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錯誤成語
㈠ 容易用錯的成語100個
容易用錯的成語有:曾幾何時、目無全牛、感同身受、差強人意、文不加點等。
一、曾幾何時 [ cé jǐ hé shí ]
釋義:時間過去沒有多久。
出處:宋·趙彥端《介庵詞·新荷葉》:「回首分攜,光風冉冉菲菲。曾幾何時,故山疑夢還非。」
譯文:回想當初分開的時候,雨後初晴,和風習習,柳條垂落,花香濃郁。才過了沒多少時間,故鄉的風光都變了,這一切似夢非夢。
二、目無全牛 [ mù wú quán niú ]
釋義:比喻技藝到了純熟的、得心應手的境界。也比喻未看到整體情況。
出處:《莊子·養生說》:「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
譯文:我剛開始殺牛的時候,看見的是整個的牛。三年以後,技術熟練了,動刀時只看到皮骨間隙,而看不到全牛。
三、感同身受 [ gǎn tóng shēn shòu ]
釋義:原指感激的心情如同親身受到對方的恩惠一樣(多用來代替別人表示謝意),現多指雖未親身經歷,但感受就同親身經歷過一樣。
出處:《晚清文學叢鈔·轟天雷》第二回:「再者北山在京,萬事求二兄代為照顧,感同身受。」
四、差強人意 [ chā qiáng rén yì ]
釋義:指尚能使人滿意。
出處:《後漢書·吳漢傳》:「吳公差強人意。」
譯文:吳漢很能振奮其部下的意志。
五、文不加點 [ wén bù jiā diǎn ]
釋義:文章一氣寫成,不用塗改。形容文思敏捷,下筆成章。
出處:漢·禰衡《鸚鵡賦序》:「衡因為賦,筆不停輟,文不加點。」
譯文:禰衡於是為之作賦,一時筆不停綴,文不加點。
㈡ 成語使用常見錯誤舉例
【成語】:復 不孚眾望
【拼音】:制 bù fú zhòng wàng
【解釋】: 不為眾人所信服。孚,使信任、信服。
【舉例造句】: 這次選舉,本來他是最有希望的,但由於他近來的所作所為不孚眾望,結果落選了。
【拼音代碼】: bfzw
常被用錯形容「不負眾望」其實是「辜負了期望」的意思
㈢ 成語使用中的常見錯誤類型
用不準,張冠李戴,
詞不達意。
㈣ 成語使用中常見的錯誤類型
一、望文生義
成語的意蘊是約定俗成的,而且大多都有一定的典故,加之有些成語中的語素還含有生僻的古義,這就造成了成語意蘊理解上的難度。如果我們對成語意蘊不仔細辨析,粗枝大葉,一瞥而過,就極易造成望文生義的錯誤。如:
(1)這個劇院的大型話劇、歌劇等演出票價不菲,讓許多有藝術愛好而又收入不高的普通人嘆為觀止,無法親臨現場享受藝術大餐。
(2)去年我國電子商務交易總額高達10萬億元,其中網路商品零售額超過了1.8萬億元,憑此成績,我國當仁不讓地躍居全球網路商品零售榜首。
在(1)句中,「嘆為觀止」意為「嘆:贊嘆;觀止:看到了止境。指贊美所見到的事物好到了極點」。句子說的是高票價讓人們無法親臨現場,用「望而卻步」比較合適。在(2)句中,「當仁不讓」,原指以仁為任,無所謙讓。後指遇到應該做的事就積極主動去做,不推讓。
二、褒貶不當
成語從感情色彩上可分為褒義、中性、貶義三種類型,在使用過程中,必須辨明褒貶,否則就容易造成貶詞褒用或褒詞貶用的錯誤。如:
(1)為了完成在全國的市場布局,我們三年前就行動了,特別是在營銷策略的制訂上可謂處心積慮。
(2)在這次演講比賽中,來自基層單位的選手個個表現出色,他們口若懸河,巧舌如簧,給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1)句中,「處心積慮」一般作狀語,含貶義,指費盡心思做壞事,常誤解為「殫精竭慮」(用盡精力,費盡心力)。(2)句中的「巧舌如簧」這一成語形容花言巧語,能說會道,含有貶義,用在這兒亦是感情色彩不當。
三、語意重復
成語一般都比較精練,使用得當,可以收到言簡意賅之效,但如果不注意成語和句子語義的比照,就容易造成成語隱含義與句子語境義的重復。如:
(1)在飛馳的高速列車上,人們津津樂道地談論著乘坐高鐵出行帶來的快捷與方便。
㈤ 成語運用常見錯誤類型
望文生義型錯誤
成語往往是由典故總結引申而來,當我們不知道這些典故或者由來時,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望文生義,直接通過字面意思來解讀成語。如「萬人空巷」,直接字面意思就是巷子沒人,是空的。而實際意思確是家家戶戶都從巷子里出來慶祝,歡迎,街上人很多。與其字面意思恰恰相反。
2/7
對象誤用型錯誤
有些成語所指特定的對象,使用范圍僅限所指對象,使用在其他地方便不合適。如「罄竹難書」,語句: 雷鋒做好事不留名,一生做的好事罄竹難書。而「罄竹難書」卻是用來形容罪行累累,多的寫不完。
3/7
敬、謙詞誤用型錯誤
中國人在用詞方面一向比較講究,對自己喜歡用謙詞,對他人用敬詞,而生活中常犯敬、謙詞顛倒的錯誤。如 「蓬蓽生輝」,語句:今天因為我的到來蓬蓽生輝。「蓬蓽生輝」一般是指客人到來,主人說因為客人的到來,是自己家蓬蓽生輝,而不能說是因自己的到來,使主人家蓬蓽生輝。
4/7
語意重復型錯誤
每個成語都有其特定的意思,如果不理解很容易犯語義重復的錯誤。如「記憶猶新」,語句:那感人的場面我至今還記憶猶新,印象非常深刻。「記憶猶新」本就是還記得非常清楚,印象很深刻的意思,與後面的重復。
5/7
語境不合型錯誤
漢語講究一定的語境,而成語更甚,語境不合,也非常容易導致誤用。如「安步當車」,語句:為快速到達目的地,救援官兵們只能安步當車。這里安步當車使用就不合語境,「安步當車「多形容不緊不慢的行走,與救援不符
㈥ 常見不字成語運用錯誤
1、別出心裁 [ bié chū xīn cái ] :別:另外;心裁:心中的設計、籌劃。 另有一種構思或設計。指想出的辦法與眾不同。出 處:明·李贄《水滸全書發凡》:「今別出新裁;不依舊樣。」 2、按部就班 [ àn bù jiù bān ] :部、班:門類,次序;就:歸於。 按照一定的步驟、順序進行。也指按老規矩辦事,缺乏創新精神。出 處: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九十四回:「只好是按部就班慢慢敘下去;自然有個歸結。」 3、陰謀詭計 [ yīn móu guǐ jì ] :詭:欺詐,奸滑。 指暗地裡策劃壞的害人的壞主意。出 處:清·曾樸《孽海花》:「大家如能個個像我;坦白地公開了自己的壞處;政治上用不著陰謀詭計。」 4、居心叵測 [ jū xīn pǒ cè ] :居心:存心;叵:不可;測:推測。 指存心險惡,不可推測。出 處:清·林則徐《使粵奏稿》:「且其居心叵測;反復靡常」。 5、以逸待勞 [ yǐ yì dài láo ] :逸:安閑;勞:疲勞。指在戰爭中做好充分准備,養精蓄銳,等疲乏的敵人來犯時給以迎頭痛擊。出 處:《後漢書·馮異傳》:「夫攻者不足;守者有餘;今先據城;以逸待勞;非所以爭也。」
㈦ 成語運用中的常見錯誤
一、望文生義 成語都有其固定的意思,使用時一定要弄清成語的確切含義,不能只按照字面意思來理解成語的含義,切忌望文生義。例:他最近的狀態一直不佳,接連幾次考試都不理想,屢試不爽,心情糟透了。 [解析]「屢試不爽」指經過多次試驗都沒有差錯,「爽」是「差錯」之意;而該句將「爽」誤解為爽快、舒服,屬望文生義。 二、褒貶失當 成語的感情色彩褒貶分明,或贊頌、表揚,或貶斥、指責。防止貶詞褒用,或褒詞貶用。例: 陝西剪紙粗獷朴實,簡練誇張,同江南一帶細致工整的風格相比,真是半斤八兩,各有千秋。 [解析]「半斤八兩」比喻彼此不一樣,不相上下,多含貶義。(舊制一斤為十六兩,半斤即是八兩) 三、搭配不妥 有些成語跟整個句子的語境大體相配,但其與前後詞語有時並不搭配,如各成分之間、修飾語與中心詞之間以及語意方面。例: 談起電腦、互聯網,這個孩子竟然說得頭頭是道、左右逢源,使在場的專家驚嘆不已。 [解析]說得「頭頭是道」可以,但不能說得「左右逢源」。「左右逢源」指做事得心應手。 四、用錯對象 有些成語只適用於描述特定的人或事,有特定的對象。如果偷梁換柱,張冠李戴,弄錯了使用對象,就會出現語病。 例:即便是文學作品,也應該有個尺度,不可脫離實際,將情感的世界描寫得天花亂墜。 [解析]「天花亂墜」指說話有聲有色,非常動聽,多指誇大的或不切實際的。「天花亂墜」陳述的對象是「說話」,而非描寫。 五、重復累贅 重復累贅是指不明白成語的確切含義,從而造成了語境中的一些詞的含義與成語的含義重復。例: 綿延七八年,禍及半個中國的安史之亂,造成了人民的生靈塗炭。 [解析]「生靈」即是指「人民、百姓」,再加一個「人民」,就犯了重復的錯誤。 六、謙敬錯位 有些成語是謙詞,只能對自己;有些成語是敬詞,只能稱別人。如果謙敬錯位,就會造成語病。例: 我們一定要謙虛謹慎,不恥下問,認真學習別人的先進經驗,把工作做得更好。 [解析]「不恥下問」的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學問比自己低的人請教為恥,用以稱贊別人,是敬詞。該句把敬詞當成謙稱了。 七、自相矛盾 有些成語,由於沒有準確而全面地掌握其含義,在使用過程中與句子的其他部分表達的語意產生了矛盾。例: 這項新規定頒行一年多,已經露出危險的苗頭,如不及時關注,恐怕亡羊補牢,為時太晚。 [解析]「亡羊補牢」比喻出了問題以後想辦法補救,可以防止繼續受損失。與「為時太晚」矛盾。 八、不合語境 具體的語境往往有區別語義的功能,如果忽視了語境,就會造成用詞不當。例: 翹首西望,海面托著的就是披著銀發的蒼山。蒼山如屏,洱海如鏡,真是巧奪天工。 [解析]「巧奪天工」指精巧的人工勝過天然,形容技巧極其精巧。「蒼山」「洱海」並非人工所造,「巧奪天工」不合此語境。
㈧ 關於生活中常用錯的成語及錯誤原因探析
似懂非懂,不求甚解。沒十足把握的用詞用語都應查證後再使用。
㈨ 成語運用常見錯誤例析
一、望文生義
成語都有其固定的意思,使用時一定要弄清成語的確切含義,不能只按照字面意思來理解成語的含義,切忌望文生義。例:
他最近的狀態一直不佳,接連幾次考試都不理想,屢試不爽,心情糟透了。
[解析]「屢試不爽」指經過多次試驗都沒有差錯,「爽」是「差錯」之意;而該句將「爽」誤解為爽快、舒服,屬望文生義。
二、褒貶失當
成語的感情色彩褒貶分明,或贊頌、表揚,或貶斥、指責。防止貶詞褒用,或褒詞貶用。例:
陝西剪紙粗獷朴實,簡練誇張,同江南一帶細致工整的風格相比,真是半斤八兩,各有千秋。
[解析]「半斤八兩」比喻彼此不一樣,不相上下,多含貶義。(舊制一斤為十六兩,半斤即是八兩)
三、搭配不妥
有些成語跟整個句子的語境大體相配,但其與前後詞語有時並不搭配,如各成分之間、修飾語與中心詞之間以及語意方面。例:
談起電腦、互聯網,這個孩子竟然說得頭頭是道、左右逢源,使在場的專家驚嘆不已。
[解析]說得「頭頭是道」可以,但不能說得「左右逢源」。「左右逢源」指做事得心應手。
四、用錯對象
有些成語只適用於描述特定的人或事,有特定的對象。如果偷梁換柱,張冠李戴,弄錯了使用對象,就會出現語病。
例:即便是文學作品,也應該有個尺度,不可脫離實際,將情感的世界描寫得天花亂墜。
[解析]「天花亂墜」指說話有聲有色,非常動聽,多指誇大的或不切實際的。「天花亂墜」陳述的對象是「說話」,而非描寫。
五、重復累贅
重復累贅是指不明白成語的確切含義,從而造成了語境中的一些詞的含義與成語的含義重復。例:
綿延七八年,禍及半個中國的安史之亂,造成了人民的生靈塗炭。
[解析]「生靈」即是指「人民、百姓」,再加一個「人民」,就犯了重復的錯誤。
六、謙敬錯位
有些成語是謙詞,只能對自己;有些成語是敬詞,只能稱別人。如果謙敬錯位,就會造成語病。例:
我們一定要謙虛謹慎,不恥下問,認真學習別人的先進經驗,把工作做得更好。
[解析]「不恥下問」的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學問比自己低的人請教為恥,用以稱贊別人,是敬詞。該句把敬詞當成謙稱了。
㈩ 巧辨成語使用中常見的錯誤
語句前後是否疊床架屋 例如:只有密切接觸社會,聯系群眾,才能對國家安危和人民憂樂提出具有真知灼見的意見。 解析:「真知灼見」與「意見」語義重復。
從適用對象角度判斷 部分成語有特定的適用對象,如果對這些成語所搭配的固定對象缺乏了解,就會使陳述對象與被陳述對象之間出現張冠李戴的現象。 例如:……,被人貽笑大方。 解析:「貽笑大方」指被有見識、有學問的人笑話。成語本身已經含有被動的意思,前面再加上「被人」就多餘了。
從語法角度判斷 成語從詞性上大致可分為動詞性、名詞性、形容詞性、副詞性四類。動詞性成語(如「苟延殘喘」「喜新厭舊」)數量最多;形容詞性成語(如「合情合理」「自私自利」)可以作主、謂、定、狀語。名詞性成語(如「繁文縟節」「緩兵之計」)可以作主、定、賓語。副詞性成語(如「設身處地」「不約而同」)較少,只作狀語。
從側重點角度判斷 某些成語含義大致相同,但細究其意義,會發現側重各有不同。 例如:明代工藝品的名字大都先強調年號,再強調東西本身。但景泰藍不是在景泰年間出現,而是在元代就出現了。到了景泰年間,皇家的重視使它享譽中外,因此有了今天這樣一個通俗易懂且帶有文學色彩的名字——景泰藍。 解析:這里的「享譽中外」側重的是名聲傳得廣;「聲名鵲起」側重的是聞名的速度之快,根據語意這里應用「聲名鵲起」。
從程度輕重角度判斷 某些成語含義相近,但在程度輕重上存在差別。如「慘無人道」與「慘絕人寰」、「信口開河」與「信口雌黃」,後者程度比前者重。在解題過程中要根據特定的語言環境選用適當的成語,以避免大詞小用或小詞大用情況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