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的源流與構成200字
A. 源流組成語有哪些
『包襲含有「源
流」字的成語』
(共13則)
[b]
本末源流
[k]
開源節流
[q]
窮源朔流窮源溯流
[s]
溯流徂源溯流窮源溯流求源溯流追源溯源窮流
[t]
討流溯源同源共流同源異流
[y]
沿流討源
B. 中國成語的起源和歷史是如何的呢
例如抄。例如一.來源襲於神話寓言我國古代的很多神話傳說、寓言故事含義深刻:一是從古書中直接摘引原句、來源於群眾口語有不少成語來源於群眾口頭用的通俗而形象的俗語。一鼓作氣,富有教育意義、來源於古書成句這又分兩種情況、來源於歷史故事我國古代有許多著名的歷史故事和歷史事件。」 四!」 ②千夫所指一 《漢書·王嘉傳》 、或增字:「瓜田不納履:「諺曰、或換字,三而竭:「夫戰。是乃狼也。」 ②瓜田李下一古樂府《君子行》:狼子野心。例如,其可畜乎,往往被概括成為成語:千夫所指:女媧補天 精衛填海 開天闢地 誇父追日愚公移山 守株待兔 刻舟求劍 拔苗助長二。例如,後人把它們凝縮成四個字的成語,再而衰:「諺曰: ①狼子野心一《左傳·宣公四年》 :卧薪嘗膽 負荊請罪 四面楚歌 草木皆兵破釜沉舟 完璧歸趙 望梅止渴 三顧茅廬三,或緊縮;一種是經過加工的,勇氣也,無病而死、或減字: ①一鼓作氣一《左傳·庄工十年》,李下不整冠
C. 開節源流四字組成的成語
開源節流
kāi yuán jié liú
【解釋】開:勸課;源:水源。開發水源,節制水流。回比喻增加收入,節省開支。答
【出處】《荀子·富國》:「故明主必謹養其和,節其流,開其源,而時斟酌焉,潢然使天下必有餘,而上不憂不足。」
【結構】聯合式。
【用法】含褒義。比喻增加收入;節省開支。一般作謂語、定語、分句。
【正音】節;不能讀作「jiē」。
【辨形】源;不能寫作「原」。
【近義詞】增產節約
【反義詞】大手大腳、鋪張浪費、揮霍無度
【辨析】~和「克勤克儉」;都有「增產節約」的意思。但~偏重指通過開辟多種渠道增加收入;「克勤克儉」偏重指通過勤勞增加收入。
【例句】在經濟工作中;應該經常注意~。
D. 《漢語成語源流大辭典》
《漢語復成語源流大辭典》是2009年開制明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劉潔修。
本書以考源求實為重點,「源」「流」並重,對漢語成語的詞義、詞形、用法在歷代文獻中的演變進行了嚴謹而細致的梳理。全書共收主條、次主條、副條及部分成語縮略語形式總計逾五萬條。
E. 查閱相關資料,歸納成語的源流和構成的幾個方面
與其說是探究 不如說是成語的出處與故事.這就是個擴展題目,找一個你容易理解的而又知道出處或有寓言故事的成語寫寫即可.
F. 中國成語的起源和歷史
成語就是既成之語抄,大部分是四字的,也有不是的。
後人覺得前人說的某句話語詞精煉,表意恰到好處,就會把這句話拿過來用。一個成語一般開始是在讀書人之間使用,因為大家都知道出典何處,自然能領會別人的意思。到後來用的久了,所有人都這么用,就成了漢語里的固定詞彙了。我國的大部分成語誕生於魏晉南北朝以前。
G. 淺析佛教成語的源流及結構
開源節流 kāi yuán jié liú 【解釋】開:勸課;源:水源。開發水源,節制水流。比喻增加回收入,節省開支答。【出處】《荀子·富國》:「故明主必謹養其和,節其流,開其源,而時斟酌焉,潢然使天下必有餘,而上不憂不足。」 【結構】聯合式。【用法】含褒義。比喻增加收入;節省開支。一般作謂語、定語、分句。【正音】節;不能讀作「jiē」。【辨形】源;不能寫作「原」。【近義詞】增產節約【反義詞】大手大腳、鋪張浪費、揮霍無度【辨析】~和「克勤克儉」;都有「增產節約」的意思。但~偏重指通過開辟多種渠道增加收入;「克勤克儉」偏重指通過勤勞增加收入。【例句】在經濟工作中;應該經常注意~。
H. 中國成語的起源和歷史是如何的呢
退避三舍 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忘十幾年。
經過千幸萬苦,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後必有大作為,就以國群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灑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麼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待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麼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么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願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於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四年後,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後退九十里,駐扎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後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問鼎中原 傳說古代夏禹鑄造九鼎,代表九州,作為國家權力的象徵。夏、商、周三代以九鼎為傳國重器,為得天下者所據有。
成語典故:洛陽是東周的都城。楚莊王親自領兵打敗在陸渾一帶的戎族以後,又到周定王的邊境閱兵,顯示楚國勢力的強大,想以此威脅周天子,與他分治天下,嚇得周定王立即派大臣王孫滿去慰勞他。
庄王一見王孫滿就問:「我聽說大禹鑄有九鼎,從夏傳到商,又從商傳到周,成為世界上的寶貝,現在放在洛陽。這鼎有多大?有多重?」
這一劈頭蓋腦的問話,把王孫滿嚇呆了。因為九鼎是大禹治水時,用九州進貢的鐵鑄成的,它是九州的象徵,也是國家政權的象徵,夏、商、周三個朝代,都把它作為世代相傳的國寶,它標志著天子的尊嚴,象徵著王位的神聖,從來都是奉若神明,不容許任何人過問的。
王孫滿呆了一會,趕忙哈起腰,皮笑肉不笑地說:「大王,這九鼎嘛……小人不敢應答啊!」
庄王用輕蔑的口氣說:「那九鼎有什麼了不起呀?從楚國的倉庫里隨便拿出一點廢鐵就足夠鑄成九鼎!」
王孫滿一聽這口氣,嚇得不敢在這里多停留,趕忙向楚王告辭回洛陽。他一邊走一邊想:自古以來,任何人不敢過問九鼎,今天楚王問九鼎的輕重和大小,而且那樣蔑視九鼎,是把周天子沒放在眼裡,莫非是想滅周朝而統領天下!他越想越害怕,連忙快步往回跑。
此時,周定王在宮里坐立不安,正等著王孫滿的消息。王孫滿一進宮,周定王劈頭就問:「楚國那個叫旅(庄王的名字)的小子說些什麼?他對你的態度如何?」
王孫滿急忙下跪,結結巴巴地說:「哎呀,不,不得了呀!這世道變、變、變了啊!」說著嗚嗚地哭了起來。
周定王見此情景,更著急了,趕忙追問:「你快說,是怎麼回事?」
王孫滿一邊套一邊說:「楚子狗膽包天!他,他問九鼎有多大、多重,他還說,從楚國倉庫里隨便拿出一點廢鐵,就足夠鑄成九鼎。」
庄王問鼎,有損於天子的尊嚴,更是對周朝政權的威脅。這平素被尊奉如神的周定王一聽到這個消息,又生氣又害怕,一時沉默不語,呆若木雞。過了一會,他起身一遍又遍地撫摸九鼎。大臣們知道了這個消息,都來安慰周定王說:「陛下放心,陛下萬福!九鼎天命所系。天命不可改變,蒼天會保佑您!」
圍魏救趙 是講戰國時期齊國與魏國的桂陵之戰。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欲釋失中山的舊恨,便派大將龐涓前去攻打。這中山原本是東周時期魏國北鄰的小國被魏國收服,後來趙國乘魏國國喪伺機將中山強佔了,魏將龐涓認為中山不過彈丸之地,距離趙國又很近,不若直打趙國都城邯鄲,既解舊恨又一舉雙得。魏王從之,欣欣然似霸業從此開始,即撥五百戰車以龐涓為將,直奔趙國圍了趙國都城邯鄲。趙王急難中只好求救於齊國,並許諾解圍後以中山相贈。齊威王應允,令田忌為將,並起用從魏國救得的孫臏為軍師領兵出發。這孫臏曾與龐涓同學,對用兵之法諳熟精通。魏王用重金將他聘得,當時龐涓也正事奉魏國。龐涓自覺能力不及孫臏,恐其賢於己,遂以毒刑將孫臏致殘,斷孫兩足並在他臉上刺字,企圖使孫不能行走,又羞於見人。後來孫臏裝瘋,幸得齊使者救助,逃到齊國。這是一段關於龐涓與孫臏的舊事。
且說田忌與孫臏率兵進入魏趙交界之地時,田忌想直逼趙國邯鄲,孫臏制止說:解亂絲結繩,不可以握 拳去打,排解爭斗,不能參與搏擊,平息糾紛要抓住要害,乘虛取勢,雙方因受到制約才能自然分開。現在魏國精兵傾國而出,若我直攻魏國。那龐涓必回師解救,這樣一來邯鄲之圍定會自解。我們再於中途伏擊龐涓歸路,其軍必敗。田忌依計而行。果然,魏軍離開邯鄲,歸路中又陷伏擊與齊戰於桂陵,魏部卒長途疲憊,潰不成軍,龐涓勉強收拾殘部,退回大梁,齊師大勝,趙國之圍遂解。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圍魏救趙」的故事。又後十三年,齊魏之軍再度相交於戰場,龐涓復又陷於孫臏的伏擊自知智窮兵敗遂自刎。
朝秦暮楚 在秦統一中國之前,這里是秦楚兩國你爭我搶的拉鋸之地,本地的百姓在秦兵楚將的滋擾之中,學會了聰明的生存方法。早晨,秦兵打過來了,百姓們便說自己是秦國的良民,把秦國的門牌翻過來,晚上楚軍攻過來了,百姓們便說自己是楚國的順民,把楚國的門牌翻過來,以此保護了自己的生命財產。
卧薪嘗膽 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派兵攻打越國,但被越國擊敗,闔閭也傷重身亡。兩年後闔閭的兒子夫差率兵擊敗越國,越王勾踐被押送到吳國做奴隸,勾踐忍辱負重伺候吳王三年後,夫差才對他消除戒心並把他送回越國。
其實勾踐並沒有放棄報復仇之心,他表面上對吳王服從,但暗中訓練精兵,強政勵治並等待時機反擊吳國。艱苦能鍛煉意志,安逸反而會消磨意志。勾踐害怕自己會貪圖眼前的安逸,消磨報仇雪恥的意志,所以他為自己安排艱苦的生活環境。他晚上睡覺不用褥,只鋪些柴草(古時叫薪),又在屋裡掛了一隻苦膽,他不時會嘗嘗苦膽的味道,為的就是不忘過去的恥辱。
勾踐為鼓勵民眾就和王後與人民一起參與勞動,在越人同心協力之下把越國強大起來,最後並找到時機,滅亡吳國。
紙上談兵 趙括從小就學習兵法,談論兵事,認為天下沒有比得上他的。曾經和他的父親趙奢談論兵事,趙奢都難不倒他,但是並不稱贊他。趙括的母親問趙奢其中的原因,趙奢曰∶「打仗,是生死攸關的地方,而趙括太輕率地討論它了。如果趙王不讓他當將軍就罷了,如果一定要讓他當將軍,他一定會使趙軍遭受失敗。」
趙括代替了廉頗以後,全部變更了軍法,輕率的任用軍官。秦國的將軍白起聽說以後,指揮奇兵,假裝打敗撤退,而斷絕趙軍的糧道,把趙軍一分為二,趙軍士氣不能統一。被困四十多天,趙軍非常飢餓,趙括親自指揮精兵博戰,秦軍用箭射死了趙括。
趙括的軍隊大敗,數十萬趙軍投降了秦國,秦國全部將它們活埋了。
語言詞彙中的一部分定型的片語或短句。漢語成語有固定的結構形式和固定的說法,表示一定的意義,在語句中是作為一個整體來應用的。例如:
言簡意賅 勇往直前 相反相成 實事求是
誨人不倦 經年累月 千鈞一發 緣木求魚
削足適履 七手八腳 細大不捐 坐井觀天
成語有很大一部分是從古代相承沿用下來的,在用詞方面往往不同於現代漢語。其中有古書上的成句,也有從古人文章中壓縮而成的片語,還有來自人民口裡常說的慣用語。有些意義從字面上可以理解,有些從字面上就不易理解,特別是典故性的。如「汗牛充棟」、「虎踞龍蟠」、「東山再起」、「草木皆兵」之類,在漢語成語里佔有一定的比例。漢語歷史悠久,成語特別多,這也是漢語的一個特點。
成語是一種現成的話,跟慣用語、諺語相近,但是也略有區別。最主要的一點是慣用語和諺語是口語性質的,成語大都出自書面,屬於文語性質的。其次在語言形式上,成語幾乎都是約定俗成的四字結構,字面不能隨意更換,而慣用語和諺語總是鬆散一些,可多可少,不限於四個字。例如「快刀斬亂麻」、「九牛二虎之力」、「驢唇不對馬嘴」、「前怕狼,後怕虎」,這是常說的慣用語;「百聞不如一見」、「真金不怕火煉」、「有志者事竟成」、「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這是一些經驗之談,表示一個完整的意思,屬於諺語一類。成語跟慣用語、諺語是不一樣的。
成語大都有一定的出處。如「狐假虎威」出於《戰國策·楚策》,「鷸蚌相爭」出於《燕策》,「畫蛇添足」出於《齊策》,「刻舟求劍」出於《呂氏春秋·察今》,「自相矛盾」出於《韓非子·難勢》,都是古代的寓言。如「完璧歸趙」出於《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破釜沉舟」出於《史記·項羽本紀》,「草木皆兵」出於《晉書·苻堅載記》,「一箭雙雕」出於《北史·長孫晟傳》,「口蜜腹劍」出於《唐書·李林甫傳》,都是歷史上的故事。至於截取古書的文句用為四字成語的更為普遍。如「有條不紊」取自《尚書·盤庚》「若綱在綱,有條而不紊」,「舉一反三」取自《論語·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痛心疾首」取自《左傳》成公十三年「斯是用痛心疾首,昵就寡人」,「分庭抗禮」取自《莊子·漁父》「萬乘之主,千乘之君,未嘗不分庭抗禮」,「奴顏婢膝」取自晉代葛洪《抱朴子·交際》「以岳峙獨立者為澀吝疏拙,以奴顏婢膝者為曉解當世」, 「胸有成竹」取自宋代蘇軾《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畫竹必先得成竹於胸中」。諸如此類,不勝枚舉。其他採用古人文章成句的也為數很多。如「憂心忡忡」出自《詩經·召南·草蟲》,「外強中干」出自《左傳》僖公十五年,「以逸待勞」出自《孫子·軍爭》,「水落石出」出自蘇軾《後赤壁賦》,「萍水相逢」出自唐代王勃《滕王閣序》,「牢不可破」出自唐代韓愈《平淮西碑》。
在人民口裡常說的一些四字慣用語也可以歸入成語里來。如「咬文嚼字」、「拖泥帶水」、「陽奉陰違」、「不三不四」、「心直口快」之類,與成語的結構相同。在成語中也有些是接受外來文化而出現的。如「天花亂墜」、「當頭棒喝」、「不可思議」、「不二法門」都是。
成語一般都是四字格式,不是四字的較少。如「五十步笑百步」、「 欲速則不達」、「 醉翁之意不在酒」。成語一般所以用四個字,這與漢語本身句法結構和古漢語以單音詞為主有關系。
四字的語法結構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
主謂式:名副其實、盛氣凌人、杞人憂天、胸有成竹;
動賓式:好為人師、莫名其妙、視為畏途;
聯合主謂式:天翻地覆、水落石出、手舞足蹈;
聯合動賓式:知己知彼、養精蓄銳、防微杜漸、發號施令;
聯合名詞式:粗心大意、南轅北轍、鏡花水月;
聯合動詞式:突飛猛進、勇往直前;
動補式:逍遙法外、問道於盲;
兼語式:以鄰為壑、令人生畏。
成語的結構是多種多樣的,上面只是簡單舉例的性質。成語在語言表達中有生動簡潔、 形象鮮明的作用。它的本身就有不少比喻和對比以及加重的措辭方法。如「陽奉陰違」、「外強中干」、「五光十色」、「一知半解」、「七嘴八舌」、「患得患失」、「不寒而慄」等各有妙用。所以文學家對成語的運用都非常注意。
成語是表示一般概念的固定片語或句子,絕大部分是由四個字組成的。例如"空中樓閣""鼎鼎大名""青出於藍""有聲有色""歡天喜地"等都是四字成語。少於四字的成語,"如"敲門磚""莫須有""想當然"之類,多於四個字的如"桃李滿天下""真金不怕火煉""心有餘而力不足""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之類,在成語中都占絕對少數。
成語跟專名、科學術語、諺語、歇後語、引語和由四個字組成的普通片語,從某些方面看來,也有相似之出。譬如專名和科學術語都是固定片語;諺語、歇後語、引語不僅是固定片語或句子,而且意味也有些與成語相似;四個字組成的普通片語比較簡練,形式跟絕大多數的成語一樣,如"東西南北""春夏秋冬"之類,但是這些都不是成語。把成語跟專名、科學術語等的區別搞清楚,這就有助於斷定什麼是成語,什麼不是成語。現在簡單地就這方面作些說明。
成語跟專名不同:專名和成語雖然都是由幾個字組成的固定片語,但是專名是表示特定概念的,例如"李庄小學"只是一個學校獨有的名稱(當然,可能有重名),"廣安人民公社"只是一個公社獨有的名稱。成語則是表示一般概念的,例如"七零八落"這個成語,既可以用來形容開敗了的花朵,又可以用來形容被打敗的軍隊,也可以用來形容稀疏零散的人群。又如"津津有味"這個成語,可以用來描述任何一個人對於某些事物特別感覺有興趣。
成語跟科學術語不同:科學術語是表示科學概念的,不是表示一般概念的。例如"主觀能動性""革命樂觀主義""無限花序""平行四邊形"這些科學術語,盡管都是由幾個字組成的固定片語,可是並不是成語。
成語跟諺語不同:諺語絕大部分是句子而不是片語。諺語經常用在人民大眾的口語里,用在文章里的比較少。諺語往往具有濃厚的口語色彩,不象成語那樣具有文言色彩。諺語的形式,不象成語那樣整齊。例如"坐山觀虎鬥""天下烏鴉一般黑"之類的諺語,都不是那麼整齊。當然,如果把這些諺語一定說是成語,也是可以勉強的。
成語跟歇後語不同:歇後語是一種固定的句子,一定要由兩部分構成,前一部分是用事物作比喻,後一部分是從正面作說明。寫文章為了收到鮮明、形象、生動、具體的表達效果,也可以象引用成語似的引用歇後語。如"泥菩薩過河 自身難保。"狗拿耗子 多管閑事。""泥菩薩洗臉 越洗越難看。""蜜餞黃連 先甜後苦。"這些話,都是"歇後語"而不是"成語"。
成語跟引語不同:在古人的著作中有個別語句,如"勾心鬥角"(見杜牧《阿房宮賦》)"水落石出"(見蘇軾《赤壁賦》)等,因為時常被人們使用,後來就成了成語。但如,"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是唐朝詩人劉禹錫的兩句詩。這兩句詩不是人們時常使用的,而是在文章中偶爾被引用了。因此這類語句應該稱之為"引語",不能看做是成語。
成語跟由四個字組成的普通片語也不一樣,因為成語由四個字組成的占絕大多數,所以有些人往往把由四個字組成的普通片語,尤其是文言色彩比較濃厚的普通片語,也看做是成語。應當指出:凡是一個片語里的詞可以抽換的,就應該把它看做普通片語。例如"根本改變""這個片語,在某種場合,也可以改為"徹底改變"、"基本改變"或"大大改變"。又如"密切合作"這個片語,可以改為"緊密合作","肆意揮霍",可以改為"任意揮霍"或"隨意揮霍"。這幾個片語改了以後,並不影響內容,使人感到也很合適。象這樣可以自由改動的片語,都是普通片語。至於成語,則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組成成語的詞,一般不能用其他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詞來替換。例如"虎口餘生"這個成語,就不能改為"狼口餘生"或"豹口餘生",也不能改為"虎嘴餘生"。又如:"不管哪個殖民主義者怎樣花言巧語地侈談和平,也掩蓋不了他們的侵略本質。"在這個句子里,不但不能把"花言巧語地侈談和平"改為"花言地侈談和平",或"巧語地侈談和平",就是改為"巧語花言地侈談和平"也是非常勉強的。
成語跟專名、科學術語和歇後語的不同,看起來相當明顯。成語跟引語、普通片語、諺語的區別,一般說來也是清楚的,但是有的也不容易分辨。我們應該承認有些固定片語或相當固定的片語是介於成語與諺語、引語或普通片語之間的,對這類片語,不必一定去劃分它的界限。例如"一文不值",我們可以認為它是普通片語,因為把它該為"不值一文"、"不值一錢"或"一錢不值"都毫不勉強。但是,這個片語畢竟有相對的固定性,極象成語,把它看作成語,也未嘗不可以。又如"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把它看做成語或諺語皆無不可
成語就是既成之語,大部分是四字的,也有不是的。
後人覺得前人說的某句話語詞精煉,表意恰到好處,就會把這句話拿過來用。一個成語一般開始是在讀書人之間使用,因為大家都知道出典何處,自然能領會別人的意思。到後來用的久了,所有人都這么用,就成了漢語里的固定詞彙了。我國的大部分成語誕生於
我國古代形成了為前朝修史的傳統,"國可亡,史不可亡"(《元史.董文炳傳》)歷代統治者非常重視歷史的連續性和繼承性。各類史籍,品種繁多,體例多變。其中,以《史記》為首的紀傳體正史綿延數千年、一部二十四史,篇帙長達三千二百五十九卷,上下五千年,是舉世無雙的一部通史網路全書。又如在編年體史書中,歷代共修實錄一百一十六部,僅《大清實錄》一種,就有四千三百五十五卷。史官在我國一直受到極大的尊祟,常由皇帝挑選任命,有的皇帝如唐太宗、明太祖等還親自擬定編修規則,參加修史活動。歷代最高統治者為什麼如此重視修史活動,並把它制度化呢?其原因有四:
一是為借鑒前期經驗,以史為鑒,垂訓後世,以達到繼往開來的目的。
二是為前朝修史,證明新朝的合法地位,自圓其正統之說,以爭取民心。
三是為點綴昇平,鋪張門面,籠絡士人,特別是那些"不食周粟"的前朝遺老,消磨他們的敵對意識。他們在其他方面斷然與新朝誓不兩立,極難合作,唯獨在編修故國之史這一點上,心情復雜,尚可通融,他們帶著懷念、留戀、悲憤之情,投身其中,唯恐忠奸不分是非顛倒,他們熟悉舊朝史事,多少可抑制新朝史官對前朝歷史的歪曲貶低。
四是為控制褒貶大權,懲惡揚善,壟斷輿論,為本朝統治者歌功頌德,樹碑立傳,以鞏固王朝統治。歷代相沿的修史制度,保證了我國史書上下銜接,綿延不斷。這僅是我國圖書的一個縮影。我國整個圖書文化事業都稱得上歷史悠久,一脈相承,這一點,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比的。
I. 由許多成語構成的散文
筆者在一些作品之中、根據個人的手法,常常會修加一些美妙的詞彙,專更會將一屬句「為動為形」的成語貫穿於其中,使一些語句、詩詞、文章、能夠錦上添花,給自己的作品帶來「微妙」的閱讀效應。可知那些美妙生動的詞彙、或一句經典的成語、在作者「為奇為妙」的手法運用同時,也會給讀者帶來濃厚的情感之旅。讀者在閱讀時的「心動、共鳴」和「其魅」的俗脫也是由其而生的,使之作品的情趣和韻境更是享之不盡……
對於每句成語,在字意上與形式上,根據史料的注釋,每個人的理解、從某種程度上是多種多樣的,據史料的記載、每句成語的由來都會有一個不同的演變過程,或是一個小小的故事、或是一段敘事,紛紜不一。本人「就」一些成語頗感興趣,由生的一些參悟共與讀友分享!
J. 成語的起源(大約260)
成語有很大一部分是從古代相承沿用下來的,在用詞方面往往不同於現代漢語。其中有古書上的成句,也有從古人文章中壓縮而成的片語,還有來自人民口裡常說的慣用語。有些意義從字面上可以理解,有些從字面上就不易理解,特別是典故性的。如「汗牛充棟」、「虎踞龍蟠」、「東山再起」、「草木皆兵」之類,在漢語成語里佔有一定的比例。漢語歷史悠久,成語特別多,這也是漢語的一個特點。
成語是一種現成的話,跟慣用語、諺語相近,但是也略有區別。最主要的一點是慣用語和諺語是口語性質的,成語大都出自書面,屬於文語性質的。其次在語言形式上,成語幾乎都是約定俗成的四字結構,字面不能隨意更換,而慣用語和諺語總是鬆散一些,可多可少,不限於四個字。例如「快刀斬亂麻」、「九牛二虎之力」、「驢唇不對馬嘴」、「前怕狼,後怕虎」,這是常說的慣用語;「百聞不如一見」、「真金不怕火煉」、「有志者事竟成」、「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這是一些經驗之談,表示一個完整的意思,屬於諺語一類。成語跟慣用語、諺語是不一樣的。
成語大都有一定的出處。如「狐假虎威」出於《戰國策·楚策》,「鷸蚌相爭」出於《燕策》,「畫蛇添足」出於《齊策》,「刻舟求劍」出於《呂氏春秋·察今》,「自相矛盾」出於《韓非子·難勢》,都是古代的寓言。如「完璧歸趙」出於《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破釜沉舟」出於《史記·項羽本紀》,「草木皆兵」出於《晉書·苻堅載記》,「一箭雙雕」出於《北史·長孫晟傳》,「口蜜腹劍」出於《唐書·李林甫傳》,都是歷史上的故事。至於截取古書的文句用為四字成語的更為普遍。如「有條不紊」取自《尚書·盤庚》「若綱在綱,有條而不紊」,「舉一反三」取自《論語·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痛心疾首」取自《左傳》成公十三年「斯是用痛心疾首,昵就寡人」,「分庭抗禮」取自《莊子·漁父》「萬乘之主,千乘之君,未嘗不分庭抗禮」,「奴顏婢膝」取自晉代葛洪《抱朴子·交際》「以岳峙獨立者為澀吝疏拙,以奴顏婢膝者為曉解當世」, 「胸有成竹」取自宋代蘇軾《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畫竹必先得成竹於胸中」。諸如此類,不勝枚舉。其他採用古人文章成句的也為數很多。如「憂心忡忡」出自《詩經·召南·草蟲》,「外強中干」出自《左傳》僖公十五年,「以逸待勞」出自《孫子·軍爭》,「水落石出」出自蘇軾《後赤壁賦》,「萍水相逢」出自唐代王勃《滕王閣序》,「牢不可破」出自唐代韓愈《平淮西碑》。
在人民口裡常說的一些四字慣用語也可以歸入成語里來。如「咬文嚼字」、「拖泥帶水」、「陽奉陰違」、「不三不四」、「心直口快」之類,與成語的結構相同。在成語中也有些是接受外來文化而出現的。如「天花亂墜」、「當頭棒喝」、「不可思議」、「不二法門」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