;也無暇及此。」
[近義] 接踵而至 接連不斷
[反義] 後繼有人 斷斷續續
[用法] 形容連續不斷。一般作定語、狀語。
[結構] 聯合式。
[辨析] ~和「接踵而至」;都形容「一個接著一個;連續不斷」。但~多用於口語;「接踵而至」多用於書面語。
[例句]
①離開會還差幾分鍾;人們~地走入會場。
②這里的山路轉彎很多;這幾天~地發生撞車事故。
[英譯] followcloseonanother
❿ 列舉戰國時期三次著名的戰役及對應的成語
退避三舍: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並款待他,他許諾如晉楚發生戰爭晉軍將退避三舍(一舍為三十里)。後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政。晉國支持宋國與楚國發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 一鳴驚人:相傳楚莊王(另一說為齊威王)臨政三年終日作樂,不理朝政。一臣下對庄王說:「聽說國中有一隻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麼回事?」庄王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然後整頓朝政,富國強兵,短短數年形成大治局面。 卧薪嘗膽:春秋時期,吳王夫差打敗並俘虜了越王勾踐。勾踐給夫差餵了三年的馬,受盡折磨,回國後立志報仇復國,請范蠡幫助訓練軍隊,任用有賢能的人,自己親自參加勞動並堅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飯前均要嘗一個苦膽,後來終於滅掉吳國。 老馬識途:春秋時期,齊桓公應燕國請求,帶兵打敗了山戎國的侵犯;山戎國國王密盧逃到孤竹國請求救兵,管仲跟隨齊桓公打敗了孤竹國的援兵。在回國途中,因假向導引入迷谷,使齊軍受困。管仲建議用一匹老馬帶路而化險為夷。 負荊請罪:戰國時,趙國有兩位重臣廉頗與藺相如,因藺相如多次立功,趙王封他為相國,廉頗不服氣,認為自己的武功蓋過他的嘴。藺相如為了國家,對廉頗多次避讓,廉頗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後慚愧不已,便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家門請罪,從此兩人和好,成為同生共死的交情。 紙上談兵:戰國時,戰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飽讀兵書,能健談用兵之道,連父親也難不倒他,自認為是天下無敵。趙奢認為他是紙上談兵不知交通。後來趙奢死了,趙括頂替廉頗帶兵,藺相如等人極力反對,趙王堅持,趙括在長平之戰中損兵40萬。 三令五申:孫武流寓於吳,吳王想試試孫武的軍事才能,就將180名年輕宮女交給孫武操練。孫武將宮女分作兩隊,讓吳王的寵姬當隊長。孫武向宮女們交代了口令之後擊鼓傳令,宮女們一陣鬨笑,隊伍亂成一片。孫武再一次下達命令,宮女們只覺得好玩,根本不聽命令。孫武說號令既然已經明白又不聽令,這是頭領之罪,下令將兩名隊長處死。吳王急忙叫人傳令不能斬殺王妃,孫武仍然殺了兩個王妃。然後,孫武重新操練宮女,這回沒人敢不聽號令了。 圍魏救趙:戰國時,魏軍圍困趙國京城邯鄲。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威王命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出兵救趙。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趙國的邯鄲,孫臏主張引兵去圍攻魏國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這樣,不但能解除趙國的圍困,還能使魏軍疲勞不堪。田忌採納了孫臏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軍聞訊急忙撤回圍攻邯鄲的部隊,星夜回軍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齊軍以逸待勞迎擊魏軍。魏軍大敗,幾乎全軍覆沒。 胡服騎射:戰國時,趙國國君武靈王決心變革圖強。武靈王見胡人(少數民族)身著窄袖短褂便服,騎著戰馬,邊跑邊射箭,行動迅疾,十分靈活,便決定向胡人學習,改革士兵服裝,發展騎兵。不到一年功夫,趙國擁有一支強大的騎兵,經過南征北戰,趙國成了當時有數的強國之一。 竊符救趙:戰國時,秦國派兵圍攻趙國的都城邯鄲。趙國向魏國求救,魏國派兵前去救趙。秦國聽說魏國派兵救趙一事,派人去魏國威脅魏王,魏王屈服於秦國,下令讓前去救趙的魏兵按兵不動。趙王向魏國公子信陵君寫信求救。信陵君曾為魏王的寵妃如姬報了殺父之仇,信陵君請求如姬從魏王那裡盜出了兵符,率領幾萬精兵,奔赴邯鄲,打敗了秦軍,解了邯鄲之圍。圖窮匕見公元前227年,燕國太子丹派荊軻前往秦國去刺殺秦王贏政,演出悲壯的一幕。荊軻告別太子丹時,高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到了秦國,荊軻以重金收買秦王寵臣,得見秦王。荊軻假稱要向秦王贏政獻上督亢地區的地圖,當贏政打開地圖時,荊軻抓起卷在地圖中的匕首,向秦王刺去。秦王大驚,猛地掙脫。荊軻被秦的武士所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