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之目瞪口呆
目瞪口呆_成語解釋抄
【拼音】:mù dèng kǒu dāi
【釋義】:形容因吃驚或害怕而發愣的樣子。
【出處】:元·無名氏《賺蒯通》第一折:「嚇得項王目瞪口呆,動彈不得。」
成語故事】西漢初年,韓信被封為齊王,丞相蕭何擔心韓信兵權太大,就找樊噲共商計策。樊噲自鳴得意,連誇自己是如何斗敗項羽,嚇得他目瞪口呆,從而保住主公。面對這淮陰一餓夫且手無縛雞之力的韓信,只須叫一兩個人就可以把他一刀兩斷
B. 目瞪口呆的成語故事
目瞪口呆
【拼音】: mù dèng kǒu dāi
【解釋】: 目瞪:睜大眼睛直視;口呆:嘴裡說不回出話來。形容因答吃驚或害怕而發愣的樣子。
【出處】: 元·無名氏《賺蒯通》第一折:「嚇得項王目瞪口呆,動彈不得。」
【舉例造句】: 殷、雷二將見眾官激變,不復朝儀,嚇得目瞪口呆,不知所出。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九回
【拼音代碼】: mdkd
【近義詞】:瞠目結舌、目瞪口哆
【反義詞】:從容不迫
【歇後語】: 李逵裝啞童
【燈謎】: 眼前有景道不得
【用法】: 作謂語、定語、狀語;形容吃驚的神態
【英文】: stare like a stuck pig
【故事】: 西漢初年,韓信被封為齊王,丞相蕭何擔心韓信兵權太大,就找樊噲共商計策。樊噲自鳴得意,連誇自己是如何斗敗項羽,嚇得他目瞪口呆,從而保住主公。面對這淮陰一餓夫且手無縛雞之力的韓信,只須叫一兩個人就可以把他一刀兩斷。
C. 目瞪口呆成語故事
目瞪口呆
【拼 音】:自mù dèng kǒu dāi
【解 釋】:瞪:睜大眼睛直視;呆:發愣.眼睛大睜;眼珠發直;張嘴說不出話來.形容因恐懼而失神發愣的樣子.
【出 處】:《敦煌變文集》:「朱解低頭親看札;口呿目瞪忘收唇.」
【示 例】:弟弟看著被打碎的花瓶;嚇得~.
D. 成語故事目瞪口呆的感受
目瞪口呆_成語解釋
【拼音】:mù dèng kǒu dāi
【釋義】:形容因吃驚或害怕而發愣的內樣子。
【出處】容:元·無名氏《賺蒯通》第一折:「嚇得項王目瞪口呆,動彈不得。」
成語故事】西漢初年,韓信被封為齊王,丞相蕭何擔心韓信兵權太大,就找樊噲共商計策。樊噲自鳴得意,連誇自己是如何斗敗項羽,嚇得他目瞪口呆,從而保住主公。面對這淮陰一餓夫且手無縛雞之力的韓信,只須叫一兩個人就可以把他一刀兩斷
E. 目瞪口呆的成語故事
拼音】mù dèng kǒu dāi
【成語故事】西漢初年,韓信被封為齊王,丞相蕭何擔心韓信兵權太大,就找樊噲共商計策。樊噲自鳴得意,連誇自己是如何斗敗項羽,嚇得他目瞪口呆,從而保住主公。面對這淮陰一餓夫且手無縛雞之力的韓信,只須叫一兩個人就可以把他一刀兩斷。
【典故】嚇得項王目瞪口呆,動彈不得。元·無名氏《賺蒯通》第一折
【釋義】目瞪:睜大眼睛直視;口呆:嘴裡說不出話來。形容因吃驚或害怕而發愣的樣子。
【用法】作謂語、定語、狀語;形容吃驚的神態
【相近詞】瞠目結舌、目瞪口哆
【反義詞】從容不迫
【邂逅語】李逵裝啞童
【英語】starelikeastuckpig<;gaping;stupefied;mbstruck;befilledwithshockedwonder>
【成語造句】
◎ 直到有一天何小桃手持一座雕像來到課堂大家才目瞪口呆。
◎ 袁壽山這番慷慨激昂、冠冕堂皇演說,使在座的同行們目瞪口呆。
◎ 曹老海聽過曹志道的話,目瞪口呆,好象變成墳地上的石望天猴一樣了。
◎ 渠道上、山坡上的人們,開始是目瞪口呆,接著是狂熱地歡呼。
◎ 那天晚上在他們的新居,曉冰非常勇敢地燒制了一道葷菜:青椒炒豬大腸,驚得她的未婚夫目瞪口呆。
F. 如何用肢體表演成語故事
可以在擺渡網頁里找表演成語和表演成語故事就能找到了
終於叫到陳潼的名字,內陳潼大步容流星地走上講台,仔細想了想,把脖子伸得長長的,眼睛瞪得圓溜溜的,嘴巴半張著。好像親眼看見了太陽從西邊出來了。把我們逗得哈哈大笑,同學們不約而同地說:「目瞪口呆」!大概是因為陳潼還不知道同學們怎麼會這么快答對,所以楞了會兒,接著,又懶懶散散地下了台,我們又一次被逗得捧腹大笑。
G. 50個成語小故事簡短
1,才高八斗
南朝時期,文學家謝靈運做永嘉太守時,經常遊山玩水,寫詩作賦,深得文帝的賞識。他因此驕傲地說:「天下的文才總共有一石,曹植占其中的八斗,我佔一斗,其餘的人合佔一斗。」
2,乘風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時候,宋國有位將軍姓宗名愨,他從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負。有一天,宗愨的叔父問他有什麼志向。宗愨回答道:「願乘長風,破萬里浪。」宗愨經過勤學苦練,努力奮斗,終於成為一位能征善戰的將軍.
3,退避三舍
春秋時期,晉文公流亡楚國,受到楚王禮遇,承諾將來晉楚交戰將退避楚軍90里(三舍)。後來晉楚城濮之戰,晉文公兌現了他的承諾,真的先退避三舍,然後打敗了楚軍。
4、滄海桑田
從前仙人王遠和麻姑,他們相約到蔡經家去飲酒,王遠一行很快就到蔡經家,但沒見到麻姑的到來,就派使者去請。麻姑到來說她奉命去巡視蓬萊,已經三次見到東海變成桑田,現在海水又退了一半。王遠說那裡又要揚起塵土來了
5、三顧茅廬
漢末,劉備聽說諸葛亮很有才能,想讓他輔佐自己。為表示誠意,劉備帶著關於和張飛,親自到卧龍岡諸葛亮家裡拜見。但前兩次都沒見到諸葛亮,第三次才終於見到,誠心請諸葛亮出山。
6、一葉障目
有個書獃子從古書上讀到「蟬翳葉」的故事,信以為真,就四處尋找,把蟬躲藏處的樹葉全部摘下,拿回家遮臉作試驗,問妻子能不能看見他。妻子氣憤說看不見。他就拿這片樹葉去街上行竊,被抓後說:「我一葉障目,你們能看見嗎?」
7、栩栩如生
莊子寫出了這樣一個故事:「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他夢見自己變成一隻美麗麗的蝴蝶,比真的蝴蝶還美,活靈活現,在空中翩翩起舞。
8、卧薪嘗膽
春秋時期,吳王夫差打敗並俘虜了越王勾踐。勾踐給夫差餵了三年的馬,受盡折磨,回國後立志報仇復國,請范蠡幫助訓練軍隊,任用有賢能的人,自己親自參加勞動並堅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飯前均要嘗一個苦膽,後來終於滅掉吳國。
9、一鳴驚人
相傳楚莊王即位三年終日作樂,不理朝政。一臣下對庄王說:「聽說國中有一隻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麼回事?」庄王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然後庄王整頓朝政,富國強兵,短短數年形成大治局面,並成為春秋五霸主之一。
10、千呼萬喚
白居易得罪了當時的權貴,因此被貶到江州做司馬。他來到潯陽江邊與即將離別的朋友送行,江面上傳來一陣琵琶聲。他們驅船靠近,千呼萬喚,才見到那位猶抱琵琶半遮面的佳人。
11、不拘一格
龔自珍面對腐敗的清政府,主張改革,提倡禁煙,卻得不到朝廷重用。48歲時毅然辭官歸隱,在路過鎮江時,看到當地人在祭拜天神,他作詩一首:「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12、拔苗助長
從前宋國一個農夫擔心自己田裡的禾苗長不高,就天天到田邊去看。三天過去了,禾苗沒見動靜。他想出一個辦法,就急忙奔到田裡,把禾苗一棵棵拔高一些。回去對兒子說禾苗長高了一大截。兒子跑到田裡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13,紙上談兵
戰國時,戰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飽讀兵書,能健談用兵之道,連父親也難不倒他,自認為是天下無敵。趙奢認為他是紙上談兵不知變通。後來趙奢死了,趙括頂替廉頗帶兵,藺相如等人極力反對,趙王堅持。結果趙括慘敗,自己戰死,趙國也在長平之戰中損兵40萬。
14,草船借箭
三國赤壁之戰時期,東吳大都督周瑜設計讓諸葛亮三天之間完成造箭十萬支,不然就軍法處置。諸葛亮借了20隻船及草人,趁夜色大霧之機,開船向曹操水營。曹操令岸上的士兵,拚命向船上射箭,密密麻麻都釘在草人上。諸葛亮回來,把草人上的箭取下數了數,超過十萬只。周瑜的奸計沒能得逞。
15,破釜沉舟秦朝末年,各地紛紛起義,但被強大秦軍逐一打敗。義軍將領項羽率領軍隊北上,將與秦軍主力決戰。他帶兵渡過漳河,把船隻全部弄沉,把鍋碗全部砸破,把軍營全部燒毀,只帶上三天的干糧,以此向士卒表示一定要決死戰斗,毫無退還之心。終於以弱勝強,推翻了秦朝的統治。
H. 讀了呆若木雞這個成語故事明白了什麼
呆若木雞dāiruòmùjī
[釋義] 愣著不動;像只木頭雞。形容人痴或因驚恐而發愣的神態。
[語出] 《莊子·達生》:「雞雖有鳴者;已無變矣;望之似木雞矣;其德全矣;異雞無敢應者;反走矣。」
[正音] 呆;不能讀作「呆板」的「ái」。
[辨形] 呆;不能寫作「待」。
[近義] 呆頭呆腦 目瞪口呆
[反義] 活潑可愛 神色自若
[用法] 含貶義。一般作謂語、狀語、補語。
[結構] 偏正式。
[辨析] ~和「目瞪口呆」;都是從形體上來描繪吃驚發愣的樣子;但形體的部位不同;吃驚的程度也有差別。~形容全身都像木雞似地呆著;程度較重;「目瞪口呆」從眼睛不動、嘴不能說等面部表情來形容發愣的樣子。
[例句] 他~地站著;久久回不過神來。
[英譯] standlikealog
[成語故事]
I. 瞠目結舌的成語故事
詞目
瞠目結舌
發音 chēng mù jié shé
釋義 瞪:瞪著眼;結舌:說不出話來。內瞪著眼睛說不出話來。形容窘困或驚呆容的樣子。
出處 清·霽園主人《夜譚隨錄·梨花》:「因耳語其故,公子大駭,入艙隱叩細君,細君結舌瞠目。」
示例 他問每個同學的時候,別的同學也不得不傾耳靜聽,注意前後情節的線索,否則突然問到,便不免瞠目結舌,不知所答。(鄒韜奮《經歷》)
近義詞 張口結舌
反義詞 應對如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