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世外桃源的成語
① 與世外桃源有關的成語
與世隔絕_成語解釋 【拼音】:yǔ shì gé jué 【釋義】:與社會上的人們隔離,斷絕來往。形容隱居或人跡不到的極偏僻地方。 【例句】:這個山區基本上是與世隔絕的。
② 世外桃源中成語
豁然開朗
發 音 huò rán kāi lǎng
釋 義 豁然:形容開闊;開朗:開闊明亮.從黑暗狹窄變專得寬敞明亮.比喻突屬然領悟了一個道理.
出 處 晉·陶潛《桃花園記》:「極初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示 例 寶玉~笑道:「很是,很是.(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九十一回)
無人問津
發 音 wú rén wèn jīn
釋 義 問津:詢問渡口.比喻沒有人來探問、嘗試或購買.
出 處 晉·陶潛《桃花源記》:「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示 例 這部傳記小說,雖然擺在書架上,卻根本~.
世外桃源
發 音 shì wài táo yuán
釋 義 原指與現實社會隔絕、生活安樂的理想境界.後也指環境幽靜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一種空想的脫離現實斗爭的美好世界.
出 處 晉·陶潛《桃花園記》描述的一個與世隔絕,沒有遭到禍亂的美好地方.
示 例 在這兒,在這~的仙境中,有了人世喧囂的聲音.(楊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三章)
③ 世外桃源的相同成語
世外桃源
shì wài táo yuán
【解釋】原指與現實社會隔絕、生活安樂的理想境界。後內也指環境幽靜生活安逸的地容方。借指一種空想的脫離現實斗爭的美好世界。
【出處】晉·陶潛《桃花園記》描述的一個與世隔絕,沒有遭到禍亂的美好地方。
【結構】偏正式。
【用法】比喻不受外面影響的生活安樂、環境幽靜的美好地方。一般作主語、賓語、定語。
【辨形】源;不能寫作「園」。
【近義詞】洞天福地
【反義詞】人間地獄
【例句】
(1)那種幻想中的所謂~;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存在的。
(2)這里林木蔥茂;花香四溢;環境優美;居住此地;大有~之感。
④ 桃花源記中世外桃源現在用來比喻什麼 還有這文章里還出了啥成語
環境幽靜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一種空想的脫離現實斗爭的美好世界.成語:豁然開朗,怡然自得,世外桃源
⑤ 成語「世外桃源」比喻
世外桃源,原指與現實社會隔絕、生活安樂的理想境界。後也指環境幽靜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一種空想的脫離現實斗爭的美好世界。
成語典故
【故事】: 東晉文學家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記載:一個漁夫隻身劃船進入一山洞,發現一座桃源,這里的居民男耕女織,大人小孩均參加勞動,沒有賦稅和徭役,人們的關系十分淳樸親切,到處是一遍安樂祥和的氣氛,與外面的世界隔絕。
【出處】: 晉·陶潛《桃花園記》描述的一個與世隔絕,沒有遭到禍亂的美好地方。
【舉例造句】: 在這兒,在這世外桃源的仙境中,有了人世喧囂的聲音。——楊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三章
詞語辨析
【近義詞】:洞天福地
【反義詞】:人間地獄
【歇後語】: 陶淵明的理想
【燈謎】: 空中仙閣
【用法】: 作主語、賓語、定語;指理想世界
附:
桃花源記
作者:陶淵明 (魏晉)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
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
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⑥ 世外桃源相似的成語
與世外桃源相近的成語有洞天福地、琅嬛福地、魚米之鄉、與世隔絕。
成語解析:
一、洞天福地
【解釋】:原為道家語,指神道居住的名山勝地。後多比喻風景優美的地方。
【出自】:現代包蕾《豬八戒學本領》:「青苔如毯,花香襲人,真個是洞天福地所在。」
【語法】:聯合式;作賓語、定語;含褒義
二、琅嬛福地
【解釋】:傳說中仙人所居多書的洞府。
【出自】:元·伊世珍《琅嬛記》卷上:「其人笑曰:『君痴矣。此豈可賃地耶?』即命小童送出。華問地名。曰:『琅嬛福地也。』」
白話文:「她笑著說:『你傻了。這難道可以租賃土地嗎??』就讓小孩送出去。華問地名。說:『傳說中仙人所居多書的洞府呀。』」
三、魚米之鄉
【解釋】:指盛產魚和稻米的富饒地方。
【出自】:唐·王睃《清移突厥降人於南中安置疏》:「諂以繒帛之利,示以麋鹿之饒,說其魚米之鄉,陳其畜牧之地。」
白話文:「諂媚以繒帛的利益,把麋鹿豐富的,喜歡他的魚米之鄉,陳的牲畜放牧的地方。」
【語法】:偏正式;作主語、賓語;含褒義
四、與世隔絕
【解釋】:與社會上的人們隔離,斷絕來往。形容隱居或人跡不到的極偏僻地方。
【出處】:宋代陶淵明《桃花源記》:「不復出焉,遂(suì)與外人間(jiàn)隔。"
白話文:「再也不出來了,於是與外部人之間隔離。「
(6)比喻世外桃源的成語擴展閱讀:
世外桃源成語解析:
【解釋】:原指與現實社會隔絕、生活安樂的理想境界。後也指環境幽靜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一種空想的脫離現實斗爭的美好世界。
【出自】:楊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三章:「在這兒,在這世外桃源的仙境中,有了人世喧囂的聲音。」
【語法】:偏正式;作主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近義詞】極樂世界、洞天福地、魚米之鄉
【反義詞】人間地獄
⑦ 有什麼形容世外桃源古詩詞
1、戀桃源 佚名
桃源幽美勝仙境,寶地耕耘宜精勤;
嫦娥下凡不思去,甘願化作專陽朔人。
2、淵明山莊屬 唐 陶淵明
世外仙境水連天,桃源景色醉人間;
淵明採菊東籬下,山莊平曠好耕田。
3、桃源人間
燕子湖水繞桃源,南山種豆有良田;
阡陌桑竹美如畫,狹道通船逾千年。
4、桃源行 宋王安石
望夷宮中鹿為馬,秦人半死長城下。
避世不獨商山翁,亦有桃源種桃者。
此來種桃經幾世,採花食實枝為薪。
兒孫生長與世隔,雖有父子無君臣。
漁郎漾舟迷遠近,花間相見警相問。
世上那知古有秦,山中豈料今為晉。
聞道長安吹戰塵,春風回首一沾巾。
重華一去寧復得,天下紛紛經幾秦。
5、桃源行 唐劉禹錫
漁舟何招招,浮在武陵水。
拖綸擲餌信流去,誤入桃源行數里。
清源尋盡花綿綿,踏花覓徑至洞前。
洞門蒼黑煙霧生,暗行數步逢虛明。
俗人毛骨驚仙子,爭來致詞何至此。
須臾皆破冰雪顏,笑言委曲問人間。
因嗟隱身來種玉,不知人世如風燭。
筵羞石髓勸客餐,燈爇松脂留客宿。
雞聲犬聲遙相聞,曉色蔥籠開五雲。
漁人振衣起出戶,滿庭無路花紛紛。
翻然恐失鄉縣處,一息不肯桃源住。
桃花滿溪水似鏡,塵心如垢洗不去。
⑧ 成語典故:世外桃源
世外桃源的故事:
【成語】: 世外桃源
【拼音】: shì wài táo yuán
【解釋】: 原指與現實社會隔絕、生活安樂的理想境界。後也指環境幽靜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一種空想的脫離現實斗爭的美好世界。
【成語故事】:
晉朝陶淵明在他寫的《桃花源記》里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漁夫,劃著小船,順溪流而下,忽然發現一片桃花林,穿過桃花林,迎面有一個山洞。過了山洞,就像來到另一個天地。這里的人男耕女織,土地肥沃,人人生活幸福,家家和睦相處。村裡的人熱情招待了他,並告訴他,他們的祖先在秦朝因避戰亂,來到這里安家落戶。一代一代下來,與外界完全隔絕了,根本不知道外面世界有什麼變化。臨別時,村裡人叮囑漁夫,不要對外人講這兒的事。這個成語比喻不受外界影響的地方或理想中的美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