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後襲擊成語
⑴ 關於偷襲的成語
一、關於偷襲最好的詞語是——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二、釋義: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是一個漢語成語,是指將真實的意圖隱藏在表面的行動背後,用明顯的行動迷惑對方,使敵人產生錯覺,並忽略自己的真實意圖,從而出奇制勝。
有時也可將「明修棧道」省略掉,把「暗度陳倉」單獨來使用。
三、成語典故:
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原指從正面迷惑敵人,用來掩蓋自己的攻擊路線,而從側翼進行突然襲擊。引申意:用明顯的行動迷惑對方,使敵人不備的策略,也比喻暗中進行活動。比喻用假象迷惑對方以達到某種目的。這是聲東擊西、出奇制勝的謀略。而根據《史記*淮陰侯列傳》、《曹相國世家》以及《樊酈灌滕列傳》等記載所述,韓信兵出關中時並無"明修棧道「的描述,實際上應為樊噲、灌嬰等人率兵從祁山道佯攻隴西地區,韓信部從故道(又名陳倉道)奇襲陳倉,從而奪取了關中之地。」明修棧道「一說最早出自元代戲文,之前並無此記載(如有相關史料佐證,請明示!)。相關謎語「夜遊寶雞城」。
元·無名氏《暗度陳倉》第二折:「著樊噲明修棧道,俺可暗度陳倉古道。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棧道守把。俺往陳倉古道抄截,殺他個措手不及也。」
元·尚仲賢《氣英布》第一折:「孤家用韓信之計,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攻完三秦,劫取五國。」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是古代一種非常規的用兵法則,是一種軍事謀略,在歷史上曾有許多非常成功的戰例。
所謂「棧道」,是指在懸崖峭壁的險要地方鑿孔支架,鋪上木板而建成的通道,可以行軍、運輸糧草輜重,也可供馬幫商旅通行。陳倉,是古代縣名(今陝西省寶雞市陳倉區),是漢中通向關中的咽喉要道。
《史記·高祖本紀》記載:項羽自封為西楚霸王後,就向各諸侯分封領地,其中把巴蜀、漢中三郡分封給劉邦,立為漢王。
劉邦在去領地途中令部下燒毀了棧道,他這是向項羽表白沒有向東擴張的意圖。劉邦待具備了一定的實力後,便抓住時機迅速揮師東進,其野心是要與項羽一爭,韓信便出了「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計策。
陳倉是劉邦進入關中的必經之地,兩地之間有險山峻嶺阻隔,又有雍王章邯的重兵把守。
劉邦按韓信的計策派了最信任的大將——樊噲帶領一萬人去修五百里棧道,並以軍令限一月內修好。當然,這樣浩大的工程即使三年也不可能完成。
正是這一點,迷惑麻痹了陳倉的守將。陳倉的雍王章邯萬萬沒想到劉邦的精銳部隊摸著無人知曉的小道翻山越嶺偷襲了陳倉。
劉邦通過「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順利挺進到關中,站穩了腳跟,從此拉開了他開創漢王朝事業的大幕。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這個成語,在軍事上的含義是:從正面迷惑敵人,用來掩蓋自己的攻擊路線,而從側翼進行突然襲擊。這是聲東擊西、出奇制勝的謀略。引申開來,是指用明顯的行動迷惑對方,使人不備的策略,也比喻暗中進行活動。有時也可將「明修棧道」省略掉,把「暗度陳倉」單獨來使用。
漢元年(公元前206年)正月,項羽恃強凌弱,自立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蘇徐州),統轄梁、楚九郡,他「計功割地」,分封了18位諸侯王。並違背楚義帝「誰先攻入關中,誰就做關中王」的約定,把劉邦分封到偏僻荒涼的巴蜀,稱為漢王。而把實際的關中之地一分為三,封給了秦的三個降將,用以遏制劉邦北上。劉邦心中十分怨恨,想率兵攻擊項羽,後經蕭何、張良一再勸阻,這才決定暫且隱忍不發。
天下分封已定,張良打算離開劉邦回韓國再事韓王成。劉邦賜金百鎰,珠二斗。而張良把金珠悉數轉贈給項伯,使他再為漢王請求加封漢中地區。項伯見利忘義,立即前去說服項羽。這樣, 劉邦建都南鄭(今陝西南鄭縣東北),占據了秦嶺以南巴、蜀、漢中三郡之地。
同年七月,張良送劉邦到褒中(今陝西褒城)。此處群山環抱,沿途都是懸崖峭壁,只有棧道凌空高架,以度行人,別無他途。張良觀察地勢,建議劉邦待漢軍過後,全部燒毀入蜀的棧道,表示無東顧之意,以消除項羽的猜忌,同時也可防備他人的襲擊。這樣,就可以乘機養精蓄銳,等待時機,再展宏圖了。劉邦依計而行,燒掉了沿途的棧道。張良此計,可謂用心良苦,它為劉邦的鞏固發展和日後東進,取得了重要的保證。劉邦入漢中後,勵精圖治,積極休整。同年八月,劉邦用大將韓信之謀,避開雍王章邯的正面防禦,乘機從故道「暗渡陳倉」(今陝西寶雞),從側面出其不意地打敗了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和翟王董翳,一舉平定三秦,奪取了關中寶地。略定三秦,劉邦倚據富饒、形勝的關中地區,便可以與項羽逐鹿天下了。一個「明修」,一個「暗渡」,張、韓攜手,珠聯璧合,成為歷史上的一段膾炙人口的佳話。
項羽聞知劉邦平定三秦,怒不可遏,決定率兵反擊。張良早已料到這一點,於是寄書蒙蔽項羽,聲稱:「漢王名不符實,欲得關中;如約既止,不敢再東進。」同時,張良還把齊王田榮謀叛之事轉告項羽,說是「齊國欲與趙聯兵滅楚,大敵當前,滅頂之災,不可不防啊。」意在將楚軍注意力引向東部。項羽果然中計,竟然無意西顧,轉而北擊三齊諸地的毫無生氣的腐朽力量。張良的信從側面加強了「明修棧道」的效果,把項羽的注意力引向東方,從而放鬆了對關中的防範,為劉邦贏得了寶貴的休養生息的時間。
不久,項羽於彭城殺死了韓王成,使張良相韓的幻夢徹底破滅。同年冬,張良逃出彭城,躲過楚軍的追查,終於回到劉邦的身邊,受封為成信侯,此後便朝夕相隨漢王左右,成為畫策之臣。明代李贄曾評論此事說:項羽此舉,「為漢驅一好軍師。」的確,項羽殺了韓王成客觀上幫了劉邦的大忙。
⑵ 襲擊的襲的成語
襲的成語:
什襲而藏
重規襲矩
蹈常襲故
什襲珍藏
突然襲擊
蹈襲前人
襲冶承弓
勞師襲遠
因襲陳規
傳龜襲紫
重金襲湯
襲故蹈常
蹈襲覆轍
襲常綴瑣
什襲以藏
東抄西襲
襲衣兼食
傳圭襲組
傳爵襲紫
仍陋襲簡
襲人故智
⑶ 突然襲擊成語故事
曹操夜襲烏巢之戰
東漢獻帝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之戰中,司空兼車騎將軍曹操夜襲烏巢(今河南封丘西),焚毀袁紹軍糧,決定戰爭勝敗的關鍵性作戰。
建安五年十月,袁曹兩軍正於官渡(今河南中牟境)對峙,處於決戰的關鍵時刻。袁紹派大將淳於瓊率萬餘人護送軍糧,集中於袁軍大營後方40里的烏巢。謀士沮授建議,增派將軍蔣奇率一支軍隊,守護烏巢翼側,以防曹軍抄襲。謀士許攸提出,曹操兵少,傾全力拒戰,後方許昌空虛。若派精騎輕裝襲許,則可奉迎天子討伐曹操,曹必被擒,即使不能生擒曹操,也必能將其擊敗。袁紹皆不採納。會許攸家人犯法入獄,許攸怒而投奔曹操,向曹操獻計說,袁軍糧草輜重車,皆存放在烏巢,防備不嚴。若派精兵奇襲,焚毀那裡的糧秣軍資,不出三天,袁軍就會自行崩潰。曹操欣然採納其計,留將軍曹洪、謀士荀攸守營,自率5000步騎兵,攜帶柴草,人銜枚馬縛口,打著袁軍旗號,趁夜從小道疾馳,沿途詐稱奉袁紹令前去加強守備,騙過袁軍的盤問。既抵烏巢,立即包圍袁軍營寨,從四面縱火圍攻。袁軍毫無戒備,一片混亂,至拂曉時,淳於瓊見曹軍兵少,集結部隊,出營布陣,企圖反撲。曹操率軍迅猛沖擊,淳於瓊退回營中。袁紹在此危急關頭,堅持要先攻下曹軍官渡大營,以斷其歸處。部將張郃認為,曹營堅固,難以攻克,應全力救援烏巢,若那裡糧草被焚,大家都將成為俘虜。袁紹固執已見,置鳥巢於不顧,只派少數兵力援助淳於瓊,仍督率部眾強攻曹營,不能攻克。當增援的袁軍迫近烏巢時,曹操堅持拒絕部下分兵阻擊的建議,嚴令士兵拚死沖殺,全力攻破淳於瓊營寨,斬殺淳於瓊,將屯積的全部糧草和車輛焚毀。曹操令割掉干余被俘士兵鼻子及所獲全部牛馬的唇舌,向袁援兵示威,袁軍將士甚為恐懼,旋即被擊潰。曹軍乘勝還師。烏巢糧草被燒的消息傳至官渡前線,袁軍軍心動搖,內部分裂,張郃因受誣陷而與將軍高覽臨陣反叛,燒毀軍械,向曹操投降。至此,袁紹大軍急驟崩潰,官渡戰勢急轉直下,曹軍士氣大振,取得了決戰勝利。
⑷ 前方襲擊的四字成語有什麼
【突然襲擊】指軍事上出其不意地攻擊。
【暗度陳倉】正確的寫法應該是「暗渡陳倉」專,指正面屬迷惑敵人,而從側翼進行突然襲擊。亦比喻暗中進行活動。陳倉,古縣名,在今陝西省寶雞市東,為通向漢中的交通孔道。
【乘間取利】乘:利用;間:空隙。利用對方力量薄弱的地方襲擊取勝。
【黃雀在後】比喻伺機從後面襲擊,也比喻有後顧之憂。
【勞師襲遠】發動軍隊襲擊遠方的敵人,多指冒險的軍事活動。
【潛師襲遠】潛師:秘密調動兵力。秘密發兵,襲擊遠距離的敵人。
【矢石之難】矢石:箭與石,作戰的武器。指在戰爭中受到矢石的襲擊。
【圍魏救趙】原指戰國時齊軍用圍攻魏國的方法,迫使魏國撤回攻趙部隊而使趙國得救。後指襲擊敵人後方的據點以迫使進攻之敵撤退的戰術。
【以疾掩遲】疾:急速,猛烈;遲:遲緩;掩:乘人不備而進襲。用快速的行動方式去襲擊動作遲緩的敵方。
【掩其不備】掩:掩襲。備:防備。趁敵人毫無防備時進行突然襲擊。亦作「掩其無備」。
⑸ 突然襲擊對應的成語
出其不意
【拼音】:chū qí bù yì
【釋義】:其:代詞,對方;不意:沒有料到。趁對回方沒有意料到就采答取行動。
【出處】:《孫子·計篇》:「攻其無備,出其不意。」
【例句】:今日是年晚,此老必定在家,須乘此時調兵圍住,~,方無走失。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四
⑹ 別人危險的時候他從後面襲擊別人這是什麼成語或名言名句
落井下石,趁火打劫
很高興為你解答本題,沒問題的話,請及時點擊右上角的採納滿意哈~
⑺ 突然遭到襲擊叫什麼成語
1 突然襲擊不是是成語 ,只是四個字的詞語。
2 突然 襲擊釋義: 原指軍事上內出其不意地攻擊,現容多比喻突然加於別人的行動使人感到意外而難應付.
3 出處:胡雪《驚人相似的一幕》:"使用的戰術差不多,出其不意的突然襲擊。"
4 近義詞:攻其不備。
⑻ 突然襲擊是成語嗎
1 突然襲擊不是是成語 ,只是四個字的詞語。
2 突然 襲擊釋義: 原指軍事上出其不意地攻擊,現多比喻突然加於內別人的行動使人感到意外而難應付.
3 出處:胡雪《驚人相似的一幕》:"使用的戰術差不多,出其不意的突然襲容擊。"
4 近義詞:攻其不備。
⑼ 襲擊的襲四字成語
襲四字成語 :
突然襲擊、
襲凡蹈故、
蹈常襲故、
軒冕相襲、
東抄西襲回、
重金襲湯、
十襲珍藏答、
襲冶承弓、
襲衣兼食、
蹈襲前人、
一襲破衫、
什襲珍藏、
循故襲常、
傳爵襲紫、
因襲陳規、
潛師襲遠、
襲人故技、
襲人故智、
勞師襲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