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苻堅的成語故事
投鞭斷流
[拼音]tóu biān àn liú
[釋義]
把所有的馬鞭投到江里,就能截斷水流。比喻人馬眾多,兵力強大。
[出處]
《晉書·苻堅載記》:「以吾之眾旅,投鞭於江,足斷其流。」
B. 成語故事。
關於「此地無銀三百兩」的成語典故:
古時,有一人拾到三百兩銀子,埋於屋後,怕人發現,插了一個紙條,上面寫道:「此地無銀三百兩」。他的隔壁有個叫阿二的人,把銀子偷走,也在上邊插了個紙條,上面寫道:「隔壁阿二未曾偷」。
這個成語的含義是,想要掩蓋,結果更加暴露。
C. 草木皆兵的成語故事
典 故,草木皆兵
東晉時,強秦一直想吞並晉王朝,秦王苻堅親自率領九十萬大軍,去攻打晉國。晉國派大將謝石、謝玄領八萬兵馬迎戰。苻堅當然很傲慢,根本沒把力量懸殊的晉軍看在眼裡。 可是,誰料到先頭部隊的前鋒同晉軍首戰便被打敗,苻堅慌了手腳。他和弟弟苻融趁夜去前線視察,他看到晉軍陣容嚴整,士氣高昂,連晉軍駐扎的八公山上的草木,也影影綽綽像是滿山遍野的士兵呢!接著,在淝水決戰,秦軍被徹底擊潰,損失慘重,秦王苻堅自己受傷,弟弟苻融也陣亡了。苻堅倉皇而逃,他聽到風聲鳥聲也以為是敵人追兵又到了。 東晉時代,秦王苻堅控制了北部中國。公元383年,苻堅率領步兵、騎兵90萬,攻打江南的晉朝。晉軍大將謝石、謝玄領兵8萬前去抵抗。苻堅得知晉軍兵力不足,就想以多勝少,抓住機會,迅速出擊。 誰料,苻堅的先鋒部隊25萬在壽春一帶被晉軍出奇擊敗,損失慘重,大將被殺,士兵死傷萬余。秦軍的銳氣大挫,軍心動搖,士兵驚恐萬狀,紛紛逃跑。此時,苻堅在壽春城上望見晉軍隊伍嚴整,士氣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見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晉軍的士兵一樣。苻堅回過頭對弟弟說:「這是多麼強大的敵人啊!怎麼能說晉軍兵力不足呢?」他後悔自己過於輕敵了。 出師不利給苻堅心頭蒙上了不祥的陰影,他令部隊靠淝水北岸布陣,企圖憑借地理優勢扭轉戰局。這時晉軍將領謝玄提出要求,要秦軍稍往後退,讓出一點地方,以便渡河作戰。苻堅暗笑晉軍將領不懂作戰常識,想利用晉軍忙於渡河難於作戰之機,給它來個突然襲擊,於是欣然接受了晉軍的請求。 誰知,後退的軍令一下,秦軍如潮水一般潰不成軍,而晉軍則趁勢渡河追擊,把秦軍殺得丟盔棄甲,屍橫遍地。苻堅中箭而逃。這就是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淝水之戰。
D. 五胡十六國的成語故事
【成語】: 草木皆兵
【拼音】: cǎo mù jiē bīng
【解釋】: 把山上的草木都當做敵兵。形容人在驚慌時疑神疑鬼。
【出處】: 《晉書·苻堅載記》:「堅與苻融登城而望王師,見部陣齊整,將士精銳;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森皆類人形,顧謂融曰:『此亦勁敵也,何謂少乎?』憮然有懼色。」
【舉例造句】: 這一天大家都是驚疑不定,草木皆兵,迨及到了晚上,仍然毫無動靜。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五十九回
【拼音代碼】: cmjb
【近義詞】: 風聲鶴唳、杯弓蛇影
【反義詞】: 若無其事、穩如泰山、措置裕如
【歇後語】: 苻堅望見八公山
【燈謎】: 綠林軍
【用法】: 作謂語、定語、狀語;形容神經過敏
【英文】: every bush and tree looks like an enemy (a state of extreme nervousness, as if surrounded by enemies)
【故事】: 東晉時期,前秦國王苻堅企圖消滅東晉,東晉宰相謝安派謝石為征討大都督,分兵三路夾擊秦軍。苻堅登上壽陽城,看見晉君陣容整齊有些畏懼。晉軍用計圍攻苻堅的秦軍,秦軍大敗,在潰逃的過程中看到後邊山上草木的陰影,都以為是追兵
E. 有關苻堅的成語故事,多點!!!!
有關苻堅的成語
1.成語「草木皆兵」,形容神經過敏、疑神疑鬼的驚恐心理。
典故:《晉書·苻堅載記》:「堅與苻融登城而望王師,見部陣齊整,將士精銳;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森皆類人形,顧謂融曰:『此亦勁敵也,何謂少乎?』憮然有懼色。」
2.成語「風聲鶴唳」,聽到風聲和鶴叫聲,都疑心是追兵。形容人在驚慌時疑神疑鬼。
典故:《晉書·謝玄傳》:「聞風聲鶴唳,皆以為王師已至。」
成語故事:
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堅組織90萬大軍,南下攻打東晉。東晉王朝派謝石為大將,謝玄為先鋒,帶領8萬精兵迎戰。
苻堅認為自己兵多將廣,有足夠的把握戰勝晉軍。他把兵力集結在壽陽(今安徽壽縣)東的淝水邊,等後續大軍到齊,再向晉軍發動進攻。
為了以少勝多,謝玄施出計謀,派使者到秦營,向秦軍的前鋒建議道:「貴軍在淝水邊安營紮寨,顯然是為了持久作戰,而不是速戰速決。如果貴軍稍向後退,讓我軍渡過淝水決戰,不是更好嗎?」秦軍內部討論時,眾將領都認為,堅守淝水,晉軍不能過河。待後續大軍抵達,即可徹底擊潰晉軍。因此不能接受晉軍的建議。
但是,苻堅求勝心切,不同意眾將領的意見,說:「我軍只要稍稍後退,等晉軍一半過河,一半還在渡河時,用精銳的騎兵沖殺上去,我軍肯定能大獲全勝!」
於是,秦軍決定後退。苻堅沒有料到,秦軍是臨時拼湊起來的,指揮不統一,一接到後退的命令,以為前方打了敗仗,慌忙向後潰逃。謝玄見敵軍潰退,指揮部下快速渡河殺敵。秦軍在潰退途中,丟棄了兵器和盔甲,一片混亂,自相踐踏而死的不計其數。那些僥幸逃脫晉軍追擊的士兵,一路上聽到呼呼的風聲和鶴的鳴叫聲,都以為晉軍又追來了,於是不顧白天黑夜,拚命地奔逃。就這樣,晉軍取得了「淝水之戰」的重大勝利。這就是「風聲鶴唳」的典故。
3.成語「投鞭斷流」,當苻堅決定南侵東晉時,遭朝中大臣勸諫,指出東晉由漢族人建立,受國人擁戴;而且有長江天險,不易攻下,但驕傲的苻堅卻不屑地回應:「我坐擁百萬大軍,只要我一聲令下,所有士兵把他們的鞭投入區區長江,足可把長江水斷流,長江天險還有什麼好怕的?」後人以「投鞭斷流」形容軍隊陣容鼎盛,或實力強大的機構人才輩出等。
典故:「以吾之眾旅,投鞭於於江足斷其流。」典出《晉書˙卷一一四˙苻堅載記》下。
4.成語:馬有垂韁之義,此典故寓意為:牲畜尚且懂得知恩圖報。
典故:出自《異苑》,說的是前秦世祖皇帝苻堅在與敵人的一次交仗中,不幸戰敗,落荒而逃,不料一失足掉在了山洞裡,爬又爬不上來。在這個鈞一發之際,他的坐騎突跪在澗邊,將韁繩垂了下來,苻堅抓住韁繩爬上來,才脫了大難。與《太平廣記》里的『狗有濕草之恩』成對偶句,引用時,往往一同出現,比如《鏡花緣》里那段:馬有垂韁之義, 犬有濕草之恩, 羊羔跪乳報母恩, 猿偷仙果自奔。 蛛織羅網護體, 鼠盜余糧防身, 梅鹿見食等成群, 無義之人可恨!
F. 有關戰爭的成語故事:投鞭斷流
成語故事之投鞭斷流:
據北魏.崔鴻《前秦錄》載,東晉孝武帝太元年間,前秦內苻堅統一北方後,決容心調集百萬大軍,乘勢一舉消滅東晉,統一全中國。苻堅召集群臣商議,但大臣們多不贊成,其中有一位名叫石越的下屬勸阻說:「從星象來看,今年不適合南進。何況晉據著長江的險固,其君王又深獲人民擁戴。我們不如暫時固守國力,生產整軍,等晉內部松動,再伺機攻伐。」苻堅很不以為然地說:「星象之事,不盡可信。至於長江,春秋時的吳王夫差和三國時的吳主孫皓,他們都據有長江天險,最後仍不免滅亡。現在朕有近百萬大軍,光是把馬鞭投進長江,就足以截斷江流,還怕甚麼天險?」苻堅不顧大臣們反對,執意出兵伐晉,親自率領八十萬大軍,逼臨淝水,准備攻打東晉。東晉派大將謝玄、謝石帶領八萬精兵抗敵。苻堅輕敵,想憑藉優勢快攻,卻遭到晉軍頑強抵抗,並在「淝水」被晉軍打敗,前秦從此一蹶不振。成語「投鞭斷流」從原文中「吾之眾投鞭於江,足斷其流」演變而出,後用來比喻軍旅眾多,兵力強大。
G. 苻堅歷史人物有關的成語
苻堅歷史抄人物有關的成語——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投鞭斷流。
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fēng shēng hè lì,cǎo mù jiē bīng
【解釋】唳:鳥鳴。聽到風聲和鶴叫聲,都疑心是追兵。形容人在驚慌時疑神疑鬼。
【出處】《晉書·謝玄傳》:「聞風聲鶴唳,皆以為王師已至。」
【結構】復句式成語
【用法】作定語、分句;可分開使用
【近義詞】驚惶失措
【例句】狼狽逃竄的匪徒~,嚇得魂不附體。
【成語故事】東晉時期,前秦國王苻堅企圖消滅東晉,東晉宰相謝安派謝石為征討大都督,分兵三路夾擊秦軍。苻堅登上壽陽城,看見晉君陣容整齊有些畏懼。晉軍用計圍攻苻堅的秦軍,秦軍大敗,在潰逃中聽到風聲或鶴叫聲,看到草木陰影,都以為是追兵。
H. 苻堅的成語故事
苻堅的成語故事:
草木皆兵[ cǎo mù jiē bīng ]
公元383年,前秦苻堅出兵攻版晉,前鋒在安徽壽權春洛澗被晉軍打敗。苻堅登壽春城瞭望,看到晉兵布陣嚴整,又望見八公山上的草木,以為都是晉兵,認為遇到了勁敵,因而感到害怕。後來就用草木皆兵形容神經過敏、疑神疑鬼的驚恐心理。
I. 搜索幾個有關古代傳說的成語故事
原憲桑樞
原憲是孔子的弟子。他的小屋是茅草搭的,門是蒿草編成的,門樞是桑樹條。子貢穿著雪白的衣服、駕著高大的馬車來拜訪他。原憲戴著破裂開口的帽子、柱著藜木拐杖開門迎接他。子貢問:「您生病了嗎?」原憲說:「我聽說,沒有財產叫貧困,學道而不能身體力行叫病,我是貧困不是生病。」子貢聽了面有愧色。
耶酥對門徒們說:「我告訴你們,不要為吃什麼擔憂,也不要為穿什麼憂慮。因為生命勝於飲食,身體勝於衣服。」
「原憲桑樞」喻指安貧樂道。
白駒過隙
.人的生命太短暫,莊子說:「在天地間,人的生命就像白色駿馬在細小的縫隙前一躍而過。」但是要是不明白生命的真正意義,再長壽也是枉然。蘇軾說:「曾經有三個老人相遇,問他們的年齡。一人說:『我記不清我的年齡了,但記得少年時和盤古是好朋友。』一人說:『海水變成桑田時,我就放下一個籌碼,現在我的籌碼已經堆滿十間屋子了。』一人說:『我吃蟠桃時,把桃核扔在昆侖山下,現在桃核已經和昆侖山一樣高了。』以我來看,這三人和蜉蝣朝菌(都只能活幾個時辰)也沒有什麼區別。」
「白駒過隙」形容時間過得極快。
一手遮天
李斯原是楚國上蔡人,後來到了秦國,勸說秦王,用金錢收買六國的諸侯大臣,收買不了的,就派人刺殺;離間六國的關系,然後派兵攻打。二十多年後,秦王統一了天下。李斯又上書說:「天下會大亂,是因為有各種學說流派,人聽進去了,心裡就會想別的。現在天下統一了,請制訂完備的法令,請將諸子百家的書全部毀掉,天下就太平了。」秦始皇照辦了。
晚唐詩人曹鄴說:「用欺騙挑撥來獲取國家利益是不對的,用法律來限制人民的思想是自取滅亡。一個人的手要掩住天下人的眼睛,這怎麼可能呢!(難將一人手,掩得天下目。)」
「一手遮天」形容仗勢弄權,欺上瞞下。
草木皆兵
東晉時代,秦王苻堅控制了北部中國。公元383年,苻堅率領步兵、騎兵90萬,攻打江南的晉朝。晉軍大將謝石、謝玄領兵8萬前去抵抗。苻堅得知晉軍兵力不足,就想以多勝少,抓住機會,迅速出擊。誰料,苻堅的先鋒部隊25萬在壽春一帶被晉軍出奇擊敗,損失慘重,大將被殺,士兵死傷萬余。秦軍的銳氣大挫,軍心動搖,士兵驚恐萬狀,紛紛逃跑。此時,苻堅在壽春城上望見晉軍隊伍嚴整,士氣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見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晉軍的士兵一樣。苻堅回過頭對弟弟說:「這是多麼強大的敵人啊!怎麼能說晉軍兵力不足呢?」他後悔自己過於輕敵了。
出師不利給苻堅心頭蒙上了不祥的陰影,他令部隊靠淝水北岸布陣,企圖憑借地理優勢扭轉戰局。這時晉軍將領謝玄提出要求,要秦軍稍往後退,讓出一點地方,以便渡河作戰。苻堅暗笑晉軍將領不懂作戰常識,想利用晉軍忙於渡河難於作戰之機,給它來個突然襲擊,於是欣然接受了晉軍的請求。
誰知,後退的軍令一下,秦軍如潮水一般潰不成軍,而晉軍則趁勢渡河追擊,把秦軍殺得丟盔棄甲,屍橫遍地。苻堅中箭而逃。
故事出自《晉書?苻堅?載記》。成語「草木皆兵」,形容神經過敏、疑神疑鬼的驚恐心理。
你可以關注我的微信訂閱好:微happy 我會為您解答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