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會要求別人的成語
『壹』 形容怎樣要求別人就怎樣要求自己的成語
以身作則 [yǐ shēn zuò zé]
[釋義] 則:准則,榜樣。以自己的行動做出榜樣。
[出處] 《論語·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貳』 自己無法做到卻要要求別人做 用哪個成語好
己所不予,勿施於人
『叄』 放鬆自己,嚴格要求別人的成語有哪些
1、嚴來以待自人,寬以待己。
寬容自己,不嚴格要求自己,卻嚴格要求他人,用於諷刺某些嘴上一套高標准,自己並不行,卻用來要求別人的人。
2、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現在用來比喻一個人專橫霸道,壓制他人的正當舉動。
(3)自會要求別人的成語擴展閱讀
嚴以待人的反義詞
1、鞭駑策蹇
釋義:鞭打跑不快的馬、驢。比喻自己能力低,但受到嚴格督促,勤奮不息。用作謙詞。
2、朝督暮責
釋義:從早到晚不停地督促檢查。形容督促檢查非常嚴格。
3、防意如城
釋義:指嚴格遏止私心雜念,像守城防敵一樣。
4、風行雷厲
釋義:形容氣勢的迅疾猛烈。後多比喻執行政事法令等的迅速嚴格。
5、奉公正己
釋義:奉行公事嚴格地約束自己。
『肆』 一件事情自己首先做到,在要求別人是什麼成語
以身作則(yǐ shēn zuò zé):以自己的行動做出榜樣。出自 巴金《家》。 褒義詞
解釋 則:准則,榜樣。
出處 《論語·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以身作則
示例:巴金《家》二十五:「這其間不顧一切阻礙以身作則做一個開路先鋒的便是許倩如。」
近義詞:身體力行、身先士卒
反義詞:瞠乎其後
故事1:齊國相國晏嬰歷仕三朝,德高望重,他對自己要求甚嚴,處處以身作則,倡行廉潔,吃糙米飯,穿粗布衣,坐簡易車,住低矮民房。齊景公過意不去,就要送他新車新衣,他堅決不受。齊景公要給他蓋新房,他還是堅持不接受。
故事2:楚威王問莫敖子華:「從先君楚文王迄於今,有不是為了進爵加俸而為 國擔憂的人嗎?」莫敖子華向他列舉了歷史上各式各樣為國擔憂的人。楚威 王聽後,長嘆了一口氣說:「這些都是古時候的人了。現在,怎麼能得到這 樣的人呢?」
莫敖子華回答說:「從前,先君楚靈王喜歡腰細的人,楚國的士人就少 吃食物,弄得身體很虛弱,依靠著東西才能站立,扶著東西才能起來。吃飯是正常的慾望,卻忍而不吃;死亡是人們憎惡的,也要就死而不躲避。我聽 說,國君愛好射箭,他的巨子就學習射箭。大王只是不好賢罷了,如果大王 果真好賢,這五種臣,都能夠招來。
『伍』 形容"對自己要求低,對別人要求高"應該用什麼詞語(成語最好)
「責人以嚴,待己以寬」指對別人要求很嚴格,對自己卻很寬松。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指自己都不懂,不明白的事情,卻要別人明白。有其身不正的指責之意。
這兩個能用么?都是成語。
『陸』 要求別人做到自己要先做到的古語
1、有諸己而後制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大學·第十章》)
【翻譯】:自己先做到的事情,然後再去要求別人去做,不該做的自己先不做而後再要求別人不做,自身存有不能以己量人的心、而能夠說服別人的人,是不存在的。
2、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清·金纓的《格言聯壁》)
【翻譯】:沉靜下來要經常自省自己的過失,進而以是克非、為善去惡;閑談的時候不要議論別人的是非得失。
3、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衛靈公篇第二十四章》)
【翻譯】:如果自己都不希望被人此般對待,推己及人,自己也不要那般待人。
4、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
【翻譯】:自己要站穩,也要讓別人站穩,自己要騰達,也要讓別人騰達。
5、 目短於自見,故以鏡觀面;知短於自知,故以道正己。(《韓非子·觀行》)
【翻譯】:人們無法看到自己的面容,因此需要用鏡子來觀看自己。人們的智慧無法認識到自己,因此要用法則去嚴格要求自己。
6、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論語·衛靈公》)
【翻譯】:君子品德高尚的人會嚴格要求自己,小人會要求別人。正確的態度是嚴於律己,寬以待人。
『柒』 形容人要自己先做好才有資格講別人的成語或古文
上行下效
嚴於律己
律己律人
以身作則
身先士卒
為人師表
言必行,行必果。
言行一致
表裡如一
這些都是
『捌』 一件事情自己首先做到,在要求別人是什麼成語
與所不欲,勿施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