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自以為是的意思是什麼成語
Ⅰ 不要自以為是的成語
成語標題 成語解釋
剛愎自用 愎:任性;剛愎:強硬回執;自用:自以為是。十分固執自信,不考慮別人的意見。
出處:《左傳·宣公十二年》:「其佐先谷,剛愎不仁,未肯用命。」《尚書·仲虺之誥》:「好問則裕,自用則小。」
好為人師 喜歡當別人的教師。形容不謙虛,自以為是,愛擺老資格。
出處:《孟子·離婁下》:」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善游者溺 會游泳的人,往往淹死。比喻人自以為有某種本領,因此而惹禍。
出處:《淮南子·原道訓》:「夫善游者溺,善騎者墮,各以其所好,反自為禍。」
師心自是 師心:以心為師,這里指只相信自己;自是:按自己的主觀意圖行事。形容自以為是,不肯接受別人的正確意見。
出處: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見有閉門讀書,師心自是,稠人廣座,謬誤差失者多矣。」
師心自用 師心:以心為師,這里指只相信自己;自用:按自己的主觀意圖行事。形容自以為是,不肯接受別人的正確意見。
出處: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見有閉門讀書,師心自是,稠人廣座,謬誤差失者多矣。」
搖頭稾腦 腦袋搖來搖去。多形容自得其樂、自以為是的樣子。
搖頭幌腦 腦袋搖來搖去。多形容自得其樂、自以為是的樣子。同「搖頭稾腦」。
以白詆青 以白色詆毀青色。比喻用自以為是的偏見去否定別人。
出處:清·袁枚《隨園詩話》卷五:「寧藏拙而不為則可,若護其所短,而反譏人之所長,則不可。所謂以宮笑角,以白詆青者,謂之陋儒。」
以宮笑角 宮、角,均為古代五音之一。拿宮調譏笑角調。比喻用自以為是的偏見去諷刺、否定別人。
出處:北齊·劉晝《新論·文武》:「今代之人,為武者則非文,為文者則嗤武,各執其所長而相是非,猶以宮笑角,非適才之情,得實之論也。」
沾沾自喜 形容自以為不錯而得意的樣子。
出處:《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魏其者,沾沾自喜耳。」
自以為是 是:對。總以為自己是對的。形容主觀,不虛心。
出處:《荀子·榮辱》:「凡斗者必自以為是,而以人為非也。」《孟子·盡心下》:「眾皆悅之
Ⅱ 形容任何人不要太自以為是的成語
唯利是圖
發音 wéi lì shì tú
釋義 唯:只有;圖:圖謀,追求。只要版有利可圖,什麼事都權干。
出處 《左傳·成公十三年》:「余雖與晉出入,余唯利是視。」
示例 原來這黃禍居鄉,唯利是圖,無惡不作。(清·頤瑣《黃綉球》第五回)
近義詞 自私自利 見利忘義
反義詞 大公無私 見義勇為
Ⅲ 形容一個人,自以為是的成語有哪些
形容一個人,自以為是的成語有很多,比如自作聰明、班門弄斧、自以為是、故作姿態、固執己見、一意孤行、剛愎自用、高自期許、妄自尊大、沾沾自喜、以白詆青、目中無人、善游者溺、高自標置、好為人師等。
一、自作聰明
【解釋】:自以為聰明而亂作主張。指過高地估計自己,主觀地辦事。
【出自】:《尚書·蔡仲之命》:「無作聰明,亂舊章。」
白話文:「不要自作聰明,擾亂規章。」
【語法】:主謂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貶義
【近義詞】飾智矜愚、故作姿態、自以為是、自我解嘲
【反義詞】自知之明、自以為非
二、班門弄斧
【解釋】:在魯班門前舞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賣弄本領,不自量力。
【出自】:唐·柳宗元《王氏伯仲唱和詩序》:「操斧於班、郢之門,斯強顏耳。」
白話文:「拿著斧子到班、郢之門,這個厚臉皮了。」
【示例】:聞得亭亭姐姐學問淵博,妹子何敢班門弄斧,同他亂談。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五十二回
【語法】:偏正式;作謂語、定語、狀語、賓語;含貶義,表示能力不如人
【近義詞】布鼓雷門、自作聰明、貽笑大方、弄斧班門
【反義詞】程門立雪、自知之明、知人之明、虛懷若谷
三、自以為是
【解釋】:是:對。總以為自己是對的。形容主觀,不虛心。
【出自】:《荀子·榮辱》:「凡斗者必自以為是,而以人為非也。」
白話文:「凡是愛斗的人一定認為自己是對的,而認為別人是錯的。」
【示例】:世人往往自以為是,自誇其能。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八十四回
【語法】:主謂式;作謂語、定語;形容主觀不虛心
【近義詞】不伏燒埋、執迷不悟、自作聰明
【反義詞】自愧不如、博採眾長、虛懷若谷
四、故作姿態
【拼音】[ gù zuò zī tài ]
【解釋】指假裝具有藝術效果的姿勢或假裝的模樣。
【近義詞】假屎臭文、以退為進、盤馬彎弓
五、固執己見
【解釋】:頑固地堅持自己的意見,不肯改變。
【出自】:《舊唐書·李綱傳》:「時左僕射楊素、蘇威當朝,綱每固執所見,不與之同,由是二人深惡之。」
白話文:「當時,左僕射楊素、蘇威執掌朝廷,綱每次堅持所見,不與他同,因此,二人深恨他。」
【示例】:馮貴堂聽父親不贊成他的主張,他想到:「人,一上了年紀,就愛固執己見,偏重保守了!」 ——梁斌《紅旗譜》八
【語法】:動賓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
【近義詞】無可無不可、無可不可、固執成見
【反義詞】人雲亦雲、從善如流、更弦改轍
Ⅳ 形容一個人,自以為是的成語有哪些
布鼓雷門、班門弄斧、不自量力、目中無人、不可一世
一、布鼓雷門 [ bù gǔ léi mén ]
【解釋】:布鼓:布蒙的鼓;雷門:古代浙江會稽的城門名。在雷門前擊布鼓。比喻在能手面前賣弄本領。
【出自】:東漢 班固《漢書·王尊傳》:「毋持布鼓過雷門。」
【譯文】:不要拿著布鼓過雷門
二、班門弄斧 [ bān mén nòng fǔ ]
【解釋】:在魯班門前舞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賣弄本領,不自量力。
【出自】:唐·柳宗元《王氏伯仲唱和詩序》:「操斧於班、郢之門,斯強顏耳。」
【譯文】:拿著斧子到班、郢之門,這個厚臉皮了。
三、不自量力 [ bù zì liàng lì ]
【解釋】:量:估量。自己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指過高地估計自己的實力。
【出自】:西漢 劉向《戰國策·齊策三》:「荊甚固,而薛亦不量其力。」
【譯文】:楚國很堅決,而薛也是高估自己的實力
四、目中無人 [ mù zhōng wú rén ]
【解釋】:眼裡沒有別人。形容驕傲自大,看不起人。
【出自】: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九十六回:「趙奢子趙括,自少喜談兵法,家傳《六韜》、《三略》之書,一覽而盡;嘗與父奢論兵,指天畫地,目中無人,雖奢亦不能難也。」
【譯文】:趙奢的兒子趙括,從小喜歡談論兵法,家傳的《六韜》、《三略》的書,一覽無余;他曾與父親談論戰爭,指天畫地,眼睛裡沒有人,雖然奢侈但也不會太難了。
五、不可一世 [ bù kě yī shì ]
【解釋】:一世:一時。認為當代的人都不行。形容目空一切、狂妄自大到了極點。
【出自】:宋·羅大經《鶴林玉露補遺》卷十五:「荊公少年,不可一世。」
【譯文】:王安石少年時,目空一切、狂妄自大到了極點。
Ⅳ 形容不遵守規則,自以為是的成語有哪些
不修邊幅、我行我素、狂妄自大、隨心所欲、標新立異、自作聰明、班門弄斧、自以為是、故作姿態、不伏燒埋、高自標置、高自標樹、高自標譽、固執己見、一意孤行、剛愎自用、高自期許、妄自尊大
Ⅵ 形容自得其樂或自以為是的樣子四字成語是什麼
1、搖頭幌腦[ yáo tóu huǎng nǎo ] 腦袋搖來搖去。多形容自得其樂、自以為是的樣子。
出處:魯迅《<准風月談>前記》:「《自由談》的編者刊出了『吁請海內文豪,從茲多談風月』的啟事以來,很使老牌風月文豪搖頭幌腦的高興了一大陣。」
2、搖頭稾腦[ yáo tóu gǎo nǎo ] 腦袋搖來搖去。多形容自得其樂、自以為是的樣子。
舉例:他坐在那裡搖頭稾腦,得意的談著自己的文章。
3、搖頭晃腦[ yáo tóu huàng nǎo ] :晃:搖動。腦袋搖來搖去。形容自己感覺很有樂趣或自己認為很不差的樣子。
出自:魯迅《二心集·善於翻譯的通信》:「搖頭晃腦的讀起來,真是音調鏗鏘,使人不自覺其頭暈。」
4、搖頭擺腦[ yáo tóu bǎi nǎo ] 腦袋搖來搖去。形容驕傲自得或自得其樂的樣子。亦以形容讀書吟誦的姿態。
出處:宋·王明清《揮薼余話》第二卷:「相得端明似虎形,搖頭擺腦得人憎。」
翻譯:看樣子長相正直聰明如同個老虎的樣子,腦袋搖來搖去讓人討厭。
5、搖頭擺尾[ yáo tóu bǎi wěi ] 原形容魚悠然自在的樣子。現用來形容人搖頭晃腦、輕浮得意的樣子。
出自:宋·釋普濟《五燈會元》:臨濟門下有個赤梢鯉魚,搖頭擺尾向南方去。
Ⅶ 成語自以為是的解釋
自以為是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是zì
yǐ
wéi
shì。意思是總以為自己是對的。認為自己的觀點和做法都正確,不接受他人意見,形容主觀,不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