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晉組成語
❶ 什麼什麼之什麼的成語
井底之蛙、無價之寶、燃眉之急、切膚之痛、君子之交、莫逆之交等等。
()井底之蛙是一個成語,讀音是jǐng dǐ zhī wā,意思是指井底的青蛙認為天只有井口那麼大。比喻那些見識短淺的人。出處《莊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
(2)無價之寶,無法估價的寶物,指極珍貴的東西。出自唐·魚玄機《贈鄰女》詩:「易求無價寶,難得有心郎。」
(3)燃眉之急是一個成語,讀音是rán méi zhī jí,意思是火燒眉毛那樣緊急。形容事情非常急迫。出處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十六:「問:『如何是急切一句?』師曰:『火燒眉毛。』」
(4)切膚之痛,讀音是:qiè fū zhī tòng,漢語成語,釋義是指與自身關系極密切。親身經受的痛苦。比喻感受深切。出自明王守仁的《傳習錄》。
(5)君子之交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是jūn zǐ zhī jiāo,意思是賢者之間的交情,平淡如水,不尚虛華。語出《莊子·山木》:「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
(6)莫逆之交是一個成語,拼音是mò nì zhī jiāo,指非常要好或情投意合的朋友,簡單地說就是志同道合。出自《莊子·大宗師》。
❷ 帶奏和晉的成語全民猜成語
偷天換日?
[解釋]
比喻暗中改變事物的真相,以達到矇混欺騙的目的。
[出自]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五十三回:「且說尹子崇自從做了這一番..
❸ 奏晉成語
是"秦晉成語「吧?含」秦晉「的成語是」秦晉之好「,是」姻親"的意思。
❹ 個的組詞有哪些詞語
概嘆: 詞語】:慨嘆 【注音】:kǎi tàn 【釋義】:有所感觸而嘆息:不勝~ㄧ~不已。 概嘆:大概是因為……而嘆氣
襟概: 襟懷,氣度。《舊唐書·韋溫獨孤郁等傳論》:「 郁朗 襟概,郁有世風。」
斠然一概: 詞語解釋 jiào rán yī gài ㄐㄧㄠˋ ㄖㄢˊ ㄧ ㄍㄞˋ 斠然一概 持平一致。 章炳麟 《秦政記》:「 唐 宋 雖理,法度不如 漢 明 平也。亦有踦偶,非斠然一概者。」參見「 斠若畫一 」。 成語詞典已有該詞條:斠然一概
意概: 氣概,胸懷。 明 湯顯祖 《紫簫記·友集》:「對客揮毫,便可口占絕句一首……上句要說自己,或表字,或姓名,或俗號;下三句說自家新年來意概如何?」
感概: 亦作「感槩」。1.謂情感憤激而有節概。 宋 蘇舜欽 《寄富彥國》詩:「 彥國 感...(2).感觸;感嘆。 宋 王安石 《舟夜即事》詩:「感概無窮事,遲回欲曉天。」
概尊: 漆飾的酒器。《宋史·禮志四》:「外官,每方丘、陵、墳、衍、原、隰,概尊各二,眾星,散尊各二,在東西廂神坐左右。」
概准: 用平物的量器刮平。極言其平。 清 張尚瑗 《觀音岩》詩:「巨靈施昆刀,劈破青玉筍。千里插江面,削平如概准。」
概狀: 概況。 範文瀾 《中國通史簡編》緒言五:「在這個大段里,階級的概狀是:統治階級方面,起初是宗族土地所有制的貴族領主階級統治著大小國家和采邑,後來興起了家族土地所有制的地主階級。」
概眾: 眾;眾人。《西遊記》第三十回:「二人攜手相攙,概眾小妖隨後,上那 花果山 極巔之處。」《西遊記》第五八回:「概眾稽首皈依。」
概志: 衡量心志。
概則: 普遍的准則。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關於南北議和的清方檔案》:「至於 法蘭西 、 美利堅 二國,近人譯曰民主、曰合眾。謂為共和政體之一種則可,謂為共和政體之概則,則不可。」
概雲: 猶凌雲。 南朝 陳 顧野王 《虎丘山序》:「若茲山者,高不概雲,深無藏影。」
概用: 謂不加區別,一概使用。 明 謝榛 《四溟詩話》卷三:「凡字異而意同者,不可概用之,宜分乎彼此。」
概義: 大概的意義。 章炳麟 《論承用「維新」二字之荒謬》:「觀其概義則通,而加以演繹則必不可通;觀其固有名詞則通,而證以事實則必不可通。」
概要: [outline;essential] 重要內容的大概;概略
概行: 一律施行。 清 杭世駿 《質疑·諸史問目答李若珠》:「古來井田,恆與軍制相表裡……今若概行井田,經塗畫界,非有十年之久,不能望其成熟。」
概心: 語本《史記·范雎蔡澤列傳》:「意者臣愚而不概於王心邪?亡其言臣者賤而不可用乎?」後以「概心」謂關心。 清 陳康祺 《燕下鄉脞錄》卷十三:「今部寺堂上官,遇事不概心者,必別摺陳奏,始免會同畫押。」
概問: 概括詢問。
概圖: [silhouette] 用來描繪特點或作為辨識用途的輪廓畫
❺ 奏晉什麼四字成語
秦晉之好
簡介:公元前676年,晉武公之子姬詭諸繼承君位,即晉獻公。獻公之父武公晚年娶齊內桓公女兒齊容姜,齊姜則與當太子的姬詭諸有私情。姬詭諸繼位後,把庶母齊姜娶為夫人,生女伯姬及子申生。伯姬在後來的秦晉政治聯姻中嫁給秦穆公為夫人,這便是所謂「秦晉之好」的開端。
❻ 瘋狂猜成語一個奏字一個晉字中間一個大花
秦晉之好_金山詞霸
【拼 音】:
qín jìn zhī hǎo
【解 釋】:
原指春秋時期秦國與晉國兩國家世代聯專姻.後泛指兩性之間屬的聯姻或婚配關系.
【出 處】:
元·喬夢符《兩世姻緣》:「末將不才;便求小娘子以成秦晉之好;亦不玷辱了他;他如何便不相容.」
【示 例】:
團市委提倡婚事儉辦;並組織了集體婚禮;使20對青年結為~.
❼ 奏晉兩字之問有一綢布大紅花連著打一成語
奏(秦)晉兩字之間有一綢布大紅花連著打一成語
答案是【秦晉之好】
【解釋】內:春秋時,秦晉兩國容不止一代互相婚嫁。泛指兩家聯姻。
【出自】:元·喬孟符《兩世姻緣》第三折:「末將不才,便求小娘子以成秦晉之好,亦不玷辱了他,他如何便不相容。」
【示例】:主公仰慕將軍,欲求令愛為兒婦,永結~。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十六回
【語法】:偏正式;作賓語;含褒義,泛指兩家聯姻
❽ 看到萬里長城,你會想到哪些四字成語
op1.不到長城非好漢
bù dào cháng chéng fēi hǎ hàn
【解釋】比喻不能克服困難,達到目的,就不是英雄豪傑
【出處】吳茂盛《駐京辦》第11章:「俗話說不到長城非好漢,於我而言,沒成為好漢就不到長城。」
【結構】復句式成語
【用法】作賓語、定語、分句;指人的志向
【近義詞】不到黃河心不甘
【例句】我們要不到長城非好漢的決心
【英譯】He who does not reach the Great Wall is not a true man
2.狼煙四起
láng yān sì qǐ
【解釋】狼煙:古代邊防報警時燒狼糞騰起的煙。四處都是報警的煙火,指邊疆不平靜。
【出處】唐·段成式《酉陽雜俎·毛篇》:「狼糞煙直上,烽火用之。」
【結構】主謂式。
【用法】舊時形容戰爭動亂年代。一般作謂語、定語、補語。
【正音】四;不能讀作「shì」。
【辨形】起;不能寫作「啟」。
【近義詞】烽火連天、烽火遍地
【反義詞】平安無事、國泰民安
【例句】隋煬帝兇狠淫佚;橫征暴斂;使得民不聊生;國內~。
【英譯】waralarmsraisedeverywhere
3.烽火連天
fēng huǒ lián tiān
【解釋】形容戰火遍及各地。
【出處】漢·蔡邕《蔡中郎集·外紀上·漢書十志疏》:「其時鮮卑連犯雲中五原,一月之中烽火不絕,埃塵連天。」
【結構】主謂式。
【用法】用來形容戰爭。一般可作謂語、定語。
【辨形】烽;不能寫作「鋒」。
【近義詞】狼煙四起、炮火連天
【反義詞】歌舞昇平、國泰民安
【例句】在那炮火紛飛的年代;~;人們遭受著戰爭的災難。
【英譯】
4.兵臨城下
bīng lín chéng xià
【解釋】敵軍已來到自己的城牆下面。比喻情勢十分危急。
【出處】《戰國策·齊策二》:「齊必舉兵伐梁,梁、齊之兵連於城下不能去,王以其間伐韓。」
【結構】主謂式。
【用法】形容形勢十分危險緊急。一般作謂語、賓語、分句。
【正音】城;不能讀作「cénɡ」。
【辨形】城;不能寫作「成」。
【近義詞】十萬火急、燃眉之急
【反義詞】安如泰山、安然無恙、高枕無憂
【例句】我們應該早些打出去;爭取主動;一旦~;再想辦法可就來不及了。
【英譯】。
5.眾志成城
zhòng zhì chéng chéng
【解釋】萬眾一心,象堅固的城牆一樣不可摧毀。比喻團結一致,力量無比強大。
【出處】《國語·周語下》:「眾心成城,眾口鑠金。」
【結構】主謂式。
【用法】含褒義。一般作謂語、定語。
【辨形】城:不能寫作「誠」。
【近義詞】眾擎易舉、萬眾一心、戮力同心
【反義詞】一盤散沙、四分五裂、同床異夢
【辨析】~和「萬眾一心」;都含有「團結一致」的意思。但「萬眾一心」只指千萬人同心協力;~不僅有「萬眾一心」的意思;還含有「力量無比強大;不可推毀」的意思。
【例句】現在是艱苦些;只要大家團結起來;沒有什麼困難不能克服;常言說「~\";大家說是不是這個道理?
【英譯】Unionisstrength。
【成語故事】東周的第十二代天子周景王姬貴,在他在位的第二十一年(公元前524年)和二十三年(公元前522年)時,做了兩件不得民心的事情:一件是鑄大錢,一件是鑄大鍾。大錢就是幣值高的錢。景王試圖以鑄行大錢的方式來收繳民間的小錢。大鍾即編鍾。景王准備鑄造兩組巨型編鍾,一組是無射(讀yì),一組是大林。他打算把這兩組編鍾上下懸掛在一起配合著演奏。景王身邊的大臣單穆公對此很擔憂,極力加以勸阻。他認為鑄大錢不利於流通,是「絕民用以實王府」,是對平民百姓的殘酷掠奪;而鑄大鍾更是勞民傷財,既得不到悅耳的美的享受(鍾過大耳朵承受不了),又加重了百姓的負擔。所以這樣做將會使百姓離心,國家危險。但景王聽不進去。司樂大夫伶州鳩也勸阻說,編鍾的聲律強調和諧,如果百姓怨恨,那就沒有和諧了。他引用民諺「眾心成城,眾口鑠金」來表明自己的觀點:老百姓共同喜歡的東西,很少不實現的;而他們共同厭惡的東西,也很少不廢滅的。但景王還是不聽。三年間,既鑄了大錢,也造了大鍾。結果是,景王在第二年就死於心疾,周王朝也隨即爆發了長達五年之久的內亂。
6.固若金湯
gù ruò jīn tāng
【解釋】金屬造的城,滾水形成的護城河。形容工事無比堅固。
【出處】《漢書·蒯通傳》:「必將嬰城固守,皆為金城湯池,不可攻也。」
【結構】偏正式。
【用法】含褒義。用於軍事上的防守方面。一般可作謂語、定語、補語。
【辨形】若;不能寫作「苦」。
【近義詞】銅牆鐵壁、堅如磐石
【反義詞】一觸即潰、不堪一擊
【辨析】~和「堅如磐石」都可形容「事物的穩固牢靠」。但~只用於物;大多形容跟防守有關系的關隘、陣地、防線等的牢固;不可攻破;「堅如磐石」大多用來形容建築物的堅固;也比喻集團、組織、國家的強大。
【例句】(1)在德軍迅猛的攻勢下;這道被法軍自稱為~的防線;頃刻崩潰了。
(2)長安城防守嚴密;~。
【英譯】stronglyfortified
【成語故事】秦末,農民起義軍領袖陳勝派武臣進攻趙地。自武臣率兵往北攻打趙地以後,一路披荊斬棘,所到之處,豪傑紛紛響應,起義軍佔領了趙國的大部分地區。武臣自己也被加封為武信君。這時,武臣率軍攻打到了范陽城,范陽令徐公也准備誓死保城,到處修建防禦工事,准備抵抗到底。當時,范陽城裡有一個口才極好的辯士名叫蒯通,得知武臣已經兵臨城下了,就去拜見徐公。他張口就向徐公致哀,然後又向他道賀,弄得徐公莫名其妙,連忙問他這樣做的緣故。蒯通說:「大人當范陽令十多年來,殺戮搶奪,逼得人民妻離子散,弄得百姓對你怨聲載道,只因先前有嚴厲的秦法在為你擋災阻禍,百姓才對你無可奈何。現在天下大亂,秦法不管用了,百姓還不把你剝皮剔骨以報昔日之仇?但大人若聽小人的話就不會死,而且還會富貴。」那范陽令一聽,就趕緊讓他給自己出主意。蒯通就啟程去求見武臣。武臣此時正在招攬四方豪傑,非常願意接見他。蒯通對武臣說:「您來到這里,肯定是要先戰勝范陽令然後才能佔領范陽城,這未免太費事了。我現在有一個計策,可不費一兵一卒就讓您得到范陽城,而且只要一紙檄文,就能讓您得到幾千里土地。不知您是否想聽?」武臣一聽就急忙問道:「有如此妙計,怎麼會不想聽呢?」蒯通說:「范陽令聽說您要去攻城,正在整頓兵馬,守城力保,但他是個非常怕死、貪戀官位的人。他之所以到現在還一直不肯歸降,實在是因為您先前打下十個城縣後,把守城的官吏都給殺掉了。他覺得投降是死,守城也是死,而且范陽城固若金湯,料您一時也難強攻下來。退一步想,就算范陽的人民恨死了范陽令,起義殺死他,也未免會願意投靠武信君您,說不定會拚死守城不降的。為您設想,最好的辦法就是赦免范陽令,給他一個侯印,他喜得富貴,自然會願意開城投降,而范陽城的人民也不敢隨便殺他,這范陽城您不就唾手可得了?您還可以用豪華的車輛去接范陽令,讓他乘坐此車到附近的守城去巡遊一番。附近城縣的官員就知道投降大人後不但不會被殺頭,還有榮華富貴可以享受,那他們一定會很快向您投降。這樣,您不需花費任何力氣就可以得到天下,不用戰爭就使四方臣服。這就是我所說的用一紙檄文可定天下的妙計!」武臣聽完蒯通的計策後,覺得很有道理,就按照他的計策行事。果然在范陽令投降後不久,附近幾百里的守城官吏也都紛紛向武臣投降了。
7.銅牆鐵壁
tóng qiáng tiě bì
【解釋】原比喻防禦十分堅固,不可摧毀。也比喻團結一致。
【出處】元·無名氏《謝金梧》楔子:「隨他銅牆鐵壁,也不怕不拆倒了他的。」
【結構】聯合式。
【用法】用作褒義。一般作主語、賓語。
【辨形】壁;不能寫作「璧」。
【近義詞】森嚴壁壘、牢不可破
【反義詞】不堪一擊、無堅不摧
【例句】(1)森林爺爺和他的千萬個子孫排得密密層層;好像~。
(2)在井岡山斗爭時期;農民團結戰斗;把革命根據地建設得像~一樣。
【英譯】astronghold
8.堅如磐石
jiān rú pán shí
【解釋】堅:堅固,結實;磐:大石頭。象大石頭一樣堅固。比喻不可動搖。
【出處】古樂府《孔雀東南飛》:「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文選·古詩十九首》:「良無磐石固,虛名復何有?」
【結構】偏正式。
【用法】常用於團結、意志、友誼、信念等抽象的東西;有時也指具體的事物。一般作謂語、定語。
【正音】磐;不能讀作「pān」。
【辨形】磐;不能寫作「盤」。
【近義詞】安如泰山、安如磐石
【反義詞】搖搖欲墜、不堪一擊
【辨析】(一)~和「安如磐石」;都表示「如同磐石一樣不可動搖」。有時可通用。但~偏重於「堅固」;「安如磐石」偏重於「安穩、穩定」。(二)~和「安如泰山」意義相似;都形容事物的牢固、穩定;並都可形容建築物的堅固;不可摧毀。但~偏重在「堅」;也可以用來比喻國家、集團、組織或思想信念的堅強;「安如泰山」偏重在「安」、「穩」;可形容人在危急關頭從容不迫的態度。(三)~和「固若金湯」;都形容「事物的牢不可破」。但~大多用來形容建築物等的堅固;也比喻集團、組織、國家的堅強;「固若金湯」只用於物;大多形容跟「防守」有聯系的城陣
【例句】我們兩人之間的友誼~。
【英譯】rockfirm
9.壁壘森嚴
bì lěi sēn yán
【解釋】壁壘:古代軍營四周的圍牆;森嚴:整齊,嚴肅。原指軍事戒備嚴密。現也用來比喻彼此界限劃得很分明。
【出處】明·於麟《清夜鍾》:「臨淮方出將;壁壘氣森嚴。」
【結構】主謂式。
【用法】用於軍事防守嚴密和界限劃得清;有時也用於體育比賽。一般作謂語、定語。
【正音】壘;不能讀作「lèi」。
【辨形】壁;不能寫作「璧」。
【近義詞】嚴陣以待、固若金湯
【反義詞】不堪一擊、一觸即潰
【例句】在這場足球比賽中;我班的防守~;使對方無隙可乘。
【英譯】stronglyfortified
10.綿綿不絕
mián mián bù jué
【解釋】綿綿:連續不斷的樣子。形容多,連續不斷。
【出處】三國·魏·王肅《孔子家語·觀周》:「涓涓不壅,終為江河,綿綿不絕,或成網羅。」
【結構】偏正式
【用法】偏正式;作謂語、定語、狀語;指連續不斷
【近義詞】接連不斷、連綿不斷
【反義詞】斷斷續續、一刀兩斷
【例句】正是清明時節,少不得天公應時,催花雨下,那陣雨下得~。 ◎《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鎮雷峰塔》
【英譯】without break
11.氣勢磅礴
qì shì páng bó
【解釋】磅礴:廣大無邊的樣子。形容氣勢雄偉壯大。
【出處】秦牧《古戰場春曉》:「這是中國近代史上氣勢磅礴的一頁。」
【結構】主謂式。
【用法】用作褒義。可用來形容文章、詩篇、山水等。一般作謂語、定語。
【正音】磅;不能讀作「bànɡ」。
【辨形】礴;不能寫作「薄」。
【近義詞】氣吞山河、氣貫長虹
【反義詞】有氣無力
【辨析】~與「氣吞山河」有別:~著眼於氣勢;多形容氣勢雄偉;常用來描繪山、水的雄偉氣勢;「氣吞山河」著眼於氣魄;多形容氣魄宏大;常用來描繪人;包括人的氣概和聲音。
【例句】(1)~的萬里長城是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
(2)萬里長城盤踞於群山之巔;雄偉壯觀;~。
【英譯】grandandmagnificent
12.氣吞山河
qì tūn shān hé
【解釋】氣勢可以吞沒山河。形容氣魄很大。
【出處】元·金仁傑《追韓信》第二折:「背楚投漢,氣吞山河。知音未遇,彈琴空歌。」
【結構】主謂式
【用法】用作褒義。一般作謂語、定語。
【正音】山;不能讀作「sān」。
【辨形】氣;不能寫作「汽」。
【近義詞】氣沖牛斗、氣壯山河
【反義詞】氣息奄奄
【辨析】~和「氣壯山河」都有「氣勢盛大」的意思;但~偏重在「吞」;是指「氣勢龐大足以吞掉山河」;而「氣壯山河」偏重在「壯」;是指「氣勢宏大可以使山河增色。」~重在氣魄雄偉;「氣壯山河」重在氣概的盛大。
【例句】(1)紅軍以~之勢;向江南挺進。
(2)姚雪垠《李自成》:「這號人;在困難中不是低頭嘆氣;而是奮發圖強;壯志凌雲;~。"
【英譯】fullofdaring
13.氣貫長虹
qì guàn cháng hóng
【解釋】貫:貫穿。正義的精神直上高空,穿過彩虹。形容精神極其崇高,氣概極其豪壯。
【出處】《禮記·聘義》:「氣如白虹,天也。」
【結構】主謂式。
【用法】用作褒義。多用來形容人英勇無畏。一般作謂語、定語。
【正音】長;不能讀作「zhǎnɡ」。
【辨形】虹;不能寫作「紅」。
【近義詞】氣吞山河、氣勢磅礴
【反義詞】氣息奄奄
【辨析】~與「氣勢磅礴」有別:~側重於描繪氣勢壯盛;常用來形容人英勇無畏、大義凜然的英雄氣概;「氣勢磅礴」側重於描繪氣勢雄偉;常用來形容山、水、樹木的雄偉氣勢。
【例句】(1)那場面;那聲勢;可謂~;令人激動不已。
(2)敬愛的周總理雖然與我們永別了;但他的光輝形象如同高聳入雲的山峰;~;永垂千古。
【英譯】
14.綿延起伏
mián yán qǐ fú
【解釋】綿延:延續不斷的樣子。指高低起伏延續不斷
【出處】朱自清《序》:「加上綿延起伏的群山,錯落隱現的勝跡,足夠教你流連忘反。」
【結構】聯合式成語
【用法】作謂語、定語;指高低起伏延續不斷
15.宏偉壯觀
hóng wěi zhuàng guān
【解釋】壯觀:雄偉的景象。形容景象、建築雄偉
【出處】肖兵《太行青松》:「在松柏映襯下,那盤繞在山腰的紅旗渠更加氣勢磅礴,宏偉壯觀。」
【結構】聯合式成語
【用法】作謂語、定語;用於建築等
【英譯】magnificent and grand sight
16.一字長城
yī zì cháng chéng
【解釋】排列成一長條的陣勢。也指一言奏效,可比長城。
【出處】明·湯顯祖《牡丹亭·折寇》:「仗恩台一字長城,借寒儒八面威風。」
【結構】偏正式成語
【用法】偏正式;作賓語;指一言奏效
17.崇山峻嶺
chóng shān jùn lǐng
【解釋】崇:高;峻:山高而陡。高大險峻的山嶺。
【出處】晉·王羲之《蘭亭集序》:「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
【結構】聯合式。
【用法】用來形容高大而陡峻的山。一般作主語、賓語、定語。
【正音】崇;不能讀作「chǒnɡ」。
【辨形】峻;不能寫作「竣」。
【近義詞】層巒疊嶂
【反義詞】一馬平川
【例句】(1)戰士們冒著嚴寒酷暑;堅持戰斗在~間。
(2)寶成鐵路所經之地;~;地形極為險惡。
【英譯】loftymountainsandhighran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