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微藐小不值一談的成語
㈠ 表示卑微的成語
【卑卑不足道】:指卑微藐小,不值得一談。
【卑不足道】:指卑微藐小,不值得一談。
【才秀人微】:秀:優異。微:卑微,低微。指才能優異而地位卑微。
【塵垢粃糠】:灰塵和污垢,谷粃和米糠。比喻卑微無用之物。
【伏低做小】:處於低下卑微的地位。形容低聲下氣,巴結奉承。
【兼葭倚玉】:蒹葭:初生的蘆葦。玉:仙樹。蘆葦倚在仙樹上。①比喻兩個品貌極為懸殊的人在一起,顯得... 展開
㈡ 卑微藐小不值一談啥成語
卑不足道
【拼音】: bēi bù zú dào
【解釋】: 指卑微藐小,不值得一回談。
【舉例造答句】: 我是一個卑不足道的人。 ★巴金《家》二七
【拼音代碼】: bbzd
【近義詞】: 微不足道
【反義詞】: 舉足輕重
【用法】: 作謂語、定語;用於自謙
【英文】: be not worth mentioning
㈢ 「非常渺小,不值得一提」對應的是哪個成語
卑不足道 [bēi bù zú dào]
[釋義] 指卑微藐小,不值得一談。
[出處] 見「卑卑不足道」。
㈣ 含有沮喪的成語
挨凍受餓 指無衣無食的窮困境況。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一百回:「媽媽這一輩子想來還不至挨凍受餓。」
挨餓受凍 挨:遭受。指缺衣少食的窮困狀況
黯然魂銷 黯然:心神沮喪的樣子;魂銷:靈魂離開了軀殼。形容心情極其沮喪、哀痛,以致心神無主的樣子
出處:清·李漁《閑情偶寄·授曲第三》:「悲者黯然魂銷而不致反有喜色,歡者怡然自得而不見稍有瘁容。」
黯然傷神 沮喪的樣子。情緒低沉,心神憂傷。
出處:梁·江淹《別賦》:「黯然銷魂者,惟別而已矣。」
黯然無神 黯然:心情抑鬱沮喪的樣子。無精打采
出處:何為《第二次考試》:「一雙聰穎的眼睛顯得黯然無神,那頑皮的嘴角也流露出一種無法訴說的焦急。」
黯然銷魂 黯然:心懷沮喪、面色難看的樣子;銷魂:靈魂離開肉體。心懷沮喪得好象丟了魂似的。形容非常悲傷或愁苦。
出處:南朝·梁·江淹《別賦》:「黯然銷魂者,惟別而已矣。」
白手空拳 形容手中一無所有。
出處:清·吳研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百八回:「我從十幾歲上,拿了一雙白手空拳,和吳繼之兩個混;我們兩個向沒分家,掙到了一百多萬。」
白屋寒門 白屋:用白茅草蓋的屋;寒門:清貧人家。泛指貧士的住屋。形容出身貧寒。
出處:元·高文秀《誶范叔》第三折:「未亨通,遭窮困,身居在白屋寒門。」
卑不足道 指卑微藐小,不值得一談。
出處:見「卑卑不足道」。
不名一錢 名:佔有。一個錢也沒有。形容極其貧窮。
出處:《史記·佞幸列傳》:「竟不得名一錢,寄死人家。」漢·王充《論衡·骨相》:「通有盜鑄錢之罪,景帝考驗,通亡,寄死人家,不名一錢。」
不名一文 名:佔有。一個錢也沒有。形容極其貧窮。
出處: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十六章:「老兄明白,弟半生書劍飄零,寄食江湖,囊中不名一文。」
不直一錢 鄙視之詞,猶言毫無價值。比喻無能或品格卑下。
出處:語出《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夫無所發怒,乃罵臨汝侯曰:『生平毀程不識不直一錢,今日長者為壽,乃效女兒咕囁耳語。」
不直一文 鄙視之詞,猶言毫無價值。比喻無能或品格卑下。
出處: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十四:「士大夫若愛一文,不直一文。」
掣襟露肘 掣:牽接。接一下衣襟胳膊肘兒就露出來。形容衣服破爛,生活貧困。
出處:《明史·劉應節傳》:「邊長兵寡,掣襟露肘。」
赤貧如洗 赤貧:窮得一無所有。形容極其貧窮。
出處:《先哲叢談物茂卿》:「初卜居於芝街,時赤貧如洗,古耕殆不給衣食。」
垂頭喪氣 垂頭:耷拉著腦袋;喪氣:神情沮喪。形容因失敗或不順利而情緒低落、萎蘼不振的樣子。
出處:唐·韓愈《送窮文》:「主人於是垂頭喪氣,上手稱謝。」
獨坐愁城 愁:憂愁。獨自坐在憂愁的城中。比喻獨自為憂愁所包圍。
出處:漢·李陵《答蘇武書》:「身之窮困,獨坐愁苦。」
廢然而反 廢然:沮喪失望的樣子。反:返回。懷著失望的心情而歸來。形容因消極失望而中途退縮。同「廢然思返」、「廢然而返」。
分文不名 名:佔有。一分錢一個銅板也沒有。比喻非常貧困。
分文不值 形容毫無價值。
出處:宋·釋普濟《五燈會元·漳州保福院從展禪師》:「有人贊嘆此事如虎戴角;有人輕毀此事分文不值。」
寒酸落魄 落魄:沮喪失意。形容不得志時窮困、狼狽頹喪的樣子。
出處: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九十七回:「(范睢)遂換去鮮服,妝作寒酸落魄之狀,潛出府門,來到驛館,徐步而行,謁見須賈。」
家徒壁立 徒:只,僅僅。家裡只有四面的牆壁。形容十分貧困,一無所有。
出處:《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與馳歸成都,家居徒四壁立。」
家徒四壁 徒:只,僅僅。家裡只有四面的牆壁。形容十分貧困,一無所有。
出處:《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與馳歸成都,家居徒四壁立。」
荊棘塞途 滿路都是荊棘。比喻環境困難,障礙很多。
出處:《左傳·襄公十四年》:「乃祖吾離被苫蓋,蒙荊棘,以來歸我先君。」孔穎達疏:「言無道路可從,冒榛藪也,說其窮困之極也。」
傫如喪狗 形容人失意而精神頹喪。傫,古同「累」。
出處:語本《史記·孔子世家》:「孔子適鄭,與弟子相失,孔子獨立郭東門……累累若喪家之狗。」裴駰集解引王肅曰:「喪家之狗,主人哀荒,不見飲食,故累然而不得意。孔子生於亂世,道不得行,故累累然不得志之貌也。」
落魄不羈 落魄:窮困,不得意;羈:束縛。潦倒失意,行為放縱。也指豪邁不受拘束。
出處:宋·周密《齊東野語》卷四:「實之莆人,登甲科,甚有文名,落魄不羈。」
面如死灰 死灰:冷卻的灰燼。形容因心情沮喪或受驚嚇而臉色灰白。
出處:《淮南子·修務訓》:「晝吟宵哭,面若死灰,顏色霉墨,涕液交集。」
面若死灰 形容因心情極度沮喪或驚恐而臉色灰暗。
囊空如洗 口袋裡空得象洗過一樣。形容口袋裡一個錢也沒有。
出處: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三十二:「我非無此心。但教坊落籍,其費甚多,非千金不可。我囊空如洗,如之奈何?」
貧困潦倒 生活貧困,精神失意頹喪。
乞窮儉相 乞丐似的寒酸相。
清貧如洗 指窮得一無所有。
窮愁潦倒 窮愁:窮困愁傷;潦倒:頹喪,失意。窮困愁苦,失意消沉。形容讀書人境遇困苦,意志消沉。
出處:清·無名氏《都門竹枝詞·教官十首》:「盤費全無怎去家,窮愁潦倒駐京華。」
窮困潦倒 窮困:貧窮、困難;潦倒:失意。生活貧困,失意頹喪。
出處:唐·杜甫《登高》詩:「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窮途潦倒 潦倒:失意。形容無路可走,十分失意。同「窮愁潦倒」。
人微言賤 猶言人微言輕。地位低,說話不受人重視。
出處:宋·曾鞏《泰山祈雨文》:「吏思其繇,奔走群望,而人微言賤,不能上動。」
人微言輕 地位低,說話不受人重視。
出處:宋·蘇軾《上執政乞度牒賑濟及因修廨宇書》:「某已三奏其事,至今未報,蓋人微言輕,理當自爾。」
喪魂落魄 失去了魂魄。形容非常驚慌、恐懼的樣子。
出處:管樺《懲罰》:「鬼子山本踉蹌了一下,岔開兩腿,喪魂落魄地瞥了一眼從死屍堆里露出半個臉的川島。」
身輕言微 身輕:身價低下,地位低;微:任用小。地位低下者說的話不為人所重視。
出處:《後漢書·孟嘗傳》:「尚書同郡楊喬上書薦嘗曰:『臣前後七表言故合浦太守孟嘗,而身輕言微,終不蒙察。區區破心,徒然而已。』」
身微力薄 指地位低下,財力不足。
身微言輕 微:卑微。地位低,說話不受人重視。
出處:《後漢書·孟嘗傳》:「臣前後七表言,故合浦太守孟嘗,而身輕言微,終不蒙察。」
身無寸縷 指身上沒有一寸線。形容極其窮困。
身無分文 形容非常貧窮。
室如懸罄 指室中空無所有。比喻一貧如洗。同「室如縣罄」。
鼠雀之輩 蔑視他人之詞。指鄙陋卑微之徒。
一寒如此 一:竟然;寒:貧寒。竟然窮困到這樣的地步。形容貧困潦倒到極點。
出處:《史記·范睢蔡澤列傳》:「須賈意哀之,留與坐飲食,曰:『范叔一寒如此哉!』乃取一綈袍以賜之。」
一貧如洗 窮得象用水洗過似的,什麼都沒有。形容十分貧窮。
出處:元·關漢卿《竇娥冤》楔子:「小生一貧如洗,流落在這楚州居住。」
一錢不名 指身無分文。常以形容囊橐一空或甚為貧窮。
出處:清·吳趼人《糊塗世界》第十二回:「岑其身道:『我也本來打算早辦,只是大嫂同舍妹要在家多停幾日。又兼我是一錢不名,還要張羅幾文才能辦事,因此耽擱下來。』」
一文不名 名:佔有。一個錢都沒有。形容非常貧困。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佞幸列傳》:「竟不得名一錢,寄死人家。」
一無所有 什麼也沒有。指錢財,也指成績、知識。
出處:《敦煌變文集·廬山遠公話》:「如水中之月,空里之風,萬法皆無,一無所有。」
捉襟見肘 拉一拉衣襟,就露出臂肘。形容衣服破爛。比喻顧此失彼,窮於應付。
出處:《莊子·讓王》:「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纓絕,捉襟而肘見,納履而踵決。」
捉襟露肘 指整一整衣襟就露出肘子。形容衣衫襤褸。引申為顧此失彼,處境困難。亦形容書法生動而有氣勢。同「捉衿見肘」。
出處:清·薛雪《一瓢詩話》:「分題拈韻,詩家之厄也……一遭牽合,未免捉襟露肘。」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七十一回:「童七道:『咱實得百十兩銀接接手才好哩;要不,也就捉襟露肘了。』」
捉襟肘見 指整一整衣襟就露出肘子。形容衣衫襤褸。引申為顧此失彼,處境困難。
出處:《莊子·讓王》:「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纓絕,捉衿而肘見。」
卑卑不足道 指卑微藐小,不值得一談。
出處:太平天國·洪仁玕《英傑歸真》:「而世人不知。懵懵然以為崇德報功,向龜蛇而叩首,對木石而鞠躬,此多是猾聃詭譎,妖佛妄為,卑卑不足道也。」
貧無立錐之地 窮得連可以插下錐子那樣小的地方都沒有。形容窮困之極。
出處:漢·韓嬰《韓詩外傳》卷四:「十子者,不能親也,無置錐之地,而王公不能與爭名,則是聖人之未得志者也。」《漢書·食貨志》:「富者田連仟佰,貧者亡(無)立錐之地。」
上無片瓦,下無卓錐 形容一無所有,貧困到無立足之地。
出處: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豐化和尚》:「上無片瓦,下無卓錐,學人向什麼處立?」
上無片瓦,下無插針之地 頭頂上沒有一片瓦,肢底下沒有插針的地方。形容一無所有,貧困到了極點。
出處: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二十:「上無片瓦,下無卓錐,學人向什麼處立?」
上無片瓦,下無立錐之地 形容一無所有,貧困到了極點。
出處: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二十:「上無片瓦,下無卓錐,學人向什麼處立?」
㈤ 鞋的成語
含鞋抄的成語:
【布襪青襲鞋】原指平民的服裝。舊時比喻隱士的生活。同「青鞋布襪」。
【丟帽落鞋】形容緊急匆忙的樣子。
【分鞋破鏡】比喻夫妻分離。
【磨穿鐵鞋】形容長途跋涉,歷盡艱辛。
【芒鞋竹笠】芒鞋:草鞋。竹笠:用竹子編成的斗笠。穿草鞋,戴斗笠是古人外出漫遊的工具。指到處漫遊。
【芒鞋竹杖】芒鞋:草鞋;竹杖:用竹子做的手杖。這些都是古人外出漫遊地常備用具。也指到處漫遊。
【青鞋布襪】原指平民的服裝。舊時比喻隱士的生活。
【踏破鐵鞋】比喻為找某種東西歷盡困難,花費極大的力氣。
【鐵鞋踏破】比喻長途跋涉,到處尋求。
【鞋弓襪淺】指舊時婦女小腳。同「鞋弓襪小」。
【鞋弓襪淺】指舊時婦女小腳。同「鞋弓襪小」。
【鞋弓襪小】指舊時婦女小腳。
【鞋弓襪小】指舊時婦女小腳。
【竹杖芒鞋】竹杖:用竹子做的手杖;芒鞋:草鞋。這些都是古人外出漫遊地常備用具。也指到處漫遊。
【踏破鐵鞋無覓處】覓:尋找。比喻急需的東西費了很大的力氣找不到,卻在無意中得到了。
【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比喻急需的東西費了很大的力氣找不到,卻在無意中得到了。
㈥ 什麼成語表示不值得看
嗤之以copy鼻、不足掛齒、不屑一顧、置之不顧、鄙夷不屑。
一、嗤之以鼻
白話釋義:從鼻子里發出冷笑的聲音。表示譏笑和蔑視。
朝代:清
作者:頤瑣
出處:《黃綉球》:「其初在鄉自立一學校,說於市,市人非之,請於巨紳貴族,更嗤之以鼻。」
二、不足掛齒
白話釋義:不值得一提。掛齒:掛在嘴上。
朝代:明
作者:施耐庵
出處:《水滸傳》第八十七回:「無能小將,不足掛齒。」
三、不屑一顧
白話釋義:不屑:不值得,不願意;顧:看。認為不值得一看。形容極端輕視。
朝代:清
作者:曾樸
出處:《孽海花》第二十八回:「我的眼光是一直線,只看前面的,兩旁和後方,都悍然不屑一顧了。」
四、置之不顧
白話釋義:置:放著;之:代詞;顧:照管。放在那兒不管。
朝代:清
作者:曹雪芹
出處:《紅樓夢》第80回:「那薛蟠得了寶蟾,如獲珍寶,一概都置之不顧。」
五、鄙夷不屑
白話釋義:指輕視;看不起。
朝代:近代
作者:葉聖陶
出處:《倪煥之》九:「難得笑的平板的臉上卻浮著鄙夷不屑的笑意。」
㈦ 道的成語有哪些
道傍之築 比喻無法成功的事。
道邊苦李 比喻庸才,無用之才。
道不拾遺 遺:失物。路上沒有人把別人丟失的東西拾走。形容社會風氣好。
道不同不相為謀 走著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謀劃。比喻意見或志趣不同的人就無法共事。
道存目擊 一個人具有深厚的道德修養,人們只需一接觸便能感受得到。
道大莫容 原指孔子之道精深博大,所以天下容納不了他。後用以正確的道理不為世間所接受。
道德文章 指思想品德和學識學問。
道而不徑 道:走路。徑:小路。走路要走大路而不走小路,以免遇到危險。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原意是宗教家告誡修行的人要警惕外界的誘惑。後比喻取得一定成就以後往往面臨新的更大的困難。
道高益安,勢高益危 益:更加;勢:權勢。道德越高尚,為人處事好,就越安全;權勢越大,更容易濫用權力,剛愎自用,就越危險。
道盡塗殫 塗:通「途」;殫:盡。到了無路可走的境地。比喻窮途沒路,末日來臨。
道盡途窮 道、途:路。走到路的盡頭。形容無路可走,面臨末日。
道殣相望 殣:餓死。道路上餓死的人到處都是。
道路以目 在路上遇到不敢交談,只是以目示意。形容人民對殘暴統治的憎恨和恐懼。
道貌岸然 道貌:正經嚴肅的容貌;岸然:高傲的樣子。指神態嚴肅,一本正經的樣子。
道旁苦李 比喻不被重視的人。
道山學海 道、學:學問。學識比天高比海深。形容學識淵博。
道聽途說 道、途:路。路上聽來的、路上傳播的話。泛指沒有根據的傳聞。
道義之交 交:交情,友誼。有道德有正義感的交往和友情。指互相幫助,互相支持的朋友。
道遠日暮 暮:太陽落山。道路很遙遠,而且太陽西沉了。比喻還有很多事要做,可時間不多了。
道遠知驥,世偽知賢 驥:良馬。路途遙遠才可以辨別良馬,世間的虛偽狡詐才能鑒別賢才。比喻經過長久的磨練,才能看出人的優劣。
道頭知尾 說個開頭就知道結果。形容思維敏捷、悟性好。
道微德薄 道行和才能都很差。多作謙辭。
道無拾遺 路上沒有人把別人丟失的東西拾走。形容社會風氣好。同「道不拾遺」。
道西說東 指亂加談論。
道學先生 指思想、作風特別迂腐的讀書人。
道遠知驥 驥:千里馬。路途遙遠才可以辨別良馬。比喻經過長久的鍛練,才能看出人的優劣。
道在人為 猶言事在人為。
道在屎溺 比喻道之無所不在。
道不掇遺 路上沒有人把別人丟失的東西拾走。形容社會風氣好。同「道不拾遺」。
道不舉遺 路上沒有人把別人丟失的東西拾走。形容社會風氣好。同「道不拾遺」。
道不同,不相為謀 比喻志趣不同的人不會在一起共事。
道合志同 指彼此的志趣理想一致。
道盡塗窮 指無路可走,陷於絕境。
道盡途殫 指無路可走,陷於絕境。
道殣相枕 道路上餓死的人到處都是。同「道殣相望」。
道殣相屬 道路上餓死的人到處都是。同「道殣相望」。
道貌凜然 猶道貌岸然。指神態嚴肅,一本正經的樣子。
道貌儼然 猶道貌岸然。指神態嚴肅,一本正經的樣子。
道聽耳食 對傳聞之辭不加去取,盲目輕信。
道聽塗說 從道路上聽到,在道路上傳說。泛指沒有根據的傳聞。
道同契合 猶言道合志同。
道同義合 猶言道合志同。
道同志合 猶言道合志同。
道頭會尾 說個開頭就知道結果。形容思維敏捷、悟性好。同「道頭知尾」。
道傍苦李 比喻庸才,無用之才。同「道邊苦李」。
道傍築室 比喻雜采各家之說。亦比喻無法成功的事。
道不相謀 指思想志向不同的人不會在一起共事。
道長論短 指評論好壞是非。
道長爭短 指評論好壞是非。
道弟稱兄 朋友間以兄弟相稱,表示關系親密。
道東說西 指亂加談論。同「道西說東」。
道高德重 道德高尚,很有威信。
道高魔重 形容法力高強。
道高望重 猶言德高望重。
道骨仙風 指有得道者及仙人的氣質神采。
道寡稱孤 指自封為王,稱霸一方。
愛非其道 道:方法。對某人很親愛,方法不對頭。指父母對子女的溺愛。
北道主人 北道上接待過客的主人。與「東道主人」同義。
倍道而進 倍:加倍;道:行程。形容加快速度前進。
背道而馳 背:背向;道:道路;馳:奔跑。朝相反的方向跑去。比喻彼此的方向和目的完全相反。
伯道無兒 伯道:鄧伯道。舊時對他人無子的嘆息。
傳道受業 受:通「授」。傳授道理,教授學業。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道:道義;寡:少。站在正義方面,會得到多數人的支持幫助;違背正義,必陷於孤立。
東道之誼 東道:主人。誼:情誼。指主人的情誼。
東道主 泛指接待或宴客的主人。
分道揚鑣 分路而行。比喻目標不同,各走各的路或各干各的事。
古道熱腸 指待人真誠、熱情。
黃道吉日 迷信的人認為可以辦事的吉利日子。
家道從容 指家庭生活條件充裕。
家道中落 家業衰敗,境況沒有從前富裕。
樂道安貧 道:信念;樂道:以守道為樂;安貧:安於貧困。處在貧困的境地中,仍以守道作樂趣。
神道設教 神道:本指天教,即神明之理,後指關於鬼神禍福之說。利用鬼神迷信作為教育手段。
師道尊嚴 本指老師受到尊敬,他所傳授的道理、知識、技能才能得到尊重。後多指為師之道尊貴、庄嚴。
失道寡助 道:道義;寡:少。做事違反正義的人,一定得不到別人的支持和幫助。
世道人心 社會的風氣,人們的思想。
天道好還 舊指惡有惡報。
枉道事人 枉:違背;道:正道;事:侍奉。原指不按正道事奉國君。後泛指不擇手段取悅於人。
問道於盲 向瞎子問路。比喻向什麼也不懂的人請教,不解決問題。
直道而行 比喻辦事公正。
左道旁門 原指不正派的宗教派別。借指不正派的宗教派別。現泛指不正派的東西。
霸道橫行 猶言橫行霸道。指依仗權勢為非作歹。
倍道而行 加快速度,一天走兩天的行程。
倍道兼進 倍:加倍;道:行程。形容加快速度行進。
倍道兼行 倍、兼:加倍;道:指行程。每天加倍行進,一天走兩天的路程。形容加速急行。
得道多助 指符合道義者則能得到多數人的幫助。
東道主人 泛指接待或宴客的主人。同「東道主」。
鳥道羊腸 狹險典折的山路。
公道合理 指處理事情公正符合情理。同「公平合理」。
懷道迷邦 猶言懷寶迷邦。舊指有才德而不出來為國家效力。
會道能說 形容很會講話。同「能說會道」。
家道消乏 家道:家境,家庭經濟情況。消乏:貧困,空乏。家境貧寒,經濟空乏。
家道小康 家道:家境;小康:中等水平。家庭經濟比較寬裕。
假道滅虢 假:借;道:道路;虢:春秋時諸侯國,在今山西平陸及河南三門峽一帶。泛指用借路的名義而滅亡這個國家。
進道若蜷 指前進之道反若後退。同「進道若退」。
進道若踡 指前進之道反若後退。同「進道若退」。
進道若退 指前進之道反若後退。
其道亡繇 找不到門徑;無法辦到。亦作「其道無由」。
其道無由 找不到門徑;無法辦到。同「其道亡繇」。
樂道安命 樂守正道而安於天命。
樂道好古 以守道為樂,喜愛古制。
樂道忘飢 指醉心於聖道。
樂道遺榮 樂守聖賢之道而拋棄榮華富貴。
兩道三科 說三道四,花言巧語。
六道輪回 佛教語,六道:天道、人道、阿修羅道、畜生道、餓鬼道和地獄道。指眾生輪回的六大去處,即在這六道中輪回生死。
論道經邦 研究治國之道,以經營治理國家。
謀道作舍 造房子請教路人。比喻人多嘴雜,意見紛紛,辦不成事。
逆道亂常 指違背道德綱常。
棄道任術 指統治者不行王道而行霸術。
求道於盲 盲:盲人。向盲人問路。比喻向毫無所知的人請教。
世道人情 泛指社會的道德風尚和人們的思想情感等。同「世道人心」。
市道之交 指買賣雙方之間的關系。比喻人與人之間以利害關系為轉移的交情。
守道安貧 堅守正道,安於貧窮。舊時用來頌揚貧困而有節操的士大夫。
順道者昌,逆德者亡 符合道德的就可以昌盛,違逆道德的就遭到滅亡。同「順德者昌,逆德者亡」。
天道寧論 指天道福善懲惡之說難以憑信。
天道人事 天道:天理。人事:人力所能做到的事。天道人事不可違背。意謂大勢所趨。
天道無親 親:親近。公正,不偏不倚。
小道消息 指非經正式途徑傳播的消息。往往傳聞失實,並不可靠。
中道而廢 中道:中途。半路就停止了。
遵道秉義 猶言遵守道義。
班荊道故 班:鋪開;道:敘說。用荊鋪在地上坐在上面談說過去的事情。形容老朋友在路上碰到了,坐下來談談別後的情況。
拆白道字 把一個字拆成一句話的一種文字游戲。
長安道上 長安:古都名,在今陝西西安西北。舊喻名利場所。
稱孤道寡 孤、寡:古代帝王自稱。指自封為王。也比喻狂妄地以首領自居。
稱兄道弟 朋友間以兄弟相稱。形容關系親密。
稱雨道晴 比喻說話說不到一塊。
反其道而行之 其:他的;道:方法,辦法。採取同對方相反的辦法行事。
何足道哉 足:值得。哪裡值得談起呢?表示不值一提,帶有輕蔑之意。
仁義道德 泛指舊時鼓吹的道德規范。
任重道遠 任:負擔;道:路途。擔子很重,路很遠。比喻責任重大,要經歷長期的奮斗。
山陰道上,應接不暇 山陰道:在會稽城西南郊外,那裡風景優美。原指一路上山明水秀,看不勝看。後用下句比喻來往的人多,應接不過來。
說白道綠 比喻對人對事任意評論。
說長道短 議論別人的好壞是非。
說東道西 沒有中心地隨意說。
說黑道白 比喻對人對事任意評論。
說黃道黑 比喻對人對事任意評論。
說三道四 形容不負現任地胡亂議論。
太丘道廣 太丘:東漢陳寔,曾為太丘長,世稱陳太丘。指交遊甚廣。
提名道姓 提、道:說。直呼他人姓名,對人不夠尊敬。
仙風道骨 骨:氣概。仙人的風度,道長的氣概。形容人的風骨神采與眾不同。
言語道斷 原為佛家語,指意義深奧微妙,無法用言辭表達。後指不能通過交談、談判的方法解決問題。
一語道破 道:說;破:揭穿。一句話就說穿了。
指名道姓 明確指出姓和名。
志同道合 道:途徑。志趣相同,意見一致。
築室道謀 築:建造;室:房屋;道謀:與過路的人商量。比喻做事自己沒有主見,缺乏計劃,一會兒聽這個,一會兒聽那個,終於一事無成。
作舍道邊 在路旁築室,和過路人商量。比喻各有各的說法,事情沒法做成功。
岸然道貌 指嚴肅的神態。
班荊道舊 指朋友相遇於途,鋪荊坐地,共敘情懷。後泛指朋友相遇,共敘離情。亦作「班荊道故」。
不近道理 不近人情,不講道理。
拆牌道字 把一個字拆成一句話的一種文字游戲。同「拆白道字」。
朝聞道,夕死可矣 早晨聞道,晚上死去。形容對真理或某種信仰追求的迫切。
稱奇道絕 覺得奇怪難得。
久歸道山 早已去世。道山,傳說中的仙山。舊時稱人死為歸道山。
誇強道會 會:能。誇耀自己能力強、本事大。亦作「誇強說會」。
論長道短 議論別人的是非好壞。
論短道長 議論別人的是非好壞。同「論長說短」。
目擊道存 眼光一接觸便知「道」之所在。形容悟性好。
僕僕道途 奔走於道路。形容途中勞頓。
任重道悠 比喻責任重大,要經歷長期的奮斗。同「任重道遠」。
日暮道遠 比喻處境十分困難,到了末日。也形容窮困到極點。同「日暮途遠」。
師嚴道尊 本指老師受到尊敬,他所傳授的道理、知識、技能才能得到尊重。後多指為師之道尊貴、庄嚴。
數黃道黑 數落著黃的又說著黑的。形容說話羅索,東拉西扯。
數黃道白 背後亂加評論,肆意誹謗別人。同「數黃道黑」。
說白道黑 比喻對人對事任意評論。同「說白道綠」。
說短道長 說長處,講短處。形容議論別人的好壞是非。
說古道今 從今到古無所不談,無不評論。形容話題廣泛。同「說古談今」。
說今道古 從今到古無所不談,無不評論。
說千道萬 道:說。指各種各樣的說法。後用來形容話說的很多。亦作「說一千道一萬」。
說親道熱 說親切熱情的話。用來形容只在口頭上親熱。
說是道非 評說是非。也指搬弄口舌。同「說是談非」。
題名道姓 猶指名道姓。指對人不尊敬。
問十道百 猶言問一答十。形容所知甚多或口齒伶俐。
仙風道格 猶言仙風道骨。仙人的風度,道長的氣概。形容人的風骨神采與眾不同。
仙風道氣 猶仙風道骨。仙人的風度,道長的氣概。形容人的風骨神采與眾不同。
嫌長道短 猶苛求責備。
嫌好道歹 形容嫌惡,挑剔。
嫌好道惡 說好道壞。指挑剔苛求。
嫌好道歉 說好道壞。指挑剔苛求。
再作道理 指另行打算或另想辦法。同「再做道理」。
再做道理 指另行打算或另想辦法。
築舍道傍 傍:通「旁」。在路旁蓋房子,同路人討論事情。比喻人多口雜,辦不成事。
作舍道旁 比喻眾說紛紜,事情難成。
安貧樂道 安於貧窮,以堅持自己的信念為樂。舊時士大夫所主張的為人處世之道。
暴虐無道 殘暴狠毒,喪盡道義。
兵行詭道 兵:用兵;行:使用;詭:欺詐;道:方法。用兵可以運用詭異和詐偽的戰法。
慘無人道 慘:狠毒,殘暴。殘酷狠毒到極點,如野獸一樣。
豺狼當道 當道:橫在道路中間。比喻壞人當權。
大逆不道 逆:叛逆;道:指封建道德;不道:違反封建道德。舊時統治階級對破壞封建秩序的人所加的重大罪名。
盜亦有道 道:道理。盜賊也有他們的那一套道理。
獨行其道 道:信念、主張。獨自去實現自己的主張。
餓殍滿道 殍:餓死的人。滿路都是因飢餓而死的人的屍體。形容飢荒災禍嚴重,人民大量死於飢寒的慘狀。
夫子自道 指本意是說別人好處,而事實上卻正道著了自己。也用在不好的一面,意思是指摘別人,卻正指摘了自己。
甘貧樂道 甘貧:情願受貧困;樂道:樂於守道。甘於受貧,樂於守道。是儒家所倡導的處世態度。
躬耕樂道 躬:親自;道:聖賢之道。親自耕種,樂於信守聖賢之道。指過隱居生活。
橫行霸道 橫行:行動蠻橫仗勢做壞事;霸道:蠻不講理。依仗權勢為非作歹。
胡說八道 沒有根據或沒有道理地瞎說。
壺漿塞道 壺漿:以壺盛著酒漿;塞道:擠滿道路。形容群眾歡迎自己所擁護的軍隊的場面。
昏庸無道 糊塗平庸,兇狠殘暴,不講道義,多用指糊塗無能且殘暴兇狠的帝王。
津津樂道 很有興趣地說個不停。
就正有道 向有學問和有道德的人請求指正。
絕口不道 指閉口不談。
康莊大道 寬闊平坦,四通八達的大路。比喻美好的前途。
孔孟之道 孔:孔子;孟:孟子。指儒家學說。
口碑載道 形容群眾到處都在稱贊。
老羆當道 比喻猛將鎮守要塞。
離經叛道 原指違反封建統治階級所尊奉的經典和教條。現泛指背離佔主導地位的理論或學說。
妙言要道 妙:神妙,深微;要:重要,中肯。中肯的名言,深微的道理。
明修棧道,暗渡陳倉 比喻用一種假象迷惑對方,實際上卻另有打算。
鳴鑼喝道 封建時代官吏出門時,前面開路的人敲鑼喝令行人讓路。比喻為某種事物的出現,製造聲勢,開辟道路。
鳴鑼開道 封建時代官吏出門時,前面開路的人敲鑼喝令行人讓路。比喻為某種事物的出現,製造聲勢,開辟道路。
能說會道 形容很會講話。
旁門左道 原指不正派的宗教派別。借指不正派的學術派別。現泛指不正派的東西。
貧而樂道 家境貧窮,卻以獲得知識、懂得道理為樂事。
清宮除道 清、除:灑水掃除;宮:古代房屋的通稱。打掃房屋和道路。指准備迎接貴賓到來。
生財有道 原指生財有個大原則,後指搞錢很有辦法。
生財之道 發財的門路。
束裝就道 整好行裝走上旅途。
替天行道 代上天主持公道。封建社會里農民起義多以此作為動員、組織群眾的口號。
天公地道 形容十分公平合理。
頭頭是道 本為佛家語,指道無所不在。後多形容說話做事很有條理。
歪門邪道 指不正當的門徑。也比喻壞主意。
微不足道 微:細,小;足:值得;道:談起。微小得很,不值得一提。指意義、價值等小得不值得一提。
文武之道,一張一弛 文、武:指周文王和周武王。意思是寬嚴相結合,是文王武王治理國家的方法。現用來比喻生活的松緊和工作的勞逸要合理安排。
文以載道 載:裝載,引伸為闡明;道:道理,泛指思想。指文章是為了說明道理的。
邪門歪道 指不正當的門路、手段或不正經的事情。
邪魔外道 佛教用語。指妨害正道的邪說和行為。比喻不符合正統思想的主張或教義。也比喻妖精鬼怪或品行不端的人。
羊腸鳥道 形容山路狹窄,曲折而險峻。
羊腸小道 曲折而極窄的路(多指山路)。
陽關大道 原指古代經過陽關通向西域的大道,後泛指寬闊的長路,也比喻光明的前途。
要言妙道 要:重要,中肯;妙:神妙,深微。中肯的名言,深微的道理。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一個人得道面仙,全家連雞、狗也都隨之升天。比喻一個人做了官,和他有關系的人也都跟著得勢。
怨聲載道 載:充滿。怨恨的聲音充滿道路。形容人民群眾普遍強烈不滿。
中庸之道 指不偏不倚,折中調和的處世態度。
尊師重道 道:指教師指引的應該遵循的道理,也指教師傳授的知識。尊敬師長,重視老師的教導。
坐而論道 坐著空談大道理。指口頭說說,不見行動。
安貧守道 安於貧窮,恪守信仰。
卑不足道 指卑微藐小,不值得一談。
悲聲載道 指哀傷呼叫之聲充滿道路。形容苦難深重。
不可勝道 無法盡說。極言其多。
蠶叢鳥道 指險絕的山路。
豺狼橫道 橫道:橫在道路中間。比喻壞人當權。
重逆無道 大逆不道,行事不循理。
打家截道 指到人家裡和在路上搶奪財物。
大逆無道 封建時代稱犯上作亂等重大罪行。
餓莩載道 莩:餓死的人。載道:滿路。滿路都是因飢餓而死的人的屍體。形容飢荒災禍嚴重,人民大量死於飢寒的慘狀。
餓殍載道 餓殍:餓死的人;載道:滿路都是。形容到處都是餓死的人。
反經合道 雖違背常道,但仍合於義理。同「反經合義」。
逢山開道 形容不畏艱險,在前開路。常與「遇水疊橋」連用。
狐媚魘道 指行為妖邪。
胡說亂道 亂編瞎說,胡說八道。
胡言亂道 猶胡言亂語。指沒有根據,不符實際的瞎說,或說胡話。
胡謅亂道 胡謅,隨意胡說。
胡說白道 猶言胡說八道。沒有根據或沒有道理地瞎說。
荒淫無道 荒淫:淫亂無度,貪戀酒色。無道:不講或不行道義。多指君主生活糜爛,重用奸佞,殘害忠良,奴役百姓。
假眉三道 方言。裝模作樣。
經邦論道 指治理國家,談論治國之道。比喻位居高層。
卷甲倍道 捲起鎧甲,急速前進。
開鑼喝道 古代官吏出行時,衙役在前面敲鑼,吆喝行人迴避。亦比喻替人炫耀張揚。
離經畔道 ①指思想、言行背離儒家經典和規范。②指背離占統治地位的思想和行為規范。
渺不足道 非常微小,不值得一談。
明公正道 猶言正式;公開;堂堂正正。同「明公正氣」。
明堂正道 猶言正式;公開;堂堂正正。同「明公正氣」。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指劉邦將從漢中出兵攻項羽時,故意明修棧道,迷惑對方,暗中繞道奔襲陳倉,取得勝利。
能說慣道 形容人口才好,很會講話。
旁門外道 原指不正派的宗教派別。借指不正派的學術派別。現泛指不正派的東西。
旁門小道 猶旁門左道。泛指不正派的東西。
旁門邪道 泛指不正派的東西。同「旁門左道」。
輕車熟道 比喻事情又熟悉又容易。同「輕車熟路」。
求志達道 指隱居以保全自己的意志,行義以貫徹自己的主張。是儒家一種理想的人生觀。
熱腸古道 熱腸:熱心腸;古道:上古時代的風俗習慣,形容厚道。指待人真誠、熱情。
神眉鬼道 形容花樣多,有些神秘莫測。
神謀魔道 猶神差鬼使。好象有鬼神在支使著一樣,不自覺地做了原先沒想到要做的事。
頌聲載道 贊頌之聲充滿道路。極言稱贊者多。
四至八道 舊時標志土地界域的用語。表示四面八方所到之處及通往的道路。
同日而道 把不同的人或不同的事放在一起談論或看待。同「同日而論」。
途途是道 指頭頭是道。說話或做事很有條理。
文武之道 指周文王、周武王治理國家的方法。
遺風古道 前代留傳下來的淳厚古樸的風尚。
霞光萬道 形容日出日落時霞光散射的美麗景象。也形容某種珍寶放出耀眼的光輝。
邪魔怪道 猶言邪魔歪道。指不正當的言行或途徑。
邪魔歪道 指不正當的言行或途徑。
養生之道 指修養身心,以期保健延年的方法。
一反其道 一:整個,完全;反:相反;其:他的;道:軌道。完全與以前的軌道相反。
一子悟道,九族生天 猶言一子出家,九祖升天。借喻一人得勢,全家沾光。
正己守道 道:道德。端正自己,嚴格遵守道德標准。
正明公道 指正大光明。
尊師貴道 尊敬師長,尊重其所傳之道。
愛非其道 道:方法。對某人很親愛,方法不對頭。指父母對子女的溺愛
㈧ 有關於足的成語有哪些
足兵足食 糧食、軍備充足。
出處:宋·胡錡《耕祿稿·代田萬頃到任謝表》:「秉戈執耒,宜為足兵足食之思;牧馬飯牛,盍講且戰且耕之政。」
足不出戶 腳不跨出家門。
出處: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五:「卻說蘇盼奴自趙司戶去後,足不出門,一客不見,只等襄陽來音。」
足不出門 不出大門一步。指閉門自守。
出處: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五:「卻說蘇盼奴自趙司戶去後,足不出門,一客不見,只等襄陽來音。」
足不窺戶 不出大門一步。指閉門自守。
出處:茅盾《子夜》一:「他那二十多年足不窺戶的生活簡直是不折不扣的墳墓生活!」
足不履影 比喻循規蹈矩。
出處:《孔子家語·弟子行》:「自見孔子,出入於戶,未嘗越禮,往來過之,足不履影。」
足不逾戶 不出大門一步。指閉門自守。
出處:《南齊書·高逸傳·何求》:「仍住吳,居波若寺,足不逾戶,人莫見其面。」
足尺加二 比喻過分、過頭。
出處:高陽《慈禧前傳》十:「在恭王自己接見的賀客中,有人說要請大格格出來,以公主的身份,接受叩賀;只這原是足尺加二的趨奉,但正如俗話所說的,『馬屁拍在馬腳上』,惹得恭王大為不悅。」
足蹈手舞 猶言手舞足蹈。形容喜悅到極點時的樣子。
出處:唐·陸贄《聖人苑中射落飛雁賦》:「聞之者足蹈手舞,睹之者目駭心惕。」
足高氣強 猶言趾高氣揚。
出處:明·馮夢龍《智囊補·明智·伐衛》:「妾望君之人也,足高氣強,有伐國之志也。」
足高氣揚 猶言趾高氣揚。
出處:《戰國策·齊策三》:「公孫戍趨而去。 未出,至中閨,君召而返之,曰:『子教文無受象床,甚善。今何舉足之高,志之揚也?』」
足繭手胝 指由於辛勞而使手和腳上生了老繭。
出處:明·王志堅《表異錄·言動》:「行役之勞曰足繭手胝。」
足趼舌敝 指費了許多力氣和口舌。
出處:清·葉廷琯《吹網錄·寧古塔紀略》:「至漢槎賜環之事,桭臣言同社諸公,如宋右之相國……固不忘故舊,而其中足趼舌敝,以成茲舉者,則大馮三兄之力居多。」
足食豐衣 豐衣足食。形容生活富裕。
出處:清·嬴宗季女《六月霜·恤緯》:「勸夫人省可閑愁緒,足食豐衣無所慮,何況俺爺貴胄都時譽。」
足食足兵 食:糧食;兵:武器。糧食充足,武備修整。
出處:《論語·顏淵》:「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足踏實地 猶言腳踏實地。
出處:徐鑄成《報海舊聞》五一:「所有有靈魂的人,都應足踏實地,奮發自雄。」
足衣足食 衣食豐足。指生活富裕。
出處:《敦煌變文集·醜女緣起》:「我佛當日為救門徒六道輪回,猶如舟船,般運眾生,達於彼岸。此時總得見佛,今世足衣足食。」
足音空谷 比喻難得的人物或言論。
出處:明·湯顯祖《答王相如書》:「足音空谷,乃有相如。」胡熊鍔《粲如到問偕隱內子目疾代賦以謝之》詩:「眼底浮雲成變幻,足音空谷到沈幽。」
足音跫然 跫:腳步聲。原指長期住在荒涼寂寞的地方,對別人的突然來訪感到欣悅。後常比喻難得的來客。
出處:《莊子·徐無鬼》:「夫逃虛空者,藜藋柱乎鼪鼬之徑,踉位其空,聞人足音跫然而喜矣。」
足智多謀 足:充實,足夠;智:聰明、智慧;謀:計謀。富有智慧,善於謀劃。形容人善於料事和用計。
出處:元·無名氏《連環計》第一折:「此人足智多謀,可與共事。」
足足有餘 形容充足、寬裕,支用不完。
出處:《新華日報》1954.10.31:「家庭生活足足有餘。」
礙足礙手 礙:阻礙。妨礙別人做事。同「礙手礙腳」。
百足不僵 比喻勢力雄厚的集體或個人一時不易垮台。
出處:章炳麟《政聞社社員大會破壞狀》:「即觀今日緬甸,已並於英,而本邦土司,以彈丸黑子之地,猶足自保,非人自為首、百足不僵之勢耶!」
百足之蟲 百足:一種多節多足的爬蟲,即馬陸。比喻有實力基礎的勢力,雖一時敗落,但不會很快徹底垮台。也指某一惡勢力被摧垮後餘孽尚存。
出處:明·徐學謨《歸有園塵談》:「吝者自能致富,然一有事則為過街老鼠;俠者或致破家,然一有事則為百足之蟲。」
百足之蟲,斷而不蹶 比喻勢力雄厚的集體或個人一時不易垮台。同「百足之蟲,至死不僵」。
出處:唐·馬總《意林》卷一:「百足之蟲,斷而不蹶。」
百足之蟲,死而不僵 百足:蟲名,又名馬陸或馬蚿,有十二環節,切斷後仍能蠕動。比喻勢家豪族,雖已衰敗,但因勢力大,基礎厚,還不致完全破產。
出處:三國·魏·曹冏《六代論》:「百足之蟲,至死不僵,以扶之者眾也。」
百足之蟲,至斷不蹶 比喻勢力雄厚的集體或個人一時不易垮台。同「百足之蟲,至死不僵」。
出處:《文選·曹冏〈六代論〉》:「百足之蟲,至死不僵。」李善注引《魯連子》:「百足之蟲,至斷不蹶者,持之者眾也。」
百足之蟲,至死不僵 百足:蟲名,軀干計二十節,切斷後仍能蠕動。僵:肢體僵硬不能活動。比喻勢力雄厚的集體或個人一時不易垮台。
出處:三國·魏·曹冏《六代論》:「故語曰:『百足之蟲,至死不僵』,以扶之者眾也。此言雖小,可以譬大。」
不足齒數 足:值得。表示數不上,不值得一提。
出處:《漢書·孫叔通傳》:「此特群盜鼠竊狗盜,何足置齒牙間哉?」
不足掛齒 不足:不值得;掛齒:放在嘴上講。表示不值得一提。
出處:《史記·劉敬叔孫叔通傳》:「此特群盜鼠竊狗盜耳,何足置之齒牙間?」
不足介意 不值得放在心上。
出處:《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袁公路豈憂國忘家者邪?冢中柘骨,何足介意。」
不足輕重 猶言無關緊要。
出處:清·陳康祺《郎潛紀聞》卷五:「筆帖式為滿洲進身之一途,今各衙門皆有,額設候補者又盈千累萬,視為不足輕重矣。」
不足為法 不值得學習、效法。
出處:清·趙翼《甌北詩話·李青蓮詩》:「開口便說:《大雅》不作,騷人斯起,然詞多哀怨,已非正聲;至楊、馬益流宕。建安以後更綺麗,不足為法。」
不足為據 足:夠得上;據:證據。不能作為依據。
出處:宋·劉安世《論蔡確作詩譏訕事第六》:「詩板是明白已驗之跡,便可為據;開具乃委曲苟免之詞,不足為憑。」
不足為慮 不值得憂慮擔心。
出處:晉·陳壽《三國志·魏志·衛臻傳》:「且合肥城固,不足為慮。」
不足為憑 不能當作憑證或根據。
出處:宋·劉安世《論蔡確作詩譏訕事第六》:「詩板是明白已驗之跡,便可為據;開具乃委曲苟免之詞,不足為憑。」
不足為奇 足:值得。不值得奇怪。指某種事物或現象很平常,沒有什麼奇怪的。
出處:宋·畢仲游《祭范德孺文》:「人樂其大而忘其私,不然則公不足為奇。」
不足為外人道 不必跟外面的人說。現多用於要求別人不要把有關的事告訴其他的人。
出處:晉·陶潛《桃花源記》:「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
不足為訓 足:夠得上;訓:法則,典範。不值得作為效法的准則或榜樣。
出處:明·胡應麟《詩藪續編》卷一:「君詩如風螭巨鯨,步驟雖奇,不足為訓。」
不足為意 不值得介意。
出處:明·張居正《答鄭范溪》:「公但自信此心,秉公任直,紛紛之言,不足為意。」
不足與謀 與:和。不值得和他商量。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
側足而立 形容有所畏懼,不敢正立。
出處:《後漢書·吳漢傳》:「漢性強力,每從征伐,帝未安,恆側足而立。」
廁足其間 廁足:插足。在裡面插一腳。
出處:魯迅《月界旅行辯言》:「絕無一女子廁足其間,而仍光怪陸離,不感寂寞,尤為超俗。」」
抵足而眠 腳對著腳,同榻而睡。形容關系親密,情意深厚。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十五回:「(周瑜)曰:『久不與子翼(將干)同榻,今宵抵足而眠。』」
鼎足而居 像鼎的三足分立那樣。比喻三方面對立的局勢。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臣願披腹心,輸肝膽,效愚計,恐足下不能用也。誠能聽臣之計,莫若兩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勢莫敢先動。」
鼎足而三 比喻三方面對立的局勢。也泛指三個方面。
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臣願披腹心,輸肝膽,效愚計,恐足下不能用也。誠能聽臣之計,莫若兩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勢莫敢先動。」
鼎足而立 象鼎的三隻腳一樣,三者各立一方。比喻三方面分立相持的局面。
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臣願披腹心,輸肝膽,效愚計,恐足下不能用也。誠能聽臣之計,莫若兩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勢莫敢先動。」
鼎足三分 鼎:古代炊具,三足兩耳。比喻三方分立,互相抗衡。
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臣願披腹心,輸肝膽,效愚計,恐足下不能用也。誠能聽臣之計,莫若兩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勢莫敢先動。」
鼎足之勢 比喻三方面並立的局面。
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臣願披腹心,輸肝膽,效愚計,恐足下不能用也。誠能聽臣之計,莫若兩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勢莫敢先動。」
頓足不前 停頓下來不前進。
頓足捶胸 用腳跺地,以拳捶胸。形容極度悲痛或惱怒,到了極點。
出處:元·無名氏《白兔記》第十四折:「他那裡醉朦朧語言都不省,只獲得頓足捶胸也,短嘆長吁千萬聲。」
頓足搥胸 邊跺腳邊擊打胸脯。形容情緒激烈的樣子。
出處:《水滸傳》第一○二回:「王砉頓足搥胸道:『是我不該來看那逆種!』」
頓足搓手 頓:以腳扣地;搓:手相摩。形容著急惋惜的樣子。
出處:梁啟超《變法通義·論科舉》:「不懷顧犬補牢之義,徒效淵魚叢爵之愚,猶復頓足搓手。」
頓足捩耳 形容束手無策的困態。
出處:宋·王銍《默記》卷上:「晉公候於閣門,見其甚久。則頓足捩耳雲:『無及矣。』」
頓足失色 頓足:跺腳。失色:因驚恐而變以臉色。形容十分驚慌。
出處:清·蒲松齡《聊齋志異·促織》:「成倉猝莫如所救,頓足失色。」
頓足椎胸 形容情緒激烈的樣子。同「頓足搥胸」。
出處:劉立凱《五四——六三愛國運動大事日錄·廣州眾搗毀日貨》:「社會人心異常興奮,甚至婦人、孺子、車夫、苦力,風元不口談抵制,戟批痛罵,握拳怒目,頓足椎胸。」
方足圓顱 方形腳、圓形頭為人的特徵,因以指人類。同「方趾圓顱」。
出處:《陳書·高祖紀上》:「茫茫宇宙,惵惵黎元,方足圓顱,萬不遺一。」
高足弟子 高足:高才,稱呼別人學生的敬辭。成績優異的學生。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鄭玄在馬融門下,三年不得相見,高足弟子傳授而已。」
裹足不前 裹:纏。停步不前,好象腳被纏住了一樣。
出處:秦·李斯《諫逐客書》:「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
何足道哉 足:值得。哪裡值得談起呢?表示不值一提,帶有輕蔑之意。
出處: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語·杜牡之》:「意在言外,而幽怨之情自見,不待明言之也,詩貴夫如此。若使人一覽而意盡,亦何足道哉。」
何足掛齒 足:值得;掛齒:提及,談及。哪裡值得掛在嘴上。不值一提的意思。
出處:《漢書·叔孫通傳》:「此特群盜鼠竊狗盜,何足置齒牙間哉?」
何足介意 指沒有必要放在心上。
出處:南朝·宋·范曄《後漢書·度尚傳》:「所亡少少,何足介意!」
何足為奇 有什麼值得奇怪的呢?表示不值得奇怪。
出處:元·無名氏《馬陵道》第一折:「孫先生,恰纔你擺的陣勢,都是可破的,何足為奇。」
疾足先得 比喻行動迅速的人首先達到目的。
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於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
捷足先得 捷:快;足:腳步。比喻行動快的人先達到目的或先得到所求的東西。
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於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
捷足先登 比喻行動快的人先達到目的或先得到所求的東西。
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於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
酒足飯飽 酒已盡量,飯也吃飽。形容吃飽喝足。
出處:元·高文秀《襄陽會》第一折:「俺這里安排一席好酒……,我著他酒醉抉飯飽,走不動。」
舉足輕重 只要腳移動一下,就會影響兩邊的輕重。指處於重要地位,一舉一動都足以影響全局。
出處:《後漢書·竇融傳》:「方蜀漢相攻,權在將軍,舉足左右,便有輕重。」
刻足適屨 屨:麻制的單底鞋。按照鞋的大小來削自己的腳。比喻主次顛倒。
出處:宋·陸游《讀何斯舉黃州秋居雜詠次其韻》:「昔人亦有言,刻足以適屨。」
累足成步 比喻不斷積累,便能成功。
出處:宋·張君房《雲笈七簽》卷九十:「故累足成步,著備成德。」
立足之地 站腳的地方。也比喻容身的處所。
出處:清·湘靈子《軒亭冤》卷上:「你們這班狂妄之徒,還有立足之地么?」
卑不足道 指卑微藐小,不值得一談。
出處:見「卑卑不足道」。
卑諂足恭 卑:低下;諂:巴結奉承;足:音「巨」,過分;恭:恭順。低聲下氣,阿諛逢迎,過分恭順,取媚於人。
出處:《史記·五宗世家》:「彭祖為人巧佞、卑諂足恭,而心刻深。」
貂不足,狗尾續 ①指授官太濫。②指美中不足或以次充好。
出處:《文選·任昉(為范尚書讓吏部封侯第一表)》「華貂深不足之嘆」唐·李善註:「趙王倫篡位,時侍中、常侍九十七人,每朝,小人滿庭,貂蟬半坐,時人謠曰:『貂不足,狗尾續。』」
豐衣足食 足:夠。穿的吃的都很豐富充足。形容生活富裕。
出處: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十五:「堂頭官人,豐衣足食,所住無不克。」
金無足赤 足赤:成色十足的金子。比喻人也不能十全十美。
出處:宋·戴復古《寄興》:「黃金無足色,白璧有微瑕。求人不求備,妾願老君家。」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 足赤:足金,純金。沒有純而又純的金子。比喻沒有十全十美的事物。也比喻不能要求一個人沒有一點缺點錯誤。
出處:宋·戴復古《寄興》:「黃金無足色,白璧有微瑕。求人不求備,妾願老君家。」
空谷足音 在寂靜的山谷里聽到腳步聲。比喻極難得到音信、言論或來訪。
出處:《詩經·小雅·白駒》:「皎皎白駒,在彼空谷。」《莊子·徐無鬼》:「聞人足音跫然而喜也。」
渺不足道 非常微小,不值得一談。
出處:秦牧《(長河浪花集)序》:「但是這些自然界的事物和人比較起來,特別是和社會主義革命時代的先進人物比較起來,卻又完全顯得渺不足道了。」
跫然足音 跫:腳步聲。原指長期住在荒涼寂寞的地方,對別人的突然來訪感到欣悅。後常比喻難得的來客。
出處:《莊子·徐無鬼》:「夫逃虛空者,藜藋柱乎鼪鼬之徑,踉位其空,聞人足音跫然而喜矣。」
手胼足胝 胼、胝:手掌、足底的老繭。手掌足底生滿老繭。形容經常地辛勤勞動。
出處:《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手足胼胝,面目黧黑,勞有功者也。」《荀子·子道》:「有人於此,夙興夜寐,耕耘樹藝,手足胼胝以養其親,然而無孝之名,何也?
手舞足蹈 蹈:頓足踏地。兩手舞動,兩只腳也跳了起來。形容高興到了極點。也手亂舞、腳亂跳的狂態。
出處:《詩經·周南·關雎·序》:「永(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死不足惜 足:值得;惜:吝惜或可惜。形容不怕死或死得沒有價值。
出處:《宋史·蘇洵傳》:「善用兵者使之無所顧,有所恃。無所顧則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則知不至於必敗。」
微不足道 微:細,小;足:值得;道:談起。微小得很,不值得一提。指意義、價值等小得不值得一提。
出處:郭沫若《百花齊放·單色蓳》詩:「在草花中我們雖然是微不足道。但我們的花色卻算是紫色代表。」
一失足成千古恨 比喻一旦犯下嚴重錯誤或墮落,就成為終身的憾事。
出處:明·楊儀《明良記》:「唐解元寅既廢棄,詩雲:『一失足成千古笑,再回頭是百年人。』」
移有足無 指用多餘的部分彌補不足的部分。
出處:宋·蘇舜欽《上范公參政書·諮目三》:「運動四國,權衡萬貨,平準其價,移有足無,然後天下之務舉矣。」
裕民足國 使人民富裕,國家豐足。
出處:《荀子·富國》:「足國之道,節用裕民。」
高材疾足 高材:才能高;疾足:邁步快。形容人才能出眾,行事敏捷。
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於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
家給民足 給:豐足,富裕。家家衣食充裕,人人生活富足。
出處:《鄧析子·轉辭》:「寂然無鞭朴之罰,漠然無叱吒之聲,而家給人足,天下太平。」《淮南子·本經訓》:「衣食有餘,家給人足。」
自給自足 給:供給。依靠自己的生產,滿足自己的需要。
出處:《三國志·魏志·步隲傳》:「種瓜自給。」《列子·黃帝》:「不施不惠,而物自足。」
挨肩並足 形容人群擁擠。
出處:明·馮夢龍《醒世恆言·錢秀才錯占鳳凰儔》:「那山中遠近人家,都曉得高家新女婿才貌雙全,竟來觀看,挨肩並足,如看神會故事的一般熱鬧。」
安分知足 安於本分,對自己所得到的待遇知道滿足。
出處:宋·洪邁《容齋隨筆·三筆·人當知足》:「其安分知足之意終身不渝。」
卑卑不足道 指卑微藐小,不值得一談。
出處:太平天國·洪仁玕《英傑歸真》:「而世人不知。懵懵然以為崇德報功,向龜蛇而叩首,對木石而鞠躬,此多是猾聃詭譎,妖佛妄為,卑卑不足道也。」
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趕不上前面的,卻超過了後面的。這是滿足現狀,不努力進取的人安慰自己的話。有時也用來勸人要知足。
出處:漢·趙岐《三輔決錄》:「上比崔杜不足,下比羅趙有餘。」晉·張華《鷦鷯賦》:「將以上方不足而下比有餘」。
兵精糧足 兵士精壯,糧草充足。形容軍力強盛,戰備充分。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今江東兵精糧足,且有長江之險。」
不一而足 足:充足。指同類的事物不只一個而是很多,無法列舉齊全。
出處:《公羊傳·文公九年》:「始有大夫,則何以不氏?許夷狄者,不一而足也。」
不壹而足 足:充足。指同類的事物不只一個而是很多,無法列舉齊全。同「不一而足」。
出處:《漢書·陳湯傳》:「御使大夫財禹、博士匡衡以為《春秋》之義『許夷狄者,不壹而足』,今郅支單於鄉化未醇,所在絕遠,宜令使者送其子至塞而還。」顏師古註:「言節制之,不皆稱其所求也。」
車塵馬足 ①指車馬奔波。亦喻人世俗事。②指代車騎。敬稱對方時亦用之。
出處:宋·歐陽修《相州晝錦堂記》:「奔走駭汗,羞愧俯伏,以自悔罪於車塵馬足之間。」
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不能把事情辦好,反而把事情弄壞。多用來指斥辦事拙劣或故意不讓事情辦成的人。
出處:周而復《上海的早晨》第三部三三:「梅廠長這個人的能力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赤繩系足 赤繩:紅繩;系:結、扣。舊指男女雙方經由媒人介紹而成親。
出處:唐·李復言《續玄怪錄》:「固問囊中何物,曰:『赤繩子耳!以系夫妻之足,及其生則潛用相系,雖仇敵之家,貴賤懸隔,天涯從宦,吳楚異鄉,此繩一系,終不可綰。』」
捶胸跌足 表示極為悲傷或悲憤。
出處:《二刻拍案驚奇》卷十八:「老翁捶胸跌足道:『眼面前錯過了仙緣,悔之何及!』」
捶胸頓足 捶:敲打;頓:跺。敲胸口,跺雙腳。形容非常懊喪,或非常悲痛。
出處:元·蕭德祥《殺狗勸夫》第二折:「我衷腸,除告天,奈天高,又不知,只落的捶胸頓足空流淚。」
搓手頓足 形容焦急不安的樣子。
出處: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14回:「『你要把老爺的大事誤了那可怎麼好!』說著急得搓手頓足。」
情同手足
三分鼎足
神氣十足
束手束足 。」
損有餘補不足
貪心不足
頭痛治頭,足痛治足
為蛇添足
惟日不足
脅肩絫足
心滿意足
心滿願足
一夔已足
引手投足
魚腸雁足
振衣濯足
胝肩繭足
炙膚皸足
椎心頓足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言者無罪,聞者足戒
㈨ 含「不」字的成語有哪些
不假思索 堅持不懈 忍俊不禁 不屈不撓 饔飧不給 兵不血刃 歲月不居 學而不厭 臨危不懼 漫不經心 美不勝收 情不自禁 寧折不彎 不白之冤 不落窠臼 不同凡響 孜孜不倦 華而不實 樂不思蜀 心照不宣 不以為然 不脛而走 鍥而不舍 良莠不齊 威武不屈 屢試不爽 微不足道 美中不足 堅定不移 細大不捐 怙惡不悛 當仁不讓 桀驁不馴 目不暇接 文不加點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不速之客 卓爾不群 真金不怕火煉 不能自已 久假不歸 尾大不掉 一絲不苟 不恥下問 過猶不及 充耳不聞 不屑一顧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 自不量力 自強不息 玩世不恭 道而不徑 不足為訓 不可思議 不可理喻 不得而知 應接不暇 迫不及待 不刊之論 川流不息 參差不齊 堅韌不拔 贊嘆不已 罪不容誅 形影不離 雞犬不寧 不卑不亢 漫不經意 目不轉睛 樂此不疲 不三不四 不言而喻 不厭其煩 不約而同 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 不期而遇 臨難不懼 絡繹不絕 舉不勝舉 滔滔不絕 不容置喙 不堪設想 不可開交 愛不釋手 不由自主 不一而足 從容不迫 間不容發 既往不咎 盡信書不如無書 時不我待 食不果腹 誨人不倦 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並行不悖 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手不釋卷 瑕不掩瑜 一著不慎,滿盤皆輸 樹欲靜而風不止 接連不斷 不勝枚舉 懷才不遇 不知所措不知所雲 不置可否 冥頑不靈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無微不至 無所不至 一成不變 不解之緣 醉翁之意不在酒 不計其數 不求甚解 不折不扣 措手不及 入不敷出 經久不息 麻木不仁 戀戀不舍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人心不足蛇吞象 迷惑不解 萬劫不復 毫發不爽 罰不當罪 不絕如縷 按捺不住 不寒而慄 不勝其煩 不失時機 犯而不校 不亦樂乎 層出不窮 恬不知恥 忐忑不安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矢志不渝 殞身不恤 贊不絕口 身不由己 敬謝不敏 迥然不同 舉棋不定 強不知以為知 目不窺園 一文不名 一蹶不振 大逆不道 不識抬舉 不敢告勞 不恥相師 不拘一格 喋喋不休 不翼而飛不遺餘力 有條不紊 一塵不染 銳不可當 漠不關心 桀驁不遜 糟糠之妻不下堂 痛不欲生 不虞之譽 不經一事,不長一智 不可名狀 不可一世 不謀而合 不名一錢 不可救葯 不期而然 不負眾望 不言不語 大言不慚 放盪不羈 豐標不凡 無所不為 無堅不摧 遇人不淑 樂此不倦 直言不諱 狼狽不堪 臨危不苟 流年不利 堅忍不拔 秘而不宣 民不聊生 名不虛傳 怒不可遏 疲憊不堪 皮之不存,毛將安傅 永垂不朽 狗彘不如 海不波溢 畫虎不成反類狗 不加思索 百折不撓 不容分說 不倫不類 百戰不殆 積不相能 發無不捷 不擇手段 參差不一 不知輕重 欲速則不達 下落不明
㈩ 成語:卑微藐小是什麼意思
成語:卑微藐小
微小得很,不值得一提。指意義、價值等小得不值得一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