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服之類的成語
1. 天下臣服是成語嗎
天下臣服 不是成語,俯首稱臣、北面稱臣 才是成語。
北面稱臣
【拼音】: běi miàn chēng ché專n
【解釋】: 古代屬君主面南而北,臣子拜見君主則面北,指臣服於人。
【出處】: 《史記·酈生陸賈列傳》:「君主宜郊迎,北面稱臣。」
【舉例造句】: 追慕南越,嬰齊入侍,北面稱臣,伏聽告策。 ★晉·孫楚《為石仲容與孫皓書》
【拼音代碼】: bmcc
【近義詞】: 俯首稱臣
【用法】: 作謂語、賓語;指投降
【英文】: face north and acknowledge one's allegiance--swear allegiance to another
2. 有個成語叫什麼臣服
1、首先,「臣」字錯了,應該是「誠」字。具體如下:
成語:心悅誠服版
解釋:自己由衷地高權興,真心地服氣。心悅誠服
拼音:xīn yuè chéng fú
2、其次,樓上所說「四海臣服」不是成語,而只是一個短語。
以上,供參考!
3. 古代君主面南而北,臣子拜見君主則面北,指臣服於人.打一成語
樓主您好:
北面稱臣
拼音: běi miàn chēng chén
解釋: 古代君主面南而北,臣子拜見君主則面北,指臣服於人。
出處: 《史記·酈生陸賈列傳》:「君主宜郊迎,北面稱臣。」
祝您生活愉快!
4. 臣服於我算成語嗎
臣服於我不算成語。
成語是中國漢字語言詞彙中一部分定型的片語或短句。大多為四字,亦有三字,五字甚至七字以上的成語。
5. 成語中的名人故事
韋編三絕 ( wéi biān sān jué )
釋 義 韋: 熟牛皮;韋編:用熟牛皮繩把竹簡編聯起來;三:概數,表示多次;絕:斷。孔子為讀《易》而翻斷了多次牛皮帶子的簡。編連竹簡的皮繩斷了三次。比喻讀書勤奮。
出 處 《史記·孔子世家》:「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
用 法 主謂式;作謂語;含褒義
示 例 元·耶律楚材《過天德和王輔之》:「~耽羲《易》,蕭散風神真隱人。」
典 故
春秋時的書,主要是以竹子為材料製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簽,稱為竹「簡」,用火烘乾後在上面寫字。竹簡有一定的長度 和寬度,一根竹簡只能寫一行字,多則幾十個,少則八九個。一部書 要用許多竹簡,這些竹簡必須用牢固的繩子之類的東西編連起來才 能閱讀。像《易》這樣的書,當然是由許許多多竹簡編連起來的,因此 有相當的重量。
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讀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 的內容。不久又讀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點。接著,他又讀第三 遍,對其中的精神、實質有了透徹的理解。在這以後,為了深入研究 這部書,又為了給弟子講解,他不知翻閱了多少遍。這樣讀夾讀去,把串連竹簡的牛皮帶子也給磨斷了幾次,不得不多次換上新的再使 用。
即使讀到了這樣的地步,孔子還謙虛他說:「假如讓我多活幾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與質了。」
出處《史記·孔子世家》
====
「韋編三絕」是孔子勤讀《易》書的一則典故。《史記·孔子世家》載:"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傳統說法,孔子晚年喜歡讀《易》,並且撰寫了《彖》上下、《象》上下、《系辭》上下、《文言》、《序卦》、《說卦》、《雜卦》等,合稱"十翼",又稱《易大傳》。韋,熟牛皮。古代用竹片寫書,再用皮條編綴成冊。三,指多次。絕,斷。孔子勤讀《易》書,致使編綴的皮條多次斷開。他還說:"如果多給我幾年功夫,那麼,我對於《易》的知識會更加豐富的。"《論語·述而》載:"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加與假意近。如果五十歲就開始學習《周易》,那麼就可以不犯大錯誤了。
宋歐陽修作《易童子問》,提出許多疑問,認為"十翼"、"皆非聖人之作","亦非一人之言"。以後,對十《易經》和《易傳》的寫作年代和作者的問題,成為學術界持久華淪的問題。許多人否定孔子與《易傳》的關系,進而否定孔子與《周易》的關系。
-般學者認為《易經》作於殷末周初,而《易傳》則成於戰國時代。《十翼》雖非孔子一人手筆,《易經》、《易傳》與孔子的密切關系卻難以否定。
《左傳》、《國語》記載,春秋時期的人引《易》占卜論事,就有二十餘條,通《易》學的人分布於周、魯、衛、鄭、晉、齊、秦各國,說明當時流行《易》學,學習者甚多,可能還是一種時髦。在這種社會氛圍中,作為周遊列國的大學者孔子怎麼會不學《易》、不談《易》呢? 《史記·儒林列傳》還記載孔子的傳《易》系統。孔子傳《易》給魯國商瞿,商瞿六世傳到齊人田何。田何傳東武人王子仲,王子仲傳葘川人楊何,楊何又傳給齊人即墨成、廣川人孟但、魯人周霸、莒人衡胡、臨葘人主父偃。《漢書》把《史記》省略掉的中間四世補齊,他們分別是:東魯橋庇子庸、江東{馬干}臂子弓、燕周丑子家、東武孫虞子乘(又作淳於人光羽子乘)。
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周易》殘卷附錄《易傳》六篇,分別是《二三子問》、《系辭》、《易之義》、《要》、《繆和》、《昭力》。據廖名春考證,這些應為戰國中、後期的作品,不會晚於《呂氏春秋》和《韓非子》。在《二三子問》中,記載孔子與子貢等學生討論《周易》的對話。 從以上資料可見,孔子晚年確實喜讀《周易》,而認真鑽研《周易》,以致韋編三絕。還向學生傳授過《周易》。傳統說法,孔子作《十翼》,後人對《十翼》進行研究,發現與傳統說法不一致之處,例如《十翼》中常有"子曰",孔子自己著書,不可能寫"子曰"。可以作這樣的推測,開始,孔子口講,經幾代傳授,到戰國中期,傳《易》者寫於竹帛,才真正成書。傳《易》者採納了孔子以來歷代傳《易》者的說法,整理成系統的《易傳》,稱孔子所傳,也是可以理解的。其中包含歷代傳《易》者的研究成果,也是很自然的。因為有的提法、思想不是孔子所寫,就認為《易傳》孔子無關,是不妥當的;相反,如果認為它是孔子所傳,其中每一句話必定是孔子所寫,也未必妥當。
6. 帶臣服的成語
北面稱臣
稱臣納貢
負固不賓
負固不服
割地稱臣
採納哦
7. 關於臣服的成語
北面稱臣 古代君主面南而北,臣子拜見君主則面北,指臣服於人。
出處:《史內記·酈生陸賈列傳容》:「君主宜郊迎,北面稱臣。」
稱臣納貢 舊時指小國向大國臣服而年年進貢。
出處: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十七回:「凡漢東小國,無不稱臣納貢。」
負固不賓 依恃險阻而不臣服。同「負固不服」。
出處:《宋書·武帝記中》:「自負固不賓,干紀放命,肆逆滔天,竊據萬里。」
負固不服 依恃險阻而不臣服。
出處:《周禮夏官大司馬》:「野荒民散則削之,負固不服則侵之。」鄭玄註:「負,猶恃也,固,險可依以固者也;不服,不事大也。」
割地稱臣 割讓土地,臣服於對方。
出處:明·馮夢龍《古今小說·游酆都胡母迪吟詩》:「若放我南歸,願為金邦細作,饒幸一朝得志,必當主持和議,使南朝割地稱臣。」
8. 誰什麼臣服的成語
沒有這個成語
北面稱臣 古代君主面南而北,臣子拜見君主則面北,指臣服於人。回
出處:《史記·酈生陸賈列答傳》:「君主宜郊迎,北面稱臣。」
稱臣納貢 舊時指小國向大國臣服而年年進貢。
出處: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十七回:「凡漢東小國,無不稱臣納貢。」
負固不賓 依恃險阻而不臣服。同「負固不服」。
出處:《宋書·武帝記中》:「自負固不賓,干紀放命,肆逆滔天,竊據萬里。」
負固不服 依恃險阻而不臣服。
出處:《周禮夏官大司馬》:「野荒民散則削之,負固不服則侵之。」鄭玄註:「負,猶恃也,固,險可依以固者也;不服,不事大也。」
割地稱臣 割讓土地,臣服於對方。
出處:明·馮夢龍《古今小說·游酆都胡母迪吟詩》:「若放我南歸,願為金邦細作,饒幸一朝得志,必當主持和議,使南朝割地稱臣。」
9. 表示臣服的成語
【北面稱臣】:古代君主面南而北,臣子拜見君主則面北,指臣服於人。
【稱臣回納貢】:舊時答指小國向大國臣服而年年進貢。
【負固不賓】:依恃險阻而不臣服。同「負固不服」。
【負固不服】:依恃險阻而不臣服。
【負固不悛】:負固:依仗地勢險固;悛:改悔。倚恃險阻而不臣服。
【割地稱臣】:割讓土地,臣服於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