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四字詞語造句
㈠ 餅字結尾的成語
餅字結尾的成語 :寶珠市餅、一漿十餅、熱熬翻餅。
一、【成語】: 寶珠市餅
【拼音】: bǎo zhū shì bǐng
【解釋】: 拿珍珠換餅。比喻杜絕貪心。
【出處】: 唐·皇甫瑞《原化記·賀知章》:「賀知章嘗謁賣葯王老,問黃白術,持一大珠遺之。老人得珠,即令易餅與賀食。賀心念寶珠何以市餅,老叟乃曰:『慳吝未除,術何由成?』」
【近義詞】:知足不辱、
【反義詞】:貪得無厭、得寸進尺
【用法】: 作謂語、定語;指那些看破紅塵的人。
【結構】:緊縮式
【舉例造句】:寶珠市餅的故事告訴我們做人不要貪心。
【成語故事】: 唐朝時期,賀知章曾經去拜謁一個賣葯王老,向他求教黃白術(煉丹的法術),特地送上一顆很大的寶珠作見面禮。賣葯王老得到寶珠就叫人把寶珠賣掉換回面餅給賀知章吃。賀知章覺得可惜,賣葯王老回答道:「慳吝未除,術何由成?」
二、【成語】: 一漿十餅
【拼音】: yī jiāng shí bǐng
【解釋】: 一碗漿,十個餅。比喻小恩小惠。
【出處】: 《新唐書·李正己傳》:「公初不示諸將腹心,而今委以兵,此皆嗜利者,朝廷以一漿十餅誘之,去矣。」
【近義詞】:小恩小惠
【反義詞】:大恩大德
【用法】: 作賓語、定語;指小恩小惠,含貶義。
【結構】:聯合式
【舉例造句】:生活中我們要做到安分守己,不能因為一漿十餅而失去做人的原則。
三、【成語】: 熱熬翻餅
【拼音】: rě áo fān bǐng
【解釋】: 比喻事情極容易做到。
【出處】: 《唐宋遺史》:「取幽薊如熱熬翻餅爾。」
【近義詞】:舉手之勞、輕而易舉
【反義詞】:難如登天、談何容易
【用法】: 作賓語、定語;用於比喻句。
【結構】:偏正式
【舉例造句】:這件事對他來說就如熱熬翻餅那麼簡單。
㈡ 關於勵志學習的成語故事有哪些
懸梁刺股
㈢ 成語故事簡短加出處和造句,急求,明個該我講成語故事,希望比較簡單容易背,只要還可以,一定會採納的
一字之師
指改正文章中一個非常關鍵的字的老師.
該語出自宋代陶岳《五代史補》內.
唐朝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容發展中一個非常繁榮的時期,文學藝術也很發達,其中以詩最具有代表性.當時,不僅詩人多,創作的詩多,而且在藝術上、內容水平上都很高.
在當時眾多的詩人中,有一個詩人叫齊已,某年冬天,他在大雪後的原野上,看到傲雪開放的梅花,詩興大發,創作了一首《早梅》詩,詠誦在冬天裡早開的梅花.詩中有兩句這樣寫道:前村深雪裡,昨夜數枝開.寫好後,他覺得非常滿意.
有一個叫鄭谷的人,看到齊已寫的這首詩後,認為這首詩的意味未盡.於是,他經過反復思考推敲,將這兩句詩改為:前村深雪裡,昨夜一枝開.因為他認為既然數枝梅花都開了,就不能算是早梅了.
鄭谷的這一改動,雖然只將數字改為一字,只有一字之改,但卻使《早梅》更貼切題意了,詩的意境也更完美了.齊已對鄭谷的這一改動非常佩服,當時即稱鄭谷為自己的一字師.
㈣ 搜集成語故事寫出:出處意思並造句
兩袖清風 ( liǎng xiù qīng fēng ) \r\n\r\n解 釋 兩袖中除清風外,別無所有。比喻做官廉潔。也比喻窮得一專無所有。 \r\n\r\n出 處屬 元·魏初《送楊季梅》詩:\\「父親零落鬢如絲,兩袖清風一束詩。」 \r\n\r\n用 法 主謂式;作謂語、定語;含褒義 \r\n\r\n示 例 他總是粗茶淡飯,~,一世清貧 \r\n\r\n近義詞 廉潔奉公、不飲盜泉\r\n\r\n反義詞 貪得無厭、貪贓枉法 \r\n\r\n古往今來,凡為官清廉、不貪錢財者,常以\\「兩袖清風」自譽。說起它的由來,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呢。 \r\n\r\n明朝正統年間,宦官王振以權謀私,每逢朝會,各地官僚為了討好他,多獻以珠寶白銀,巡撫於謙每次進京奏事,總是不帶任何禮品。他的同僚勸他說:\\「你雖然不獻金寶、攀求權貴,也應該帶一些著名的土特產如線香、蘑菇、手帕等物,送點人情呀!」於謙笑著舉起兩袖風趣地說:\\「帶有清風!」以示對那些阿諛奉承之貪官的嘲弄。兩袖清風的成語從此便流傳下來。
㈤ 用三個成語故事造句 80字以上
退避三舍: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並款待他,他許諾如晉楚發生戰爭晉軍將退避三舍(一舍為三十里)。後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政。晉國支持宋國與楚國發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
一鳴驚人:相傳楚莊王(另一說為齊威王)臨政三年終日作樂,不理朝政。一臣下對庄王說:「聽說國中有一隻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麼回事?」庄王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然後整頓朝政,富國強兵,短短數年形成大治局面。
卧薪嘗膽:春秋時期,吳王夫差打敗並俘虜了越王勾踐。勾踐給夫差餵了三年的馬,受盡折磨,回國後立志報仇復國,請范蠡幫助訓練軍隊,任用有賢能的人,自己親自參加勞動並堅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飯前均要嘗一個苦膽,後來終於滅掉吳國。
老馬識途:春秋時期,齊桓公應燕國請求,帶兵打敗了山戎國的侵犯;山戎國國王密盧逃到孤竹國請求救兵,管仲跟隨齊桓公打敗了孤竹國的援兵。在回國途中,因假向導引入迷谷,使齊軍受困。管仲建議用一匹老馬帶路而化險為夷。
負荊請罪:戰國時,趙國有兩位重臣廉頗與藺相如,因藺相如多次立功,趙王封他為相國,廉頗不服氣,認為自己的武功蓋過他的嘴。藺相如為了國家,對廉頗多次避讓,廉頗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後慚愧不已,便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家門請罪,從此兩人和好,成為同生共死的交情。
紙上談兵:戰國時,戰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飽讀兵書,能健談用兵之道,連父親也難不倒他,自認為是天下無敵。趙奢認為他是紙上談兵不知交通。後來趙奢死了,趙括頂替廉頗帶兵,藺相如等人極力反對,趙王堅持,趙括在長平之戰中損兵40萬。
三令五申:孫武流寓於吳,吳王想試試孫武的軍事才能,就將180名年輕宮女交給孫武操練。孫武將宮女分作兩隊,讓吳王的寵姬當隊長。孫武向宮女們交代了口令之後擊鼓傳令,宮女們一陣鬨笑,隊伍亂成一片。孫武再一次下達命令,宮女們只覺得好玩,根本不聽命令。孫武說號令既然已經明白又不聽令,這是頭領之罪,下令將兩名隊長處死。吳王急忙叫人傳令不能斬殺王妃,孫武仍然殺了兩個王妃。然後,孫武重新操練宮女,這回沒人敢不聽號令了。
圍魏救趙:戰國時,魏軍圍困趙國京城邯鄲。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威王命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出兵救趙。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趙國的邯鄲,孫臏主張引兵去圍攻魏國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這樣,不但能解除趙國的圍困,還能使魏軍疲勞不堪。田忌採納了孫臏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軍聞訊急忙撤回圍攻邯鄲的部隊,星夜回軍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齊軍以逸待勞迎擊魏軍。魏軍大敗,幾乎全軍覆沒。
胡服騎射:戰國時,趙國國君武靈王決心變革圖強。武靈王見胡人(少數民族)身著窄袖短褂便服,騎著戰馬,邊跑邊射箭,行動迅疾,十分靈活,便決定向胡人學習,改革士兵服裝,發展騎兵。不到一年功夫,趙國擁有一支強大的騎兵,經過南征北戰,趙國成了當時有數的強國之一。
竊符救趙:戰國時,秦國派兵圍攻趙國的都城邯鄲。趙國向魏國求救,魏國派兵前去救趙。秦國聽說魏國派兵救趙一事,派人去魏國威脅魏王,魏王屈服於秦國,下令讓前去救趙的魏兵按兵不動。趙王向魏國公子信陵君寫信求救。信陵君曾為魏王的寵妃如姬報了殺父之仇,信陵君請求如姬從魏王那裡盜出了兵符,從而奪取了兵權,率領幾萬精兵,奔赴邯鄲,打敗了秦軍,解了邯鄲之圍。
㈥ 成語不孚眾望的意思及造句 此成語故事是怎樣的
不孚眾望的意思是不能使大家信服,未符合大家的期望。
造句:經過激烈的角逐,小瑋玥最終不孚眾望,拿到了這項舞蹈大賽的金獎。
成語由來:《詩經·大雅·下武》中有「永言配命,成王之孚」句,後又引申為「為人所信服。深孚眾望,令大家深深信服」。負,原意為違背,背棄,後引申為辜負,對不起。不負眾望,沒有令大家失望。在詞義上,「深孚眾望」和「不負眾望」有相同之處,只是深孚眾望程度更深一些。人們又根據這兩個成語組合成一個新成語:不孚眾望。其意為不能令大家信服。
㈦ 窗明幾凈成語故事意思典故出處拼音造句
窗明幾凈[ chuā源ng míng jī jìng ]
生詞本
基本釋義詳細釋義
[ chuāng míng jī jìng ]
幾:小桌。形容房間干凈明亮。
出 處
宋·洪邁《夷堅志》:「高堂素壁;無舒捲之勞;明窗凈幾;有坐卧之安。」
例 句
1. 我們的教室寬敞明亮,~。
㈧ 用5個成語故事造句100字
「真沒勁」我和夥伴們圍坐在一起,無聊的說著。突然,小紅高興專的說:「有了屬!我們去捉蝴蝶!」聽了小紅的辦法,我們都提起了精神,爭先恐後的向草叢跑去。茂密的草叢,美麗的蝴蝶在翩翩起舞,我的眼睛突然一亮,看見一隻白色蝴蝶正在一朵花上停留著,真美!於是我輕手輕腳的走過去,生怕把它嚇走了。我的身子像青蛙似的向前一撲,兩手快速蓋住,輕輕露出一點縫隙,捉到了~!我頓時心花怒放,捏住它的翅膀,仔細的瞧著。。回到家,我向媽媽顯擺著我捉到的這只美麗蝴蝶,可媽媽卻說:「你把它放了吧,讓蝴蝶恢復自由,把你關在屋裡,你不悶么?」我聽了無地自容,來到家門口,兩手一松,放走了它,它在空中飛著,更美了!
足夠100字了 ,,,,, 寫的不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