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閉門思過讀後感
㈠ 急求450字中華成語故事讀後感!!!!!!今天就要!!!!!我就等著!!!
我從小到大度過很多很多的書,其中,我最喜歡《成語故事》,《成語故事》里有許多的故事,比如說拔苗助長、百步穿楊、班門弄斧、杯弓蛇影、閉門思過、不可救葯、狐假虎威等等,我最喜歡拔苗助長和杯弓蛇影。
拔苗助長講的是宋國有個農夫性子很急,他插下秧苗後便天天去看秧苗長了沒有,可秧苗還是老樣子,一點也沒長。有一天,他想了一個辦法,把秧苗一棵棵往上拔,回到家中,他還告訴兒子秧苗都長高了。兒子一聽,居然還有這樣的事,連忙跑到田邊去看,只看蠻田的秧苗全都耷拉著腦袋枯死了。
「拔苗助長」這一成語,比喻不顧事物發展的規律,強求速成,結果反而會把事情弄糟。也叫做「揠苗助長」。我覺得這個農夫真想秧苗長大,應該除草、施肥、除蟲,這樣才能讓秧苗長大。
杯弓蛇影講的是西晉時,有個叫樂廣的人,有一次,他請朋友到自己家喝酒,喝著喝著,朋友忽然說自己有點不舒服,就先回家了。樂廣想:難道是我招待不周,朋友生氣了?應該不會吧!樂廣決定去看一看。到了朋友家裡他才知道這件事的來龍去脈,樂廣覺得納悶,回家仔細觀察,忽然看見客廳的牆上掛著一張弓,樣子就想彎曲的蛇一樣。樂廣明白過來,他再次把朋友請到家中喝酒,還是坐在那人位置上。他又看見了蛇。樂廣笑著說:」杯中的蛇就是牆上的弓。」朋友這才明白。
「杯弓蛇影」這句成語常用來比喻疑神疑鬼,自驚自擾。
我們多讀《成語故事》里的故事,就會明白許多道理。
《成語故事》里有很多故事。
我最喜歡的是:《刮目相看》、《錦囊妙計》、《樂不思蜀》、《迷途知返》、《望梅止渴》、《偃旗息鼓》和《大器晚成》。
我就給你們講一個《刮目相看》的故事吧!
三國時,東吳大將呂蒙屢立戰功,三十一歲就升為中郎將。
呂蒙識字不多,孫權希望他能做到文武雙全,因此他努力讀書。
兩年後,東吳都督魯肅來到呂蒙防地,兩人談起了國家大事。呂蒙分析軍事形勢時,引經據典,很有見地。
魯肅驚訝地說;「你不在是原來的呂蒙了!」呂蒙笑道:「士別三日,就該刮目相看,這變化你知道得已有些遲了!」
這篇文章讓我知道了一個道理:用陳舊的眼光看人,往往看不到對方進步的地方。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對方,全面而正確地評價對方,才是正確的。
今天我讀了成語故事中的《半途而廢》,故事講述了我國古代有一個叫樂羊子的魏國人,他有一位非常賢德的妻子。一次,樂羊子拾到了一塊金子,高興地拿回來送給妻子。妻子說:「有志氣的人會嚴格要求自己,把撿來的東西拿回家會損壞自己的名聲的。樂羊子深感慚愧,就把金子放回原處,然後出外求學去了。但一年後,樂羊子因想念妻子便返回家中。妻子把他領到織布機旁說:「布是一寸一寸、一尺一尺的織出來的,日積月累才能成丈、成匹。如果我把它剪斷,就前功盡棄了。求學和織布一樣,不能在學到一半的時候放棄。」樂羊子深受感動,又回去求學了,七年沒有回家。終於學業有成,成為一個很有學問的人。
成語《半途而廢》是指做事不能做到一半就不繼續做了,一定要堅持到底才有成功的可能。讀完這篇故事,我覺得我在學習上不能「半途而廢」,一定要堅持努力,只有這樣才有可能成為祖國的棟梁,同時通過這個成語我想到我爭取改掉我學習過程中的一些壞毛病,千萬不能做「半途而廢」的事情。
㈡ 成語故事動畫《閉門思過》高清
【成語】復: 閉門思過
【拼音制】: bì mén sī guò
【解釋】: 過:過失。關起門來反省。
【出處】: 《漢書·韓延壽傳》:「因入卧傳舍,閉閣思過。」三國·蜀·諸葛亮《黜來敏教》:「自謂能敦厲薄俗,帥之以義。今既不能,表退職,使閉門思愆。」
【舉例造句】: 小仙自知身獲重罪,追悔莫及,惟有閉門思過,敬聽天命。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六回
【拼音代碼】: bmsg
【近義詞】:反躬自省、閉閣思過
【反義詞】: 不思悔改
【燈謎】: 商店停業整頓;商店停業檢查
【用法】: 作謂語、定語、狀語;用於有過失的人的反省
【英文】: to reflect on one's misdeeds in private
動畫網址網頁鏈接
㈢ 閉門思過成語故事
【成語故事】:
西漢昭帝時,燕人韓延壽在左馮翊擔任太守。有一次,他到高陵縣巡視,碰到兄弟倆向他告狀。
其中一個說:「我弟弟佔了我的耕地。」另一個說:「這地本來就是爹媽在世時分給我的,哥哥不講理,硬說是分給他的。」
這件事,對韓延壽觸動很大。他十分慚愧地說:「我作為太守,是一郡之長,不能教化百姓,以致今天民眾間發生骨肉爭訟。這既傷風化,又使賢人孝子受恥。其責任在我身上,我應退職讓賢。」
這天,韓延壽推脫有病,不再處理公務,獨自一人呆在館舍的一間房間里,閉上門,思考自己的過錯(閉門思過)。
那告狀的兩兄弟知道韓延壽的上述舉動後,深為之感化。他們倆痛心疾首地流著淚,赤身前往館舍向韓延壽請罪。
韓延壽見他兄弟倆已覺醒,並決心痛改前非,這才稍有喜悅之色;但他從這件事看到了自己身為太守而未能盡到責任的過失,也不禁仰天垂淚。
【成語】: 閉門思過
【拼音】: bì mén sī guò
【解釋】: 過:過失。關起門來反省。
【出處】: 《漢書·韓延壽傳》:「因入卧傳舍,閉閣思過。」三國·蜀·諸葛亮《黜來敏教》:「自謂能敦厲薄俗,帥之以義。今既不能,表退職,使閉門思愆。」
【近義詞】: 反躬自省、閉閣思過
【反義詞】: 不思悔改
【用法】: 作謂語、定語、狀語;用於有過失的人的反省。
【舉例造句】:小明犯了錯誤,媽媽不準他出去玩,讓他閉門思過。
㈣ 與成語閉門思過相關的歷史人物是 項羽 扁鵲 韓延壽 諸葛亮
與成語閉門思過相關的歷史人物是韓延壽
㈤ 閉門思過的成語故事是什麼
成語故事:閉門思過
西漢宣帝時,韓廷壽被任命為京郊大馮翊(相當於版郡太守),到任權後的一年多時間內,他沒有前呼後擁,假例行公事之名打擾地方官員和百姓。一年春天,韓廷壽到下屬齊縣鼓勵春耕時,來到了高陵縣,恰好遇到了兩個兄弟,因爭奪田產,吵得不可開交,爭得面紅耳赤,族人也無法解決兄弟兩人之間的糾紛,他們把官司打到了高陵縣縣衙。
韓適壽聽說這件事情,非常傷心,神情黯然地說:「我身為太守有盡到宣傳和教育百姓的責任,以致發生了親兄弟之間為爭奪田產打官司的事件,這不僅有傷風化,而且使各級官員們蒙受了恥辱。我作為左馮翊,沒有盡到責任,我應該停職反省。」
說罷,韓廷壽立即停止了工作,獨自走進他臨時的客房,不讓任何隨從入內,緊閉房門,開始反思。
大家一看左馮翊韓廷壽都能嚴格要求自己,不推卸責任,真心思過。各級官員們也羞愧難當,也把自己綁縛起來,表示自己有罪等待懲罰,開始反思自己工作中的不足和失誤。
看到這種情形,百姓非常感動。人們紛紛遣責打官司的兩兄弟,這兩兄弟也非常後悔,表示願意互讓田產,發誓不再有此類事件發生。
㈥ 成語閉門思過的典故 閉門思過的主人公是誰
1.對牛彈琴:
漢·牟融《理惑論》:「公明儀為牛彈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內不容聞,不合其耳矣。」
2.多多益善:
西漢·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上曰:『於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
3.汗馬功勞:
韓非《韓非子·五蠹》:「棄私家之事,而必汗馬之勞,家困而上弗論,則窮矣。」
4.負荊請罪:
西漢·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
罪。」
5.鴻鵠之志:
西漢·司馬遷《史記·陳涉世家》:「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我給你個成語網站,裡面都有的:http://cy.5156e.com/html4/6123.html
㈦ 成語 閉門思過 出處
閉門思過
閉門思過,漢語成語,拼音是bì mén sī guò,解意思是關起門來反省自己的過錯。過,過失。原作「閉閣思過」。出自《漢書·韓延壽傳》。
㈧ 成語「閉門思過」講的是西漢( )的故事
韓延壽
閉門思過
出 處 東漢·班固《漢書·韓延壽傳》:「因入卧傳舍,閉回合思過答。」三國蜀·諸葛亮《黜來敏教》:「自謂能敦厲薄俗,帥之以義。今既不能,表退職,使閉門思愆。」
典 故 西漢昭帝時,燕人韓延壽在左馮翊擔任太守。有一次,他到高陵縣巡視,碰到兄弟倆向他告狀。
其中一個說:「我弟弟佔了我的耕地。」另一個說:「這地本來就是爹媽在世時分給我的,哥哥不講理,硬說是分給他的。」
這件事,對韓延壽觸動很大。他十分慚愧地說:「我作為太守,是一郡之長,不能教化百姓,以致今天民眾間發生骨肉爭訟。這既傷風化,又使賢人孝子受恥。其責任在我身上,我應退職讓賢。」
這天,韓延壽推脫有病,不再處理公務,獨自一人呆在館舍的一間房間里,閉上門,思考自己的過錯(閉門思過)。
那告狀的兩兄弟知道韓延壽的上述舉動後,深為之感化。他們倆痛心疾首地流著淚,赤身前往館舍向韓延壽請罪。
韓延壽見他兄弟倆已覺醒,並決心痛改前非,這才稍有喜悅之色;但他從這件事看到了自己身為太守而未能盡到責任的過失,也不禁仰天垂淚。
成語「閉門思過」便出於此。
㈨ 與成語「閉門思過」相關的歷史人物是______
東漢·班固
《漢書·韓延壽傳》、《漢書·韓延壽傳》:「因入卧傳舍,閉閣思內過。」
三國·蜀·諸葛亮容《黜來敏教》:「自謂能敦厲薄俗,帥之以義。今既不能,表退職,使閉門思愆。」
閉門思過,中國古代典故之一,出自東漢·班固《漢書·韓延壽傳》:「因入卧傳舍,閉閤思過。」後引用為成語。本義為關起門來思考自己的過錯,比喻自我反省,改過自新
㈩ 閉門思過的成語故事以及意思是什麼
西漢昭帝時,抄韓延壽擔任太守。有一天,他到屬下高陵縣巡視,剛好碰上一對兒兄弟為爭分祖上留下的田地而向他告狀。韓延壽看到這種情形後,十分慚愧(cán kuì)。於是他對手下的人說:「我作為太守,沒能教化好百姓,以致讓這類事情發生,我應該辭去官職,讓給更有能力的人來干。」之後,他獨自一人呆在屋裡,閉門思過。那兩個告狀的兄弟也被他感動了,流著淚向他請罪。
閉門思過——過:過錯。指不與人接觸,獨自反省自己的過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