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四字成語 » 珠問的成語

珠問的成語

發布時間: 2021-01-22 01:11:09

Ⅰ 禪意的成語有哪些

有禪意的四個字成語 禪世雕龍、 鬢絲禪榻、 禪絮沾泥、 佛性禪心
八萬四千 本為佛教表示事物眾多的數字,後用以形容極多。
出處:《法華經·寶塔品》:「若持八萬四千法藏,十二部經,為人演說。」
百丈竿頭 佛教語,百丈高的竿子,比喻道行達到很高境界。
出處: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景岑禪師》:「百丈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辯才無礙 礙:滯礙。本是佛教用語,指菩薩為人說法,義理通達,言辭流利,後泛指口才好,能辯論。
出處:《華嚴經》「若能知法永不滅,則得辯才無障礙;若能辯才無障礙,則能開演無邊法。」
辯才無閡 佛教語。指菩薩為人說法,義理通達,言辭流利,後泛指口才好,能辯論。
出處:《藝文類聚》卷七六引南朝梁王筠《國師草堂寺智者約法師碑》:「顯證一乘,宣揚三慧,辯才無閡,游戲神通。」
超塵拔俗 塵、俗:指塵世、人間;拔:超出。原指佛教徒功夫深,已超出塵世。後多形容才德遠遠超過平常人。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劉孝標注引謝承《後漢書》:「徐穉,字儒子,豫章南昌人,清妙高跱,超世絕俗。」
超塵出俗 塵、俗:指塵世、人間;出:超出。原指佛教徒功夫深,已超出塵世。後多形容才德遠遠超過平常人。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劉孝標注引謝承《後漢書》:「徐穉,字儒子,豫章南昌人,清妙高跱,超世絕俗。」
超度眾生 佛教用語。用念經來使死人脫離苦海。也泛指做善事。
出處:明·方汝浩《禪真逸史》第七回:「昨晚道場圓滿,正要回來,女眾們都勸我道:『千難萬難出來一次,夜間鍾法上放焰口超度眾生,極有功德,怎的不看看去?』因此在寺里念了這一夜佛。卻有甚事談論?」
超世拔俗 原指佛教徒功夫深,已超出塵世。後多形容才德遠遠超過平常人。同「超塵出俗」。
晨鍾暮鼓 暮:傍晚。佛教規矩,寺里晚上打鼓,晚上敲鍾。比喻可以使人警覺醒悟的話。
出處:唐·李咸用《山中》詩:「朝鍾暮鼓不到耳,明月孤雲長掛情。」
成佛作祖 佛教語。指修成佛道,成為祖師。比喻獲得傑出成就。
出處:《白雪遺音·馬頭調·小尼姑》:「成佛作祖待作甚麼?陳妙常也曾還俗過。」
慈悲為本 慈悲:慈善和憐憫。原佛教語,以惻隱憐憫之心為根本。
出處:《南齊書·高逸傳論》:「今則慈悲為本,常樂為宗,施捨惟機,低舉成敬。」
此中三昧 三昧:佛教用語,梵文音譯詞,意思是「正定」,即屏絕雜念,使心神平靜,是佛門修養之法。比喻這裡面的奧妙之處。
出處:唐·李肇《國史補·中》:「長沙僧懷素好草書,自言得草聖三昧。」
大千世界 佛教用語,世界的千倍叫小千世界,小千世界的千倍叫中千世界,中千世界的千倍叫大千世界。後指廣大無邊的人世。
出處: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九:「長老身材勿量大,笠子太小生。師雲:『雖然如此大千世界總在里許。』」
當頭棒喝 佛教禪宗和尚接待初學的人常常用棒一擊或大喝一聲,促他醒悟。比喻嚴厲警告,促使人猛醒過來。
出處:宋·釋普濟《五燈會元·黃檗運禪師法嗣·臨濟義玄禪師》:「上堂,僧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亦豎拂子,僧便喝,師亦喝。僧擬議,師便打。」
刀山劍樹 佛教所說的地獄之刑。形容極殘酷的刑罰。
出處:《太平廣記》卷三八二《裴則子》引《冥報拾遺》:「至第三重門,入見鑊湯及刀山劍樹。」
頂禮膜拜 頂禮:佛教拜佛時的最敬禮,人跪下,兩手伏地,以頭頂著受禮人的腳;膜拜:佛教徒的另一種敬禮,兩手加額,跪下叩頭。虔誠地跪拜。
出處:清·俞萬春《盪寇志》第一百十四回:「又添一個青年女子,頂禮膜拜,行狀舉止,彷彿慧娘。」
遁入空門 遁:逃遁;空門:指佛教,因佛教認為世界是一切皆空的。指出家。避開塵世而入佛門。
出處:姚雪垠《李志成》第二十八章:「天下重見昇平,他自己決不留戀寶貴,功成身退,遁入空門做一個與世無爭的人。」
法海無邊 佛教中比喻佛法廣大如大海,無邊無際。
法力無邊 法力:佛教中指佛法的力量;後泛指神奇超人的力量。佛法的力量沒有邊際。比喻力量極大而不可估量。
出處:明·無名氏《八仙過海》第三折:「小聖我法力無邊,通天達地,指山山崩,指水水跑。」
返本還原 本、原:根本,原貌。返回原來的地方。佛教說法,指忘了本原的人通過拜佛修行,回到本原狀態;或指貶謫人世的仙人又回到仙界。
出處:元·劉志淵《江神志令》:「返本還原真體現,魂魄聚,凈無陰。」
返本還源 本、原:根本,原貌。返回原來的地方。佛教說法,指忘了本原的人通過拜佛修行,回到本原狀態;或指貶謫人世的仙人又回到仙界。
出處: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寶峰文禪師法嗣》:「一年將欲盡,萬里未歸人,大眾總是他鄉之客,還有返本還源者么?」
返觀內視 原為佛教語。指用佛性對照檢查。後亦指自我反省。
出處:清·蒲松齡《〈王如水問心集〉序》:「即此宜得之公心,返觀內視,而九幽十八獄,人人分明見之矣。」
返觀內照 原為佛教語。指用佛性對照檢查。後亦指自我反省。
出處:清·戴震《孟子字義疏證·理十五》:「於此不得其解,而見彼之捐棄物慾,返觀內照,近於切己體察。」
返視內照 原為佛教語。指用佛性對照檢查。後亦指自我反省。
出處:《禪真逸史》第十七回:「澹然凝神靜養一會,早聽四野雞鳴,於是垂目低眉,返視內照。」
返照回光 佛教語。指用佛性對照檢查,自我反省。
出處:元·李壽卿《度柳翠》第四折:「等柳翠來時,擊響雲板,唱兩句道《雨霖鈴》:『今宵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那其間返照回光,同登大道。」
方便之門 方便:本佛家語,指靈活對待。原是佛教指引人入教的門徑,後指給人方便的門路。
出處:唐·王勃《廣州寶庄嚴寺舍利塔碑》:「維摩見柄,蓋申方便之門;道安謝歸,思遠朝廷之事。」
佛性禪心 指佛教徒一意修行、清靜寂定之心性。
出處:《水滸傳》第四五回:「那眾僧都在法壇上看見了這婦人,自不覺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一時間愚迷了佛性禪心,拴不定心猿意馬。」
功德圓滿 功德:佛教用語,指誦經、布施等。多指誦經等佛事結束。比喻舉辦事情圓滿結束。
出處:隋·隋煬帝《入朝遣使參書》:「奉五月二日誨,用慰馳結,仰承衡岳,功德圓滿,便致荊巫。」
函蓋乾坤 佛教語。原指泯合無間。後指言語詩文契理或一心專志而絕無雜念。
出處:《五燈會元·雲門偃禪師法嗣·德山緣密禪師》:「我有三句語示汝諸人:一句函蓋乾坤,一句截斷眾流,一句隨波逐浪。」
訶佛罵祖 佛教語,斥罵佛祖,比喻不受前人束縛。
出處:元·許謙《與趙伯器書》:「不然,則梯接凌虛,而遽為此訶佛罵祖耳。」
灰身滅智 佛教語。指斷除一切身心煩惱,為小乘阿羅漢果的境界。
出處:隋·智顗《四教儀》:「若灰身滅智,名無余涅槃。」
灰身泯智 佛教語。指斷除一切身心煩惱,為小乘阿羅漢果的境界。同「灰身滅智」。
極樂世界 佛教指阿彌陀佛居住的地方。後泛指幸福安樂的地方。
出處:《阿彌陀經》:「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
見性成佛 性:本性。佛教禪宗認為只要「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就可以成佛。
出處:宋·釋惟白《續傳燈錄》卷五:「久參泐潭,潭因問:『禪師西來單傳心印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子作么生會?』師曰:『某甲不會。』」
劍樹刀山 佛教所說的地獄之刑。形容極殘酷的刑罰。
出處:《太平廣記》卷三八二《裴則子》引《冥報拾遺》:「至第三重門,入見鑊湯及刀山劍樹。」
降龍伏虎 原是佛教故事,指用法力制服龍虎。後比喻有極大的能力,能夠戰勝很強的對手或克服很大的困難。
出處:南朝梁·慧皎《梁高僧傳》卷十:「能以秘咒咒下神龍。」唐·道宣《續高僧傳·習禪一·僧稠》:「聞兩虎交斗,咆響振岩,乃以錫杖中解,各散而去。」
截鐵斬釘 比喻堅定不移,或果斷乾脆。佛教禪宗比喻截斷妄想。同「斬釘截鐵」。
冷暖自知 水的冷暖,只有飲者自己知道。佛教禪宗用以比喻自己證悟的境界。也比喻學習心得深淺,只有自己知道。
出處:唐·善無畏《大日經疏》卷十二:「如飲水者,冷熱自知。」
六塵不染 佛教語,六塵:指色、聲、香、味、觸、法。指排除物慾,保持心地潔凈。
出處:唐·武三思《孝明皇後碑》:「六塵不染,孤標水上之花。」
六道輪回 佛教語,六道:天道、人道、阿修羅道、畜生道、餓鬼道和地獄道。指眾生輪回的六大去處,即在這六道中輪回生死。
出處:唐·張說《唐陳州龍興寺碑》:「聖人有以見六趣輪回,是無明網,故決之以定力。」
六趣輪回 佛教語。指眾生輪回的六大去處,即在這六道中輪回生死。同「六道輪回」。
芒芒苦海 佛教語,遼闊深遠的樣子。比喻苦難無窮無盡。
出處:宋·張君房《雲笈七簽》第66卷:「嗟見南山塵,積年為丘山。芒芒苦海中,生死成波瀾。」
夢幻泡影 佛教用語。認為世界上的事物都象夢境、幻術、水泡和影子一樣空虛。後比喻空虛而容易破滅的幻想。
出處:《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應化非真分》:「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明心見性 ①佛教語。指屏棄世俗一切雜念,徹悟因雜念而迷失了的本性(即佛性)。②指率真地表現心性。
暮鼓晨鍾 佛教規矩,寺里晚上打鼓,早晨敲鍾。比喻可以使人警覺醒悟的話。
出處:唐·李咸中《山中》詩:「朝鍾暮鼓不到耳,明月孤雲長掛情。」
普度群生 佛教語。指廣濟一切生死苦海中的眾生。
出處: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呂洞賓飛劍斬黃龍》:「講經說法,廣開方便之門;普度群生,接引菩提之路。」
普渡眾生 眾生:指一切有生命的動物及人。佛教語。普遍引渡所有的人,使他們脫離苦海,登上彼岸。
出處:明·馮夢龍《警世通言》:「丈六金身,能變能化,無大無不大,無通無不通,普渡眾生,號作無人師。」
清規戒律 原指佛教徒所遵守的規則和戒條。現比喻束縛人的繁瑣不合理的規章制度。
出處:《釋門正統》:「百丈山懷海禪師始立天下禪林規式,謂之清規。」
刃樹劍山 刃:利刃,刀。原是指佛教中的地獄酷刑。後比喻極其艱難危險的地方。
認雞作鳳 佛教語。指認凡庸為珍貴。
出處:《萬善同歸集》卷一:「如楚國愚人認雞作鳳,猶春池小果執石為珠。但任淺近之情,不探深密之旨。」
認影為頭 佛教語。指認虛作實。
出處:《景德傳燈錄·月輪禪師》:「所以道,從門入者不是家珍,認影為頭豈非大錯?」
如是我聞 如是:指佛經經文內容如此;我聞:阿難自稱我聞之於佛。佛教傳說,後為佛經開卷語。
出處:《佛地經論》一:「如是我聞者,謂總顯己聞,傳佛教者言如是事,我昔曾聞如是。」
三十三天 佛教稱欲界第六天為三十三天,即忉利天。後形容最高的地方。
出處:《勝鬘寶窟》卷下:「此言三十三天者,中國言悉怛梨余惡衛陵,此中唯取怛梨二字為忉利天也。怛梨,忉利,彼國音不同耳。」
三獸渡河 佛教以兔、馬、象三獸渡河入水之深淺,喻小、中、大三乘證道之高下。後泛指修行。
出處:《優婆塞戒經·三種菩提品》:「善男子,如恆河三獸俱渡:兔、馬、香象。兔不至底,浮水而過;馬或至底,或不至底;象則盡底。恆河水者,即是十二因緣河也。聲聞渡時,猶如彼兔;緣覺渡時,猶如彼馬;如來渡時,猶如香象,是故如來得名為佛。」
善男信女 佛教用語。原指皈依佛法的男女。後泛指信仰佛教的男男女女。
出處:《金剛經·善現啟請分》:「善男子,善女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捨身求法 捨身:舍棄身體;求法:尋求佛法。原指佛教徒不惜犧牲自己,遠道求經。後比喻為了追求真理而不惜犧牲自己。
出處:魯迅《且介亭雜文·中國人失掉自信了嗎》:「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乾的人,有拚命硬乾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
生老病死 佛教指人的四苦,即出生、衰老、生病、死亡。今泛指生活中生育、養老、醫療、殯葬。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雅量》:「雞豬魚蒜,逢著便;生老病死,時至則行。」《仁王經·無常偈》:「生老病死,事與願違。」
四大皆空 四大:古印度稱地、水、火風為「四大」。佛教用語。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虛的。是一種消極思想。
出處:《四十二章經》二十:「佛言當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無我者。」
探竿影草 探竿、影草、都是漁民使魚聚集後下網捕撈之法。佛教禪宗藉以喻啟發性的隨宜施教。
醍醐灌頂 醍醐:酥酪上凝聚的油。用純酥油澆到頭上。佛教指灌輸智慧,使人徹底覺悟。比喻聽了高明的意見使人受到很大啟發。也形容清涼舒適。
出處:唐·顧況《行路難》詩:「豈知灌頂有醍醐,能使清涼頭不熱。」
天女散花 原為佛教故事:天女散花以試菩薩和聲聞弟子的道行,花至菩薩身上即落去,至弟子身上便不落。後多形容拋灑東西或大雪紛飛的樣子。
出處:《維摩經·觀眾生品》:「時維摩詰室有一天女,見諸大人聞所說說法,便現其身,即以天華散諸菩薩、大弟子上,華至諸菩薩即皆墮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墮。一切弟子神力去華,不能令去。」
萬劫不復 佛教稱世界從生成到毀滅的一個過程為一劫,萬劫就是萬世的意思。指永遠不能恢復。
出處: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十九:「莫將等閑空過時光,一失人身,萬劫不復,不是小事。」
無相無作 ①佛教語。指棄絕眾相,不事造作。②泛指不務空言。
五體投地 兩手、兩膝和頭一起著地。是佛教一種最恭敬的行禮儀式。比喻佩服到了極點。
出處:唐·玄奘《大唐西域記·三國》:「致敬之式,其儀九等:一、發言慰問,二、俯首示敬,三、舉手高揖,四、合掌平拱,五、屈膝,六、長跪,七、手膝踞地,八、五輪俱屈,九、五體投地。」
西方凈土 佛教語。西方之極樂世界,即佛國。
出處:唐·李白有《金銀泥畫西方凈土變相贊》詩。
纖塵不染 原指佛教徒修行時,排除物慾,保持心地潔凈。現泛指絲毫不受壞習慣,壞風氣的影響。也用來形容非常清潔、干凈。
出處:唐·釋道世《法苑珠林》:「若菩薩在乾土山中經行,土不著足,隨嵐風來,吹破土山,令散為塵,乃至一塵不著佛身。」宋·張耒《臘月小雪後圃梅開》:「一塵不染香到骨,姑射仙人風露身。」
現身說法 佛教用語。指佛力廣大,能現出種種人相,向人說法。現指以親身經歷和體驗為例來說明某種道理。
出處:《愣嚴經》卷六:「我與彼前,皆現其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一:「亦於十方界中現身說法。」
香花供養 供養:奉養。原為佛家語。指用香和花供養,是佛教的一種禮敬儀式。後比喻虔誠的敬禮。
出處:《金剛經》:「以諸花香,以散其處。」
香火因緣 香火:供佛敬神時燃點的香和燈火。香和燈火都是供佛的,因此佛教稱彼此意志相投為「香火因緣」。指彼此契合。
出處:《北史·陸法和傳》:「法和是求佛之人,尚不希釋梵天王坐處,豈規王位?但於空王佛所,與主上有香火因緣,且主上應有報至,故救援耳。」
香火姻緣 香和燈火都用於供佛,因此佛教用來比喻彼此意志相投。
出處:《北史·陸法和傳》:「法和是求佛之人,尚不希釋梵天王坐處,豈規王位?但於空王佛所,與主上有香火因緣,且主上應有報至,故救援耳。」
香象渡河 佛教用語。比喻悟道精深。也形容評論文字精闢透徹。
出處:《優婆塞戒經》卷一:「如恆河水,三獸俱渡,兔、馬、香象。兔不至底,浮水而過;馬或至底,或不至底;象則盡底。」
香象絕流 佛教用語。比喻悟道精深。也形容評論文字精闢透徹。同「香象渡河」。
向上一路 佛教禪宗指不可思議的徹悟境界。
邪魔外道 佛教用語。指妨害正道的邪說和行為。比喻不符合正統思想的主張或教義。也比喻妖精鬼怪或品行不端的人。
出處:《葯師經》:「又信世間邪魔外道、妖孽之師,妄說禍福。」
脅不沾席 形容佛教徒勤苦修行。
出處:語出波栗濕縛尊者(脅尊者)勤修苦行,終不以脅至席的故事。見唐玄奘《大唐西域記·健馱邏國》。
心無掛礙 掛礙:牽掛。原為佛教用語,指內心沒有任何牽掛。
出處:唐·玄奘《般若波羅多心經》:「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這離顛倒夢想。」
一塵不染 原指佛教徒修行時,排除物慾,保持心地潔凈。現泛指絲毫不受壞習慣,壞風氣的影響。也用來形容非常清潔、干凈。
出處:唐·釋道世《法苑珠林》:「若菩薩在乾土山中經行,土不著足,隨嵐風來,吹破土山,令散為塵,乃至一塵不著佛身。」宋·張耒《臘月小雪後圃梅開》:「一塵不染香到骨,姑射仙人風露身。」
一切眾生 佛教指人類和一切生物。
出處:《妙法蓮花經·譬喻品》:「一切眾生皆是吾子。」
一絲不掛 原是佛教用來比喻人沒有一絲牽掛。後指人裸體。
出處:《楞嚴經》:「一絲不掛,竿木隨身。」
以心傳心 佛教禪宗用語。指離開語文文字而以慧心相傳授。
出處:《六祖大師法寶壇經·行由品》:「法則以心傳心,皆令自悟自解。」
因果報應 因果:原因和結果。佛教迷信,認為今生種什麼因,來生結什麼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出處:《慈恩傳》:「唯談玄論道,問因果報應。」
語不投機 佛教禪宗謂說法不契合時機或對方的根機。
出處:《五燈會元·大愚芝禪師法嗣·雲峰文悅禪師》:「所以道,言無展事,語不投機,承言者喪,滯句者迷。」
怨家債主 佛教指與我有冤讎的人。
出處:唐·孔思義《造像記》:「業道受苦及怨家債主悉願布施歡喜。」
兆載永劫 佛教語。極言時間之悠遠漫長。
出處:《無量壽經》卷上:「所修佛國,開廓廣大,超勝獨妙,建立常然,無衰無變;於不可思議兆載永劫,積植菩薩無量德行。」
正法眼藏 佛教語。禪宗用來指全體佛法(正法)。朗照宇宙謂眼,包含萬有謂藏。相傳釋迦牟尼以正法眼藏付與大弟子迦葉,是為禪宗初祖,為佛教以「心傳心」授法的開始。亦借
出處:《景德傳燈錄·摩訶迦葉》:「佛告諸大弟子,迦葉來時,可令宣揚正法眼藏。」宋·朱熹《答陳同甫書》:「蓋修身事君,初非二事,不可作兩般看,此是千聖相傳正法眼藏。」
庄嚴寶相 佛教稱庄嚴的佛像。比喻某種人的真面目(含貶義)。
出處:清·曾樸《孽海花》第四回:「既然現出了庄嚴寶相,自然分外綢繆。從此月下花前,時相往來。」
十八層地獄 層:重。地獄:佛教、基督教等指死後靈魂受苦的地方。迷信認為人在生時為非作惡,死後進入十八層地獄,不得翻身。比喻悲慘的報應。
出處: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三十五:「我賴了你的,我墮十八層地獄。」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九卷:「分明是十八層地獄的苦鬼,直升到三十三天去了。」
一棒一條痕 本為佛教禪宗慣用語。後比喻做事著著落實或說話切中要害。
出處:《朱子語類》:「大概聖人做事,如所謂一棒一條痕,一摑一掌血,直是恁地。」
一十八層地獄 佛教指極惡眾生死後赴受苦之所,包括刀山、火湯、寒冰等十八種。比喻災難極其深重的境地。也比喻最低的等級。
出處:明·吳承恩《西遊記》第十一回:「判官道:『此是陰山背後一十八層地獄。』」
不塞下流,不止不行 指對佛教、道教如不阻塞,儒家學說就不能推行。現比喻不破除舊的、壞的東西,新的、好的東西就建立不起來。
出處:唐·韓愈《原道》:「然則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佛教語。意指塵世如同苦海,無邊無際,只有悟道,才能獲得超脫。亦以比喻罪惡雖重,只要悔改,便有出路。
出處:宋·朱熹《朱子語類》卷五十九:「知得心放,此心便在這里,更何用求?適見道人題壁雲:『苦海無邊,回頭是岸。』說得極好。」

Ⅱ 來自成語故事的成語

刻舟求劍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葉公好龍

葉公好龍,室中雕文盡以為龍。於是天龍聞而下之,窺頭於牖,拖尾於堂。葉公見之, 棄而還走,失其魂魄,五神無主。是葉公非好龍也,夫似龍而非龍也。

鄭人買履

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自 相 矛 盾

楚人有賣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 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兔不可得得,而身為宋國笑。

翻譯

刻舟求劍

戰國時,楚國有個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隨身攜帶的一把寶劍掉落江中。他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個記號,說:「這是我寶劍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個記號。」
船靠岸後,那楚人立即從船上刻記號的地方跳下水去撈取掉落的寶劍。撈了半天,仍不見寶劍的影子。其實他又怎麼找得到寶劍呢?船繼續行駛,而寶劍卻不會再移動。像他這樣去找劍,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葉公好龍

從前有個叫葉公的人非常喜歡龍。在他的家裡,牆上畫著龍,柱子上雕著龍,穿的 蓋的上面都綉著龍。天上的真龍聽說葉公喜歡龍,就來到葉公家拜訪他,長長的尾 巴伸在堂上,把頭探進窗戶里張望。葉公看到天上的真龍後,嚇得魂飛膽破,臉色 都變色了,急忙躲起來。原來,葉公喜歡的不是真龍,而是那些畫的、綉的、刻的假龍。

鄭人買履

鄭國有個人想去買雙鞋,他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腳,然後把量好的尺碼於在座位上。他匆忙去到集市上,忘了帶那尺碼。他已經拿到鞋子,卻說:「我忘記帶尺碼來了。」又轉回家去取。等到他趕回來,集市已散,他終於沒有買到鞋。

有人問他說:「你為什麼不用自己的腳試一試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說:「我寧可相信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自相矛盾

楚國有個既賣盾又賣矛的人。(他)稱贊他自己(的盾)說:「我這盾牌的堅固,沒有東西能使它被刺穿。」(他)又稱贊他的矛說:「我這矛的鋒利,對於任何東西沒有不能被它刺穿的。」有人說:「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牌,會怎麼樣?」這個賣東西的人不能夠回應了。那不能被刺穿的盾牌和沒有不能刺穿的矛,是不可能同時存在的。

守株待兔

宋國有個農夫種著幾畝地,他的地頭上有一棵大樹。一天,他在地里幹活,忽然看見一隻兔子箭一般地飛奔過來,猛的撞在那棵大樹上,一下子把脖子折斷了,蹬蹬腿就死了。這個農夫飛快的跑過去,把兔子撿起來,高興地說:「這真是一點勁沒費,白撿了個大便宜,回去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頓了。」他拎著兔子一邊往家走,一邊得意地想:「我的運氣真好,沒准明天還會有兔子跑來,我可不能放過這樣的便宜。」
第二天,他到地里,也不幹活,只守著那棵大樹,等著兔子撞過來。結果,等了一天什麼也沒等到。他卻不甘心,從此,天天坐在那棵大樹下等著兔子來撞死。他等呀等呀,直等到地里的野草長得比莊稼都高了,連個兔子影也沒有再見到。

退避三舍 tuì bì sān shě

English

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忘十幾年。

經過千幸萬苦,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後必有大作為,就以國群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灑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麼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待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麼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么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願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於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四年後,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後退九十里,駐扎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後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成語「退避三舍」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

望梅止渴

English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領部隊去討伐張綉,天氣熱得出奇,驕陽似火,天上一絲雲彩也沒有,部隊在彎彎曲曲的山道上行走,兩邊密密的樹木和被陽光曬得滾燙的山石,讓人透不過氣來。到了中午時分,士兵的衣服都濕透了,行軍的速度也慢下來,有幾個體弱的士兵竟暈倒在路邊。

曹操看行軍的速度越來越慢,擔心貽誤戰機,心裡很是著急。可是,眼下幾萬人馬連水都喝不上,又怎麼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來向導,悄悄問他:「這附近可有水源?」向導搖搖頭說:「泉水在山谷的那一邊,要繞道過去還有很遠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說,「不行,時間來不及。」他看了看前邊的樹林,沉思了一會兒,對向導說:「你什麼也別說,我來想辦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隊加快速度也無濟於事。腦筋一轉,辦法來了,他一夾馬肚子,快速趕到隊伍前面,用馬鞭指著前方說:「士兵們,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裡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們快點趕路,繞過這個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們一聽,彷彿已經吃到嘴裡,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許多。

故事出自《世說新語·假譎》。成語「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掩耳盜鈴

English

春秋時侯,晉國貴族智伯滅掉了范氏。有人趁機跑到范氏家裡想偷點東西,看見院子里吊著一口大鍾。鍾是用上等青銅鑄成的,造型和圖案都很精美。小偷心裡高興極了,想把這口精美的大鍾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鍾又大又重,怎麼也挪不動。他想來想去,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把鍾敲碎,然後再分別搬回家。

小偷找來一把大大錘,拚命朝鍾砸去,咣的一聲巨響,把他嚇了一大跳。小偷著慌,心想這下糟了,這種聲不就等於是告訴人們我正在這里偷鍾嗎?他心裡一急,身子一下子撲到了鍾上,張開雙臂想捂住鍾聲,可鍾聲又怎麼捂得住呢!鍾聲依然悠悠地傳向遠方。

他越聽越害怕,不同自由地抽回雙手,使勁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鍾聲變小了,聽不見了!」小偷高興起來,「妙極了!把耳朵捂住不住就聽不進鍾聲了嗎!」他立刻找來兩個布團,把耳朵塞住,心想,這下誰也聽不見鍾聲了。於是就放手砸起鍾來,一下一下,鍾聲響亮地傳到很遠的地方。人們聽到鍾聲蜂擁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故事出自《呂氏春秋·自知》「掩耳盜鍾」被說成「掩耳盜鈴」,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飾行為。

買櫝還珠
發 音 mǎi dú huán zhū
釋 義 櫝:木匣;珠:珍珠。買下木匣,退還了珍珠。比喻沒有眼力,取捨不當。
出 處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楚人有賣其珠於鄭者,為木蘭之櫃,熏以桂椒,綴以珠玉,飾以玫瑰,輯以羽翠。鄭人買其櫝而還其珠。」
示 例 不善讀書者,昧菁英而矜糟粕。~,雖多奚益?改用白話,決無此病。(清·裘廷梁《論白話為維新之本》)

坐井觀天
一隻青蛙坐在井裡,一隻小鳥飛來,落在井沿上。
青蛙問小鳥:「你從哪兒飛來呀?」
小鳥回答說:「我從遠處飛來。我在天空中飛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來找點水喝。」
青蛙說:「朋友,別說大話了!天不過井口那麼大,還用飛那麼遠嗎?」
小鳥說:「你弄錯了,天無邊無際,大得很哪!」
青蛙笑了,說:「朋友,我天天坐在井裡,一抬頭就看見天。我不會弄錯的。」
小鳥也笑了,說:「朋友,你是弄錯了。不相信,你跳出井口來看一看吧。」
這個「坐井觀天」的成語故事家喻戶曉,通常用來比喻某人的見識有限,眼光短淺;但是我認為這則故事在強調現在人們應該開闊思維、眼界放開的同時,卻忽視了其他值得關注的因素和信息,當我們再對這則成語故事分析後,會有更深刻和實際的啟示。

Ⅲ 一個串有3個珠2個問號這是什麼成語

一個串有3個珠2個問號這是什麼成語
【一清二白】
指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風行一世】
指一個時期在社會上盛行。
【三長兩短】
指意外的災禍或事故。特指人的死亡。
【坐吃山空】只坐著吃,山也要空。指光是消費而不從事生產,即使有堆積如山的財富,也要耗盡。

Ⅳ 形容對愛情忠貞的成語

形容愛情忠貞的成語 : 共度愛河、 舉案齊眉、 一見鍾情、 至死不逾、 長相思守、 海楛石爛、 珠聯璧合、 心心相印、 一往情深、 琴瑟合鳴、 同甘共苦、 白頭偕老、

Ⅳ 描寫石頭的四字成語

頑固不化安如磐石 安如盤石 安於盤石 不分玉石 搬石砸腳 觸石決木 穿雲裂石 餐雲卧石 鼎鐺玉石 電光石火 點石成金 滴水穿石 點石為金 儋石之儲 浮石沉木 負石赴河 肺石風清 匪石匪席 飛沙走石 飛砂轉石 飛砂走石 匪石之心 躬蹈矢石 躬冒矢石 海涸石爛 海枯石爛 衡石程書 衡石量書 焦熬投石 金城石室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金匱石室 焦金流石 焦金爍石 燋金爍石 堅如磐石 堅如盤石 金石不渝 金石交情 金石可開 金石良言 焦沙爛石 金石絲竹 擊石彈絲 金石為開 匠石運金 金石之策 金石之功 金石之計 金石之堅 金石之交 金石至交 金石之言 家無儋石 家無擔石 叩石墾壤 流金鑠石 落井投石 落井下石 落阱下石 卵石不敵 煉石補天 裂石穿雲 卵與石斗 木人石心 木石心腸 沒石飲羽 木心石腹 眠雲卧石 拏雲攫石 拿雲攫石 盤石桑苞 磐石之安 盤石之安 磐石之固 盤石之固 親當矢石 敲金擊石 親冒矢石 泉石膏肓 磬石之固 蜻蜓撼石柱 犬牙盤石 人非木石 若卵投石 如水投石 如石投水 石赤不奪 石沉大海 石城湯池 水滴石穿 身當矢石 身非木石 石火電光 石火風燈 石火風燭 石火光陰 石緘金匱 試金石 水枯石爛 山枯石死 山溜穿石 石爛海枯 石泐海枯 石爛江枯 水落石出 漱流枕石 石破天驚 十日一水,五日一石 石室金匱 石室金鐀 鑠石流金 爍石流金 水石清華 射石飲羽 漱石枕流 矢石之難 山童石爛 石心木腸 石尤風 鐵腸石心 天驚石破 投井下石 投阱下石 投卵擊石 投石拔距 投石超距 泰山盤石 泰山磐石 天上石麟 投石問路 鐵石心腸 鐵石心肝 投石下井 他山之石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鐵心石腸 頑石點頭 五石六鷁 懸石程書 心堅石穿 下井投石 心如堅石 心如金石 心如木石 心如鐵石 銜石填海 炫石為玉 懸駝就石 炫玉賈石 銜玉賈石 懸崖轉石 燕岱之石 以卵敵石 以卵擊石 以卵投石 玉石不分 一石二鳥 玉石混淆 玉石俱摧 玉石俱焚 玉石皆碎 玉石俱碎 以升量石 玉石同沉 以石投卵 以石投水 以水投石 玉石同碎 燕石妄珍 玉石相揉 玉石雜糅 葯石之言 作金石聲 枕流漱石 助人下石 走石飛沙 枕石寢繩 枕石漱流 枕石嗽流 柱石之堅

Ⅵ 反義詞四個字的成語有哪些

含有一對反義詞的成語
悲歡離合
古今中外
古往今來
天南地北
出生入死
今是昨非
1和2位是反義詞的成語:
悲喜交加
黑白分明
功敗垂成
進退兩難
進退維谷
輕重緩急
輕重倒置
生死存亡
生死攸關
始終如一
是非曲直
陰陽怪氣
左右逢源
1和3位是反義詞的成語:
大驚小怪
大街小巷
大材小用
大同小異
東奔西走
東張西望
古為今用
今非昔比
苦盡甘來
來龍去脈
冷嘲熱諷
里應外合
南轅北轍
南腔北調
南征北戰
內憂外患
前赴後繼
前仆後繼
前仰後合
前因後果
深入淺出
生離死別
死去活來
天崩地裂
天翻地覆
天高地厚
天高地迥
天昏地暗
天經地義
天羅地網
天旋地轉
天誅地滅
同床異夢
異口同聲
異曲同工
陰錯陽差
有備無患
有口無心
有名無實
有氣無力
有始無終
有恃無恐
有頭無尾
有天無日
有眼無珠
有勇無謀
左顧右盼
左鄰右舍
左思右想
上行下效
朝令暮改
朝三暮四
前呼後擁
東倒西歪
眼高手低
喜新厭舊
口是心非
頭重腳輕
有頭無尾
前倨後恭
東逃西散
南轅北轍
左顧右盼
積少成多
朝秦暮楚
出生入死
捨生求死
七上八下
進退兩難
天長地久
東張西望
貌合神離
三長兩短
弱肉強食
水深火熱
早出晚歸
取長補短
大驚小怪
大材小用
九死一生
異口同聲
街頭巷尾
生離死別
陰晴圓缺
生死存亡
眉來眼去
柳暗花明
南轅北轍
洋為中用
前俯後仰
里應外合
好逸惡勞
前赴後繼
深入淺出
內憂外患
橫七豎八
噓寒問暖
轉危為安
弄巧成拙
惹是生非
惹事生非
推陳出新
貌合神離
顧此失彼
左鄰右舍
驚天動地
開天闢地
歡天喜地
承上啟下
南轅北轍
人來人往
承前啟後
反敗為勝
化敵為友
化險為夷
去粗取精
陰差陽錯
虎頭蛇尾
天崩地裂
一決雌雄
陽奉陰違
樂極生悲
無中生有
有勇無謀
人情冷暖
前仰後合
掐頭去尾
求同存異
左右開弓
左擁右抱
左右逢源
先來後到
爭先恐後
大同小異
2—4位是反義詞的成語:
捨生忘死
貪生怕死
醉生夢死
承上啟下
承前啟後
開天闢地
驚天動地
頂天立地
花天酒地
歡天喜地
改天換地
經天緯地
遮天蓋地
震天動地
翻天覆地
翻來覆去
顧此失彼
厚此薄彼
虎頭蛇尾
街頭巷尾
繼往開來
揚長避短
說長道短
三長兩短
截長補短
取長補短
今是昨非
口是心非
似是而非
空前絕後
除舊布新
你死我活
拈輕怕重
弄假成真
七上八下
欺上瞞下
完整無缺
借古諷今
頌古非今
起死回生
避重就輕
頭重腳輕
將信將疑
尺短寸長
積少成多
瞻前顧後
挑肥揀瘦
同甘共苦
聲東擊西
喜新厭舊
凶多吉少
眼高手低
假公濟私
懲前毖後
自始至終
朝思暮想
飛短流長
返老還童
爭先恐後
轉敗為勝
前呼後擁
東倒西歪
眼高手低
喜新厭舊
口是心非
頭重腳輕
有頭無尾
前倨後恭
東逃西散
南轅北轍
左顧右盼
積少成多
朝秦暮楚
出生入死
捨生求死
七上八下
進退兩難
天長地久
東張西望
貌合神離
三長兩短
弱肉強食
水深火熱
早出晚歸
取長補短
大驚小怪
大材小用
九死一生
異口同聲
街頭巷尾
生離死別
陰晴圓缺
生死存亡
眉來眼去
柳暗花明
南轅北轍
洋為中用
前俯後仰
里應外合
好逸惡勞
前赴後繼
深入淺出
內憂外患
橫七豎八
噓寒問暖
轉危為安
弄巧成拙
惹是生非
惹事生非
推陳出新
貌合神離
顧此失彼
左鄰右舍
驚天動地
開天闢地
歡天喜地
承上啟下
南轅北轍
人來人往
承前啟後
反敗為勝
化敵為友
化險為夷
去粗取精
陰差陽錯
虎頭蛇尾
天崩地裂
一決雌雄
陽奉陰違
樂極生悲
無中生有
有勇無謀
人情冷暖
前仰後合
掐頭去尾
求同存異
左右開弓
左擁右抱
左右逢源
先來後到
爭先恐後
大同小異
3—4位是反義詞的成語:
不關痛癢
顛倒黑白
混淆黑白
混淆是非
顛倒是非
舉足輕重
無足輕重
禮尚往來
1—4位是反義詞的成語:
公而忘私
死裡逃生

Ⅶ 一串三珠兩個問號是什麼成語

求(球)簽問卜(卦)
【成語】: 求簽問卜
【拼音】: qiú qiān wèn bǔ
【解釋】: 卜:占卜。祈求於神靈,求決於占卜。
【出處】: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十回:「又常聞得官府要拿他家屬,又不知生死存亡,求簽問卜,越望越不回來,憂出一場大病,卧在床上,起身不動。」

Ⅷ 珠窗()戶,成語接龍問題

珠窗(網)戶;葯(店)飛龍;志得(意)滿

zhū chuāng wǎng hù
成語:珠窗網戶

【解釋】:飾珠、鏤花的門窗。極言宮殿之奢侈華貴。
【出處】:唐·李延壽《南史·循吏傳序》:「及孝武承統,制度滋長,犬馬餘菽粟,土木衣綈綉。追陋前規,更造正光、玉燭、紫極諸殿。雕欒綺節,珠窗網戶。」
http://www.zdic.net/cy/ch/ZdicE7Zdic8FZdicA028977.htm

yào diàn fēi lóng
成語:葯店飛龍

【解釋】:飛龍:指中葯龍骨。葯店裡的龍骨。比喻人瘦骨嶙峋。
【出處】:南朝宋樂府《讀曲歌》:「自從別郎後,卧宿頭不舉,飛龍落葯店,骨出只為汝。」唐·李商隱《垂柳》詩:「舊作琴台鳳,今為葯店龍。」
http://www.zdic.net/cy/ch/ZdicE8Zdic8DZdicAF21698.htm

zhì dé yì mǎn
成語:志得意滿

【解釋】:志向實現,心滿意足。

【出處】: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三十八:「未免志得意滿,自繇自主,要另立個鋪排,把張家來出景,漸漸把丈人丈母放在腦後,倒象人家不是劉家的一般。」

【示例】:不料那吳佩孚正在~之時,越發做作得厲害,只回了四個大字:「交葉開鑫。」 ◎陳立德《前驅》七

【近義詞】:稱心如意、如願以償、心滿意足
【反義詞】:若有所失、悲觀失望、嗒然若失
【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含褒義
http://www.zdic.net/cy/ch/ZdicE5ZdicBFZdic9723469.htm

Ⅸ 「一個串有3個珠2個問號」這是什麼成語

一個串有3個珠2個問號這是什麼成語,這句謎語通常可以為下面的答案:內

1. 【一清二白】

指清容清楚楚、明明白白。

2. 【風行一世】

指一個時期在社會上盛行。

3. 【三長兩短】

指意外的災禍或事故。特指人的死亡。

4. 【坐吃山空】

只坐著吃,山也要空。指光是消費而不從事生產,即使有堆積如山的財富,也要耗盡。

Ⅹ 一根簽子上面穿著三個珠子,旁邊有問號打一成語

舉一反三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