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思想缺乏的成語
Ⅰ 形容思想守舊的成語
形容思想守舊的成語:墨守成規、因循守舊
墨守成規:指思想保守,守著老規矩不肯改變。
因循守舊:死守老一套,缺乏創新的精神。
Ⅱ 求幾個形容思想空洞的成語!
滿紙空言——滿紙都是廢話。形容文章空洞,毫無內容。
高談弘論——弘:回大。高深空洞不切實際的談論。答
高談虛論——高妙空洞、不切空際的議論。
徒有其名——指有名無實。
別無他物——除此之外沒有多餘的東西。同「別無長物」。
虛論高議——不切實際,高妙空洞的議論。亦作「高談虛論」。
四平八穩——原形容身體各部位勻稱、結實。後常形容說話做事穩當。也形容做事只求不出差錯,缺乏積極創新精神。
風花雪月——原指舊時詩文里經常描寫的自然景物。後比喻堆砌詞藻、內容貧乏空洞的詩文。也指愛情之事或花天酒地的荒淫生活。
興味索然——興味:興趣、趣味;索然:毫無興致的樣子。一點兒興趣都沒有。
風花雪夜——原指舊時詩文里經常描寫的自然景物。後比喻堆砌詞藻、內容貧乏空洞的詩文。
言之無物——指文章或言論空空洞洞,沒有實際內容。
空洞無物——空空洞洞,沒有什麼內容。多指言談、文章極其空泛。
興致索然——一點兒興趣都沒有。
Ⅲ 比喻思想保守的成語
故步來自封
gùbùzìfē源ng
[釋義] 故:過時的;舊:故步。原來的步伐;老步子;封:限制;自封:把自己限制在一定的范圍之內。指自己停滯在老路上。比喻安於現狀;不求進步或革新。
[語出] 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第五期·卷二·論中西之葯原宜相助為理》:「是誠西人醫學之進步也;若吾人仍故步自封;不知採取西葯之所長;以補中葯所短;是甘讓西人進步矣。」
[辨形] 步;不能寫作「止少」。
[近義] 墨守成規 抱殘守缺
[反義] 勇往直前 一往無前
[用法] 含貶義。一般作謂語、定語。
Ⅳ 形容有思想的人的成語
高瞻遠矚
gāo zhān yuǎn zhǔ
【解釋】瞻:視,望;矚:注視。站得高,看得遠。版比喻眼光遠大權。
【出處】漢·王充《論衡·別通篇》:「夫閉戶塞意,不高瞻覽者,死人之徒也哉。」
【結構】聯合式。
【用法】褒義。比喻目光遠大。一般作謂語、狀語、定語。
【正音】矚;不能讀作「shǔ」。
【辨形】矚;不能寫作「囑」或「屬」。
【近義詞】登高望遠
【反義詞】鼠目寸光、目光如豆
【例句】觀察和分析形勢必須善於抓住關鍵性問題;透過現象看本質;只有這樣才能~;因勢利導;奪取戰爭和革命的勝利。
Ⅳ 形容 思想 的成語
[勝讀十年書]勝:超過。超過苦讀十年書的收獲。形容思想上收益極大。
[抱殘守缺]抱著殘缺陳舊的東西不放。形容思想保守,不求改進。
[博大精深]博:廣,多。形容思想和學識廣博高深。
[呆頭呆腦]呆:呆板,不靈活。形容思想、行動遲鈍笨拙。
[高枕無憂]墊高枕頭睡覺,無憂無慮。比喻思想麻痹,喪失警惕。
[傻頭傻腦]形容思想糊塗,愚笨痴呆。
[登高望遠]登上高處,看得更遠。也比喻思想境界高,目光遠大。
[糊里糊塗]認識模糊,不明事理。也形容思想處於模糊不清的狀態。
[前言不搭後語]說得話前後連接不上。多形容思想混亂,不能自圓其說。
[久束濕薪]長期捆著的潮濕柴草。比喻思想保守,不易接受新事物。
[火盡薪傳]火雖燒完,柴卻留傳下來。比喻思想、學術、技藝等世代相傳。
[頓開茅塞]頓:立刻;茅塞:喻人思路閉塞或不懂事。比喻思想忽然開竅,立刻明白了某個道理。
[茅塞頓開]茅塞:喻人思路閉塞或不懂事;頓:立刻。原來心裡好象有茅草堵塞著,現在忽然被打開了。形容思想忽然開竅,立刻明白了某個道理。
[閑愁萬種]閑愁:說不出的煩惱。莫名的煩惱極多。形容思想空虛,多愁善感。也形容愁情滿懷。
[抱殘守闕]①守著殘缺的東西不放。形容思想保守,不接受新事物。②謂篤守古學古道。③喻在條件很差的情況下堅持著做。
[馬放南山]比喻天下太平,不再用兵。現形容思想麻痹。
[多愁善感]善:容易。經常發愁和傷感。形容人思想空虛,感情脆弱。
[心心相印]心:心意,思想感情;印:符合。彼此的心意不用說出,就可以互相了解。形容彼此思想感情完全一致。
[如飲醍醐]比喻使人思想上一下就通了。
[入主出奴]原意是崇信了一種學說,必然排斥另一種學說;把前者奉為主人,把後者當作奴僕。後比喻學術思想上的宗派主義。
[輕裝上陣]原指戰士穿著輕裝作戰,現在比喻放下思想包袱投入工作。
[情投意合]投:相合。形容雙方思想感情融洽,合得來。
[天真爛漫]天真:指心地單純,沒有做作和虛偽;爛漫:坦率自然的樣子。形容兒童思想單純、活潑可愛,沒有做作和虛偽。
[情投契合]形容雙方思想感情融洽,合得來。同「情投意合」。
[情孚意合]形容雙方思想感情融洽,合得來。同「情投意合」。
[天真爛熳]形容兒童思想單純、活潑可愛,沒有做作和虛偽。同「天真爛漫」。
[表裡如一]表:外表;里:內心。表面和內心象一個東西。形容言行和思想完全一致。
[陶熔鼓鑄]比喻給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響。
[初生牛犢不怕虎]比喻青年人思想上很少顧慮,敢作敢為。
[臭肉來蠅]腐臭的肉招來蒼蠅。比喻自己的思想作風有問題,就會招致壞人的引誘。
[無根而固]固:牢固。沒有根柢卻能牢固。比喻有共同的思想感情作基礎。
[換骨脫胎]原為道教用語。指修道者得道以後,就轉凡胎為聖胎,換凡骨為仙骨。現比喻通過教育,思想得到徹底改造。
[脫胎換骨]原為道教用語。指修道者得道以後,就轉凡胎為聖胎,換凡骨為仙骨。現比喻通過教育,思想得到徹底改造。
[防微杜漸]微:微小;杜:堵住;漸:指事物的開端。比喻在壞事情壞思想萌芽的時候就加以制止,不讓它發展。
[邪魔外道]佛教用語。指妨害正道的邪說和行為。比喻不符合正統思想的主張或教義。也比喻妖精鬼怪或品行不端的人。
[撥雲睹日]撥開雲彩看見太陽。形容受到啟發,思想豁然開朗,或比喻見到光明,大有希望。同「撥雲見日」。
[樂業安居]愉快地從事自己的職業,過著安定的生活。形容生活、生產、思想狀況安定正常。
[泛濫成災]江河湖泊的水溢出,造成災害。比喻不好的文章或思想到處傳播,影響極壞。
[男盜女娼]男做盜賊,女為娼妓。形容男女都做壞事或思想極其腐朽卑劣。
[翻然悔悟]悔:悔恨;悟:覺悟。很快地醒悟過來。形容轉變得很快。指思想完全轉變,徹底醒悟。
[不忘溝壑]溝壑:山溝。念念不忘為正義而死,棄屍山溝。形容有為正義獻身的思想准備。也比喻人發跡之後不忘過去貧賤的日子。
[好惡不同]愛好和憎惡各不相同。形容人的志趣、志向和思想感情各異。
[心不在焉]心思不在這里。指思想不集中。
[神情不屬]猶言心不在焉。心思不在這里。指思想不集中。
[小腳女人]因用以指思想保守的人。
[染神亂志]指思想受到迷惑擾亂。
[同心同德]同德:為同一目的而努力。指思想統一,信念一致。
[一心同體]猶言同心同德。指思想統一,信念一致。
[道德文章]指思想品德和學識學問。
[道學先生]指思想、作風特別迂腐的讀書人。
[墨守成規]墨守:戰國時墨翟善於守城;成規:現成的或久已通行的規則、方法。指思想保守,守著老規矩不肯改變。
[文以載道]載:裝載,引伸為闡明;道:道理,泛指思想。指文章是為了說明道理的。
[思緒萬千]思緒:思想的頭緒。萬千:極多。指思想的頭緒相當多,思慮復雜多端。
[道不相謀]指思想志向不同的人不會在一起共事。
[同心一德]指思想統一,信念一致。同「同心同德」。
[同心協德]指思想統一,信念一致。同「同心同德」。
[同心合德]指思想統一,信念一致。同「同心同德」。
[心凝形釋]精神凝聚,形體散釋。指思想極為專注,簡直忘記了自己身體的存在。
[墨守成法]指思想保守,守著老規矩不肯改變。同「墨守成規」。
[人心如面]心:指思想、感情等。指每個人的思想也象每個人的面貌一樣,各不相同。
[離經畔道]①指思想、言行背離儒家經典和規范。②指背離占統治地位的思想和行為規范。
[至人無夢]至人:指思想道德等方面達到最高境界的人。品德高尚的人,不會做想入非非的夢。
[打破迷關]指打掉思想上的迷惘。
[情投意洽]情感融洽,心意相通。亦作情投意合。指雙方思想感情很融洽。
[潛移默化]潛:暗中同,不見形跡;默:不說話,沒有聲音。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覺受到感染、影響而發生了變化。
[潛濡默化]猶潛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覺受到感染、影響而發生了變化。
[潛濡默被]猶潛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覺受到感染、影響而發生了變化。
[潛移暗化]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覺受到感染、影響而發生了變化。同「潛移默化」。
[默化潛移]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覺受到感染、影響而發生了變化。同「潛移默化」。
[人非土木]指人是有思想感情的。
[聲氣相投]指朋友間思想一致,性情投合。
[異端邪說]指和正統思想不同的有害的學說。
[孔思周情]指儒學的思想、情懆。同「孔情周思」。
[情文並茂]指文章的思想感情豐富,文辭也很美盛。
[孔情周思]指儒學的思想、情懆。孔,孔子;周,周公。
[瑰意奇行]指高明的思想和不平常的行為。同「瑰意琦行」
[人非木石]指人是有思想感情的,容易為外界事物所打動,不同於無生命、無知覺、無感情的樹木石頭。
[人非草木]指人是有思想感情的,容易為外界事物所打動,不同於無生命、無知覺、無感情的樹木石頭。同「人非木石」。
[一民同俗]指使人民的思想風俗齊同。
[革心易行]指改正錯誤思想,改變錯誤行為。
[不臣之心]不臣:不守臣子的本分,封建社會中不忠君。意指不忠君的思想。後也指犯上作亂的野心。
[遺老遺少]遺老:舊稱前朝的舊臣;遺少:留戀舊時代的少年。改朝換代後仍效忠前朝的老人和青年。也泛指留戀過去、思想頑固陳舊的人。
[自由泛濫]指某種錯誤的思想言行沒有約束,到處擴散。
[字里行間]指文章的某種思想感情沒有直接說出而是通過全篇或全段文字透露出來。
[文理俱愜]文、理:指文辭表達和思想內容;愜:滿足、滿意。文章的形式和內容都令人滿意。
[存心積慮]指長期、一貫的思想、想法。
[百慮一致]指使各種不同的思想歸於一致。
[諸子百家]原指先秦時期各種思想的代表人物和各個派別,後用來對先秦至漢初各種流派的總稱。
[重男輕女]重視男子,看輕女性。指輕視婦女的封建思想。
[興妖作怪]比喻壞人破壞搗亂,或壞思想擴大影響。
[哀莫大於心死]指最可悲的事,莫過於思想頑鈍,麻木不仁。
[興妖作亂]比喻壞人破壞搗亂,或壞思想擴大影響。同「興妖作怪」。
[苟且之心]苟且:得過且過。指得過且過、只顧眼前思想。亦指想做不正當事情的念頭。一般多指男女關系。
[居安思危]雖然處在平安的環境里,也想到有出現危險的可能。指隨時有應付意外事件的思想准備。
[詠月嘲風]指描寫風雲月露等景象而思想內容貧乏的寫作。
[嘲風詠月]指描寫風雲月露等景象而思想內容貧乏的寫作。
[居安慮危]指隨時有應付意外事件的思想准備。同「居安思危」。
[怦然心動]指由於受某種事物的吸引,思想情感起了波動。
[人窮智短]窮:困厄;短:短小。指人一到無路可走的時候,思想遲鈍,辦法也就不多了。
[世道人情]泛指社會的道德風尚和人們的思想情感等。同「世道人心」。
[人貧智短]指人一到無路可走的時候,思想遲鈍,辦法也就不多了。同「人窮智短」。
[定於一尊]尊:指具有最高權威的人。舊指思想、學術、道德等以一個最有權威的人做唯一的標准。
[氣味相投]氣味:比喻性格和志趣;投:投合。指人思想作風相同,彼此很合得來。
[冷水澆頭]冷水從背上澆下來。比喻因突然遭受意外的打擊或刺激,思想為之一震或希望為之幻滅。同「冷水澆背」。
[冷水澆背]冷水從背上澆下來。比喻因突然遭受意外的打擊或刺激,思想為之一震或希望為之幻滅。亦作「冷水澆頭」。
[蠱惑人心]蠱惑:迷惑。指用欺騙引誘等手段迷惑人,搞亂人的思想。
[四大皆空]四大:古印度稱地、水、火風為「四大」。佛教用語。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虛的。是一種消極思想。
[嘲風弄月]嘲:嘲笑;弄:玩賞;風、月:泛指各種自然景物。指描寫風雲月露等景象而思想內容貧乏的寫作。
[弄月嘲風]弄:玩賞;嘲:嘲笑;風、月:泛指各種自然景物。指描寫風雲月露等景象而思想內容貧乏的寫作。
[銜華佩實]銜:包含;華:比喻文采;佩:佩帶;實:果實,比喻文章的思想內容。形容文章的形式和內容都完美。也形容草木開花結果。
[情景交融]指文藝作品中環境的描寫、氣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發結合得很緊密。
[破除迷信]原指從宗教迷信的束縛中解脫出來。現也指解放思想,掃除自卑感,樹立敢想、敢說、敢乾的新風格。
[鑽牛角尖]比喻費力研究不值得研究或無法解決的問題。也指思想方法狹窄。
[瑰意琦行]瑰:美石,比喻珍貴;琦:美玉,比喻珍奇,美好。指高明的思想和不平常的行為。
[詞不逮理]詞:言語,詞句。逮:到;及。指說話、寫文章時所用的詞句不能充分、確切表達出思想感情。
[詞不逮意]詞:言語,詞句;逮:到,及。指說話、寫文章時所用的詞句不能充分、確切表達出思想感情。
[隱晦曲折]隱晦:不明顯。指寫文章或說話時用隱隱約約、轉彎抹角的方式來表達某種思想。
[絕仁棄義]絕、棄:放棄。指放棄世俗倡導的仁義,回復到人的本性。這是老子無為而治的思想。
[內聖外王]指一方面具有聖人的才德,一方面又能施行王道。這是道家的政治思想。
[正始之音]①指魏晉玄談風氣。出現於三國魏正始年間。當時以何晏、王弼為首,以老莊思想糅合儒家經義,談玄析理,放達不羈;名土風流,盛於洛下。②指純正的樂聲。
[思潮起伏]思想活動極頻繁。
[協心戮力]思想一致,並同努力。
[幡然悔悟]思想轉變很快,徹底悔悟。
[協心同力]思想一致,並同努力。同「協心戮力」。
[協力齊心]思想一致,共同努力。亦作「協心同力」、「協力同心」。
[攻心為上]從思想上瓦解敵人的鬥志為上策。
[同德同心]謂思想行動完全一致。同「同心同德」。
[變心易慮]改變思想;改變打算。
[不露形色]不讓思想活動從行動和表情上流露出來。
[協力同心]心:思想;協:合。團結一致,共同努力。
[同心協力]心:思想;協:合。團結一致,共同努力。
[言為心聲]言語是思想的反映,從一個人的話里可以知道他的思想感情。
[品學兼優]兼:都。思想品德和學業都很優秀。
[自甘墮落]自己甘心思想行為向壞的方向發展。
[情隨事遷]情況變了,思想感情也隨著起了變化。
[情逐事遷]情況變了,思想感情也隨著起了變化。同「情隨事遷」。
[夢斷魂勞]睡夢中也在思想著,弄得神魂不寧。亦作「夢斷魂消」。
[命詞遣意]運用文詞表達思想。同「命辭遣意」。
[命辭遣意]運用文詞表達思想。亦作「命詞遣意」。
[周情孔思]周公、孔子的思想感情。封建社會奉之為思想情操的楷模、典範。
[邦以民為本]古代儒家民本思想的一種反映,認為萬民百姓是國家的根本。治國應以安民、得民作為根本。
[借景生情]借眼前的事物激發思想感情。
[油然而生]自然地產生(某種思想感情)。
[積重難反]經過長時間形成的思想作風或習慣,很難改變。同「積重難返」。
[積重不返]經過長時間形成的思想作風或習慣,很難改變。同「積重難返」。
[積重不反]經過長時間形成的思想作風或習慣,很難改變。同「積重難返」。
[詩以言志]用詩歌表達自己的思想和志趣。亦作「詩言志」、「詩以道志」。
[世道人心]社會的風氣,人們的思想。
[口是心苗]猶言為心聲。言語是思想的反映,從一個人的話里可以知道他的思想感情。
[言不逮意]說的話不能准確地表達思想內容。同「言不達意」。
[言不達意]說的話不能准確地表達思想內容。亦作「言不逮意」。
[懷才抱器]猶言德才兼備。既有好的思想品質,又有工作的才乾和能力。同「懷材抱器」。
[懷材抱器]猶言德才兼備。既有好的思想品質,又有工作的才乾和能力。材,才能;器,器度。
[民貴君輕]人民比君主更重要。這是民本思想。
[美人香草]舊時詩文中用以象徵忠君愛國的思想。
[香草美人]舊時詩文中用以象徵忠君愛國的思想。
[即景生情]對眼前的情景有所感觸而產生某種思想情感。
[積重難返]重:程度深;返:回轉。經過長時間形成的思想作風或習慣,很難改變。
[德才兼備]德:品德;才:才能;備:具備。既有好的思想品質,又有工作的才乾和能力。
[一脈相承]從同一血統、派別世代相承流傳下來。批某種思想、行為或學說之間有繼承關系。
[材德兼備]材:通「才」。既有工作的才乾和能力,又有好的思想品質。
[直抒胸臆]胸臆:胸腔,內心,引申為心意。直率地抒發自己的思想感情。
[一脈相傳]一脈:一個血統。從同一血統、派別世代相承流傳下來。批某種思想、行為或學說之間有繼承關系。
[絕聖棄智]聖、智:智慧,聰明。棄絕聰明才智,返歸天真純朴。這是古代老、庄的無為而治的思想。
[市民文學]封建社會後期,適應城市居民需要而產生的一種文學。內容大多描寫市民社會的生活和悲歡離合的故事,反映市民階層的思想和願望。宋元明話本是其代表作品。
[臭味相投]臭味:氣味;相投:互相投合。彼此的思想作風、興趣等相同,很合得來(常指壞的)。
[人心渙散]渙散:散漫,鬆懈。思想不統一。形容人心不齊。
[洗心革面]清除舊思想,改變舊面貌。比喻徹底悔改。
[離心離德]思想不統一,信念也不一致。指不一條心。
[革面洗心]清除舊思想,改變舊面貌。比喻徹底改過,重新做人。
[清靜無為]道家語。春秋時期道家的一種哲學思想和治術。指一切聽其自然,人力不必強為。
[不以辭害志]辭:文辭;志:作品的思想內容。原意是不因為只顧文辭而損害了對內容的理解。後也指寫文章不要只追求修辭而忽略文章的立意。
[心之官則思]心:古人以為心是思維器官,所以把思想的器官、感情等都說做心,現指腦筋;官:官能,作用。腦筋的官能就是思維。
[別有肺腸]別有:另有;肺腸:指思想。比喻人動機不良,故意提出一些與眾不同的的奇特的主張。
Ⅵ 形容思想交流的成語有哪些
百家諸子
百慮一致
邦以民為本
保守主義
抱殘守缺
抱殘守闕
本位主義
變心易慮
表裡如一
墨守成規
Ⅶ 形容人思想狹隘的成語
矮人觀場 比喻只知道附和別人,自己沒有主見。也比喻見識不廣。
出處:清·王士禛《香祖筆記》卷十:「予觀宋景文近體,無一字無來歷,而對仗精確,非讀萬卷者不能,迥非南渡以後所及。今人耳食,譽者毀者,皆矮人觀場,未之或知也。」
矮人看場 比喻只知道附和別人,自己沒有主見。也比喻見識不廣。
出處:《朱子語類》卷二十七:「正如矮人看戲一般,見前面人笑,他也笑,他雖眼不曾見,想必是好笑,便隨他笑。」
矮人看戲 比喻只知道附和別人,自己沒有主見。也比喻見識不廣。
出處:清·趙翼《論詩》詩:「矮人看戲何曾見,都是隨人說短長。」
矮子觀場 比喻只知道附和別人,自己沒有主見。也比喻見識不廣。
出處:明·徐復祚《一文錢》第三出:「全心即佛,全佛即人,直是飢人見飯;心不是佛,智不是道,何殊矮子觀場。」
矮子看戲 比喻只知道附和別人,自己沒有主見。也比喻見識不廣。
出處:《朱子語類》卷二十七:「正如矮人看戲一般,見前面人笑,他也笑,他雖眼不曾見,想必是好笑,便隨他笑。」
白面儒生 猶白面書生。指只知讀書,閱歷少,見識淺的讀書人。有時含貶義。亦泛指讀書人。
出處:《資治通鑒·晉孝武帝太元十二年》:「溫詳之徒,皆白面儒生,烏合為群,徒恃長河以自固;若大軍濟河,必望旗震壞,不待戰也。」
白面書郎 猶白面書生。指只知讀書,閱歷少,見識淺的讀書人。有時含貶義。亦泛指讀書人。
出處:唐·白居易《重過秘書舊房因題長句》:「昔為白面書郎去,今作蒼顏贊善來。」
不學無識 指沒有學問,缺乏見識。
出處:宋·葉適《故樞密參政汪公墓誌銘》:「大理少卿朱斐對上,指大理寺為詔獄。公論『斐不自知職業何事,不學無識』,竟罷斐。」
Ⅷ 形容人有思想的成語
安常守故 習慣於日常的平穩生活,保守舊的一套。指守舊不知變革。
出處:明·海瑞《申軍門吳堯便宜五事文》:「本院非安常守故人也。至任以來,千萬人以鼓舞作興,翻然改革望之矣。」
安常習故 習:習慣;故:舊例。安於常規,習慣舊例。形容按照常規和老套辦事,守舊而不思變革。
出處:宋·劉挈《論人才》:「有安常習故樂於無事之論,有變古更法喜於敢為之論。」
安貧樂道 道:主張,思想。安於貧窮,以堅持自己的信念為樂。舊時士大夫所主張的為人處世之道。
出處:《後漢書·楊彪傳》:「安貧樂道,恬於進趣,三輔諸儒莫不慕仰之。」
白面書生 指缺乏閱歷經驗的讀書人。也指面孔白凈的讀書人。
出處:《宋書·沈慶之傳》:「陛下今欲伐國,而與白面書生輩謀之,事何由濟。」
百慮一致 指使各種不同的思想歸於一致。
出處:語出《易·系辭下》:「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
保殘守缺 ①指漢代今文經學派儒生墨守殘缺不全的今文經典而拘執一家之言。後常用以比喻泥古守舊,不知改進。②指保藏殘缺的古籍文獻。
出處:《漢書·劉歆傳》:「信口說而背傳記,是末師而非往古……猶欲保殘守缺,挾恐見破之私意,而無從善服義之公心,或懷妒嫉,不考情實,雷同相從,隨聲是非,抑此三學。」
抱殘守缺 抱著殘缺陳舊的東西不放。形容思想保守,不求改進。
出處:參見「保殘守缺」。
抱殘守闕 ①守著殘缺的東西不放。形容思想保守,不接受新事物。②謂篤守古學古道。③喻在條件很差的情況下堅持著做。
出處:清·江藩《漢學師承記·顧炎武》:「二君以瑰異之質,負經世之才……豈若抱殘守闕之俗儒,尋章摘句之世士也哉?」闕,一本作「缺」。
閉關自守 關閉關口,不和外人來往。比喻因循保守,不願接觸外界事物。
出處:《新編五代史平話·周史上》:「無事則民勤於耕稼,以廣軍儲;有事則民習於弓矢,以蒞武事。此真霸王之資也。閉關自守,又何憂乎?」
變心易慮 改變思想;改變打算。
出處:《荀子·儒效》:「四海之內,莫不變心易慮以化順之。」
表裡如一 表:外表;里:內心。表面和內心象一個東西。形容言行和思想完全一致。
出處: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附會》:「首尾周密,表裡一體。」《朱子全書·論語》:「行之以忠者,是事事要著實,故某集注雲:『以忠,則表裡如一。』」
別有肺腸 別有:另有;肺腸:指思想。比喻人動機不良,故意提出一些與眾不同的的奇特的主張。
出處:《詩經·大雅·桑柔》:「自有肺腸,俾民卒狂。」
撥雲睹日 撥開雲彩看見太陽。形容受到啟發,思想豁然開朗,或比喻見到光明,大有希望。同「撥雲見日」。
出處:語出《晉書·樂廣傳》:「[衛瓘]見廣而奇之……命諸子造焉,曰:『此人之水鏡,見之瑩然,若披雲霧而睹青雲者也。』」
博大精深 博:廣,多。形容思想和學識廣博高深。
出處:明·姜世昌《〈逸周書〉序》:「迄今讀書,若揭日月而行千載,其博大精深之旨,非晚世學者所及。」
不臣之心 不臣:不守臣子的本分,封建社會中不忠君。意指不忠君的思想。後也指犯上作亂的野心。
出處:《三國志·魏書·二公孫陶四張傳》:「是時術陰有不臣之心,不利國家有長主,外托公義以答拒之。」《晉書·周處傳》:「聞敦有不臣之心,訪恆切齒。敦雖懷逆謀,故終訪之世未敢為非。」
不合時宜 時宜:當時的需要和潮流。不適合時代形勢的需要。也指不合世俗習尚。
出處:《漢書·袁帝紀》:「皆違經背古,不合時宜。」
不經世故 經:經歷;世故:人情世事的變故。形容缺乏為人處世的經驗。
出處:魯迅《花邊文學·序言》:「然而他們不經世故,偶爾『忘其所以』也就大碰其釘子。」
不露形色 不讓思想活動從行動和表情上流露出來。
出處:劉德桂《宣統皇帝》第一章二:「阿瑪一向城府深藏,不露形色,怎麼犯了這么大的錯誤。」
不入時宜 時宜:當時的需要和潮流。不適合時代形勢的需要。也指不合世俗習尚。
出處:《漢書·袁帝紀》:「皆違經背古,不合時宜。」
不識時務 時務:當前的形勢和潮流。指不認識當前重要的事態和時代的潮流。現也指待人接物不知趣。
出處:《後漢書·張霸傳》:「鄧騭當朝貴盛,聞霸名行,欲與結交,霸逡巡不答。眾人笑其不識時務。」
不忘溝壑 溝壑:山溝。念念不忘為正義而死,棄屍山溝。形容有為正義獻身的思想准備。也比喻人發跡之後不忘過去貧賤的日子。
出處:《孟子·萬章下》:「志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喪其元。」
不曉世務 不知曉當前重要的事態和時代的潮流。現也指待人接物不知趣。
出處:《宋史·王安石傳》:「拜參知政事,上謂曰:『人皆不能知卿,以為卿但知經術,不曉世務。』」
材德兼備 材:通「才」。既有工作的才乾和能力,又有好的思想品質。
出處:《禪真逸史》前言:「路上為民除害,以武藝高強、材德兼備,[林時茂]被薦為建康寶剎妙相寺副住持。」
嘲風弄月 嘲:嘲笑;弄:玩賞;風、月:泛指各種自然景物。指描寫風雲月露等景象而思想內容貧乏的寫作。
出處:晉·王嘉《拾遺記》:「免學他嘲風詠月,污人行止。」唐·白居易《將歸渭村先寄舍弟》詩:「詠月嘲風先要減,登山臨水亦宜稀。」
嘲風詠月 指描寫風雲月露等景象而思想內容貧乏的寫作。
出處:晉·王嘉《拾遺記》:「免學他嘲風詠月,污人行止。」唐·白居易《將歸渭村先寄舍弟》詩:「詠月嘲風先要減,登山臨水亦宜稀。」
臭肉來蠅 腐臭的肉招來蒼蠅。比喻自己的思想作風有問題,就會招致壞人的引誘。
出處: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十一:「僧問慧然:『如何是祖師西來意?』曰:『臭肉來蠅。』」
臭味相投 臭味:氣味;相投:互相投合。彼此的思想作風、興趣等相同,很合得來(常指壞的)。
出處:《左傳·襄公八年》:「今譬於草木,寡君在君,君之臭味也。漢·蔡邕《玄文先生李休碑》:「凡其親昭朋徒、臭味相與,大會而葬之。」
詞不逮理 詞:言語,詞句。逮:到;及。指說話、寫文章時所用的詞句不能充分、確切表達出思想感情。
出處:南朝·梁·王僧孺《太常敬子任府君傳》:「少孺(枚乘)速而未工,長卿(司馬相如)工而未速,孟堅(班固)辭不逮理,平子(張衡)意不及文。」
詞不逮意 詞:言語,詞句;逮:到,及。指說話、寫文章時所用的詞句不能充分、確切表達出思想感情。
出處:清·龍啟瑞《覆唐子實書》:「嗣有四鄉聯團之議,曾泐數行奉達,倉卒中詞不逮意。」
存心積慮 指長期、一貫的思想、想法。
出處:宋·蘇轍《進策五道·臣事下》第三道:「社稷之臣可使死宗廟,郡縣之臣可使死封疆,文吏可使死其職,武吏可使死其兵,天下之人,其存心積慮,皆以為當然,是以寇至而不懼,難生而無變。」
打破迷關 指打掉思想上的迷惘。
呆頭呆腦 呆:呆板,不靈活。形容思想、行動遲鈍笨拙。
出處:元·馬致遠《岳陽樓》第三折:「似這等呆腦呆頭勸不回,呸!可不幹賺了我奔走紅塵九千里。」
待兔守株 比喻墨守成規不知變通或妄想不勞而獲,坐享其成。同「守株待兔」
出處:宋·張君房《(雲笈七簽)序》:「刻舟求劍,體貌何殊;待兔守株,旨意寧遠。」
蹈常襲故 蹈:踩,引伸為遵循;常:常規,老規矩;襲:沿襲;故:老辦法。因循守舊,照老規矩辦事。
出處:明·焦竑《焦氏筆乘·(尚書)敘錄》:「學者蹈常襲故,漫不復有所尋者。」
蹈襲前人 蹈襲:因襲,沿用。因襲前人,缺乏創新。
出處:《宋史·米芾傳》:「芾為文奇險,不蹈襲前人軌轍。」
道不相謀 指思想志向不同的人不會在一起共事。
出處:語出《論語·衛靈公》:「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
道德文章 指思想品德和學識學問。
出處:宋·辛棄疾《漁家傲·為余伯熙察院壽》:「道德文章傳幾世,到君合上三台位。」
道學先生 指思想、作風特別迂腐的讀書人。
出處: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二:「仲友喜的是俊爽名流,惱的是道學先生。」
德才兼備 德:品德;才:才能;備:具備。既有好的思想品質,又有工作的才乾和能力。
出處:宋·許月卿《先天集·人邑道中三首》:「天涵地育王公旦,德備才全范仲淹。」
登高望遠 登上高處,看得更遠。也比喻思想境界高,目光遠大。
出處:《荀子·勸學》:「我嘗跂高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呂氏春秋·順說》:「順風而呼,聲不加疾也,際高而望,目不加明也,所因便也。」
定於一尊 尊:指具有最高權威的人。舊指思想、學術、道德等以一個最有權威的人做唯一的標准。
出處:《史記·秦始皇本紀》:「語皆道古以害今,飾虛言以亂實,人善其所私學,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並有天下,別黑白而定一尊。」
頓開茅塞 頓:立刻;茅塞:喻人思路閉塞或不懂事。比喻思想忽然開竅,立刻明白了某個道理。
出處:《孟子·盡心下》:「山徑之蹊間,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間不用,則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
多愁善感 善:容易。經常發愁和傷感。形容人思想空虛,感情脆弱。
出處:唐·陸龜蒙《自遣詩三十首》:「多情善感自難忘,只有風流共古長。」
耳目閉塞 比喻少見寡聞,對於世事情況了解甚少。
幡然悔悟 思想轉變很快,徹底悔悟。
翻然悔悟 悔:悔恨;悟:覺悟。很快地醒悟過來。形容轉變得很快。指思想完全轉變,徹底醒悟。
出處:唐·韓愈《與陳給事書》:「今則釋然悟,翻然悔曰:『其邈也,乃所以怒其來之不繼也;其悄也,乃所以示其意也。』」
泛濫成災 江河湖泊的水溢出,造成災害。比喻不好的文章或思想到處傳播,影響極壞。
出處:《孟子·滕文公上》:「洪水橫流,泛濫於天下。」
防微杜漸 微:微小;杜:堵住;漸:指事物的開端。比喻在壞事情壞思想萌芽的時候就加以制止,不讓它發展。
出處:晉·韋謏《啟諫冉閔》:「清誅屏降胡,以單於之號以防微杜漸。」《後漢書·丁鴻傳》:「若敕政責躬,杜漸防萌,則凶妖消滅,害除福湊矣。」
封己守殘 指固步自封,抱殘守缺。
出處:清·黃宗羲《留別海昌同學序》:「言理學者……薄文苑為辭章,惜儒林於皓首,封己守殘,摘索不出一卷之內。」
高枕無憂 墊高枕頭睡覺,無憂無慮。比喻思想麻痹,喪失警惕。
出處:《戰國策·魏策一》:「事秦,則楚韓必不敢動,無楚韓之患,則大王高枕而卧,國必無憂矣。」
革面洗心 清除舊思想,改變舊面貌。比喻徹底改過,重新做人。
出處:《周易·系辭上》:「聖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周易·革》:「君子豹變,小人革面。」《抱朴子·用刑》:「洗心而革面者,必若清波之滌輕塵。」
革心易行 指改正錯誤思想,改變錯誤行為。
出處:漢·賈誼《新書·先醒》:「於是革心易行,衣苴布,食疄(田改豐)餕,晝學道而夕講之。」
梗頑不化 指十分頑固,無法感化。
出處:《續兒女英雄傳》第一回:「目下山東有名綠茶,可知道他們形狀否;內中可有能勸化改行的,還有梗頑不化,本事十分利害的否?要一一請教。」
攻心為上 從思想上瓦解敵人的鬥志為上策。
出處:《三國志·蜀志·馬謖傳》:「每引見談論,自晝達夜。」裴松之注引《襄陽記》:「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
苟且之心 苟且:得過且過。指得過且過、只顧眼前思想。亦指想做不正當事情的念頭。一般多指男女關系。
出處: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七十九回:「若論狄希陳的心裡,見了小珍珠這個風流俊俏的模樣……卻實在安著一點苟且之心。」
蠱惑人心 蠱惑:迷惑。指用欺騙引誘等手段迷惑人,搞亂人的思想。
出處:《元史·刑法志》:「諸陰陽家者流,輒為人燃燈祭星,蠱惑人心者,禁之。」
固執成見 頑固地堅持自己的意見,不肯改變。同「固執己見」。
出處:茅盾《子夜》九:「如果蓀甫一定要固執成見,那就拉倒。」
固執己見 頑固地堅持自己的意見,不肯改變。
出處:《舊唐書·李綱傳》:「時左僕射楊素、蘇威當朝,綱每固執所見,不與之同,由是二人深惡之。」《宋史·陳宓傳》:「固執己見,動失人心。」
瑰意奇行 指高明的思想和不平常的行為。同「瑰意琦行」
出處:劉師培《文說·宗騷》:「瑰意奇行,超然高舉。」
瑰意琦行 瑰:美石,比喻珍貴;琦:美玉,比喻珍奇,美好。指高明的思想和不平常的行為。
出處:戰國·楚·宋玉《對楚王問》:「瑰意琦行,超然獨處。」
好惡不同 愛好和憎惡各不相同。形容人的志趣、志向和思想感情各異。
糊里糊塗 認識模糊,不明事理。也形容思想處於模糊不清的狀態。
怙頑不悛 猶言頑固不化。堅持錯誤,不肯改悔。
出處:《明史·廣西土司傳二·思明》:「帝曰:『蠻人怙頑不悛,終必取禍,姑待之。』」
懷才抱器 猶言德才兼備。既有好的思想品質,又有工作的才乾和能力。同「懷材抱器」。
懷材抱器 猶言德才兼備。既有好的思想品質,又有工作的才乾和能力。材,才能;器,器度。
換骨脫胎 原為道教用語。指修道者得道以後,就轉凡胎為聖胎,換凡骨為仙骨。現比喻通過教育,思想得到徹底改造。
出處:金·侯善淵《楊柳枝·丱歲飄蓬住遠山》詞:「換骨脫胎歸舊路,返童顏。」
火盡薪傳 火雖燒完,柴卻留傳下來。比喻思想、學術、技藝等世代相傳。
出處:明·寓山居士《魚兒佛》第四齣:「仗猛力精心,斬斷牽纏,若不是粉碎虛空,終似那痴拳太軟,總火盡薪傳也。」
積重不反 經過長時間形成的思想作風或習慣,很難改變。同「積重難返」。
出處:清·戴名世《〈三山存業〉序》:「當明之初,以科目網羅天下之士,已而諸科皆罷,獨以時文相尚,而進士一途遂成積重不反之勢。」
積重不返 經過長時間形成的思想作風或習慣,很難改變。同「積重難返」。
出處: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三》:「故余謂偏伐陽者,韓非刑名之學;偏補陽者,商鞅富強之術。初用皆有功,積重不返,其損傷根本則一也。」
積重難反 經過長時間形成的思想作風或習慣,很難改變。同「積重難返」。
出處:明·張居正《陳六事疏》:「近來風俗人情,積習生弊,有頹靡不振之漸,有積重難反之幾。若不稍加改易,恐無以新天下之耳目,一天下之心志。」
積重難返 重:程度深;返:回轉。經過長時間形成的思想作風或習慣,很難改變。
出處:《國語·晉語》:「重,無乃難遷乎?」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一三·舊制一廢難復》:「此又皆勢處極重之難返者。」
即景生情 對眼前的情景有所感觸而產生某種思想情感。
出處:清·李漁《閑情偶寄·詞曲部·詞采第二》:「善詠物者,妙在即景生情。」
借景生情 借眼前的事物激發思想感情。
久束濕薪 長期捆著的潮濕柴草。比喻思想保守,不易接受新事物。
居安慮危 指隨時有應付意外事件的思想准備。同「居安思危」。
居安思危 居:處於;思:想。雖然處在平安的環境里,也想到有出現危險的可能。指隨時有應付意外事件的思想准備。
出處:《左傳·襄公十一年》:「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
絕仁棄義 絕、棄:放棄。指放棄世俗倡導的仁義,回復到人的本性。這是老子無為而治的思想。
出處:《老子》第十九章:「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德。」
絕聖棄智 聖、智:智慧,聰明。棄絕聰明才智,返歸天真純朴。這是古代老、庄的無為而治的思想。
出處:《老子》第十九章:「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綠色通巧棄利,盜賊無有。」
橛守成規 拘守已有的規章制度。
出處:黃人《(清文匯)序》:「然則操斯文進退去取之枋者,其猶橫分區域,橛守成規。」
恪守成憲 恪守:謹守。謹守既定的法令,毫不通融。
出處:《元史·完澤傳》:「元貞以來,朝廷恪守成憲,詔書屢下,散財發粟,不惜巨萬,以頒賜百姓,當時以賢相稱之。」
孔情周思 指儒學的思想、情懆。孔,孔子;周,周公。
孔思周情 指儒學的思想、情懆。同「孔情周思」。
口是心苗 猶言為心聲。言語是思想的反映,從一個人的話里可以知道他的思想感情。
出處:元·白樸《梧桐雨》第四折:「氤氳篆煙裊,昏慘剌銀燈照。玉漏迢迢,才是初更報。暗覷清霄,盼夢里他來到。卻不道口是心苗,不住的頻頻叫。」
樂業安居 愉快地從事自己的職業,過著安定的生活。形容生活、生產、思想狀況安定正常。
出處:元·無名氏《延安府》第一折:「見如今四海無虞,八方黎庶皆豐富,樂業安居。」
冷水澆背 冷水從背上澆下來。比喻因突然遭受意外的打擊或刺激,思想為之一震或希望為之幻滅。亦作「冷水澆頭」。
出處: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六十五回:「紅玉聽了,總如冷水澆背一般,唇也青了,面也白了,做聲不得。」
冷水澆頭 冷水從背上澆下來。比喻因突然遭受意外的打擊或刺激,思想為之一震或希望為之幻滅。同「冷水澆背」。
出處:清·丁耀亢《續金瓶梅》第四十三回:「忽然聽得說太太來了,好一似——天雷霹靂,冷水澆頭。」
離經畔道 ①指思想、言行背離儒家經典和規范。②指背離占統治地位的思想和行為規范。
出處:元·費唐臣《貶黃州》第一折:「且本官志大言浮,離經畔道,見新法之行,往往行諸吟詠。」清·李百川《綠野仙蹤》第七回:「子真不待教而誅之人也!吾房中師弟授受,紹聞知之統,繼精一之傳,豈可以容離經畔道之人哉!」
離心離德 心、德:心意。思想不統一,信念也不一致。指不一條心。
出處:《尚書·泰誓中》:「受(紂)有億兆夷人,離心離德。」
馬放南山 比喻天下太平,不再用兵。現形容思想麻痹。
出處:《尚書·武成》:「王來自商,至於豐,乃偃武修文,歸馬於華山之陽,放牛於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
毛羽未豐 比喻力量不足,條件還不成熟。
出處:西漢·劉向《戰國策·秦策一》:「毛羽不豐滿者,不可以高飛。」
茅塞頓開 茅塞:喻人思路閉塞或不懂事;頓:立刻。原來心裡好象有茅草堵塞著,現在忽然被打開了。形容思想忽然開竅,立刻明白了某個道理。
出處:《孟子·盡心下》:「山徑之蹊間,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間不用,則茅塞之矣。」
美人香草 舊時詩文中用以象徵忠君愛國的思想。
出處:漢·王逸《離騷序》:「《離騷》之文,依《詩》取興,引類譬諭,故善鳥、香草、以配忠貞,……靈修、美人,以譬於君。」
夢斷魂勞 睡夢中也在思想著,弄得神魂不寧。亦作「夢斷魂消」。
民貴君輕 人民比君主更重要。這是民本思想。
命詞遣意 運用文詞表達思想。同「命辭遣意」。
命辭遣意 運用文詞表達思想。亦作「命詞遣意」。
墨守成法 指思想保守,守著老規矩不肯改變。同「墨守成規」。
墨守成規 墨守:戰國時墨翟善於守城;成規:現成的或久已通行的規則、方法。指思想保守,守著老規矩不肯改變。
出處:明·黃宗羲《錢退山詩文序》:「如鍾嶸之《詩品》,辨體明宗,固未嘗墨守一家以為準的也。」
默化潛移 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覺受到感染、影響而發生了變化。同「潛移默化」。
內聖外王 指一方面具有聖人的才德,一方面又能施行王道。這是道家的政治思想。
出處:《莊子·天下》:「是故內聖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發,天下之人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
男盜女娼 男做盜賊,女為娼妓。形容男女都做壞事或思想極其腐朽卑劣。
出處:魯迅《墳·論「他媽的!」》:「口上仁義禮智,心裡男盜女娼。」
泥古不化 泥:拘泥,固執。拘泥於古代的成規或古人的說法而不知變通。
出處:《宋史·劉幾傳》:「儒者泥古,致詳於形名度數間,而不知清濁輕重之用。」
泥古拘方 拘守成規、舊說而不知變通。
出處:清·李漁《閑情偶寄·詞曲·結構》:「恐以一定陳言,誤泥古拘方之作者。」
弄月嘲風 弄:玩賞;嘲:嘲笑;風、月:泛指各種自然景物。指描寫風雲月露等景象而思想內容貧乏的寫作。
出處:唐·白居易《將歸渭村先寄舍弟》詩:「詠月嘲風先要減,登山臨水亦宜稀。」
歐風墨雨 比喻來自歐美的思想文化等方面的侵襲
出處:各生《利用中國之政教論》:「歐風墨雨,凓搖吾室家者,旦夕且至矣,而何暇於從容立憲為?」
品學兼優 兼:都。思想品德和學業都很優秀。
出處: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九回:「一定是一位品學兼優,閱歷通達的老長輩。」
破除迷信 原指從宗教迷信的束縛中解脫出來。現也指解放思想,掃除自卑感,樹立敢想、敢說、敢乾的新風格。
Ⅸ 比喻思想活躍的成語
才思敏捷 形容人的反應快,思維靈活,腦子很聰明
Ⅹ 形容思想的成語有哪些
怦然心動、
諸子百家、
防微杜漸、
潛移默化、
墨守成規、
油然而生、
居安思危、
香草美人、
心心相印、
詞不達意、
溢於言表、
四大皆空、
茅塞頓開、
積重難返、
內聖外王、
心不在焉、
男盜女娼、
表裡如一、
抱殘守缺、
本位主義、
重男輕女、
文以載道、
同心同德、
博大精深、
攻心為上、
脫胎換骨、
鑽牛角尖、
洗心革面、
一脈相承、
天真爛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