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樂成語
⑴ 知足常樂成語
知足常樂 [zhī zú cháng lè]
漢語詞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5個義項
展開
知足常樂,漢語成語,拼音是zhī zú cháng lè,意思是知道滿足,就總是快樂。形容對已經取得的成就感到滿足並取得快樂。出自先秦·李耳《老子》。[1]
中文名
知足常樂
拼音
zhī zú cháng lè
出處
先秦·李耳《老子》
解釋
知道滿足,就總是快樂。形容安於已經得到的利益、地位
快速
導航
哲學意義
相關名言
相關詞語
成語出處
《道德經》第四十四章,「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第四十六章,「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恆足矣。」
譯文:「天下有道,退馬還田以耕種。天下無道,兵馬馳騁於郊。禍患沒有比不懂用兵之道更大的了,過失沒比中敵人利誘之計更大的了。所以知識充足之足,才是恆常之足」。孫子曰:「故善動敵者,形之敵必從之;予之,敵必取之。以利動之,以卒待之」。[2]
哲學意義
據統計,在《老子》中,「知足」凡4見,分布於3章中。
第三十三章:「知足者富。」其前是「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其後是「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老子這里所說的「富」,含物質和精神兩方面。是否「富」,既有客觀標准,又有主觀感受,而且二者都有相對性。在這種意義上說,如果自己不知足,永遠也不會感到富,所以「知足者富」是有一定道理的。
老子這樣說,是否要人們不求進取呢?如果情況果真如此,他為什麼還稱許「知人者」、「自知者」、「勝人者」、「自勝者」、「強行者」、「不失其所者」和「死而不亡者」呢?就拿「死而不亡者」來說,什麼樣的人才夠格呢?老子說的「死而不亡者」是指那些能為歷史留下高尚道德、傑出功勛或曠世思想學說等,從而能長久活在後人心中的人,亦即名垂青史的人。要做一個這樣的人談何容易!只能終生彈精竭慮,奮斗不止永遠不「知足」,方有可能實現。所以,老子這單說的「知足」絕不是滿足現狀、不求進取的意思。
第四十四章:「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此文的前一句是「甚愛必大費,厚藏必多亡。」什麼樣的人「甚愛」即愛則如命呢?什麼樣的人才能「厚藏」即囤積則物呢?只能是帝王將相、貪官污吏、奴隸主、新興地主等。這些人敲骨吸髓、橫征暴斂,到頭來必然逼得人民挺而走險。他們的下場不僅將受「辱」,甚至會人頭落地。所以,老子在此勸誡他們:「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第四十六章:「罪莫大於甚欲,咎莫潛於欲得,禍莫大於不知足。故知足之為足,常足矣,」這里出現了兩個「知足」。本章共分兩段,其上段為「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兩段連起來看,其下段當是對侵伐戰爭原因的揭示,主要是因為「無道」的侯土等統治者「甚欲,和「不知足」。所以,這單說的「故知足之為足,常足矣」,是用以勸誡侯王等統治者的。
從以上兩章來看,老子要他們「知足」的是統治者和剝削者,而不是廣大勞動人民。相反,老子對當時遭受殘酷剝削和壓迫、飢寒交迫的人民大眾寄予極大的同情,並反映了他們的呼聲、願望和要求。在第二章,他要求統治者對勞動人民要「實其腹」、「強其骨」;在第七十一章,他要求統治者對人民「無種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在第八十章,他把「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作為治國的理想目標。[2
⑵ 有沒有這么一個成語:達觀常樂
是個成語。
達觀者常樂 是從知足者常樂 演變而來的。
知足常樂
〖解釋〗知道滿足,就總是快樂。版形容安於已經權得到的利益、地位。
〖出處〗 知足常樂語出《老子-儉欲第四十六》:「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 咎莫大於欲得。故 知足之足,常足。」意思是說:罪惡沒有大過放縱慾望的了,禍患沒有大過不知滿足的了;過失沒有大過貪得無厭的了。所以知道滿足的人,永遠是覺得快樂的。
知道滿足的人總是快樂的。
有: 知足常樂 能忍者自安的句子。
PS:~你的採納是我前進的動力~~
O(∩_∩)O,互相幫助,祝你好運!O(∩_∩)O
————希望可以幫到您!覺得好就請點採納答案吧,你的採納是我的動力,謝謝!————
⑶ 知足常樂 成語
知足常樂 [zhī zú cháng lè]
[釋義] 知道滿足,就總是快樂。形容安於已經得到的利益、地位。
⑷ 「知足常樂」意思相近的成語有哪些
安於現狀、無憂無慮 、安享天命
⑸ 表現知足常樂的成語有哪些
1、知足常樂 知道滿足,就總是快樂。形容安於已經得到的利益、地位。出處:先秦·李耳《內老子》:「容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2、知命樂天 命:命運;天:天意。安於自己的處境,由命運安排。這是相信宿命論的人生觀。 出處:《周易·系辭上》:「樂天知命,故不憂。」
3、樂無知命:意為自知滿足則心常快樂。語本《老子》:「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況周頤《蕙風詞話》卷二:「委心任運,不失其為我。知足常樂,不願乎其外。」王西彥《古屋》第一部四:「一個快樂主義者首先得有知足的修養,就是古訓所謂『知足常樂』。「
4、自得其樂:就是自己體會到其中的樂趣。語出明陶宗儀《輟耕錄·白翎雀》:「白翎雀生於烏桓朔漠之地,雌雄和鳴,自得其樂。」沈從文《新湘行記》:「渡頭邊水草間,有大群白鴨子在水中自得其樂的游泳。」葉聖陶《孤獨》:「他們那樣自得其樂,那樣議論風生。」
5、心滿意足:做了某事,或得到什麼事物等,自己心情很愉悅,高興,讓自己覺得滿意。 宋·呂祖謙《晉論》中:「君臣上下,自以為江東之業為萬世之安,心滿意足。」
⑹ 長安常樂有這個成語嗎
知命樂來天 命:命運;天:天意。源安於自己的處境,由命運安排。這是相信宿命論的人生觀。 出處:《周易·系辭上》:「樂天知命,故不憂。」
知足常樂 知道滿足,就總是快樂。形容安於已經得到的利益、地位。
出處:先秦·李耳《老子》:「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⑺ 知之常樂有這個成語嗎
知足常樂zhīzúchánglè
[釋義] 知道滿足;就總是快樂。形容安於已經得到內的利益、地容位等。
[正音] 樂;不能讀作「音樂」的「yuè」。
[近義] 樂無知命 自得其樂 心滿意足
[反義] 憤憤不平 鬱郁寡歡 憂天憫人
[用法] 含褒義。一般作謂語、賓語。
[結構] 連動式。
[例句] 我見到陋巷裡有比我住房困難的大眾;於是乎~;居然也心安理得了。
⑻ 與知足常樂相近的成語
知命樂天 命:命運;天:天意。安於自己的處境,由命運安排。這是相信宿命論回的答人生觀。 出處:《周易·系辭上》:「樂天知命,故不憂。」
知足常樂 知道滿足,就總是快樂。形容安於已經得到的利益、地位。
出處:先秦·李耳《老子》:「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⑼ 常樂無極是成語么誰能馬上給我答案呢
不是
樂極生悲lèjíshēngbēi
[釋義] 極:到極點。歡樂到極點就會生出悲傷之回事。
[語出] 《淮南子答·道應訓》:「夫物盛而衰;樂極則悲。」
[正音] 樂;不能讀作「yuè」。
[辨形] 極;不能寫作「及」;悲;不能寫作「卑」。
[近義] 否極泰來 物極必反
[反義] 樂而忘返 樂不可支
[用法] 一般作謂語、賓語、定語。
[結構] 緊縮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