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四字成語 » 由自己想到別人的成語是什麼成語

由自己想到別人的成語是什麼成語

發布時間: 2021-01-14 08:00:07

Ⅰ 看到別人發生的事情想到自己是什麼成語

由人及己!

Ⅱ 形容「一個人只為別人著想,不為自己著想」的成語是什麼

為人作嫁、先人後己、捨身求法、大公至正、助人為樂、殺身成仁、舍己為公、捨己救人、公而忘私、舍己為人。

Ⅲ 自己經歷過,別人一經歷就想到自己,如同是自己親身經歷的成語或詞語是什麼

別人所經歷的事我也經歷過用成語——感同身受、
1、感同身受內gǎn tóng shēn shòu
【解容釋】感:感激;身:親身.心裡很感激,就象自己親身領受到一樣.現在多比喻雖未親身經歷,卻如同親身經歷過一般.
【出處】《晚清文學叢鈔·轟天雷》第二回:「再者北山在京,萬事求二兄代為照顧,感同身受.」
【結構】主謂式
【用法】作謂語、賓語;指像自己親身感受一樣
【例句】再者北山在京,萬事求二兄代為照顧,~.(《晚清文學叢鈔·轟天雷》第二回)
【英譯】feel grateful as a personal kindness
2、同病相憐tóng bìng xiāng lián
【解釋】憐:憐憫,同情.比喻因有同樣的遭遇或痛苦而互相同情.
【出處】漢·趙曄《吳越春秋·闔閭內傳》:「子不聞河上之歌乎?同病相憐,同憂相救.」
【結構】主謂式.
【用法】用於雙方的不幸遭遇相同;或有同樣感受時.一般作謂語、定語.
【正音】憐;不能讀作「línɡ」.
【辨形】憐;不能寫作「連」.
【近義詞】同舟共濟、患難與共
【反義詞】同床異夢

Ⅳ 由別人的事例想起自己的事例 什麼成語

【解釋】:觸類:接觸某一方面的事物;旁通:相互貫通。掌握了某一事物的知識或規律,進而推知同類事物的知識或規律。

【出自】:《周易·系辭上》:「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

【示例】:我真高興,得著兩個新鮮的意思,讓我對於生活的方法,能~的思索一回。

◎朱自清《「海闊天空」與「古今中外」》

【語法】:連動式;作謂語、定語;用於學習方面

出處

《周易·系辭上》:「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

例句

學習要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並且要舉一反三,~。

Ⅳ 一直覺得別人不如自己,其實自己才不如別人的成語是什麼

一直覺得別人不如自己,其實自己才不如別人的成語——夜郎自大、自高自大、妄自尊大、不可一世。

夜郎自大
yè láng zì dà
【解釋】夜郎:漢代西南地區的一個小國。比喻人無知而又狂妄自大。

【出處】《史記·西南夷列傳》:「滇王與漢使者言曰:『漢孰與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以為一州主,不知漢廣大。」

【結構】主謂式。

【用法】用作貶義。用於坐井觀天、眼界狹隘而自以為了不起的人。一般作謂語、定語。

【正音】自;不能讀作「zhì」。

【辨形】郎;不能寫作「朗」。

【近義詞】自高自大、妄自尊大、不可一世

【反義詞】謙虛謹慎、虛懷若谷、大智若愚

【辨析】~和「妄自尊大」、「自高自大」都有「不虛心」的意思。但~偏重在見識狹隘而又自尊自大;「妄自尊大」偏重在「自以為極其了不起;拚命抬高自己;「自高自大」偏重在「自以為了不起;瞧不起別人」。

【例句】他的這種~的神態弄得我們哭笑不得。

【英譯】。

【成語故事】漢朝的時候,在西南方有個名叫夜郎的小國家,它雖然是一個獨立的國家,可是國土很小,百姓也少,物產更是少得可憐。但是由於鄰近地區以夜郎這個國家最大,從沒離開過國家的夜郎國國王就以為自己統治的國家是全天下最大的國家。
有一天,夜郎國國王與部下巡視國境的時候,他指著前方問說:「這里哪個國家最大呀?」部下們為了迎合國王的心意,於是就說:「當然是夜郎國最大啰!」走著走著,國王又抬起頭來、望著前方的高山問說:「天底下還有比這座山更高的山嗎?」部下們回答說:「天底下沒有比這座山更高的山了。」
後來,他們來到河邊,國王又問:「我認為這可是世界上最長的河川了。」部下們仍然異口同聲回答說:「大王說得一點都沒錯。」從此以後,無知的國王就更相信夜郎是天底下最大的國家。
有一次,漢朝派使者來到夜郎,途中先經過夜郎的鄰國滇國,滇王問使者:「漢朝和我的國家比起來哪個大?「使者一聽嚇了一跳,他沒想到這個小國家,竟然無知的自以為能與漢朝相比。卻沒想到後來使者到了夜郎國,驕傲又無知的國王因為不知道自己統治的國家只和漢朝的一個縣差不多大,竟然不知天高地厚也問使者:?漢朝和我的國家哪個大?」

Ⅵ 想到別人才想到自己叫什麼成語

先為別人著想,然後才想到自己。(打一個成語)

先人後己

Ⅶ 形容由別人想到自己的詞語 就是形容由別人的境遇或處境想到自己.最好是成語,詞語也行

將心比心、換位思考、設身處地.

Ⅷ 一個成語形容 「自己心裡想什麼看別人就是什麼」 請問這個成語是什麼

是:智子疑鄰

智①來子疑鄰自
宋②有富人,天雨牆壞③。其子曰:「不築④,必將有盜。」其鄰人之父(第三聲)亦雲⑤。暮⑥而果⑦大亡⑧其財,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第三聲)。
節選自《韓非子·說難》。
智:以……為聰明。
②宋:指宋國。
③壞:毀壞。
④築:修補。
⑤亦雲:也這樣說。
⑥暮:晚上。
⑦果:果然。
⑧亡:丟失。
⑨父:fǔ ,老人。
10雨:下雨
譯文:
宋國有一個富人,因天下大雨,他的牆坍塌下來。他兒子說:「如果不(趕緊)修築它,一定有盜賊進來。」隔壁的老人也這么說。(可富人不聽他們的話。)這天晚上果然丟失了大量財物。這家人很贊賞兒子的聰明,卻懷疑偷盜的是隔壁的老人。
告訴我們的道理:
它告誡人們,如果不尊重事實,只用親疏和感情作為判斷是非的標准,就會主觀臆測,得出錯誤的結論, 說不定害了自己。 從鄰居家的老人這方面,告訴我們給別人提意見,要盡量用能讓別人欣然接受的方式。 同樣的事但發生在不同人身上卻不同對待,這是不正確的。做人做事要公平,實事求是。

Ⅸ 自己經歷過,別人一經歷就想到自己,如同是自己親身經歷的成語或詞語是什麼

釋義:感:感激;身:親身.心裡很感激,就象自己親身領受到一樣.現在多比喻雖未親身經歷,卻如同親身經歷過一般。

注音:gǎn tóng shēn shòu

Ⅹ 有沒有這樣一個成語,形容看到了別人的遭遇,從而想到了自己的悲慘命運

物傷其類,兔死狐悲,觸景生情,感同身受,觸物傷情。
1、物傷其類 [wù shāng qí lèi]
【釋義】見到同類死亡,聯想到自己將來的下場而感到悲傷。也比喻見到情況與自己相似的人的遭遇而傷感。
【出處】《水滸傳》出自 第二十八回:早有十數個一般的囚徒來看武松,說道:「……豈不聞兔死狐悲,物傷其類。我們只怕你初來不省得,通你得知。」(元末明初 施耐庵)
【用法】作謂語、賓語、分句,形容人。
【近義詞】兔死狐悲
【反義詞】幸災樂禍
2、兔死狐悲 [tù sǐ hú bēi]
【釋義】兔子和狐狸結成聯盟共同對抗獵人,兔子死了狐狸因為失去盟友而悲傷。狐狸是真悲傷。表示對同盟的死亡或不幸而傷心。
【出處】《元曲選·無名氏〈賺蒯通〉四》
【用法】聯合式;作謂語、賓語、分句。
【近義詞】物傷其類、狐死兔泣。
【反義詞】幸災樂禍。
3、觸景生情 [chù jǐng shēng qíng]
【釋義】受到眼前景物的觸動,引起聯想,產生某種感情。
【出處】元·無名氏《閨怨》曲
【用法】作謂語、定語、狀語;用於引起回憶的事物。
【近義詞】觸物傷情、見景生情、撫景傷情。
【反義詞】無動於衷。
【歇後語】月下花前散步——無動於衷。
4、感同身受 [gǎn tóng shēn shòu]
【釋義】雖然沒有親身經歷,但感受就像親身經歷過一樣。 
【出處】《晚清文學叢鈔·轟天雷》
【最新解釋】根據最新版《現代漢語詞典》(第六版) 原指感激的心情如同親身受到對方的恩惠一樣(多用來代替別人表示感謝),現常被用於指雖未親身經歷,但感受就同親身經歷過一樣。
5、觸物傷情 [chù wù shāng qíng]
【釋義】看到某一景物內心感到悲傷。
【出處】晉·張載《七哀詩二首》:「哀人易感傷,觸物增悲心。」
【用法】作謂語、賓語;指見到某物品而傷心。
【示例】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六十七回:「惟有黛玉看見他家鄉之物,反自觸物傷情。」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