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歷成語有哪些
1. 含有來歷的成語有哪些
退避三舍: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並款待他,他許諾如晉楚發生戰爭晉軍將退避三舍(一舍為三十里)。後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政。晉國支持宋國與楚國發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
一鳴驚人:相傳楚莊王(另一說為齊威王)臨政三年終日作樂,不理朝政。一臣下對庄王說:「聽說國中有一隻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麼回事?」庄王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然後整頓朝政,富國強兵,短短數年形成大治局面。
卧薪嘗膽:春秋時期,吳王夫差打敗並俘虜了越王勾踐。勾踐給夫差餵了三年的馬,受盡折磨,回國後立志報仇復國,請范蠡幫助訓練軍隊,任用有賢能的人,自己親自參加勞動並堅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飯前均要嘗一個苦膽,後來終於滅掉吳國。
老馬識途:春秋時期,齊桓公應燕國請求,帶兵打敗了山戎國的侵犯;山戎國國王密盧逃到孤竹國請求救兵,管仲跟隨齊桓公打敗了孤竹國的援兵。在回國途中,因假向導引入迷谷,使齊軍受困。管仲建議用一匹老馬帶路而化險為夷。
負荊請罪:戰國時,趙國有兩位重臣廉頗與藺相如,因藺相如多次立功,趙王封他為相國,廉頗不服氣,認為自己的武功蓋過他的嘴。藺相如為了國家,對廉頗多次避讓,廉頗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後慚愧不已,便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家門請罪,從此兩人和好,成為同生共死的交情。
2. 詞語的來歷有哪些
來自於古代神話
來自於古代文學著作(如:四書五經、史記)
來自於近現代文學中的新名詞(如吉普車、可樂)
網路詞語來自於:網路小說、論壇、貼吧等
來自於音譯的外語詞彙:(如吉他)
總之來源很廣
3. 與來歷有關的成語
成語(chengyu,idioms)是我國漢字語言詞彙中一部分定型的片語或短句。成語有固定的結構形式和固定的說法,表示一定的意義,在語句中是作為一個整體來應用的。成語有很大一部分是從古代相承沿用下來的,在用詞方面往往不同於現代漢語它代表了一個故事或者典故。 成語又是一種現成的話,跟慣用語、諺語相近,但是也略有區別。成語大都出自書面,屬於文語性質的。其次在語言形式上,成語是約定俗成的四字結構,字面不能隨意更換;成語在語言表達中有生動簡潔、 形象鮮明的作用。
歷史來源:
成語大都有一定的出處。如「狐假虎威」出於《戰國策·楚策》,「鷸蚌相爭」出於《燕策》,「畫蛇添足」出於《齊策》,「刻舟求劍」出於《呂氏春秋·察今》,「自相矛盾」出於《韓非子·難勢》,都是古代的寓言。如「完璧歸趙」出於《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破釜沉舟」出於《史記·項羽本紀》,「草木皆兵」出於《晉書·苻堅載記》,「一箭雙雕」出於《北史·長孫晟傳》,「口蜜腹劍」出於《唐書·李林甫傳》,都是歷史上的故事。至於截取古書的文句用為四字成語的更為普遍。如「有條不紊」取自《尚書·盤庚》「若綱在綱,有條而不紊」,「舉一反三」取自《論語·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痛心疾首」取自《左傳》成公十三年「斯是用痛心疾首,暱就寡人」,「分庭抗禮」取自《莊子·漁父》「萬乘之主,千乘之君,未嘗不分庭抗禮」,「奴顏婢膝」取自晉代葛洪《抱朴子·交際》「以岳峙獨立者為澀吝疏拙,以奴顏婢膝者為曉解當世」, 「胸有成竹」取自宋代蘇軾《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畫竹必先得成竹於胸中」。諸如此類,不勝枚舉。其他採用古人文章成句的也為數很多。如「憂心忡忡」出自《詩經·召南·草蟲》,「外強中干」出自《左傳》僖公十五年,「以逸待勞」出自《孫子·軍爭》,「水落石出」出自蘇軾《後赤壁賦》,「萍水相逢」出自唐代王勃《滕王閣序》,「牢不可破」出自唐代韓愈《平淮西碑》。
在人民口裡常說的一些四字慣用語也可以歸入成語里來。如「咬文嚼字」、「拖泥帶水」、「陽奉陰違」、「不三不四」、「心直口快」之類,與成語的結構相同。在成語中也有些是接受外來文化而出現的。如「天花亂墜」、「當頭棒喝」、「不可思議」、「不二法門」都是。
成語一般都是四字格式,不是四字的較少。如「五十步笑百步」、「 欲速則不達」、「 醉翁之意不在酒」。成語一般所以用四個字,這與漢語本身句法結構和古漢語以單音詞為主有關系。
成語是長期以來形成的形式簡潔而意思精闢的固定片語或短語。成語多由四個字組成,但也有三個字或四個字以上的。成語的來源有五個方面:一是神話傳說,如誇父逐日和精衛填海;二是寓言故事,如刻舟求劍和狐假虎威;三是歷史故事,如負荊請罪和破釜沉舟;四是文人作品,如老驥伏櫪和青出於藍;五是外來文化,如功德無量和火中取栗。
成語有很大一部分是從古代相承沿用下來的,在用詞方面往往不同於現代漢語。其中有古書上的成句,也有從古人文章中壓縮而成的片語,還有來自人民口裡常說的慣用語。有些意義從字面上可以理解,有些從字面上就不易理解,特別是典故性的。如「汗牛充棟」、「虎踞龍蟠」、「東山再起」、「草木皆兵」之類,在漢語成語里佔有一定的比例。漢語歷史悠久,成語特別多,這也是漢語的一個特點。
4. 有來歷的四字成語
來歷不明
來歷,指由來;不明,指不清晰;來歷不明,指人或事物的來歷與經過不清楚。
詞義:人或物的來路、歷史或背景都不清楚。
出處:適新建縣有闕氏者,雇一婢,來歷不明。—— 宋· 周密《癸辛雜識·鄭仙姑》
5. 有什麼四字成語用來歷
來源於神話寓言
我國古代的很多神話傳說、寓言故事含義深刻,富有教育意義,往往被概括成為成語.例如:
女媧補天 精衛填海 開天闢地 誇父追日
愚公移山 守株待兔 刻舟求劍 拔苗助長
6. 成語的由來簡介
成語(chengyu,idioms)是我國漢字語言詞彙中一部分定型的片語或短句。成語有固定的結構形式和固定的說法,表示一定的意義,在語句中是作為一個整體來應用的。成語有很大一部分是從古代相承沿用下來的,在用詞方面往往不同於現代漢語它代表了一個故事或者典故。 成語又是一種現成的話,跟慣用語、諺語相近,但是也略有區別。成語大都出自書面,屬於文語性質的。其次在語言形式上,成語是約定俗成的四字結構,字面不能隨意更換;成語在語言表達中有生動簡潔、 形象鮮明的作用。
歷史來源:
成語大都有一定的出處。如「狐假虎威」出於《戰國策·楚策》,「鷸蚌相爭」出於《燕策》,「畫蛇添足」出於《齊策》,「刻舟求劍」出於《呂氏春秋·察今》,「自相矛盾」出於《韓非子·難勢》,都是古代的寓言。如「完璧歸趙」出於《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破釜沉舟」出於《史記·項羽本紀》,「草木皆兵」出於《晉書·苻堅載記》,「一箭雙雕」出於《北史·長孫晟傳》,「口蜜腹劍」出於《唐書·李林甫傳》,都是歷史上的故事。至於截取古書的文句用為四字成語的更為普遍。如「有條不紊」取自《尚書·盤庚》「若綱在綱,有條而不紊」,「舉一反三」取自《論語·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痛心疾首」取自《左傳》成公十三年「斯是用痛心疾首,暱就寡人」,「分庭抗禮」取自《莊子·漁父》「萬乘之主,千乘之君,未嘗不分庭抗禮」,「奴顏婢膝」取自晉代葛洪《抱朴子·交際》「以岳峙獨立者為澀吝疏拙,以奴顏婢膝者為曉解當世」, 「胸有成竹」取自宋代蘇軾《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畫竹必先得成竹於胸中」。諸如此類,不勝枚舉。其他採用古人文章成句的也為數很多。如「憂心忡忡」出自《詩經·召南·草蟲》,「外強中干」出自《左傳》僖公十五年,「以逸待勞」出自《孫子·軍爭》,「水落石出」出自蘇軾《後赤壁賦》,「萍水相逢」出自唐代王勃《滕王閣序》,「牢不可破」出自唐代韓愈《平淮西碑》。
在人民口裡常說的一些四字慣用語也可以歸入成語里來。如「咬文嚼字」、「拖泥帶水」、「陽奉陰違」、「不三不四」、「心直口快」之類,與成語的結構相同。在成語中也有些是接受外來文化而出現的。如「天花亂墜」、「當頭棒喝」、「不可思議」、「不二法門」都是。
成語一般都是四字格式,不是四字的較少。如「五十步笑百步」、「 欲速則不達」、「 醉翁之意不在酒」。成語一般所以用四個字,這與漢語本身句法結構和古漢語以單音詞為主有關系。
成語是長期以來形成的形式簡潔而意思精闢的固定片語或短語。成語多由四個字組成,但也有三個字或四個字以上的。成語的來源有五個方面:一是神話傳說,如誇父逐日和精衛填海;二是寓言故事,如刻舟求劍和狐假虎威;三是歷史故事,如負荊請罪和破釜沉舟;四是文人作品,如老驥伏櫪和青出於藍;五是外來文化,如功德無量和火中取栗。
成語有很大一部分是從古代相承沿用下來的,在用詞方面往往不同於現代漢語。其中有古書上的成句,也有從古人文章中壓縮而成的片語,還有來自人民口裡常說的慣用語。有些意義從字面上可以理解,有些從字面上就不易理解,特別是典故性的。如「汗牛充棟」、「虎踞龍蟠」、「東山再起」、「草木皆兵」之類,在漢語成語里佔有一定的比例。漢語歷史悠久,成語特別多,這也是漢語的一個特點。
成語大多來源佛教
略舉一些:一切眾生,一絲不掛,一塵不染,一瓣心香,七手八腳,七顛八倒,人窮智短,八面玲瓏,三生有幸,三災八難,三姑六婆,三教九流,三頭六臂,上天無路,入地無門,千差萬別,口碑載道,大千世界,大發慈悲,大吹大擂,大吹法螺,不二法門,弓折箭盡,寸鐵殺人,不可言宣,不可思議,不即不離,五體投地,六根清凈,天花亂墜,心到神知,心心相印,手忙腳亂,方便之門,水中撈月,水泄不通,水漲船高,牛頭馬面,功德無量,功德圓滿,半路出家,半斤八兩,四大皆空,生老病死,吐絲自縛,因果報應,因風吹火,回頭是岸,安身立命,在劫難逃,有口皆碑,老僧入定,肉眼凡胎,自由自在,自作自受,衣缽相傳,佛口蛇心,佛眼相看,作賊心虛,邪魔外道,拂袖而去,披毛戴角,拋磚引玉,拈花微笑,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沿門托缽,金剛怒目,勇猛精進,皆大歡喜,看破紅塵,苦海無邊,借花獻佛,旁門左道,神通廣大,唯我獨尊,救苦救難,清規戒律,現身說法,極樂世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僧多粥少,超凡入聖,無事不登三寶殿,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鍾,不看僧面看佛面,解鈴還需系鈴人.
7. 有哪些書籍是介紹成語及有成語由來的
《成語由來故事》緊密配合小學語文教學,是小學生掌握成語、學好語文的好幫手,寫好作文、出口成章的好老師。 故事精選,歷史豐富。不用專門學習歷史就可以從成語故事中了解許多歷史知識。 解說清晰,重視運用。本書有成語的來源和出處,使用例句以及與它相似和相反的成語。還設計了多類成語互動游戲,大大提高讀者運用成語的能力。 拓展知識,開闊視野。成語中涉及到文史、地理、科學、人文等多方面知識,信息豐富,視野開闊。
8. 來歷的成語有哪些
來歷不明
成語解釋
來歷:由來。人或事物的來歷與經過不清楚。
出處宋·周密《癸辛回雜識·前答集·鄭仙姑》:「適新建縣有闕氏者,雇一婢,來歷不明。」
例句一時錯把她認作了一個~之人,加上一番防範。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五回
詞語解釋
[of questionable antecedents;of bious background; unidentified; of unknown origin] 指人或物的來路、歷史或背景都不清楚
例:適新建縣有 闕氏者,雇一婢,來歷不明。—— 宋· 周密《癸辛雜識·鄭仙姑》
9. 有關來歷的成語
追本溯源是一個成語,讀音是zhuī běn sù yuán,意思是追究根本,探索源頭,比喻追尋根源。出自石三友《金陵野史·圓明園與基泰工程司》。
10. 有來歷的成語
來歷不明
成語解釋
來歷:由來。人或事物的來歷與經過不清楚。
出處宋·周密《癸辛雜識·前集·鄭仙姑》:「適新建縣有闕氏者,雇一婢,來歷不明。」
例句一時錯把她認作了一個~之人,加上一番防範。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五回
詞語解釋
[of questionable antecedents;of bious background; unidentified; of unknown origin] 指人或物的來路、歷史或背景都不清楚
例:適新建縣有 闕氏者,雇一婢,來歷不明。—— 宋· 周密《癸辛雜識·鄭仙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