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書什麼禮成語有哪些
1. 什麼什麼知什麼成語
知己知彼、知彼知己、知足知止、知心知意、知冷知熱
一、知己知彼 [ zhī jǐ zhī bǐ ]
【解釋】:原意是如果對敵我雙方的情況都能了解透徹,打起仗來就可以立於不敗之地。泛指對雙方情況都很了解。
【出自】:春秋 孫臏《孫子·謀攻》:「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譯文】:知道自己怎麼想的,也應該知道別人是怎樣想的,作戰百次也不失敗
二、知彼知己 [ zhī bǐ zhī jǐ ]
【解釋】:原意是如果對敵我雙方的情況都能了解透徹,打起仗來就可以立於不敗之地。泛指對雙方情況都很了解。
【出自】:春秋 孫臏《孫子·謀攻》:「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譯文】:知道自己怎麼想的,也應該知道別人是怎樣想的,作戰百次也不失敗
三、知足知止 [ zhī zú zhī zhǐ ]
【解釋】:知道滿足知道適可而止。
【出自】:唐朝令狐德棻《周書·蕭大圜傳》:「豈如知足知止,蕭然無累。」
【譯文】:不如知道滿足知道適可而止,蕭條不累。
四、知心知意 [ zhī xīn zhī yì ]
【解釋】:見「 知心著意 」。謂彼此了解,心意投合。
【出自】:元 吳昌齡 《張天師》第二折:「怎比得玉天仙知心著意。」
五、知冷知熱 [ zhī lěng zhī rè ]
【解釋】:關心痛養起居,照顧周到細致。
【出自】:近代 孫力《都市風流》第八章:「生活上,張義民是最知冷知熱懂事兒的孩子。」
2. 禮能組什麼四字成語要四個
知書知禮: 有才學,懂禮儀
知書通禮: 有才學,懂禮儀
知書識禮: 有文化,懂禮貌
知文達禮: 達:懂得。有才學,懂禮儀
至心朝禮: 至心:誠心。指誠心誠意地朝拜禮敬
虛文縟禮: 虛:虛假;縟:繁復,繁瑣。虛偽的儀式,繁瑣的禮節
詩禮人家: 世代讀書以傳統封建禮教為行為准則的人家。
詩禮之家: 詩:指《詩經》;禮:指《周祀》、《儀禮》、《禮記》。舊指世代讀書講究禮教的人家。
詩禮傳家: 指以儒家經典及其道德規范世代相傳。
詩禮之訓: 子女遵承父親的教誨。
識禮知書: 懂得禮儀,熟知詩書。
三茶六禮: 猶言明媒正娶。舊指正式婚姻。
繁文縟禮: 繁:雜而多;文:儀式;縟:繁重。過分繁瑣的儀式或禮節。也比喻其他繁瑣多餘的事項
知書達禮: 知、達:懂得。有文化,懂禮貌。形容有教養。
言之有禮: 說的話有道理。
衣冠禮樂: 指各種等級的穿戴服飾及各種禮儀規范。指封建社會中各種典章禮儀。
通書達禮: 指通詩書,懂禮儀。
通文達禮: 指有學問懂禮儀。
讓禮一寸,得禮一尺: 比喻以禮相讓,事雖微而獲益必大。
縟禮煩儀: 指煩瑣的禮儀。
輕薄無禮: 指輕佻浮薄,不知禮儀。
牽經引禮: 指援引經典。
慢騰斯禮: 原指說話做事有條有理,不慌不忙。現也形容說話做事慢騰騰,不不慌不忙。同「慢條斯理」。
慢條絲禮: 原指說話做事有條有理,不慌不忙。現也形容說話做事慢騰騰,不不慌不忙。同「慢條斯理」。
慢條斯禮: 原指說話做事有條有理,不慌不忙。現也形容說話做事慢騰騰,不不慌不忙。同「慢條斯理」。
慢條廝禮: 原指說話做事有條有理,不慌不忙。現也形容說話做事慢騰騰,不不慌不忙。同「慢條斯理」。
明媒正禮: 猶言明媒正娶。舊指正式婚姻。
暮禮晨參: 指早晚禮佛參禪。
禮崩樂壞: 指封建禮教的規章制度遭到極大的破壞。
來而不往非禮也: 表示對別人施加於自己的行動將作出反應。
3. 帶禮字的成語有哪些
讀音:ǐ
一、以禮相待
1、讀音:yǐ lǐ xiāng dài
2、釋義:用應有的禮節接待。
3、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八十九回:「趙樞密留住禇堅,以禮相待。」
4、造句:
(1)小青對每位客人都以禮相待,受到了大家的交口稱贊
(2)他對周圍的同事從來都是以禮相待,絕無輕漫之舉。
二、禮尚往來
1、讀音:lǐ shàng wǎng lái
2、釋義:尚:注重。指禮節上應該有來有往。現也指以同樣的態度或做法回答對方。
3、出處:《禮記·曲禮上》:「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
4、造句:
(1)中華民族是禮儀之邦,自古崇尚投桃報李,禮尚往來。
(2)禮尚往來既是傳統的民俗,也是人情交際的禮貌。、
三、彬彬有禮
1、讀音:bīn bīn yǒu lǐ
2、釋義:彬彬:原意為文質兼備的樣子,後形容文雅。形容文雅有禮貌的樣子。
3、出處:《史記·太史公自序》:「叔孫通定禮儀,則文學彬彬稍進。」
4、造句:
(1)這家酒店的服務員個個彬彬有禮,熱情周到。
(2)你對別人彬彬有禮,別人也會對你有禮貌。
四、禮義廉恥
1、讀音:lǐ yì lián chǐ
2、釋義:古人認為禮定貴賤尊卑,義為行動准繩,廉為廉潔方正,恥為有知恥之心。指封建社會的道德標准和行為規范。
3、出處:《管子·牧民》:「何謂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
4、造句:
(1)她這種人連禮義廉恥都不顧,還要臉面干什麼?
(2)舊社會有些提倡禮義廉恥的人,自己的所做所為,往往與禮義廉恥毫不相容。
五、知書達禮
1、讀音:zhī shū dá lǐ
2、釋義:知、達:懂得。有文化,懂禮貌。形容有教養。
3、出處:元·無名氏《馮玉蘭》第一折:「只我這知書達禮當恭謹,怎肯著出乖露醜遭談論。」
4、造句:
(1)這孩子,從小就知書達禮,從不惹是生非。
(2)她是個知書達禮的女孩子,待人落落大方,很有禮貌。
4. 知書名什麼成語
知書知禮(知書知禮) 同「 知書達禮 」。明 高明 《琵琶記·牛氏規奴專》:「更羨他知書知禮,是一屬個不趨蹌的秀才。」參見「 知書達禮 」。
識字知書(識字知書) 指有文化知識。
識禮知書(識禮知書) 懂得禮儀,熟知詩書。
知書明理(知書明理) 同「 知情達理 」。老舍 《駱駝祥子》二十:「彷彿誰都是混帳,只有他自己是知書明理的君子人。」
知書識字(知書識字) 謂有文化修養。 明 馮惟敏 《朝天子·自遣》曲:「 海翁 ,命窮,百不會,千無用。知書識字總成空。浮世乾和哄。」 清 李漁 《奈何天·計左》:「你是箇知書識字之人,難道『覆水難收』四箇字也不知道麽?」
知書識禮(知書識禮) 同「 知書達禮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九一回:「媳婦雖不敢說知書識禮,然而『嫁雞隨雞,嫁狗隨狗』這句俗話,是從小兒聽到大的。」 郭沫若 《卓文君》第三景:「 文君 ,你是知書識禮的人,我萬不想出你,替我 卓 門鬧出這樣傷風敗俗的醜事!」參見「 知書達禮 」。
5. 形容人知書達禮的成語
彬彬有禮
【拼 音】:bīn bīn yǒu lǐ
【解 釋】:彬彬:原為文采與質朴兼備貌.形容迴文雅而有禮貌.
【出 處】:《鏡答花緣》第八十三回:「喚出他兩個兒子;兄先弟後;彬彬有禮.」
6. 帶有知書兩個字的四字成語有什麼
[zhī shū dá lǐ] 知書達理一般指知書達禮
知、達:懂得。有文化,懂禮貌。形容有教養。
【詞專目】屬 知書達禮
【拼音】 zhī shū dá lǐ
【釋義】有知識,通事理。指人有文化教養。
2詳細解釋
含義
知、達:懂得。有文化,懂禮貌。形容有教養。
出處
元·無名氏《馮玉蘭》第一折:「只我這知書達禮當恭謹,怎肯著出乖露醜遭談論。」
示例
1、老師希望我們健康成長,要~,全面發展。
2、我們是祖國未來的花朵,一定要以身作則,知書達禮。
亦作「知書達理」、「知書識禮」、「知書知禮」、「知文達理」。
7. 禮的成語有哪些
頂禮膜拜、
彬彬有禮、
禮儀之邦、
禮尚往來、回
克己復禮、
分庭抗禮、
禮崩樂壞、
禮義廉恥、
禮賢下士、答
來而不往非禮也、
知書識禮、
博文約禮、
禮輕情意重、
先禮後兵、
知書達禮、
導德齊禮、
愛禮存羊、
以禮相待、
傲慢無禮、
詩禮傳家、
三茶六禮、
詩禮之家、
禮順人情、
敦詩說禮、
禮輕人意重、
禮讓為國、
禮奢寧儉、
卑禮厚幣、
知書知禮
8. 「知書」開頭的四字詞語有哪些
知書知禮、知書達理、知書識字、知書識禮、知書明理。
一、知書知禮
拼音:zhī shū zhī lǐ
釋義:有才學,懂禮儀。
出處:明 高明《琵琶記·牛氏規奴》:「更羨他知書知禮,是一個不趨蹌的秀才。」
白話釋義:更羨慕他讀書知禮,是一個不願意去朝廷做官的秀才。
二、知書達理
拼音:zhī shū dá lǐ
釋義:知、達:懂得。有文化,懂禮貌。形容有教養。
出處:漢 無名氏《群音類選 牧羊記 衛律說降》:「奈何所見不同,更不知書達禮。」
白話釋義:無奈所見所聞不同,更是沒有文化懂得道理。
三、知書識字
拼音:zhī shū shí zì
釋義:指有文化修養。
出處:明 馮惟敏《朝天子·自遣》曲:「知書識字總成空。」
白話釋義:想做一個有文化有修養的人的夢想總是落空。
四、知書識禮
拼音:zhī shū shí lǐ
釋義:有文化,懂禮貌。
出處: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91回:「媳婦雖不敢說知書識禮,然而『嫁雞隨雞,嫁狗隨狗』這句俗話,是從小兒聽到大的。」
白話釋義:媳婦雖然不敢說知書識禮,然而,「嫁雞隨雞,嫁隨狗狗」這句俗話,這是從小聽到大的。
五、知書明理
拼音:zhī shū míng lǐ
釋義:有才學,懂禮儀。
出處:老舍《駱駝樣子》:「彷彿誰都是混帳,只有他自己是知書明理的君子人。」
示例:公子果然是知書明理的性情中人,事到如今,小女子也不想隱瞞了。
9. 關於「禮得」的四字成語有哪些
回答:知書達禮 彬彬有禮
擴展知識:
知書達禮、讀音:shudali
造句:
1、老師教導我們要知書達禮
2、小米內知書達禮,善良賢淑容,有愛心,有誠意,熱愛家庭。
近義詞: 知書識禮、知書明理、通情達理
反義詞: 愚昧無知
知書達禮、出處: 元·無名氏《馮玉蘭》第一折:「只我這知書達禮當恭謹,怎肯著出乖露醜遭談論。」
彬彬有禮、讀音:binbinyouli
造句:
1、他是一個彬彬有禮的人,大家都很喜歡他。
2、我們待人接物要彬彬有禮。
彬彬有禮、出處《史記·太史公自序》:"叔孫通定禮儀,則文學彬彬稍進。"、《孟母三遷》中有題為:本文指孟子成了一個有禮貌的學生。
近義詞:溫文爾雅、落落大方、文質彬彬。
反義詞: 蠻橫無理、出言不遜、、蠻不講理、刁蠻任性、野蠻粗魯。
歇後語: 新媳婦拜年;七姑八舅抬食盒。
10. 關於知書達禮的成語故事
孔融讓梨
中國歷史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小孩兒名字叫孔融。他家有六個兄弟,他排行第六,大家都叫他小六兒,因為他性情活潑、隨和,大家都喜歡他。雖然家裡兄弟多,但爸爸媽媽對他們每個人的要求都很嚴格:要勤奮讀書;對人要懂禮貌;說話要和氣;無論什麼事,兄弟們都要互相謙讓,不要光想著自己;別人有困難要給予幫助。孔融年紀雖小,爸爸和媽媽的話,他都記得清清楚楚。他喜歡做事,總搶著掃地呀,端碗什麼的,非常討人喜歡。
在孔融四歲那年,有一天,爸爸的一個學生來看老師和師母,並帶來了一大堆梨。客人讓孔融把梨分給大家吃。在爸爸點頭同意後,小孔融站起來給大家分梨。他先拿個最大的梨給客人;然後挑兩個大的給爸爸、媽媽;再把大的一個一個分給了哥哥們;最後,他才在一大堆梨中,拿了一個最小的給自己。客人問小孔融為什麼撿一個最小的給自己呢?孔融回答:「我年紀最小,當然應該吃最小的。」客人聽了孔融的回答直誇獎他。爸爸也滿意地點了點頭。
後來,爸爸的學生便把孔融分梨、讓梨的故事寫成了文章。於是大家就把它傳誦開了,從古代一直講到現在。
名人禮儀習慣小故事_網路文庫
http://wenku..com/link?url=jDIXe6S6HjdzPVCvN-MxlMR59agideRy8rs-sIzZxVIv84TaG6NPgWmV46_-LAlus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