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一的一成語故事
同舟共濟
春秋時期,吳國和越國經常互相打仗。兩國的人民也都將對方視為仇人。有一次,兩國的人恰巧共同坐一艘船渡河。船剛開的時候,他們在船上互相瞪著對方,一副要打架的樣子。但是船開到河中央的時候,突然遇到了大風雨,眼見船就要翻了,為了保住性命,他們顧不得彼此的仇恨,紛紛互相救助,並且合力穩定船身,才逃過這場天災,而安全到達河的對岸。
齊心協力
西漢末年,王莽代漢稱帝,改國號新,他殘暴統治引起綠林、赤眉等大型農民起義。劉秀兄弟乘機加入綠林軍,他們聯合下江軍王常、成丹、張昂。兩軍合並齊心同力、銳氣益壯,沒幾天就殲滅了王莽的精銳部隊甄阜和梁丘賜。
眾志成城
東周的第十二代天子周景王姬貴,在他在位的第二十一年(公元前524年)和二十三年(公元前522年)時,做了兩件不得民心的事情:一件是鑄大錢,一件是鑄大鍾。大錢就是幣值高的錢。景王試圖以鑄行大錢的方式來收繳民間的小錢。大鍾即編鍾。景王准備鑄造兩組巨型編鍾,一組是無射(讀yì),一組是大林。他打算把這兩組編鍾上下懸掛在一起配合著演奏。 景王身邊的大臣單穆公對此很擔憂,極力加以勸阻。他認為鑄大錢不利於流通,是「絕民用以實王府」,是對平民百姓的殘酷掠奪;而鑄大鍾更是勞民傷財,既得不到悅耳的美的享受(鍾過大耳朵承受不了),又加重了百姓的負擔。所以這樣做將會使百姓離心,國家危險。但景王聽不進去。 司樂大夫伶州鳩也勸阻說,編鍾的聲律強調和諧,如果百姓怨恨,那就沒有和諧了。他引用民諺「眾心成城,眾口鑠金」來表明自己的觀點:老百姓共同喜歡的東西,很少不實現的;而他們共同厭惡的東西,也很少不廢滅的。但景王還是不聽。三年間,既鑄了大錢,也造了大鍾。結果是,景王在第二年就死於心疾,周王朝也隨即爆發了長達五年之久的內亂
② 關於交友的成語故事短一點
1、杵臼之交
解釋:交朋友不計較貧富和身份
成語故事
東漢時,山東膠東書生公沙穆隱居在東萊山求學,為籌集求學經費,穿上粗布衣服到陳留郡長官吳祐吳大人家做舂米僱工,吳大人見其談吐非凡,就與他結交為好友,並資助他繼續求學。後來公沙穆學成成為一個有作為的正義官員。
2、刎頸之交
解釋: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難的朋友
成語故事
戰國時,趙國宦者令纓賢的門客藺相如,受趙王派遣,帶著稀世珍寶和氏璧從邯鄲出發出使秦國。他憑著智慧與勇氣,完璧歸趙,得到趙王的賞識,封為上大夫。
後來,秦王又提出與趙王在澠池相會,想逼迫趙王屈服。藺相如和廉頗將軍力勸趙王出席,並設巧計,廉頗以勇猛善戰給秦王以兵力上的壓力,藺相如憑三寸不爛之舌和對趙王的一片忠心使趙王免受屈辱,並安全回到邯鄲。趙王為了表彰藺相如,就封他為上卿,比廉頗將軍的官位還高。
這下廉頗可不樂意了,他認為自己英勇善戰,為趙國拼殺於前線,是第一大功臣,而藺相如只憑一張嘴,居然官居自己之上。廉頗很不服氣,就決心要好好羞辱他一番。
藺相如聽到這個消息,便處處迴避與廉頗見面。到了上朝的日子,就稱病不出。有一次,藺相如有事出門在回車巷遇到廉頗。廉頗就命令手下用各種辦法堵住藺相如的路,最後藺相如只好命令回藺相如府。廉頗就更得意了,到處宣揚這件事。
③ 有關一字開頭的成語故事
一葉障目
成語故事
從前,楚國有個書獃子,家裡很窮。 一天;他正在看書,忽然看到書上寫著:「如果得到螳螂捕捉知了時用來遮身的那片葉子,就可以把自己的身體隱蔽起來,誰也看不見。」於是他想:「如果我能得到那片葉子,那該多好呀!」
從這天起,他整天在樹林里轉來轉去,尋找螳螂捉知了時藏身的葉子。終於有一天,他看到一隻螳螂隱身在一片樹葉下捕捉知了,他興奮極了,猛一下撲上去摘下那片葉子,可是,他太激動了,一不小心那葉子掉在地上,與滿地的落葉混在一起。他呆了一會,拿來一隻簸箕,把地上的落葉全都收拾起來,帶回家去。回到家裡他想:「怎樣從這么多葉子中揀出可以隱身的葉子呢?
他決心一片一片試驗。於是,他舉起一片樹葉,問他的妻子說:「你能看得見我嗎?」「看得見。」他妻子回答。「你能看得見嗎?」他又舉起一片樹葉說。「看得見。」妻子耐心地回答。
他一次次地問,妻子一次次得回答。到後來,他妻子厭煩了,隨口答道:「看不見啦!」
書獃子一聽樂壞了。他拿了樹葉,來到街上,用樹葉擋住自己,當著店主的面,伸手取了店裡東西就走。
店主驚奇極了,把他抓住,送到官府去。縣官覺得很奇怪,居然有人敢在光天化日之下偷東西,便問他究竟是怎麼回事,書獃子說了原委,縣官不由哈哈大笑,把他放回了家。
這不明真相又不客觀思考的書生是被身邊自己相信的人騙了才遇到後來的官司,寶貝,除了知道一葉障目,還要知道分析周圍人的話是不是可信的。
一枕黃粱
成語典故唐朝時期,一個書生姓盧,字萃之,別人稱之為盧生。
一年,他上京趕考,途中在邯鄲的旅館里投宿,遇到了一個叫呂翁的道士,並向他感慨人生的窮困潦倒。呂翁聽
一枕黃粱典故漫畫
後,從衣囊中取出一瓷枕給盧生,說:「你晚上睡覺時就枕著這個枕頭,保你做夢稱心如意。」
這時已晚,店主人開始煮黃米飯。盧生便按著道士的說法開始睡覺,他很快睡著了。在睡夢中,他回
到家中,幾個月後,還娶了一個清河的崔氏女子為妻,妻子十分漂亮,錢也多了起來。盧生感到十分喜悅。不久他又中了進士,多次層層提拔,做了節度使,大破戎
虜之兵,又提升為宰相做了十餘年。他先後生了5個兒子,個個都做了官,取得了功名,後又有了十幾個孫子,成為天下一大家族,擁有享不盡的榮華富貴。然而到
了80多歲時,他得了重病,十分痛苦,眼看就要死了,突然驚醒,才知是一場夢。
這時,店主煮的黃米飯還未熟。盧生感到十分奇怪地說:「這難道是場夢?」呂翁聽了便說:「人生的歸向,不也是這樣嗎?」
經過這次黃粱一夢,盧生大徹大悟,再不去想進京趕考了,反而進入深山修道去了。」
④ 簡述一個關於學藝的成語故事
程門立雪的故事:
有一天,楊時與他的學友游酢,因對某問題有不同看法,為了求得一個正確答案,他倆一起去老師家請教。
時值隆冬,天寒地凍,濃雲密布。他們行至半途,朔風凜凜,瑞雪霏霏,冷颼颼的寒風肆無忌憚地灌進他們的領口。他們把衣服裹得緊緊的,匆匆趕路。來到程頤家時,適逢先生坐在爐旁打坐養神。楊時二人不敢驚動打擾老師,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門外,等候先生醒來。
這時,遠山如玉簇,樹林如銀妝,房屋也被上了潔白的素裝。楊時的一隻腳凍僵了,冷得發抖,但依然恭敬侍立。過了良久,程頤一覺醒來,從窗口發現侍立在風雪中的楊時,只見他通身披雪,腳下的積雪已一尺多厚了,趕忙起身迎他倆進屋。
後來,楊時學得程門立雪的真諦,東南學者推楊時為「程學正宗」,世稱「龜山先生」。此後,「程門立雪」的故事就成為尊師重道的千古美談。
(4)關於一的一成語故事擴展閱讀:
成語解析:
【解釋】:舊指學生恭敬受教。比喻尊師。
【出自】:元初,元世祖忽必烈《宋史·楊時傳》:「見程頤於洛,時蓋年四十矣。一日見頤,頤偶瞑坐,時與游酢侍立不雲。頤既覺,則門外雪深一尺矣。」
白話文:「見程頤在洛陽,當時大概四十歲了。一天看到下巴,我偶然閉坐,當時與游酢侍立不說。頤醒來,那門外面雪深一尺了。」
【語法】:偏正式;則謂語;比喻尊師重教
【近義詞解析】
尊師重道
1、解釋:道:指教師指引的應該遵循的道理,也指教師傳授的知識。尊敬師長,重視老師的教導。
2、出自:郭沫若《洪波曲》第11章:「中國社會是尊師重道的,每家的祖先堂上都供有『天地君親師』的香位牌。」
【反義詞解析】
班門弄斧
1、解釋:在魯班門前舞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賣弄本領,不自量力。
2、出自:唐·柳宗元《王氏伯仲唱和詩序》:「操斧於班、郢之門,斯強顏耳。」
白話文:「拿著斧子到班、郢之門,這個厚臉皮了。」
⑤ 關於一曝十寒的成語故事
一曝十寒
[讀音][yī pù shí hán]
[解釋]《孟子·告子上》:「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暴」同「曝」),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比喻勤奮的時候少,懈怠的時候多,沒有恆心。
[出處]先秦·孟軻《孟子·告子上》:「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近義]兩天曬網十日寒之半塗而廢為德不終有始無終三心二意虎頭蛇尾三天打漁淺嘗輒止半途而廢
[反義]水滴石穿有始有終日積月累好學不倦自始至終鍥而不舍持之以恆寸積銖累有頭有尾業精於勤堅持不懈
⑥ 關於諸葛亮的1-9成語故事
關於來諸葛亮的成語典故:
萬事源具備只欠東風
赤壁之戰
三足鼎立
作姦犯科
欲擒故縱
三個臭皮匠,頂一個諸葛亮.
一個諸葛亮,穩做中心帳,排起八卦陣,專捉飛來將
鞠躬盡瘁
諸葛亮皺眉頭——計上心來
魯肅上了孔明的船——糊里糊塗
諸葛亮大擺空城計——化險為夷
一詩絕千古,兩表撼後世.
隆中三分策,四火天下驚.
征戰耐五將,六齣祁山忙.
七擒孟獲功,名成八陣圖.蓋世無雙
如魚得水
思賢如渴
七擒七縱
龍盤虎踞
空城計
既生瑜,何生亮
集思廣益
淡泊明志
苟全性命
伏龍鳳雛
漢賊不兩立
儉以養德
妄自菲薄
任重才輕
三顧茅廬
初出茅廬
草船借箭
三顧茅廬
⑦ 關於一個成語故事
中文名稱: 卞和
又名: 一作和氏
性別: 男
所屬年代: 春秋戰國時代
相關事件: 藺相如完璧歸趙
相關人物: 厲王
春秋時楚國人。荊(今襄樊南漳)人.一作和氏。和氏璧的發現者。 卞和荊山(今南漳縣境)人。春秋時楚民。相傳他在荊山得一璞玉,兩次獻給楚王,都被認為是石頭,以欺君之罪被砍去雙腳。楚文王即位後,他懷抱璞玉坐在荊山下痛哭。文王令工匠剖雕璞玉,果是寶玉,遂稱此玉為「和氏之璧」。此璧後傳入趙,再轉於秦。因獻玉而聞名古今。《韓非子》載,卞和在荊山得一玉璞(南漳縣巡檢山區,現有玉印岩,傳為卞和得玉處),獻給厲王,厲王使人鑒別,說是石頭,有欺君之罪,斷其左足。到武王(約公元前740年)即位,卞和再次獻玉,武王使人鑒別,仍說是石頭,又斷其右足。後來文王即位,卞和抱玉慟哭於荊山下,文王派人去問他為什麼哭。他說:「寶玉而名之曰石,貞士戮之而漫(欺騙),此臣之所以悲也。」文王令人剖璞,果得寶玉。因此稱「和氏璧」。卞和以功封為零陽侯。《史記·卷八十一》所說的「完璧歸趙」故事中的「璧」,即是卞和所獻之寶玉。
⑧ 關於含有一個故事的成語10個
1、紙醉金迷(唐朝)
解釋:原意是讓閃光的金紙把人弄迷糊了。形容叫人沉迷的奢侈繁華環境。
成語故事:唐朝時有一個高明的醫生叫孟斧。當時他住在國都長安,經常被請到宮中幫皇帝和妃子們治病。因為經常出入皇宮,所以他對皇宮的一切很熟悉,尤其孟斧看到皇宮里的人們總是過著荒淫奢侈的華麗生活,更是印象深刻。
後來黃巢領導的起義軍叛變攻打長安,他嚇得急忙逃出長安,躲到四川。在四川,孟斧因為想念皇宮中的生活,就根據記憶,模仿皇宮的裝飾布置自己的家。
他把家中布置的跟皇宮一樣華麗,其中有一間光線很好的房間,孟斧把房間里所有東西的表面,全部都糊上一層黃金作成的薄紙。在陽光的照射下,滿屋子金光閃閃,讓人覺得像是住在金子做成的屋子裡。所有到過這屋子的人都說:在這個屋子裡休息一會兒,就會沉迷陶醉在滿屋的金紙里。
2、糟糠之妻(東漢)
解釋:糟糠:窮人用來充飢的酒渣、米糠等粗劣食物。借指共過患難的妻子。
成語故事:東漢時,有一個叫宋弘的人。他學識淵博,為人正直,很得漢光武帝劉秀的賞識,被封為太中大夫。
劉秀的姐姐湖陽公主死了丈夫。劉秀和她談論了滿朝的大臣,想看看她愛慕哪一位,以便給她改嫁。湖陽公主說:「滿朝大臣,只有宋弘才貌雙全。」為此,劉秀召見了宋弘,對他說:「俗話說,一個人地位高了,就要改交一批富朋友;發了財就要停妻另娶,這可是人之常情啊!」
宋弘回答說:「我聽說,一個人在貧賤時交的朋友是不能忘記的;和自己共患難的結發之妻是不能拋棄的。」劉秀見此情形,對湖陽公主說:「看來沒有什麼希望使宋弘停妻另娶了。」
3、一箭雙雕(南北朝)
解釋:原指射箭技術高超,一箭射中兩只雕。後比喻做一件事達到兩個目的。
成語故事:南北朝時,北周有個叫長孫晟的武將,善於射箭,又智謀超人。他曾被派遣護送公主到西北突厥族去成婚。突厥族國王攝圖很器重他,把他留了下來,常讓他隨自己一起去打獵。
一次,攝圖看見兩只大雕在空中爭奪一塊肉,便交給長孫晟兩支箭,請他將雕射下來。長孫晟跨馬前奔,拉開弓,只聽嗖的一聲,一箭竟穿過兩只大雕的胸脯。雕頓時雙雙落下。這個成語原指射箭技術高超。現指一舉兩得。
4、以卵擊石(春秋戰國)
解釋:拿蛋去碰石頭。比喻不估計自己的力量,自取滅亡。
成語故事:有一年,墨子前往北方的齊國。途中遇見一個叫「曰」的人,對墨子說:「您不能往北走啊,今天天帝在北邊殺黑龍,你的皮肢很黑,去北方是不吉利的呀!」
墨子說:「我不相信你的話!」說完,他繼續朝北走去。但不久,他又回來了,因為北邊的淄水泛濫,無法渡過河去;名叫「曰」的那人得意地對墨子說:「怎麼樣?我說你不能往北走嘛!遇到麻煩了吧?」
墨子微微一笑,說:「淄水泛濫,南北兩方的行人全都受阻隔。行人中有皮膚黑的,也有皮膚白的,怎麼都過不去呀?」「曰」聽後支吾著說不出話來。
墨子又說:「假如天帝在東方殺了青龍,在南方殺了赤龍,在西方殺了白龍,再在中央殺了黃龍,豈不是讓天下的人都動彈不得了嗎?所以,你的謊言是抵擋不過我的道理的,就像拿雞蛋去碰石頭,把普天下的雞蛋全碰光了,石頭還是毀壞不了。」
「曰」聽了羞傀地走了。
5、憂心如焚(西周)
解釋:如焚:象火燒一樣。心裡愁得象火燒一樣。形容非常憂慮焦急。
成語故事:西周從周厲王起一撅不振,政權越來越不穩定。到公元前781年周幽王當政時,情況更是糟糕。他統治期間,對百姓加重剝削:再加上地震與旱災,人民流離失所,痛苦不堪。
幽王又驕奢淫逸,根本不把人民生活放在心上。他重用太師尹氏,讓他掌管朝廷大權,致使政治日趨混亂,國勢日趨衰敗,人心離散。
當時,有個名叫家父的大臣對這種狀況非常憂慮,希望周幽王能看到政治上的危機,保持周王朝的天下。於是他寫了一首詩,一方面揭露大師尹氏的罪惡,一方面表達老百姓的憂憤。
這首詩共十節,第一節寫道:「巍峨的終南山啊,層巒迭嶂岩石壘壘。太師尹氏威名顯赫,人民的眼睛都盯著你看。心裡憂愁得像火在煎熬,但也不敢將你笑談。
眼看王業已衰國運將斷,為何你卻看不見!」周幽王不聽家父等人的勸諫,後來申侯聯合大戎等攻周,他終於被殺死在騙山腳下,西周也因此而滅亡。
6、卧薪嘗膽(春秋)
解釋:薪:柴草。睡覺睡在柴草上,吃飯睡覺都嘗一嘗苦膽。形容人刻苦自勵,發奮圖強。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吳王夫差憑著自己國力強大,領兵攻打越國。結果越國戰敗,越王勾踐於是被抓到吳國。吳王為了羞辱越王,因此派他看墓與喂馬這些奴僕才做的工作。
越王心裡雖然很不服氣,但仍然極力裝出忠心順從的樣子。吳王出門時,他走在前面牽著馬;吳王生病時,他在床前盡力照顧,吳王看他這樣盡心伺候自己,覺得他對自己非常忠心,最後就允許他返回越國。
越王回國後,決心洗刷自己在吳國當囚徒的恥辱。為了告誡自己不要忘記復仇雪恨,他每天睡在堅硬的木柴上,還在門上吊一顆苦膽,吃飯和睡覺前都要品嘗一下,為的就是要讓自己記住教訓。除此之外,他還經常到民間視察民情,替百姓解決問題,讓人民安居樂業,同時加強軍隊的訓練。
經過十年的艱苦奮斗,越國變得國富兵強,於是越王親自率領軍隊進攻吳國,也成功取得勝利,吳王夫差羞愧得在戰敗後自殺。後來,越國又趁勝進軍中原,成為春秋末期的一大強國。
7、有志者事竟成(東漢)
解釋:只要有決心,有毅力,事情終究會成功。
成語故事:有一次,劉秀派耿合去攻打占據山東青州十二郡的豪強張步。張班兵強馬壯,是耿合的一個勁敵。張步聽說耿合率兵來攻。就派大將軍費邑等分兵把守歷下、祝阿、臨淄,准備迎擊。
耿合先攻下祝阿,以後用計相繼攻下歷下和臨淄。張步著急起來,親自帶兵反攻臨淄,於是在臨淄城外進行了一場生死搏鬥的大血戰。在戰斗中,耿合大腿中了一箭,可是他勇敢地用佩刀砍斷箭桿,帶傷仍堅持戰斗。
劉秀聞訊,親自帶兵前來支援。在援兵還未到達的時候,部將陳俊認為張步兵力強大,建議暫時休戰,等到援兵來後再發動進攻。可是耿合卻認為不能把困難留給別人,經過一場激烈的戰斗,耿合終於把張步打得大敗。
幾天後,劉秀來到臨淄,慰勞軍隊。他在許多將官面前誇獎耿合說:「過去韓信破歷下開創基業,現在將軍攻克祝阿,連戰連捷,兩功相仿,從前你在南陽曾建議請求平定張步,我當時以為你口氣太大,恐怕難以成功,如今才知道,有志者事竟成啊!」
8、眾叛親離(春秋)
解釋:叛:背叛;離:離開。眾人反對,親人背離。形容完全孤立。
成語故事:春秋時,衛國第十三代君主衛桓公有兩個兄弟,一個是公子晉,一個是公子州吁。州吁有些武藝,喜歡打仗。他見哥哥桓公是個老實人,便陰謀篡位。
就在公元前719年,衛桓公動身上洛陽去參加周天子平王的喪禮,州吁在西門外擺下酒席,給他送行。他端著一杯酒,對桓公說:「今天哥哥出門,兄弟敬你一杯。」我很快就會回來,兄弟太費心了!
衛桓公說。接著,衛桓公也斟了一杯酒回敬。州吁趁衛桓公不備突然拔出匕首,把衛桓公殺了。州吁殺了衛恆公,做了衛國國君。他害怕國內人民反對,便借對外打仗的辦法轉移國內人民的視線。他拉攏陳國、宋國、蔡國,一起去攻打鄭國。但由於鄭國嚴密防守,進攻以失敗告終。
魯國的國君隱公聽到這些情況後,問大夫眾仲說:「州吁這樣干,能長久得了嗎?」眾仲回答說:「州吁只知道依仗武力。到處興風作亂,老百姓是不會擁護他的;他為人十分殘忍,殺戮無辜,誰還敢去親近他呢?
這樣老百姓反對他、親信的人也會逐漸離開他,他的政權怎麼會長久呢?」眾仲接著又說:「兵,就像火一樣。一味地用兵,而不知道加以收斂和節制,其結果必定是玩火自焚。依我看,失敗的命運正等著他呢!」果然,不到一年,衛國的老臣石醋,藉助陳國的力量,把州吁殺了。
9、養虎為患(遠古)
解釋:比喻縱容敵人,留下後患,自己反手其害。
成語故事:遠古的時候,地廣人稀。那時的人們除了種地之外,靠山近水的大都以漁、獵為生。每當北風吹來,大雪飄飄之際,人們便進山打獵。這次進山他們收獲不小,竟用陷阱連著捕獲了一雄一雌兩只猛虎。
大家將兩只猛虎綁住,一個獵人便循著猛虎的蹤跡,在深山的洞穴里找到了一隻小虎崽。這只小虎崽還剛剛睜開雙眼,連奶還沒有斷,他睜著雙眼看著獵人,一點也不害怕。
獵人看到小虎崽毛絨絨、胖乎乎。憨態可掬,分外喜愛。獵人一時高興便將小虎意抱回了家中。獵人的妻子和小孩看到獵人帶回一隻小虎崽,覺非覺好玩,小孩子去撫摸小虎崽,小虎崽更不怕他,就與他玩耍開了。
小虎崽在獵人家人的飼養下,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長大,變成了一隻大老虎。但它並不傷人,吃飽了便在村裡村外閑逛,逛累了就找個樹陰趴下睡一覺,這樣,人虎處得十分融洽,虎見人不避,人見虎也不躲,都習以為常。
春風吹拂,冰消雪化,河水解凍了,人們收起獵具,開始下河捕魚了。
獵人沿河捕魚,十幾天後才回家,可到家一看,不禁大吃一驚,他發現家中飼養的那隻老虎嘴角上殘留著血潰,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卻都不見了。獵人感到一種不祥正向他逼近,他被一種巨大的恐懼籠罩了。還沒等他回過神來,那隻老虎猛地向他撲去,只幾口便將他咬死了。
10、坐觀成敗(漢朝)
解釋:冷眼旁觀人家的成功或失敗。
成語故事:漢武帝晚年,身體很不好,人也開始昏庸起來。他寵信奸臣江充。江充利用漢武帝懷疑有人要謀害他的心理,說武帝得病,是那些恨他的官吏和百姓在地下埋了木頭人暗加詛咒的結果。於是,武帝便派江充去調查這件事。
江充心狠手辣,借機誣陷平時和自己作對的人,把他們一個個全殺了,前後竟殺了幾萬人。當時,太子劉據和江充也是對頭。
於是,江充向在甘泉宮養病的漢武帝誣告太子宮中也埋有大量的木頭人,想置太子於死地。太子忍無可忍,發兵把江充殺了。江充的同黨急忙去向漢武帝稟告,並欺騙武帝說太子起兵造反。武帝信以為真,便派丞相劉屈嫠帶兵去捉拿太子。
太子被逼率軍抵抗,雙方激戰了好幾天,劉據兵敗逃走,後來在湖縣被殺。
劉據在發兵抵抗丞相的部隊時,用的是「皇上病重、奸臣作亂」、特來肅清權奸的名義,他曾親自到當時負責守衛京城的北軍使者護軍任安的營寨中,授給他兵符,要他發兵支持自己。任安拜受了兵符,卻不發兵,閉寨不出。這是因為他吃不準交戰雙方誰是誰非。
後來,漢武帝帶病回京,他知道了這個情況後,起先認為任安只是假裝接受了兵符,並沒有依附太子,就沒追究他。任安軍隊里有一個管理錢糧的小官,他以前曾受過任安的鞭打。懷恨在心,向武帝告發任安,說任安曾答應太子出兵,聽從太子的命令,因此任安是太子的支持者。
武帝看了這封告發信,說:「任安是個資格很老的大臣了!他老奸巨滑,眼見戰事發生,卻腳踏兩只船,坐觀成敗,准備哪一方打贏,就投靠那一方,如此懷有二心的人,留他不得!」於是,武帝下令逮捕了任安,把他殺了。
(8)關於一的一成語故事擴展閱讀
成語出處:
如「功敗垂成」出自晉陽之戰,「完璧歸趙」出於《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破釜沉舟」出於《史記·項羽本紀》,「草木皆兵」出於《晉書·苻堅載記》,「一箭雙雕」出於《北史·長孫晟傳》,「口蜜腹劍」出於《唐書·李林甫傳》,都是歷史上的故事。
如「狐假虎威」出於《戰國策·楚策》,「鷸蚌相爭」出於《燕策》,「畫蛇添足」出於《齊策》,「刻舟求劍」出於《呂氏春秋·察今》,「自相矛盾」出於《韓非子·難勢》,都是古代的寓言。
至於截取古書的文句用為四字成語的更為普遍。如「有條不紊」取自《尚書·盤庚》「若綱在綱,有條而不紊」,「舉一反三」取自《論語·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痛心疾首」取自《左傳》成公十三年「斯是用痛心疾首,暱就寡人」.
「分庭抗禮」取自《莊子·漁父》「萬乘之主,千乘之君,未嘗不分庭抗禮」,「奴顏婢膝」取自晉代葛洪《抱朴子·交際》「以岳峙獨立者為澀吝疏拙,以奴顏婢膝者為曉解當世」,「胸有成竹」取自宋代蘇軾《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畫竹必先得成竹於胸中」。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其他採用古人文章成句的也為數很多。如「憂心忡忡」出自《詩經·召南·草蟲》,「外強中干」出自《左傳》僖公十五年,「以逸待勞」出自《孫子·軍爭》,「水落石出」出自蘇軾《後赤壁賦》,「萍水相逢」出自唐代王勃《滕王閣序》,
「牢不可破」出自唐代韓愈《平淮西碑》。「吳下阿蒙」出自司馬光《資治通鑒》(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
⑨ 關於飲食的成語故事。
庖丁解牛【故事】:戰國時期道家代表莊周講一個故事:有個廚師替梁惠王宰牛,他的宰牛技術十分嫻熟,刀子在牛骨縫里靈活地移動,沒有一點障礙,而且很有節奏。梁惠王看呆了,一個勁誇他技術高超。廚師說他解牛已經19年了,對牛的結構完全了解。
膾炙人口
「膾炙人口」這則成語的膾是細切的肉;炙是烤肉。膾炙人口,原指人人愛吃的美食,常用來比喻人人贊美的事物和傳誦的詩文。
這個成語來源於《孟子.盡心下》,曾哲嗜羊棗,而曾子不忍食羊棗。公孫丑問曰:「膾炙與羊棗孰美?」孟子曰:「膾炙哉!」公孫丑曰:「然則曾子何為食膾炙而不食羊棗?」曰:「膾炙所同也,羊棗所獨也。諱名不諱姓,姓所同也,名所獨也。」
春秋時,有父子兩人,他們同是孔子的弟子。父親曾哲愛吃羊棗(一種野生果子,俗名叫牛奶柿);兒子曾參是個孝子,父親死後,竟不忍心吃羊棗。這件事情在當時曾被儒家子弟大為傳頌。
到了戰國時,孟子的弟子公孫丑對這件事不能理解,於是就去向老師孟子請教。公孫丑問:「老師,膾炙和羊棗,哪一樣好吃?」
「當然是膾炙好吃,沒有哪個不愛吃膾炙的!」公孫丑又問:「既然膾炙好吃,那麼曾參和他父親也都愛吃膾炙的了?那為什麼曾參不戒吃膾炙,只戒吃羊棗呢?」
孟子回答說:「燴炙,是大家都愛吃的;羊棗的滋味雖比不上燴炙,但卻是曾哲特別愛吃的東西。所以曾參只戒吃羊棗。好比對長輩只忌諱叫名字,不忌諱稱姓一樣,姓有相同的,名字卻是自己所獨有的。」
孟子的一席話,使公孫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後來人們從孟子所說的「膾炙,所同也」里引伸出「膾炙人口」這句成語。用來比喻人人贊美的事物和傳誦的詩文。
-
⑩ 一些關於一的成語故事,材料及點評
九牛一毛的故事
漢武帝(劉徹)聽說李陵帶著部隊深入到匈奴的國境,士氣旺盛,心裡很高與。這時, 許多大臣都湊趣地祝賀皇帝英明,善於用人。後來李陵戰敗投降,武帝非常生氣,原來祝賀 的大臣也就反過來責罵李陵無用和不忠。這時司馬遷站在旁邊一聲不響,武帝便問他對此事 的意見,司馬遷爽直地說李陵只有五千步兵,卻被匈奴八萬騎兵圍住,但還是連打了十幾天 仗,殺傷了一萬多敵人,實算是一位了不起的將軍了。最後因糧盡箭完,歸路又被截斷,才 停止戰斗,李陵不是真投降,而是在伺機報國。他的功勞還是可以補他的失敗之罪的。武帝 聽他為李陵辯護,又諷刺皇上近親李廣利從正面進攻匈奴的庸儒無功,怒將司馬遷下在獄 里。次年,又誤傳李陵為匈奴練兵,武帝不把事情弄清楚,就把李陵的母親和妻子殺了。廷 尉杜周為了迎合皇帝,誣陷司馬遷有誣陷皇帝之罪,竟把司馬遷施予最殘酷、最恥辱的「腐 刑」。司馬遷受到了這種摧殘,痛苦之餘,就想自殺;但轉念一想,像他這樣地位低微的人 死去,在許多大富大貴的人的眼中,不過像「九毛亡一毛」,不但得不到同情,且更會惹人 恥笑。於是決心忍受恥辱,用自己的生命和時間來艱苦地、頑強地完成偉大的「史記」的寫 作。古人所謂有大勇的人才有大智,司馬遷便是這樣的人。他知道在他所處的年代裡,死一 個像他那樣沒地位、沒名望的人,比死條狗還不如,因此他勇敢地活下去,終於完成了那部 空前偉大的歷史的著作——「史記」。 司馬遷把他這種思想轉孌的情況告訴也的好友任少卿,後來的人便是根據他信中所說的 「九牛亡一毛」一句話,引伸成「九牛一毛」這句成語,用來譬喻某種東西或某種人材僅是 極多數裡面的一部份,好像九條牛身上的一根毛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