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論語好的成語是什麼成語
A. 形容論語的成語
(1)不亦樂乎來
出自《學而源》:「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2)周而不比
出自《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3)每事問
出自《八佾》:「子入太廟,每事問。」
(4)不亦樂乎《論語·學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5)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公冶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6)陳力就列《論語·季氏》:「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
(7)成人之美《論語·顏淵》:「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8)惡衣惡食《論語·里仁》:「士之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9)歲寒松柏
【解釋】:比喻逆境艱難能保持節操
B. 描寫論語的成語
半部論語】舊時對儒學經典之一《論語》的誇贊之辭,掌握半部《論語》,專人的能力屬就會提高,就能治理國家。
四書五經】亦稱四子書,即《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詩》、《書》、《禮》、《易》、《春秋》。指儒家經典。
C. 關於論語成語有哪些
『半部論語』
『拼音復』 bàn bù lú制n yǔ
『首拼』 bbly
『釋義』 舊時對儒學經典之一《論語》的誇贊之辭,掌握半部《論語》,人的能力就會提高,就能治理國家。
『康熙字典』 半、部、論、語。
『出處』 參見半部論語治天下」。
『示例』 況且從前古人以~治天下,就是半部亦何妨。★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六十四回
D. 形容論語的成語有哪些
(1)不亦樂乎 出自《來學而源》:「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2)周而不比 出自《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3)每事問 出自《八佾》:「子入太廟,每事問。」
(4)不亦樂乎《論語·學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5)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公冶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6)陳力就列《論語·季氏》:「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
(7)成人之美《論語·顏淵》:「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8)惡衣惡食《論語·里仁》:「士之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E. 出自《論語》裡面的成語有哪些
言必有中、來者可追、不恥下問、舉一反三、空空如也、上智下愚、不知所措、言而有信、各不相謀
一、言必有中 [ yán bì yǒu zhòng ]
【解釋】:中:正對上。指一說話就能說到點子上。
【出自】:春秋 孔子《論語·先進》:「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譯文】:夫子要麼就不說話,一說話就能說到點子上。
二、來者可追 [ lái zhě kě zhuī ]
【解釋】:可追:可以補救。過去的事已無法挽回,但是未來的事還來得及趕上。
【出自】:春秋 孔子《論語·微子》:「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譯文】:過去的不能挽回彌補,但是未來的事還來得及趕上
三、不恥下問 [ bù chǐ xià wèn ]
【解釋】:樂於向學問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學習,而不覺得不好意思。
【出自】:春秋 孔子《論語·公冶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譯文】:他聰敏勤勉而愛好學習,又謙虛下問
四、既往不咎 [ jì wǎng bù jiù ]
【解釋】:咎:責怪。原指已經做完或做過的事,就不必再責怪了。現指對以往的過錯不再責備。
【出自】:春秋 孔子《論語·八佾》:「成事不說,逐事不諫,既往不咎。」
【譯文】:成功不高興,驅逐事件不勸諫,既往不咎
五、舉一反三 [ jǔ yī fǎn sān ]
【解釋】:反:類推。比喻從一件事情類推而知道其他許多事情。
【出自】:春秋 孔子《論語·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譯文】:如果他不能舉一反三,就先不要往下進行了。
六、空空如也 [ kōng kōng rú yě ]
【解釋】:空空:誠懇,虛心。原形容誠懇、虛心的樣子。現形容一無所有。
【出自】:春秋 孔子《論語·子罕》:「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
【譯文】:有農夫問到我,一無所有的意思。
七、上智下愚 [ shàng zhì xià yú ]
【解釋】:智:聰明;愚:笨。最聰明的人和最愚笨的人。孔子認為他們都是先天決定,不可改變。
【出自】:戰國 孔子《論語·陽貨》:「子曰:『唯上知與下愚不移。』」
【譯文】:孔子說,只有最聰明的人和最愚笨的人不能夠改變。
八、不知所措 [ bù zhī suǒ cuò ]
【解釋】:措:安置,處理。不知道怎麼辦才好。形容處境為難或心神慌亂。
【出自】:春秋 孔子《論語·子路》:「則民無所措手足。」
【譯文】:所以人民沒有心神慌亂
九、言而有信 [ yán ér yǒu xìn ]
【解釋】:說話靠得住,有信用。
【出自】:春秋 孔子《論語·學而》:「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譯文】:同朋友交往,說話誠實恪守信用
十、各不相謀 [ gè bù xiāng móu ]
【解釋】:謀:商量,計義。各自按照自己的意思辦事,不互相商量。
【出自】:春秋 孔子《論語·衛靈公》:「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
【譯文】:孔子說:『道不相同,不能相互商量
F. 形容論語的成語
(1)不亦樂乎 出自《學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2)周而不比 出自《為政版》:「君權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3)每事問 出自《八佾》:「子入太廟,每事問。」
(4)不亦樂乎《論語·學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5)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公冶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6)陳力就列《論語·季氏》:「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
(7)成人之美《論語·顏淵》:「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8)惡衣惡食《論語·里仁》:「士之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9)歲寒松柏
【解釋】:比喻逆境艱難能保持節操
G. 論語的成語有哪些
(1) 犯上作亂:「不好犯上,而好作亂,未之有也.」(《學爾篇》)釋:不喜歡觸犯上級,卻喜歡造反,這種人從來沒有過.
(2) 巧言令色:「巧言令色,鮮矣仁!」(《學爾篇》)釋:花言巧語,偽善的面貌,這種人,「仁德」是不會多的.
(3) 言而有信:「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學爾篇》)釋:同朋友交往,說話誠實守信.
(4) 三十而立:「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為政篇》)釋:三十歲,懂禮儀,說話做事都有把握;四十歲,掌握了各種知識,不致迷惑;五十歲,得知天命.
(5) 知之為知之:「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為政篇》)釋: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
(6) 是可忍,孰不可忍:「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八佾篇》)釋:這都可以狠心做出來,什麼事不可以狠心做出來呢?
(7) 既往不咎:「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八佾篇》)釋:已經做了的事不便再解釋了,已經完成的事不便再挽救了,已經過去的事不便再追究了.
(8) 盡善盡美:「盡善矣,又盡美也.」 (《八佾篇》)釋:美極了,而且好極了.
(9) 見賢思齊:「見賢而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里仁篇》)釋:看見賢人,便應該想向他看齊;看見不賢的人,便應該自己反省,有沒有同他類似的毛病.
(10) 文質彬彬:「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雍也篇》)釋:文采和朴實,配合適當,這才是君子.
(11) 敬而遠之:「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雍也篇》)釋:嚴肅地對待鬼神,但並不打算接近他,可以說是聰明了.
(12) 舉一反三:「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述而篇》)釋:教給他東方,他卻不能由此推知西、南、北三方,便不再教他了.
(13) 暴虎馮河:「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 (《述而篇》)釋:赤手空拳和老虎搏鬥,不用船隻去渡河,這樣死了都不後悔的人,我是不和他共事的.
(14) 三月不知肉味:「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 (《述而篇》)釋:孔子在齊國聽到韶的樂章,很長時間嘗不出肉味.
(15) 樂在其中:「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述而篇》)釋: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臂做枕頭,也有著樂趣.
(16) 擇善而從:「多聞,擇善而從.」 (《述而篇》)釋:多多地聽,選擇其中好的加以接受.
(17) 任重道遠、死而後已:「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泰伯篇》)釋:讀書人不可以不剛強而有毅力,因為他負擔沉重,路程遙遠.以實現仁德於天下為己任,不也沉重嗎?到死方休,不也遙遠嗎?
(18) 空空如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 (《子罕篇》)釋:有一個莊稼漢問我,我本是一點也不知道的.
(19) 循循善誘:「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 (《子罕篇》)釋:老師善於有步驟地誘導我們,用各種文獻來豐富我的知識,有用一定的禮節來約束我的行為,使我想停止學習都不可能.
(20) 後生可畏:「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子罕篇》)釋:年少的人是可怕的,怎能斷定他的將來趕不上現在的人呢?
(21) 升堂入室:「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 (《先進篇》)釋:由么,學問已經不錯了,只是還不夠精深罷了.
(22) 過猶不及:「子曰:『過猶不及.』」 (《先進篇》)釋:孔子道:「過分和趕不上都不好.」
(23) 四海之內皆兄弟:「四海之內皆兄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顏淵篇》)釋:天下之大,到處都是好兄弟——君子又何必著急沒有好兄弟呢?
(24) 成人之美:「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顏淵篇》)釋: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不促成別人的壞事.
(25) 察言觀色:「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顏淵篇》)釋:怎樣才是達呢?品質正直,遇事講理,善於分析別人的言語,觀察別人的顏色,從思想上願意對別人退讓.
(26) 言必信,行必果:「言必信,行必果.」 (《子路篇》)釋:言語一定要信實,行為一定要堅決.
(27) 怨天尤人:「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 (《憲問篇》)釋:不怨恨天,不責備人,學習一些平常的知識,卻透徹了解很高的道理.
(28) 一以貫之:「非也,予一以貫之.」 (《衛靈公篇》)釋:不是的,我有一個基本觀念來貫串它.
(29) 殺身成仁:「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人,有殺身以成仁.」 (《衛靈公篇》)釋:志士仁人,不貪生怕死因而損害仁德,只勇於犧牲來成全仁德.
(30)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衛靈公篇》)釋:孔子說:「一個人沒有長遠的考慮,一定會有眼前的憂患.」
(31) 言不及義:「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衛靈公篇》)釋:同大家整天在一塊,不說一句有道理的話,只喜歡買弄小聰明,這種人真難教導.
(32) 因人廢言:「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衛靈公篇》)釋:君子不因為人家一句話(說得好)便提拔他,不因為他是壞人而鄙棄他的好話.
(33) 當仁不讓:「當仁,不讓於師.」 (《衛靈公篇》)釋:面臨著仁德,就是老師,也不同他謙讓.
(34) 性相近,習相遠:「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陽貨篇》)釋:人性情本相近,因為習染不同,便相距懸遠.
(35) 殺雞焉用宰牛刀:「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 (《陽貨篇》)釋:孔子微微笑著,說道:「宰雞,何必用宰牛的刀?」
(36) 色厲內荏:「色厲而內荏,譬如小人,其猶穿窬之盜也與?」 (《陽貨篇》)釋:顏色嚴厲,內心怯懦,若用壞人作比喻,怕像個挖洞跳牆的小偷罷!
(37) 道聽途說:「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 (《陽貨篇》)釋:聽到道路傳言就四處傳播,這是應該革除的作風.
(38) 患得患失:「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 (《陽貨篇》)釋:當他沒有得到職位的時候,生怕得不著.已經得著了,又怕失去.
(39) 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 (《陽貨篇》)釋:整天吃飽了飯,什麼事也不做,不行的呀!
(40) 學而優則仕:「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子張篇》)釋:做官了,有餘力便去學習;學習了,有餘力便去做官.
一息尚存——一息尚存,此志不容稍懈。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
不慍,不亦君子乎?
巧言令色——巧言令色,鮮矣仁!
言而有信——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眾星拱月——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一言以蔽之——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三十而立、不惑之年、隨心所欲——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
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溫故知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見義勇為——見義不為,無勇也。
是可忍孰不可忍——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既往不咎——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盡善盡美——盡美矣,又盡善也。
朽木不可雕——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於予與何誅。
不恥下問——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三思而行——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愚不可及——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文質彬彬——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誨人不倦——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舉一反三——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三月不知肉味——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
三人行必有我師——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擇善而從——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君子坦盪盪——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
任重道遠——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循循誘導——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
欲罷不能——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
後生可畏——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升堂入室——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
過猶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內省不疚——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生死有命,富貴在天——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四海之內皆兄弟——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一言既出,駟馬難追——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
察言觀色——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名正言順——名不正,則言不順。
手足無措——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一言興邦——一言而可以興邦,有諸?
欲速則不達——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殺身成仁——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道不同不相為謀——道不同,不相為謀。
分崩離析——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
禍起蕭牆——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血氣方剛——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
殺雞焉用牛刀——割雞焉用牛刀?
色厲內荏——色厲而內荏,譬諸小人,其猶穿窬之盜也與?
道聽途說——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
患得患失——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
心安理得——則心安而德全矣。
文過飾非——小人之過也必文。
老而不死——老而不死,是為賊也!
待價而沽——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
怨天尤人——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H. 形容論語的成語
(1)不亦樂乎 出自《學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2)周而不專比 出自《為政屬》:「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3)每事問 出自《八佾》:「子入太廟,每事問。」
(4)不亦樂乎《論語·學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5)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公冶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6)陳力就列歲寒松柏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疾風知勁草,板盪識誠臣
患難見真情 《論語·季氏》:「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
(7)成人之美《論語·顏淵》:「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8)惡衣惡食《論語·里仁》:「士之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I. 和論語有關的成語有哪些
有好多。
比如:
字斟句酌 斟、酌:反復考慮。指寫文章或說話時慎重細致,一字一句地推敲琢磨。
眾星環極 〖解釋〗比喻眾物圍繞一物或眾人擁戴一人。
中庸之道 指不偏不倚,折中調和的處世態度。
志士仁人 原指仁愛而有節操,能為正義犧牲生命的人。現在泛指愛國而為革命事業出力的人。
直道而行 比喻辦事公正。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
知命之年 知道自己命運的年齡。指50歲。
知過能改 認識到自己錯了就能夠改正。
擇善而從 從:追隨,引伸為學習。指選擇好的學,按照好的做。
造次顛沛 流離失所,生活困頓。
允執其中 指言行符合不偏不倚的中正之道。
悅近來遠 使近者悅服,遠者來歸。
怨天尤人 怨:怨恨;天:命運;尤:責怪,歸罪。指遇到挫折或出了問題,一味報怨天,責怪別人。
怨天憂人 怨:怨恨;天:命運;憂:責怪。怨恨天命,責怪別人。形容遇到不稱心的事情一味歸咎客觀,埋怨別人。
欲速則不達 速:快;達:達到。指過於性急圖快,反而不能達到目的。
欲速反遲 速:快;遲:慢。指過於性急圖快,反而不能很快達到目的。
欲速不達 欲:想要。想求快速,反而不能達到目的。
欲罷不能 欲:想;罷:停,歇。要停止也不能停止。
玉毀櫝中 比喻因主管人員失職而造成重大損失。
愚不可及 愚:傻,笨,及:比得上。愚蠢得別人比不上。形容極其愚笨。
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則:就;加:加以。對別人給自己指出的缺點錯誤,如果有,就改正,如果沒有,就用來勉勵自己。
有勇知方 有勇氣且知道義。
有頭有尾 有開頭,有結尾。指做事能堅持到底。
有始有終 有開頭也有收尾。指做事能堅持到底,不半途而廢。
有教無類 類:類別。不管什麼人都可以受到教育。
有過之無不及 過:超過;及:趕上。相比之下,只有超過而沒有趕不上的。
用行舍藏 任用就出來做事,不得任用就退隱。這是早時世大夫的處世態度。
用舍行藏 任用就出來做事,不得任用就退隱。這是早時世大夫的處世態度。
勇者不懼 懼:害怕。有膽量的人無所畏懼。
隱居求志 隱居不仕,以實現自己的志願。
飲水曲肱 形容清心寡慾、安貧樂道的生活。
因材施教 因:根據;材:資質;施:施加;教:教育。指針對學習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體情況進行不同的教育。
以紫亂朱 比喻將奸佞小人當作廉潔公正的君子。
以直報怨 以公道對待有怨恨的人。
以文會友 指通過文字來結交朋友。
以身作則 則:准則,榜樣。以自己的行動做出榜樣。
以德報怨 德:恩惠。怨:仇恨。不記別人的仇,反而給他好處。
衣馬輕肥 穿著輕暖的皮袍,坐著由肥馬駕的車。形容生活的豪華。
一隅三反 從一件事物的情況、道理類推而知道許多事物的情況、道理。
一以貫之 貫:貫穿。用一個根本性的事理貫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
一言以蔽之 蔽:掩覆,引申為概括。用一句話來概括。
一言既出,駟馬難追 一句話說出了口,就是套上四匹馬拉的車也難追上。指話說出口,就不能再收回,一定要算數。
一息尚存 息:呼吸,氣息;尚:還。還有一口氣。指生命的最後階段。
一日三省 每天多次地自我反省。
一仍舊貫 一:都,全;仍:因襲,依照;貫:習慣的辦法。執照老規矩辦事,沒有絲毫改變。
仰之彌高 愈仰望愈覺得其崇高。表示極其敬仰之意。
洋洋盈耳 洋洋:眾多;盈:充滿。指宏亮而優美的聲音充滿雙耳。形容講話、讀書的聲音悅耳動聽。
言而有信 說話靠得住,有信用。
言不及義 及:涉及;義:正經的道理。指凈說些無聊的話,沒有一句正經的。
言必有中 中:正對上。指一說話就能說到點子上。
言必信,行必果 信:守信用;果:果斷,堅決。說了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辦到。
循循善誘 循循:有次序的樣子;善:善於;誘:引導。指善於引導別人進行學習。
循序漸進 指學習工作等按照一定的步驟逐漸深入或提高。
血氣方剛 血氣:精力;方:正;剛:強勁。形容年青人精力正旺盛。
學而不厭 厭:滿足。學習總感到不滿足。形容好學。
秀而不實 秀:莊稼吐穗開花;實:結果實。開花不結果。比喻只學到一點皮毛,實際並無成就。
朽木糞土 朽木:爛木頭;糞土:臟土臭泥。比喻不堪造就、對社會沒有用處的人。
朽木糞牆 朽壞的木頭,污穢的土牆。比喻沒有培養前途的人。
朽木不雕 朽壞的木頭無法雕刻。比喻人不上進,無法成材。
行不由徑 徑:小路,引伸為邪路。從來不走邪路。比喻行動正大光明。
興滅繼絕 使滅絕的重新振興起來,延續下去。
興觀群怨 興:聯想;觀:觀察;群:合群;怨:怨恨。古人認為讀《詩經》可以培養人的四種能力。後泛指詩的社會功能。
心有餘而力不足 心裡非常想做,但是力量不夠。
小德出入 小德:小節;出入:偏離標准。指不必嚴格要求的一些小節。
小大由之 指用途可大可小。
小不忍則亂大謀 小事不忍耐就會壞了大事。
賢賢易色 本指對妻子要重品德,不重容貌。後多指尊重賢德的人,不看重女色。
先難後獲 難:艱難,勞苦;獲:收獲。先付出勞動然後再取得收獲。比喻不坐享其成。
下愚不移 移:改變。下等的愚人,決不可能有所改變。舊時儒家輕視勞動人民的觀點。也指不求上進,不想學好。
下學上達 指學習人情事理,進而認識自然的法則。
五穀不分 五穀:通常指稻、黍、稷、麥、菽。指不參加勞動,不能辨別五穀。形容脫離生產勞動,缺乏生產知識。
無所用心 用心:動腦筋。指不動腦筋,什麼事情都不關心。
無所措手足 手腳沒有地方放。形容沒有辦法,不知如何是好。
無所不至 至:到。指沒有不到的地方。也指什麼壞事都做絕了。
無可無不可 表示怎樣辦都行,沒有一定的主見。
無可非議 非議:責備,批評。沒有什麼可以指責的。表示做得妥當。
無動於中 心裡一點兒也沒有觸動。指對應該關心、注意的事情毫不關心,置之不理。
聞一知十 聽到一點就能理解很多。形容善於類推。
聞一知二 聽到一點就能理解很多。形容善於類推。
文質彬彬 文:文采;質:實質;彬彬:形容配合適當。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實,後形容人文雅有禮貌。
文武之道 指周文王、周武王治理國家的方法。
溫良恭儉讓 原意為溫和、善良、恭敬、節儉、忍讓這五種美德。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則。現也形容態度溫和而缺乏斗爭性。
溫故知新 溫:溫習;故:舊的。溫習舊的知識,得到新的理解和體會。也指回憶過去,能更好地認識現在。
危言危行 危:正直。說正直的話,做正直的事。
望而生畏 畏:恐懼,害怕。看見了就害怕。
通力合作 通力:一起出力。不分彼此,一齊出力。
聽其言而觀其行 聽了他的話,還要看他的行動。指不要只聽言論,還要看實際行動。
天理昭昭 昭昭:明顯。舊稱天能主持公道,善惡報應分明。
歲寒知松柏 寒冬臘月,方知松柏常青。比喻只有經過嚴峻的考驗,才能看出一個人的品質。
歲寒松柏 比喻在逆境艱難中能保持節操的人。
歲不我與 年歲是不等人的。表示應該及時奮起,有所作為。
松柏後凋 寒冬臘月,方知松柏常青。比喻有志之士在艱險的環境中奮斗到最後。
駟不及舌 一句話說出口,駟馬拉的車也追不回。比喻一句話說出來,再也無法收回。
四體不勤,五穀不分 形容舊時知識分子脫離生產勞動,缺乏生產知識。
四體不勤 四肢不勞動,形容脫離勞動。
四海之內皆兄弟 世界各國的人民都象兄弟一樣。
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解釋〗指萬事皆由天命註定。
死而後已 已:停止。死了以後才罷手。形容為完成一種責任而奮斗終身。
司馬牛之嘆 比喻對孑然一身、孤立無援的感嘆。
順理成章 順:依順;理:條理;章:章法。指寫文章或做事情順著條理就能做好。也比喻某種情況自然產生某種結果。
述而不作 述:闡述前人學說;作:創作。指只敘述和闡明前人的學說,自己不創作。
手足無措 措:安放。手腳不知放到哪兒好。形容舉動慌張,或無法應付。
逝者如斯 形容光陰如流水一去不返。
適可而止 適可:恰好可以。到適當的程度就停下來,不要過頭。
是可忍,孰不可忍 是:這個;孰:那個。如果這個都可以容忍,還有什麼不可容忍的呢?意思是絕不能容忍。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厭:滿足;膾:細切的肉。糧食舂得越精越好,肉切得越細越好。形容食物要精製細做。
詩禮之訓 子女遵承父親的教誨。
生榮死衰 活著受人尊敬,死了使人哀痛。用以贊譽受人崇敬的死者。
生榮死哀 活著受人尊敬,死了使人哀痛。用以贊譽受人崇敬的死者。
升堂入室 古代宮室,前為堂,後為室。比喻學識或技能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逐步達到很高的成就。
慎終追遠 終:人死;遠:指祖先。舊指慎重地辦理父母喪事,虔誠地祭祀遠代祖先。後也指謹慎從事,追念前賢。
舍己為人 舍棄自己的利益去幫助別人。
殺身成仁 成:成全;仁:仁愛,儒家道德的最高標准。指為正義而犧牲生命。後泛指為了維護正義事業而舍棄自己的生命。
殺雞焉用牛刀 殺只雞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辦小事情用不著花大氣力。
色仁行違 表面上主張仁德,實際行動卻背道而馳。
色厲內荏 色:神色,樣子;厲:兇猛;荏:軟弱。外表強更,內心虛弱。
三思而行 指經過反復考慮,然後再去做。
三十而立 指人在三十歲前後有所成就。
三人行,必有我師 三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為我的老師。指應該不恥下問,虛心向別人學習。
三綱五常 三綱: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指仁、義、禮、智、信。封建禮教提倡的人與人之間的道德規范。
任重道遠 任:負擔;道:路途。擔子很重,路很遠。比喻責任重大,要經歷長期的奮斗。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慮:考慮;憂:憂愁。人沒有長遠的考慮,一定會出現眼前的憂患。表示看事做事應該有遠大的眼光,周密的考慮。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 信:信用;其:那;可:可以,行。一個人不講信用,真不知道怎麼能行。指人不講信用是不行的。
群起而攻之 大家都起來攻擊它,反對它。
犬馬之養 供養父母的謙辭。
求仁得仁 求仁德便得到仁德。比喻理想和願望實現。
輕裘肥馬 穿著輕暖的皮襖,騎著肥壯的好馬。形容生活闊綽。
千方百計 想盡或用盡一切辦法。
杞宋無征 指資料不足,不能證明。
片言折獄 片言:極少的幾句話;折獄:判決訴訟案件。原意是能用簡單的幾句話判決訟事。後指能用幾句話就斷定雙方爭論的是非。
披發左衽 左衽:衣襟向左掩。披頭散發,衣襟左開,借指異族入侵為主
匏瓜空懸 孔子比喻自己無法像匏瓜那樣系懸著而不讓人食用,應該出仕為官,有所作為。後用以比喻有才能的人卻不為世所用。
涅而不緇 涅:礦物名,古代用作黑色染料;緇:黑色。用涅染也染不黑。比喻品格高尚,不受惡劣環境的影響。
念念不忘 念念:時刻思念著。形容牢記於心,時刻不忘。
年富力強 年富:未來的年歲多。形容年紀輕,精力旺盛。
能近取譬 能就自身打比方。比喻能推己及人,替別人著想。
訥言敏行 訥言:說話謹慎;敏:敏捷。指說話謹慎,辦事敏捷。
磨而不磷,涅而不緇 磨了以後不變薄,染了以後不變黑。比喻意志堅定的人不會受環境的影響。
鳴鼓而攻 比喻宣布罪狀,加以遣責或討伐
明鼓而攻之 宣布罪狀,遣責或聲討。
名正言順 指名分正當,說話順理成章。後多指說話做事理由正當而充分
名不正,言不順 指名分不正或名實不符
敏於事,慎於言 敏:奮勉,慎:小心。辦事勤勉,說話謹慎。
苗而不秀 指莊稼出了苗而沒有開花結果。比喻人有好的資質,卻沒有成就就不幸夭折
門牆桃李 門牆:指師長之門;桃李:比喻後進者或學生。稱他人的學生。
陋巷簞瓢 陋:簡陋,窄小;簞:古代盛飯用的圓形竹器。住在陋巷裡,用簞吃飯,用瓢喝水。形容生活極為窮苦。
六尺之孤 指沒有成年的孤兒。
臨危致命 在遇到危難時肯豁出性命。
臨危授命 面對危急時勇於獻出生命
臨事而懼 臨:遭遇,碰到;懼:或懼。遇事謹慎戒懼。
了如指掌 形容對事物了解得非常清楚,象把東西放在手掌里給人家看一樣。
立人達人 立:建樹,成就;達:發達,顯貴。舊指幫助人建立功業,提高地拉。
理屈詞窮 屈:短,虧;窮:盡。由於理虧而無話可說。
樂在其中 喜歡做某事,並在其中獲得樂趣。
樂以忘憂 由於快樂而忘記了憂愁。
樂而不淫 快樂而不放盪
老而不死是為賊 責罵老而無德行者的話。
來者可追 過去的事已無法挽回,但是未來的事還來得及趕上。
空空如也 空空:誠懇,虛心。原形容誠懇、虛心的樣子。現形容一無所有。
克己復禮 克:剋制。儒家指約束自己,使每件事都歸於「禮」。
侃侃而言 理直氣壯、從容不迫地說話。
侃侃諤諤 侃侃:理直氣壯,從容不迫;諤諤:說話正直。說話正直,理直氣壯。
開柙出虎 柙:關猛獸的木籠。原指負責看管的人未盡責任。後多比喻放縱壞人。
舉直措枉 舉:選拔,任用;枉:彎曲,比喻邪惡的人;錯:廢置,罷黜;直:筆直,比喻正直的人。選用賢者,罷黜姦邪。
舉一反三 反:類推。比喻從一件事情類推而知道其他許多事情。
舉枉措直 舉:選拔,任用;枉:彎曲,比喻邪惡的人;措:罷黜;直:正直,比喻正直的人。起用姦邪者而罷黜正直者
鞠躬屏氣 指彎腰曲體,屏住呼吸,一副恭謹畏葸的樣子
居下訕上 指屬員背地裡譏笑上級。
敬而遠之 敬:尊重;遠:不接近;之:代詞,指對象。表示尊敬卻有所顧慮不願接近
精益求精 精:完美;益:更加。已經好了還要求更加好
浸潤之譖 指中傷他人的讒言逐漸發生作用
近悅遠來 使近處的人受到好處而高興,遠方的人聞風就會前來投奔。舊指當權者給人恩惠,以便籠絡人心。
盡美盡善 盡:極。極其完善,極其美好。形容事物完無缺。同「盡善盡美」。
節用愛民 節省開支,愛護百姓。
降志辱身 降低自己的意志,屈辱自己的身分。指與世俗同流合污。
見義勇為 看到正義的事,就勇敢地去做。
見賢思齊 見到德才兼備的人就想趕上他。
見危授命 在危急關頭勇於獻出自己的生命。
見利思義 看到貨財,要想到道義。
簡在帝心 指能被皇帝所知者。
既往不咎 原指已經做完或做過的事,就不必再責怪了。現指對以往的過錯不再責備。
既來之,則安之 原意是既然把他們招撫來,就要把他們安頓下來。後指既然來了,就要在這里安下必來。
季孟之間 這里指春秋時魯國三家大貴族中勢力最大的季氏和勢力最弱的孟氏。指在季、孟兩者之間,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計過自訟 檢討自己的過錯而內心自責。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自己不願意的,不要加給別人。
禍起蕭牆 蕭牆:古代宮室內當門的小牆。指禍亂發生在家裡。比喻內部發生禍亂。
惠而不費 惠:給人好處;費:耗費。給人好處,自己卻無所損失。
誨人不倦 誨:教導。教導人特別耐心,從不厭倦。
患得患失 患:憂患。擔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擔心失掉。形容對個人得失看得很重
懷寶迷邦 懷寶:具有才德;迷邦:讓國家迷亂。舊指有才德而不出來為國家效力。
後生可畏 後生:年輕人,後輩;畏:敬畏。年輕人是可敬畏的。形容青年人能超過前輩。
紅紫亂朱 古以朱為正色,紫為雜色。紅紫亂朱指雜色混亂正色。比喻邪道取代正道
和顏悅色 顏:面容;悅:愉快;色:臉色。臉色和靄喜悅。形容和善可親。
和而不同 和:和睦;同:苟同。和睦地相處,但不隨便附和。
好色之徒 喜歡女色、玩弄女性之人。
過猶不及 過:過分;猶:象;不及:達不到。事情做得過頭,就跟做得不夠一樣,都是不合適的。
龜玉毀櫝 龜甲和寶玉在匣中被毀壞。比喻輔佐之臣失職而使國運毀敗。
觀過知仁 察看一個人所犯過錯的性質,就可以了解他的為人。
怪力亂神 指關於怪異、勇力、叛亂、鬼神之事。
故舊不棄 故舊:舊交,舊部下;棄:拋棄。不輕易拋棄老朋友、老部下。
J. 論語中的所有成語
1-1、【學而時習之】——學過的內容要經常復習它。《論語·學而》(1·1):「子曰:'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1-2、【不亦樂乎】——不是很高興的嗎?《論語·學而》(1·1):「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1-3、【犯上作亂】——犯:干犯。封建統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義。《論語·學而》(1·2):「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1-4、【巧言令色】——巧言:花言巧語;令色:討好的表情。形容花言巧語,虛偽討好。《論語·學而》(1·3):「巧言令色,鮮矣仁!」
1-5、【一日三省】——每天多次地自我反省。《論語·學而》(1·4):「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
1-6、【三省吾身】——省:檢查、反省;身:自身。原指每日從三個方面檢查自己,後指多次自覺地檢查自己。《論語·學而》(1·4):「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
1-7、【入孝出悌】【入孝出弟】——指回家要孝順父母,出外要敬愛兄長。《論語·學而》(1·6):「子曰:' 弟子入則孝,出則悌。』」漢·桓寬《鹽鐵論·授時》:「教之以德,齊之以禮,則民徙義而從善,莫不入孝出悌,夫何奢侈暴慢之有?」
1-8、【行有餘力】——做了事情以後,還有剩餘的精力和時間。《論語·學而》(1·6):「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1-9、【賢賢易色】——多指尊重賢德的人,不看重女色。《論語·學而》(1·7):「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
1-10、【言而有信】——說話靠得住,有信用。《論語·學而》(1·7):「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1-11、【慎終追遠】——終:人死;遠:指祖先。舊指慎重地辦理父母喪事,虔誠地祭祀遠代祖先。後也指謹慎從事,追念前賢。《論語·學而》(1·9):「曾子曰:'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