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示太多不好的成語
Ⅰ 形容想太多不好的成語
杞人憂天
比喻不必要或缺乏根據的憂慮和擔心。
解釋
杞:周代諸侯國名,是中國歷史上自夏代到戰國初年的一個諸侯國,是中華大地上一個古老的方國。其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夏朝初年,由華夏族所建立,國祚延綿1500多年,國君為姒姓,大禹的直系後裔。也就是說,杞國公族與越國公族本是同一先祖,一脈相承。周朝初年,杞國重新建國。周武王滅亡商朝之後,尋找夏朝開國君主禹的後裔,結果找到了杞東樓公,便封他到杞地(河南開封杞縣),延續杞國國祚,主管對夏朝君主的祭祀。杞國王族出自華夏,夏商周三代分封諸侯國一直奉行「夏君夷民」的做法。杞武公十一年(公元前740年)杞國從雍丘(今河南杞縣)遷都至齊、魯之間的淳於一帶,重建杞國。西周末杞為宋滅。憂天:擔心天會掉下來。老是怕天塌下來,以至於吃不下飯睡不好覺。比喻不必要或缺乏根據的憂慮和擔心。
例句
清 邵長蘅 《守城行紀時事也》詩:「縱令消息未必真,杞人憂天獨苦辛。」
鄭觀應《<盛世危言>自序》:「當世巨公曲諒杞人憂天之愚,正其偏弊。」粵劇《關漢卿》。
由於憂慮到孩子的幸福,很多母親經常會杞人憂天。
他們是典型的悲觀論者,喜歡杞人憂天。
幾乎所有的經濟學家都認為這種關注並非杞人憂天,盡管很多人並不認為經濟的增長就是罪魁禍首。
出處
戰國時代 列禦寇 《 列子》列子,名寇,又名禦寇(又稱「圄寇」「國寇」),戰國前期思想家,是繼老子和莊子之後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鄭國莆田(今河南鄭州)人,與鄭繆公同時。今鄭州市東30里圃田鄉圃田村北有列子祠。其學本於黃帝老子,主張清靜無為。後漢班固《藝文志》「道家」部分錄有《列子》八卷。《列子》又名《沖虛經》(於前450至前375年所撰),是道家重要典籍。
列子終生致力於道德學問,曾師從關尹子、壺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隱居鄭國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靜修道。主張循名責實,無為而治。先後著書二十篇,十萬多字,今存《天瑞》、《仲尼》、《湯問》、《楊朱》、《說符》、《黃帝》、《周穆王》、《力命》等八篇,遺成《列子》一書,余者皆失傳。其中寓言故事百餘篇,如《黃帝神遊》、《愚公移山》、《誇父逐日》、《杞人憂天》等,篇篇珠玉,讀來妙趣橫生,雋永味長,發人深思。
典故
杞國有人憂天地崩墜,身亡所寄,廢寢忘食。又有憂彼之所憂者,因往曉之,曰:「天,積氣耳,無處出氣。若屈伸呼吸,終日在天中行止,奈何憂崩墜乎?」其人曰:「奈地壞何?」曉者曰:「地,積塊耳,充塞四虛,無(亡)處無(亡)塊。若躇步跐蹈,終日在地上行止,奈何憂其壞?」其人舍然大喜,曉之者亦舍然大喜。
———(選自戰國·列禦寇《列子·天瑞》
後來的人就根據上面這個故事,引伸成「杞人憂天」這句成語,它的主要意義在喚醒人們不要為一些不切實際的事情而憂愁。它與「庸人自擾」的意義大致相同。
Ⅱ 形容數量很多質量不好的成語
粗製濫造抄 [cū zhì làn zào]
釋義
濫:過襲多,不加節制。寫文章或做東西馬虎草率,只求數量,不顧質量。
貶義
出處
魯迅《花邊文學·高賈的批評》:「不過也要有一點常識;用一點苦工;要不然;就是『雜文』也不免更進一步的『粗製濫造』;只剩下笑柄。」
Ⅲ 形容數量很多而且質量不好的成語有哪些
粗製濫造 cū zhì làn zào]
濫:過多,不加節制。寫文章或做東西馬虎草率,只求數版量,不顧權質量。
粗枝大葉 cū zhī dà yè
繪畫,畫樹木粗枝大葉,不用工筆。比喻工作粗糙,不認真細致。
敷衍了事fū yǎn le shì
意思是指對一件事情不認真,草草了事。
因陋就簡 yīn lòu jiù jiǎn
陋:簡陋;就:將就。原意是因循原來的的簡陋,不求改進。後指就著原來簡陋的條件辦事。
偷工減料tōu gōng jiǎn liào
原指商人為了牟取暴利而暗中降低產品質量,削減工料。現也指做事圖省事,馬虎敷衍。
Ⅳ 形容人多了不好的成語
人滿為患_成語解釋
【拼音】:rén mǎn wéi huàn
【釋義】:因人多造成了困難。
【出處】:郭專沫若《洪波屬曲》第二章一:「客棧小,已經人滿為患。」
【例句】:各地監獄,都有~之苦。 ★方誌敏《獄中記實》一
Ⅳ 有沒有一個成語可以形容因為數量太多導致質量不高的
粗製濫造
cū zhì làn zào
成語解釋:濫:過多,不加節制。指製作粗劣,只求數量,不講究質量,也指工專作不負責任,屬草率行事。
成語出處:魯迅《花邊文學·商賈的批評》:"如果並不以賣文為活,因此也無須'粗製濫造'。"
近義詞:偷工減料、敷衍了事、馬馬虎虎
反義詞:精雕細刻、細針密縷、精益求精
聯合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用於工作等方面。
Ⅵ 形容很差很多的成語
天差地別
釋義:形容兩種或多種事物之間的差距很大,就像天和地之間的距離一樣成語
近義詞 雲泥之別,大相徑庭。
天差地別:天和地,一極在上,一極在下,比喻差別極大。
Ⅶ 形容很多很不好的成語
吹毛求疵 - 吹毛求瑕 - 吹毛取瑕 - 吹毛索瘢 - 吹毛索疵 - 吹毛索垢
【百巧千窮】:指有才能者境遇反而不好。
【敗事有餘,成事不足】:指非但辦不好事情,反而常常把事情搞壞。
【半身不遂】:遂:通「隨」,順從。原為醫學病症名,指半邊身體不能隨意轉動。有時比喻詩文部分好,部分不好,不夠勻稱。
【絆絆磕磕】:形容路不好走或腿腳不靈。
【敝帚千金】:一把破掃帚,當千金那樣貴重。比喻東西雖不好,但自己十分珍惜。
【敝帚自享】:猶言敝帚自珍。比喻東西雖不好,自己卻很珍惜。
【敝帚自珍】:敝:破的,壞的;珍:愛惜。把自己家裡的破掃帚當成寶貝。比喻東西雖然不好,自己卻很珍惜。
【不恥下問】:樂於向學問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學習,而不覺得不好意思。
【不尷不尬】:比喻左右為難,不好處理。也形容樣子別扭。
【不間不界】:比喻左右為難,不好處理。也形容樣子別扭。同「不尷不尬」。
【不劣方頭】:劣:不好;方頭:俗指不通時宜為方頭。不以不通時宜為不好。形容人性格倔強、頑固。
【不猧不魀】:「猧」念wō;「魀」念gà。比喻左右為難,不好處理。也形容樣子別扭。同「不尷不尬」。
【不祥之徵】:征:徵兆。指不好的預兆。
【不遺葑菲】:原意是採集蔓青和蘿卜時,不要困根部不好而連莖葉都拋棄。對有可取之處的人要盡量收羅利用。
【不治之症】:醫治不好的病。也比喻無法挽救的禍患。
【成事不足,壞事有餘】:成:成就;足:足夠。指事情不但辦不好,反而把事情弄壞。用於指責辦事拙劣或故意不讓事情辦成的人。
Ⅷ 形容想太多不好的成語有哪些
想入非非(xiǎng rù fēcopyi fēi):想入非非是一個漢語成語,釋義:① 思想進入虛幻境界,完全脫離實際;(中性詞) ② 胡思亂想。(貶義詞)。
杞人憂天(qǐ rén yōu tiān):杞:周代諸侯國名,在今河南杞縣一帶。杞國有個人怕天塌下來。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據的憂慮和擔心。
庸人自擾(yōng rén zì rǎo):自擾:自找麻煩。指本來沒事,自己找麻煩。
胡思亂想(hú sī luàn xiǎng):指沒有根據,不切實際的瞎想。
游思妄想(yóu sī wàng xiǎng): 猶言胡思亂想。指沒有根據,不切實際的瞎想。
Ⅸ 有哪些形容事情太多 ,處理不過來的成語
應接不暇、目不暇接、一言難盡、焦頭爛額 、日不暇給
1、應接不暇
【拼音】:yìng jiē bù xiá
【釋義】:暇:空閑; 不暇:沒有空閑,來不及。原形容景物繁多,目不暇接。後來形容人太多或事務繁雜,接待應付不過來。還有形容花的種類繁多看也看不過來。
2、目不暇接
【拼音】:mùbùxiájiē
【釋義】:指東西多,眼睛都看不過來。
Ⅹ 形容「太多了反而不好」的諺語,俗語或成語有哪些
有欲速不達、物極必反、過猶不及、過為己甚等詞語。
一、欲速不達
白話釋義:欲:想要。想求快速,反而不能達到目的。
出處:《論語·子路》:「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翻譯:想求快速,反而不能達到目的,只看見小的利益則成不了大事。
二、物極必反
白話釋義:極:頂點;反:向反面轉化。
出處:《呂氏春秋·博志》:「全則必缺,極則必反。」
翻譯:事物發展到極端,會向相反方向轉化。
三、過猶不及
白話釋義:過:過分;猶:象;不及:達不到。
出處:《論語·先進》:「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
翻譯:子貢問:「顓孫師和卜商誰更賢德?」
孔子說:「顓孫師常常作得有些過頭,卜商常常達不到要求。」
子貢說:「如此說來,是不是顓孫師要好一些呢?」
孔子說:「過頭和達不到同樣不好。」
四、過為己甚
白話釋義:過:過分;為:做;已甚:過頭。
出處:《孟子·離婁下》:「仲尼不為已甚者。」
翻譯:孔子不會做的過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