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上冊的語文成語故事
搜一下:三年級上冊語文課課通成語故事內容
B. 五年級上冊語文的成語故事
自相矛盾
古時候,有個楚國人賣矛又賣盾。他拿起自己的盾誇口說:「我的盾堅固得很,隨你用什麼矛都戳不穿它。」又舉起自己的矛誇口說:「我的矛銳利得很,隨你什麼盾它都能戳穿。」有個圍觀的人問他:「用你的矛來戳你的盾,會怎麼樣呢?」那個楚國人張口結舌,回答不上來了。
濫竽充數
戰國時,齊宣王喜歡聽吹竽,他總是叫許多人一齊吹給他聽。有個南郭先生,從來不會吹竽,也混了進來。每當演奏時,他就鼓著腮幫,按著竽眼兒,裝出會吹的樣子,居然得到了和別人一樣多的俸祿。齊宣王死了,他的兒子齊湣王也喜歡聽吹竽。可是他不要許多人一齊吹,而要一個一個地單獨吹。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
畫龍點睛
南北朝時,有個畫家叫張僧繇。一天,他在金陵安樂寺的牆壁上畫了四條龍。這四條龍張牙舞爪,形像逼真,但奇怪的是都沒有眼睛。遊客看了,覺得缺少神韻,很是可惜,就請張僧繇把龍的眼睛補上去。張僧繇推辭說,畫上眼睛,龍就會飛走。遊客不信,都以為張僧繇在嚇唬人。在大家的一再要求下,張僧繇只好提起筆來,輕輕一點。霎時間,只見烏雲密布,電閃雷鳴,被點上眼睛的龍騰空飛去。遊客們驚嘆不已,無不佩服張僧繇神奇的點睛之筆。
C. 小學語文三年級成語故事有哪些
一、水滴石穿
從前,有個廉潔的縣官,他審問一個拿了公家一枚銅錢的倉庫管理人。那人說:「不就是一枚銅錢嗎?」他提筆寫下一行批語:「一日一錢,千日千錢,繩鋸木斷,水滴石穿。」
意思就是說,一天偷一枚銅錢,一千日就是一千枚;天天用繩鋸木頭,木頭也會斷;水珠天天滴在石頭上,石頭也會被滴穿。
[提示]比喻雖然力量小,只要堅持做下去,就能做出很難辦到的事來。也作「滴水穿石」。
二、百發百中
在楚國的一個練武場上,許多射手在比武射箭,有個射箭能手養由基,連續幾次射中靶心,有好事者說:「射中靶心,還算不了什麼。能射中百步之外的柳樹葉子,那還差不多。」養由基站穩腳步,張弓搭箭,一箭射在了百步之外的柳樹葉子上,大家都拍手叫好。
[注釋]發:射箭。
[提示]形容射箭或射擊技術非常高明。
三、無價之寶
戰國中期,魏國有一個農民在地里耕作時,得到一塊一尺見方的玉。他把玉獻給魏王。魏王叫老玉工鑒定,老玉工說:「恭喜大王得到了一塊罕見的寶玉。」魏王問:「這塊玉值多少錢?」老玉工說:「有錢也買不到,用五座城池的代價,也只能看一下而已。」魏王大喜,重賞了獻玉的人。
[提示]指極其稀有的珍貴物品。
四、畫龍點睛
南北朝有個畫家叫張僧繇。傳說他在一所佛寺的牆壁上畫了四條龍,都沒畫眼睛。大家問他:「為什麼?」他回答:「有了眼睛,龍會飛走的。」人們以為他說大話。他只好為兩條龍畫上眼睛。立時雷電破壁,兩條龍騰空而去,牆上只剩下沒有眼睛的兩條龍。
[提示]比喻作文或講話時,加上一兩句關鍵的話會使內容更精闢有力。
五、手不釋卷
三國時,吳國大將呂蒙,善於領兵作戰,立下不少戰功。但他有一個毛病:不願讀書。吳王孫權對他說:「你掌管軍政大權,應該多讀兵書和史書。」他回答:「抽不出時間。」孫權說:「光武帝領兵打仗時,手都從來不離開書,你比他還忙嗎?」從此,呂蒙努力學習,成了一個有學問的將領。
[注釋]釋:放開。卷:書本。
[提示]形容勤奮學習或看書入迷。
D. 三年級上冊語文成語故事的整篇文章
自相矛盾
寓意是說話辦事要說實話,辦實事,不要違背了事物的客觀規律,自己先說服不了自己.
比喻自己說話做事前後抵觸.
戰國時期,大思想家韓非子曾講有一個賣矛和盾的人,見人推銷他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矛,沒有穿不透的東西;一會又向人推銷他的盾是世界上最堅硬的盾,沒有什麼東西能戳穿它.人群中有人問他用他的矛戳他的盾,他只好落荒而逃
E. 三年級上冊語文成語故事 聞雞起舞 的作者是誰
聞雞起舞,原意為聽到雞啼就起來舞劍,後來比喻有志報國的人即時奮起。《晉書·祖逖傳》記述:傳說東晉時期將領祖逖他年輕時就很有抱負,每次和好友劉琨談論時局,總是慷慨激昂,滿懷義憤,為了報效國家,他們在半夜一聽到雞鳴,就披衣起床,拔劍練武,刻苦鍛煉。
東晉范陽遒縣(今河北淶水)人祖逖是個胸懷坦盪、具有遠大抱負的人。可他小時候卻是個不愛讀書的淘氣孩子。進入青年時代,他意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深感不讀書無以報效國家,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知識,學問大有長進。他曾幾次進出京都洛陽,接觸過他的人都說,祖逖是個能輔佐帝王治理國家的人才。祖逖24歲的時候,曾有人推薦他去做官,他沒有答應,仍然不懈地努力讀書。後來,「祖逖……與習空劉琨俱為司州主簿,情好綢繆,共被同寢,中夜聞荒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因起舞(劍)。逖琨並有英氣,每語世事或中宵起坐,相謂曰:『若四海鼎沸,豪傑並起,吾與足下當相避於中原。』」是說祖逖和幼時的好友劉琨一同擔任司州主簿。他與劉琨感情深厚,不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還有著共同的遠大理想:建功立業,復興晉國,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一次,半夜裡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一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說:「你聽見雞叫了嗎?」劉琨說:「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祖逖說:「我偏不這樣想,咱們乾脆以後聽見雞叫就起床練劍如何?」劉琨欣然同意。於是他們每天雞叫後就起床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於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祖逖被封為鎮西將軍,實現了他報效國家的願望;劉琨做了征北中郎將,兼管並、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分發揮了他的文才武略。
F. 三年級語文書有哪4個成語故事
順手牽羊
【成語故事】梁山泊好漢們在宋江的帶領下打敗遼國的入侵,又奉命清剿河北的田虎暴動。在清剿的過程中,田虎的大將馬靈會巫術,被公孫勝破解。馬靈如飛逃去,戴宗作法也追不上。恰好碰到花和尚魯智深,一禪杖把馬靈打倒,順手牽羊把他捆了交戴宗看押。
【典故】效馬效羊者右牽之。
《禮記·曲禮上》
【釋義】順手把人家的羊牽走。比喻趁勢將敵手捉住或乘機利用別人。現比喻乘機拿走別人的東西。
拔苗助長
拔苗助長」這則成語的意思是將苗拔起,幫助它生長。比喻不顧事物發展的規律,強求速成,結果反而把事情弄糟。
這個成語來源於《孟子.公孫丑上》,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ya)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孟子》是一部儒家經典,記載了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孟軻的政治活動、政治學說和哲學倫理教育思想。這部書中有個故事十分有名:宋國有一個農夫,他擔心自己田裡的禾苗長不高,就天天到田邊去看。
可是,一天、兩天、三天,禾苗好像一點兒也沒有往上長。他在田邊焦急地轉來轉去,自言自語地說:「我得想辦法幫助它們生長。」
一天,他終於想出了辦法,急忙奔到田裡,把禾苗一棵棵地拔,從早上一直忙到太陽落山,弄得精疲力盡。
他回到家裡,十分疲勞,氣喘吁吁地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力氣總算沒白費,我幫禾苗都長高了一大截。」
他的兒子聽了,急忙跑到田裡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孟軻借用這個故事向他的學生們說明違反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而主觀地急躁冒進,就會把事情弄糟。
井底之蛙
一口廢井裡住著一隻青蛙。有一天,青蛙在井邊碰上了一隻從海里來的大龜。青蛙就對海龜誇口說:「你看,我住在這里多快樂!有時高興了,就在井欄邊跳躍一陣;疲倦了,就回到井裡,睡在磚洞邊一回。或者只留出頭和嘴巴,安安靜靜地把全身泡在水裡;或者在軟綿綿的泥漿里散一回步,也很舒適。看看那些蝦和蝌蚪,誰也比不上我。而且,我是這個井裡的主人,在這井裡極自由自在,你為什麼不常到井裡來游賞呢!」
那海龜聽了青蛙的話,倒真想進去看看。但它的左腳還沒有整個伸進去,右腳就已經絆住了。它連忙後退了兩步,把大海的情形告訴青蛙說:「你看過海嗎?海的廣大,哪止千里;海的深度,哪只千來丈。古時候,十年有九年大水,海里的水,並不漲了多少;後來,八年裡有七年大旱,海里的水,也不見得淺了多少。可見大海是不受旱澇影響的。住在那樣的大海里,才是真的快樂呢!」井蛙聽了海龜的一番話,吃驚地呆在那裡,再沒有話可說了。
.不可救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詩才,而且善於治理國事。後來,他在周厲王身邊輔佐朝政。可是,周厲王飛橫跋扈,枉法斷事。奸臣則百般謅媚討好。凡伯直言相勸,列數朝政弊端,奸臣卻在周厲王耳邊說他的壞話。周厲王對凡伯十分厭煩,從此,奸臣出入宮廷,不把凡伯放在眼裡。凡伯十分憤慨,寫了一首詩,後來收入《詩經》。詩中抨擊奸臣說:「作惡多端,不可救葯!」
G. 小學語文書上出現過的成語故事
開卷有益 · 博而不精 · 百發百中 · 捕風捉影
· 必恭必敬 · 百感交集 · 兵貴神速 · 杯弓蛇影
· 不寒而慄 · 不合時宜 · 不自量力 · 不拘一格
· 不可多得 · 不堪回首 · 不可救葯 · 別開生面
· 不可同日而語 · 不倫不類 · 伯樂相馬 · 班門弄斧
· 白面書生 · 八面威風 · 不名一錢 · 拔苗助長
· 不屈不撓 · 不求甚解 · 髀肉復生 · 病入膏肓
· 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 拔山舉鼎 · 博士買驢 · 冰山難靠
· 背水一戰 · 半途而廢 · 不貪為寶 · 白頭如新
· 百聞不如一見 · 不為五斗米折腰 · 抱薪救火 · 標新立異
· 不學無術 · 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 不遠千里 · 不因人熱
· 別有天地 · 不遺餘力 · 百折不撓 · 百丈竿頭
· 不自量力 · 不知所雲 · 賓至如歸 · 拔幟易幟
· 殘杯冷炙 · 寸草春暉 · 草船借箭 · 乘風破浪
· 才高八斗 · 城狐社鼠 · 滄海桑田 · 草菅人命
· 草木皆兵 · 程門立雪 · 長驅直入 · 車水馬龍
· 乘興而來 · 沉魚落雁 · 乘人之危 · 車載斗量
· 大筆如椽 · 打草驚蛇 · 雕蟲小技 · 大材小用
· 多多益善 · 大腹便便 · 大公無私 · 當局者迷
· 大逆不道 · 大器晚成 · 當務之急 · 開誠布公
· 不得要領 · 拋磚引玉 · 二桃殺三士 · 爾虞我詐
· 罰不當罪 · 奮不顧身 · 分崩離析 · 風吹草動
· 覆巢無完卵 · 分道揚鑣 · 奉公守法 · 負荊請罪
· 發奸擿伏 · 返老還童 · 發蒙振落 · 風聲鶴唳
· 覆水難收 · 赴湯蹈火 · 分庭抗禮 · 防微杜漸
· 負隅頑抗 · 負重致遠 · 管鮑之交 · 各得其所
· 感恩圖報 · 過河拆橋 · 刮目相看 · 瓜田李下
· 高枕無憂 · 各自為政 · 華而不實 · 好好先生
· 狐假虎威 · 汗流浹背 · 後來居上 · 合浦珠還
· 後起之秀 · 後生可畏 · 火樹銀花 · 堅壁清野
· 間不容發 · 井底之蛙 · 雞口牛後 · 江郎才盡
· 見獵心喜 · 雞鳴狗盜 · 九牛一毛 · 膠漆相投
· 舉一反三 · 開誠布公 · 空洞無物 · 沆瀣—氣
· 克己奉公 · 開卷有益 · 侃侃而談 · 口蜜腹劍
· 開門揖盜 · 空前絕後 · 克勤克儉 · 曠日持久
· 困獸猶斗 · 開天闢地 · 口若懸河 · 空中樓閣
· 刻舟求劍 · 膾炙人口 · 狼狽不堪 · 力不從心
· 兩敗俱傷 · 樂不思蜀 · 老當益壯 · 勞而無功
· 論功行賞 · 老馬識途 · 老牛舐犢 · 老嫗能解
· 老生常談 · 樑上君子 · 藍田生玉 · 濫竽充數
· 狼子野心 · 芒刺在背 · 買櫝還珠 · 馬革裹屍
· 門可羅雀 · 名落孫山 · 孟母三遷 · 馬首是瞻
· 毛遂自薦 · 門庭若市 · 木人石心 · 牛鼎烹雞
· 怒發沖冠 · 鳥盡弓藏 · 南柯一夢 · 弄巧成拙
· 窮兵黷武 ·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 難兄難弟 · 南轅北轍
· 天真料漫 · 千變萬化 · 七步之才 ·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
· 曲高和寡 · 曲盡其妙 · 千金市骨 · 千鈞一發
· 千里鵝毛 · 黔驢技窮 · 千慮一得 · 巧取豪奪
· 七擒七縱 · 杞人憂天 · 曲突徙薪 · 千萬買鄰
· 犬牙交錯 · 千人所指 · 千載難逢 · 氣壯山河
· 日不暇給 ·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 人給家足 · 如火如荼
· 人傑地靈 · 日暮途窮 · 入木三分 · 人琴俱亡
· 人棄我取 · 忍辱負重 · 任人為賢 · 人人自危
· 如釋重負 · 入吾彀中 · 人心如面 · 如魚得水
· 人言可畏 · 孺子可教 · 手不釋卷 · 士別三日
· 死不旋踵 · 師出無名 · 三寸之舌 · 水滴石穿
· 死而不朽 · 傷風敗俗 · 三顧茅廬 · 雙管齊下
· 死灰復燃 · 十行俱下 · 四海之內皆兄弟 · 屍居余氣
· 司空見慣 · 水落石出 · 三令五申 · 四面楚歌
· 三遷之教 · 三人成虎 · 殺身成仁 · 水深火熱
· 識時務者為俊傑 · 三生有幸 · 屍位素餐 · 塞翁失馬
· 上下其手 · 上行下效 · 隨月讀書 · 守株待兔
· 三折其肱 · 土崩瓦解 · 同仇敵愾 · 同仇敵愾
· 太公釣魚願者上鉤 · 同甘共苦 · 同工異曲 · 天經地義
· 天下無雙 · 天涯海角 · 天衣無縫 · 一夔已足
· 窮兵黷武 · 莊周夢蝶 · 曾參殺人 · 以強凌弱
· 完壁歸趙 · 韋編三絕 · 無出其右 · 為虎作倀
· 刎頸之交 · 無可奈何 · 望梅止渴 · 五日京兆
· 危如累卵 · 萬死不辭 ·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 五色無主
· 亡羊補牢 · 未雨綢繆 · 妄自尊大 · 下筆成章
· 下車泣罪 · 先發制人 · 興高采烈 · 心曠神怡
· 朽木不雕 · 休戚相關 · 先聲奪人 · 小巫見大巫
· 小時了了 · 小心翼翼 · 一敗塗地 · 有備無患
· 一不做、二不休 · 一傅眾咻 · 一傅眾咻 · 以強凌弱
· 飲醇自醉 · 一代楷模 · 一發千鈞 · 約法三章
· 以古非今 · 葉公好龍 · 以管窺天 · 言過其實
· 一國三公 · 以規為滇 · 愚公移山 · 一鼓作氣
· 一揮而就 · 與虎謀皮 · 異軍突起 · 有腳陽春
· 以卵擊石 · 以鄰為壑 · 夜郎自大 · 一毛不拔
· 一鳴驚人 · 一木難支 · 以貌取人 · 羽毛未豐
· 有名無實 · 一諾千金 · 一暴十寒 · 一竅不通
· 一錢不值 · 予取予求 · 一丘之貉 · 一日千里
· 一日三秋 · 一絲不拘 · 一身是膽 · 以身試法
· 一事無成 · 一網打盡 · 義無反顧 · 一問三不知
· 一誤再誤 · 月下老人 · 憂心如焚 · 一衣帶水
· 一意孤行 · 一葉障目 · 有志竟成 · 一字千金
· 有恃無恐 · 飲鴆止渴 · 自慚形穢 · 專橫跋扈
H. 三年級上冊語文成語故事主要人物和道理
拔苗助長
bá miáo zhù zhǎng
[釋義] 比喻違反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急於求成,反而壞事。
[語出] 郭沫若《雄雞集·關於發展學術與文藝的問題》:「命令主義就合乎中國古代的一個寓言,叫做『拔苗助長』。結果被拔起的苗不僅不能成長,反而枯槁了。」
[近義] 揠苗助長、急功近利
[用法] 連動式;作謂語;比喻不切實際地辦事,欲速不達
[例句] 那種不顧學生能否接受的填鴨式的教學方法,無異於~。
I. 語文 成語故事
守株待兔
相傳在戰國時代宋國,有一個農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過剛剛內吃飽容穿暖;一遇災荒,可就要忍飢挨餓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懶,膽子又特小,干什麼都是又懶又怕,總想碰到送上門來的意外之財。
奇跡終於發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裡耕地,周圍有人在打獵。吆喝之聲四處起伏,受驚的小野獸沒命的奔跑。突然, 有一隻兔子,不偏不倚,一頭撞死在他田邊的樹根上。
當天,他美美地飽餐了一頓。
從此,他便不再種地。一天到晚,守著那神奇的樹根,等著奇跡的出現。
成語「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勞而得,或死守狹隘的經驗,不知變通。
造句:
1、在學習中不可有守株待兔的心理,沒有什麼是可以不勞而獲的。
2、守株待兔只會讓機會擦身而過,只有不斷主動爭取,成功才屬於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