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四字成語 » 那些故事與諸葛亮有關的成語故事

那些故事與諸葛亮有關的成語故事

發布時間: 2021-01-07 19:15:07

Ⅰ 與諸葛亮有關的成語故事

1。草船借箭:
周瑜看到諸葛亮挺有才幹,心裡很妒忌。有一天,周瑜請諸葛亮商議軍事,說:「我們就要跟曹軍交戰。水上交戰,用什麼兵器最好?」諸葛亮說:「用弓箭最好。」周瑜說:「對,先生跟我想的一樣。現在軍中缺箭,想請先生負責趕造十萬支。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卻。」諸葛亮說:「都督委託,當然照辦。不知道這十萬支箭什麼時候用?」周瑜問:「十天造得好嗎?」諸葛亮說:「既然就要交戰,十天造好,必然誤了大事。」周瑜問:「先生預計幾天可以造好?」諸葛亮說:「只要三天。」周瑜說:「軍情緊急,可不能開玩笑。」諸葛亮說:「怎麼敢跟都督開玩笑。我願意立下軍令狀,三天造不好,甘受懲罰。」周瑜很高興,叫諸葛亮當面立下軍令狀,又擺了酒席招待他。諸葛亮說:「今天來不及了。從明天起,到第三天,請派五百個軍士到江邊來般箭。」諸葛亮喝了幾杯酒就走了。

魯肅對周瑜說:「十萬支箭,三天怎麼造得成呢?諸葛亮說的是假話吧?」周瑜說:「是他自己說的,我可沒逼他。我得吩咐軍匠們,叫他們故意遲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給他准備齊全。到時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沒話可說了。你去探聽探聽,看他怎麼打算,回來報告我。」

魯肅見了諸葛亮。諸葛亮說:「三天之內要造十萬支箭,得請你幫幫我的忙。」魯肅說:「都是你自己找的,我怎麼幫得了你的忙?」諸葛亮說:「你借給我二十條船,每條船上要三十名軍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來,還要一千多個草把子,排在船的兩邊。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萬支箭。不過不能讓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計劃就完了。」

魯肅答應了。他不知道諸葛亮借了船有什麼用,回來報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說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膠漆這些材料。周瑜疑惑起來,說:「到了第三天,看他怎麼辦!」

魯肅私自撥了二十條快船,每條船上配三十名軍士,照諸葛亮說的,布置好青布幔子和草把子,等諸葛亮調度。第一天,不見諸葛亮有什麼動靜;第二天,仍然不見諸葛亮有什麼動靜;直到第三天四更時候,諸葛亮秘密地把魯肅請到船里。魯肅問他:「你叫我來做什麼?」諸葛亮說:「請你一起去取箭。」魯肅問:「哪裡去取?」諸葛亮說:「不用問,去了就知道。」諸葛亮吩咐把二十條船用繩索連接起來,朝北岸開去。

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連面對面都看不清。天還沒亮,船已經靠近曹軍的水寨。諸葛亮下令把船尾朝東,一字兒擺開,又叫船上的軍士一邊擂鼓,一邊大聲吶喊。魯肅吃驚地說:「如果曹兵出來,怎麼辦?」諸葛亮笑著說:「霧這樣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了就回去。」

曹操聽到鼓聲和吶喊聲,就下令說:「江上霧很大,敵人忽然來攻,我們看不清虛實,不要輕易出動。只叫弓弩手朝他們射箭,不讓他們近前。」他派人去旱寨調來六千名弓弩手,到江邊支援水軍。一萬多名弓弩手一齊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樣。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過來,船頭朝東,船尾朝西,仍舊擂鼓吶喊,逼近曹軍水寨去受箭。

天漸漸亮了,霧還沒有散。這時候,船兩邊的草把子上都插滿了箭。諸葛亮吩咐軍士們齊聲高喊:「謝謝曹丞相的箭!」接著叫二十條船駛回南岸。曹操知道上了當,可是這邊的船順風順水,已經飛一樣地駛出二十多里,要追也來不及了。

二十條船靠岸的時候,周瑜派來的五百個軍士正好來到江邊搬箭。每條船大約有五六千支箭,二十條船總共有十萬多支。魯肅見了周瑜,告訴他借箭的經過。周瑜長嘆一聲,說:「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2。神機妙算。
這個……故事很多。

3。欲擒故縱。
蜀丞相諸葛亮受昭烈帝劉備託孤遺詔,立志北伐,以重興漢室。就在這時,蜀南方之南蠻又來犯蜀,諸葛亮當即點兵南征。到了南蠻之地,雙方首戰諸葛亮就大獲全勝,擒住了南蠻的首領孟獲。但孟獲卻不服氣,說什麼勝敗及兵家常事。孔明得知一笑下令放了孟獲。放走孟獲後,孔明找來他的副將,故意說孟獲將此次叛亂的罪名都推到了他的頭上。副將聽了十分生氣,大聲喊冤,於是孔明將他也放了回去。副將回營後,心裡一直憤憤不平。一天,他將孟獲請入自己帳內,將孟獲捆綁後送至了漢營。孔明用計二次擒獲了孟獲,孟獲卻還是不服,諸葛亮便又放了他。這次,漢營大將們都有些想不通。他們認為大家遠涉而來,這么輕易地放走敵人簡直是像開玩笑一樣。孔明卻自有道理:只有以德服人才能真的讓人心服;以力服人將必有後患。孟獲再次回到洞中,他的弟弟孟優給他獻了個計謀。半夜時分,孟優帶人來到漢營詐降,孔明一眼就識破了他,於是下令賞了大量的美酒給南蠻之兵,使孟優帶來的人喝得酩酊大醉。這時孟獲按計劃前來劫營,卻不料自投羅網,被再次擒獲。這回孟獲卻仍是不甘心,孔明便第三次放虎歸山。孟獲回到大營,立即著手整頓軍隊,待機而發。一天,忽有探子來報:孔明正獨自在陣前察看地形。孟獲聽後大喜,立即帶了人趕去捉拿諸葛亮。不料這次他又中了諸葛亮的圈套,第四次成了瓮中之鱉。孔明知他這次肯定還是不會服氣,再次放了他。孟獲帶兵回到營中。他營中一員大將帶來洞主楊峰,因跟隨孟獲亦數次被擒數次被放,心裡十分感激諸葛亮。為了報恩,他與夫人一起將孟獲灌醉後押到漢營。孟獲五次被擒仍是不服,大呼是內賊陷害。孔明便第五次放了他,命他再來戰。這次,孟獲回去後不敢大意,蜀軍大舉南征,孔明用計挑撥離間,使高定殺了雍闓、朱褒,提著兩人首級來降,永昌之危遂解。太守王伉迎孔明入城,守將呂伉獻上「平蠻指掌圖」,孔明大喜,以呂凱為向導官,深入蠻境。正待出兵,忽報天子差使者前來犒軍,乃為馬謖。
孔明問馬謖怎樣才能平定南蠻造反。馬謖說蠻人反復無常,必須令其心服才行。孔明覺得這話很有道理。
孔明大敗南蠻的三洞元帥後,又布下伏兵,讓王平、關索誘敵。二人假裝戰敗,引南蠻王孟獲入峽谷,再由張嶷、張翼兩路追趕,王平、關索回馬夾攻。孟獲抵擋不住,被魏延生擒活捉。
孟獲不服,要與孔明再戰,若再被擒才服。孔明便放他回去。
孟獲在瀘水紮寨,請兩洞元帥相助,他怕中孔明計謀,只守不戰,要等天熱後讓蜀軍自行退兵。
孔明令軍士在樹林中紮寨以避暑熱,又令馬岱領三千兵從沙河口渡河,繞到蠻兵後方,斷蠻兵糧草,還招降了兩洞元帥作為內應。
孟獲堅守瀘江天險,以為萬無一失,每天飲酒取樂。蜀將馬岱半夜渡瀘水,奪了元帥董荼那的糧草,絕斷了夾山糧道,孟獲得報大怒,令武士重打董荼那一百大棍,免其一死。
董荼那心懷怨恨,趁孟獲大醉,糾集手下將孟獲綁了見孔明。孟獲仍是不服,孔明讓孟獲看過蜀營的精兵糧草後,孟獲仍是不服,便又將他釋回。
孟獲對弟弟孟優說,我們已知蜀軍軍情,你領百餘精兵去向孔明獻寶,藉機殺了孔明。
孔明問馬謖是否知道孟獲的陰謀,馬謖笑著將孟獲的陰謀寫於紙上。孔明看後大笑,命人在酒內下葯,讓孟優等蠻人吃喝。
當夜,孟獲帶三萬兵沖入軍中要捉孔明,進帳才知上當,孟優等蠻兵全部爛醉如泥。魏延、王平、趙雲又分兵三路殺來,蠻兵大敗,孟獲一人逃往瀘水。
孟獲在瀘水被馬岱扮成蠻兵的士兵截獲,押見孔明。孟獲說這次是弟弟孟優飲酒誤事,仍不服氣。於是孔明第三次放了他。
孟獲為了報仇,借了十萬牌刀獠丁軍,來戰蜀兵。孟獲穿犀皮甲,騎赤毛牛。牌丁兵赤身裸體,塗著鬼臉,披頭散發,像野人般朝蜀營撲來。孔明卻下令關閉寨門不戰,等待時機。
等到蠻兵威勢已減,孔明出奇兵夾擊,孟獲大敗,逃到一棵樹下,見孔明坐在車上,沖過去便要捉拿,不料卻掉入陷坑裡反被擒獲。孟獲仍然不服,孔明又一次放他回去。
孟獲躲入禿龍洞求援,銀冶洞洞主楊鋒感激日前孔明不殺其族人之恩,在禿龍洞捉了孟獲,送給孔明。孟獲當然不服,要再與孔明於銀坑洞決戰,孔明又放了他。
孟獲在銀坑洞召集千餘人,又叫妻弟去請能驅趕毒蛇猛獸的木鹿大王助戰,正在安排要與蜀軍決戰之時,蜀軍已到洞前。孟獲大驚,妻子祝融氏便領兵出戰。
祝融氏用飛刀傷了蜀將張嶷,活捉了去,又用絆馬索絆倒馬忠一起捉了去。第二天,孔明也用計捉了祝融氏,用她換回了張嶷、馬忠二將。
孟獲要木鹿大王出戰。木鹿騎著白象,口念咒語,手裡搖著鈴鐺,趕著一群毒蛇猛獸向蜀軍走去。
孔明取出早已准備好的木製巨獸,口裡噴火,鼻里冒煙,嚇退了蠻兵的怪獸,佔了孟獲的銀坑洞。
第二天,孔明正要分兵緝擒孟獲忽得報,說孟獲的妻弟將孟獲,帶往孔明寨中投降,孔明知道是假降,一聲令下全部拿下,並搜出每人身上的兵器。孟獲不服,說假如能擒他七次,他才真服。孔明於是又放了他。
孟獲又請來烏戈國的藤甲軍,與孔明決戰。孔明用油車火葯燒死了無數蠻兵,孟獲第七次被擒,才真心投降。
孔明見蠻地已平,班師回國。行至瀘水,狂風暴雨大作,兵馬不能過河。當地土人說是鬼怪冤魂作怪。孔明在瀘水邊祭祀亡靈,放聲大哭。瀘水才變得平靜,大軍方能渡河而回。
大軍回到成都,後主劉禪出城三十里迎接。劉禪與孔明並車而行,設太平筵,重賞三軍。從此每年有三百多個鄰邦向蜀國進貢。

三國繼東漢而出現的時代稱號,由於魏、蜀、吳三個國家鼎立而得名。三國始與220年魏國代漢,終於265年晉代魏。但史家往往以190年董卓挾漢獻帝離開洛陽為三國上限,以280年晉滅吳為三國下限。《三國演義》取材於三國歷史,這里選取的是一些和諸葛亮有關的故事。
他去投奔了木鹿大王。這木鹿大王之營極為偏僻,孔明帶兵前往,一路歷盡艱險,加上蠻兵使用了野獸入戰,使漢兵敗下陣來。這之後漢兵又碰上了幾處毒泉,使情況變得更為不妙。幸虧不久孔明得到伏波將軍及孟獲兄長孟節指點,他們才安全回到大營。回營後,孔明造了大於真獸幾倍的假獸。當他們再次與木鹿大王交戰時,木鹿的人馬見了假獸十分害怕不戰自退了。這次孟獲心裡雖仍有不服,但再沒理由開口了,孔明看出他的心思,仍舊放了他。孟獲被釋後又去投奔了烏戈國,這烏戈國國王兀突骨擁有一支英勇善戰的藤甲兵,所裝備的藤甲刀槍不入。孔明對此卻早有所備,他用火攻將烏戈國兵士皆燒死於一山谷中。孟獲第七次被擒,孔明故意要再放了他。孟獲忙跪下起誓:以後將決不再謀反。孔明見他已心悅誠服,覺得可以利用,於是便委派他掌管南蠻之地,孟獲等聽後不禁深受感動。從此孔明便不再為南蠻擔心而專心對付魏國去了。

4。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三國時期,蜀主劉備死後,昏庸無能的阿斗繼位,他只知享樂,把國內的軍政大權交給諸葛亮處理。諸葛亮一面聯吳伐魏,南征孟獲,積極准備兩次北伐,在最後一次北伐前夕給阿斗寫《後出師表》表示自己為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6.
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
想必大家都知道,《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應周瑜造十萬支箭用於破曹,出了「草船借箭」之計。但不知,當日諸葛孔明算準時機,便命隨從部下三人,在二十艘小船兩邊插上草靶子,再以布幔掩蓋。其隨從完成後,回報軍師,並提出這樣布置恐讓曹軍看出破綻。三人心有一計,但只不說,明日安排好領軍師看。只見每艘小船的船頭都立著兩三個稻草人,套上皮衣、皮帽,看起來就像真人一樣。後曹軍果然中計。真可謂,智者千慮必有一失。一人難敵三人之智。
「皮匠」實際是「裨將」的諧音,「裨將」在古代是「副將」的意思。這句俗語原意是指三個副將的智慧合起來能頂一個諸葛亮。後來,在流傳過程中,人們竟把「裨將」說成了「皮匠」。
「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這是民間俗語,已經熟到了人人皆知的地步。可是你有時偶爾一想,「三個臭皮匠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頂個諸葛亮」是講幹活嗎?顯然不是;是講力量嗎?三個人的力量顯然比一個人大,顯然這並非題中之義;是講智謀嗎?顯然這才是這句俗語的要義,可是三個臭皮匠,他們可能連行軍打仗都沒有見過,怎麼比得上諸葛亮呢?要知道諸葛亮是打仗的,講軍事的,這是哪門對哪門啊?如果要說群體的智慧,可也得和戰爭沾邊啊,和戰爭沒怎麼沾邊的三個臭皮匠,怎麼能夠比得上諸葛亮呢?顯然,這比喻實在是有點問題。 皮匠,也就是城裡街上或者村上做皮毛生意的,像做皮衣啦,皮棉啦,皮貨啦,等等,今天也可能是做皮革生意的,他們當然有來自實踐中的經驗和智慧,只是這經驗和智慧實在跟戰爭不沾邊。對於諸葛亮和皮匠而言,顯然是各有各的智慧,皮匠有皮匠的智慧,諸葛亮有諸葛亮的智慧;他們的智慧是不同的。拿皮匠的智慧去比作行軍打仗的智慧,這是哪門跟哪門啊?他怎麼能同習慣於行軍打仗、天天講謀略的諸葛亮比智慧呢?顯然,這裡面有個錯位的問題。
錯位在哪裡呢?——錯位就錯在聲音的訛用上。
近日翻讀朱正的隨筆集《思想的風景》,見其中有一短文《皮匠辨》,文中說:「三個臭皮匠,賽個諸葛亮。大約是說明群眾的智慧吧,一個不如二人計嘛。人多,各有各的經驗,各有各的知識領域,思考問題的角度也各不相同,大家湊起來,互相補充,糾正,結果總會比較好。一個再高明的人,總不免有他的局限性,他獨自作出的決定往往也不見得就是最好的、最准確的。就說諸葛亮吧,盡管正史上說他『將略非其所長』,可是一個傑出的軍事家,怎麼民間諺語說:三個臭皮匠,賽過他呢?
「為什麼是三個皮匠,而不是別的鐵匠、砌匠、花匠,或別的裁縫、老農之類呢?依我看,『皮匠』應該寫作『裨將』才對,裨將也就是副將(在戰爭中多沖在第一線上的),所謂偏裨,指的是中下級軍官,這才和戰爭有關,也才能同軍事家諸葛亮比一比高低了。」——這一段話,分明是指出了問題的要害,也就是說,在當時的情況下,三個下層的、在第一線上行軍打仗的裨將,有時候他們的經驗和智慧集中起來,就比遠在大寨里指揮、足智多謀的、穩位軍中帳的諸葛亮來得正確,來得實在和有效。「三個臭裨將,賽過諸葛亮(或:頂個諸葛亮)。」這才是這句諺語的原義和原字。也就是說,後人以訛傳訛,將「裨將」訛成了「皮匠」——這畢竟是同音字,而且容易寫,容易記,容易為文化不高的民間百姓口頭上使用和口口流傳。就像中國老百姓許多同音訛用一樣,比如將杜拾遺(杜甫)寫成杜十姨(見《聊齋志異》)、梁武帝訛成梁五弟(見《彷徨·長明燈》),又像辛亥革命期間的鄉下偏僻的農民,像阿Q一樣,將自由訛成「柿油」,所以「裨將」訛成「皮匠」也就毫不奇怪了。只是不知何時,它由「裨將」訛成了「皮匠」?——那實在不是我們所能知道了。

Ⅱ 關於諸葛亮的四個成語或故事名稱有哪些

1、如魚得水

讀音:rú yú dé shuǐ

釋義:意思是好像魚得到水一樣。比喻得到跟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對自己很合適的環境。

造句:信手拈來的素材使他寫作文時如魚得水。

2、三顧茅廬

讀音:sān gù máo lú

釋義:顧,拜訪;茅廬,草屋。原為漢末劉備訪聘諸葛亮的故事,藉以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拜訪有專長的賢人。

造句:校長三顧茅廬,誠懇地邀請爺爺再返學校代課。

3、七擒孟獲

讀音:qī qín mèng huò

釋義:七擒孟獲,是三國時諸葛亮出兵南方,將當地酋長孟獲捉住七次,放了七次,使他真正服輸,不再為敵。比喻運用策略,使對方心服。《三國志》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中有提到,《三國演義》進行了大幅度的改編和虛構創造。

造句: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七擒孟獲,終於讓孟獲五體投地,歸順了諸葛亮。

4、火燒赤壁

讀音:huǒ shāochì bì

釋義:赤壁之戰,是指東漢末年,孫權、劉備聯軍於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長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帶大破曹操大軍,奠定三國鼎立基礎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爭之一,也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為著名的一場。它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標志著中國軍事政治中心不再限於黃河流域。孫劉聯軍最後以火攻大破曹軍,曹操北回,孫、劉各自奪去荊州的一部分。

造句:諸葛亮足智多謀,所以火燒赤壁才會成功。

5、虎踞龍盤

讀音:hǔ jù lóng pán

釋義:有形容地勢險要的意思。

造句:江西四百年後,有地名曰西水,虎踞龍盤,水繞山環。

Ⅲ 與諸葛亮有關的成語故事

七擒孟獲
蜀漢先主劉備在永安病勢越來越重。他把諸葛亮從成都召到永安,囑咐後事。他對諸葛亮說:「您的才能比曹丕高出十倍,一定能夠把國家治理好。我的孩子阿斗(太子劉禪的小名),您認為可以輔助,就輔助他;如果不行,您就自己來做一國之主吧。」
諸葛亮流著眼淚,哽咽著說:「我怎敢不盡心竭力,報答陛下,一直到死!」
劉備把小兒子劉永叫到身邊,叮囑他說:「我死之後,你們兄弟要像對待父親一樣尊敬丞相。」
劉備死後,諸葛亮回到成都,扶助劉禪即了帝位,歷史上稱為蜀漢後主。
劉禪即位後,朝廷上的事不論大小,都由諸葛亮來決定。諸葛亮兢兢業業,治理國家,想使蜀漢興盛起來。沒料到南中地區(今四川省大渡河以南和雲雨、貴州一帶)幾個郡倒先鬧起來了。
益州郡有個豪強雍闓(音kǎi),聽說劉備死去,就殺死了益州太守,發動叛變。他一面投靠東吳,一面又拉攏了南中地區一個少數民族首領孟獲,叫他去聯絡西南一些部族起來反抗蜀漢。
經過雍闓的煽動,牂柯(音zāngkē,在今貴州遵義一帶)太守朱褒、越巂(今四川西昌縣東南,巂音xī)部族酋長高定,也都響應雍闓。這樣一來,蜀漢差不多丟了一半土地,怎麼不叫諸葛亮著急呢?
可是,當時蜀漢剛遭到猇亭大敗和先主死亡,顧不上出兵。諸葛亮一面派人和東吳重新講和,穩住了這一頭;一面獎勵生產,興修水利,積蓄糧食,訓練兵馬。過了兩年,局面穩定了,諸葛亮決定發兵南征。
公元225年三月,諸葛亮率領大軍出發。諸葛亮好友馬良的弟弟、參軍馬謖(音sù)送諸葛亮出城,一直送了幾十里地。
臨別的時候,諸葛亮握住馬謖的手,誠懇地說:「我們相處好幾年了。今天臨別,您有什麼好主意告訴我嗎?」
馬謖說:「南中的人依仗地形險要,離開都城又遠,早就不服管了。即使我們用大軍把他們征服了,以後還是要鬧事的。我聽說用兵的方法,主要在於攻心,攻城是次要的。丞相這次南征,一定要叫南人心服,才能夠一勞永逸呢。」
馬謖的話,正合諸葛亮的心意。諸葛亮不禁連連點頭說:
「謝謝您的幫助,我一定這樣辦。」
諸葛亮率領蜀軍向南進軍,節節勝利。大軍還在半路上,越巂酋長高定和雍闓已經發生火並。高定的部下殺了雍闓。蜀軍打進越巂,又把高定殺了。
諸葛亮派李恢、馬忠兩員大將分兩路進攻,不到半個月,馬忠又攻破牂柯,消滅了那裡的叛軍。四個郡的叛亂很快就平定了。
但是事情還沒有結束。南中酋長孟獲收集了雍闓的散兵,繼續反抗蜀兵。諸葛亮一打聽,知道孟獲不但打仗驍勇,而且在南中地區各族群眾中很有威望。
諸葛亮想起馬謖臨別的話,決心把孟獲爭取餅來。他下了一道命令,只許活捉孟獲,不能傷害他。
好在諸葛亮善於用計謀,蜀軍和孟獲軍隊交鋒的時候,蜀軍故意敗退下來。孟獲仗著他人多,一股勁兒追了過去,很快就中了蜀兵的埋伏。南兵被打得四處逃散,孟獲本人就被活捉了。
孟獲被押到大營,心裡想,這回一定沒有活路了。沒想到進了大營,諸葛亮立刻叫人給他鬆了綁,好言好語勸說他歸降。但是孟獲不服氣,說:「我自己不小心,中了你的計,怎麼能叫人心服?」
諸葛亮也不勉強他,陪著他一起騎著馬在大營外兜了一圈,看看蜀軍的營壘和陣容。然後又問孟獲:「您看我們的人馬怎麼樣?」
孟獲傲慢地說:「以前我沒弄清楚你們的虛實,所以敗了。今天承蒙您給我看了你們的陣勢,我看也不過如此。像這樣的陣勢,要打贏你們也不難。」
諸葛亮爽朗地笑了起來,說:「既然這樣,您就回去好好准備一下再打吧!」
孟獲被釋放以後,逃回自己部落,重整旗鼓,又一次進攻蜀軍。但是他本是一個有勇無謀的人,哪裡是諸葛亮的對手,第二次又乖乖地被活捉了。
諸葛亮勸他,見孟獲還是不服,又放了他。
像這樣又放又捉,一次又一次,一直把孟獲捉了七次。
到了孟獲第七次被捉的時候,諸葛亮還要再放。孟獲卻不願意走了。他流著眼淚說:「丞相七擒七縱,待我可說是仁至義盡了。我打心底里敬服。從今以後,不敢再反了。」
孟獲回去以後,還說服各部落所有投降,南中地區就重新歸蜀漢控制。
諸葛亮平定南中後,命令孟獲和各部落的首領照舊管理他們原來的地區。有人對諸葛亮說:「我們好不容易征服了南中,為什麼不派官吏來,反倒仍舊讓這些頭領管呢?」
諸葛亮說:「我們派官吏來,沒有好處,只有不方便。因為派官吏,就得留兵。留下大批兵士,糧食接濟不上,叫他們吃什麼。再說,剛剛打過仗,難免死傷了一些人,如果我們留下官吏統治,一定會發生禍患。現在我們不派官吏,既不要留軍隊,又不需要運軍糧。讓各部落自己管理,漢人和各部落相安無事,豈不更好?」
大家聽了諸葛亮這番話,都欽佩他想得周到。
諸葛亮率領大軍回到成都。後主和朝廷大臣都到郊外迎接,大家都為平定南中而感到高興。
打那以後,諸葛亮一面積蓄財富,一面訓練人馬,一心一意准備大舉北伐。
火燒赤壁
中國歷史上有很多著名的以少勝多的軍事戰例,這其中,三國時候的「火燒赤壁」在民間流傳最廣,因為其間包含了許多至今仍讓人津津樂道的典故。
鮑元二世紀末,中央集權政府東漢衰落,經過長期的軍閥溷戰,曹操、劉備和孫權分別占據了中原、巴蜀和江東地區,而曹操的勢力最強大。公元208年,曹操揮師南下,打敗劉備,佔領了軍事重地 荊州的大部分地區,迫使劉備退守夏口(今湖北漢口)。曹操妄想一舉消滅劉備,同時吞並孫權占據的江東地區,劉備和孫權決定聯合抗曹。當時曹操率領二十多萬大軍從江陵(今屬湖北)沿江東進, 直逼夏口。孫劉聯軍五萬人逆流北上,雙方在赤壁(今湖北武昌西赤磯山)相遇。曹操的士兵都是北方人,不會水戰,初戰失利,於是曹操退駐江北,與孫劉聯軍隔江對峙。曹操吃了敗仗,便任命投降 的荊州將軍蔡瑁和張允訓練北方士兵學習水上作戰,初見成效。為孫權統兵的都督周瑜擔心曹軍在蔡瑁、張允的訓練下,學會水上作戰,於是巧妙地使用離間計,曹操中計上了當,誤信蔡瑁和張允是潛 伏在曹軍的奸細,將二人殺了。
周瑜與劉備的軍師諸葛亮商量,覺得曹操人馬眾多,軍容整齊,如果正面交戰,孫劉聯軍無法取勝,於是他們決定採取火攻,並安排了一系列的計策。一天,周瑜召集手下大將商量進攻曹操,老將 黃蓋認為對方太強大了,不如乾脆投降。周瑜大怒,命令手下打了黃蓋五十軍棍。黃蓋被責打後,派人送信給曹操,表示要投奔曹操。此時,埋伏在周瑜軍營里的曹軍奸細也傳回周瑜責打黃蓋的信息, 曹操相信了黃蓋真的要來投降,非常高興。這時,聞名天下的軍事家龐統也來拜見曹操,曹操高興異常,立刻向龐統請教一個他正發愁的問題。原來曹操的士兵都是北方人,不會水戰,而且對南方水土 不服,頻繁生病。龐統說:「這有什麼難的?只要把大小船隻搭配,把三十隻或者五十隻船,頭尾相連,用鐵索鎖住,上面鋪上木板,就可以了。」曹操連忙依法行事。果然,曹操的戰船用鐵索相連後 ,沖波激浪,一點也不顛簸。兵士們在船上使槍弄刀,像陸地上一樣,一點也不覺得暈眩。曹操大喜,可是謀士卻說:「戰船連鎖固然是好,可是對方若用火攻,怕難以逃避。」曹操聽了哈哈大笑,說 :「不必擔心。我們在北邊,他們在南邊。現在是冬季,只有西北風,哪裡有東南風?他們如果用火攻,豈不是燒了自己?」大家都誇曹操有見識,於是放鬆了警惕。
誰知十一月二十日,突然颳起了東南風。劉備的軍師諸葛亮善觀氣象,早就和周瑜作好了准備。這時,曹操收到黃蓋派人送來的信,約好來投降。曹操帶了將領站在船頭等候。果然看見黃蓋領著十 多隻小船,順風駛來,曹操非常得意。十幾只小船趁著風勢,很快就到了曹操的戰船前。黃蓋手一招,小船頓時燃起大火,原來船上全是柴草油脂等易燃之物。著火的小船借著東南風,直撞入曹操的戰 船營里,曹操的戰船立刻著火,因相互被鐵鏈鎖住,無法脫逃,登時成了一片火海。曹操急忙棄船上岸,誰知岸上屯放糧食的軍營也被周瑜事先埋伏的士兵燒了。孫劉聯軍乘勢勐攻,曹軍大敗,曹操狼 狽突圍,逃回北方。
經過赤壁一戰,孫權得以鞏固在江南的統治,劉備則乘機佔領荊州大部分地區,因而形成曹、孫、劉三方鼎立的局面。火燒赤壁,還留下了很多典故,例如黃蓋被周瑜責打然後詐降曹操,被稱為「 苦肉計」。
三顧茅廬
官渡大戰後,曹操打敗了劉備。劉備只得投靠劉表。
曹操為得到劉備的謀士徐庶,就慌稱徐庶的母親病了,讓徐庶立刻去許都。徐庶臨走時告訴劉備,隆中有個奇才叫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幫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
第二天,劉備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去拜訪諸葛亮。誰知諸葛亮剛好出遊去了,書童也說不準什麼時候回來。劉備只好回去了。
過了幾天,劉備和關羽。張飛冒著大雪又來到諸葛亮的家。劉備看見一個青年正在讀書,急忙過去行禮。可那個青年是諸葛亮的弟弟。他告訴劉備,哥哥被朋友邀走了。劉備非常失望,只好留下一封信,說渴望得到諸葛亮的幫助,平定天下。
轉眼過了新年,劉備選了個好日子,有一次來到隆中。這次,諸葛亮正好在睡覺。劉備讓關羽、張飛在門外等候,自己在台階下靜靜地站著。過了很長時間,諸葛亮才醒來,劉備向他請教平定天下的方法。
諸葛亮給劉備分析了天下的形勢,說:「北讓曹操占天時,南讓孫權佔地利,將軍可占人和,拿下西川成大業,和曹、孫成三足鼎立之勢。」劉備一聽,非常佩服,請求他相助。諸葛亮答應了。那年諸葛亮才27歲。
草船借箭
周瑜提出讓諸葛亮在10日之內趕制10萬枝箭的要求,諸葛亮卻出人意外地說:「操軍即日將至,若候10日,必誤大事。」他表示:「只須3天的時間,就可以辦完復命。周瑜一聽大喜,當即與諸葛亮 立下了軍令狀。在周瑜看來,諸葛亮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在3天之內造出10萬枝箭,因此,諸葛亮必死無疑。表明:周瑜並不相信諸葛亮在三天內會造出10萬枝箭。
諸葛亮告辭以後,周瑜就讓魯肅到諸葛亮處查看動靜,打探虛實。諸葛亮一見魯肅就說:「3日之內如何能造出10萬枝箭?還望子敬救我!」忠厚善良的魯肅回答說:「你自取其禍,叫我如何救你?」 諸葛亮說:「只望你借給我20隻船,每船配置30名軍卒,船隻全用青布為幔,各束草把千餘個,分別豎在船的兩舷。這一切,我自有妙用,到第三日包管會有10萬枝箭。但有一條,你千萬不能讓周瑜知 道。如果他知道了,必定從中作梗,我的計劃就很難實現了。」魯肅雖然答應了諸葛亮的請求,但並不明白諸葛亮的意思。他見到周瑜後,不談借船之事,只說諸葛亮並不準備造箭用的竹、翎毛、膠漆 等物品。周瑜聽罷也大惑不解。
諸葛亮向魯肅借得船隻、兵卒以後,按計劃准備停當。可是一連兩天諸葛亮卻毫無動靜,直到第三天夜裡四更時分,他才秘密地將魯肅請到船上,並告訴魯肅要去取箭。魯肅不解地問:「到何處去 取?」諸葛亮回答道:「子敬不用問,前去便知。」魯肅被弄得莫名其妙,只得陪伴著諸葛亮去看個究竟。
凌晨,浩浩江面霧氣霏霏,漆黑一片。諸葛亮遂命用長索將20隻船連在一起,起錨向北岸曹軍大營進發。時至五更,船隊已接近曹操的水寨。這時,諸葛亮又教士卒將船隻頭西尾東一字擺開,橫於 曹軍寨前。然後,他又命令士卒擂鼓吶喊,故意製造了一種擊鼓進兵的聲勢。魯肅見狀,大驚失色,諸葛亮卻心底坦然地告訴他說:「我料定,在這濃霧低垂的夜裡,曹操決不敢毅然出戰。你我盡可放 心地飲酒取樂,等到大霧散盡,我們便回。」
曹操聞報後,果然擔心重霧迷江,遭到埋伏,不肯輕易出戰。他急調旱寨的弓弩手6000人趕到江邊,會同水軍射手,共約1萬多人,一齊向江中亂射,企圖以此阻止擊鼓叫陣的「孫劉聯軍」。一時間 ,箭如飛蝗,紛紛射在江心船上的草把和布幔之上。過了一段時間後,諸葛亮又從容地命令船隊調轉方向,頭東尾西,靠近水寨受箭,並讓士卒加勁地擂鼓吶喊。等到日出霧散之時,船上的所有草把密 密麻麻地排滿了箭枝。此時,諸葛亮才下令船隊調頭返回。他還命令全部士卒一齊高聲大喊:「謝謝曹丞相賜箭!」當曹操得知實情時,諸葛亮的取箭船隊已經離去20餘里,曹軍追之不及,曹操為此懊悔 不已。
船隊返營後,共得箭10餘萬枝,為時不過3天。成語故事
魯肅目睹其事,極稱諸葛亮為「神人」。諸葛亮對魯肅講:自己不僅通天文,識地利,而且也知奇門,曉陰陽。更擅長行軍作戰中的布陣和兵勢,在3天之前已料定必有大霧可以利用。他最後說:「我的 性命系之於天,周公瑾豈能害我!」當周瑜得知這一切以後,大驚失色,自嘆不如。

Ⅳ 有關諸葛亮的成語故事有哪些

關於諸葛亮的成語來故事:源三顧茅廬

三顧茅廬本為漢末劉備三次誠訪諸葛亮出山輔佐的故事。此後傳為佳話,漸成典故。現在常用來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拜訪有專長的賢人。

關於諸葛亮的成語故事:白帝託孤

講述的是劉備在和東吳遭遇夷陵之戰以後在白帝城病危託孤於諸葛亮的故事,歷史上有名的(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就是出於白帝城託孤的時候。

關於諸葛亮的成語故事: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當時曹操的軍隊是東吳和劉備聯軍的數倍,可是仍然敗於赤壁。

Ⅳ 和諸葛亮有關的成語故事

七擒孟獲

蜀漢先主劉備在永安病勢越來越重。他把諸葛亮從成都召到永安,囑咐後事回。他對諸葛亮說答:「您的才能比曹丕高出十倍,一定能夠把國家治理好。我的孩子阿斗(太子劉禪的小名),您認為可以輔助,就輔助他;如果不行,您就自己來做一國之主吧。」

諸葛亮流著眼淚,哽咽著說:「我怎敢不盡心竭力,報答陛下,一直到死!」

劉備把小兒子劉永叫到身邊,叮囑他說:「我死之後,你們兄弟要像對待父親一樣尊敬丞相。」

劉備死後,諸葛亮回到成都,扶助劉禪即了帝位,歷史上稱為蜀漢後主。

Ⅵ 關於諸葛亮的成語故事

1、三顧茅廬。

東漢末年,劉備攻打曹操失敗,投奔荊州劉表。為了日後成就大業,他留心訪求人才,請荊州名士司馬徽推薦。司馬徽說:「此地有『卧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劉備多方打聽,得知「卧龍」就是諸葛亮,此人隱居在襄陽城西二十里的隆中,耕作自養,精研史書,是個傑出人才,便專程到隆中去拜訪。

他前後一共去了三次,頭兩次諸葛亮避而不見,第三次才親自出迎,就在茅廬中和劉備共同探討時局,分析形勢,設計如何奪取政權統一天下的方略。劉備大為嘆服,願以諸葛亮為師,請他出山相助,重興漢室。諸葛亮深為劉備「三顧茅廬」的誠意所打動,答應了劉備的請求,離開隆中一展自己的政治抱負。此後,諸葛亮成為劉備的主要謀士,幫助劉備東聯孫吳,北伐曹魏,占據荊、益兩州,北向中原,建立蜀漢政權,形成與東吳、曹魏三國鼎立的局面。

Ⅶ 跟諸葛亮有關的成語故事

三顧茅廬
劉備屯住新野時,自知蹉跎半生之緣由是身邊雖有關羽,張專飛等猛將,而無出謀劃策運屬籌帷幄之謀士,便禮儀賢下士,尋求良輔。在司馬徽和徐庶的薦舉下,劉備與關羽,張飛便來到襄陽隆中,拜訪諸葛亮。
第一次來到茅廬時,亮已外出,三人返途中遇見亮好友崔州平;數日後,劉、關、張頂風冒雪,二顧茅廬。途中,遇亮好友石廣元,孟公威。到達茅廬,只見亮弟諸葛均,方知亮已出遊,備留下一箋,表達傾慕之意。返回時,在隆中山下小橋邊遇見亮岳父黃承彥;過了一段時間,劉備與關羽、張飛三顧茅廬,適逢亮在家,但晝寢未醒。劉備吩咐關、張在門外等候,自己徐步而入,拱手立於階下,直到亮醒後,方才相見。

Ⅷ 和諸葛亮有關的成語和故事

談笑風生
運籌帷幄
三顧茅廬
三分天下
欲擒故縱
火燒赤壁
六齣祁山
1。草船借箭:
周瑜看到諸葛亮挺有才幹,心裡很妒忌。有一天,周瑜請諸葛亮商議軍事,說:「我們就要跟曹軍交戰。水上交戰,用什麼兵器最好?」諸葛亮說:「用弓箭最好。」周瑜說:「對,先生跟我想的一樣。現在軍中缺箭,想請先生負責趕造十萬支。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卻。」諸葛亮說:「都督委託,當然照辦。不知道這十萬支箭什麼時候用?」周瑜問:「十天造得好嗎?」諸葛亮說:「既然就要交戰,十天造好,必然誤了大事。」周瑜問:「先生預計幾天可以造好?」諸葛亮說:「只要三天。」周瑜說:「軍情緊急,可不能開玩笑。」諸葛亮說:「怎麼敢跟都督開玩笑。我願意立下軍令狀,三天造不好,甘受懲罰。」周瑜很高興,叫諸葛亮當面立下軍令狀,又擺了酒席招待他。諸葛亮說:「今天來不及了。從明天起,到第三天,請派五百個軍士到江邊來般箭。」諸葛亮喝了幾杯酒就走了。

魯肅對周瑜說:「十萬支箭,三天怎麼造得成呢?諸葛亮說的是假話吧?」周瑜說:「是他自己說的,我可沒逼他。我得吩咐軍匠們,叫他們故意遲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給他准備齊全。到時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沒話可說了。你去探聽探聽,看他怎麼打算,回來報告我。」

魯肅見了諸葛亮。諸葛亮說:「三天之內要造十萬支箭,得請你幫幫我的忙。」魯肅說:「都是你自己找的,我怎麼幫得了你的忙?」諸葛亮說:「你借給我二十條船,每條船上要三十名軍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來,還要一千多個草把子,排在船的兩邊。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萬支箭。不過不能讓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計劃就完了。」

魯肅答應了。他不知道諸葛亮借了船有什麼用,回來報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說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膠漆這些材料。周瑜疑惑起來,說:「到了第三天,看他怎麼辦!」

魯肅私自撥了二十條快船,每條船上配三十名軍士,照諸葛亮說的,布置好青布幔子和草把子,等諸葛亮調度。第一天,不見諸葛亮有什麼動靜;第二天,仍然不見諸葛亮有什麼動靜;直到第三天四更時候,諸葛亮秘密地把魯肅請到船里。魯肅問他:「你叫我來做什麼?」諸葛亮說:「請你一起去取箭。」魯肅問:「哪裡去取?」諸葛亮說:「不用問,去了就知道。」諸葛亮吩咐把二十條船用繩索連接起來,朝北岸開去。

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連面對面都看不清。天還沒亮,船已經靠近曹軍的水寨。諸葛亮下令把船尾朝東,一字兒擺開,又叫船上的軍士一邊擂鼓,一邊大聲吶喊。魯肅吃驚地說:「如果曹兵出來,怎麼辦?」諸葛亮笑著說:「霧這樣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了就回去。」

曹操聽到鼓聲和吶喊聲,就下令說:「江上霧很大,敵人忽然來攻,我們看不清虛實,不要輕易出動。只叫弓弩手朝他們射箭,不讓他們近前。」他派人去旱寨調來六千名弓弩手,到江邊支援水軍。一萬多名弓弩手一齊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樣。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過來,船頭朝東,船尾朝西,仍舊擂鼓吶喊,逼近曹軍水寨去受箭。

天漸漸亮了,霧還沒有散。這時候,船兩邊的草把子上都插滿了箭。諸葛亮吩咐軍士們齊聲高喊:「謝謝曹丞相的箭!」接著叫二十條船駛回南岸。曹操知道上了當,可是這邊的船順風順水,已經飛一樣地駛出二十多里,要追也來不及了。

二十條船靠岸的時候,周瑜派來的五百個軍士正好來到江邊搬箭。每條船大約有五六千支箭,二十條船總共有十萬多支。魯肅見了周瑜,告訴他借箭的經過。周瑜長嘆一聲,說:「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2.欲擒故縱。
蜀丞相諸葛亮受昭烈帝劉備託孤遺詔,立志北伐,以重興漢室。就在這時,蜀南方之南蠻又來犯蜀,諸葛亮當即點兵南征。到了南蠻之地,雙方首戰諸葛亮就大獲全勝,擒住了南蠻的首領孟獲。但孟獲卻不服氣,說什麼勝敗及兵家常事。孔明得知一笑下令放了孟獲。放走孟獲後,孔明找來他的副將,故意說孟獲將此次叛亂的罪名都推到了他的頭上。副將聽了十分生氣,大聲喊冤,於是孔明將他也放了回去。副將回營後,心裡一直憤憤不平。一天,他將孟獲請入自己帳內,將孟獲捆綁後送至了漢營。孔明用計二次擒獲了孟獲,孟獲卻還是不服,諸葛亮便又放了他。這次,漢營大將們都有些想不通。他們認為大家遠涉而來,這么輕易地放走敵人簡直是像開玩笑一樣。孔明卻自有道理:只有以德服人才能真的讓人心服;以力服人將必有後患。孟獲再次回到洞中,他的弟弟孟優給他獻了個計謀。半夜時分,孟優帶人來到漢營詐降,孔明一眼就識破了他,於是下令賞了大量的美酒給南蠻之兵,使孟優帶來的人喝得酩酊大醉。這時孟獲按計劃前來劫營,卻不料自投羅網,被再次擒獲。這回孟獲卻仍是不甘心,孔明便第三次放虎歸山。孟獲回到大營,立即著手整頓軍隊,待機而發。一天,忽有探子來報:孔明正獨自在陣前察看地形。孟獲聽後大喜,立即帶了人趕去捉拿諸葛亮。不料這次他又中了諸葛亮的圈套,第四次成了瓮中之鱉。孔明知他這次肯定還是不會服氣,再次放了他。孟獲帶兵回到營中。他營中一員大將帶來洞主楊峰,因跟隨孟獲亦數次被擒數次被放,心裡十分感激諸葛亮。為了報恩,他與夫人一起將孟獲灌醉後押到漢營。孟獲五次被擒仍是不服,大呼是內賊陷害。孔明便第五次放了他,命他再來戰。這次,孟獲回去後不敢大意,蜀軍大舉南征,孔明用計挑撥離間,使高定殺了雍闓、朱褒,提著兩人首級來降,永昌之危遂解。太守王伉迎孔明入城,守將呂伉獻上「平蠻指掌圖」,孔明大喜,以呂凱為向導官,深入蠻境。正待出兵,忽報天子差使者前來犒軍,乃為馬謖。
孔明問馬謖怎樣才能平定南蠻造反。馬謖說蠻人反復無常,必須令其心服才行。孔明覺得這話很有道理。
孔明大敗南蠻的三洞元帥後,又布下伏兵,讓王平、關索誘敵。二人假裝戰敗,引南蠻王孟獲入峽谷,再由張嶷、張翼兩路追趕,王平、關索回馬夾攻。孟獲抵擋不住,被魏延生擒活捉。
孟獲不服,要與孔明再戰,若再被擒才服。孔明便放他回去。
孟獲在瀘水紮寨,請兩洞元帥相助,他怕中孔明計謀,只守不戰,要等天熱後讓蜀軍自行退兵。
孔明令軍士在樹林中紮寨以避暑熱,又令馬岱領三千兵從沙河口渡河,繞到蠻兵後方,斷蠻兵糧草,還招降了兩洞元帥作為內應。
孟獲堅守瀘江天險,以為萬無一失,每天飲酒取樂。蜀將馬岱半夜渡瀘水,奪了元帥董荼那的糧草,絕斷了夾山糧道,孟獲得報大怒,令武士重打董荼那一百大棍,免其一死。
董荼那心懷怨恨,趁孟獲大醉,糾集手下將孟獲綁了見孔明。孟獲仍是不服,孔明讓孟獲看過蜀營的精兵糧草後,孟獲仍是不服,便又將他釋回。
孟獲對弟弟孟優說,我們已知蜀軍軍情,你領百餘精兵去向孔明獻寶,藉機殺了孔明。
孔明問馬謖是否知道孟獲的陰謀,馬謖笑著將孟獲的陰謀寫於紙上。孔明看後大笑,命人在酒內下葯,讓孟優等蠻人吃喝。
當夜,孟獲帶三萬兵沖入軍中要捉孔明,進帳才知上當,孟優等蠻兵全部爛醉如泥。魏延、王平、趙雲又分兵三路殺來,蠻兵大敗,孟獲一人逃往瀘水。
孟獲在瀘水被馬岱扮成蠻兵的士兵截獲,押見孔明。孟獲說這次是弟弟孟優飲酒誤事,仍不服氣。於是孔明第三次放了他。
孟獲為了報仇,借了十萬牌刀獠丁軍,來戰蜀兵。孟獲穿犀皮甲,騎赤毛牛。牌丁兵赤身裸體,塗著鬼臉,披頭散發,像野人般朝蜀營撲來。孔明卻下令關閉寨門不戰,等待時機。
等到蠻兵威勢已減,孔明出奇兵夾擊,孟獲大敗,逃到一棵樹下,見孔明坐在車上,沖過去便要捉拿,不料卻掉入陷坑裡反被擒獲。孟獲仍然不服,孔明又一次放他回去。
孟獲躲入禿龍洞求援,銀冶洞洞主楊鋒感激日前孔明不殺其族人之恩,在禿龍洞捉了孟獲,送給孔明。孟獲當然不服,要再與孔明於銀坑洞決戰,孔明又放了他。
孟獲在銀坑洞召集千餘人,又叫妻弟去請能驅趕毒蛇猛獸的木鹿大王助戰,正在安排要與蜀軍決戰之時,蜀軍已到洞前。孟獲大驚,妻子祝融氏便領兵出戰。
祝融氏用飛刀傷了蜀將張嶷,活捉了去,又用絆馬索絆倒馬忠一起捉了去。第二天,孔明也用計捉了祝融氏,用她換回了張嶷、馬忠二將。
孟獲要木鹿大王出戰。木鹿騎著白象,口念咒語,手裡搖著鈴鐺,趕著一群毒蛇猛獸向蜀軍走去。
孔明取出早已准備好的木製巨獸,口裡噴火,鼻里冒煙,嚇退了蠻兵的怪獸,佔了孟獲的銀坑洞。
第二天,孔明正要分兵緝擒孟獲忽得報,說孟獲的妻弟將孟獲,帶往孔明寨中投降,孔明知道是假降,一聲令下全部拿下,並搜出每人身上的兵器。孟獲不服,說假如能擒他七次,他才真服。孔明於是又放了他。
孟獲又請來烏戈國的藤甲軍,與孔明決戰。孔明用油車火葯燒死了無數蠻兵,孟獲第七次被擒,才真心投降。
孔明見蠻地已平,班師回國。行至瀘水,狂風暴雨大作,兵馬不能過河。當地土人說是鬼怪冤魂作怪。孔明在瀘水邊祭祀亡靈,放聲大哭。瀘水才變得平靜,大軍方能渡河而回。
大軍回到成都,後主劉禪出城三十里迎接。劉禪與孔明並車而行,設太平筵,重賞三軍。從此每年有三百多個鄰邦向蜀國進貢。

三國繼東漢而出現的時代稱號,由於魏、蜀、吳三個國家鼎立而得名。三國始與220年魏國代漢,終於265年晉代魏。但史家往往以190年董卓挾漢獻帝離開洛陽為三國上限,以280年晉滅吳為三國下限。《三國演義》取材於三國歷史,這里選取的是一些和諸葛亮有關的故事。
他去投奔了木鹿大王。這木鹿大王之營極為偏僻,孔明帶兵前往,一路歷盡艱險,加上蠻兵使用了野獸入戰,使漢兵敗下陣來。這之後漢兵又碰上了幾處毒泉,使情況變得更為不妙。幸虧不久孔明得到伏波將軍及孟獲兄長孟節指點,他們才安全回到大營。回營後,孔明造了大於真獸幾倍的假獸。當他們再次與木鹿大王交戰時,木鹿的人馬見了假獸十分害怕不戰自退了。這次孟獲心裡雖仍有不服,但再沒理由開口了,孔明看出他的心思,仍舊放了他。孟獲被釋後又去投奔了烏戈國,這烏戈國國王兀突骨擁有一支英勇善戰的藤甲兵,所裝備的藤甲刀槍不入。孔明對此卻早有所備,他用火攻將烏戈國兵士皆燒死於一山谷中。孟獲第七次被擒,孔明故意要再放了他。孟獲忙跪下起誓:以後將決不再謀反。孔明見他已心悅誠服,覺得可以利用,於是便委派他掌管南蠻之地,孟獲等聽後不禁深受感動。從此孔明便不再為南蠻擔心而專心對付魏國去了。
3.三顧茅廬
劉備屯住新野時,自知蹉跎半生之緣由是身邊雖有關羽,張飛等猛將,而無出謀劃策運籌帷幄之謀士,便禮儀賢下士,尋求良輔。在司馬徽和徐庶的薦舉下,劉備與關羽,張飛便來到襄陽隆中,拜訪諸葛亮。
第一次來到茅廬時,亮已外出,三人返途中遇見亮好友崔州平;數日後,劉、關、張頂風冒雪,二顧茅廬。途中,遇亮好友石廣元,孟公威。到達茅廬,只見亮弟諸葛均,方知亮已出遊,備留下一箋,表達傾慕之意。返回時,在隆中山下小橋邊遇見亮岳父黃承彥;過了一段時間,劉備與關羽、張飛三顧茅廬,適逢亮在家,但晝寢未醒。劉備吩咐關、張在門外等候,自己徐步而入,拱手立於階下,直到亮醒後,方才相見。[ 三顧堂:建於清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是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作《隆中對》的紀念堂。]
4.隆中對
官渡大戰以後,劉備逃到荊州,投奔劉表。劉表撥給他一些人馬,讓他駐在新野(今河南新野縣)。
劉備是一個雄心勃勃的人,因為自己的抱負沒有能夠實現,心裡總是悶悶不樂。他想尋找個好助手。他打聽到襄陽地方有個名士叫司馬徽,就特地去拜訪。
司馬徽說:「這一帶有卧龍,還有鳳雛(音chú),您能請到其中一位,就可以平定天下了。」司馬徽告訴劉備:卧龍名叫諸葛亮,字孔明;鳳雛名叫龐統,字士元。
徐庶也是當地一位名士,因為聽到劉備正在招請人才,特地來投奔他。劉備很高興,就把徐庶留在部下當謀士。 徐庶說:「我有個老朋友諸葛孔明,人們稱他卧龍,將軍是不是願意見見他呢?」 劉備聽了徐庶的介紹,說:「既然您跟他這樣熟悉,就請您辛苦一趟,把他請來吧!」 徐庶搖搖頭說:「這可不行。像這樣的人,一定得將軍親自去請他,才能表示您的誠意。」
劉備先後聽到司馬徽、徐庶這樣推重諸葛亮,知道諸葛亮一定是個了不起的人才,就帶著關羽、張飛,一起到隆中去找諸葛亮。三顧茅廬後,諸葛亮終於被劉備的誠意感動了,就在自己的草屋裡接待劉備。
諸葛亮看到劉備這樣虛心請教,也就推心置腹地跟劉備談了自己的主張。他說:「現在曹操已經戰勝袁紹,擁有一百萬兵力,而且他又挾持天子發號施令。這就不能光憑武力和他爭勝負了。孫權占據江東一帶,已經三代。江東地勢險要,現在百姓歸附他,還有一批有才能的人為他效力。看來,也只能和他聯合,不能打他的主意。」
接著,諸葛亮分析了荊州和益州(今四川、雲南和陝西、甘肅、湖北、貴州的一部)的形勢,認為荊州是一個軍事要地,可是劉表是守不住這塊地方的。益州土地肥沃廣闊,向來稱為「天府之國」,可是那裡的主人劉璋也是個懦弱無能的人,大家都對他不滿意。
最後,他說:「將軍是皇室的後代,天下聞名,如果您能佔領荊、益兩州的地方,對外聯合孫權,對內整頓內政,一旦有機會,就可以從荊州、益州兩路進軍,攻擊曹操。到那時,有誰不歡迎將軍呢。能夠這樣,功業就可以成就,漢室也可以恢復了。」
劉備聽了諸葛亮這一番精闢透徹的分析,思想豁然開朗。他覺得諸葛亮人才難得,於是懇切地請諸葛亮出山,幫助他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諸葛亮遂出山輔佐劉備。
後來,人們把這件事稱作「三顧茅廬」,把諸葛亮這番談話稱作「隆中對」。(一說是襄陽隆中,也說是南陽,難定論?)
5.五丈原
五丈原位於寶雞市岐山縣境內,東距西安130公里,西距寶雞56公里,北距岐山縣城25公里。高20餘米,面積約12平方公里,五丈原南依棋盤山,北臨渭河,東西兩面為河流沖的深溝,形勢險要。三國時期,諸葛亮屯兵五丈原與司馬懿對陣,後因積勞成疾病死五丈原,五丈原由此聞名於世。是三國時諸葛亮最後一個戰場。
公元234年,諸葛亮率兵由漢中出發,穿過秦嶺,進駐五丈原。初來乍到,糧草不濟,先屯田練兵,待機伐魏。魏將司馬懿深知諸葛亮神機妙算,在渭河北岸固守,不敢貿然出兵。雙方在五丈原相持百天不戰,諸葛亮不得不引誘魏兵入葫蘆溝作戰,並放火燒斷谷口,欲大敗魏將司馬懿未料一場大雨,魏軍死裡逃生。同年秋天,諸葛亮病死軍中,蜀軍敗退。當司馬懿進兵諸葛亮指揮作戰的地方時,看到蜀軍陣地之險要,驚嘆道:「天下奇才也。」後人為了紀念諸葛亮,在這里修建了寺廟。
據當地民間傳說,諸葛亮去世時,一顆明星從天而降,所以才起這個名字。當年諸葛亮屯田的地方,人稱「諸葛田」。當年諸葛亮設軍帳指揮作戰的地方還留有半米高的城牆殘跡,南北長約250米、東西寬近100米。當地群眾給這個小城堡起名「豁落城」。在豁落城南邊的秦嶺山坡,有一塊平展的石頭,上面似有棋盤線條。據說當年諸葛亮在這里下過棋,所以這座山得名「棋盤山」。在五丈原的土中,已找出不少「諸葛鍋」,鐵鍋上鑄有漢代隸書文字。五大原如今是一片農田,遊客來這里總想找一找古戰場的遺跡和傳聞。在農田的中間有一道河灣,當地叫落星灣,灣中的村子叫落星堡。
五丈原北端有諸葛亮祠,創建於元初年,明清曾重修。祠內獻殿內兩側牆壁上有一幅幅三國故事畫,如古城會、空城計、三戰呂布等。壁畫下鑲嵌著40塊青石,石刻岳飛手書《出師表》,字跡蒼勁有力。石前有明太祖朱元璋贊頌岳飛的石刻:「純正不曲,文如其人」。(一說是襄陽隆中,也說是南陽,難定論?)
6.欲擒故縱
出處 : 《三國志蜀書 •諸葛亮傳》裘松之注引《漢晉春秋》
縱使更戰,七縱七禽(即擒),而亮猶遺獲,獲止不去。
釋義 :人們用「七縱七縱」這個成語,來表示正確運用策略使對方心悅誠服。
故事 : 公元 225年,蜀漢丞相諸葛亮為了鞏固後方,率領軍隊南征。正當大
功告成准備撤兵的時候,南方彝 (yi)族的首領孟獲,糾集了被打敗的散兵來襲擊蜀軍。
諸葛亮得知,孟獲不但作戰勇敢,意志堅強,而且待人忠厚,在彝族中極得人心,就是漢族中也有不少人欽佩他,因此決定把他爭取過來。孟獲雖然勇敢,但不善於用兵。第一次上陣,見蜀兵敗退下去,
就以為蜀兵不敵自己,不顧一切地追上去,結果闖進埋伏圈被擒。孟獲認定自己要被諸葛亮處死,因此對自己說,死也要死得像個好漢,不能丟人。不料諸葛亮親自給他松綁,好言勸他歸順。
孟獲不服這次失敗,傲慢地加以拒絕。諳葛亮也不勉強他,而是陪他觀看已經布置過的軍營,之後特意問他:
「你看這軍營布置得怎麼樣?」
孟獲觀看得很仔細,他發現軍營里都是些老弱殘兵,便直率他說:「以前我不知道你們虛實,給你贏了一次,現在看了你們的軍營,如果就是這樣子,要贏你並不難!」
諸葛亮也不作解釋,笑了笑就放孟獲回去。他料定盂獲今晚准來偷營,當即布置好埋伏。孟獲回去後,得意洋洋地對手下人說,蜀軍都是些老弱殘兵,軍
營的布置情況也已經看清楚,沒有什麼了不起的,今夜三更去劫營,
定能逮住諸葛亮。
當天夜裡,孟獲挑選了五百名刀斧手,悄悄地摸進蜀軍大營,什麼阻擋也沒有。孟獲暗暗高興,以為成功在即,不料蜀軍伏兵四起,孟獲又被擒住。
孟獲接連被擒,再也不敢魯莽行事了。他帶領所有人馬退到滬水南岸,只守不攻。蜀兵到了滬水,沒有船不能過去,天氣又熱,困難重重。」諸葛亮下令造了一些木筏子和竹筏子,一面派少量士兵假裝渡河,但到了河心一碰到對岸射來的箭立即退回來,隨後再去渡河;一面將大軍分成兩路,繞到上游和下游的狹窄處,渡過河去包圍孟獲據守的上城。後來,孟獲又被擒住。孟獲雖然第三次被擒,但他仍然不服氣。諸葛亮還是不殺他;款待他後又放他回去。將士中有人對諸葛亮的這種做法不理解,認為他對孟獲大仁慈寬大了,諸葛亮向大家解釋說:「我軍要徹底平定南方,必須重用孟獲這樣的人。要是他能心悅誠服地聯絡南人報效朝廷,就能抵得上十萬大軍。你們現在辛苦些,以後就不必再到這里來
打仗了。」
孟獲這次被擒又釋放後,下決心不再跟蜀兵作戰。但時間一長。營里快斷糧了,他派人向諸葛亮借糧,諸葛亮同意了,但要孟獲親自出來,與蜀軍大將一對一比武。孟獲接連打敗了幾名蜀將,但剛到大堆糧食旁,被絆馬索絆倒被擒。蜀將當即傳達請葛亮的命令,讓盂獲回去,並把糧食搬走。
在這種情況下,孟獲終於從心裡佩服諸葛亮。為了讓各部族都歸順蜀國,他把各部族首領請來,帶著他們一起上陣。結果又被蜀兵引進埋伏圈,一網打盡。蜀營里傳出話來,讓孟獲等回去,不少部首
領請孟獲作主,究竟怎麼辦。孟獲流著眼淚說:「作戰中七縱七擒(即
六次放回七次逮住),自古以來沒有聽說過。丞相對我們仁至義盡,我沒有臉再回去了。」
就這洋,孟獲等終於順服蜀漢,聽從管轄。

Ⅸ 與諸葛亮有關的成語有哪些

1、三顧茅廬

【拼音】:sān gù máo lú

【解釋】:顧:拜訪;茅廬:草屋。原為漢末劉備訪聘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

【出自】: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2、開誠布公

【拼音】: kāi chéng bù gōng

【解釋】:開誠:敞開胸懷,顯示誠意。指以誠心待人,坦白無私。

【出自】:《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評》:「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

Ⅹ 與諸葛亮有關的成語典故

〖三顧草廬〗 成語典故: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
〖淡泊明志〗 成語典故: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三國·蜀·諸葛亮《戒子書》
〖半籌莫展〗 成語典故: 周瑜雖能用計,豈能出諸葛亮之料乎?略用小謀,使周瑜半籌不展。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五十四回
〖不求聞達〗 成語典故: 不求聞達於諸候。 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
〖不知所言〗 成語典故: 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德薄任重〗 成語典故: 德薄任重,慘慘憂慮。 三國·蜀·諸葛亮《坐上與杜微書》
〖方寸已亂〗 成語典故: 今已失老母,方寸亂矣。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伏龍鳳雛〗 成語典故: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劉備訪世事於司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伏龍、鳳雛。』備問為誰,曰:『諸葛孔明、龐士元也。』 裴松之注引《襄陽記》
〖非學無以廣才〗 成語典故: 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三國·蜀·諸葛亮《誡子書》
〖苟全性命〗 成語典故: 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成語典故: 臣鞠躬盡力,死而後已。三國·蜀·諸葛亮《後出師表》
〖計日而待〗 成語典故: 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
〖儉以養德〗 成語典故: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三國·蜀·諸葛亮《誡子書》
〖如魚得水〗 成語典故: 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
〖木牛流馬〗 成語典故: 亮性長於巧思,損益連***,木牛流馬,皆出其意。 晉·陳壽《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
〖臨危受命〗 成語典故: 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三國·蜀·諸葛亮《前出師表》
〖囊中取物〗 成語典故: 孔明大笑曰:『吾擒此人,如囊中取物耳。《三國志通俗演義·諸葛亮二擒孟獲》
〖偏安一隅〗 成語典故: 晉·陳壽《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先帝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托臣以討賊也。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
〖七擒七縱〗 成語典故: 亮率眾南征,其秋悉平。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亮笑,縱使更戰,七縱七擒,而亮猶遣獲。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
〖如虎生翼〗 成語典故: 今玄德得諸葛亮為輔,如虎生翼矣。《三國演義》第三九回
〖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 成語典故: 『三個臭皮匠,合成一個諸葛亮』,這就是說,群眾有偉大的創造力。毛澤東《組織起來》
〖三顧茅廬〗 成語典故: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
〖事後諸葛亮〗 成語典故: 不是我事後諸葛亮,決定拉武裝時我就說過,我們不拉出去,郭忠還可以存在,因為引不起小島的注意。向春《煤城怒火》第二二章
〖受命於危難之間〗 成語典故: 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
〖深入不毛〗 成語典故: 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並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
〖識時務者為俊傑〗 成語典故: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伏龍、鳳雛。裴松之注引晉習鑿齒《襄陽記》
〖視微知著〗 成語典故: 君子視微知著,見始知終,禍無從起,此思慮之政也。三國·蜀·諸葛亮《便宜十六策·思慮》
〖思賢如渴〗 成語典故: 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舌戰群儒〗 成語典故: 諸葛亮舌戰群儒。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43回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成語典故: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諸葛亮集》
〖妄自菲薄〗 成語典故: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三國蜀·諸葛亮《前出師表》
〖以柔克剛〗 成語典故: 善將者,其剛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強,以柔制剛。三國·蜀·諸葛亮《將苑》
〖坐而待斃〗 成語典故: 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語出三國·蜀·諸葛亮《後出師表》
〖志存高遠〗 成語典故: 夫志當存高遠,慕先賢,絕情慾,棄凝滯,使庶幾之志,揭然有所存,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細碎,廣咨問,除嫌吝;雖有淹留,何損美趣?何患於不濟?(三國·諸葛亮《勉侄書》)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