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產成語
① 烹 校 魚 人的成語
這個成語是校人烹魚。
成語拼音:xiào rén pēng yú
成語解釋:用花言巧語編造的謊言,常常使那些不了解實際情況的人上當。但如果能夠認真地做實際調查,那麼,騙人的伎倆就無法施展了!
《校人烹魚》原文和翻譯
原文:
昔者有饋生魚於鄭子產①,子產使校人②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⑤曰:「始舍⑧之,圉圉③焉,少則洋洋焉⑥,悠然⑦而逝。子產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校人出曰:「孰謂子產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故君子可欺之以方⑨,難罔⑩以非其道。
(《孟子·萬章上》)
譯文:
從前有人向鄭國著名的政治家子產贈送活魚,子產命令管理池沼的小吏把魚養在水池中,小吏把魚做熟了,復命說:「剛開始那些魚看起來很疲累的樣子,過一會就活潑的了,然後迅速游到深處去了。」子產說:「算是找到了應該到的地方,找到了應該到的地方啊!」
小吏出來就說:「誰說子產智慧?我既然已經做熟了吃掉,他還說:「找到了應該去的地方,找到了應該去的地方」
所以對君子可以用恰當有道的方法來欺騙他,但卻很難用不道的方法來迷惑他。
造句:
「校人烹魚」的故事告訴我們,善良的人很容易被一些小人用正當的理由欺騙。
② 與子產相關的成語
知人善任 成語 知人善任
發音 zhī rén shàn rèn
知:了解,知道;任:任用,使用.
善於認識人的品德和才能,最合理地使用.
熟知各人的能力,分別委以勝任的職務
近義:任人唯賢
反義:任人唯親
出處
1)漢·班彪《王命論》:
「蓋在高祖,其興也有五:一曰帝堯之功裔,二曰體貌多奇異,三曰神武有徵應,四曰寬明而仁恕,五曰知人善任使.」
2)子產之從政也,擇能而使之.馮簡子能斷大事,子大叔美秀而文,公孫揮能知四國之為,而辨於其大夫之族姓、班位、貴賤、能否,而又善為辭令,裨諶能謀,謀於野則獲,謀於邑則否.鄭國將有諸侯之事,子產乃問四國之為於子羽,且使多為辭令.與裨諶乘以適野,使謀可否.而告馮簡子,使斷之.事成,乃授子大叔使行之,以應對賓客.是以鮮有敗事.
鄭國大夫子產參與執政,選擇賢能的人來任用他.馮簡子能夠決斷國家大事;子大叔貌美俊秀而有文采;公孫揮能夠知道四周鄰國諸侯的行動,還能辨別它們大夫的種族姓氏、官職高低、尊貴卑賤、賢愚與否,並且還善於做外交辭令;裨諶善於謀劃計略,在野外謀劃就能獲得成功,在城邑內謀劃就會失敗.每當鄭國要有諸侯之間的外交事宜的時候,子產便向子羽詢問四周鄰國的情況,並且讓他跟他們多做一些外交辭令.之後便與裨諶駕車來到野外,讓他看謀劃計略是否可行.等到回去再告訴馮簡子,讓他來作出決斷.如果決定這件事可行,子產就會把任務分配給子大叔讓他去執行命令,來應酬對付各諸侯派來的賓客.因此子產執政時很少有失敗的事情發生.
③ abab成語
abab式成語只有一個,為彼此彼此。
彼此彼此[ bǐ cǐ bǐ cǐ ]
解釋:常用做回客套話,表示大家一樣答。亦指兩者比較差不多。
出自:清·郭小亭《濟公全傳》第一二二回:「正說著話,濟公進來。周員外連忙舉手抱拳說:『聖僧久違。』和尚說:『彼此彼此。』」
示例:大家彼此彼此,沒有什麼區別。
語法:聯合式;作謂語;指兩者差不多,常用於客套話
(3)子產成語擴展閱讀
表示大家一樣的成語為如出一轍。
如出一轍[ rú chū yī zhé ]
解釋:轍:車輪碾軋的痕跡。好像出自同一個車轍。比喻兩件事情非常相似。
出自:宋·洪邁《容齋隨筆》卷十一:「此四人之過,如出一轍。」
譯文:宋·洪邁《容齋隨筆》卷十一:「這四個人犯的錯,簡直一模一樣。」
示例:遙遠相隔的民族有著這樣~的民族傳說。
語法:動賓式;作謂語、賓語、定語;用於言論和行動等
④ 和子產相關的成語
和子產相關的成語
比較常見的有這些:知人善任 成語 知人善任
發音 zhī rén shàn rèn
知:了解內,知道;任:任用,使用.
善於認容識人的品德和才能,最合理地使用.
熟知各人的能力,分別委以勝任的職務
近義:任人唯賢
反義:任人唯親
⑤ 敬謝不敏的成語典故
出自:春秋·《左傳·子產壞晉館垣》:「使士文伯謝不敏焉。」
相關典故
魯襄公去世的那一月,鄭國的子產輔佐鄭簡公到晉國去聘問,晉侯借口和魯國是同姓諸侯,而魯國正有喪事,所以沒有立刻會見他。
於是,子產便派人把賓館的圍牆全部拆毀,以安放車馬和禮物。晉國派士文伯責問他說:「治國因政事刑罰不明,盜賊遍地。為了安頓來我國聘問的各國使節,我們特意讓官吏們把賓館修整好,讓使者們能無憂無慮地住在裡面,現在卻被你拆毀了。就算你的隨從戒備森嚴,可讓別國的賓客怎麼辦呢?我們大王派我來問一下您拆牆的用意。」
子產答道:「我們鄭國弱小,在你們大國的夾縫中勉強生存。大國動不動就要責罰我們,我們整天提心吊膽地過日子現在,我們把全國的財富都搜集起來,拿來朝會,碰上你們不得空,使我們不能及時獻上這些禮品,也不知進見的日期。我們無法獻禮,又不敢讓它風吹日曬,發生損壞,那樣就會加重我們鄭國的罪過。
我聽說文公做盟主的時候,宮室低小,卻把接納諸侯的賓館修整得寬敞高大,像王宮一樣舒適。庫房完好,道路平整。晚上,館舍周圍點著火把,衛士們巡邏警戒,各種雜役有人服務,使者們來到之後,很快就能辦完事情,從不耽擱。更不用說擔心攜帶的禮品被盜竊或被風吹日曬了。賓客來到就好像回到家裡一樣。
可是晉侯的宮室綿延數里;來朝的諸侯賓客卻像是住在奴隸的屋子裡似的。門口進不去車馬,車馬貨物又無法翻牆而過。雨淋日曬無法避免,加上盜賊橫行,賓客進見又沒有準確時候。要是還不拆毀圍牆,就因為沒地方收藏財禮而加重罪過了。請問主管大人,你說我們怎麼辦?雖然君王遭到魯國的喪事,可這同樣也是我們鄭國的不幸之事啊。如果能讓我們早一點奉上禮物,我們願把圍牆修好了再走。哪裡敢怕麻煩怕勞累呢。」
文伯報告了子產的意思。趙文子說:「確實如此,我們實在是做得不當,這是我們的過失啊。」於是就派士文伯去向子產表示歉意,恭敬地承認晉國對這件事處理不當。晉侯也很快會見了鄭簡公。
後來,「敬謝不敏」就由「表示歉意」變成種客氣話了。
⑥ 子產論政這個成語的意思是什麼
【原文】
鄭子產有疾,謂於太叔曰:「我死,子必為政。唯有德者能以寬服民,其次莫如猛(1)。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鮮死焉;水懦弱, 民狎而玩之(2),則多死焉,故寬難。」疾數月而卒。
大叔為政,不忍猛而寬。鄭國多盜,取人於崔苻之澤③。大叔悔之,曰:「吾早從夫子,不及此。」興徒兵以崔苻之盜(4),盡殺 之,盜少止。
仲尼曰:「善哉!政寬則民慢,慢則糾之以猛⑤;猛則民殘,殘則施之以寬。寬以濟猛(6),猛以濟寬,政是以和。《詩》曰:『民亦勞止,訖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7)。』施之以寬也。『母從詭 隨,以謹無良;式遏寇虐,慘不畏明(8)。』糾之以猛也。『柔遠能邇, 以定我王(9)。』平之以和也。又曰:『不竟不俅,不剛不柔,布政優 優,百祿是遒(10)。』和之至也。」
及子產卒,仲尼聞之,出涕曰(11):「古之遺愛也(12)。」
【譯文】
鄭國的子產生了病,他對大叔說:「我死了以後,您肯定會執政。只有有德行的人,才能夠用寬和的方法來使民眾服從,那次一等的不如用嚴厲的方法。火的特點是猛烈,百姓一看見就害怕,所以很少有人死在火里;水的特點是柔弱,百姓輕視而玩弄它,有很多人便死在水裡,因此運用寬和的施政方法很難。」子產病了幾個月後就去世了。
子大叔執政,不忍心嚴厲而用寬和方法施政。鄭國的盜賊很多,聚集在叫做崔苻的湖沼里。子大叔很後悔,說:「要是我早聽他老人家的話,就不會到這種地步了。」 於是,他派步兵去攻打崔符的盜賊,把他們全部殺了,盜賊才有所收斂。
孔子說:「好啊!施政寬和,百姓就怠慢,百姓怠慢就用嚴厲措施來糾正;施政嚴厲,百姓就會受到傷害,百姓受到傷害就用寬和的方法。 用寬和來調節嚴厲,用嚴厲來調節寬和,政事因此而和諧。
《詩·大雅·民勞》中說:「民眾辛苦又勤勞,企盼稍稍得安康;京城之中施仁政,四方諸侯能安撫。 這是施政寬和。『不能放縱欺詐者,管束心存不良者;制止殘暴的搶奪者,他們竟然從不懼法度。』這是用嚴厲的方法來糾正偏差。『安撫遠方的人、親善近鄰,用此來安定我王室。』這是用平和的政治來安定國家。又說:『既不急躁也不慢,既不剛猛也不柔,施政溫和又寬厚,百種福祿全聚集。』這是寬和達到了頂點。」
等到子產去世,孔子得到了消息,流著眼淚說:「他是古代傳下來的有仁愛的人。」
這篇古文給我們的啟示是:治理國家必須寬嚴適度。治理一個國家是一門高深的學問,政令的寬和猛都有它的長處與不足,子產用火與水作比喻,形象地闡發了兩者的辨證關系。全文以子產的話為引子,提出論點;以太叔施政的過程為論證;以孔子的話為結論。猶如一篇中心鮮明的議論文,明快簡捷,受到歷代政治家的重視。
⑦ 與子產相近的成語故事
1、安然無恙解釋:平安無事,沒有遭受損害或發生意外.恙,疾病,借指災禍. 公元前266年,趙國國君趙惠文王去世,他的兒子太子丹接位為趙孝成王.由於孝成王還年輕,國家大事由他的母親趙威後負責處理.趙威後是一個比較賢明而有見識的中年婦女.她剛剛主持國事的時候,秦國加劇了對趙國的進攻.趙國危急,向齊國求救,齊國要趙威後把她的小兒子長安君送到齊國作人質,然後再出兵.趙威後捨不得小兒子離開,但是聽了大臣觸龍的意見,還是把長安君送到齊國.齊國出兵幫助趙國打退了秦軍. 有一次,齊王派使者帶著信到趙國問候趙威後.威後還沒有拆信就問使者.「齊國的收成不壞吧?老百姓平安嗎?齊王身體健康嗎?」 齊國使者聽了心裡很不高興,說:「我受齊王派遣來問候您,現在你不先問齊王,卻先問收成和百姓,難道可以把低賤的放在前面,把尊貴的放在後面嗎?」 威後微微一笑,說:「不是的.如果沒有收成,怎麼會有百姓?如果沒有百姓,怎麼會有君主?難道問候時可以舍棄根本而只問枝節嗎?」 齊國使者聽了,一時說不出話來. 這則「無恙」的典故,後來演化出成語,「安然無恙」. 2、八仙過海解釋:比喻各自有一套辦法或本領去完成任務. 傳說呂洞賓等八位神仙途經東海去仙島,只見巨浪洶涌.呂洞賓提議各自投一樣東西到海里,然後各顯神通過海.於是鐵拐李把拐杖投到水裡,自己立在水面過海;韓湘子以花藍技水而渡;呂洞賓、藍采和、張果老、漢鍾離、曹國舅.何仙姑也分別把自己的蕭、拍板、紙驢、鼓、玉版、竹罩投到海里,站在上面逐浪而過.八位神仙都靠自己的神通渡過了東海.「八仙過海」根據這個傳說而來. 又叫做「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3、百折不撓解釋:形容不管經受多少挫折,決不退縮或屈服.形容意志堅強、品節剛毅.折:挫折.撓:彎曲. 東漢官員橋玄品行端莊,嫉惡如仇.有次,一夥強盜綁住他十歲的兒子,帶進他家,要正在病中的橋玄立即拿錢贖取,遭到橋直的怒斥.不多時,官兵包圍了橋家,因怕強盜會殺橋直的兒子,遲遲不敢動手.這時橋玄憤怒地喊道:「我難道能因為兒子的生命而放了這伙壞人嗎?」催促官兵們趕快動手.結果,橋玄的兒子被強盜殺死了.人們稱贊橋玄「百折不撓」,始終保持節操. 4、賓至如歸解釋:客人到這里就像回到自己家裡一樣.形容主人待客熱情、周到,來客感到滿意. 這個成語來源於《左傳.襄公三十一年》,賓至如歸,無寧災患,不畏盜寇,而亦不患燥濕. 子產,即公孫僑,是春秋時鄭國的大夫,曾當過多年國相,執掌鄭國政權. 公元前542年,子產奉鄭簡公之命出訪晉國,帶去許多禮物.當時,正遇上魯襄公逝世,晉平公借口為魯國國喪致哀,沒有迎接鄭國使者.子產就命令隨行的人員,把晉國賓館的圍牆拆掉,然後趕進車馬,安放物品. 晉平公得知這一消息,吃了一驚,派大夫士文伯到賓館責問子產.士文伯說:「我國是諸侯的盟主,來朝聘的諸侯官員很多為了防止盜賊,保障來賓安全,特意修建了這所賓館,築起厚厚的圍牆.現在你們把圍牆拆了,其他諸侯來賓的安全怎麼辦呢?我國國君想知道你們拆圍牆的意圖是什麼.」 子產回答說:「我們鄭國是小國,需要向大國進獻貢品.這一次我們帶了從本國搜羅來的財產前來朝會,偏偏遇上你們的國君沒有空,既見不到,也不知道進見日期.我聽說過去晉文公做盟主的時候,自已住的宮室是低小的,接待諸侯的賓館卻造得又高又大.賓客到達的時候,樣樣事情有人照應,能很快獻上禮品.他和賓客休戚與共,你不懂的,他給予教導,你有困難,他給予幫助.賓客來到這里就像回到自己家裡一樣.可是,現在晉國銅鞋山的宮室有好幾里地面,而讓諸侯賓客住的卻是奴隸住的屋子.門口進不去車子,接見又沒有確切的日期.我們不能翻牆進去,如果不拆掉圍牆,讓這些禮物日曬夜露,就是我們的罪過了.如果讓我們交了禮物,我們願意修好圍牆再回去.」 士文伯把情況報告了晉平公,平公感到慚愧,馬上接見子產,隆重宴請,紿了豐厚的回贈,並下令重新建造賓館. 5、百尺竿頭解釋:不滿足於已有成就,繼續努力,以取得更好的成績. 這個成語來源於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招賢大師》,師示一偈(ji)曰:「百丈竿頭不動人,雖然得入未為真.百丈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宋朝時,長沙有位高僧名叫景岑,號招賢大師.這位太師佛學造詣高深,時常到各地去傳道講經. 一天,招賢大師應邀到一座佛寺的法堂上講經.前來聽講的僧人很多,大師講得深入淺出,娓娓動聽,聽的人深受感染.法堂內除了大師的聲音外,一片寂靜.招賢大師講經完畢後,一名僧人站立起來,問他行了一個禮,然後提了幾個問題,請求大師解答.大師還了禮,慢慢地作答起來. 那僧人聽到不懂處,又向大師提問,於是兩人一問一答,氣氛親切自然. 聽講的人發現,他倆談論的是有關佛教的最高境界----十方世界的內容.為了說明十方世界究竟是怎麼回事,招賢大師當場出示了一份偈(ji)帖.所謂偈帖,就是佛教中記載唱詞的本子.但見大師指著上面的一段文字念唱道:「百丈的竹罕並不算高,尚需更進一步,十方世界才算是真正的高峰.」 「百尺竿頭」這則成語也稱「「百丈竿頭」. 6、半途而廢解釋:半路上停下來不再前進.比喻做事有始無終. 這個成語來源於《禮記.中庸》,君子遵道而行,半塗(即途)而廢,吾弗能已矣. 東漢時,河南郡有一位賢慧的女子,人們都不知她叫什麼名字,只知道是樂羊子的妻子. 一天,樂羊子在路上拾到一塊金子,回家後把它交給妻子.妻子說:「我聽說有志向的人不喝盜泉的水,因為它的名字令人厭惡;也不吃別人施捨而呼喚過來吃的食物,寧可餓死.更何況拾取別人失去的樂西.這樣會玷污品行.」樂羊子聽了妻子的話,非常慚愧,就把那塊金子扔到野外,然後到遠方去尋師求學. 一年後,樂羊子歸來.妻子跪著問他為何回家,樂羊子說:「出門時間長了想家,沒有其他緣故.」妻子聽罷,操起一把刀走到織布機前說:「這機上織的絹帛產自蠶繭,成於織機.一根絲一根絲地積累起來,才有一寸長;一寸寸地積累下去,才有一丈乃至一匹.今天如果我將它割斷,就會前功盡棄,從前的時間也就白白浪費掉.」 妻子接著又說:「讀書也是這樣,你積累學問,應該每天獲得新的知識,從而使自已的品行日益完美.如果半途而歸,和割斷織絲有什麼兩樣呢?」 樂羊子被妻子說的話深深感動,於是又去完成學業,一連七年沒有回過家. 7、不恥下問解釋:不以向地位、學問較自己低的人請教為可恥,形容虛心好學.恥:羞恥. 這個成語來源於《論語.公冶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春秋時代的孔子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人們都尊奉他為聖人.然而孔子認為,無論什麼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來就有學問的. 一次,孔子去魯國國君的祖廟參加祭祖典禮,他不時向人詢問,差不多每件事都問到了.有人在背後嘲笑他,說他不懂禮儀,什麼都要問.孔子聽到這些議論後說:「對於不懂的事,問個明白,這正是我要求知禮的表現啊.」 那時,衛國有個大夫叫孔圉(音yu),虛心好學,為人正直.當時社會有個習慣,在最高統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後,給他另起一個稱號,叫謚(音shi)號.按照這個習俗,孔圉死後,授於他的謚號為「文」,所以後來人們又稱他為孔文子. 孔子的學生子貢有些不服氣,他認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於是就去問孔子:「老師,孔文子憑什麼可以被稱為『文』呢?」 孔子回答:「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意思是說孔圉聰敏又勤學,不以向職位比自己低、學問比自己差的人求學為恥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為他的謚號. 8、哀鴻遍野解釋: 比喻到處都是呻吟呼號、游離失所的災民.哀鴻:哀鳴的大雁. 《詩經·小雅》中有一篇題為《鴻雁》的詩.其中有兩句是:「鴻雁於飛,哀嗚嗷嗷.」 它的意思是說:鴻雁找不到安棲的地方,沒有目的地飛著,悲哀地叫著.形容流離失所的難民呻吟呼救的凄慘景象. 由於這兩句詩,後來人們就把不得安居的難民叫作「哀鴻」;形容受難的人民極多,幾乎到處都有,就說是「哀鴻遍野」或「遍地哀鴻」. 原詩中「哀嗚嗷嗷」的「嗷嗷」兩字,後來還常常用來形容啼飢叫餓的嘈雜之聲,例如「嗷嗷待哺(哭哭嚷嚷地急切盼望給點吃的)」. 9、力不從心出處: 《後漢書·班超傳》如有卒暴,超之氣力,不能從心釋義: 比喻力量不夠,無法實現願望. 故事: 東漢時,班超受明帝派遣,率領幾十個人現使西域,屢建奇功.然而,班超在古西域經過了27個年頭,年事已高,身體衰弱,思家心切,於是就寫了封信,叫他的兒子捎至漢朝,請求和帝劉肇把他調回.此信未見反應.他的妹妹班昭又上書皇帝,申明哥哥的意思. 信中有這樣的幾句話:「班超和他同去西域的人中,年齡最大,現在已過花甲之年,體弱多病,頭發已白,兩手不遂,耳朵不靈,眼睛不亮,扶著手杖才能走路……如果有淬不及防的暴亂事件發生,班超的氣力,不能順從心裡的意願了,這樣,對上會損害國家的長治之功,對下會毀壞忠臣好不容易取得的成果,實在令人痛心呀!」 和帝劉肇被深深地感動了,馬上傳旨調班超回漢.班超回到洛陽不到一個月,就因胸脅病加重而支世,終年71歲. 10、勢如破竹三國末年,晉武帝司馬炎滅掉蜀國,奪取魏國政權以後,准備出兵攻打東吳,實現統一全中國的願望.他召集文武大臣們商量滅大計.多數人認為,吳國還有一定實力,一舉消滅它恐怕不易,不如有了足夠的准備再說. 大將杜預不同意多數人的看法,寫了一道奏章給晉武帝.杜預認為,必須趁目前昊國衰弱,忙滅掉它,不然等它有了實力就很難打敗它了.司馬炎看了杜預的奏章,找自己的最信任的大臣張華徵求意見.張華很同意杜預的分析,也勸司馬炎快攻打吳國,以免留下後患.於是司馬炎就下了決心,任命杜預作征南大將軍. 公元279年,晉武帝司馬炎調動了二十多萬兵馬,分成六路水陸並進,攻打吳國,一路戰鼓齊鳴,戰旗飄揚,戰士威武雄壯.第二年就攻佔了江陵,斬了吳國一員大將,率領軍隊乘勝追擊.在沅江、湘江以南的吳軍聽到風聲嚇破了膽,紛紛打開城門投降.司馬炎下令讓杜預從小路向吳國國都建業進發.此時,有人擔心長江水勢暴漲,不如暫收兵等到冬天進攻更有利.杜預堅決反對退兵,他說:「現在趁士氣高漲,鬥志正旺,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勢如破竹(像用快刀劈竹子一樣,劈過幾節後竹子就迎刃破裂),一舉攻擊吳國不會再費多大力氣了!」 晉朝大軍在杜預率領下,直沖向吳都建業,不久就攻佔建業滅了吳國.晉武帝統一了全國. 故事出自《晉書·杜預傳》.成語「勢如破竹」,形容戰斗節節勝利,毫無阻擋. 11、舉一反三有一天,"至聖先師"孔子對他的學生說:"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意思是說,我舉出一個牆角,你們應該要能靈活的推想到另外三個牆角,如果不能的話,我也不會再教你們了. 後來,大家就把孔子說的這段話變成了「舉一反三」這句成語,意思是說,學一件東西,可以靈活的思考,運用到其他相類似的東西上! 12、士別三日三國時代東吳的呂蒙,可說是一個博學多才的人,周瑜死後,他繼任東吳的都督.設計擊敗了蜀漢的關羽,派部將潘璋把關羽殺死後,不久地也死去. 呂蒙本來是一個不務正業不肯用功的人,所以沒有什麼學識.魯肅見了他,覺得沒有什麼可取的地方,後來,魯肅再遇見他時,看見他和從前完全不同,是那樣威武,踉他談起軍事問題來,顯得很有知識,使魯肅覺得很驚異.便笑著對位開玩笑說: 「現在,你的學識這么好,既英勇,又有如謀,再也不是吳下的阿蒙了.」 呂蒙答道:「人別後三天,就該另眼看待呀!」呂蒙的話,原文是「士別三日,刮目相待.」 後來的人,便用「士別三日」這句話,來稱贊人離開後不久,進步很快的意思. 13、杞人憂天從前在杞國,有一個膽子很小,而且有點神經質的人,他常會想到一些奇怪的問題,而 讓人覺得莫名其妙. 有一天,他吃過晚飯以後,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門前程量,並且自言自語的說: 「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來,那該怎麼辦呢?我們豈不是無路可逃,而將活活地被壓 死,這不就太冤枉了嗎?」 從此以後,他幾乎每天為這個問題發愁、煩惱,朋友見他終日精神恍惚,臉色憔悴,都 很替他擔心,但是,當大家知道原因後,都跑來勸他說: 「老兄啊!你何必為這件事自尋煩惱呢?天空怎麼會塌下來呢?在說即使真的塌下來,那也不是你一個人憂慮發愁就可以解決的啊,想開點吧!」 可是,無論人家怎麼說,他都不相信,仍然時常為這個不必要的問題擔憂. 後來的人就根據上面這個故事,引伸成「杞人憂天」這句成語,它的主要意義在喚醒人 們不要為一些不切實際的事情而憂愁.它與「庸人自擾」的意義大致相同. 14、水深火熱出處《孟子·梁急王下》如水益深,如火益熱. 釋義 好像掉進深水和烈火之中一樣難受.比喻人民生活極端痛 苦 故事 戰國時,燕王噲改革國政,把君位讓給相國子之,將軍市被 和公子平不服,起兵攻打子之,爆發內戰. 燕國大亂,齊國乘虛而入,齊宣王派大將匡章率兵十萬攻燕.燕 國百姓對內戰不滿,不願出力抵抗齊軍,出現「士卒不戰,城門不閉」 的局面,有些地方的燕國百姓反而給齊軍送飯遞水表示歡迎.匡章 只用了五十天工夫,就攻下燕國國都.齊軍攻佔燕國後,並無撤回之 意.匡章又不管束軍隊,士卒欺凌百姓,燕人紛紛起來反抗. 這時,齊宣王向正在齊國游說的孟子請教,問道:「有人勸我不 要吞並燕國,有人勸我吞並它,到底該怎麼辦?」 孟子回答說:「如果吞並燕國,當地百姓反而很高興,那就吞並 它.古人有此先例,周武王便是.」 「如果吞並燕國,當地百姓並不高興,」孟子又說,「那就不要吞 並它.古人也有先例,周文王便是.」 孟子舉了這兩個例子後指出:「當初齊軍攻入燕國,燕人送飯遞 水表示歡迎,那是因為燕國百姓想擺脫苦日子;而今如果齊國進而 吞並燕國,給燕人帶來亡國的災難,使他們陷入水深火熱之中,那他 們必然會轉而盼望別國來解救了! 15、馬首是瞻出處: 《左傳·襄公十四年》荀偃令曰:「雞鳴而駕,基井夷灶,唯余馬首是瞻. 釋義: 「瞻」是看的意思.這則成語的本意是,作戰是士兵看著主 將的馬頭決定行動的方向.現在用來比喻服從指揮或者樂於追隨. 故事: 戰國時,晉淖公聯合了十二個諸侯國攻伐秦國,指揮聯軍 的是晉國的大將荀偃. 苟偃原以為十二國聯軍攻秦.秦軍一定會驚慌失措.不料景公已經得知聯軍心不齊,士氣不振,所以毫不膽怯,並不想求和.苟偃沒有辦法,只得准備打仗,他向全軍將領發布命令說:「明天早晨.雞一叫就開始駕馬套車出發.各軍都要填平水井,拆掉爐灶.作戰的時候,全軍將土都要看我的馬頭來定行動的方向.我奔向那裡,大家就跟著奔向那裡.」 想不到苟偃的下軍將領認為,苟偃這佯指令,大專橫了,反感他說:「晉國從未下過這樣的命令,為什麼要聽他的?好,他馬頭向西, 我偏要向東.」 將領的副手說:「他是我們的頭,我聽他的.」於是也率領自己的 隊伍朝東而去:這樣一來,全軍頓時混亂起來. 苟偃失去了下軍,仰天嘆道:「既然下的命令不能執行,就不會有取勝的希望,一交戰肯定讓秦軍得到好處.」他只好下令將全軍撤回去. 16、人言可畏出處: 《詩·鄭風·將仲子》豈敢愛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懷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釋義: 「言」語言.指流言蜚語.「畏」怕.流言蜚語是很可怕的. 故事: 古時候有個名叫仲子的男青年愛上了一個姑娘,想偷偷地上她家幽會.姑娘因他們的愛情還沒有得到父母的同意,知道後,會責罵她所以要戀人別這樣做.於是唱道: 「請求你仲子呀,別爬我家的門樓,不要把我種的粑樹給弄了.並非我捨不得樹,而是害伯父母說話.仲子,我也在思念你,只是怕父母要罵我呀.」 姑娘想起哥哥們知道了這件事也要責罵她,便接著唱道:「請求你仲子呀,別爬我家的牆,不要把我種的桑樹給折了.並非我捨不得樹,而是害怕哥哥們說話.仲子,我也在思念你,只是伯哥哥要罵我呀.」 姑娘還害伯別人知道這件事要風言風語議論她,於是再唱道:「請求你仲子呀,別爬我家的後園,不要把我種的檀樹給弄折了.並非我捨不得樹,而是害怕人家說話.仲子,我也在思念你,「只是怕人家風言風語議論我呀.」 17、如火如荼出處徐謂《路史》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 釋義: 比喻禮物雖輕而情意深厚. 故事: 有一個地方官,偶然得到了一隻稀有的飛禽——天鵝,便派一位名叫緬伯高的心腹拿去向皇帝進貢.緬伯高抱著天鵝,走到潘陽湖邊時,忽然覺得應該停下來給天鵝洗個澡,就小心翼翼地將天鵝放入水中.不料,天鵝卻振翅飛走了,只掉下—根鵝毛.緬伯高沒有辦法去捉,只好拿著這根鵝毛面見皇帝.他害怕皇帝處罰自己,就編了一首順口溜,大意是這樣的:「我來向您朝貢,經過了萬水千山,可到了潘陽湖時天鵝飛走了;我悲痛欲絕,今天上復天子,請您饒了緬伯高.再說,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皇帝聽後,饒了緬伯高. 18、天下無雙出處《史記·信陵君列傳》始吾聞夫人弟公於天下無雙釋義 天下沒有第二個,獨一無二. 故事 黃香是湖北江夏人,母親早死了,父親是個小官員,父子二 人相依為命,日子過得很清苦.黃香知書達理,對父親十分孝敬,在 炎熱的夏天,他用扇子把床上、枕上的席子扇涼,讓父親睡得舒服 些;到了寒冷的冬天,他先鑽進被窩,把被子溫熱一點,再請父親睡 下.因此父親更愛護他,幫助他學習許多知識. 黃香長大以後,做了官.在他當魏郡太守期間,有一次遭到水 災,當地的百姓被洪水沖得無家可歸,沒吃沒穿.黃香拿出自己的俸 祿和家產,分給了受災的百姓.因為黃香幼年時期勤奮好學,知識淵 博,對父親又十分孝敬,所以博得了許多人的贊美.當時在京城裡流 傳著這樣一句民謠:「天下無雙,江夏黃香.」 19、之乎者也出處: 《湘山野錄》 (太祖)上指門額問普曰:「何不只書朱雀門,須著之字安用?」普 對曰:「語助」.太祖笑曰:「之乎者也助得甚事?」 釋義: 譏諷文人咬文嚼字,不講實際. 故事: 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在當上皇帝以後,准備拓展外城. 他來到朱雀門前,抬頭看見門額上寫著「朱雀之門」四個字,覺得別扭,就問身旁的大臣趙普:「為什麼不寫『朱雀門』三個字,偏寫『朱雀之門,四個字?多用一個『之』字有什麼用呢?」趙普告訴他說:「這是 把『之』字作為語助詞用的.」趙匡胤聽後哈哈大笑,說:「之乎者也這些虛字,能助得什麼事情啊!」 後來,在民間便流傳一句諺語:「之乎者也已焉哉,用得成章好秀才」. 20、自慚形穢出處《世說新語·容止》騾騎王武於;是衛玠之舅,雋爽有風姿,見玠嘆曰:「珠玉在 側,覺我形穢.」 釋義「慚」,慚愧;「形穢」,醜陋,不體面.因為自己在某一方不如 別人而有一種慚愧的感覺. 故事 晉朝時候,有個驃騎將軍名叫王濟,相貌英俊,待人接物也 很有風度.雖然是個提刀弄槍的軍人,但平時讀書論經,才學很好, 在城裡也頗有名聲. 有一年,王濟的外甥衛玠母子前來投靠王濟.王濟一見衛玠如 此眉清目秀,風度翩翩,簡直驚呆了.他對衛母說: 「人家都說我相貌漂亮過人,現在與外甥一比,就像把石塊與明 珠寶玉放在一起,我真是太難看了!」 過了幾天,王濟帶著衛玠,騎著馬去拜見親朋好友.走到街上. 看見衛玠的人都以為他是白玉雕成的,大家都爭著圍觀,你擠我擁. 幾乎哄動了全城. 好不容易到了親戚家,親友們想了解一下衛萬玠以外貌漂亮,學 問是否出眾,便堅持要他講解玄理.衛玠推辭不了,便講了起來. 講的時間不長,聽的人卻沒有一個不稱贊他講得精深透徹的.人們 嘻笑著說:「看來,你們三王抵不上衛家的一個兒郎啊!」王濟說:「是 啊,和我這外甥一起走,就像有明珠在我身旁,熠熠發光.」
⑧ 帶「僑」的成語有哪些
1、歸國華僑[ guī guó huá qiáo ] :簡稱「歸僑」。指回國定居的華僑。歸僑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公民權利;有權依法組織社會團體,以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在歸僑的生活上或出入境方面,國家都給予特殊照顧。
⑨ 和子產有關的成語
詞目 傾家盪抄產 使用頻襲率 常用
發音 qīnɡ jiā dànɡ chǎn
釋義 傾:倒出;盪:掃除,弄光。全部家產都被弄光了。
出處 《三國志·蜀書·董和傳》:「貨殖之家,侯服玉食,婚姻葬送,傾家竭產。」
示例 匪徒們眼瞪著他們的大鍋盔,~。(曲波《林海雪原》三十)
近義詞 一貧如洗、家徒四壁
反義詞 興家立業
歇後語 打漁人碰爛船;豆腐佬摔擔子;跌翻鳥窩砸碎蛋
英文 ruin
用法 聯合式;作謂語、定語、補語;含貶義
⑩ 成語子產放生是什麼意思
【子產放生的歷史典故】
春秋時期鄭國有一個賢大夫公孫僑,字子產,心地仁厚。他常濟貧並救人於危難,喜歡行善,特別是從不殺生。
一天,一個朋友送給子產幾條活魚。這些魚很肥,做成菜肯定是一道美味。子產非常感激朋友的好意,高高興興地收下了禮物,然後吩咐僕人:「把這些魚放到院子里的魚池裡。」他的僕人說:「老爺,這種魚是鮮有的美味,如果將它們放到魚池中,池裡的水又不像山間小溪那樣清澈,魚肉就會變得松軟,味道也就不會那麼好了。您應該馬上吃掉它們。」子產笑了:「這里我說了算,照我說的做。我怎麼會因為貪圖美味就殺掉這些可憐無辜的魚呢?我是不忍心那樣做的。」僕人只得遵照命令。當僕人把魚倒回池中時,眼見魚兒悠遊水中,浮沉其間,子產不禁感嘆說:「你們真幸運啊!如果你們被送給別人,那麼你們現在已經在鍋中受煎熬了!」
【成長心語】
孔子稱贊子產:「有仁愛之德古遺風,敬事長上,體恤百姓。」子產因其聰明和善良,而被人們傳誦至今。「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不要因為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善事就不去做,也不要因為是一件很小的壞事就去做。因為生活其實就是由這些小事堆積形成的。更重要的是,這些小善和小惡會成為日後那些大善和大惡的基礎。人人都應該存有善念,心中有善就會覺得生活很充實。人的行為都要符合道德的准則,要對的起自己的良知,這是實現自己的生命價值的前提條件,這也是一種人生的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