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四字成語 » 成語什麼什麼妙用

成語什麼什麼妙用

發布時間: 2021-01-29 05:37:53

❶ 自什麼什麼妙用成語

想起評書中一句話:山人只有妙用。
那麼成語就是自由妙用。

❷ 形容「用處很大」的成語有哪些

有「至關重要」、「大有作為」、「不可或缺」、「舉足輕重」,「中流砥柱」。

❸ 什麼妙用,寫成語

miào 【妙筆來生花】[ bǐ ,如有自神力。【下筆如神】[xià shén] 。形容文思敏捷,文思奔涌;shēng ,善於寫文章或文章寫得很好;huā 比喻筆法高超的人寫出動人的文章;] 指寫起文章來;bǐ rú

❹ 形容用途的成語

滴水穿石
dīshuǐchuānshí
[釋義]
滴水可把石頭打穿。比喻雖然力量小;版但只要堅持不懈;就能權把艱難的事情辦成。也作「水滴石穿」。
[語出]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一錢斬吏》:「乖崖援筆判曰:『一日一錢;千日千錢;繩鋸木斷;水滴石穿。』」
[辨形]
穿;不能寫作「串」。
[近義]
鐵杵磨針
[反義]
半途而廢
淺嘗輒止
[用法]
一般作謂語、狀語。
[結構]
兼語式。
[例句]
要攀登科學技術高峰;必須要有持之以恆、~的精神。

❺ 形容用處多的成語

小大由之:用途廣泛,可大可小。
除此之外,就只知道一些熟語之類的了,比如:多面手,以一敵百,智多星

❻ 當然有巧妙的用處的成語

自有妙用

拼音:zì yǒu miào yòng

解釋

自然有巧妙的用處。

例句

這些廢棄物先給我留著,我自有妙用。

諸葛亮對魯肅說借他二十條船,他自有妙用。

❼ 成語的妙用在哪

成語的妙用

說到成語,我們並不陌生,經常耳聞,時時目睹。固定簡潔是成語的外觀,深邃精闢是成語的內斂。成語,稱得上我們祖國豐富語言百花園中的一枝奇葩。令人遺憾的是,曾經嬌艷的這朵奇葩,不似以往被人憐愛了,棄置於花園一隅,備受冷落。
「成語」在偷偷地哭泣!我願重拾這朵奇葩,讓她盛開於我的語文課堂教學中,綻放她昔日的異彩,也點染我的語文教學天地。
一、成語是進行古典文化熏陶的豐富源泉。成語淵源流長,古代寓言故事,古代歷史故事,古代典籍作品,是她的生長地,濃縮了中華文化的幾多精華。溯流而上,采擷兩岸成語,中國歷史文化蹤跡隱約而現。
神話傳說,將人們帶入遠古天地。遠古時代,天地一片混沌,盤古「開天闢地」,天地從此清朗。風雨雷電,江湖河海,五嶽三山,花草樹木,盤古造就了這一片自然天地。後來,天空出現了窟窿,女媧於是「煉石補天」,拯救了這片天地。既而,女媧「摶土造人」,使人類世世代代繁衍了下來。這是我們先民對生存空間的最初想像。仰望星空,極目四海,「牛郎織女」、「月里嫦娥」、「誇父逐日」、「弈射九日」、「八仙過海」、「精衛填海」……將我們帶入了一片神幻世界,這里有我國古代人民征服自然的美好理想和幻想;這里有不畏艱難險阻,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堅強意志;這里有對純真愛情矢志不渝的追求。寓言故事,化深邃為簡易。「畫蛇添足」、「狐假虎威」、「驚弓之鳥」、「葉公好龍」、「南轅北轍」、「濫竽充數」、「拔苗助長」、「越俎代庖」、「亡羊補牢」、「刻舟求劍」、「畫龍點睛」、「買櫝還珠」、「塞翁失馬」、「愚公移山」、「一傅眾咻」、「與虎謀皮」、「一夔已足」……數不勝數的寓言故事,引領我們暢游先秦諸子百家們所營建的深邃的思想空間,閃耀著智者的光芒,點亮了後人前行的通道。
中國的歷史是紛爭的歷史。「一國三公」、「三國鼎立」是分裂;「司馬昭之心」、「禍起蕭牆」是禍起;「二桃殺三士」、「七擒七縱」是謀略;「圖窮匕現」、「項庄舞劍」是偷襲;「三顧茅廬」、「千金市骨」是求賢;「揭竿而起」、「同仇敵愾」是奮起;「中原逐鹿」、「赤壁鏖戰」是對峙;「破釜沉舟」、「背水一戰」是堅持;「四面楚歌」、「風聲鶴唳」是危境;「一敗塗地」、「無面目見江東父老」是失敗;「卧薪嘗膽」、「勵精圖治」是蟄伏;「卷土重來」、「此一時,彼一時」是反撲;「慶父不死,魯難未已」、「匈奴未滅,何以家為」?「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分分合合中,中國歷史的車輪漸漸駛近。
許多想說還休的話,一經成語點破,是何以明朗清晰。「三過其門而不入」是大禹治水匆忙的腳步;「不為五斗米折腰」是陶淵明高昂的頭顱。「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是「不經風雨,怎麼見彩虹」的最早詮釋;「心有靈犀一點通」,不似「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嗎?「皮之不存,毛將焉附」,辨明了個人與集體的關系;「失之毫釐,差之千里」,道出了細微的重要性。「四海之內皆兄弟」是離別時的寬慰;「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是對偶然失途的寬容。「不識廬山真面目」、「百聞不如一見」,告訴人們實踐的重要性。「優孟衣冠」讓我們知曉了中國戲劇的起源;「焚書坑儒」讓我們知道了中國「文字獄」的源頭……

-引領學生逡巡於成語的叢林中,感覺古意迷漫,如沐秋風,盪胸生層雲。
二、成語是解析課文的有效武器。語文課堂教學,免不了文章的分析。拖沓冗長,繁瑣細碎的講解,支離破碎的解析,早令學生感到乏味,老師也深感疲憊。但是,中學的語文閱讀教學,確實迴避不了篇章分析,無論為了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力,還是為了應付考試。為解煩憂,急病亂投醫,我找尋到「成語」這一偏方,小試牛刀,頗感有效。
《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是李大釗先生的一篇著名的政論文,號召國民在國難當頭,不失勇氣和信心,奮勇前驅。文章篇幅不長,語言凝練,富有感召力。然而,二、三十年代的情感,欲引起當代中學生的共鳴,確乎不易。吟誦之間,同學不全是凝重,而是輕慢,甚至是竊笑。揪心之餘,想方設法帶領同學走上荊棘叢生的國運之路。歷數從鴉片戰爭的沉淪到解放戰爭的狼煙四起。教室依然平靜。情急之下,我讓同學用成語描繪想像當時國運的艱難。拋磚引玉之後,掀起陣陣熱浪:血雨腥風、戰火紛飛、刀光劍影、伏屍百萬、流血千里、四分五裂、危在旦夕、風雨飄搖、如火如荼、苟延殘喘、水深火熱、飢寒交迫、生離死別、生靈塗炭、民不聊生、家破人亡、背井離鄉、哀鴻遍野……國將不國,民何以堪?如此的畫面,令同學始料不及,目瞪口呆,莫名驚詫!深沉凝重悄然躍上學生眉頭。……中國國民投袂而起,枕戈待旦,投鞭斷流,以強大的民族精神作為支柱,撐起一片東方的曙光。「民族精神」,是怎樣的一種精神呢?李大釗沒有明說。我讓同學想像、描述。一翻思索後,同學作出了自己的理解:為民請命的奔走呼號;萬死不辭的義無返顧;多難興邦的不屈不饒;奔赴刑場的視死如歸;為國而憂的新亭對泣;征戰沙場的身先士卒;匹夫之勇的氣壯山河;肝膽相照的同仇敵愾;不食周粟的浩然正氣!民族精神不是虛幻的,它明明白白地存乎於國民的心間。中華民族崛起於昨日,強盛於今朝,唯一依靠的就是這堅不可摧的民族精神!一股豪氣由同學心頭漸生漸起。
解析故事,評析人物,運用成語,言簡意賅,給人深刻印象。《廉頗藺相如列傳》中,記述廉頗對藺相如素以賤人,徒以口舌之勞位居其上而深感不平,欲尋機羞辱藺相如。藺相如處處迴避,恰如怯懦,令部下深為不滿,欲作辭呈。藺相如一番真情告白,挽留了部下,也引來了廉頗的……:翻然醒悟,羞愧難當,芒刺在背,自慚行穢,負荊請罪,冰釋前嫌,刎頸之交,肝膽相照,生死與共,齊心協力,盡忠報國……。趙國以兩人而一時無憂。故事的情節,人物的性格,在簡明扼要中得以釋然。
有些句子,不解釋或許同學不理解,解釋得多又繁瑣不討巧。運用成語,稍加點撥,就會理解,而且妙趣橫生。就如《廉頗藺相如列傳》中一句:「兩虎共斗,其勢不俱生。」我作這樣點示:兩虎相鬥,必有一傷;鷸蚌相爭,漁翁得利;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兩敗俱傷。「欲蓋彌彰」,詞義較難懂,在逐字逐句解釋後,一個「此地無銀三百兩」的成語故事,讓學生尤其忍俊不禁。
解析課文,運用成語,讓我嘗到了簡捷,明快、趣味、效率的甜頭。
三、成語是掌握語法的快捷便道。語法,是語言規則。現代漢語中語法包括詞的構成,句子的運用,修辭的效果等。在文言文中,包括實詞、虛詞的分類,詞類的活用,句式的特點等。語法知識是基礎,掌握語法知識是提高閱讀理解力的必要途徑。然而,學生對語法知識不甚感興趣,一談語法,倍覺語文無味。尤其,紛繁的語法現象,更會使有些同學如墜五里雲堆,莫名所以。
故伎重演,老調復彈,藉助成語,來幫助同學引起學習語法的興趣,幫助同學掌握語法的一些知識。
比如,講到現代漢語中的構詞法,運用成語舉例,更形象,也更有趣味。並列式:披堅執銳、人傑地靈、車水馬龍、防微杜漸、窮兵黷武;主謂式:杞人憂天、夜郎自大、王祥卧冰、八仙過海、毛遂自薦;動賓式:不見經傳、三顧茅廬、目不識丁、不謀而合、拒人千里;偏正式:衣冠禽獸、無人之境、汗馬功勞、扶搖直上、負重致遠;兼語式:請君入瓮、引狼入室、完璧歸趙、以卵擊石,養虎遺患。理解了構詞原則,就能恰當地理解詞義,包括它的褒貶色彩,語氣的強弱等等。
文言文語法尤使學生感頭疼。老師反復強調,學生屢屢忘記。如何強化學生對文言語法的記憶呢?許多成語保留了文言的痕跡,通過解析成語,能夠幫助同學掌握文言語法。
詞類活用是古漢語中實詞的特殊用法。意即本來是甲類詞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臨時具有乙類詞的或兩類詞的語法功能,並相應具有某一新的意義。例如,《荀子
勸學》:「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句中「水」字本是個名詞,這里臨時充當動詞,作謂語,解釋為「游水」。這是名詞作動詞用法的現象。在成語中類似現象很多,諸如:不脛而走、不翼而飛、不名一錢、不毛之地、額手稱快、一鼓作氣、千金市骨、屍位素餐等。諸如此類,詞類的其他活用現象,都可以用成語來輔助掌握。名詞用作狀語,在文言文中用法多種,比較復雜。成語如:冰清玉潔、風餐露宿、粉妝玉琢、龍盤虎踞、星羅棋布、犬牙交錯、川流不息、等體現了這種特點。意動用法,比如:敝帚千金、不恥下問、不遠千里、人人自危等。使動用法,比如:沉魚落雁、水滴石穿、水落石出、沉舟破釜、怵目驚心等。形容詞用作名詞,比如:摧枯拉朽、黨同伐異、防微杜漸、後起之秀等。
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包括判斷句、倒裝句、省略句、被動句等。若說到省略句,成語本來以簡潔著稱,所以省略的現象普遍皆是,不作贅述。在此僅以「倒裝句」形式略舉幾例。比如:爾虞我詐,「虞」、「詐」都解釋為「欺騙」,在詞中作謂語動詞;「爾」、「我」是代詞,在詞中作賓語。此詞符合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的倒裝句特點。諸如此類還有:時不我待、惟利是圖、惟命是從、馬首是瞻等,翻譯時需調整它的語序。
不經意間,學習語法知識和掌握成語有效結合,相得益彰。
成語是奇花,會永遠散發它的清香。以上論述,只是我在教學實踐中偶然采擷得之,粗粗略略,浮光掠影,難以曲盡其妙。「成語」寶藏的開掘,有待我們大家以後共同為之,讓成語之樹常青,生命長盛。

❽ 有方法和用途意思的成語

雙管齊下
成語解釋:管:指筆。原指手握雙筆同時作畫。後比喻做一件事兩個方內面同時進行容或兩種方法同時使用。
兵行詭道
成語解釋:兵:用兵;行:使用;詭:欺詐;道:方法。用兵可以運用詭異和詐偽的戰法。
不二法門
成語解釋:不二:指不是兩極端;法門:佧行入道的門徑。原為佛家語,意為直接入道,不可言傳的法門。後比喻最好的或獨一無二的方法。
煉石補天
成語解釋:煉:用加熱的方法使物質純凈或堅韌。古神話,相傳天缺西北,女媧煉五色石補之。比喻施展才能和手段,彌補國家以及政治上的失誤。
如法炮製
成語解釋:炮製:用烘、炒等針葯材製成中葯。本指按照一定的方法製作中葯。現比喻照著現成的樣子做。
獨辟蹊徑
成語解釋:自己開辟一條路。比喻獨創一種風格或新的方法。

❾ 怎麼用成語說一個東西多種用途成語多多益善有選擇性

一舉兩得
yī jǔ liǎng dé
【解釋】做一件事得到兩方面的好處。

【出處】《晉書·束皙傳》:「賜其十年炎復,以慰重遷之情,一舉兩得,外實內寬。」

【結構】主謂式。

【用法】常含褒義。一般作謂語、定語。

【正音】得;不能讀作「děi」或「de」。

【辨形】兩;不能寫作「二」。

【近義詞】一箭雙雕、事半功倍

【反義詞】事倍功半、得不償失

【例句】利用廢物;既可變廢為寶;又可減少空氣污染;是~的好事。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