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四字成語 » 趙簡子成語故事

趙簡子成語故事

發布時間: 2021-01-21 03:49:44

1. 天經地義成語故事

【拼音】tiān jīng dì yì
【出處】夫禮,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左傳·昭公二十五年》
【成語故事】周敬王被太子朝趕出京城,晉頃公認為太子朝大逆不道,就聯合宋國、衛國、鄭國幫助周敬王打敗太子朝重新掌政。晉國趙鞅問鄭國大臣大叔吉什麼是禮,大叔吉引用子彥的話說:「禮是『天之經,地之義』,民從行動的依據。」

公元前520年周景王姬貴死後,按習俗由他正夫人所生的世子姬敬繼位。但是,景王生前曾與大夫賓孟商討過,打算立非正夫人所生的長子姬朝為世子。這樣,姬朝也有資格繼位。於是,周王室發生了激烈的王位之爭。在這種情況下,晉頃公召集各諸侯國的代表在黑壤盟,商討如何使用王室安寧。參加商討的有晉國的趙鞅,鄭國的淤吉、宋國的樂大心等。會上.晉國的趙鞅向鄭國的游吉請教什麼叫「禮」。游吉回答說:「我國的子產大夫在世時曾經說過,禮就是天之經,地之義,也就是老天規定的原則,大地施行的正理!它是百姓行動的依據,不能改變,也不容懷疑。」趙鞅對游吉的回答很滿意,表示—定要牢記這個道理。其他諸侯國的代表聽了,也大都表示有理。接著,趙鞅提出各諸候國應全力支持敬王,為他提供兵卒、糧草,並且幫助他把王室遷回王城。後來,晉國的大夫率領各諸侯國的軍隊,幫助敬王恢復王位,結束了周王室的王位之爭。
【釋義】經:規范,原則;義:正理。天地間歷久不變的常道。指絕對正確,不能改變的道理。也指理所當然的事。
【用法】作謂語、賓語、主語、定語;指絕對正確
【相近詞】理所當然、千真萬確
【相反詞】天理難容、豈有此理

2. 成語故事大全 寓言故事的成語 按兵不動

【成語】: 按兵不動
【拼音】: àn bīng bù dòng
【解釋】: 按:止住。使軍隊暫不行動。現也比喻暫不開展工作。
【成語故事】:
春秋末,晉國東部的衛國是個弱小的諸侯國。被迫與晉國結盟,實際上完全聽命於晉國,不住地給晉國進貢財物。當時任國君的衛靈公不願長久處於屈辱的地位,便與齊景公締結盟約,從而與晉國斷絕了關系。
晉國執政的卿趙鞅不能容忍衛國背叛晉國的行為,立即調集軍隊,打算襲擊衛國的都城帝丘,以迫使衛靈公屈服。在出發前,他先派大夫史默到衛國去暗中了解情況,並命他在一個月內回國。
不料,一個月過去了。史默沒有按時回國。趙鞅不知出了什麼事,心神不定。有人猜測,可能史默已被衛國人拿住殺掉,又建議說,衛國是個小國,沒有多少軍事力量,晉國的大軍一到,衛國的國君會不戰自降,為此請趙鞅下令出兵。
趙鞅不同意這個建議。他認為,衛靈公既然敢於同盟國斷絕往來,一定會作好充分准備,不能草率行事,堅持等史默回來再考慮出兵的問題。
過了半年,史默終於回來了。趙鞅問他為什麼在衛國呆了這么長時間,史默回答說:「要想得到利益,卻很可能得到害處,恐怕您還沒有覺察出來吧!現在,衛國已任命受到過陷害的賢臣蘧伯為相國,這就使他在國內贏得了民心。」
接著,史默又講述了衛靈公為了激勵國人反抗晉國的情緒而採用的方法。衛靈公派大夫王孫賈向國人宣告說,晉國已命令衛國,凡是有姐妹的女兒的人家,都要抽出一個人送到晉國去當人質。消息傳開後,衛國到處是一片痛哭聲和一片憤恨聲。
為了使國人相信這是事實,靈公又讓王孫賈抽選出一批宗室大夫的女兒,准備送往晉國。結果,出發那天,成千上萬的百姓不讓她們去晉國當人質,並憤慨地表示要和來犯的晉軍打到底,寧死不屈。
史默還提供了一個動向:孔子已來到衛國,他的弟子子貢給靈公出謀劃策。最後史默說:「衛國現在的賢臣很多,民氣旺盛。國君非常重視賢臣的意見,採納他們的計謀。想用武力使衛國屈服,恐拍要付出很大的代價!」
趙鞅聽了史默介紹的情況,認為進攻衛國的時機不夠成熟,於是下令軍隊暫不行動,等待時機再說。

3. 按兵不動的成語故事

按兵不動 【拼音】:àn bīng bù dòng 【解釋】:按:止住。使軍隊暫不行動。現也比喻暫不開展工作。 【成語故事】:...

4. 讀了成語故事天經地義我明白了什麼道理

天經地義比喻正確 的,不可改變的因而也不容置疑的道理。故事 公元前520年周景王姬貴死後,按習俗由他正夫人所生的 世子姬敬繼位。但是,景王生前曾與大夫賓孟商討過,打算立非正夫 人所生的長子姬朝為世子。這樣,姬朝也有資格繼位。於是,周王室 發生了激烈的王位之爭。在這種情況下,晉頃公召集各諸侯國的代表在黑壤盟,商討 如何使用王室安寧。參加商討的有晉國的趙鞅,鄭國的淤吉、宋國的 樂大心等。會上.晉國的趙鞅向鄭國的游吉請教什麼叫「禮」。游吉回答說:「我國的子產大夫在世時曾經說過,禮就是天之 經,地之義,也就是老天規定的原則,大地施行的正理!它是百姓行 動的依據,不能改變,也不容懷疑。」趙鞅對游吉的回答很滿意,表示—定要牢記這個道理。其他諸 侯國的代表聽了,也大都表示有理。接著,趙鞅提出各諸候國應全力支持敬王,為他提供兵卒、糧 草,並且幫助他把王室遷回王城。後來,晉國的大夫率領各諸侯國的軍隊,幫助敬王恢復王位,結 束了周王室的王位之爭。
 讀天經地義的故事讓我明白了,一個國家要運行要平穩,一定要遵循一定的框架、秩序與規則,來讓人們遵守。這樣不僅能規范人們的社會行為,而且能集中社會的力量去完成重大的事。
【道理我亂說的,你隨便看看就行,別信】

5. 按兵不動成語故事

àn bīng bù dòng按:止住。使軍隊暫不行動。現也比喻暫不開展工作。《荀子·王制》:「偃然按兵不動。」《呂氏春秋·恃君覽》:「趙簡子按兵而不動。」典故出處《荀子·王制》:「偃然按兵不動。」《呂氏春秋·恃君覽》:「趙簡子按兵而不動。」近義詞以逸待勞、裹足不前反義詞雷厲風行、聞風而動英文翻譯not to throw the troops into battle成語資料成語解釋:按:止住。使軍隊暫不行動。現也比喻暫不開展工作。成語舉例:又聽得寨前炮響,史文恭按兵不動,只要等他入來,塌了陷坑,山後伏兵齊起,接應捉人。(明 施耐庵《水滸全傳》第六十八回)常用程度:常用感情色彩:褒義詞語法用法:兼語式,作謂語、定語;多指接到任務後不肯做或暫時不做成語結構:偏正式產生年代:古代成語正音:不,不能讀作「bú」。成語辨形:按,不能寫作「安」。成語謎面:休戰成語故事(趙國國君的先人)准備攻打衛國,派史墨去衛國了解情況。史墨到衛國後1年才回來,趙簡子生氣地說:為什麼去這么久才回來?史墨說:我對衛國情況作了詳細了解,所以耽擱久了些。現在衛國國君很開明,輔佐他的賢才又很多,國家治理得很好。攻打衛國還不是時候,我勸您不要輕舉妄動。趙簡子聽史墨說得有理,便按兵而不動,等待時機。這個成語原來指掌握力量而暫不行動,以等待時機。現在也比喻接受任務後不肯行動。

6. 成語故事 有三到五人的

按兵不動
春秋末,晉國東部的衛國是個弱小的諸侯國。被迫與晉國結盟,實際上完全聽命於晉國,不住地給晉國進貢財物。當時任國君的衛靈公不願長久處於屈辱的地位,便與齊景公締結盟約,從而與晉國斷絕了關系。
晉國執政的卿趙鞅不能容忍衛國背叛晉國的行為,立即調集軍隊,打算襲擊衛國的都城帝丘,以迫使衛靈公屈服。在出發前,他先派大夫史默到衛國去暗中了解情況,並命他在一個月內回國。
不料,一個月過去了。史默沒有按時回國。趙鞅不知出了什麼事,心神不定。有人猜測,可能史默已被衛國人拿住殺掉,又建議說,衛國是個小國,沒有多少軍事力量,晉國的大軍一到,衛國的國君會不戰自降,為此請趙鞅下令出兵。
趙鞅不同意這個建議。他認為,衛靈公既然敢於同盟國斷絕往來,一定會作好充分准備,不能草率行事,堅持等史默回來再考慮出兵的問題。
過了半年,史默終於回來了。趙鞅問他為什麼在衛國呆了這么長時間,史默回答說:「要想得到利益,卻很可能得到害處,恐怕您還沒有覺察出來吧!現在,衛國已任命受到過陷害的賢臣蘧(qú)伯為相國,這就使他在國內贏得了民心。」
接著,史默又講述了衛靈公為了激勵國人反抗晉國的情緒而採用的方法。衛靈公派大夫王孫賈向國人宣告說,晉國已命令衛國,凡是有姐妹的女兒的人家,都要抽出一個人送到晉國去當人質。消息傳開後,衛國到處是一片痛哭聲和一片憤恨聲。
為了使國人相信這是事實,靈公又讓王孫賈抽選出一批宗室大夫的女兒,准備送往晉國。結果,出發那天,成千上萬的百姓不讓她們去晉國當人質,並憤慨地表示要和來犯的晉軍打到底,寧死不屈。
史默還提供了一個動向:孔子已來到衛國,他的弟子子貢給靈公出謀劃策。最後史默說:「衛國現在的賢臣很多,民氣旺盛。國君非常重視賢臣的意見,採納他們的計謀。想用武力使衛國屈服,恐拍要付出很大的代價!」
趙鞅聽了史默介紹的情況,認為進攻衛國的時機不夠成熟,於是下令軍隊暫不行動,等待時機再說。

7. 成語故事按兵不動

出處與詳解
按:止住。使軍隊暫不行動。現也比喻暫不開展工作。

1、《荀子·王制》:「偃然按兵不動。」
2、《呂氏春秋·恃君覽》:「趙簡子按兵而不動。」
3、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六回:曹操來見袁紹曰:「今董賊西去,正可乘勢追襲;本初按兵不動,何也?」
4、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十六回《呂奉先轅門射戟 曹孟德敗師淯水》:今當令人送與糧食,已結其心,使其按兵不動,則劉備可擒。
5、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二十六回《袁本初敗兵折將 關雲長掛印封金》:紹令退軍武陽,連營數十里,按兵不動。
6、《三國演義》第七十回:「 黃忠 、 嚴顏 收兵入寨,俱各按兵不動。」
7、《水滸傳》第一○八回:「次日, 盧俊義 按兵不動,再令 解珍 等去尋訪。」
8、清 陳天華《警世鍾》:「這時大家以為各國必要實行瓜分 中國 了,不料各國按兵不動,仍許 中國 講和。」

相關鏈接
春秋末期,諸侯爭霸,弱肉強食,位於晉國東部的一個弱小國家——衛國,長期以來受著強大晉國的壓迫,苦不堪言。這個時候衛國的國君——衛靈公,毅然投靠了與晉國同樣強大的齊國,締約結盟。這種做法令當時晉國的執政卿趙鞅十分惱怒,集結大軍准備討伐衛國,大軍出發前,趙鞅先派大夫史默出使衛國,暗中調查衛國內部的情況,並約好在一個月後回來報告,可是,一個月,兩個月很快過去了,史默仍舊沒有消息,趙鞅不知道究竟出了什麼意外情況,晉國內部也開始議論紛紛,史默已經被衛國殺害,不可能再回來了。況且衛國只不過是一個弱小的國家,不如乾脆出兵,一舉擊破,趙鞅否定了這種說法,他認為衛國之所以敢背叛晉國投靠齊國,一定已經做好了十分充分的准備,貿然進攻,會使晉國損失巨大,所以在史默控聽消息回來之前,決不能草率採取行動。就這樣等了半年之久,史默終於回來了。趙鞅問他:「為什麼耽擱這么長的時間呢。史默答道,經過六個月的觀察,衛靈公很有才幹,國內賢臣很多,人民擁戴,舉國上下團結一心。如果我們要依靠武力使衛國屈服,是要付出巨大的代價的。經過這半年來,還是尋找不到衛國的弱點,所以我只好回來了。趙鞅聽後,同意史默的看法,暫時打消了攻打衛國的念頭,按兵不動,等待時機。

8. 有什麼寓言成語故事

1、獻鳩放生

春秋時期,晉國建都邯鄲。晉國有一個勢焰熏天的大臣趙簡子,他就喜歡在過年時讓老百姓替他捉斑鳩鳥送到他府中,讓他放生。

大年初一這天,邯鄲地方的老百姓能夠破例地紛紛擁進趙簡子的府第,他們都是來向趙簡子進獻斑鳩,好讓趙簡子放生的。趙簡子非常高興,對他們一個個都發給很優厚的賞賜。

初一這天,從早到晚進獻斑鳩的人絡繹不絕。趙簡子的門客在一旁站了很久,問他為什麼要這樣做,趙簡子回答說:「大年初一放生,表示我對生靈的愛護,有仁慈之心嘛!」

門客接著說:「您對生靈有如此的仁慈之心,這是難得的。不知大人您想到過沒有:如果全國的老百姓知道大人您要拿斑鳩去放生,從而對斑鳩爭先恐後地你追我捕。

其結果被打死打傷的斑鳩一定是很多很多啊!您如果真的要放生,想救斑鳩一命,不如下道命令,禁止捕捉。

像現在,您獎勵老百姓捕捉這許多的斑鳩送給您,您再放生,那麼大人您對斑鳩的仁慈確實還不能抵償您對它們人為地造成的災禍哩!」

趙簡子聽了門客的一席話,背著雙手在府門里踱來踱去,仔細地思考了一陣子,默默地點了點頭說:「對的。」

2、緣木求魚

公元前319年,孟子周遊列國,第二次來到齊國。這時候,齊宣王為了擴張自己的領土,正准備攻打鄰國。孟子反對戰爭,想宣揚自己的「仁政」思想。

可怎麼才能說服固執的齊宣王呢?於是,孟子與齊宣王進行了一段有趣的對話。孟子問:「大王心中最大的願望是什麼?」齊宣王知道孟子要來說服自己,所以他笑而不答。

孟子接著問:「是因為食物不夠肥美,衣服不夠輕暖,還是色彩不夠艷麗,音樂不夠美妙?要不就是因為身邊伺候的人不夠使喚吧?這些,臣子們都全部能給您提供,難道您還真是為了這些嗎?」

宣王說:「不,我不是為了這些。」孟子接著說:「那您最想要的,一定就是開拓疆土,收服秦國、楚國,統治中國,安撫邊疆。不過,以您現在的做法,就像爬到樹上去捉魚一樣啊。」

齊宣王吃了一驚,忙問:「為什麼?」孟子連忙說:「大王想一統天下,是以弱擊強,只會給自己帶來災禍。可如果大王能施行仁政。

使天下做官的人都想到您的朝廷里來做官,天下的農民都想到您的國家來種地,天下做生意的人都想到您的國家來做生意...這樣,天下還有誰能夠與您為敵呢?」

3、黔驢技窮

黔地(這里的黔不指貴州)這個地方本來沒有驢,有一個喜歡多事的人用船運來(一頭驢)進入這個地方。運到後卻沒有什麼用處,就把它放置在山腳下。

老虎看到它是個龐然大物,把它作為神(來對待),躲藏在樹林里偷偷看它。(老虎)漸漸小心地出來接近它,不知道它是什麼東西。

有一天,驢叫了一聲,老虎十分害怕,遠遠地逃走,認為(驢)要咬自己,非常害怕。但是(老虎)來來回回地觀察它,覺得它並沒有什麼特殊的本領。

(老虎)漸漸地熟悉了驢的叫聲,又前前後後地靠近它,但始終不與它搏鬥。(老虎)漸漸地靠近驢子,態度更加親切而不莊重,碰倚靠撞冒犯它。

驢非常生氣,用蹄子踢老虎。老虎於是很高興,盤算這件事說:「驢的技藝僅僅只是這樣罷了!」於是跳起來大吼了一聲,咬斷了驢的喉嚨,吃光了它的肉,才離開。

唉!外形龐大好像有德行,聲音洪亮好像有能耐,如果不使出它(僅有)的本領,老虎即使兇猛,(但)多疑、畏懼,終究不敢獵取驢子 。如今像這樣的下場,可悲啊!

4、東施效顰

說春秋時候,越國有個名叫西施的姑娘,她非常美麗、漂亮,一舉一動也很動人。他有心口疼的疾病,犯病時總是用手按住胸口,緊皺眉頭。

因為人們喜歡她,所以她這副病態,在人們眼裡也嫵媚可愛,楚楚動人。西施的鄰村有個丑姑娘叫東施,總是想方設法打扮自己。

有一次在路上碰到西施,見西施手捂胸口,緊皺眉頭,顯得異常美麗。她想難怪人們說她漂亮,原來是做出這種樣子。如果我也做這個姿勢,肯定就變漂亮了。

於是她模仿西施的病態。結果人們見了原來就丑的她,現在變成這種瘋瘋癲癲的樣子,象見了鬼一樣,趕緊把門關上。

5、鷸蚌相爭

趙國將要討伐燕國,蘇代(戰國時策士,縱橫家蘇秦的弟弟)替燕國游說趙惠文王,講了如下的寓言故事:「我來的時候經過易水,恰好看到蚌出來曬太陽。鷸趁機啄蚌的肉。

蚌把兩扇介殼一閉就夾住了鷸的喙。鷸說:『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有死蚌。』蚌也針鋒相對地說:『今天不出,明天不出(夾住不放),就有死鷸。』兩者誰也不肯罷休。

這時過來一個漁父把兩者一起拎走了。」燕趙相對抗,都搞得很疲勞,我恐怕強大的秦國正在扮演漁父的角色,所以希望大王深思熟慮。惠文王贊同蘇代的意見,停止對燕國用兵。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