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崩離析成語解釋
㈠ 分崩離析成語解釋
分崩離析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是fèn bēng lí xī ,意思是形容國家或集團分裂瓦解。語出《論語·季氏》:「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
成語解釋
崩:倒塌;析:分開。崩塌解體,四分五裂。形容國家或集團分裂瓦解。
成語出處
春秋時魯國的大夫季康子住在費邑(今山東費縣),他雖然名位是卿大夫,但權勢極大,甚至超出當時國君魯哀公。季康子為了進一步擴大和鞏固自己的統治權力,想攻伐附近的一個叫顓臾的小國,把它並吞過來。
孔子的學生冉有和子路當時都是季康子的謀臣,他倆覺得很難諫勸季康子,於是向孔子求教。孔子卻懷疑這是冉有的主意。冉有說:「這是季康的主意,我和子路都想制止他。」
孔子說:「你倆既然輔佐季康,就應該盡力勸阻他。」
冉有又說:「不過,如今顓臾的國力越來越強大。現在不攻取,以後可能會成為禍患。」
孔子說:「這話不對!治理一個國家,不必去擔憂土地、人口的多少;而應該多去想想怎樣使百姓安居樂業。百姓一安定,國家就會富強。這時再施行仁義禮樂的政教來廣泛招致遠方的百姓,讓他們能安居樂業。而你們倆輔佐季康,使得遠方的百姓離心而不來歸附,人民有異心而不和,國家分裂而不能集中。在自己的國家處於分崩離析的情況下,還想去用武力攻伐顓臾,我恐怕季康的麻煩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
「蕭牆」是國君宮門前的照壁。孔子的意思是季康的麻煩在內部而不在外面。在這個故事中又引伸出另一個成語「禍起蕭牆」,形容內部發生禍亂。
示例:只是由於一個錯誤的決策,使得一個國家分崩離析了。
㈡ 分崩離析的成語典故
【出處】: 《論語·季氏》:「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
成語典故
春秋時魯國的大夫季康子住在費邑(今山東費縣),他雖然名位是卿大夫,但權勢極大,甚至超出當時國君魯哀公。季康子為了進一步擴大和鞏固自己的統治權力,想攻伐附近的一個叫顓臾的小國,把它並吞過來。
孔子的學生冉有和子路當時都是季康子的謀臣,他倆覺得很難諫勸季康子,於是向孔子求教。孔子卻懷疑這是冉有的主意。冉有說:「這是季康的主意,我和子路都想制止他。」
孔子說:「你倆既然輔佐季康,就應該盡力勸阻他。」
冉有又說:「不過,如今顓臾的國力越來越強大。現在不攻取,以後可能會成為禍患。」
孔子說:「這話不對!治理一個國家,不必去擔憂土地、人口的多少;而應該多去想想怎樣使百姓安居樂業。百姓一安定,國家就會富強。這時再施行仁義禮樂的政教來廣泛招致遠方的百姓,讓他們能安居樂業。而你們倆輔佐季康,使得遠方的百姓離心而不來歸附,人民有異心而不和,國家分裂而不能集中。在自己的國家處於分崩離析的情況下,還想去用武力攻伐顓臾,我恐怕季康的麻煩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
「蕭牆」是國君宮門前的照壁。孔子的意思是季康的麻煩在內部而不在外面。在這個故事中又引伸出另一個成語「禍起蕭牆」,形容內部發生禍亂。
㈢ 分崩離析的成語釋義
分崩離析_成語解釋
【拼音】:fēn bēng lí xī
【釋義】:崩:倒塌;析:分開。崩塌解體,四分五裂。
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魯國大夫季康子為鞏固自己的統治權力,想攻打附近的顓臾國。季康子的謀臣冉有和子路都是孔子的學生,他們問孔子該如何處理。孔子說:「治理一國不能使百姓安居樂業,國內處於分崩離析的狀態,恐怕要禍起蕭牆了。」
㈣ 分崩離析的成語解釋
分崩離析_成語解釋
【拼音】:fēn bēng lí xī
【釋義】:崩:倒塌;析:分開。崩塌解體,四回分五裂。
成語故事:答
春秋時期,魯國大夫季康子為鞏固自己的統治權力,想攻打附近的顓臾國。季康子的謀臣冉有和子路都是孔子的學生,他們問孔子該如何處理。孔子說:「治理一國不能使百姓安居樂業,國內處於分崩離析的狀態,恐怕要禍起蕭牆了。」
㈤ 什麼是分崩離析式成語
包含近義詞和反義詞,
這樣的有左思右想,
左顧右盼,這樣的就是。
㈥ 分崩離析式成語
分崩離析 [fēn bēng lí xī]
基本釋義
崩:倒塌;析:分開。崩塌解體,四分五裂。形容國家或集團分裂瓦內解。
出容 處
《論語·季氏》:「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
近義詞
同室操戈 豆剖瓜分 離心離德 四分五裂 爾虞我詐 同床異夢各行其是 支離破碎 土崩瓦解
㈦ 「分崩離析」這個詞的解釋是什麼
四分五裂。形容國家或集團分裂瓦解。
㈧ 成語故事 分崩離析
分崩離析的解釋
[釋義] 崩:倒塌崩裂;析:散開;解體。分裂崩潰;離散解體。形容國家或集團分裂瓦解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語出] 《論語·季氏》:「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
[正音] 分;不能讀作「fèn」。
[辨形] 析;不能寫作「柝」。
[近義] 土崩瓦解 四分五裂
[反義] 堅如磬石 堅不可摧
分崩離析的典故
春秋時,魯國的大夫季康子住在費邑(今山東費縣),他雖然名位是卿大夫,但權勢極大,甚至超出當時國君魯哀公。季康子為了進一步擴大和鞏固自己的統治權力,想攻伐附近的一個叫顓臾的小國,把它並吞過來。
孔子的學生冉有和子路當時都是季康子的謀臣,他倆覺得很難諫勸季康子,於是向孔子求教。孔子卻懷疑這是冉有的主意。冉有說:「這是季康的主意,我和子路都想制止他。」
孔子說:「你倆既然輔佐季康,就應該盡力勸阻他。」
冉有又說:「不過,如今顓臾的國力越來越強大。現在不攻取,以後可能會成為禍患。」
孔子說:「這話不對!治理一個國家,不必去擔憂土地、人口的多少;而應該多去想想怎樣使百姓安居樂業。百姓一安定,國家就會富強。這時再施行仁義禮樂的政教來廣泛招致遠方的百姓,讓他們能安居樂業。而你們倆輔佐季康,使得遠方的百姓離心而不來歸附,人民有異心而不和,國家分裂而不能集中。在自己的國家處於分崩離析的情況下,還想去用武力攻伐顓臾,我恐怕季康的麻煩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
「蕭牆」是國君宮門前的照壁。孔子的意思是季康的麻煩在內部而不在外面。在這個故事中又引伸出另一個成語「禍起蕭牆」,形容內部發生禍亂。
㈨ 成語故事分崩離析
分崩離析_成語解釋
【拼音】:fēn bēng lí xī
【釋義】:崩:倒塌;析:分開。內崩塌解體,四容分五裂。
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魯國大夫季康子為鞏固自己的統治權力,想攻打附近的顓臾國。季康子的謀臣冉有和子路都是孔子的學生,他們問孔子該如何處理。孔子說:「治理一國不能使百姓安居樂業,國內處於分崩離析的狀態,恐怕要禍起蕭牆了。」
㈩ 解釋成語分崩離析
分崩離析_網路漢語
分崩離析 [fēn bēng lí xī]
[釋義] 崩:倒塌;析:分開。崩塌解體,四分五裂。形容國家或集團分裂瓦解。
[出處] 《論語·季氏》:「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