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實際
① 按照實際情況成語
答:按照實際情況成語
1、因地制宜
因地制宜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根據各地的內具體情況,制定適容宜的辦法。
出處:漢·趙曄《吳越春秋·闔閭內傳》:「夫築城郭,立倉庫,因地制宜,豈有天氣之數以威鄰國者乎?」
2、實事求是
實事求是是一個漢語成語,意思是指從實際對象出發,探求事物的內部聯系及其發展的規律性,認識事物的本質。通常指按照事物的實際情況辦事。
其哲學內涵為: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堅持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
② 形容「真實」的成語有哪些
1. 耳聞是虛,眼觀為實ěr wén shì xū, yǎn guān wéi shí
成語解釋:親自聽到的還不足為信,只有親眼看到的才是真實可靠的。
例句:「耳聞是虛,眼觀為實」,叔叔此時,且不要過於取笑侄女,請再去一訪,……那時再來取笑侄女,卻也不遲。(清·名教中人《好逑傳》第九回)
2. 尺水丈波chǐshuǐ zhàng bō
成語解釋:比喻說話誇張,不真實。
成語出處:唐·孟郊《君子勿鬱郁士有謗毀 者作詩以贈之》之一:「須知一尺水,日夜增高波。」
3. 事實勝於雄辯shì shí shèng yú xióng biàn
成語解釋:事情的真實情況比喻雄辯更有說服力。
例句:對於這個問題,我們不要再爭論了,事實勝於雄辯,還是讓事實來說話吧。
4. 耳聞不如目見ěr wén bù rú mù jiàn
成語解釋:聽到的不如看到的真實可靠。比喻實際經驗的重要。
成語出處:漢·劉向《說苑·政理》:「夫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
例句:就行也不是話,再住也不是話,口說無憑,耳聞不如目見,我背了馬,且請師父親去看看。(明·吳承恩《西遊記》第四十八回)
5. 毫不諱言háo bù huì yán
成語解釋:諱言:有顧慮,不願把真實情況說出來。絲毫也沒有隱諱不說的。
6. 認賊為子rèn zéi wéi zǐ
成語解釋:佛家語,比喻錯將妄想認為真實。
成語出處:《大方廣園覺修多羅經》:「譬如有人,認賊為子,其家財寶終不成就。」
7. 一尺水十丈波yī chǐ shuǐ shí zhàng bō
成語解釋:比喻說話誇張,不真實。
成語出處:唐·孟郊《君子勿鬱郁士有謗毀 者作詩以贈之》之一:「須知一尺水,日夜增高波。」
8. 聞雷失箸wén léi shī zhù
成語解釋:比喻借別的事情掩飾自己的真實情況。
成語出處:《三國志·蜀書·先主傳》:「是時曹公從容謂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也。』先主方食,失匕箸。」
9. 真相大白zhēn xiàng dà bái
成語解釋:大白:徹底弄清楚。真實情況完全弄明白了。
例句:經過公安幹警一個多月的嚴密偵察,這樁案件終於真相大白。
10. 無病呻吟wú bìng shēn yīn
成語解釋:呻吟:病痛時的低哼。沒病瞎哼哼。比喻沒有值得憂傷的事情而嘆息感慨。也比喻文藝作品沒有真實感情,裝腔作勢。
成語出處:宋·辛棄疾《臨江仙》詞:「百年光景百年心,更歡須嘆息,無病也呻吟。」
例句:後來的嘆老嗟卑也正是無病呻吟。(朱自清《論書生的酸氣》)
11. 子虛烏有zǐ xū wū yǒu
成語解釋:子虛:並非真實;烏有:哪有。指假設的、不存在的、不真實的事情。
成語出處:漢·司馬相如著《子虛賦》:「楚使子虛使於齊,王悉發車騎,與使者出畋。畋罷,子虛過奼烏有先生,亡是公存焉。」
例句:文貴征實,不蘄於振奇,所以愧文士子虛烏有之習也。(清·沈惟賢《萬國演義序》)
12. 去偽存真qù wěi cún zhēn
成語解釋:除掉虛假的,留下真實的。
例句:人的認識過程就是一個不斷由淺入深、去偽存真的過程。
13. 信賞必罰xìn shǎng bì fá
成語解釋:信:真實不欺。有功勞的一定獎賞,有罪過的一定懲罰。形容賞罰嚴明。
成語出處:《韓非子·外儲說右上》:「信賞必罰,其足以戰。」
例句:諸葛治蜀,賞信必罰,彭羕、李嚴,皆縱橫之魁傑,故羕誅而嚴流。(章炳麟《諸子學略說》)
14. 確切不移què qiè bù yí
成語解釋:形容真實可靠,不容懷疑。
15. 修辭立誠xiūcílìchéng
成語解釋:寫文章應表現出作者的真實意圖。
成語出處:《易· 乾》:「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
16. 項庄舞劍,意在沛公xiàng zhuāng wǔ jiàn,yì zài pèi gōng
成語解釋:項庄席間舞劍,企圖刺殺劉邦。比喻說話和行動的真實意圖別有所指。
成語出處:《史記·項羽本紀》:「今者項庄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例句:在討論會上,他的一番話卻暗有所指,項庄舞劍,意在沛公。
17. 隱姓埋名yǐn xìng mái míng
成語解釋:隱瞞自己的真實姓名,不讓別人知道。
成語出處:元·張壽卿《紅梨花》第四折:「著他隱姓埋名,假說做王同知的女兒。」
18. 有鼻子有眼yǒu bí zi yǒu yǎn
成語解釋:比喻把虛構的事物說得象真實的一樣。
19. 躍然紙上yuè rán zhǐ shàng
成語解釋:活躍地呈現在紙上。形容文學作品敘述描寫真實生動。
成語出處:清·薛雪《一瓢詩話》三三:「如此體會,則詩神詩旨,躍然紙上。」
例句:雖然象通不通似的,但是對於抗日救國的熱烈和對於我們被捕的義憤,也已躍然紙上。(鄒韜奮《經歷·同情和厚意》)
20. 謂予不信wèi yú bù xìn
成語解釋:如果以為我的話不真實。
成語出處:《詩經·王風·采葛》:「謂予不信,有如日。」
21. 真心誠意zhēn xīn chéng yì
成語解釋:心意真實誠懇,沒有虛假。
成語出處:元·無名氏《百花亭》第三折:「常言道海深須見底,各辦著個真心實意。」
例句:他相信獻忠確實是真心誠意地歸順朝廷。(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十六章)
③ 形容實際的成語
赤誠相抄待:極真誠、忠誠。以至誠之心待人。
誠心誠意:形容十分真摯誠懇。
誠心實意:形容十分真摯誠懇。
誠心正意:心意真誠懇切。形容對人十分真摯誠懇。亦作「誠心誠意」。
犬馬之誠:比喻誠心實意。一般謙稱自己的誠意。
④ 不切合實際的成語
【胡言亂語】指沒有根據,不符實際的瞎說,或說胡話。
【誇誇其談】形容說話或回寫文章浮誇,不切答合實際。
【紙上談兵】在紙面上談論打仗。比喻空談理論而沒有實際經驗,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
【大發謬論】指空泛不切合實際的言論。
【膚泛不切】膚:膚淺;泛:一般;不切:不切合實際。指文章或言論沒有深刻切實的內容。
【膚受之言】膚:膚淺;受:感受。指膚淺的,使人感受不深的言論。也指不切合實際的言辭。
【無的放矢】的:靶心;矢:箭。沒有目標亂射箭。比喻說話做事沒有明確目的,或不切合實際。
【信口雌黃】信:任憑,聽任;雌黃:即雞冠石,黃色礦物,用作顏料。古人用黃紙寫字,寫錯了,用雌黃塗抹後改寫。比喻不顧事實,隨口亂說。
⑤ 形容事實的成語有哪些
一、捕風捉影
讀音:bǔ fēng zhuō yǐng
釋義:風和影子都是抓不著的。比喻說話做事絲毫沒有事實根據。
出處:東漢.班固《漢書·郊祀志》:「聽其言,洋洋滿耳,若將可遇;求之,盪盪如系風捕景,終不可得。」《朱子全書》:「若悠悠地似做不做,如捕風捉影,有甚長進?」 若悠悠地,似做不做,如捕風捉影,有甚長進!——宋·朱熹《學一》
二、秉筆直書
讀音:bǐng bǐ zhí shū
釋義:秉:持,握住。寫史書根據事實記錄,不隱諱。
出處:清·曾樸《孽海花》第三十五回:"我是秉筆直書,懸之國門,不能增損一字。
三、避而不談
讀音:bì ér bù tán
釋義:躲避開而不肯說。指有意迴避事實。
出處:尖銳的矛盾,~,或加水沖淡了。(徐遲《一九五六年〈特寫選〉序言》)
四、顛倒黑白
讀音:diāndǎohēibái
釋義:把黑的說成白的,白的說成黑的。比喻歪曲事實,混淆是非。
出處:戰國·楚·屈原《九章·懷沙》:"變白以為黑兮,倒上以為下。"
五、岑樓齊末
讀音:cén lóu qí mò
釋義:只比較末端,方寸的木頭也可高過高樓。比喻不從本著手,則無法認清事實。
出處:《孟子·告子下》:"不揣其本而齊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於岑樓。"《幼學瓊林·卷三·人事類》:"岑樓齊末,不識高卑。"
⑥ 什麼詞語/成語用來形容實際產生的作用
君臣來佐使
拼音: jūn chén zuǒ shǐ 簡拼:自 jczs
近義詞: 反義詞:
用法: 聯合式;作定語、賓語;用於中葯方面
解釋: 原指君主、臣僚、僚佐、使者四種人分別起著不同的作用,後指中葯處方中的各味葯的不同作用
出處: 《神農本草經》:「上葯一百二十種為君,主養命;中葯一百二十種為臣,主養性;下葯一百二十種為佐使,主治病;用葯須合君臣佐使。」
例子:
謁後語:
謎語:
⑦ 形容「說事實」的成語有哪些
【成抄語】
實事求是(shí shì襲 qiú shì)指從實際對象出發,探求事物的內部聯系及其發展的規律性,認識事物的本質。通常指按照事物的實際情況辦事。出自《漢書·河間獻王劉德傳》:「修學好古,實事求是。」
既成事實(jì chéng shì shí ) 既成:已成。已經造成的事實。常指用武力或某種手段強行造成的局面。
秉筆直書( bǐng bǐ zhí shū ) 寫史書根據事實記錄,不隱諱。
董狐直筆(dǒng hú zhí bǐ )董狐:春秋時晉國的史官。直筆:根據事實,如實記載。指敢於秉筆直書,尊重史實,不阿權貴的正直史家。出自《左傳·宣公二年》載:趙穿殺晉靈公,身為正卿的趙盾沒有管,董狐認為趙盾應負責任,便在史策上記載說「趙盾弒其君」。為趙盾所殺。後孔子稱贊說:「董狐,古之良史也,書法不隱。」
論列是非(lùn liè shì fēi )論:評論;列:列舉。羅列事實,評論是非。出自《漢書·司馬遷傳》:「仍欲卬首信眉,論列是非,不亦輕朝廷,羞當世之士邪。」
⑧ 結合實際用哪個成語表示
1、抱法處勢
抱法處勢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是bào fǎ chǔ shì],意思是比喻把法和勢結合起來,用勢來保證法的推行。
出處:戰國末期·韓非《韓非子·難勢》:「抱法處勢則治,背法去勢則亂。」
譯文:掌握法度、據有權勢就可以使天下太平,背離法度、丟掉權勢就會使天下混亂。
2、柴米夫妻
意思:為柴米的需要而結合的夫妻。指物質生活條件低微的貧賤夫妻。
出處:明·顧起元《客座贅語·諺語》:「柴米夫妻,酒肉朋友,盒兒親戚。」
譯文:夫妻之間,需要有柴米才能夠讓自己維持生計,朋友之大部分都是在飯桌上維持,而親戚若想維持關系靠的是一盒盒的禮品。
3、實事求是
實事求是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是shíshì qiúshì,意思是指從實際對象出發,探求事物的內部聯系及其發展的規律性,認識事物的本質。通常指按照事物的實際情況辦事。
出處:東漢·班固《漢書·河間獻王劉德傳》:「河間獻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修學好古,實事求是。」
譯文:河間獻王劉德在孝景前二年被封王,研習學問喜歡古代的事物,凡事追求弄清事實,求得正確的結論。
4、情景交融
情景交融,漢語成語,讀音是qing jing jiao rong,指文藝作品中環境的描寫、氣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發結合得很緊密。
出處:宋·張炎《詞源·離情》:「離情當如此作,全在情景交煉,得言外意。」
譯文:離別時的情感就應該如此,全因氣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發結合得很緊密,就算不表達出來,也能感受到他們的情感。
5、聲應氣求
聲應氣求,讀音shēng yìng qì qiú,漢語成語,意思是同類的事物相互感應。比喻志趣相投的人自然地結合在一起。
出處:周文王姬昌《易·乾》:「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聖人出而萬物睹。」
譯文:聲音相同就會互相應和,氣息相同就會彼此尋求。水會流向低窪潮濕的地方,火會趨向乾燥;親密往來是順從有雄才大略的人,人民的心向是聽從威武勇猛的人。帝王起身站起來因而引來眾人觀看。
⑨ 形容表面與實際一樣的成語
表裡如一 名副其實 名符其實 心口如一 表裡相符 言行一致
⑩ 通過實際才能取得真實的成語是
躬行實踐 [ gōng xíng shí jiàn ]
生詞本
基本釋義 詳細釋義
[ gōng xíng shí jiàn ]
親身實行或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