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成語
❶ 類似「知行合一」的成語有哪些
1、修身立節xiū shēn lì jié :修養自身的言行,樹立堅貞的節操。
2、表裡如一biǎo lǐ rú yī :表:外表;里:內心。表面和內心像一個東西。形容言行和思想完全一致。
3、言傳身教yán chuán shēn jiào :言傳:用言語講解、傳授;身教:以行動示範。既用言語來教導,又用行動來示範。指行動起模範作用。
4、事必躬親shì bì gōng qīn :躬親:親自。不論什麼事一定要親自去做,親自過問。形容辦事認真,毫不懈怠。
5、身體力行shēn tǐ lì xíng :身:親身;體:體驗。親身體驗,努力實行。
❷ 形容陶行知的成語
你會用哪些成語來形容陶行知:
萬世師表、教書育人、大名鼎鼎、知行合一、回憂國憂民、答一代忠師、桃李滿園、春風化雨、一表人才、繪聲繪色、慷慨激昂、娓娓道來、聲情並茂、口若懸河、侃侃而談、咳唾成珠、口吻生花、妙趣橫生、妙語解頤、妙語連珠、談笑風生、言之鑿鑿、一語破的、一針見血。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本名陶文濬,因欣賞王陽明「知行合一」學說改名為知行,後認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又改名為行知。
❸ 關於知行()()類成語
知行合一 明代思想家 政治家王陽明的學說觀點
採納吧
❹ 包含「知行」的四字短語或成語
知行合一抄:
是指客體順應主體,知是指科學知識,行是指人的實踐,知與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來吞並行,認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來吞並知,認為行便是知。是明朝思想家王陽明提出來的。謂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在現實中運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是指中國古代哲學中認識論和實踐論的命題,主要是關於道德修養、道德實踐方面的。中國古代哲學家認為,不僅要認識(「知」),尤其應當實踐(「行」),只有把「知」和「行」統一起來,才能稱得上「善」。
❺ 知行合一是成語嗎
是的
知行合一_成語解釋
【拼音】:zhī xíng hé yī
【釋義】:謂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實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
❻ 知行合一成語故事
知行合一【釋義】知抄行合一,是指客體順應主體,知是指科學知識,行是指人的實踐,知與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來吞並行,認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來吞並知,認為行便是知。是明朝思想家王陽明提出來的。謂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在現實中運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是指中國古代哲學中認識論和實踐論的命題,主要是關於道德修養、道德實踐方面的。中國古代哲學家認為,不僅要認識(「知」),尤其應當實踐(「行」),只有把「知」和「行」統一起來,才能稱得上「善」。
【出處】明·王守仁《傳習錄》上卷:「只是個冥行妄作,所以必說個知,方才行得……某今說個知行合一,正是對病的葯。」
【相關背景】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說主要針對朱學而發,與朱熹的思想對立。反對程朱理學「將知行分作兩件去做,以為必先知瞭然後能行」的知先行後說以及由此而造成的重知輕行、「徒懸空口耳講說」的學風。程朱理學包括陸九淵都主張「知先行後」,將知行分為兩截,認為必先了解知然後才能實踐行。王守仁提倡知行合一正是為了救朱學之偏。
❼ 知行合一的成語
言行一致 yánxíngyīzhì [釋義] 說的和做的一樣。形容人表裡如一。 [語出] 宋·趙善璙《自警篇·誠實》:「自此言行一致
❽ 工作中知行合一有成語
言行一來致
yán
xíng
yī
zhì
[釋義]
說的和做自的一樣。形容人表裡如一。
[語出]
宋·趙善璙《自警篇·誠實》:「自此言行一致;表裡相應;遇事坦然;常有餘裕。」
[正音]
一;不能讀作「yì」。
[辨形]
致;不能寫作「至」。
[近義]
言而有信
心口如一
表裡相應
[反義]
言不由衷
心口不一
表裡不一
❾ 與知行有關的成語
【知行合一】:zhī xíng hé yī,指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實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作賓語、定語;用於書面語。
【知易行難】:zhī yì xíng nán,知:懂得。認識事情的道理較易,實行其事較難。作賓語、定語;指看似容易做時難。
【知止不殆】:zhī zhǐ bù dài,殆:危險。知道適可而止的人就不會遇到危險。舊時勸人行事不要過分。作謂語、定語;勸人行事不要過分。
【知止不辱】:zhī zhǐ bù rǔ,知道滿足就不會受到羞辱。表示不要有貪心。同「知足不辱」。作謂語、定語;勸人行事不要過分。
【困知勉行】:kùn zhī miǎn xíng,困知:遇困而求知;勉行:盡力實行。在不斷克服困難中求得知識,有了知識就勉力實行。作謂語、賓語;克服困難中求得知識。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rén ér wú xìn,bù zhī qí kě,信:信用;其:那;可:可以,行。一個人不講信用,真不知道怎麼能行。指人不講信用是不行的。作分句;指人不講信用是不行的。
【知難而退】:zhī nán ér tuì,原指作戰要見機而行,不要做實際上無法辦到的事。後泛指知道事情困難就後退。作謂語、賓語;指人的態度。
❿ 知行合一成語含義
知行合一
【讀音】:抄zhī xíng hé yī
【解釋】:指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實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
【出處】:明·王守仁《傳習錄》卷上:只說一個知,已自有行在只說一個行,已自有知在。古人所以既說一個知,又說一個行者,只為世間有一種人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惟省察也,只是個冥行妄作,所以必說個知,方才行得某今說個知行合一,正是對病的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