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成語故事小人書
我知道一本兒《成語故事》大概是1988版的...
不過是彩圖(*^__^*) 嘻嘻……
不好意思了...你說的這個...(ˇˍˇ) 想~...
我沒看過%>_<%
『貳』 中國成語故事:連環畫一
【成語】: 圖文並茂
【拼音】: tú wén bìng mào
【解釋】: 指書刊中的文字流內暢,插圖豐富精美容。
【舉例造句】: 學生都喜歡圖文並茂的課本。
【拼音代碼】: twbm
【用法】: 作謂語、定語;用於書籍等
【英文】: the picture and its accompanying essay are both excellent
『叄』 中國成語連環畫收藏本和中國成語故事(繪畫本)全套60冊,哪個比較全
安如泰山 挨山塞海 半壁江山 兵敗如山倒 拔地搖山
『肆』 連環畫《中國古代成語故事》
成語故事來 秦朝的殘暴統治源,造成民不聊生。陳涉吳廣首先發難,其他豪傑蜂擁而起,推翻了秦朝的統治。為了爭奪勝利果實,項羽與劉邦進行幾年的爭斗。項羽剛愎自用,僅靠武力統一天下,最後被劉邦圍困在烏江邊自刎而死
『伍』 成語故事連環畫 100+ 不容錯過
拔苗抄助長 bá miáo zhù zhǎng [釋義] 比喻違反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急於求成,反而壞事。 [語出] 郭沫若《雄雞集·關於發展學術與文藝的問題》:「命令主義就合乎中國古代的一個寓言,叫做『拔苗助長』。結果被拔起的苗不僅不能成長,反而枯槁了。」 [近義] 揠苗助長、急功近利 [用法] 連動式;作謂語;比喻不切實際地辦事,欲速不達 [例句] 那種不顧學生能否接受的填鴨式的教學方法,無異於~。
『陸』 中國古代成語故事 連環畫 有幾本
買櫝還珠
春秋時代,楚國有一個商人,專門賣珠寶的,有一次他到齊國去兜售珠寶,為了生意
好,珠寶暢銷起見,特地用名貴的木料,造成許多小盒子,把盒子雕刻裝飾得非常精緻美
觀,使盒子會發出一種香味,然後把珠寶裝在盒子裡面。
有一個鄭國人,看見裝寶珠的盒子既精緻又美觀,問明了價錢後,就買了一個,打開盒
子,把裡面的寶物拿出來,退還給珠寶商。
一鳴驚人
戰國時代,齊國有一個名叫淳於髡的人。他的口才很好,也很會說話。他常常用一些有
趣的隱語,來規勸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氣,而且樂於接受。
當時齊國的威王,本來是一個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後,卻沈迷於酒色,
不管國家大事,每日只知飲酒作樂,而把宜切正事都交給大臣去辦理,自己則不聞不問。因
此,政治不上軌道,官吏們貪污失職,再加上各國的諸侯也都趁機來侵犯,使得齊國瀕臨滅
亡的邊緣。
雖然,齊國的一些愛國之人都很擔心,但是,卻都因為畏懼齊王,所以沒有人趕出來勸
諫。
其實齊威王室一個很聰明的人他很喜歡說些隱語,來表現自己的智慧,雖然他不喜歡聽
別人的勸告,但如果勸告得法的話,他還是會接受的。淳於髡知道這點後,便想了一個計
策,准備找個機會來勸告齊威王。
有一天,淳於髡見到了齊威王,就對他說:「大王,為陳有一個謎語想請您猜一猜:其
國有汁大鳥,住在大王的宮廷中,已經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飛翔,也不發生名叫,
只是毫無目的的蜷夫著,大王您猜,這是一隻什麼鳥呢?」
齊威王本是一個聰明人,亦聽就知道淳於髡是在諷刺自己,向那隻大鳥一樣,身為一國
之尊,卻毫無作為,只知道享樂。而他時再也不是一個昏庸的君王,於是沈吟了一會兒之後
便毅然的決定要改過,振作起來,做一番轟轟烈烈的是,因此他對淳於髡說:
「嗯,這一隻大鳥,你不知道,它不飛則已,亦非就會沖到天上去,它不鳴則已,一鳴
就會驚動眾人,你慢慢等著瞧吧!」
從此齊威王不在沈迷於飲酒作樂,而開始整頓國正。首先他召見全國的官吏,盡忠負責
的,就給予獎勵;而那些腐敗無能的,則加以懲罰。結果全國上下,很快就振作起來,到處
充滿蓬勃的朝氣。
另一方面他也著手整頓軍事,強大武力,奠定國家的威望。各國諸侯聽到這個消息以後
都很震驚,不但不敢再來侵犯,甚至還把原先侵佔的土地,都歸還給齊國。
齊威王的這一番作為,真可謂是「一鳴驚人」呀!
所以後來的人便把「一鳴驚人」這句成語用來比喻一個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
好好的運用,一旦發揮出來,往往有驚人的作為。
狐假虎威
戰國時代,當楚國最強盛的時候,楚宣王曾為了當時北方各國,都懼怕他的手下大將昭
奚恤,而感到奇怪。因此他便問朝中大臣,這究竟是為什麼。
當時,有一位名叫江乙的大臣,便向他敘述了下面這段故事:
「從前在某個山洞中有一隻老虎,因為肚子餓了,便跑到外面尋覓食物。當他走到一片
茂密的森林時,忽然看到前面有隻狐狸正在散步。他覺得這正是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於
是,便一躍身撲過去,毫不費力的將他擒過來。
可是當它張開嘴巴,正准備把那隻狐狸吃進肚子里的時候,狡黠的狐狸突然說話了:
『哼!你不要以為自己是百獸之王,便敢將我吞食掉;你要知道,天地已經命令我為王中之
王,無論誰吃了我,都將遭到天地極嚴厲的制裁與懲罰。』老虎聽了狐狸的話,半信半疑,
可是,當它斜過頭去,看到狐狸那副傲慢鎮定的樣子,心裡不覺一驚。原先那股囂張的氣焰
和盛氣凌人的態勢,竟不知何時已經消失了大半。雖然如此,他心中仍然在想:我因為是百
獸之王,所以天底下任何野獸見了我都會害怕。而他,竟然是奉天帝之命來統治我們的!
這時,狐狸見老虎遲疑著不敢吃它,知道他對自己的那一番說詞已經有幾分相信了,於
是便更加神氣十足的挺起胸膛,然後指著老虎的鼻子說:『怎麼,難道你不相信我說的話
嗎?那麼你現在就跟我來,走在我後面,看看所有野獸見了我,是不是都嚇的魂不附體,抱
頭鼠竄。』老虎覺得這個主意不錯,便照著去做了。
於是,狐狸就大模大樣的在前面開路,而老虎則小心翼翼的在後面跟著。他們走沒多
久,就隱約看見森林的深處,有許多小動物正在那兒爭相覓食,但是當它們發現走在狐狸後
面的老虎時,不禁大驚失色,狂奔四散。
這時,狐狸很得意的掉過頭去看看老虎。老虎目睹這種情形,不禁也有一些心驚膽戰,
但他並不知到野獸怕的是自己,而以為他們真是怕狐狸呢!
狡狐之計是得逞了,可是他的威勢完全是因為假借老虎,才能平著一時有利的形勢去威
脅群獸而那可憐的老虎被人愚弄了,自己還不自知呢!
因此,北方人民之所以畏懼昭奚恤,完全是因為大王的兵全掌握在他的手裡,那也就是
說,他們畏懼的其實是大王的權勢呀!」
從上面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知道,凡是藉著權威的勢力欺壓別人,或藉著職務上的權力
作威作福的,都可以用「狐假虎威」來形容。
『柒』 成語故事連環畫
疑鄰盜抄斧
從前有個鄉下人,襲丟了一把斧子。他以為是鄰居家的兒子偷去了,於是處處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越看越覺得那人像是盜斧的賊。後來,丟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來是前幾天他上山砍柴時,一時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後,他又碰見了鄰居的兒子,再留心看看他,怎麼也不像賊了。
『捌』 《中國成語故事》連環畫40本一套上海版美術出版社多小錢
您好,上海人美《成語故事》一套是45本,此套書頁是連藏屆公認的十大套書之一,目前9品市場價在一萬元左右。
『玖』 連環畫 成語故事選 (三) 大缺本
【成語】: 卿卿我我
【拼音】: qīng qīng wǒ wǒ
【解釋】: 形容夫妻或相愛的男女十分親內昵。
【出處】: 南朝·宋·劉義容慶《世說新語·惑溺》:「親卿愛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誰當卿卿?」
【舉例造句】: 它們在春情發動期,雌的和雄的碰在一起,難免「卿卿我我」的來一陣。 ★魯迅《准風月談·男人的進化》
【拼音代碼】: qqww
【近義詞】:恩恩愛愛
【用法】: 作謂語、定語;用於男女之間
【英文】: be very much in love
『拾』 中國古代成語故事連環畫(第4輯)(中國香
①孔融讓梨:孔融,字文舉,東漢時期山東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他是泰山都尉孔宙的第二個兒子。孔融四歲的時候,某年某月,正好是他祖父六十大壽,來客很多。有一盤酢梨,放在壽台上面,母親叫孔融把它分了。於是孔融就按長幼次序來分,每個人都分到了自己就得的一份,唯獨給自己的那一個是最小的。父親奇怪地問他:"別人都分到大的梨子,你自己卻分到小的,為什麼呢?『孔融從容答道:"樹有高的和低的,人有老的和小的,尊敬老人敬得長輩,是做人的道理!"父親很是高興。孔融小時候聰明好學,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誇他是奇童。4歲時,他已能背誦許多詩賦,並且懂得禮節,父母親非常喜愛他。一天,父親的朋友帶了一盤梨子,給孔融兄弟們吃。父親叫孔融分梨,孔融挑了個最小的梨子,其餘按照長幼順序分給兄弟。孔融說:「我年紀小,應該吃小的梨,大梨該給哥哥們。」父親聽後十分驚喜,又問:「那弟弟也比你小啊?」 孔融說:「因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應該讓著他。」孔融讓梨的故事,很快傳遍了漢朝。小孔融也成了許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②1959年毛澤東同志回韶山,曾專門邀請親友中的老人來吃飯。他給老人們敬酒,老人們說"主席敬酒,豈敢豈敢!"主席立即回答說:"敬老尊賢,應當應當。" 1919年,毛澤東的母親患腮腺炎。在長沙讀書的毛澤東得此消息急忙往家趕,想接母親支省城治病。可是因並發其他病症,毛文氏--文其美還是離開了人世。毛澤東萬分悲痛,用淚和墨寫下了《祭母文》和兩幅靈聯。一聯是:"疾草尚呼兒,無限關懷,萬端遺恨皆須補;長生新學佛,不能住世,一掬慈容何處尋。"另一聯是:"春風南岸留暉遠,秋雨韶山灑淚多。"從這兩幅聯中,看到毛澤東對母親養育之恩的感受,表達了他對母親的孝敬之情。 ③漢文帝親奉湯葯 漢文帝劉恆,是一位比較寬厚有為的封建帝王,由於他實行「與民休息」的政策,曾給社會帶來一度繁榮昌盛。史稱「文景之治」。 劉恆還是一位孝順母親的君主,其生母薄太後多病,他在處理完繁忙政務後,認間經常親自在母親病榻旁陪伴。在薄太後患病三年間,劉恆經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葯,文帝都要先親自嘗過後,才讓太後服用。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挾泰山以超北海,此不能也,非不為也;為老人折枝,是不為也,非不能也。(莊子)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老來受尊敬,是人類精神最美好的一種特權。(司湯達)教育技巧的全部奧秘也就在於如何愛護兒童。(蘇霍姆林斯基)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魯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