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策成語及意思
一、門庭若市 [ mén tíng ruò shì ]
【解釋】:庭:院子;若:象;市:集市。門前和院子里人很多,象市場一樣。原形容進諫的人很多。現形容來的人很多,非常熱鬧。
【出自】:西漢 劉向《戰國策·齊策一》:「群臣進諫,門庭若市。」
【譯文】:許多臣民都來進言規勸,宮門口和院子里好像鬧市一樣
【典故】:戰國時,齊國的相國鄒忌,身材高大容貌端莊。他為勸說齊威王放開言路,鼓勵群臣進諫,就給齊威王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一天早晨,他穿好朝服.戴好帽子,對著鏡子端詳一番,然後問他的妻子說:「我和城北徐公比較起來,誰長得英俊。「你英俊、極了,徐公怎麼比得上你呢?」妻子說。
徐公是齊國出名的美男子,鄒忌聽了妻子的活,並不太敢相信自己真的比徐公英俊,於是他又去問他的愛妾,愛妾回答說:「徐公怎能比得上你呢?」
第二天,鄒忌家中來了一位客人,鄒忌又問了客人,客人說:「徐公哪有你這樣俊美呢?」過了幾天,正巧徐公到鄒忌家來拜訪,鄒忌便乘機仔細地打量徐公,拿他和自己比較。結果,他發現自己實在沒有徐公漂亮。
於是,他對齊威王說:「我本來不如徐公漂亮,但妻、妾、客人都說我比他漂亮,這是因為妻偏護我,妾畏懼我,客人有事求我,所以他們都恭維我,不說真話。而我們齊國地方這么大,宮中上下,誰不偏護你,滿朝文武,誰不畏懼你,全國百姓誰不希望得到你的關懷,看來恭維你的人一定更多,你一定被蒙蔽得非常嚴重了!」
鄒忌又勸諫說:「現在齊國地方千里,城池眾多,大王接觸的人也比我多得多,所受的蒙蔽也一定更多。大王如能開誠布公地徵求意見,一定對國家有益。」
齊威王聽了,覺得很有道理,立刻下令說「無論是誰,能當面指出我過失的,給上賞;上奏章規勸我的,給中賞;在朝廷或街市中議論我的過失,並傳到我耳中的,給下賞!」命令一下,群臣前去進諫的,一時川流不息,朝廷門口每天像市場一樣熱鬧。
二、曠日持久 [ kuàng rì chí jiǔ ]
【解釋】:曠:荒廢,耽誤。荒廢時間,拖得很久。
【出自】:西漢 劉向《戰國策·趙策四》:「今得強趙之兵,以杜燕將,曠日持久,數歲,令士大夫餘子之力,盡於溝壘。」
【譯文】:現在得到強大的趙國的軍隊,以杜燕將,曠日持久,幾年,讓士大夫我兒子的力量,全部在溝壘。
【典故】:戰國時期,有個名叫榮蚠的人,被燕國封為高陽君,並派他為統帥,帶領軍隊攻打趙國(今河北南部、山西北部一帶)。榮蚠很會打仗,趙王得到消息後,非常害怕,立即召集大臣商議對策。國相趙勝想出一個辦法,說道:「齊國的名將田單,善勇多謀。我國割三座城池送給齊國,以此作條件,請田單來幫助我們帶領趙軍作戰,一定可以取得勝利。」
但大將趙奢不同意這么做,他說:「難道我們趙國就沒有大將領兵了嗎?仗還沒有打,就先要割三座城池給齊國,那怎麼行啊!我對燕軍的情況很熟悉,為什麼不派我領兵抵抗呢?」
趙奢還進一步分析道:「第一,即使田單肯來指揮趙軍,我國也不可能一定取勝,也可能敵不過榮蚠,那就是白請他來了;第二,如果田單確實有本領,但他未必肯為我國出力,因為我國強大起來,對他們齊國稱霸不是很不利嗎?因此,他不可能會為我國的利益而認真地對付燕軍。」
接著,趙奢又說:「田單要是來了他一定會把我們趙國的軍隊拖在戰場上,『曠日持久』,荒廢時間。這樣長久地拖下去,幾年之後,會把我國的人力、財力、物力消耗掉。後果不堪設想!」 但是,趙孝成王和國相趙勝還是沒有聽趙奢的意見,仍然割讓三城,聘請齊國的田單來當趙軍的統帥。
結果,不出所料,趙國投入了一場得不償失的消耗戰,付出了很大的代價,只奪取了燕國一個小城,卻沒有獲得理想的勝利。
三、四分五裂 [ sì fēn wǔ liè ]
【解釋】:形容不完整,不集中,不團結,不統一。
【出自】:西漢 劉向《戰國策·魏策一》:「張儀為秦連橫說魏王曰:『魏南與楚而不與齊,則齊攻其東;東與齊而不與趙,則趙攻其北;不合於韓,是韓攻其西;不親於楚,則楚攻其南:此所謂四分五裂之道也。』」
【譯文】:張儀為秦國連橫游說魏襄王說:『魏國向南親近楚國與齊國而不,那齊國攻打城東;東邊和齊國而不與趙,那趟從北面進攻;不符合在韓國,這是韓國攻打他的西;不親附楚國,那麼楚國就會攻打魏國的南:這就是四分五裂的方法。』
【典故】:戰國後期,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後日益強大,其他諸侯國害怕秦國強大就採取「合縱」的辦法聯合抗秦。秦惠王任用魏國人張儀為相,到各國宣揚「連橫」的策略,離間六國,威脅和引誘六國依附秦國。在張儀的活動下,六國聯盟馬上四分五裂。
四、食不甘味 [ shí bù gān wèi ]
【解釋】:甘味:感到味道好。吃東西都覺得沒有味道。形容心裡有事,吃東西也不香。
【出自】:西漢 劉向《戰國策·齊策五》:「秦王恐之,寢不安席,食不甘味。」
【譯文】:秦王害怕,睡不安,吃不香。
【典故】:戰國後期,有齊、秦、燕、楚、趙、魏、韓七國,其中七雄之一的秦國是最為強大,它經常侵犯其他國家有一年,秦惠文王派使者去見楚威王,要挾說:「 如果楚國不服從秦國,秦國就要出兵伐楚。楚威王聞聽大怒,下令把秦國使者驅逐出境。但楚威王又因實力不足而焦慮不安,如果強秦發兵入侵該如何辦呢?
恰在這時說客蘇秦(曾任趙國相國、武安侯)前來拜他勸楚威王與趙、魏等國聯合起來抗秦。楚威王一聽,十分高興,說:「非常感謝你的妙計,我正為這件事『卧不安席,食不甘味』呢,現在就按你的計策去做。」
五、扶老攜幼 [ fú lǎo xié yòu ]
【解釋】:攜:拉著,帶領。攙著老人,領著小孩。
【出自】:西漢 劉向《戰國策·齊策四》:「夫至百里,民扶老攜幼,迎君道中。」
【譯文】:你走了數百里,攙著老人,領著小孩,迎接您在半路上。
【典故】:春秋時候,齊國有一位叫做孟嘗君的人,他在家裡養了三千個食客,孟嘗君把這些人分成上、中、下三種等級。上等的客人每天都可以吃到大魚大肉,出門的時候還有車子可以坐;中等的客人每天只有吃到魚和菜;下等的客人每天吃到的就只有蔬菜而已。
有一天,孟嘗君的朋友介紹一個叫做馮諼(音:宣)的人到孟嘗君家,孟嘗君問他的朋友:「這個叫馮諼的人有什麼專長呀?」朋友想了很久說:「好像沒什麼專長耶!」孟嘗君聽了之後,就不怎麼理會馮諼,家裡的傭人看到孟嘗君不理馮諼,以為主人瞧不起馮諼,通通把馮諼當下等的客人招待。
馮諼心裡很不高興,天天發牢騷:「既然大家都瞧不起我,我乾脆離開算了!」孟嘗君知道以後,就把馮諼由下等的客人升為上等的客人,還送給馮諼的母親吃的和用的東西,馮諼心想:「孟嘗君對我這么好,我一定要找機會報答他!」
有一次,孟嘗君派馮諼到薛地去討債,馮諼就假裝是孟嘗君下的命令,叫所有欠孟嘗君錢的人不用還錢,替孟嘗君買了個「義」的好名聲!而孟嘗君卻不知是為其好,並怪罪馮諼。
後來孟嘗君被齊王國君解除了相國的官位,回到薛地去住的時候,薛地的人民都熱烈地歡迎孟嘗君。人們帶著老人,甚至連孩子也抱了出來,出城百里相迎。孟嘗君笑道:「先生給我買的『義』,我看到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門庭若市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曠日持久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四分五裂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食不甘味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扶老攜幼
B. 有哪些成語出自《戰國策》及出處
出自《戰國策》的成語:
一塵不染——聖人具有三者之德,而無一塵之累.
大庭廣眾——以敞大眾.
兩敗俱傷——今兩虎爭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傷.
南轅北轍——猶至楚而北行也.
亡羊補牢——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曰:今日不出,明日
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並擒之.
羽毛未豐——寡人聞之,毛羽不豐滿者,不可以高飛.
引錐剌股——讀書欲睡,引錐自剌其股,血流至足.
門庭若市——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
反璞歸真——顏斶知足矣,歸反於璞,則終身不辱也.
狡兔三窟——狡兔有叄窟,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請為君復鑿二
窟.
狐假虎威——虎得狐,狐曰:子勿敢食我,天帝使我長百獸,字若以我為不信,吾為子先
行,子隨我後,百獸見我敢有不走者?虎以為然,遂與之偕行,獸見皆走,虎不知獸之畏
己,以為畏狐也.
驚弓之鳥——弓弦響,驚密林之鳥.
安步當車 《戰國策·齊策四》
不遺餘力 《戰國策·趙策》
不翼而飛 《戰國策·秦策》
側目而視 《戰國策·秦策》
反璞歸真 《戰國策·齊策》
高枕無憂 《戰國策·魏策一》
汗馬功勞 《戰國策·楚策》
狐假虎威 《戰國策·楚策一》
畫蛇添足 《戰國策·齊策二》
揮汗成雨 《戰國策·齊策一》
狡兔三窟 《戰國策·齊策四》
門庭若市 《戰國策·齊策一》
亡羊補牢 《戰國策·楚策四》
請及時採納
C. 出自戰國策的成語及解釋
我補充一些有出處的,有解釋:
安步當車 ——現多用以表示不乘車,而從容不迫地步行。安:安詳,不慌忙;安步:緩緩步行。用慢步行走當做坐車。《戰國策·齊策四》:「晚食以當肉,安步以當車,無罪以當貴,清靜貞正以自虞。」
不遺餘力 ——不遺餘力的意思:把全部力量都使出來,一點不保留。《戰國策·趙策三》:「秦之攻我也,不遺餘力矣,必以倦而歸也。」《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秦不遺餘力矣,必且欲破趙軍。」
不翼而飛——比喻物品突然丟失。也比喻事情傳播得很迅速。《戰國策·秦策三》:「眾口所移,毋翼而飛。」
側目而視 ——形容憎恨或畏懼而又憤恨;形容拘謹畏懼的樣子;易誤解為尊敬。《戰國策·秦策一》「妻側目而視,側耳而聽。」
反璞歸真 ——去掉外飾,還其本質。比喻回復原來的自然狀態。《戰國策. 齊策》記載: 「反璞歸真, 則終生不辱」高枕無憂 ——比喻平安無事,不用擔憂。也比喻放鬆警惕。《戰國策·齊策四》:「事秦,則楚韓必不敢動,無楚韓之患,則大王高枕而卧,國必無憂矣。」
汗馬功勞 ——比喻征戰勞苦。原指在戰爭中立下的大功勞。現泛指大的功勞。《戰國策·楚策》
狐假虎威 ——用來比喻借著有權者的威勢欺壓他人、作威作福《戰國策·楚策一》
畫蛇添足——比喻做了多餘的事,反而有害無益,徒勞無功。 《戰國策·齊策二》
揮汗成雨—— 揮:灑,潑。形容人多。用手抹汗,汗灑下去就跟下雨一樣,也形容出汗多。《戰國策·齊策一》:「連衽成帷,舉袂成幕,揮汗成雨。」 狡兔三窟——意思是狡兔三窟才免去死亡危險,你只有一處安身之所,不能高枕無憂啊。《戰國策·齊策四》:「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
門庭若市——指門前像市場一樣。形容來的人很多,非常熱鬧。《戰國策·齊策一》的:「群臣進諫,門庭若市。」亡羊補牢——羊因為羊圈的空缺被狼叼走了再去修補羊圈,還不算晚。比喻出了問題以後想辦法補救,可以防止繼續受損失 。《戰國策·楚策四》:「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
D. 出自《戰國策》的成語有哪些
出自《戰國策》的成語:
驚弓之鳥、安步當車、不遺餘力、不翼而飛、反璞歸真、高枕無憂、汗馬功勞、狐假虎威、畫蛇添足、揮汗成雨、狡兔三窟、門庭若市、亡羊補牢 。
1、驚弓之鳥
解釋:被弓箭嚇怕了的鳥不容易安定。比喻經過驚嚇的人碰到一點動靜就非常害怕。
出自:戰國·佚名《戰國策·楚策四》:「黷武之眾易動,驚弓之鳥難安。」
翻譯:濫用武力的軍隊容易動,被弓箭嚇怕了的鳥不容易安定。
示例:紹聞是驚弓之鳥,嚇了一跳。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八十一回
語法:偏正式;作主語、賓語;含貶義。
2、安步當車
解釋:安:安詳,不慌忙;安步:緩緩步行。以從容的步行代替乘車。
出自:戰國·佚名《戰國策·齊策四》:「晚食以當肉,安步以當車,無罪以當貴,清靜貞正以自虞。」
翻譯:晚點吃飯等餓了再吃就會覺得美味,慢步走不累而且平穩就象車一樣,不求有多好,只要沒作錯什麼就是好,一直保持清靜,這樣是自己最喜歡的娛樂方式。
示例:每日到局只要把照例的公事辦完,立刻回公館吃飯,一到下午,便一個人安步當車,出門逍遙自在去了。 ——清·李寶嘉《中國現在記》第七回
語法:偏正式;作謂語;中性,形容輕松緩慢地行走。
3、不遺餘力
解釋:遺:留;餘力:剩下的力量。把全部力量都使出來,一點不保留。
出自:戰國·佚名《戰國策·趙策三》:「秦之攻我也,不遺餘力矣,必以倦而歸也。」
翻譯:秦國攻打我國,把所有的力量全部使出來,必然會感到疲倦然後回去。
示例:委員和事,調停惟賴孔方;紳士責言,控訴不遺餘力。 ——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四回
語法:動賓式;作謂語、定語、狀語;用於人全力以赴。
4、門庭若市
解釋:庭:院子;若:象;市:集市。門前和院子里人很多,象市場一樣。原形容進諫的人很多。現形容來的人很多,非常熱鬧。
出自:戰國·佚名《戰國策·齊策一》:「群臣進諫,門庭若市。」
翻譯:許多臣民都來進言規勸,宮門口和院子里好像鬧市一樣。
語法:主謂式;作謂語、定語;用於家庭、商業、服務場所。
5、高枕無憂
解釋:墊高枕頭睡覺,無憂無慮。比喻思想麻痹,喪失警惕。
出自:戰國·佚名《戰國策·魏策一》:「事秦,則楚韓必不敢動,無楚韓之患,則大王高枕而卧,國必無憂矣。」
翻譯:侍奉秦國,楚國和韓國一定不敢行動,沒有楚韓的擔憂,大王就可以無憂無慮,國家必須不擔心了。」
示例:孔明已死,我等皆高枕無憂矣。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百四回
翻譯:孔明已經死了,我們都高枕無憂了。
語法:偏正式;作謂語、狀語;用於勸告、指責等場合。
E. 出自《戰國策》的成語有哪些
扺掌而談《戰國策·秦策一》:「見說趙王於華屋之下,扺掌而談。」
交淺言深《戰國策·趙策四》:「夫望人而笑,是和也;言而不稱師,是庸說也;交淺而言深,是忠也。」
肩摩轂擊《戰國策·齊策一》:「臨淄之途,車轂擊,人肩摩。」
痛入骨髓《戰國策·燕策三》:「樊將軍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於骨髓,顧計不知所出耳!』」
卧不安席《戰國策·楚策一》:「寡人卧不安席,食不甘味,心搖搖如懸旌,而無所終薄。」
畫蛇添足《戰國策·齊策二》:「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一百十回:「將軍功績已成,威聲大震,可以止矣。今若前進,倘不如意,正如『畫蛇添足』...
狐假虎威《戰國策·楚策一》:「虎求百獸而食之,得狐。……虎以為然,故遂與之行。獸見之皆走,虎不知獸畏己而走也,以為畏狐也。」
南轅北轍《戰國策·魏策四》:「猶至楚而北行也。」
傷弓之鳥《戰國策·楚策四》;《晉書·苻生載記》:「傷弓之鳥,落於虛發。」
兵臨城下《戰國策·齊策二》:「齊必舉兵伐梁,梁、齊之兵連於城下不能去,王以其間伐韓。」
無可奈何《戰國策·燕策三》:「太子聞之,弛往,伏屍而哭極哀。既已無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史記·周本紀》:「禍成矣,載可奈何。」
前倨後恭《戰國策·秦策一》:「蘇秦曰:『嫂何前俾而後卑也。』」《史記·蘇秦列傳》:「蘇秦笑謂其嫂曰:『何前倨而後恭也?』」
三人成虎《戰國策·魏策二》:「夫市之無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狡兔三窟《戰國策·齊策四》:「狡兔有三窟,僅得兔其死耳。」
懸梁刺股西漢·劉向《戰國策·秦策一》:「(蘇秦)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東漢·班固《漢書》:「孫敬字文寶,好學,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寢,以繩系頭,懸屋...
倚門倚閭《戰國策·齊策六》:「女朝出而晚來,則吾倚門而望,女暮出而不還,則吾倚閭而望。」
安然無恙《戰國策·齊策》:「歲亦無恙耶?民亦無恙耶?王亦無恙耶?。」
亡羊補牢《戰國策·楚策》:「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
驚弓之鳥《戰國策·楚策四》;《晉書·王鑒傳》:「黷武之眾易動,驚弓之鳥難安。」
縱橫捭闔漢·劉向《戰國策序》:「蘇秦為從,張儀為橫,橫則秦帝,從則楚王,所在國重,所去國輕。」《鬼穀子·捭闔》:「捭之者,開也,言也,陽也;闔之者,閉也,默也,陰也...
安步當車《戰國策·齊策四》:「晚食以當肉,安步以當車,無罪以當貴,清靜貞正以自虞。」
公子王孫《戰國策·楚策四》:「不知夫公子王孫左挾彈,右攝丸,將加己乎十仞之上,以其類為招。」
王孫公子《戰國策·楚策四》:「不知夫公子王孫左挾彈,右攝丸,將加己乎十仞之上,以其類為招。」
圖窮匕見《戰國策·燕策三》:「秦王謂軻曰:『起,取武陽所持圖。』軻既取圖奉之。發圖,圖窮而匕首見。」
犬兔俱斃《戰國策·齊策三》:「韓子盧者,天下之疾犬也;東郭逡者,海內之狡兔也。韓子盧逐東郭逡,環山者三,騰山者五,兔極於前,犬廢於後,犬兔俱罷,各死其處。田父見之,無...
不自量力《左傳·隱公十一年》:「不度德,不量力。」《戰國策·齊策三》:「荊甚固,而薛亦不量其力。」
自不量力《戰國策·齊策三》:「荊甚固,而薛亦不量其力。」
同甘共苦《戰國策·燕策一》:「燕王弔死問生,與百姓同其甘苦。」
城北徐公《戰國策·齊策一》:「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
百發百中《戰國策·西周策》:「楚有養由基者,善射,去柳葉百步而射之,百發百中。」
曠日持久《戰國策·趙策四》:「今得強趙之兵,以杜燕將,曠日持久,數歲,令士大夫餘子之力,盡於溝壘。」
門庭若市《戰國策·齊策一》:「群臣進諫,門庭若市。」
憂國憂民《戰國策·齊策》:「寡人憂國愛民,固願得士以治之。」
國富兵強《韓非子·定法》:「是以其民用力勞而不休,逐敵危而不卻,故其國富而兵強。」《戰國策·齊策四》:「齊放其大臣孟嘗君於諸侯,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強。」
寧為雞口,不為牛後《戰國策·韓策一》:「臣聞鄙語曰:『寧為雞口,無為牛後。』今大王西面交臂而臣事秦,何以異於牛後乎?」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戰國策·趙策一》:「前世之不忘,後事之師。」
隨踵而至《戰國策·齊策三》:「子來,寡人聞之,千里而一士,是比肩而立,百世而一聖,若隨踵而至也,今子一朝而見七士,則士不亦眾乎!」
得寸進尺《老子·道德經》:「不敢進寸而退尺。」《戰國策·秦策三》:「王不如遠交而近攻,得寸則王之寸, 得尺亦王之尺也。」
左支右絀《戰國策·西周策》:「我不能教子支左屈右。」
寧為雞口,無為牛後西漢·劉向《戰國策·韓策一》:「臣聞鄙語曰:『寧為雞口,無為牛後。』今大王西面交臂而臣事秦,何以異於牛後?」
羽毛未豐《戰國策·秦策一》:「寡人聞之,毛羽不豐滿者不可以高飛。」
寢食不安《戰國策·齊策五》:「秦王恐之,寢不安席,食不甘味。」
揮汗成雨《戰國策·齊策一》:「連衽成帷,舉袂成幕,揮汗成雨。」
摩肩接踵《戰國策·齊策一》:「臨淄之途,車轂擊,人肩摩。」《宋史·李顯忠傳》:「入城,宣布德意,不戮一人,中原歸附者踵接。」
行百里者半九十《戰國策·秦策五》:「詩雲:『行百里者半九十。』此言末路之難也。」
遠交近攻《戰國策·秦策三》:「王不如遠交而近攻,得寸則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
見兔顧犬《戰國策·楚策四》:「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
比比皆是《戰國策·秦策一》:「犯白刃,蹈煨炭,斷死於前者,比是也。」宋·包拯《請救濟江淮飢民疏》:「年亢旱,民食艱阻,流亡者比比皆是。」
田父之功《戰國策·齊策三》:「田父見之,無勞倦之苦而擅其功。」
大璞不完《戰國策·齊策四》:「夫玉生於山,制則破焉。非弗富貴矣,然大璞不完。」
不遺餘力《戰國策·趙策三》:「秦之攻我也,不遺餘力矣,必以倦而歸也。」《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秦不遺餘力矣,必且欲破趙軍。」
猶豫不決《戰國策·趙策三》:「平原君猶豫未有所決。」《周書·賀拔勝傳》:「今乃頓兵不進,猶豫不決。」
百步穿楊《史記·周本紀》:「楚有養由基者,善射者也,去柳葉百步而射之,百發而百中之。」《戰國策·西周策》:「楚有養由基者,善射;去柳葉百步而射之,百發百中。」
白虹貫日《戰國策·魏策四》:「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昔者荊軻慕燕丹之義,白虹貫日,太子畏之。」
貿首之仇《戰國策·楚策二》:「甘茂與樗里疾,貿首之仇也。」
折沖尊俎《戰國策·齊策五》:「此臣之所謂比之堂上,禽將戶內,拔城於尊俎之間,折沖席上者也。」
抱怨雪恥《戰國策·燕策·樂毅報燕王書》:「若先王之報怨雪恥,夷萬乘之強國。」
干將莫邪《戰國策·齊策五》:「(蘇秦說齊閔王曰)今雖干將莫邪,非得人力,則不能割劌矣。」
米珠薪桂《戰國策·楚策三》:「楚國之食貴於玉,薪貴於桂。」
天府之國《戰國策·秦策一》:「田肥美,民殷富,戰車萬乘,奮擊百萬,沃野千里,蓄積饒多,地勢形便,此所謂天府,天下之雄國也。」
胡服騎射《戰國策·趙策二》:「今吾(趙武靈王)將胡服騎射以教百姓。」
積羽沉舟《戰國策·魏策一》:「臣聞積羽沉舟,群輕折軸。」
寢不安席《戰國策·齊策五》:「秦王恐之,寢不安席,食不甘味。」
曠日彌久《戰國策·趙策三》:「太子丹曰:『太傅這計,曠日彌久,心惛然,恐不能須臾。』」
兩虎相鬥《戰國策·秦策二》:「今兩虎諍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傷。」《史記·春申君列傳》:「天下莫強於秦楚,今聞大王欲伐楚,此猶兩虎相與斗。」
排難解紛《戰國策·趙策三》:「所貴於天下之士者,為人排患釋難解紛亂而無取也。即有所取者,是商賈之人也,仲連不忍為也。」
以一當十《戰國策·齊策一》:「一而當十,十而當百,百而當千。」《史記·項羽本紀》:「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
高枕無憂《戰國策·魏策一》:「事秦,則楚韓必不敢動,無楚韓之患,則大王高枕而卧,國必無憂矣。」
四分五裂《戰國策·魏策一》:「張儀為秦連橫說魏王曰:『魏南與楚而不與齊,則齊攻其東;東與齊而不與趙,則趙攻其北;不合於韓,是韓攻其西;不親於楚,則楚攻其南:此所謂四分...
門閭之望《戰國策·齊策六》:「王孫賈年十五,事閔王。王出走,失王之處。其母曰:『女朝出而晚來,則吾倚門而望;女暮出而不還,則吾倚閭而望。』」
曾母投杼《戰國策·秦策二》:「人告曾子母曰:『曾參殺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殺人。』織自若。……其母懼,投杼逾牆而走。夫以曾參之賢與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則慈母不能...
合從連衡《戰國策·秦策一》:「約從連橫,兵革不藏。」
揮汗如雨《戰國策·齊策一》:「連衽成帷,舉袂成幕,揮汗成雨。」
比肩而立《戰國策·齊策三》:「寡人聞之,千里而一士,是比肩而立;百世而一聖,若隨踵而至。」
招賢納士《戰國策·燕策一》:「燕昭王即位,卑身厚幣以招賢者。」元·馬致遠《陳摶高卧》第二折:「早則是澤及黎民,又待要招賢納士禮殷勤,幣帛降玄纁。」
甘苦與共《戰國策·燕策一》:「燕王弔死問生,與百姓同其甘苦。」
被山帶河《戰國策·楚策一》:「秦地半天下,兵敵四國,被山帶河,四塞以為固。」
接踵而至《戰國策·齊策三》:「子來,寡人聞之,千里而一士,是比肩而立,百世而一聖,若隨踵而至也,今子一朝而見七士,則士不亦眾乎!」
勢不兩立《戰國策·楚策一》:「秦之所害於天下莫如楚,楚強則秦弱,楚弱則秦強,此其勢不兩立。」
首身分離《戰國策·秦策四》:「刳腹折頤,首身分離。」
圖窮匕首見《戰國策·燕策三》:「秦王謂軻曰:『起,取武陽所持圖。』軻既取圖奉之。發圖,圖窮而匕首見。」
一舉成名《戰國策·秦策》:「然則是一舉而伯王之名可成也。」 唐·韓愈《唐故國子司業竇公墓誌銘》:「公一舉成名而東,遇其黨必曰:『非我之才,維吾舅之私。』」。」
積少成多《戰國策·秦策四》:「積薄而為厚,聚少而為多。」《漢書·董仲舒傳》:「聚少成多,積小致巨。」
長驅直入《戰國策·燕策二》:「輕卒銳兵,長驅至國。」漢·曹操《勞徐晃令》:「吾用兵三十餘年,及所聞古之善用兵者,未有長驅直入敵圍者也。」
反璞歸真《戰國策·齊策四》:「歸真反璞,則終身不辱。」
披堅執銳《戰國策·楚策一》:「吾被堅執銳,赴強敵而死。」《史記·項羽本紀》:「夫被(披)堅執銳,義不如公。」
前功盡棄《戰國策·西周策》:「公之功甚多,今公又以秦兵出塞,過兩周,踐韓,而以攻梁,一攻而不得,前功盡滅。」
天崩地坼《戰國策·趙策三》:「天崩地坼,天子下席。」
天崩地裂《戰國策·趙策三》:「天崩地坼,天子下席。」
早出晚歸《戰國策·齊策六》:「女朝出而晚來,則吾倚門而望。」
北宮嬰兒《戰國策·齊策四》:「北宮之女嬰兒子無恙耶?徹其環瑱,至老不嫁,以養父母,是皆率民而出於孝情者也,胡為至今不朝也。」
扶老攜幼《戰國策·齊策四》:「夫至百里,民扶老攜幼,迎君道中。」
歸真反璞《戰國策·齊策四》:「歸真反璞,則終身不辱。」
時不可失《戰國策·秦策四》:「臣聞敵不可易,時不可失。」
委肉虎蹊《戰國策·燕策三》:「是以委肉當餓虎之蹊,禍必不振矣。」
曾參殺人《戰國策·秦策二》:「人告曾子母曰:『曾參殺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殺人。』織自若。……其母懼,投杼逾牆而走。夫以曾參之賢與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則慈母不能...
F. 《戰國策》中的成語及由來簡介
百步穿楊、比比皆是、側目而談、抵掌而淡、前倨後恭、曾參殺人、兩虎相鬥、遠交近攻、積少成多、未路之難。
G. 出自《戰國策》的成語和俗語,帶解釋
出自《戰國策》的成語,如:門閭之望(父母對子女的期望)、顧犬補牢(比喻事情出了版差錯,宜立刻補救)、門庭權若市(廳堂熱鬧得像市集一樣)、狐假虎威(比喻弱小的人仗這強大的人給自己打氣)、畫蛇添足(比喻多餘的做法)、鷸蚌相爭(比喻兩敗俱傷的競爭)、驚弓之鳥(比喻受過驚嚇後,遇到一點兒情況就害怕得不得了)等
出自《戰國策》的俗語,如: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同比喻事情出了差錯,宜立刻補救也不算遲);寧為雞口,無為牛(寧可在小的地方獨立自主,也不能到局面大的地方任人支配)
如果您還有什麼不滿意的,請發消息給我,並附上問題的連接,謝謝(很辛苦的,記得加點分,謝謝)
H. 戰國策成語
出自《戰國策》的成語:
一塵不染——聖人具有三者之德,而無一塵之累。
大庭廣眾——以敞大眾。
兩敗俱傷——今兩虎爭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傷。
南轅北轍——猶至楚而北行也。
亡羊補牢——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曰:今日不出,明日
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並擒之。
羽毛未豐——寡人聞之,毛羽不豐滿者,不可以高飛。
引錐剌股——讀書欲睡,引錐自剌其股,血流至足。
門庭若市——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
反璞歸真——顏斶知足矣,歸反於璞,則終身不辱也。
狡兔三窟——狡兔有叄窟,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請為君復鑿二
窟。
狐假虎威——虎得狐,狐曰:子勿敢食我,天帝使我長百獸,字若以我為不信,吾為子先
行,子隨我後,百獸見我敢有不走者?虎以為然,遂與之偕行,獸見皆走,虎不知獸之畏
己,以為畏狐也。
驚弓之鳥——弓弦響,驚密林之鳥。
安步當車 《戰國策·齊策四》
不遺餘力 《戰國策·趙策》
不翼而飛 《戰國策·秦策》
側目而視 《戰國策·秦策》
反璞歸真 《戰國策·齊策》
高枕無憂 《戰國策·魏策一》
汗馬功勞 《戰國策·楚策》
狐假虎威 《戰國策·楚策一》
畫蛇添足 《戰國策·齊策二》
揮汗成雨 《戰國策·齊策一》
狡兔三窟 《戰國策·齊策四》
門庭若市 《戰國策·齊策一》
亡羊補牢 《戰國策·楚策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