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四字成語 » 正面典故成語大全

正面典故成語大全

發布時間: 2021-01-19 04:39:46

A. 歷史典故成語故事大全

聲名狼藉
秦始皇在世時,十分信任大將蒙恬、蒙毅兄弟。朝中有一個大臣,名叫趙高,此人身體強壯,並對法律很有研究。秦始皇提拔他為中車府令,並命他當自己的小兒子胡亥的老師。
有一次,趙高因為受賄舞弊,犯了大罪,剛好蒙毅受理這個案件,蒙毅對趙高一向有不好的看法,就按照法律判處趙高死刑。可是,秦始皇卻念趙高是個人才,並且教子有功,就赦免了他的罪,還為他恢復了官職。
趙高因此對蒙毅及其兄蒙恬大將軍恨之入骨。後來秦始皇出宮巡遊,在途中染疾病死。此時本應由公子扶蘇即位,可趙高卻乘機串通丞相李斯,立胡亥為秦二世,並用陰謀手段將公子扶蘇和大將蒙恬害死。
趙高掌握了朝廷大權後,對胡亥說:「先帝在世時本打算立你為太子,蒙毅不贊成。於是立了扶蘇,我看定得除掉此人,否則會有後患。」胡亥聽了,就把蒙毅抓起來,逼蒙毅自殺。
蒙毅知道自己逃不過劫難,便大罵了趙高一通,說道:「從前秦穆公殺了三位良臣殉葬,秦昭襄王殺白起,楚平王殺伍奢,吳王夫差殺伍子胥,這四個國君都因殺了良臣,他們的名聲在諸侯各國間非常壞。希望皇上要引以為戒,不要受奸臣的蒙蔽。」
說完,蒙毅自殺而亡。
畫地為牢
相傳在很久之前的社會里,人們都很自律,道德高尚,如果有人犯了錯誤,就在地上畫個圈把他限制住以示懲罰,即使這樣,哪怕他身邊空無一人,他也決不會提前走出圈子半步.相傳上古時刑律寬緩,在地上畫圈,令罪人立圈中以示懲罰, 如後代的牢獄。
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故士有畫地為牢,勢不可入,削木為吏,議不可對,定計於鮮也。」
《武王伐紂平話》卷中:「扞姬昌呴畫地為牢,刻木為吏;洽政恤民,囹圄皆空。」
《封神演義》第二三回:「文王曰:『武吉既打死王相,理當抵命。』隨即就在南門畫地為牢,豎木為吏,將武吉禁於此間。」後比喻將行動限定在某種范圍內,不得逾越。
撥雲見日
由於殺了無賴牛二,楊志被發配北京大名府留守司充軍。
大名府留守梁中書很欣賞楊志,有心要抬舉他,恐眾人不服,下令在教場中演武,給楊志機會。楊志高興的說:「小人武舉出身,曾做過殿司制使。這十八般武藝,自小習學。今日蒙恩相抬舉,如撥雲見日一般。楊志若得寸進,當效銜環背鞍之報。」
楊志果然武藝高強,在教場打敗了副牌軍周謹,又和正牌軍索超打得難解難分,看得眾人喝彩,梁中書就將他們兩個都提拔做了管軍提轄使。
「撥雲見日」比喻沖破黑暗見到光明。也比喻疑團消除,心裡頓時明白。
(出自《水滸傳》第十一、十二回)
厲兵秣馬的故事
僖公三十二年冬天,杞子從鄭國派人來告訴秦穆公說:「鄭國讓我掌管他們北門的鑰匙,如果偷偷派軍隊來,保管成功。」大臣蹇叔對秦穆公說:「調動大軍偷襲這么遠的國家,我們趕得精疲力乏,對方早就有了准備,不會有什麼作為的。而且行軍路線上千里,誰會不知道呢?」穆公不聽,派大軍東行。
秦軍到了鄭國的邊境滑地,遇到鄭國人弦高趕著十二頭牛要到周朝集市去賣。弦高趕快讓人回國報信,自己將牛獻給秦軍作犒勞,說:「我們大王聽說你們要從這里路過,派我來犒勞你們,請不要嫌棄禮物輕薄。」
鄭穆公得到弦高的消息,派人去查看,見杞子一夥正在整頓盔甲、磨兵器、喂馬,便對他們說:「你們留在我們鄭國時間也長了,我們國小物乏,聽說你們就要離開,就請便吧!」杞子就逃了。秦軍只好退了。
「厲兵秣馬」形容准備戰斗。
出自《左傳 僖公三十三年》
望洋興嘆的成語故事
在古代,黃河之水滔滔不絕,灌溉著兩岸的土地,孕育了中華文明,因此黃河被稱為神河。
有一年,秋雨使所有的河流暴漲,百川都匯進了黃河,黃河變得更加洶涌而寬闊,兩岸與河中沙洲之間連牛馬都分辨不清。於是黃河河神洋洋自得,認為自己就是天下最大的了。他順流而下,一直來到北海。他向東望去,卻看不到北海的邊際。於是河神收起了得意洋洋的表情,望著汪洋大海對北海海神感嘆道:「原先我自高自大,以為誰都比不上自己,今天我看到你這樣廣大,無邊無際,今天我要不來這里,我永遠都不會知道自己的無知。」
北海海神說:「我在天地間也只是大山裡的一個小石頭,四海在天地間也就是糧倉中的一粒米,我又有什麼廣大的呢?」
「望洋興嘆」比喻因為自己力量太小而感到無可奈何。
(出自《莊子秋水》)
出人頭地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縣)人。他的父親蘇洵和弟弟蘇轍都是北宋有名的文學家,被人們合稱為「三蘇」,而且都一起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
蘇軾小時候,天資聰穎,由於書讀得多,字也認得多,再加上文章寫得好,因而受到人們的稱贊。在一片贊揚聲中,蘇軾不免有些飄飄然。
有一天,便在自己書房門上手書一聯,以顯示自己的才華,聯文是:讀盡人間書,識遍天下字。對聯貼出之後,有一位老者專程來到蘇家,向蘇軾「求教」,請蘇軾認一認他帶來的書,書上全是寫著周朝時史籀創制的字。蘇軾開始滿不在乎,非常得意,可是接過書一看,書上的字一個也不認識,這對驕傲自滿的蘇軾是當頭一棒,他頓時面紅耳赤,只好向老者道歉。老者也沒說什麼,便含笑而去。蘇軾這時才感到自己太驕傲了,於是將書房門前對聯的上下聯前各添了兩個字,使思想境界為之升華,一幅具有遠大抱負的對聯展現在人們的眼前:「立志讀盡天下書,發憤識遍天下字。」
此後,蘇軾發奮讀書。二十歲的時候,已學得博古通今,便和弟弟蘇轍一起參加了京城的考試。當年的主考官是翰林學士歐陽修。歐陽修對當時文壇崇尚詭怪奇澀的文風很是反感,一律不加錄取。當他看到一篇《刑賞忠厚論》時,十分高興,便准備取為第一。由於試卷是密封的,歐陽修並不知道那文章是誰寫的。他想了想,覺得能寫出這樣的文章的人,除了他的弟子曾鞏之外,可能不會有別人了。為了避嫌,歐陽修就把蘇軾的卷子判為第二。等到發榜公布的時候,歐陽修才知道寫那篇好文章的人不是曾鞏,而是個叫蘇軾的年輕人,心裡便有些過意不去。
歐陽修得知《刑賞忠厚論》不是他的弟子曾鞏寫的,而是初出茅廬的蘇軾所寫,心裡覺得有點對不住蘇軾,竟讓他屈居第二。再看到蘇軾以後送來的文章,篇篇才學橫溢,更是贊嘆不已。於是寫信給當時聲望頗高的梅堯臣說:「蘇軾的文章實在是好,我應當讓路,使他高出我一頭。」成語「出人頭地」就是由此而來的。當時聽說此事的人都不以為然,認為歐陽修誇大了蘇軾的才學,等以後他們看到了蘇軾的文章以後才信服。
後來,蘇軾得到歐陽修等文壇名流的指點,文章越來越好,後來果然出人頭地,和歐陽修等人被後人並稱為「唐宋八大家」。
——《宋史·蘇軾傳》
四面楚歌
公元前203年12月,韓信把兵馬屯在垓(gāi,今安徽靈璧東南)下,布置了十面埋伏,要把霸王引到一個適當的地方,把他圍困起來。韓信故意拿話去激霸王,讓他氣得鼻孔噴火,頭頂冒煙才好。他編了四句話,叫士兵沖著楚營叫喊:「人心都背楚,天下已屬劉;韓信屯垓下,要斬霸王頭!」
霸王率領十萬大軍一直沖到垓下,沒碰著韓信,一看四面全是漢兵,楚軍進入了重圍。霸王帶領人馬只管向前沖,誰也抵擋不住。他見了韓信,更不肯放過。韓信一邊作戰,一邊後退。霸王追趕了好幾里地,殺散一批,又來了一批,殺出一層,還有一層。四面八方全是韓信「十面埋伏」的人。霸王轉過身來,跑回垓下大營去了。
夜裡,項羽聽到周圍漢營里的士兵唱的凈是楚人的歌。「四面楚歌」的成語就是從這兒來的。
霸王吃驚不小,他說:「難道楚軍都投降劉邦了,為什麼漢營中的楚人這么多呢?」說著他就在營帳里喝起悶酒來。他留戀他寵愛的美人虞姬,她常常侍候在身邊;還有那匹騎了五年的烏騅馬。想到這兒,霸王再也忍不住了,他悲壯憤慨地唱起自己作的詩歌來: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這首歌的意思是:力氣拔得起一座山,氣魄壓倒天下好漢,時運不利,烏騅馬不肯走。馬兒不跑怎麼辦,虞姬呀虞姬,你可怎麼辦。
項羽一連唱了幾遍,虞姬跟著一塊兒唱。他唱得流下幾行眼淚,伺候他的人全都哭了,不忍心抬頭看他。
霸王跨上烏騅,帶著八百子弟兵,猛虎似的沖出去,突出重圍,往南跑。他打算渡過淮河再往東去。霸王和八百子弟兵沿路殺散了漢兵。韓信、英布、周勃、樊噲他們分頭追趕。霸王拍著烏騅,飛一樣地直跑。等霸王渡過淮河,到了南岸,又跑了一程,就迷了道兒,不知道哪一條道兒可以通到彭城(今江蘇徐州)。
項羽就向一個莊稼人問路。那個莊稼人不願幫他,就說:「往左邊兒走。」霸王跟一百多個子弟兵就往左跑下去,跑了一陣,連道兒也沒了,前邊只是一片水窪地。他們的馬陷在泥濘里,連蹄子都不好拔出來。霸王這才知道受了騙,走錯了道,趕緊拉轉韁繩,再回到三岔路口,漢兵可已經追到了。
霸王往東南跑,到了東城(今安徽定遠東南),點了點人數,一共才二十八個騎兵,追上來的人馬有好幾千。霸王覺得沒法脫身了,就帶著二十八人上了山崗,對他們說:「我從起兵到現在八年了,親身作戰七十多次,戰無不勝,成了天下霸王。今天在這兒被圍,這是天數,不是我不會打仗。」
他把二十八個士兵分成四隊,說:「我先殺他們一個大將。你們跑下去到東山下會齊。」他大喊一聲,向一個漢將直沖過去,殺了一個漢將。
霸王到了東山下,那四隊二十八個子弟兵全都到了。漢兵趕來,又展開血戰。霸王專挑漢兵多的地方沖殺。他左刺右劈,又殺了漢軍的一個都尉和不少士兵。漢軍將士不敢逼近楚兵,遠遠地嚷著躲著。霸王點了點自己的人數,僅僅少了兩個。
霸王殺退了漢兵,帶著二十六個子弟兵一直往南,跑到了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烏江亭長盪著一隻小船等在那兒。他知道來的是霸王,就催他馬上渡河。他說:「江東雖小,可也有一千多里土地,幾十萬人口,大王還可以在那邊做王。這兒只有我這只船,請大王趕快渡過河去。」
霸王笑著對亭長說:「當初我跟江東子弟八千人渡過江來打天下,到今天他們全完了,我哪兒能一個人回去呢?就說江東父兄同情我,立我為王,我哪兒有臉見他們吶?」他接著又說:「這匹烏騅馬,我最喜愛,曾經一天跑過一千里地。我捨不得把它殺了。我知道您是個忠厚長者,我很感激您一片好意,這匹馬送給您。」
他和二十六個子弟都拿著短刀步行,跟漢兵交戰。他們殺了許多漢兵,自己也一個一個地倒下。末了只剩下霸王一個人。他身上受了十幾處傷,最後在烏江邊拔劍自殺了。
折沖樽俎
春秋中期,諸侯紛立,戰亂不息,中原的強國晉國謀劃攻打齊國。為了探清齊國的形勢,便派大夫范昭出使齊國。齊景公以盛宴款待范昭。席間,正值酒酣耳熱,均有幾分醉意之時,范昭借酒勁向齊景公說:「請您給我一杯酒喝吧!」景公回頭告訴左右待臣道:「把酒倒在我的杯中給客人。」范昭接過侍臣遞給的酒,一飲而盡。晏嬰在一旁把這一切看在眼中,厲聲命令侍臣道;「快扔掉這個酒杯,為主公再換一個。」依照當時的禮節,在酒席之上,君臣應是各自用個人的酒杯。范昭用景公的酒杯喝酒違反了這個禮節,是對齊國國君的不敬,范昭是故意這樣做的,目的在於試探對方的反應如何,但還是為晏嬰識破了。
范昭回國後,向晉平公報告說:「現在還不是攻打齊國的時候,我試探了一下齊國君臣的反應,結果讓晏嬰識破了。」范昭認為齊國有這樣的賢臣,現在去攻打齊國,絕對沒有勝利的把握,晉平公因而放棄了攻打齊國的打算。靠外交的交涉使敵人放棄進攻的打算,即現在「折沖樽俎」這個典故,就是來自晏嬰的事跡。孔子稱贊晏嬰的外交表現說:「不出樽俎之間,而折沖千里之外」,正是晏子機謀的真實寫照。
成也蕭何 敗也蕭何
韓信經蕭何舉薦被劉邦任為大將軍,為漢朝的建立立下很大功勞,漢朝建立後被封為楚王。晚年的劉邦最怕在自己百年之後,政權旁落他人,為了劉姓政權的長治久安,必須鏟除隱患。他認為在諸位將領中,功勞最大、才能最強、威望最高的功臣,就是最危險的敵人。因此,韓信首當其沖。可是,除掉韓信談何容易!劉邦明白就是自己出馬也未必能取勝,其他諸將更不是韓信的對手。
劉邦先是用計生擒了韓信。此時的韓信才明白過來,感嘆地說:「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定,我固當烹。」劉邦將韓信押回京城後,念其功高且又無罪證,又赦免了韓信,改封淮陰侯。
削去了王位的韓信,心想自己為興建漢室出生入死,最後落得個如此下場,既然你劉邦無情,休怪我韓信無義。韓信私下與被任命為趙國相的陳稀相約,陳稀在北方舉事,韓信在長安響應。
公元前215年(漢高祖十年),陳稀果然舉兵反叛。劉邦親自帶兵平叛,長安空虛。韓信准備在長安舉事,不幸走漏了消息,有人向呂後告發韓信准備謀反。呂後想把韓信召進宮來,又怕他不肯就範,就同蕭何商議。最後,由蕭何出面,假稱北方傳回捷報:叛軍已敗,陳稀已死,邀請韓信進宮向呂後賀喜。韓信哪裡想到極力舉薦自己而且一向過從甚密的蕭何會是殺害自己的主謀。結果韓信剛入宮門,就被事先埋伏好的武士一擁而上,捆綁起來。呂後將這一代名將帶至長樂宮鍾室,殘忍地殺害了。
民間因此有「成也蕭何(韓信成為大將軍是蕭何推薦的),敗也蕭何(韓信被殺是蕭何出的計謀)」的說法。後來用「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來比喻事情的成敗、好壞都由一個人造成。不過韓信等一類將領,自以為立有戰功,應當割地稱王,但從人民要求統一的觀點看來,不消滅這些割據者,即使希望戰禍暫停也是不可能的。蕭何協助劉邦臣,削除異己,客觀上符合人民的利益,因為人民迫切需要休養生息。這是漢高祖劉邦政治上的大成功,也是蕭何輔佐劉邦做出的傑出貢獻。
韓信的成功是由於蕭何的大力推薦,韓信的敗亡,也是蕭何出的計謀。所以民間就由這個故事概括出「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一句俚語。宋人洪邁的《容齋續筆》記錄下這句話,並簡單探討了它的成因。

B. 出自歷史典故的成語有哪些

出自歷史典故的成語:

1、聲名狼藉

釋義:

聲名:名譽。 狼藉:雜亂不堪。 形容聲望和名譽敗壞到極點,不可收拾。該成語出自《史記·蒙恬列傳》。

典故故事:

秦始皇在世時,十分信任大將蒙恬、蒙毅兄弟。朝中有一個大臣,名叫趙高,此人身體強壯,並對法律很有研究。秦始皇提拔他為中車府令,並命他當自己的小兒子胡亥的老師。

有一次,趙高因為受賄舞弊,犯了大罪,剛好蒙毅受理這個案件,蒙毅對趙高一向有不好的看法,就按照法律判處趙高死刑。可是,秦始皇卻念趙高是個人才,並且教子有功,就赦免了他的罪,還為他恢復了官職。

趙高因此對蒙毅及其兄蒙恬大將軍恨之入骨。後來秦始皇出宮巡遊,在途中染疾病死。此時本應由公子扶蘇即位,可趙高卻乘機串通丞相李斯,立胡亥為秦二世,並用陰謀手段將公子扶蘇和大將蒙恬害死。

趙高掌握了朝廷大權後,對胡亥說:「先帝在世時本打算立你為太子,蒙毅不贊成。於是立了扶蘇,我看定得除掉此人,否則會有後患。」胡亥聽了,就把蒙毅抓起來,逼蒙毅自殺。

蒙毅知道自己逃不過劫難,便大罵了趙高一通,說道:「從前秦穆公殺了三位良臣殉葬,秦昭襄王殺白起,楚平王殺伍奢,吳王夫差殺伍子胥,這四個國君都因殺了良臣,他們的名聲在諸侯各國間非常壞。希望皇上要引以為戒,不要受奸臣的蒙蔽。」

說完,蒙毅自殺而亡。

2、撥雲見日

釋義:

撥開烏雲見到太陽。比喻沖破黑暗見到光明。也比喻疑團消除,心裡頓時明白。「撥雲見日」比喻沖破黑暗見到光明。也比喻疑團消除,心裡頓時明白。該成語出自《晉書·樂廣傳》。

典故故事:

晉代的樂廣為太尉賈充所賞識,被薦舉為河南尹。樂廣不願意出任外官,請好朋友、大文學家潘岳替自己寫一份辭呈。潘岳說:「你先將辭官的意思告訴我,方好動筆。」樂廣簡短地用一兩百個詞語表達意思,潘岳據之寫成洋洋灑灑的一篇名揚當時的《呈太尉辭河南尹表》。

大家都說:「樂廣不依靠潘岳的手筆,潘岳不依靠樂廣的設意,那麼就不會有這篇驚世之作。」

名士王衍,自視甚高,只佩服樂廣,他說:「我跟別人交談,總覺得對方話多,最近接觸樂廣,交談之後,才知道原來自己的話也多。真正言簡意賅的,天下只有樂廣一人。」

太子洗馬衛玠做了一個怪夢,日思夜想,得了心疾,茶飯無心,形憔神悴。樂廣去探病,問清底細,告訴衛玠說:「眼未見怪,怪從心生,心中無怪,病由何生?」衛玠頓時醒悟,病就好了。衛玠說:「樂廣胸中澄沏如水,疾病是上不了他的身的。」

衛玠的父親對樂廣的評價更高。他說:「樂廣是人中的水鏡,見到他,感到一片清明光潔,如同撥雲見天。」

後人將「撥雲見天」改為「撥雲見日」。

3、厲兵秣馬

釋義:

磨好兵器,喂飽戰馬。形容准備戰斗,也比喻事前做好准備工作。出自先秦·左丘明《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典故故事:

僖公三十二年冬天,杞子從鄭國派人來告訴秦穆公說:「鄭國讓我掌管他們北門的鑰匙,如果偷偷派軍隊來,保管成功。」大臣蹇叔對秦穆公說:「調動大軍偷襲這么遠的國家,我們趕得精疲力乏,對方早就有了准備,不會有什麼作為的。而且行軍路線上千里,誰會不知道呢?」穆公不聽,派大軍東行。

秦軍到了鄭國的邊境滑地,遇到鄭國人弦高趕著十二頭牛要到周朝集市去賣。弦高趕快讓人回國報信,自己將牛獻給秦軍作犒勞,說:「我們大王聽說你們要從這里路過,派我來犒勞你們,請不要嫌棄禮物輕薄。」

鄭穆公得到弦高的消息,派人去查看,見杞子一夥正在整頓盔甲、磨兵器、喂馬,便對他們說:「你們留在我們鄭國時間也長了,我們國小物乏,聽說你們就要離開,就請便吧!」杞子就逃了。秦軍只好退了。

4、望洋興嘆

釋義:

字面意思是在偉大的事物面前感嘆自己的渺小。現多比喻做事時因力量不夠或沒有條件而感到無可奈何。出自《莊子秋水》

典故故事:

在古代,黃河之水滔滔不絕,灌溉著兩岸的土地,孕育了中華文明,因此黃河被稱為神河。

有一年,秋雨使所有的河流暴漲,百川都匯進了黃河,黃河變得更加洶涌而寬闊,兩岸與河中沙洲之間連牛馬都分辨不清。於是黃河河神洋洋自得,認為自己就是天下最大的了。他順流而下,一直來到北海。他向東望去,卻看不到北海的邊際。

於是河神收起了得意洋洋的表情,望著汪洋大海對北海海神感嘆道:「原先我自高自大,以為誰都比不上自己,今天我看到你這樣廣大,無邊無際,今天我要不來這里,我永遠都不會知道自己的無知。」

北海海神說:「我在天地間也只是大山裡的一個小石頭,四海在天地間也就是糧倉中的一粒米,我又有什麼廣大的呢?」

5、出人頭地

釋義:

指高人一等。形容德才超眾或成就突出。出自《宋史•蘇軾傳》

典故故事: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縣)人。他的父親蘇洵和弟弟蘇轍都是北宋有名的文學家,被人們合稱為「三蘇」,而且都一起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

蘇軾小時候,天資聰穎,由於書讀得多,字也認得多,再加上文章寫得好,因而受到人們的稱贊。在一片贊揚聲中,蘇軾不免有些飄飄然。

有一天,便在自己書房門上手書一聯,以顯示自己的才華,聯文是:讀盡人間書,識遍天下字。對聯貼出之後,有一位老者專程來到蘇家,向蘇軾「求教」,請蘇軾認一認他帶來的書,書上全是寫著周朝時史籀創制的字。

蘇軾開始滿不在乎,非常得意,可是接過書一看,書上的字一個也不認識,這對驕傲自滿的蘇軾是當頭一棒,他頓時面紅耳赤,只好向老者道歉。老者也沒說什麼,便含笑而去。

蘇軾這時才感到自己太驕傲了,於是將書房門前對聯的上下聯前各添了兩個字,使思想境界為之升華,一幅具有遠大抱負的對聯展現在人們的眼前:立志讀盡天下書,發憤識遍天下字。

此後,蘇軾發奮讀書。二十歲的時候,已學得博古通今,便和弟弟蘇轍一起參加了京城的考試。當年的主考官是翰林學士歐陽修。歐陽修對當時文壇崇尚詭怪奇澀的文風很是反感,一律不加錄取。當他看到一篇《刑賞忠厚論》時,十分高興,便准備取為第一。

由於試卷是密封的,歐陽修並不知道那文章是誰寫的。他想了想,覺得能寫出這樣的文章的人,除了他的弟子曾鞏之外,可能不會有別人了。為了避嫌,歐陽修就把蘇軾的卷子判為第二。等到發榜公布的時候,歐陽修才知道寫那篇好文章的人不是曾鞏,而是個叫蘇軾的年輕人,心裡便有些過意不去。

歐陽修得知《刑賞忠厚論》不是他的弟子曾鞏寫的,而是初出茅廬的蘇軾所寫,心裡覺得有點對不住蘇軾,竟讓他屈居第二。再看到蘇軾以後送來的文章,篇篇才學橫溢,更是贊嘆不已。

於是寫信給當時聲望頗高的梅堯臣說:「蘇軾的文章實在是好,我應當讓路,使他高出我一頭。」成語「出人頭地」就是由此而來的。當時聽說此事的人都不以為然,認為歐陽修誇大了蘇軾的才學,等以後他們看到了蘇軾的文章以後才信服。

後來,蘇軾得到歐陽修等文壇名流的指點,文章越來越好,後來果然出人頭地,和歐陽修等人被後人並稱為「唐宋八大家」。

C. 含有典故的成語大全

月懷一雞 yuè huái yī jī 近義詞: 反義詞: 用法: 解釋: 「月懷一雞」指那些明知道自己錯了,卻故意拖延時間,不肯及時改正的人。 出處: (出自《孟子》) 例子: 謁後語: 謎語: 成語故事: 月懷一雞 孟子善於運用比喻來說明自己的主張。孟子說治理天下是很容易的事,只是君王想不想做的問題,並不是他能不能做。齊宣王問:「想不想做和能不能做有什麼區別?」孟子說:「挾著太山跨越北海,告訴人說:『我做不到』,是真的做不到;若是為長輩折條樹枝,告訴人說:『我做不到』,是不願意做,不是做不到啊!治理國家沒有挾太山超北海那樣難,只是折條樹枝那樣簡單。贍養我的父母,從而贍養別人的父母,愛護我的孩子,從而愛護別人的孩子,那麼治理天下就像翻一下手掌那麼容易……」 宋國大夫戴盈之決定減免百姓的部分捐稅,但又說:「今年年內還辦不到,請讓我先稍微減一些,等到明年再徹底實行,怎麼樣?」 孟子說:「現在有一個人每天偷鄰居家的一隻雞,有人勸他說:『這不是正派人的行為!』他便說:『好吧,我知道這不好了。這樣吧,請允許我少偷一點,原來每天偷一隻,以後改為每月偷一隻,到了明年,我就徹底洗手不幹了』—如果知道這種行為不合 於道義,就應該趕快停止,為什麼要等到明年呢?」 「月懷一雞」指那些明知道自己錯了,卻故意拖延時間,不肯及時改正的人。 (出自《孟子》)

D. 是典故的成語有哪些

首頁 成語詞典 成語謎語 歇後語 成語故事 成語接龍 成語文章 看圖猜成語

經典成語故事20個

中國人不可不知的20個成語典故
(一)鐵杵磨針

【典故】
唐朝著名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念書,常常逃學,到街上去閑逛。
一天,李白又沒有去上學,在街上東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覺到了城外。暖和的陽光、歡快的小鳥、隨風搖擺的花草使李白感嘆不已,「這么好的天氣,如果整天在屋裡讀書多沒意思?」
走著走著,在一個破茅屋門口,坐著一個滿頭白發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鐵杵。李白走過去,「老婆婆,您在做什麼?」
「我要把這根鐵杵磨成一個綉花針。 」老婆婆抬起頭,對李白笑了笑,接著又低下頭繼續磨著。
「綉花針?」李白又問:「是縫衣服用的綉花針嗎?」
「當然!」
「可是,鐵杵這么粗,什麼時候能磨成細細的綉花針呢?」
老婆婆反問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鐵杵為什麼不能磨成綉花針呢?」
「可是,您的年紀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別人深,沒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話,令李白很慚愧,於是回去之後,再沒有逃過學。每天的學習也特別用功,終於成了名垂千古的詩仙。
【釋讀】
無論做什麼事情,只要有恆心,一定會成功的,功夫不負有心人。我們的孩子們,如果在學業上能認真、努力、有恆心,成績好一定是沒有問題的。

(二)聞雞起舞

【典故】
晉代的祖逖是個胸懷坦盪、具有遠大抱負的人。可他小時候卻是個不愛讀書的淘氣孩子。進入青年時代,他意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深感不讀書無以報效國家,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知識,學問大有長進。他曾幾次進出京都洛陽,接觸過他的人都說,祖逖是個能輔佐帝王治理國家的人才。祖逖24歲的時候,曾有人推薦他去做官司,他沒有答應,仍然不懈地努力讀書。
後來,祖逖和幼時的好友劉琨一志擔任司州主簿。他與劉琨感情深厚,不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還有著共同的遠大理想:建功立業,復興晉國,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一次,半夜裡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一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說:「別人都認為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我偏不這樣想,咱們乾脆以後聽見雞叫就起床練劍如何?」劉琨欣然同意。於是他們每天雞叫後就起床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於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祖逖被封為鎮西將軍,實現了他報效國家的願望;劉琨做了都督,兼管並、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分發揮了他的文才武略。
【釋讀】
故事出自《晉書·祖逖傳》。成語「聞雞起舞」,形容發奮有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時振作。

(三)亡羊補牢

【典故】
這故事出自「戰國策」。戰國時代,楚國有一個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對楚襄王說: 「你在宮裡面的時候,左邊是州侯,右邊是夏侯;出去的時候,鄢陵君和壽跟君又總是隨看你。你和這四個人專門講究奢侈淫樂,不管國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縣北)一定要危險啦!」
襄王聽了,很不高興,生氣罵道:「你老糊塗了嗎?故意說這些險惡的話惑亂人心嗎?」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說:「我實在感覺事情一定要到這個地步的,不敢故意說楚國有什麼不幸。
如果你一直寵信這個人,楚國一定要滅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話,請允許我到趙國躲一躲,看事情究竟會怎樣。」 庄辛到趙國才住了五個月,秦國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陽城(今河南息縣西 北)。這才覺得庄辛的話不錯,趕緊派人把庄辛找回來,問他有什麼辦法;庄辛很誠懇地說:「我聽說過,看見兔子牙想起獵犬,這還不晚;羊跑掉了才補羊圈,也還不遲。……」
【釋讀】
這是一則很有意義的故事,只知道享樂,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結果必然是遭到悲慘的失敗無疑。
「亡羊補牢」這句成語,便是根據上面約兩句話而來的,表達處理事情發生錯誤以後,如果趕緊去挽救,還不為遲的意思。例如一個事業家,因估計事情的發展犯了錯誤,輕舉冒進,陷入失敗的境地。但他並不氣餒,耐心地將事情再想了一遍,從這次的錯誤中吸取教訓,認為「亡羊補牢」,從頭做起,還不算晚呢!

E. 關於典故的成語有哪些

1、負荊請罪
【拼音】: fù jīng qǐng zuì
【解釋】: 負:背著;荊:荊條。背著荊條向對方請罪。表示向人認錯賠罪。
【出處】: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舉例造句】: 我今特來尋賢弟,負荊請罪。
【典故】: 戰國時期,趙國有兩位重臣藺相如與廉頗,因藺相如多次立功,趙王封他為相國,廉頗不服氣,認為自己的武功蓋過他的嘴,藺相如為了社稷,對廉頗多次避讓。廉頗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後慚愧不已,便背負荊條向藺相如請罪。
2、望梅止渴
【拼音】: wàng méi zhǐ kě
【解釋】: 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會流涎,因而止渴。後比喻願望無法實現,用空想安慰自己。
【出處】: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假譎》:「魏武行役失汲道,軍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饒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聞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舉例造句】: 鸞拆書看了,雖然不曾定個來期,也當畫餅充飢,望梅止渴。
【典故】: 東漢末年,曹操帶兵攻打張綉,行軍途中沒有水,帶的水也早已喝完,士兵們渴得要命,紛紛停下乘涼,派出去找水的人也沒發現水源,曹操急中生智,傳令下去說前邊有一梅林,時下正是產梅子的季節可以用梅子解渴,士氣大振而快速前進。
3、破釜沉舟
【拼音】: pò fǔ chén zhōu
【解釋】: 比喻下決心不顧一切地干到底。
【出處】: 《史記·項羽本紀》:「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
【舉例造句】: 只要我們有破釜沉舟的決心,就能克服學習上的各種困難。
【典故】: 秦朝末年,秦王派大將章邯帶20萬大軍進攻諸侯國趙國,趙王派人向楚王求援,楚王讓宋義掛帥,項羽輔佐率軍救援,宋義故意拖延時機,項羽殺了宋義並率軍渡過漳水去援趙,他們把鍋砸了,把船沉入江底,作生死決戰,終於擊敗秦軍。
4、卧薪嘗膽
【拼音】: wò xīn cháng dǎn
【解釋】: 薪:柴草。睡覺睡在柴草上,吃飯睡覺都嘗一嘗苦膽。形容人刻苦自勵,發奮圖強。
【出處】: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越王勾路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卧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
【舉例造句】: 中國足球要想沖出亞洲,必須卧薪嘗膽,刻苦訓練。
【典故】: 春秋時期,吳王夫差打敗並俘虜了越王勾踐。勾踐給夫差餵了三年的馬,受盡折磨,回國後立志報仇復國,請范蠡幫助訓練軍隊,任用有賢能的人,自己親自參加勞動並堅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飯前均要嘗嘗一個苦膽,後來終於滅掉吳國。
5、四面楚歌
【拼音】: sì miàn chǔ gē
【解釋】: 比喻陷入四面受敵、孤立無援的境地。
【出處】: 《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舉例造句】: 在這四面楚歌里,憑你怎樣伶牙俐齒,也只得服從了。
【典故】: 楚漢相爭時期,項羽攻佔秦都以後,燒殺擄掠,人民怨聲載道。漢王劉邦趁機出擊想衣錦還鄉的項羽,讓大軍把項羽圍在垓下,並設下「四面楚歌」之計,項羽以為漢軍已經攻佔楚地,以為天要滅他,只好邊飲酒邊唱歌,悲壯自刎身亡。

F. 關於歷史典故的成語有哪些

1、望梅止渴[wàng méi zhǐ kě]: 曹操行軍途中,失去了有水源的道路,士兵們都很渴,於是他傳令道:「 前邊有一片梅子林,果實非常豐富,又酸又甜可以解除我們的口渴。」士兵聽後,嘴裡都流出了口水,(曹操)利用這個機會把士兵們帶領到前方有水源的地方。

2、三顧茅廬[sān gù máo lú] :公元207年冬至公元208年春,當時屯兵新野(今河南新野)的劉備,帶著大將關羽、張飛,三次到南陽郡鄧縣隆中(今襄陽隆中)諸葛草廬請諸葛亮出山輔佐的故事。此後傳為佳話,漸成典故,載《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出師表》。現在常用來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拜訪有專長的賢人。

3、四面楚歌[sì miàn chǔ gē] :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闋,美人和(hè 第四聲 附和,應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4、卧薪嘗膽[wò xīn cháng dǎn] :《史記》原文為:「越王勾踐返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卧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這里僅有「嘗膽」,沒有提到「卧薪」,這是蘇軾發揮想像,戲說孫權「卧薪嘗膽」而創作出來的成語。

5、背水一戰[bèi shuǐ yī zhàn]:楚漢相爭的時候,劉邦命手下大將韓信領兵攻打趙國。趙王帶了二十萬大軍在太行山的井陘關迎擊。 當時,韓信只帶了一萬二千人馬。為了打敗趙軍,他將一萬人駐扎在河邊列了一個背水陣。另外派兩千輕騎潛伏在趙軍軍營周圍。交戰後,趙營二十萬大軍向河邊的一萬漢軍殺來。漢軍面臨大敵,後無退路,只能拚死奮戰。這是潛伏的那兩千士兵乘虛攻進趙營。趙軍遭到前後夾擊,很快被韓信打敗。 戰後有人問韓信:「背水列陣乃兵家大忌,將軍為何明知故犯?」韓信笑著說:「置之死地而後生,這也是兵書上有記載的呀。」

G. 來自典故的成語有哪些

繩鋸木斷、水滴石穿、百煉成鋼、鐵杵成針、愚公移山。

一、繩鋸木斷

白話釋義:比喻力量雖小,只要堅持不懈,事情就能成功。

朝代:明

作者:朱舜水

出處:《與奧村德輝書八首》:「諺曰:『繩解木斷;水滴石穿。』夫繩非木之鋸;水非石之鑽也;蓋積漸使然耳。」

翻譯:俗話說:『繩子鋸久了木頭也斷;水不住往下滴,時間長了能把石頭滴穿。』那繩子不是木頭的鋸;水不是石頭的鑽了;這是逐漸使然。

二、水滴石穿

白話釋義:也說滴水穿石。水經常滴在石頭上,能使石頭穿孔。比喻只要堅持不懈,事情就能成功。

朝代:宋

作者:羅大經

出處:《鶴林玉露》:「張乖崖為崇陽令;一吏自庫中出;巾下有一錢。乖崖杖之。吏曰:『一錢何足道?乃杖我也!』乖崖授筆判曰:『一日一錢;千日千錢;繩鋸木斷;水滴石穿。

翻譯:張乖崖在崇陽縣令;一個官員從庫中出;頭巾下有一錢。張乖崖杖的。官員說:『一錢什麼問題?於是打我啊!張乖崖提筆判說給』:「一天一錢;千日千錢;用繩子不停的鋸木頭,木頭才會斷;水不住往下滴,時間長了能把石頭滴穿。

三、百煉成鋼

白話釋義:比喻久經鍛煉,變得非常堅強。

朝代:晉

作者:劉琨

出處:·《重贈盧諶》:「何意百煉鋼;化為繞指柔。」

翻譯:百煉鋼的含義便是化作繞指柔。

四、鐵杵成針

白話釋義:比喻只要有毅力,肯下苦功,事情就能成功。

朝代:明

作者:鄭之珍

出處:《目連救母·四·劉氏齋尼》:「好似鐵杵磨針,心堅杵有成針日。」

翻譯:就像鐵杵磨成針一樣,內心堅定鐵杵也有成針的一天。

五、愚公移山

白話釋義:比喻做事有毅力,有恆心,不怕困難。

朝代:清

作者:黃宗羲

出處:《張蒼水墓誌銘》:「愚公移山,精衛填海」

翻譯:愚公日日夜夜地移山,精衛鳥用石頭填海。

H. 有典故的成語有哪些

指鹿為馬(zhǐ lù wéi mǎ) 相傳趙高試圖要謀朝篡位,為了試驗朝廷中有哪些大臣順從他的意願,特地呈上一隻鹿給秦二世,並說這是馬。秦二世不信,趙高便借故問各位大臣。不敢逆趙高意的大臣都說是馬,而敢於反對趙高的人則說是鹿。後來說是鹿的大臣都被趙高用各種手段害死了。 現在比喻故意顛倒黑白,混淆是非。 愛屋及烏(à i w ū j í w ū) 烏:烏鴉。《尚書大傳·大戰》:「愛人者,兼其屋上之烏。」意思是說,愛一個人而連帶愛他屋上的烏鴉。 後用「愛屋及烏」比喻因為愛一個人而連帶喜愛和他有關系的人或事物。 殃及池魚(yāng jí chí yú) 從前,有個地方,城門下面有個池塘,一群魚兒在里邊快樂地游著。突然,城門著了火,一條魚兒看見了大叫說:「不好了,城門失火了,快跑吧!」但是其他魚兒都不以為然,認為城門失火,離池塘很遠,用不著大驚小怪。除了那條魚兒之外,其它魚都沒有逃走。這時,人們拿著裝水的東西來池塘取水救火。過一會,火被撲滅了,而池塘的水也取幹了,滿池的魚都遭了殃。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火——水——魚是有聯系的,池塘的水能滅城門的火,這是直接聯系,魚兒與城門失火則是間接聯系,它是通過池水這個中間環節而發生聯系的。 比喻無端受禍。 東施效顰(dōng shī xiào pín) 來源於:《莊子·天運》:「故西施病心而顰其里,其里之醜人見而 美之,歸亦捧心而顰其里。其里之富人見之,堅閉門而不出;貧人見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比喻模仿別人,不但模仿不好,反而出醜. 有時也作自謙之詞,表示自己根底差,學別人的長處沒有學到家.比喻盲目模仿,效果很壞。 至死不悟(zhì sǐ bù wù) 成語典故: 至:到;悟:醒悟。到死也不醒悟。 成語出處: 唐·柳宗元《臨江之麋》:「麋出門,見外犬在道甚眾,走欲與為戲。外犬見而喜且怒,共殺食之,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 比喻到死也不醒悟。 安步當車(ān bù dàng chē) 成語典故: 安:安詳,不慌忙;安步:緩緩步行。以從容的步行代替乘車。 成語出處: 《戰國策·齊策四》:「晚食以當肉,安步以當車,無罪以當貴,清靜貞正以自虞。」 不二法門(bù âr fǎ mãn) 成語典故: 不二:指不是兩極端;法門:佧行入道的門徑。原為佛家語,意為直接入道,不可言傳的法門。後比喻最好的或獨一無二的方法。 成語出處: 《維摩詰經·入不二法門品》:「如我意者,於一切法 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為入不二法門。」 成語例句: 歷觀戰史,水戰用火攻,是顛撲不破的不二法門。(高陽《清宮外史》下冊) 暗室不欺(àn shì bù qī) 成語典故: 在沒有人看見的地方,也不做見不得人的事。成語出處: 唐·駱賓王《螢火賦》:「類君子之有道,入暗室而不欺。」 成語例句: 知縣生平暗室不欺,既讀孔、孟之書,怎敢行盜跖之事?(明·馮夢龍《醒世恆言》卷十三) 匕鬯不驚(bǐ chàng bù jīng) 成語典故: 匕:古代的一種勺子;鬯:香酒;匕和鬯都是古代宗廟祭祀用物。形容軍紀嚴明,所到之處,百姓安居,宗廟祭祀,照常進行。 成語出處: 《周易·震》:「震驚百里,不喪匕鬯。」成語例句: 贛、寧之亂,坐鎮上游,匕鬯不驚,指揮若定。(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三十六回) 筆大如椽(bǐ dà rú chuan) 成語典故: 形容著名的文章。也指有名的作家。 成語出處: 《晉書·王珣傳》:「珣夢人以大筆如椽與之,既覺,語人曰:『此當有大手筆事。』」 成語例句: 詞清若玉,筆大如椽。(清·陶曾佑《論小說之勢力及其影響》

還有很多很多

I. 有典故的成語大全

背水一戰(韓信)

完壁歸趙(藺相如)

負荊請罪(廉頗)

望梅止渴(曹操)

四面楚歌(項羽)

破釜沉舟(項羽)

卧薪嘗膽(勾踐)

J. 有歷史典故的成語有哪些

歷史典故:杯弓蛇影、伯樂相馬、不可多得、不學無術、才高八斗、草木皆兵、乘風破浪。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