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某草篡位
① 來自典故的成語
指鹿為馬
拼音:zhǐ lù wéi mǎ成語典故
典故:相傳趙高試圖要謀朝篡位,為了試驗朝廷中有哪些大臣順從他的意願,特地呈上一隻鹿給秦二世,並說這是馬。秦二世不信,趙高便借故問各位大臣。不敢逆趙高意的大臣都說是馬,而敢於反對趙高的人則說是鹿。後來說是鹿的大臣都被趙高害死了。
愛屋及烏
拼音:ai wu ji wu
典故:烏:烏鴉。《尚書大傳·大戰》:「愛人者,兼其屋上之烏。」意思是說,愛一個人而連帶愛他屋上的烏鴉。後用「愛屋及烏」比喻因為愛一個人而連帶喜愛和他有關系的人或事物。
殃及池魚
拼音:yāng jí chí yú
典故:出處:北齊·杜弼《檄梁文》:「但恐楚國亡猿,禍延林木,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從前,有個地方,城門下面有個池塘,一群魚兒在里邊快樂地游著。突然,城門著了火,一條魚兒看見了大火叫說:「不好了,城門失火了,快跑吧!」但是其他魚兒都不以為然,認為城門失火,離池塘很遠,用不著大驚小怪。除了那條魚兒之外,其它魚都沒有逃走。這時,人們拿著裝水的東西來池塘取水救火。過一會,火被撲滅了,而池塘的水也取幹了,滿池的魚都遭了殃。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火——水——魚是有聯系的,池塘的水能滅城門的火,這是直接聯系,魚兒與城門失火則是間接聯系,它是通過池水這個中間環節而發生聯系的。比喻無端受禍。
東施效顰
拼音:dong shi xiao pin
來源於:《莊子·天運》:「故西施病心而顰其里,其里之醜人見而 美之,歸亦捧心而攝其里。其里之富人見之,堅閉門而不出;貧人見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至死不悟
zhì sǐ bù wù
成語典故: 至:到;悟:醒悟。到死也不醒悟。
成語出處: 唐·柳宗元《臨江之麋》:「麋出門,見外犬在道甚眾,走欲與為戲。外犬見而喜且怒,共殺食之,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
安步當車
ān bù dàng chē
成語典故: 安:安詳,不慌忙;安步:緩緩步行。以從容的步行代替乘車。
成語出處: 《戰國策·齊策四》:「晚食以當肉,安步以當車,無罪以當貴,清靜貞正以自虞。」
不二法門
bù èr fǎ mén
成語典故: 不二:指不是兩極端;法門:佧行入道的門徑。原為佛家語,意為直接入道,不可言傳的法門。後比喻最好的或獨一無二的方法。
成語出處: 《維摩詰經·入不二法門品》:「如我意者,於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為入不二法門。」
成語例句: 歷觀戰史,水戰用火攻,是顛撲不破的不二法門。(高陽《清宮外史》下冊)
暗室不欺
àn shì bù qī
成語典故: 在沒有人看見的地方,也不做見不得人的事。
成語出處: 唐·駱賓王《螢火賦》:「類君子之有道,入暗室而不欺。」
成語例句: 知縣生平暗室不欺,既讀孔、孟之書,怎敢行盜跖之事?(明·馮夢龍《醒世恆言》卷十三)
匕鬯不驚
bǐchàngbù jīng
成語典故: 匕:古代的一種勺子;鬯:香酒;匕和鬯都是古代宗廟祭祀用物。形容軍紀嚴明,所到之處,百姓安居,宗廟祭祀,照常進行。
成語出處: 《周易·震》:「震驚百里,不喪匕鬯。」
成語例句: 贛、寧之亂,坐鎮上游,匕鬯不驚,指揮若定。(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三十六回)
筆大如椽
bǐ dà rú chuán
成語典故: 形容著名的文章。也指有名的作家。
成語出處: 《晉書·王珣傳》:「珣夢人以大筆如椽與之,既覺,語人曰:『此當有大手筆事。』」
成語例句: 詞清若玉,筆大如椽。(清·陶曾佑《論小說之勢力及其影響》)
筆下生花
bǐxiàshēnghuā
成語典故: 比喻文人才思俊逸,寫作的詩文極佳。
成語出處: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下》:「李太白少時夢所用之筆頭上生花,後天才贍逸,名聞天下。」
成語例句: 晚唐詩人杜牧才氣過人,筆下生花,創作了許多詩文佳品,尤以《阿房宮賦》傳誦千古。
不蔓不枝
bù màn bù zhī
成語典故: 既不蔓延,也不分支。比喻說話或寫文章簡明扼要,不拖泥帶水。
成語出處: 宋·周敦頤《愛蓮說》:「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成語例句: 做下去,年深日久之後,先生就不再刪改你的文章了,只在篇末批些「有書有筆,不蔓不枝」之類。(魯迅《做古文和做好人的秘訣》)
赤子之心
chì zǐ zhī xīn
成語典故: 赤子:初生的嬰兒。比喻人心地純潔善良。
成語出處: 《孟子·離婁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成語例句: 堯、舜、禹、湯、周、孔,時刻以救民濟世為心,所謂赤子之心,原不過是「不忍」二字。(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一一八回)
低唱淺斟
dì chàng qiǎn zhēn
成語典故: 低唱:輕柔地歌唱;斟:喝酒。聽人輕柔地歌唱,並自在地慢慢飲酒。形容一種安樂自在的神態。
成語出處: 宋·無名氏《湘湖近事》:「陶谷學士,嘗買得黨太尉家故妓……,妓曰:『彼粗人也,安有此景,但能銷金暖帳下,淺斟低唱,飲羊羔美酒耳。』谷愧其言。」
折疊焚骨揚灰
fén gǔ yáng huī
成語典故: 燒掉屍骨,揚棄骨灰。形容非常仇視。
成語出處: 《梁書·侯景傳》:「曝屍於建康市,百姓爭取屠膾啖食,焚骨揚灰。」
折疊焚膏繼晷
fén gāo jì guǐ
成語典故: 膏:油脂,指燈燭;繼:繼續,接替;晷:日光。點上油燈,接續日光。形容勤奮地工作或讀書。
成語出處: 唐·韓愈《進學解》:「焚膏油以繼晷,恆兀兀以窮年。」
成語例句: 相傳文人目多眚,歸咎讀書,焚膏繼晷,以致損明。(清·張潮《虞初新志·三儂贅人廣自序》)
折疊噤若寒蟬
jìn ruò hán chán
成語典故: 噤:閉口不作聲。象深秋的蟬那樣一聲不吭。比喻因害怕有所顧慮而不敢說話。
成語出處: 《後漢書·杜密傳》:「劉勝位為大夫,見禮上賓,而知善不薦,聞惡無言,隱情惜己,自同寒蟬,此罪人也。」
成語例句: 他的話完了,台下有幾個人拚命地高聲鼓掌,而更多的人卻噤若寒蟬、面面相覷。(楊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三十八章)
折疊俗不可耐
sú bù kě nài
成語典故: 俗:庸俗;耐:忍受得住。庸俗得使人受不了。
成語出處: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沂水秀才》:「一美人置白金一鋌,可三四兩許,秀才掇內袖中。美人取巾握手笑出曰:『俗不可耐。』」
折疊懸崖勒馬
xuán yá lè mǎ
成語典故: 懸崖:高而陡的山崖;勒馬:收住韁繩,使馬停步。在高高的山崖邊上勒住馬。比喻到了危險的邊緣及時清醒回頭。
成語出處: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此書生懸崖勒馬,可謂大智矣。」
成語例句: 您鑄成大錯在前,已經對不起天地祖宗,趕快懸崖勒馬吧!(華而實《漢衣冠》三)
折疊朝三暮四
zhāo sān mù sì
成語典故: 原指玩弄手法欺騙人。後用來比喻常常變卦,反復無常。
成語出處: 《莊子·齊物論》:「狙公賦芧,曰:『朝三而暮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名實未虧而喜怒為用,亦因是也。」
成語例句: 釐定規則:怎樣服役,怎樣納糧,怎樣磕頭,怎樣頌聖。而且這規則是不象現在那樣朝三暮四的。(魯迅《墳·燈下漫筆》)
折疊作威作福
zuò wēi zuò fú
成語典故: 原意是只有君王才能獨攬權威,行賞行罰。後泛指憑借職位,濫用權力。
成語出處: 《尚書·洪範》:「惟闢作福,惟闢作威,惟辟玉食。臣無有作福作威玉食。」
成語例句: 姜三膘子一輩子是作威作福,花天酒地。(曲波《林海雪原》二)
折疊作繭自縛
zuò jiǎn zì fù
成語典故: 蠶吐絲作繭,把自己裹在裡面。比喻做了某件事,結果使自己受困。也比喻自己給自己找麻煩。
成語出處: 唐·白居易《江州赴忠州至江陵已來舟中示舍弟五十韻》詩:「燭蛾誰救護,蠶繭自纏縈。」宋·陸游《劍南詩稿·書嘆》:「人生如春蠶,作繭自纏裹。」
成語例句: 我們需要制定必要的規章制度,但不可過於繁瑣,弄得作繭自縛,捆住自己的手腳。
折疊重蹈覆轍
chóng dǎo fù zhé
成語典故: 蹈:踏;覆:翻;轍:車輪輾過的痕跡。重新走上翻過車的老路。比喻不吸取教訓,再走失敗的老路。
成語出處: 《後漢書·竇武傳》:「今不想前事之失,復循覆車之軌。」
成語例句: 要從失敗中吸取教訓,以免重蹈覆轍。
折疊重熙累洽
chóng xī lěi qià
成語典故: 熙:光明;洽:諧和。指國家接連幾代太平安樂。
成語出處: 漢·班固《東都賦》:「至乎永平之際,重熙而累洽。」張銑註:『熙:光明也。洽:合也;言光武既明,而明帝繼之,故曰重熙累洽。」
折疊砥柱中流
dǐ zhù zhōng liú
成語典故: 就象屹立在黃河急流中的砥柱山一樣。比喻堅強獨立的人能在動盪艱難的環境中起支柱作用。
成語出處: 《晏子春秋·內篇諫下》:「吾嘗從君濟於河,黿銜左驂,以入砥柱之中流。」
折疊斷章取義
àn zhāng qǔ yì
成語典故: 斷:截斷;章:音樂一曲為一章。指不顧全篇文章或談話的內容,孤立地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的意思。指引用與原意不符。
成語出處: 《左傳·襄公二十八年》:「賦詩斷章,余取所求焉。」
成語例句: 宋人攻擊王介甫,說他將明妃寫成一個不忠君不愛國的人,其實是斷章取義,故入人罪。(朱自清《清華的一日》)
折疊對酒當歌
ì jiǔ dāng gē
成語典故: 對著酒應該放聲高唱。原意是人生時間有限,應該有所作為。後也用來指及時行樂。
成語出處: 漢·曹操《短歌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成語例句: 盡都是把手為話,對酒當歌,鄭州浪漢委實多。(元·楊顯之《酷寒亭》第三折)
折疊阿諛諂媚
ē yú chǎn mèi
成語典故: 阿諛:迎合別人的意思,向人討好;諂媚:巴結,奉承。說話做事迎合別人的心意,竭力向人討好。
成語出處: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裴晉公義還原配》:「只是這幫阿諛諂媚的,要博相國歡喜,自然重價購買。」
墮甑不顧ò zèng bù gù
成語典故: 甑:古代一種瓦制炊器;顧:回頭看。甑落地已破,不再看它。比喻既成事實,不再追悔。
成語出處: 《後漢書·郭泰傳》:「客居太原,荷甑墮地,不顧而去。林宗見而問其意,對曰:『甑已破矣,視之何益。』」
折疊奉天承運
fèng tiān chéng yùn
成語典故: 奉:遵照;奉天:遵從天意,指皇帝受命於天;承運:繼承新生的氣運。指君權神授。封建帝王詔書開頭的套語。
成語出處: 明·沈德符《野獲編》:「太祖奉天二字,千古獨見。故神訓中雲:皇帝所執大圭上鏤『奉天法祖』四字,臣下誥敕命中,必首雲『奉天承運皇帝』。」
折疊婦人之仁
fù rén zhī rén
成語典故: 仕:仁慈。婦女的軟心腸。舊指處事姑息優柔,不識大體。
成語出處: 《史記·淮陰侯列傳》:「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弊,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
成語例句: 吳王有婦人之仁,而無丈夫之決。(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八十回)
折疊甘之如飴
gān zhī rú yí
成語典故: 甘:甜;飴:麥芽糖漿。感到象糖那樣甜。指為了從事某種工作,甘願承受艱難、痛苦。
成語出處: 宋·文天祥《正氣歌》詩:「鼎鑊甘如飴,求之不可得。」
成語例句: 背書背不出,「老師」往往大發嬌嗔,自然罵得人下不了台,而張曜甘之如飴。(高陽《清宮外史》上冊)
甘瓜苦蒂gān guā kǔ dì
成語典故: 甜瓜的蒂是苦的。比喻沒有十全十美的事物。
成語出處: 清·翟灝《通俗編·草木》:「甘瓜蒂苦,天下無全美也。」
折疊邯鄲學步
hán dān xué bù
成語典故: 邯鄲:戰國時趙國的都城;學步:學習走路。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原來自己會的東西忘了。
成語出處: 《莊子·秋水》:「且子獨不聞夫壽陵餘子之學行於邯鄲與?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
成語例句: 寫作文不能照搬例文,那樣會像邯鄲學步一樣,是寫不出好文章來的。
折疊含英咀華
hán yīng jǔ huá
成語典故: 咀:細嚼,引伸為體味;英、華:這里指精華。比喻讀書吸取其精華。
成語出處: 唐·韓愈《進學解》:「沈浸濃郁,含英咀華。」
成語例句: 短小、精煉、深刻的文章,值得人們含英咀華。
折疊好高騖遠
hào gāo wù yuǎn
成語典故: 好:喜歡;騖:追求。比喻不切實際地追求過高過遠的目標。
成語出處: 《宋史·道學傳一·程灝傳》:「病學者厭卑近而騖高遠,卒無成焉。」
成語例句: 但是好高騖遠,貪抄捷徑的心理,卻常常妨礙人們去認識這最普通的道理。(秦牧《畫蛋·練功》)
折疊囫圇吞棗
hú lún tūn zǎo
成語典故: 囫圇:整個兒。把棗整個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對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成語出處: 《朱子語類·論語十六》:「道理也是一個有條理底物事,不是囫圇一物。」
成語例句: 讀書要善於思考,不能囫圇吞棗,不求甚解。
折疊狐假虎威
hú jiǎ hǔ wēi
成語典故: 假:借。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勢。比喻依仗別人的勢力欺壓人。
成語出處: 《戰國策·楚策一》:「虎求百獸而食之,得狐。……虎以為然,故遂與之行。獸見之皆走,虎不知獸畏己而走也,以為畏狐也。」
成語例句: 果然府中來借,怎好不借?只怕被別人狐假虎威的誆的去,這個卻保不得他。(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十)
折疊毀家紓難
huǐ jiā shū nàn
成語典故: 毀:破壞,毀壞;紓:緩和,解除。捐獻所有家產,幫助國家減輕困難。
成語出處: 《左傳·庄公三十年》:「斗谷於菟為令尹,自毀其家以紓楚國之難。」
成語例句: 某等願從眾志,毀家紓難,興復宋室。(清·吳趼人《痛史》第二十五回)
折疊蕙心紈質
huì xīn wán zhì
成語典故: 心靈如蕙草芬芳,品質似紈素潔白。比喻品行高潔。
成語出處: 南朝·宋·鮑照《蕪城賦》:「東都妙姬,南國麗人,蕙心紈質,玉貌絳唇。」
② 亂草之中有個賊,單槍匹馬提兩錘,什麼成語求謎底!
一柱擎天
【拼音】: yī zhù qíng tiān
【解釋】: 擎:托起。一根柱托住天。比喻人能擔當回天下重任。
【出答處】: 唐·張固《獨秀山》詩:「會得乾坤融結意,擎天一柱在南州。」《唐·大詔令集·賜陳敬瑄鐵券文》:「卿五山鎮地,一柱擎天;氣壓乾坤,量含宇宙。」
【拼音代碼】: yzqt
【近義詞】:一柱承天、安危所系
【燈謎】: 最高的柱子
【用法】: 作定語;形容人的能力
【英文】: a person who can shoulder the important task
【故事】: 遠古時期,部落首領共工與顓頊爭奪帝位,共工盛怒之下用頭觸碰了不周山,一下子把支撐天的東南方一根柱子和拴地的大繩子撞斷了,天失去了支撐,向西北方向傾斜,天下的日月星辰向西北方向運轉,大地上江河泥沙都向東南方向流去。
③ 看圖猜成語答案及圖片兩個人中間有一撮草,是什麼成語
落草為寇
落草為寇:luò cǎo wéi kòu
[成語解釋]寇:盜賊。舊指逃入山林做強盜專。
拓展資料:
[典故出處屬]元·秦簡夫《趙禮讓肥》第三折:「某今在這宜秋山虎頭寨,落草為寇,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 近義詞 ]佔山為王
[成語舉例]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15回:「秦兄小覷我與兄弟,難道我們自幼習武藝時節,就要落草為寇?」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貶義詞
[語法用法]作謂語、定語;指當強盜
[成語結構]偏正式
[產生年代]古代
[英文翻譯]become an outlaw <take to be green-wood >
④ 瘋狂猜成語中一個將軍和一個草寇還有草叢
luo cao wei kou
落草為寇
落草為寇 luò cǎo wéi kòu 〖解釋〗寇:盜賊。舊指逃入山林做強盜。回 〖出處〗元·秦答簡夫《趙禮讓肥》第三折:「某今在這宜秋山虎頭寨,落草為寇,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事例〗魯軍大多由收編土匪而來,編余兵士又大多回到山上~。 ★陶菊隱《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史話》第七十九章 詳解 草,此處的意思是「山林,草莽」,代指「民間」,所以「落草」就是指流落到山林。 簡單點來說,就是一個好好的正道人,離開社會,流落到山林草莽,成為賊寇。
來源:網路
⑤ 謀殺皇上叫什麼,好像叫那成語叫什麼來著 謀朝篡位
成語是【篡位奪權】
奪取君主的位置及其權柄。
【弒君篡位】就是你描述的成語。
⑥ 形容篡位的成語
莫權篡位,請採納,謝謝
⑦ 形容謀反的成語
非組織政治活動
⑧ 多少個成語來源於西普司馬倫篡位的故事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來知自
[拼音]
sī mǎ zhāo zhī xīn,lù rén jiē zhī
[釋義]
路人:路上的人,指所有的人。比喻人所共知的野心。
[出處]
《三國志·魏書·高貴鄉公傳》斐松之注引《漢晉春秋》:「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⑨ 多少個成語來源於西普司馬倫篡位的故事
你題問過一次,我也回答過一次了。「六親不認」
⑩ 人跟草被攔腰截斷猜成語
該題成語為;草菅人命
從圖可以看人跟草一樣被攔截成兩段,隨意摧殘專,把人的生命看得跟野屬草一般,符合草菅人命成語的概念。
拼音:cǎo jiān rén mìng
釋義:人的性命看得像野草一樣輕賤;隨意加以摧殘。這則成語多用於形容官吏草率處理案件,使無罪者屈死。也指反動統治者濫施淫威;任意殘害人命。也作「草菅民命。」
資料拓展;
「草菅人命」常誤寫為「草管人命」,應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