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和字面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1. "就字面意思而言」的相應成語是什麼
我想到了顧名思義,可是你已經打出來了,杯具~~~
2. 成語和詞語有什麼區別比如意思,字面
所謂成語是語言中經過長期使用、錘煉而形成的固定短語,充分體現了漢語的博大精深。它是比詞大而語法功能又相當於詞的語言單位。成語是表示一般概念的固定片語或句子,絕大部分是由四個字組成的。
特點:①結構的相對定型性。②意義的整體性。③時間和空間的慣用性。④形成的歷史性。⑤內容和形式的民族性。
來源:①歷史故事。②寓言故事。③神話或其他傳說。④古典文學作品。
成語是語言詞彙中的一部分定型的片語或短句。漢語成語有固定的結構形式和固定的說法,表示一定的意義,在語句中是作為一個整體來應用的。例如:
言簡意賅 勇往直前 相反相成 實事求是
誨人不倦 經年累月 千鈞一發 緣木求魚
削足適履 七手八腳 細大不捐 坐井觀天
成語有很大一部分是從古代相承沿用下來的,在用詞方面往往不同於現代漢語。其中有古書上的成句,也有從古人文章中壓縮而成的片語,還有來自人民口裡常說的慣用語。有些意義從字面上可以理解,有些從字面上就不易理解,特別是典故性的。如「汗牛充棟」「虎踞龍蟠」「東山再起」「草木皆兵」之類,在漢語成語里佔有一定的比例。中國歷史悠久,成語特別多,這也是漢語的一個特點。
成語是一種現成的話,跟慣用語、諺語相近,但是也略有區別。最主要的一點是慣用語和諺語是口語性質的,成語大都出自書面,屬於文語性質的。其次在語言形式上,成語幾乎都是約定俗成的四字結構,字面不能隨意更換,而慣用語和諺語總是鬆散一些,可多可少,不限於四個字。例如「快刀斬亂麻」「九牛二虎之力」「驢唇不對馬嘴」「前怕狼,後怕虎」,這是常說的慣用語;「百聞不如一見」「真金不怕火煉」「有志者事竟成」「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這是一些經驗之談,表示一個完整的意思,屬於諺語一類。成語跟慣用語、諺語是不一樣的。
成語大都有一定的出處。如「狐假虎威」出於《戰國策·楚策》,「鷸蚌相爭」出於《燕策》,「畫蛇添足」出於《齊策》,「刻舟求劍」出於《呂氏春秋·察今》,「自相矛盾」出於《韓非子·難勢》,都是古代的寓言。如「完璧歸趙」出於《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破釜沉舟」出於《史記·項羽本紀》,「草木皆兵」出於《晉書·苻堅載記》,「一箭雙雕」出於《北史·長孫晟傳》,「口蜜腹劍」出於《唐書·李林甫傳》,都是歷史上的故事。至於截取古書的文句用為四字成語的更為普遍。如「有條不紊」取自《尚書·盤庚》「若綱在綱,有條而不紊」,「舉一反三」取自《論語·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痛心疾首」取自《左傳》成公十三年「斯是用痛心疾首,暱就寡人」,「分庭抗禮」取自《莊子·漁父》「萬乘之主,千乘之君,未嘗不分庭抗禮」,「奴顏婢膝」取自晉代葛洪《抱朴子·交際》「以岳峙獨立者為澀吝疏拙,以奴顏婢膝者為曉解當世」, 「胸有成竹」取自宋代蘇軾《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畫竹必先得成竹於胸中」。諸如此類,不勝枚舉。其他採用古人文章成句的也為數很多。如「憂心忡忡」出自《詩經·召南·草蟲》,「外強中干」出自《左傳》僖公十五年,「以逸待勞」出自《孫子·軍爭》,「水落石出」出自蘇軾《後赤壁賦》,「萍水相逢」出自唐代王勃《滕王閣序》,「牢不可破」出自唐代韓愈《平淮西碑》。
在人民口裡常說的一些四字慣用語也可以歸入成語里來。如「咬文嚼字」「拖泥帶水」「陽奉陰違」「不三不四」「心直口快」之類,與成語的結構相同。在成語中也有些是接受外來文化而出現的。如「天花亂墜」「當頭棒喝」「不可思議」「不二法門」都是。
成語一般都是四字格式,不是四字的較少。例如「空中樓閣」「鼎鼎大名」「青出於藍」「有聲有色」「歡天喜地」等都是四字成語。少於四字的成語,如「敲門磚」「莫須有」「想當然」。多於四個字的如「桃李滿天下」「心有餘而力不足」「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五十步笑百步」「 欲速則不達」「 醉翁之意不在酒」之類,在成語中都占絕對少數。成語之所以一般用四個字,這與漢語本身句法結構和古漢語以單音詞為主有關系。
四字的語法結構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
主謂式:名副其實、盛氣凌人、杞人憂天、胸有成竹;
動賓式:好為人師、莫名其妙、視為畏途;
聯合主謂式:天翻地覆、水落石出、手舞足蹈;
聯合動賓式:知己知彼、養精蓄銳、防微杜漸、發號施令;
聯合名詞式:粗心大意、南轅北轍、鏡花水月;
聯合動詞式:突飛猛進、勇往直前;
動補式:逍遙法外、問道於盲;
兼語式:以鄰為壑、令人生畏。
成語的結構是多種多樣的,上面只是簡單舉例的性質。成語在語言表達中有生動簡潔、形象鮮明的作用。它的本身就有不少比喻和對比以及加重的措辭方法。如「陽奉陰違」「外強中干」「五光十色」「一知半解」「七嘴八舌」「患得患失」「不寒而慄」等各有妙用。所以文學家對成語的運用都非常注意。
成語跟專名、科學術語、諺語、歇後語、引語和由四個字組成的普通片語,從某些方面看來,也有相似之出。譬如專名和科學術語都是固定片語;諺語、歇後語、引語不僅是固定片語或句子,而且意味也有些與成語相似;四個字組成的普通片語比較簡練,形式跟絕大多數的成語一樣,如「東西南北」「春夏秋冬」之類,但是這些都不是成語。把成語跟專名、科學術語等的區別搞清楚,這就有助於斷定什麼是成語,什麼不是成語。
成語跟專名不同:專名和成語雖然都是由幾個字組成的固定片語,但是專名是表示特定概念的,例如「李庄小學」只是一個學校獨有的名稱(當然,可能有重名),「廣安人民公社」只是一個公社獨有的名稱。成語則是表示一般概念的,例如「七零八落」這個成語,既可以用來形容開敗了的花朵,又可以用來形容被打敗的軍隊,也可以用來形容稀疏零散的人群。又如「津津有味」這個成語,可以用來描述任何一個人對於某些事物特別感覺有興趣。
成語跟科學術語不同:科學術語是表示科學概念的,不是表示一般概念的。例如「主觀能動性」「革命樂觀主義」「無限花序」「平行四邊形」,這些科學術語,盡管都是由幾個字組成的固定片語,可是並不是成語。
成語跟諺語不同:諺語絕大部分是句子而不是片語。諺語經常用在人民大眾的口語里,用在文章里的比較少。諺語往往具有濃厚的口語色彩,不象成語那樣具有文言色彩。諺語的形式,不象成語那樣整齊。例如「坐山觀虎鬥」「天下烏鴉一般黑」之類的諺語,都不是那麼整齊。當然,如果把這些諺語一定說是成語,也是可以勉強的。
成語跟歇後語不同:歇後語是一種固定的句子,一定要由兩部分構成,前一部分是用事物作比喻,後一部分是從正面作說明。寫文章為了收到鮮明、形象、生動、具體的表達效果,也可以像引用成語似的引用歇後語。如「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狗拿耗子——多管閑事」「泥菩薩洗臉——越洗越難看」「蜜餞黃連——先甜後苦」這些話,都是歇後語而不是成語。
成語跟引語不同:在古人的著作中有個別語句,如「勾心鬥角」(見杜牧《阿房宮賦》)「水落石出」(見蘇軾《赤壁賦》)等,因為時常被人們使用,後來就成了成語。但如,「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是唐朝詩人劉禹錫的兩句詩。這兩句詩不是人們時常使用的,而是在文章中偶爾被引用了。因此這類語句應該稱之為引語,不能看做是成語。
成語跟由四個字組成的普通片語也不一樣,因為成語由四個字組成的占絕大多數,所以有些人往往把由四個字組成的普通片語,尤其是文言色彩比較濃厚的普通片語,也看做是成語。應當指出:凡是一個片語里的詞可以抽換的,就應該把它看做普通片語。例如「根本改變」這個片語,在某種場合,也可以改為「徹底改變」「基本改變」或「大大改變」。又如「密切合作」這個片語,可以改為「緊密合作」「肆意揮霍」,可以改為「任意揮霍」或「隨意揮霍」。這幾個片語改了以後,並不影響內容,使人感到也很合適。像這樣可以自由改動的片語,都是普通片語。至於成語,則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組成成語的詞,一般不能用其他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詞來替換。例如「虎口餘生」這個成語,就不能改為「狼口餘生」或「豹口餘生」,也不能改為「虎嘴餘生」。又如「不管哪個殖民主義者怎樣花言巧語地侈談和平,也掩蓋不了他們的侵略本質。」在這個句子里,不但不能把「花言巧語地侈談和平」改為「花言地侈談和平」,或「巧語地侈談和平」,就是改為「巧語花言地侈談和平」也是非常勉強的。
成語跟專名、科學術語和歇後語的不同,看起來相當明顯。成語跟引語、普通片語、諺語的區別,一般說來也是清楚的,但是有的也不容易分辨。我們應該承認有些固定片語或相當固定的片語是介於成語與諺語、引語或普通片語之間的,對這類片語,不必一定去劃分它的界限。例如「一文不值」,我們可以認為它是普通片語,因為把它該為「不值一文」「不值一錢」或「一錢不值」都毫不勉強。但是,這個片語畢竟有相對的固定性,極象成語,把它看作成語,也未嘗不可以。又如「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把它看做成語或諺語皆無不可。
3. 有沒有什麼有趣的成語(就是字面意思和真正意思不太一樣的)
目無全牛
表面上意思可能會被誤解為——目光短淺,看不到事物的全貌回
事實上,他真正的意答思是:用以比喻技藝到了純熟的,得心應手的境界;同時也可以比喻看不到真實情況。
((莊子。養生))記載,一個初殺牛的人,看見的是整個的牛,三年以後,技術熟練了,動刀時只看到皮骨間隙,而看不到全牛。
4. 問: 鑿壁借光這個成語,從字面上看,意思是什麼現在用這個成語形容什麼
原指西漢匡衡鑿穿牆壁引鄰舍之燭光讀書.後用來形容家貧而讀書刻苦
很高興為你解答本題,沒問題的話,請及時點擊右上角的採納滿意哈~
5. 什麼成語是字面意思和本身意思相差很大的
《宋史·包拯傳》,貴戚宦官為之斂手笑比河清 成語釋義。 成語出處。」 看起來像是笑容比河水還清澈:「立朝剛毅,難見笑容。人以包拯笑比黃河清,聞者皆憚之:形容態度嚴肅
6. 成語的比喻義和本義是什麼意思
成語:本意,是字面上的意思。
比喻義,是引申的意思。
7. 與字面意思不同,容易弄錯的成語有哪些
與字面意思不同,容易弄錯的成語有:感同身受、不足為訓、差強人意、耿耿於懷、噤若寒蟬。
8. 有什麼常見的成語,闡述的意思與字面意思不同
請君入瓮
比喻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也就是用他自己想出來的辦法來治他回自己。
別無長物答
原意:沒有其他多餘的東西,多形容窮困。
出爾反爾
原意:從你那裡出來,又回到你那兒去。指你怎麼對待別人,別人就會怎麼對待你。
現意:言行前後矛盾,反覆無常。
爾虞我詐
原意:我不欺騙你,你也不欺騙我。
現意:的意思的多用成你欺騙我,我也欺騙你,比喻互相勾心鬥角。
洛陽紙貴
原意:西晉左思所作的《三都賦》被洛陽人爭相傳抄,紙張供不應求,紙價也漲了不少。形容作品精妙,廣為流傳。
難兄難弟
原意:指兄弟二人一樣好,難分高下。
現在都用來指彼此同處困境,共患難。
三人成虎,意思是三個人謊報集市裡有老虎,聽者就信以為真。比喻謠言多人重復,就能使人信以為真。
犯而不校,受到別人的觸犯或無禮也不計較。
笑比河清 ,形容態度嚴肅,難見笑容。
9. 成語的字面意思,是指把每個字都翻譯出來嗎 例如:無所不為的字面意思是沒有什麼不做的
成來語的字面意思自,不一定是指把每個字都翻譯出來。
無所不為
wú suǒ bù wéi
【解釋】沒有不幹的事情。指什麼壞事都干。
【出處】《三國志·吳書·張溫傳》:「揆其奸心,無所不為。」
【結構】動賓式。
【用法】用作貶義。一般作謂語、定語。
【正音】為;不能讀作「wèi」。
【辨形】為;不能寫作「圍」。
【近義詞】無惡不作、為所欲為
【反義詞】循規蹈矩、安分守己
【辨析】~和「無惡不作」都含有什麼壞事都做的意思。但~偏重在形容什麼壞事都做得出;「無惡不作」偏重在做盡了壞事。
【例句】這些~的土匪所到之處;都化為一片焦土。
10. 成語的比喻義和本義是什麼意思
成語抄的本義就是字面意思,比喻襲義就是通過本詞打比方產生的固定詞義,使用成語基本上是看比喻義的。
比如:
白璧微瑕—— 潔白的玉上有小斑點(本義)比喻很好的人或事物還有小缺點,含有美中不足表示惋惜的意思(比喻義)
為虎作倀—— 為老虎引路的鬼(本義)比喻給壞人做幫凶,為壞人效勞(比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