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大意麻痹的成語
⑴ 形容沒有顧慮或麻痹大意的成語
大意失荊州
⑵ 形容人麻木的成語
發聾振聵 聵:耳聾。聲音很大,連耳聾的人也聽得見。比喻用語言文字喚醒麻木的人。
出處:清·袁枚《隨園詩話補遺》:「此數言,振聾發聵,想當時必有曲士以經學談詩者。」
發蒙振聵 聲音很大,連耳聾的人也聽得見。比喻用語言文字喚醒麻木的人。
出處:清·袁枚《隨園詩話補遺》:「此數言,振聾發聵,想當時必有曲士以經學談詩者。」
警憒覺聾 發出很大的聲音,使昏聵的人覺醒,耳聾的人感知。比喻用語言文字等喚醒糊塗麻木的人。
出處:陳去病《論戲劇之有益》:「賢士大夫主持風教,固宜默握其權,時與釐定,以為警憒覺聾之助,初非徒娛心適志已也。」
麻木不仁 不仁:沒有感覺。肢體麻痹,失去知覺。比喻對外界事物反應遲鈍或漠不關心。
出處:明·薛己《醫案·總論》:「一日皮死麻木不仁,二日肉死針刺不痛。」
啟瞶振聾 比喻喚醒糊塗與麻木不仁者。
習以為常 習:習慣。指某種事情經常去做,或某種現象經常看到,也就覺得很平常了。
出處:《魏書·太武五王傳》:「將相多尚公主,王侯亦娶後族,故無妾媵,習以為常。」《逸周書·常訓》:「民生而有習有常,以習為常。」
越瘦秦肥 比喻痛癢與己無關。
出處:唐·韓愈《爭臣論》:「視政之得失,若越人之視秦人之肥瘠,忽焉不加喜戚於其心。」
詐痴不顛 指假裝痴呆。
詐痴佯呆 指假裝痴呆。
出處: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三十一:「不如目今權依了他們處法,詐痴佯呆,住了官司,且保全了父骨,別圖再報。」
詐啞佯聾 假裝啞巴聾子。指置身事外。
出處:《群音類選·官腔類·雙忠記·睢陽陷守》:「身在伍倫中,怎做得詐啞佯聾,為官食祿,直須盡職輸忠。」
昭聾發聵 使耳聾的人也能夠聽到。比喻用語言文字等給人以極大的啟發,即使糊塗麻木的人也會清醒過來。
振聾發聵 聵:天生耳聾,引伸為不明事理。聲音很大,使耳聾的人也聽得見。比喻用語言文字喚醒糊塗麻木的人,使他們清醒過來。
出處:清·袁枚《隨園詩話補遺》卷一:「此數言,振聾發聵,想當時必有迂儒曲士以經學談詩者。」
知白守黑 意思是對是非黑白,雖然明白,還當保持暗昧,如無所見。這是道家的消極處世態度。
出處:《老子》:「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
織白守黑 意思是對是非黑白,雖然明白,還當保持暗昧,如無所見。這是道家的消極處世態度。
哀莫大於心死 心死:指心像死灰的灰燼。指最可悲哀的事,莫過於思想頑鈍,麻木不仁。
出處:《莊子·田子方》:「夫哀莫大於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⑶ 麻痹大意,盲目樂觀,放鬆警惕 用一個成語怎麼說
麻痹大意
mábìdàyì
[釋義] 麻痹:一種病態;身體某部分肢體失去知覺。比喻對事物現象不經心;失去警覺;粗心大意。
[正音] 痹;不能讀作「pì」。
[辨形] 痹;不能寫作「颺」。
[近義] 掉以輕心 漫不經心
[反義] 全神貫注 專心致志
[用法] 用作貶義;形容做事不認真;不負責任。一般作謂語、定語、分句。
[辨析] ~「與「掉以輕心」有別:~側重粗心疏忽;沒有覺察到某些事物、現象;「掉以輕心」側重雖然看到某些事物、現象;但對其重要性沒有認識到;因而採取輕率或不重視的態度。
[例句] 工作上的~;容易造成嚴重的後果。
[英譯] lackofvigilance
⑷ 形容 麻木的成語
哀莫大於心死
麻木不仁
望洋興嘆
⑸ 形容大意的成語有哪些
粗製濫造
麻痹大意
草草了事
草間求活
草率從事
⑹ 形容大意的成語
毛手毛腳 粗製濫造 馬馬虎虎 徙宅忘妻 麻痹大意 草草了事 草草收兵 草間求活 草率從事 丟三落四 草率收兵 粗心大意 敷衍了事 偷工減料 敷衍搪塞...
⑺ 關於「麻木」的成語有哪些
1、呆若木雞 2、無可奈何 3、力不從心 4、麻木不仁 5、望洋興嘆
1、呆若木雞 dāòmù
[釋義]:呆得象木頭雞一樣。形容因恐懼或驚異而發愣的樣子。
[造句]:匪首侯殿坤,在得知這個噩耗之後,特別是知道了老妖道的落網後,當即呆若木雞。
[出處]:《莊子·達生》:「幾矣。雞雖有鳴者,已無變矣,望之似木雞矣,其德全矣;異雞無敢應者,反走矣。」
2、無可奈何 wú kě nài hé
[釋義]:指感到沒有辦法,只有這樣了。
[造句]:大哥同楊太守來拿我,實是一毫不知,既被他連累,也無可奈何了。
[出處]:《戰國策·燕策三》:「太子聞之,弛往,伏屍而哭極哀。既已無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史記·周本紀》:「禍成矣,載可奈何。」
3、力不從心 lì bù cóng xīn
[釋義]:心裡想做,可是力量夠不上。
[造句]:按我的政治思想水平、斗爭閱歷和知識能力,擔當編選陳毅同志詩詞的工作確是力不從心。
[出處]:《後漢書·西域傳》:「今使者大兵未能得出,如諸國力不從心,東西南北自在也。」 力不從心的故事。
⑻ 形容麻木的成語
麻木不仁
má mù bù rén
【解釋】不仁:沒有感覺。肢體麻痹,失去知覺。比喻對外版界事物反應遲鈍權或漠不關心。
【出處】明·薛己《醫案·總論》:「一日皮死麻木不仁,二日肉死針刺不痛。」
【結構】聯合式。
【用法】含貶義。常用於感情冷酷;對悲慘、困苦的事情毫無反應。一般作謂語、定語、補語。
【正音】仁;不能讀作「yén」。
【辨形】仁;不能寫作「人」。
【近義詞】無動於衷
【反義詞】耳聰目明、見微知著、眼疾手快
【辨析】~與「無動於衷」有別:兩者都有「漠不關心」的意思;但~語義較重;含貶義;「無動於衷」為中性成語;可以形容意志堅決。
【例句】受到了沉重的打擊之後;她對任何事物都採取~的態度。
⑼ 長久的安定容易導致思想上的麻痹大意 用一個成語概括 多謝多謝
髀里肉生
因為長久不騎馬,大腿上的肉又長起來了。形容長久過著安逸舒適的生活,無所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