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是意思是什麼成語故事
退避三舍 洛陽紙貴 草木皆兵 按圖索驥 後來居上 邯鄲學步 守株待兔
如火如荼 望梅止版渴 探驪得珠 望洋興權嘆 掩耳盜鈴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請君入瓮 高山流水 胸有成竹 唇亡齒寒 聞雞起舞 指鹿為馬 不寒而慄
不學無術 雞鳴狗盜 勢如破竹 枕戈待旦 抱薪救火 樑上君子 脫穎而出
嗟來之食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精衛填海 靡靡三音 入木三分 八仙過海
人琴俱亡 三令五申 下逐客令 門可羅雀 寸草春輝 天衣無縫 不名一錢
未雨綢繆 出爾反爾 樂極生悲 樂不思蜀 禮賢下士 對牛彈琴 曲高和寡
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囫圇吞棗 投筆從戎 敝帚自珍 餘音繞梁
杯弓蛇影 畫龍點晴 夜郎自大 盲人摸象 庖丁解牛 吐哺握氣 誇父逐日
拋磚引玉 圍魏救趙 過門不入 曲突徙薪 投鞭斷流 為虎作倀 一衣帶水
推敲 車載斗量 分道揚鑣 開卷有益 天經地義 井底之蛙 馬革裹屍
『貳』 三省吾身成語故事
【成語】三省吾身
【注音】sānxǐng wú shēn
【釋義】省:檢查、反省;身:自身。原指每日版從多個(三和九在文言文權中有多個的意思)方面檢查自己,後指多次自覺地檢查自己。
【用法】作謂語、定語;指自我反省
【結構】動賓式
【年代】古代
【日語】三たび我(わ)が艖(み)を省(かえり)みる
【英語】examine oneself every day on three points <examine self thrice a day>
【相近詞】吾日三省
【同韻詞】知人知面不知心、寸土尺金、耿耿此心、知遇之恩、飢饉薦臻、積毀銷金、無父無君、扇枕溫衾、池酒林胾、改過作新[1]
【出處】《論語·學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叄』 成語故事
1)犯上作亂:「不好犯上,而好作亂,未之有也。」(《學爾篇》)釋:不喜歡觸犯上級,卻喜歡造反,這種人從來沒有過。
(2)巧言令色:「巧言令色,鮮矣仁!」(《學爾篇》)釋:花言巧語,偽善的面貌,這種人,「仁德」是不會多的。
(3) 言而有信:「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學爾篇》)釋:同朋友交往,說話誠實守信。
(4)三十而立:「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為政篇》)釋:三十歲,懂禮儀,說話做事都有把握;四十歲,掌握了各種知識,不致迷惑;五十歲,得知天命。
(5) 知之為知之:「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為政篇》)釋: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
(6) 是可忍,孰不可忍:「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八佾篇》)釋:這都可以狠心做出來,什麼事不可以狠心做出來呢?
(7) 既往不咎:「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八佾篇》)釋:已經做了的事不便再解釋了,已經完成的事不便再挽救了,已經過去的事不便再追究了。
(8) 盡善盡美:「盡善矣,又盡美也。」 (《八佾篇》)釋:美極了,而且好極了。
(9) 見賢思齊:「見賢而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里仁篇》)釋:看見賢人,便應該想向他看齊;看見不賢的人,便應該自己反省,有沒有同他類似的毛病。
(10) 文質彬彬:「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雍也篇》)釋:文采和朴實,配合適當,這才是君子。
(11) 敬而遠之:「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雍也篇》)釋:嚴肅地對待鬼神,但並不打算接近他,可以說是聰明了。
(12) 舉一反三:「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述而篇》)釋:教給他東方,他卻不能由此推知西、南、北三方,便不再教他了。
(13) 暴虎馮河:「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 (《述而篇》)釋:赤手空拳和老虎搏鬥,不用船隻去渡河,這樣死了都不後悔的人,我是不和他共事的。
(14) 三月不知肉味:「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 (《述而篇》)釋:孔子在齊國聽到韶的樂章,很長時間嘗不出肉味。
(15) 樂在其中:「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述而篇》)釋: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臂做枕頭,也有著樂趣。
(16) 擇善而從:「多聞,擇善而從。」 (《述而篇》)釋:多多地聽,選擇其中好的加以接受。
(17)任重道遠、死而後已:「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泰伯篇》)釋:讀書人不可以不剛強而有毅力,因為他負擔沉重,路程遙遠。以實現仁德於天下為己任,不也沉重嗎?到死方休,不也遙遠嗎?
(18) 空空如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 (《子罕篇》)釋:有一個莊稼漢問我,我本是一點也不知道的。
(19)循循善誘:「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 (《子罕篇》)釋:老師善於有步驟地誘導我們,用各種文獻來豐富我的知識,有用一定的禮節來約束我的行為,使我想停止學習都不可能。
(20) 後生可畏:「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子罕篇》)釋:年少的人是可怕的,怎能斷定他的將來趕不上現在的人呢?
(21) 升堂入室:「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 (《先進篇》)釋:由么,學問已經不錯了,只是還不夠精深罷了。
(22) 過猶不及:「子曰:『過猶不及。』」 (《先進篇》)釋:孔子道:「過分和趕不上都不好。」
(23) 四海之內皆兄弟:「四海之內皆兄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顏淵篇》)釋:天下之大,到處都是好兄弟——君子又何必著急沒有好兄弟呢?
(24) 成人之美:「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顏淵篇》)釋: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不促成別人的壞事。
(25) 察言觀色:「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顏淵篇》)釋:怎樣才是達呢?品質正直,遇事講理,善於分析別人的言語,觀察別人的顏色,從思想上願意對別人退讓。
(26) 言必信,行必果:「言必信,行必果。」 (《子路篇》)釋:言語一定要信實,行為一定要堅決。
(27) 怨天尤人:「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 (《憲問篇》)釋:不怨恨天,不責備人,學習一些平常的知識,卻透徹了解很高的道理。
(28) 一以貫之:「非也,予一以貫之。」 (《衛靈公篇》)釋:不是的,我有一個基本觀念來貫串它。
(29) 殺身成仁:「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人,有殺身以成仁。」 (《衛靈公篇》)釋:志士仁人,不貪生怕死因而損害仁德,只勇於犧牲來成全仁德。
(30)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衛靈公篇》)釋:孔子說:「一個人沒有長遠的考慮,一定會有眼前的憂患。」
(31) 言不及義:「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衛靈公篇》)釋:同大家整天在一塊,不說一句有道理的話,只喜歡買弄小聰明,這種人真難教導。
(32) 因人廢言:「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衛靈公篇》)釋:君子不因為人家一句話(說得好)便提拔他,不因為他是壞人而鄙棄他的好話。
(33) 當仁不讓:「當仁,不讓於師。」 (《衛靈公篇》)釋:面臨著仁德,就是老師,也不同他謙讓。
(34) 性相近,習相遠:「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陽貨篇》)釋:人性情本相近,因為習染不同,便相距懸遠。
(35) 殺雞焉用宰牛刀:「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 (《陽貨篇》)釋:孔子微微笑著,說道:「宰雞,何必用宰牛的刀?」
(36) 色厲內荏:「色厲而內荏,譬如小人,其猶穿窬之盜也與?」 (《陽貨篇》)釋:顏色嚴厲,內心怯懦,若用壞人作比喻,怕像個挖洞跳牆的小偷罷!
(37) 道聽途說:「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 (《陽貨篇》)釋:聽到道路傳言就四處傳播,這是應該革除的作風。
(38) 患得患失:「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 (《陽貨篇》)釋:當他沒有得到職位的時候,生怕得不著。已經得著了,又怕失去。
(39) 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 (《陽貨篇》)釋:整天吃飽了飯,什麼事也不做,不行的呀!
(40) 學而優則仕:「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子張篇》)釋:做官了,有餘力便去學習;學習了,有餘力便去做官。
『肆』 關於成語故事的
沒有相近的,有一個是畫蛇添足
楚國有個人搞祭祀活動。祭祀完了以後,取出一壺酒內來賞給門人容們喝。
門人們見只有一壺酒,就互相約定說:"這壺酒幾個人一起喝,肯定不夠喝;如果一個人喝,才會有點剩餘。我們可以一起在地上畫蛇,誰先把蛇畫好,這壺酒就歸誰喝。"
於是,大家找來樹枝和瓦片,飛快地在地上畫了起來。
有個人先畫好了蛇,端起酒來正准備喝,發現別人都還沒有畫好,就一手端著酒壺,一手又接著畫,並且一邊畫一邊得意洋洋地說:"我還可以給蛇添幾只腳呢!"
還沒等他把蛇的腳畫好,另一個人已把蛇畫好了,他奪過酒壺說:"蛇本來沒有腳,你怎麼能給它畫腳呢?"
說罷,他仰起脖子,"咕嘟咕嘟"地把酒喝光了。那個給蛇添腳的人楞楞地站在旁邊,眼巴巴地看著失去了一次喝酒的機會。
寓意:把功夫用在做沒有意義的事情上,就會失去寶貴的機會。
原文:楚有祠者,賜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謂曰:"數人飲之不足,一人飲之有餘。請畫地為蛇,先成者飲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飲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畫蛇曰:"吾能為之足。"未成,一個之蛇成,奪其卮,曰:"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遂飲其酒。為蛇足者,終亡其酒
『伍』 支吾其詞的意思及成語故事
支吾其詞
[ zhī wú qí cí ]
【解釋】:支吾:說話含混躲閃。指用含混的話搪塞應付,以掩蓋真實版情況。
【出自】:清·李寶權嘉《官場現形記》第三十二回:「余藎臣見王小五子揭出他的短處,只得支吾其詞道:『他的差使本來要委的了。銀子是他該我的,如今他還我,並不是花了錢買差使的。』」
【語法】:動賓式;作謂語、狀語;含褒義
『陸』 誰知道成語故事的意思啊~!什麼都行
刻舟求劍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注釋
涉——跋涉,就是渡過江河的意思。
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時間很緊迫。
契——音氣,動詞,用刀子雕刻。
惑——音或,迷惑,這里是對事物感到糊塗不理解的意思。
呂氏春秋——這是一部古書的名稱,是秦國的宰相呂不韋的賓客們合編的。全書的內容較雜,包括儒家、道家等各家學說,共分八覽、六論、十二紀。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世界上的事物,總是在不斷地發展變化,人們想問題、辦事情,都應當考慮到這種變化,適合於這種變化的需要。
『柒』 寓言成語故事
杞人憂天
從前在杞國,有一個膽子很小,而且有點神經質的人,他常會想到一些奇怪的問題,而
讓人覺得莫名其妙。
有一天,他吃過晚飯以後,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門前程量,並且自言自語的說:
「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來,那該怎麼辦呢?我們豈不是無路可逃,而將活活地被壓
死,這不就太冤枉了嗎?」
從此以後,他幾乎每天為這個問題發愁、煩惱,朋友見他終日精神恍惚,臉色憔悴,都
很替他擔心,但是,當大家知道原因後,都跑來勸他說:
「老兄啊!你何必為這件事自尋煩惱呢?天空怎麼會塌下來呢?在說即使真的塌下來,
那也不是你一個人憂慮發愁就可以解決的啊,想開點吧!」
可是,無論人家怎麼說,他都不相信,仍然時常為這個不必要的問題擔憂。
後來的人就根據上面這個故事,引伸成「杞人憂天」這句成語,它的主要意義在喚醒人
們不要為一些不切實際的事情而憂愁。它與「庸人自擾」的意義大致相同
狐假虎威
戰國時代,當楚國最強盛的時候,楚宣王曾為了當時北方各國,都懼怕他的手下大將昭
奚恤,而感到奇怪。因此他便問朝中大臣,這究竟是為什麼。
當時,有一位名叫江乙的大臣,便向他敘述了下面這段故事:
「從前在某個山洞中有一隻老虎,因為肚子餓了,便跑到外面尋覓食物。當他走到一片
茂密的森林時,忽然看到前面有隻狐狸正在散步。他覺得這正是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於
是,便一躍身撲過去,毫不費力的將他擒過來。
可是當它張開嘴巴,正准備把那隻狐狸吃進肚子里的時候,狡黠的狐狸突然說話了:
『哼!你不要以為自己是百獸之王,便敢將我吞食掉;你要知道,天地已經命令我為王中之
王,無論誰吃了我,都將遭到天地極嚴厲的制裁與懲罰。』老虎聽了狐狸的話,半信半疑,
可是,當它斜過頭去,看到狐狸那副傲慢鎮定的樣子,心裡不覺一驚。原先那股囂張的氣焰
和盛氣凌人的態勢,竟不知何時已經消失了大半。雖然如此,他心中仍然在想:我因為是百
獸之王,所以天底下任何野獸見了我都會害怕。而他,竟然是奉天帝之命來統治我們的!
這時,狐狸見老虎遲疑著不敢吃它,知道他對自己的那一番說詞已經有幾分相信了,於
是便更加神氣十足的挺起胸膛,然後指著老虎的鼻子說:『怎麼,難道你不相信我說的話
嗎?那麼你現在就跟我來,走在我後面,看看所有野獸見了我,是不是都嚇的魂不附體,抱
頭鼠竄。』老虎覺得這個主意不錯,便照著去做了。
於是,狐狸就大模大樣的在前面開路,而老虎則小心翼翼的在後面跟著。他們走沒多
久,就隱約看見森林的深處,有許多小動物正在那兒爭相覓食,但是當它們發現走在狐狸後
面的老虎時,不禁大驚失色,狂奔四散。
這時,狐狸很得意的掉過頭去看看老虎。老虎目睹這種情形,不禁也有一些心驚膽戰,
但他並不知到野獸怕的是自己,而以為他們真是怕狐狸呢!
狡狐之計是得逞了,可是他的威勢完全是因為假借老虎,才能平著一時有利的形勢去威
脅群獸而那可憐的老虎被人愚弄了,自己還不自知呢!
因此,北方人民之所以畏懼昭奚恤,完全是因為大王的兵全掌握在他的手裡,那也就是
說,他們畏懼的其實是大王的權勢呀!」
從上面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知道,凡是藉著權威的勢力欺壓別人,或藉著職務上的權力
作威作福的,都可以用「狐假虎威」來形容。
亡羊補牢
這故事出自「戰國策」。戰國時代,楚國有一個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對楚襄王說:
「你在宮裡面的時候,左邊是州侯,右邊是夏侯;出去的時候,鄢陵君和壽跟君又總是隨看
你。你和這四個人專門講究奢侈淫樂,不管國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縣北)一
定要危險啦!」
襄王聽了,很不高與,氣罵道:「你老糊塗了嗎?故意說這些險惡的話惑亂人心嗎?」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說:「我實在感覺事情一定要到這個地步的,不敢故意說楚國有什
么不幸。如果你一直寵信這個人,楚國一定要滅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話,請允許我到趙國
躲一躲,看事情究竟會怎樣。」
庄辛到趙國才住了五個月,秦國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陽城(今河南息縣西
北)。這才覺得庄辛的話不錯,趕緊派人把庄辛找回來,問他有什麼辦法;庄辛很誠懇地說:
「我聽說過,看見兔子牙想起獵犬,這還不晚;羊跑掉了才補羊圈,也還不遲。……」
這是一則很有意義的故事,只知道享樂,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結果必然是遭到悲慘的失
敗無疑。
「亡羊補牢」這句成語,便是根據上面約兩句話而來的,表達處理事情發生錯誤以後,
如果趕緊去挽救,還不為遲的意思。例如一個事業家,因估計事情的發展犯了錯誤,輕舉冒
進,陷入失敗的境地。但他並不氣餒,耐心地將事情再想了一遍,從這次的錯誤中吸取教
訓,認為「亡羊補牢」,從頭做起,還不算晚呢!
教訓,改正過失,發奮圖強,還是來得及做一番事業的。
這則成語故事裡的庄辛,楚都紀南(今荊州一帶)人,是楚國著名國王楚莊王的後代,一生耿介無私,為楚襄王時代大臣。初不為襄王器重,自赴齊力諫襄王後,得到襄王信任,襄王封他為陽陵君,其封地在今淮北。
四面楚歌
項羽和劉邦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後
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
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即今江蘇徐州)
的項羽部隊。終於布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這
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很少,糧食又沒有了。夜裡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
歌,不禁非常吃驚地說:「劉邦已經得到了禁地了嗎?
為什麼他的部隊裡面楚人這么多呢?」說看,心裡已喪失了鬥志,便從床上爬起來,在
營帳裡面喝酒;並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淚,在旁的人也非常難
過,都覺得抬不起頭來。一會,項羽騎上馬,帶了僅剩的八百名騎兵,從南突圍逃走。邊逃
邊打,到烏江畔自刎而死。
因為這個故事裡面有項羽聽見四周唱起楚歌,感覺吃驚,接看又失敗自殺的情節,所以
以後的人就用「四面楚歌」這句話,形容人們遭受各方面攻擊或逼迫的人事環境,而致陷於
孤立窘迫的境地。
凡是陷於此種境地者,其命運往往是很悲慘的,例如某人因經常與壞人為伍,不事生
產,游手好閑;但後來卻破那些壞人逼迫的無以為生,求助於別人時,別人也應他平日行為
太壞,絕不同情更不理睬,這人所處的境地便是「四面楚歌」。又如學校里討論學術問題,
其學生不學無術(成語,意即沒有學術)
、信口雌黃、顛倒是非,同學們群起而攻之,這學生便完全處於孤立地位,這也可叫做
「四面楚歌」。在我們的人生歷程上,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腳踏實地的做
事,若是行差踏錯,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運了。
1. 成語故事·揠苗助長
用來比喻不管事物的發展規律,急於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
這個成語出自《孟子·公孫丑上》。
春秋時期,宋國有一個農夫,他總是嫌田裡的莊稼長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覺得禾苗好像總沒有長高。他心想:有什麼辦法能使它們長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來到田裡,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費了不少的力氣,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經累得筋疲力盡了,可是他心裡卻很高興。回到家裡還誇口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幫助禾苗長高了好幾寸!」他兒子聽了,趕忙跑到田裡去看,發現田裡的禾苗全都已經枯死了。
2. 葉公好龍
葉公:春秋時楚國貴族,名子高,封於葉(古邑名,今河南葉縣)。比喻口頭上說愛好某事物,實際上並不真愛好。
成語出處: 漢·劉向《新序·雜事》記載:葉公子高非常喜歡龍,器物上刻著龍,房屋上也畫著龍。真龍知道了,來到葉公家裡,把頭探進窗子。葉公一見,嚇得拔腿就跑。
3. 守株待兔
比喻死守狹隘經驗,不知變通,或抱著僥幸心理妄想不勞而獲。
出處 先秦·韓非《韓非子·五蠹》:「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也,觸柱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③,冀復得兔④。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
宋國有個農夫正在田裡翻土。突然,他看見有一隻野兔從旁邊的草叢里慌慌張張地竄出來,一頭撞在田邊的樹墩子上,便倒在那兒一動也不動了。農民走過去一看:兔子死了。因為它奔跑的速度太快,把脖子都撞折(shé)了。農民高興極了,他一點力氣沒花,就白撿了一隻又肥又大的野兔。他心想;要是天天都能撿到野兔,日子就好過了。從此,他再也不肯出力氣種地了。每天,他把鋤頭放在身邊,就躺在樹墩子跟前,等待著第二隻、第三隻野兔自己撞到這樹墩子上來。世上哪有那麼多便宜事啊。農民當然沒有再撿到撞死的野兔,而他的田地卻荒蕪了。
4. 掩耳盜鈴
捂住自己的耳朵,以為自己聽不到,別人也就聽不到了。比喻自欺欺人,自己騙自己。
出處:《呂氏春秋·自知》
原文: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鍾者。欲負而走,則鍾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鍾況然有音。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掩其耳。惡人聞之,可也;惡己自聞之,悖矣。
譯文:晉國的大夫范氏滅亡的時候,有個老百姓得到一隻鍾,想要把它背走。只是鍾太大,沒法背。於是就用錘去把它打碎,這樣鍾又轟轟地響起來,那個老百姓怕別人聽到響聲來搶這只鍾,趕忙把自己的耳朵堵起來,以為自己聽不見,別人也就聽不見了。
5. 狐假虎威
喻仰仗別人的威勢或倚仗別人威勢來欺壓人
出處:《戰國策·楚策一》:「虎求百獸而食之,得狐。狐曰:『子無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長百獸,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為不信,吾為子先行,子隨我後,觀百獸之見我而敢不走乎!』虎以為然,故遂與之行,獸見之皆走。虎不知獸畏己而走也,以為畏狐也。」
『捌』 三省吾身的成語故事
曾子說:「我來每天多次自反省自己——替人家謀慮是否不夠盡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夠誠信?傳授的學業是否不曾復習?」智慧點:世道紛紜,熙熙攘攘,心為外利所動,幾乎失去真我;物慾橫流,乃至人心不古;求諸外欲,而忽略了內存的誠信。如何對待濁世橫流?孔子主張人應在人世間尋求與他人的契合,在求諸他人之時首先求諸自身:我是否做到了?以此感化世人,引導世人。在儒家,擁有存在的概念並非空洞,是個體的真實存在及其對整體的真誠關懷。正是因為社會的整體意識,人們才能時刻感覺人類和人性,感覺一種歷史的和社會的使命感;因為仁的道德基礎,使人的人格能形成博愛的集體意志,由集體意志驅動個體的不停反思。故儒家的對個體人格的追求是在集體人格的完善中得以完成的。
『玖』 什麼是成語故事,成語故事是什麼。
沒找到故事
博古通今
bógǔtōngjīn
[釋義] 博:廣博;知道得多;通:通曉。通曉古代和現代的事情。形容知識淵博。
[語出] 《孔子家語·觀周》:「吾聞老聃博古通今。」
[正音] 通;不能讀作「tònɡ」。
[辨形] 博;不能寫作「搏」。
[近義] 滿腹經綸 真才實學 見多識廣
[反義] 不學無術 寡見少聞 孤陋寡聞
[用法] 用來稱頌人。一般作謂語、定語。
[結構] 聯合式。
『拾』 成語故事
原文:
楚有祠者,賜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謂曰:「數人飲之不足,一人內飲之有餘。容請畫地為蛇,先成者飲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飲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畫蛇,曰:「吾能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奪其卮,曰:「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遂飲其酒。
為蛇足者,終亡其酒。
譯文:
古代楚國有個貴族,祭過祖宗以後,把一壺祭酒賞給前來幫忙的門客。門客們互相商量說:「這壺酒大家都來喝則不夠,一個人喝則有餘。讓咱們各自在地上比賽畫蛇,誰先畫好,誰就喝這壺酒。」 有一個人最先把蛇畫好了。他端起酒壺正要喝,卻得意洋洋地左手拿著酒壺,右手繼續畫蛇,說:「我能夠再給它添上幾只腳呢!」可是沒等他把腳畫完,另一個人已把蛇畫成了。那人把壺搶過去,說:「蛇本來是沒有腳的,你怎麼能給它添腳呢!」說罷,便把壺中的酒喝了下去。
解釋:畫蛇時給蛇添上腳。比喻做了多餘的事,非但無益,反倒不合適。也比喻虛構事實,無中生有。給蛇添足的那個人,正是因為做了多餘的事,才失掉了到嘴的好酒。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切合實際一點,不要做那些多餘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