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四字成語 » 志字開頭的美好的成語有哪些

志字開頭的美好的成語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1-01-19 11:07:54

① 常見的諺語有哪些

1.有福同享,有難同當。

2.鄰居好,賽金寶。

3.遠親不如近鄰,近鄰不抵對門。

4.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

5.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

6.交人交心,澆花澆根。

7.歲寒知松柏,患難見交情。

8.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9.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

10.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識。

11.多個朋友多條路,多個冤家多堵牆。

12.寧喝朋友的白水,不吃敵人的蜂蜜。

13.娶妻娶德不娶色,交友交心不交財。

14.朋友千個少,敵人一個多。

15.仇人相見,分外眼紅。

16.弱敵不可輕,強敵不可畏。

二、時間與金錢

17.不怕慢,就怕站。

18.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19.時間像生命,一刻值千金。

20.花兒凋謝不再開,光陰一去不再來。

21.今朝有事今朝做,莫將忙事待明天。

22.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

23.追趕時間的人,生活就會寵愛他;放棄時間的人,生活就會冷落他。

24.浪費時間,等於縮短生命。

三、求知與學藝

25.無事不登三寶殿。

26.精益求精,藝無止境。

27.台上三分鍾,台下十年功。

28.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29.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30.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31.水不流會發臭,人不學會落後。

32.活到老,學到老,一生一世學不了。

33.不怕學不成,只怕心不誠。

34.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35.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

36.鍾不敲不鳴,人不學不靈。

37.早起多長一智,晚睡多增一聞。

38.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

三、學習方法

39.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多讀)

40.拳不離手,曲不離口。(多練)

41.好學深思,心知其義。(多思)

42.學問學問,邊學邊問。(多問)

43.三人行,必有我師。(多問)

44.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多記)

45.書本不常翻,猶如一塊磚。(多讀)

46.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多讀)

47.常說嘴裡順,常寫手不笨。(多寫)

四、美好與丑惡

48.人過留名,雁過留聲。

49.老鼠過街,人人喊打。

50.多行不義必自斃。

51.家醜不可外揚。

52.三分像人,七分像鬼。

53.人中呂布,馬中赤兔。

五、勤勞與懶惰

54.勤勞是個寶,一生離不了。

55.一分耕耘,一分收獲。

56.細水長流,吃穿不愁。

57.勤是搖錢樹,儉是聚寶盆。

58.鳥美在羽毛,人美在勤勞。

59.一勤生百巧,一懶生百病。

60.勤人睡成懶人,懶人睡成病人。

61.不怕家裡窮,只怕出懶蟲。

62.飯來張口,衣來伸手。

63.天上掉下餡餅來。

六、誠實與虛偽

64.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

65.明人不做暗事,真人不說假話。

66.掛羊頭,賣狗肉。

67.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

68.貓哭老鼠假慈悲。

69.當面是個人,轉臉是個鬼。

七、謙虛與驕傲

70.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

71.滿招損,謙受益。

72.取人之長,補己之短。

73.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74.強中自有強中手,能人背後有能人。

75.癢要自己抓,好要別人誇。

76.滿瓶不動半瓶搖。

77.好漢不提當年勇。

八、禮貌與修養

78.大人不記小人過,宰相肚裡能撐船。

79.好話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80.君子一言,駟馬難追。

81.喊人不蝕本,舌頭打個滾。

82.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

83.學文化,從字母開始;講文明,從小事做起。

84.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他非。

85.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86.上樑不正下樑歪。

87.吃人家的嘴軟,拿人家的手短。

九、生活哲理

88.人心齊,泰山移。

89.眾人一條心,黃土變成金。

90.人在人前闖,刀在石上盪。

91.當家才知柴米貴,養兒方知父母恩。

92.離家十里路,各處各鄉風。

93.辦酒容易請客難。

94.不怕一萬,就怕萬一。

95.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

96.樹挪死,人挪活。

97.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

98.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

99.人無橫財不發,馬無夜草不肥。

100.心慌吃不成熱粥,騎馬看不好《三國》。

② 表達憧憬的成語

心弛神往 [ xī來n chí shén wǎng ]

【解自釋】:弛:心神嚮往。心神奔向所嚮往的事物。形容一心嚮往。

【出自】:《隋書·史祥傳》:「身在邊隅,情弛魏闕。」

【譯文】:解除官職的人,仍惦記著進朝廷的事。

【示例】:那美麗如畫的山水真讓我心弛神往。

【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含褒義。

(2)志字開頭的美好的成語有哪些擴展閱讀:

近義詞

夢寐以求 [ mèng mèi yǐ qiú ]

【解釋】:寐:睡著。做夢的時候都在追求。形容迫切地期望著。

【出自】:《詩經·周南·關雎》:「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譯文】:那美麗賢淑的女子,醒來睡去都想追求她。

【語法】:偏正式;作謂語、定語;形容有著強烈的願望。

③ 成語典故

退避三舍

出處: 《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

典故: 舍:古時行軍計程以三十里為一舍。主動退讓九十里。比喻退讓和迴避,避免沖突。

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異母兄長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亡十九年。
經過千幸萬苦,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後必有大作為,就以國君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酒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麼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侍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麼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么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願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於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四年後,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後退九十里,駐扎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後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卧薪嘗膽

出處: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越王勾路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卧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

典故: 薪:柴草。睡覺睡在柴草上,吃飯睡覺都嘗一嘗苦膽。形容人刻苦自勵,發奮圖強。

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派兵攻打越國,但被越國擊敗,闔閭也傷重身亡,闔閭讓伍子胥選後繼之人,伍子胥獨愛夫差,便選其為王。此後,勾踐聞吳國要建一水軍,不顧范蠡等人的反對,出兵要滅此水軍,結果被夫差奇兵包圍,大敗,大將軍也戰死沙場,夫差要捉拿勾踐,范蠡出策,假裝投降,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夫差也不聽老臣伍子胥的勸告,留下了勾踐等人,三年,飽受侮辱,終被放回越國,勾踐暗中訓練精兵,每日晚上睡覺不用褥,只鋪些柴草(古時叫薪),又在屋裡掛了一隻苦膽,他不時會嘗嘗苦膽的味道,為的就是不忘過去的恥辱。
勾踐為鼓勵民眾就和王後與人民一起參與勞動,在越人同心協力之下把越國強大起來。

圍魏救趙

原指戰國時齊軍用圍攻魏國的方法,迫使魏國撤回攻趙部隊而使趙國得救。後指襲擊敵人後方的據點以迫使進攻之敵撤退的戰術。

戰國時,魏將龐涓率軍圍攻趙國都城邯鄲。趙求救於齊,齊王命田忌、孫臏率軍往救。孫臏認為魏軍主力在趙國,內部空虛,就帶兵攻打魏國都城大梁,因而,魏軍不得不從邯鄲撤軍,回救本國,路經桂陵要隘,又遭齊兵截擊,幾乎全軍覆沒。這個典故是指採用包抄敵人的後方來迫使它撤兵的戰術。
公元前354年,魏國軍隊圍趙國都城邯鄲,雙方戰守年余,趙衰魏疲。這時,齊國應趙國的求救,派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率兵八萬救趙。攻擊方向選在哪裡?起初,田忌准備直趨邯鄲。孫臏認為,要解開紛亂的絲線,不能用手強拉硬扯,要排解別人打架,不能直接參與去打。派兵解圍,要避實就虛,擊中要害。他向田忌建議說,現在魏國精銳部隊都集中在趙國,內部空虛,我們如帶兵向魏國折都城大梁猛插進去,占據它的交通要道,襲擊它空虛的地方,向魏國的國都大梁(今河南開封)進軍,它必然放下趙國回師自救,齊軍乘其疲憊,在預先選好的作戰地區桂陵迎敵於歸途,魏軍大敗,趙國之圍遂解。孫臏用圍攻魏國的辦法來解救趙國的危困,這在我國歷史上是一個很有名折戰例,被後來的軍事家們列為 叄十六計中的重要一計。圍魏救趙這一避實就虛的戰法為歷代軍事家所欣賞,至今仍有其生命力.

指鹿為馬

秦二世時,丞相趙高野心勃勃,日夜盤算著要篡奪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聽他擺布,有多少人反對他,他心中沒底。於是,他想了一個辦法,准備試一試自己的威信,同時也可以摸清敢於反對他的人。
一天上朝時,趙高讓人牽來一隻鹿,滿臉堆笑地對秦二世說:「陛下,我獻給您一匹好馬。」秦二世一看,心想:這哪裡是馬,這分明是一隻鹿嘛!便笑著對趙高說:「丞相搞錯了,這里是一隻鹿,你怎麼說是馬呢?」趙高面不改色心不慌地說:「請陛下看清楚了,這的的確確是一匹千里好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隻鹿,將信將疑地說:「馬的頭上怎麼會長角呢?」趙高一看時機到了,轉過身,用手指著眾大臣們,大聲說:「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話,可以問問眾位大臣。」
大臣們都被趙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裡嘀咕:這個趙高搞什麼名堂?是鹿是馬這不是明擺著嗎!當看到趙高臉上露出陰險的笑容,兩隻眼睛骨碌碌地輪流盯著每個人的時候,大臣們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膽小又有正義感的人都低下頭,不敢說話,因為說假話,對不起自己的良心,說真話又怕日後被趙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堅持認為是鹿而不是馬。還有一些平時就緊跟趙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擁護趙高的說法,對皇上說,「這的確是一匹千里馬!」
事後,趙高通過各種手段把那些不順從自己的正直大臣紛紛治罪,甚至滿門抄斬。
故事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成語「指鹿為馬」比喻故意顛倒是非,混淆黑白。
近義詞:顛倒黑白
清代李漁《憐 香伴·拷婢》「你說的話雖不是指鹿為馬,卻也是以羊易牛。」

朝秦暮楚

這個成語出自宋·晁補之《雞肋集·北渚亭賦》:「托生理於四方,固朝秦而暮楚。」至於是否真的有具體國家根本無從考證,只有一個叫「關埡」的餓地方可能符合此說法。

關埡位於湖北省的竹溪蔣家堰鎮和陝西省的平利縣長安鄉交界處。亦稱關埡子。距竹溪縣城20千米。因昔在此設關卡,故名。現古堡殘碉猶存。埡口海拔710米,西北-東南走向,長40米,高5米,寬7米,兩側屬泥質石灰岩,北側山嶺海拔854米,南側山嶺海拔955米。漢白公路從埡口通過。歷為軍事要地。關埡兩山夾峙,一線中通,橫亘南北,形如一個馬鞍,它的前方是正南面,連接著山寶寨;它的北面即馬尾巴處,連接著擂鼓台。自春秋以來長期為兵家必爭的戰略隘口。這從竹溪縣人民政府在此立碑文可知,雲「秦楚邊際山脈綿延陡峭,此地隘口成要塞,兩山對峙,一道中通,稱關埡。」且「關埡城堡為竹溪縣周邊六處楚長城城堡遺址之一」。於是,這座被當地人稱為「邊牆」或「壋城」的土石建築,經傳媒稱之為「楚長城」流轉開來。

據有關資料記載,楚長城始築時間應為公元前688年(楚文王十年)楚伐申國(今南陽市北部)、鄧國(今襄樊)之後開始修築的。據《左傳》記載:楚成王十六年(前656年),齊攻楚,兩軍對壘之際,楚將屈完對齊桓公進言,「楚方城以為城(城牆),漢水以為池(於是齊桓公知難而退,兩國講和),」這個歷史事件也佐證了當時楚長城已經形成了較為完整的防禦體系。據此可知楚方城至遲始築於春秋早期。楚長城的位置,根據歷史文獻記載,它的西頭出河南的鄧縣,往北經內鄉縣,過湍河,經酈縣故城北,達翼望山,復向東沿伏牛山脈,經魯山縣,葉縣,往南跨過沙河經方城縣直達泌陽縣,直線距離總長308千米。另一說楚長城自湖北竹山縣(明成化十二年即公元1476年析竹山地置竹溪縣)跨漢水至河南鄧州市,往北經內鄉、鎮平、南召,折而東抵魯山、葉縣,往南經方城縣直達泌陽縣,直線距離總長近400千米。又因其順伏牛山脈之山形築成,以其走向曲折如「方」,故名方城。楚長城是中國歷史上修築最早的一條長城。

到底那一說接近事實呢?事實上,楚國依託伏牛山、桐柏山及方城(楚長城)的屏障,構築起楚國北部的堅固門戶,從春秋早期直至公元前312年的三百七十餘年間,雖紛爭互有勝負,但中原諸侯國始終未能攻入方城。不過,此時秦楚間的互動關系大體上友好,楚國也沒必要在陝鄂邊界修長城以御盟國。及至公元前312年後秦楚交惡,雙方在今鄂陝一帶實施拉鋸戰,雖互有勝負,但楚國也沒有能力和時間在緩沖地帶的山脊上修築這么一道城垣。而更為重要的是,作為戰國時期楚國防禦秦國軍事最前線,新近發現的位於今丹江口習家店鎮青塘村古寨城遺址是漢江流域迄今為止發現的楚國最大的軍事城堡。據考證,古寨城修建在公元前350年左右,似應為楚軍事指揮所也可佐證。故這座被當地人稱為「邊牆」或「壋城」的土石建築,不是楚國為抵禦秦國的侵犯而修築的防禦設施。當然也不是所謂的「楚長城」了。

但根據對城牆風化程度判斷,這道邊牆建築年代距今不會久遠。查清代嘉慶元年(1796年),湖北荊襄鄖數地白蓮教起事,是為修築邊牆之因。據嚴一青於嘉慶五年七月十五日呈陝西巡撫《修築邊牆稟文》稱,陝鄂邊牆的「修築之法,壘石為堵;無石之處,始用土築。俱上為堵堞,下削城身,高或丈余、或七八尺不等。其間有通大路之處,俱修築城門,以通出入;小路僻徑,概行挖斷。惟冀築成之後,當可同心固守,以保無虞。」 (嘉慶六年《白河縣志·寨堡志附修邊牆》)嚴一清所述之法與我們所見的陝鄂邊牆的建築形制完全吻合。據此斷定:今陝鄂邊界的所謂「楚長城」遺跡實乃清代嘉慶五年建造之防堵白蓮教軍的邊牆。

有必要說明的是,關埡卻是名副其實的「朝秦暮楚」之地。可以想見,處於秦楚夾縫中或者說是緩沖地帶的關埡,由於處於戰爭的最前線,戰爭時常殘酷而激烈。血泊中,秦人早晨佔領了關埡內的楚地,但是晚上,楚人又奪回了失地。如此反復,使得居住在關埡一帶的原巴國百姓,為了生存,不得不朝秦暮楚。據說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當秦軍打來的時候,就插上秦國的旗子,穿上秦人的衣服。晚上楚軍打來,則換上楚國的旗子,穿上楚人的衣衫,如此而已。這難道不是原巴國百姓一種生存的智慧 .

破釜沉舟

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的時候,在吳中(今江蘇省蘇州市)的項梁、項羽起而響應。項梁的父親,也就是項羽的祖父,是楚國名將項燕。項羽從小死了父親,是在叔叔項梁的照顧下長大的。他小小年紀便立志為國家報仇雪恥,叔父教他書法,他不用功;讓他去學習劍術,他也不肯努力。項梁很生氣就罵他沒有出息。但項羽卻說:「念書寫字,頂多記記姓名罷了;劍術學好了也只能和幾個人對打,我要學那種一人敵萬人的本領。」項梁聽項羽這么一說,認為侄子胸有大志,就教項羽學習兵法。項梁本人因善於結交朋友,碰到人家有什麼大事,他都趕去幫忙,當地的百姓都很喜歡他,他也就成了吳中豪傑的領袖,連地方官也要敬他幾分。
秦始皇最後一次巡遊時,經過吳中,許多人前來觀看。站在兩旁的百姓,一見這威風凜凜(lǐn)、豪華壯麗的皇帝車駕賓士而來,都獃獃地站著,大氣也不敢喘(chuǎn)。只有站在人群里比別人高出一頭的項羽,瞪著濃眉下一雙有神的大眼,脫口說道:「這有什麼了不起,誰都可以取代他!」項梁嚇得趕快捂住項羽的嘴悄悄地警告道:「你在這兒胡說八道,讓別人告發了可是要滅九族的呀。」回到家裡,項羽埋怨叔父說:「平日您總是讓我練習武藝,學習兵法,讓我念念不忘家國之恨,今天您怎麼這樣膽小怕事呢?」項梁說:「我們是要干一番大事業,不能心急氣躁。要想報仇,就必須學會等待時機。」
就在這一年,秦始皇在回咸陽的路上病死。第二年,二世繼位,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消息傳來以後,項梁和項羽萬分高興和激奮,他們感到為楚國報仇的時機已經到來了,就殺掉了當地的郡守,召集起8000子弟兵,起兵反秦。
過了不久,有消息傳來,陳勝被秦將章邯打敗,項梁趕快率領江東8000子弟兵,渡過長江,向西面前線挺進。一些零散的反秦隊伍,如陳嬰、英布、呂臣等率領的武裝,都紛紛投奔到項梁的隊伍中來,使這支部隊一下子增長到六七萬人。但是這時陳王已經被叛徒庄賈殺死,張楚政權已經四分五裂。在這個緊要關頭,項梁在薛縣(今山東省滕州市南)召開各路起義軍首領會議,商量要公推一個起義軍的首領。這時候,有個叫范增的70多歲的老頭子趕來獻計,他對項梁說:「秦滅六國,楚最不幸。楚懷王被騙到秦國,死在秦國,楚國人至今懷念著他。您從江東起兵,有很多人前來投奔您,這是因為您家世世代代是楚國的大將,人們希望您恢復楚國。您如果擁立楚懷王的後代為王,就一定能夠號召更多的老百姓。」
項梁覺得范增的話很有道理,就派人四處尋訪楚懷王的後代。沒過多久,大家找到一個楚懷王的孫子熊心,這時他才13歲,正替人家當放羊娃。於是項梁帶領大家把熊心立為楚王,為了順應楚人懷念故國的心情,仍稱他做「楚懷王」。這個消息傳開以後,果然又有很多人趕來參加項梁的隊伍。
項梁把楚懷王安置在盱眙(今山東省盱眙縣東北),自己帶兵繼續西進。他在東阿(今山東省陽谷縣東北)打敗章邯,又在濮陽(今河南省滑縣東北)東面大破秦軍,接著又攻下了定陶(今山東省菏澤市南)。這時候,原先齊、趙、燕、魏等國的舊貴族,也都在自己的土地上立了王,恢復了自己國家的名稱,秦朝的天下眼看就要完蛋了。項梁命令項羽和不久前來投奔他的劉邦帶兵急速西進。項羽和劉邦殺死了秦朝的大將李由。章邯見形勢危急,趕快請秦朝政府派援軍,乘著項梁得勝後驕傲自滿,沒有防備的機會,偷襲定陶,殺死了項梁。項梁一死,起義軍的隊伍受到很大損失,項羽、劉邦、呂臣等只好撤退到彭城(今江蘇省徐州市)一帶,採取守勢。
再說秦將章邯擊破了項梁率領的楚軍主力之後,認為楚軍元氣大傷,用不著擔心了,於是把項羽他們撇開不管,帶領大軍北渡黃河,攻打當時自稱趙王的趙歇。趙王和他的謀臣張耳、陳余沒有防備秦軍的進攻,一戰就敗,只好退到巨鹿(今河北省平鄉縣)固守。章邯派大將王離和涉間把巨鹿城圍困得如鐵桶一般,秦軍在城外布成了鐵牆般的防線,章邯自己則率領主力運輸糧草,供應王離的圍城大軍。
趙軍被圍困得頂不住了,趕緊派人四處求救,燕齊兩國授趙大軍早就趕到了,但一見秦軍勢力強大,誰也不肯充當那碰石頭的雞蛋,都縮頭縮腦地遠離秦軍駐扎。
再說楚懷王接到趙王求援的書信,趕緊准備援軍,派宋義為上將軍,叫他帶著次將項羽、末將范增北上救趙。
宋義率領大軍由彭城出發,將士們休整了幾個月,現在聽說要去和秦軍的主力拚殺,一個個摩拳擦掌,鬥志很旺。但是宋義卻是一個膽小怕事、自私自利的小人,他用甜言蜜語取得懷王的信任,騙取了兵權,但他根本就不想到城下和秦軍拚命。當他走到安陽(今山東省曹縣東)的時候,便號令全軍原地休息,這一住就是40多天,他自己每天在大帳中飲酒作樂,從不提出兵援趙的事。
項羽實在忍耐不住,便來見宋義:「救兵如救火,現在趙王危險,我們應該立即率兵渡過黃河,與趙王來個里應外合,就一定能夠大敗秦軍!」宋義斜著眼看了項羽一下,慢吞吞地說:「你哪裡懂得兵法的妙用!我們的目標是消滅秦軍,我的主意是先讓秦趙拼個你死我活,我們可以坐收漁翁之利。在戰場上沖鋒打仗,我比不上你,要說出謀劃策,你可就比我差遠了。」項羽遭到一場搶白,強壓著火兒沒發作,怒哼哼地走出了軍帳。
宋義沖著他的背影冷笑著,隨即起草了一道命令,公布於全軍說:「將士們打起仗來應該像虎狼那樣兇猛,可誰要是不服從命令,一概都得砍頭。」這顯然是沖著項羽來的,叫他乖乖地服從命令。
項羽本是個火暴脾氣,怎麼會咽下這口氣?一天早晨,他全副武裝,大步跨進宋義軍帳,再次要求立即出兵救趙。宋義大發脾氣,喊:「我的軍令已下,難道你要以頭試令嗎?」項羽大吼一聲:「我要借頭發令!」宋義本是個草包,頓時嚇得軟成一團,項羽一劍斬下他的腦袋。將士們聽說殺了宋義,都立刻表示願意服從項羽的指揮,並擁立項羽代理上將軍一職。
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項羽擔任了援趙大軍的主帥,下令士兵每人帶足三天的口糧,然後又下令砸碎全部行軍做飯的鍋。將士們都愣了,項羽說:「沒有鍋,我們可以輕裝前去,立即挽救危在旦夕的趙國!至於吃飯嘛,讓我們到章邯軍營中取鍋做飯吧!」大軍渡過了漳(zhāng)河,項羽又命令士兵把渡船全都砸沉,同時燒掉所有的行軍帳篷。戰士們一看退路沒了,這場仗如果打不贏,就誰也活不成了。
項羽指揮楚軍很快包圍了王離的軍隊,同秦軍展開了9次激烈的戰斗,渡河的楚軍無不以一當十,以十當百,個個如下山猛虎,個個都奮勇拼殺。沙場之上,煙塵蔽日,殺聲震天。楚軍將士越斗越猛,直殺得山搖地動,血流成河。經過多次交鋒,楚軍終於以少勝多,把秦軍打得大敗,殺死了秦將蘇角,俘虜了王離,涉間被打得走投無路,放火自焚(fén)而死,章邯帶著殘兵敗將急忙後退。那些舊貴族派來的援軍,看到項羽大獲全勝,又是佩服,又是害怕。從此項羽就做了上將軍,諸侯的軍隊都歸他統率。
章邯帶領殘兵敗將後退了幾十里,派人到咸陽去求援兵。但趙高正忙著奪位,一個援兵也沒派,章邯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就率領剩下的秦軍投降了項羽。
巨鹿這一場惡戰,項羽的楚軍擊敗了秦軍的主力,強大的秦王朝已經無力抵擋農民起義軍的進攻了。不久,劉邦的隊打進咸陽,推翻了秦朝的統治。項羽立即帶兵西進,項羽被稱為「西楚霸王」范曾卻對你說:「如果你想永遠稱為大王,就必須殺死劉邦。」但是項羽心想:「曾經是朋友,為是么一定要成為敵人?」
在鴻門宴上你一再推延不願意殺死劉邦,還把劉邦封為漢王,可誰又有知道英雄相惜的情意呢?
你敗了,敗得一塌糊塗。盡管你「力拔山兮氣蓋世」,但你也只能突圍而逃,留下虞姬,香消玉損。
對面,就是你日夜思念的家鄉——江東。烏江江心有一條船,度過去你便可以重整旗鼓。
但你不願意度過烏江,認為無顏見江東父老,認為大勢已去,難有回天之力了。
你倒下了,帶著遺恨,也留給後世許多思考。

四面楚歌

公元前202年,項羽和劉邦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後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即今江蘇徐州) 的項羽部隊。終於布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這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很少,糧食又沒有了。夜裡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驚地說:「劉邦已經得到了楚地了嗎? 為什麼他的部隊裡面楚人這么多呢?」說著,心裡已喪失了鬥志,便從床上爬起來,在營帳裡面喝酒,自己寫了一首詩,詩曰:「力量能搬動大山啊氣勢超壓當世,時勢對我不利啊駿馬不能賓士。駿馬不能賓士啊如何是好,虞姬虞姬啊我怎樣安排你!」,並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淚,在一旁的人也非常難過,都覺得抬不起頭來。虞姬自刎於項羽的馬前,項羽英雄末路,帶了僅剩兵卒至烏江,最終自刎於江邊。
因為這個故事裡面有項羽聽見四周唱起楚歌,感覺吃驚,接著又失敗自殺的情節,所以以後的人就用「四面楚歌」這句話,形容人們遭受各方面攻擊或逼迫的人事環境,而致陷於孤立窘迫的境地。 凡是陷於此種境地者,其命運往往是很悲慘的,例如某人因經常與壞人為伍,不事生產,游手好閑;但後來卻破那些壞人逼迫的無以為生,求助於別人時,別人也應他平日行為太壞,絕不同情更不理睬,這人所處的境地便是「四面楚歌」。又如學校里討論學術問題,其學生不學無術(成語,意即沒有學術) 、信口雌黃、顛倒是非,同學們群起而攻之,這學生便完全處於孤立地位,這也可叫做 「四面楚歌」。在我們的人生歷程上,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腳踏實地的做事,若是行差踏錯,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運了。

三顧茅廬

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據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徐庶和司馬徽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陽城西,一說為湖北襄陽城西南)卧龍崗去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轉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著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閑游去了。張飛本不願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劉備只得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 過了一些時候,劉備吃了三天素,准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一個虛名,未必有真此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他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了一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訪諸葛亮。到時,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自己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
諸葛亮見到劉備有志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
《三國演義》把劉備三次親自請諸葛亮的這件事情,叫做「三顧茅廬」。諸葛亮在著名的《出師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之句。於是後世人見有人為請他所敬仰的人出來幫助自己做事,而一連幾次親自到那人的家裡去的時候,就引用這句話來形容請人的渴望和誠懇的心情。也就是不恥下問,虛心求才的意思。建安十二年(207年),諸葛亮27歲時,劉備「三顧茅廬」於南陽隆中,會見諸葛亮,問以統一天下大計,諸葛亮精闢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提出了首先奪取荊、益作為根據地,對內改革政治,對外聯合孫權,南撫夷越,西和諸戎,等待時機,兩路出兵北伐,從而統一全國的戰略思想,這次談話即是著名的《隆中對》。

草木皆兵

此語出自《晉書·苻堅載記》。東晉時,強秦一直想吞並晉王朝,秦王苻堅親自率領八十萬大軍,去攻打晉國。晉國派大將謝石、謝玄領八萬兵馬迎戰。苻堅當然很傲慢,根本沒把力量懸殊的晉軍看在眼裡。
可是,誰料到先頭部隊的前鋒同晉軍首戰便被打敗,苻堅慌了手腳。他和弟弟苻融趁夜去前線視察,他看到晉軍陣容嚴整,士氣高昂,連晉軍駐扎的八公山上的草木,也影影綽綽像是滿山遍野的士兵呢!接著,在淝水決戰,秦軍被徹底擊潰,損失慘重,秦王苻堅自己受傷,弟弟苻融也陣亡了。苻堅倉皇而逃,他聽到風聲鳥聲也以為是敵人追兵又到了。
東晉時代,秦王苻堅控制了北部中國。公元383年,苻堅率領步兵、騎兵90萬,攻打江南的晉朝。晉軍大將謝石、謝玄領兵8萬前去抵抗。苻堅得知晉軍兵力不足,就想以多勝少,抓住機會,迅速出擊。
誰料,苻堅的先鋒部隊25萬在壽春一帶被晉軍出奇擊敗,損失慘重,大將被殺,士兵死傷萬余。秦軍的銳氣大挫,軍心動搖,士兵驚恐萬狀,紛紛逃跑。此時,苻堅在壽春城上望見晉軍隊伍嚴整,士氣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見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晉軍的士兵一樣。苻堅回過頭對弟弟說:「這是多麼強大的敵人啊!怎麼能說晉軍兵力不足呢?」他後悔自己過於輕敵了。
出師不利給苻堅心頭蒙上了不祥的陰影,他令部隊靠淝水北岸布陣,企圖憑借地理優勢扭轉戰局。這時晉軍將領謝玄提出要求,要秦軍稍往後退,讓出一點地方,以便渡河作戰。苻堅暗笑晉軍將領不懂作戰常識,想利用晉軍忙於渡河難於作戰之機,給它來個突然襲擊,於是欣然接受了晉軍的請求。
誰知,後退的軍令一下,秦軍如潮水一般潰不成軍,而晉軍則趁勢渡河追擊,把秦軍殺得丟盔棄甲,屍橫遍地。苻堅中箭而逃。這就是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淝水之戰。
故事出自《晉書·苻堅·載記》。成語「草木皆兵」,形容神經過敏、疑神疑鬼的驚恐心理。

投筆從戎

班超是東漢一個很有名氣的將軍,他從小就很用功,對未來也充滿了理想。有一天,他正在抄寫文件的時候,寫著寫著,突然覺得很悶,忍不住站起來,丟下筆說:「大丈夫應該像傅介子、張騫那樣,在戰場上立下功勞,怎麼可以在這種抄抄寫寫的小事中浪費生命呢!」後來,班超出使西域,終於立了功被封了侯。
傅介子和張騫兩個人,生在西漢,曾經出使西域,替西漢立下無數功勞。
因此,班超決定學習傅介子、張騫,為國家作貢獻。後來,他當上一名軍官,在對匈奴的戰爭中,得到勝利。接著,他建議和西域各國來往,以便共同對付匈奴。朝廷採取他的建議,就派他帶著數十人出使西域。在西域的三十多年中,他靠著智慧和膽量,度過各式各樣的危機。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