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唯惶唯恐含義
Ⅰ 與人心惶惶意思相近的成語
驚恐不安
編輯
本詞條缺少信息欄、名片圖,補充相關內容使詞條更完整,還能快速升級,趕緊來編輯吧!
驚恐不安,拼音是jīng kǒng bù ān,成語,是很驚慌的意思。
發音 jīng kǒng bù ān
釋義 很驚慌,很不安
近義詞 驚慌失措,惶恐不安,誠惶誠恐,忐忑不安,惶惶不安,坐卧不安,心下躊躇,如芒刺背,懸心吊膽, 驚魂不定,戰戰兢兢,擔驚受怕,心驚肉跳 , 聞風喪膽。
Ⅱ 唯唯的成語有哪些
唯的成語:來
唯阿之間源
唯才是舉
唯恐天下不亂
唯力是視
唯利是從
唯利是求
唯利是趨
唯利是視
唯利是圖
唯鄰是卜
唯馬首是瞻
唯妙唯肖
唯命是從
唯命是聽
唯食忘憂
唯所欲為
唯唯聽命
唯我獨尊
唯吾獨尊
唯物主義
唯唯綢否
唯唯否否
唯唯連聲
唯唯諾諾
唯心主義
唯一無二
不寧唯是
奉令唯謹
奉命唯謹
俯仰唯唯
敢不唯命
進退唯谷
任人唯親
任人唯賢
萬物唯人為貴
禍福無門,唯人所召
皇天無親,唯德是輔
Ⅲ 成語解釋惶恐至極是什麼意思
成語解釋惶恐至極是什麼意思
惶恐至極[huáng kǒng zhì jí ]
惶:恐懼。內心害怕,形容心裡害怕到了極點。
Ⅳ 成語誠惶誠恐是什麼意思
誠惶誠恐[ chéng huáng chéng kǒng ]
基本釋義
誠:實在,的確;惶:害怕;恐:畏懼。非常小心專謹慎以至屬達到害怕不安的程度。
出 處
漢·許沖《上說文解字書》:「臣沖誠惶誠恐;頓首頓首;死罪死罪。」
Ⅳ 形容十分恭謹,唯恐出錯是什麼成語
小心翼翼:翼翼,嚴肅謹慎的樣子。形容十分恭謹,唯恐出錯
Ⅵ 成語惶惶不可終日是什麼意思
是
惶惶不可終日
huánghuángbùkězhōngrì
[釋義]
惶惶:恐懼不安的樣子;終專:完。驚慌恐懼得一天都過不下去。形容屬驚恐到極點。
[正音]
惶;不能讀作「huānɡ」。
[辨形]
惶;不能寫作「徨」。
[近義]
驚惶失措
驚恐萬狀
聞風喪膽
[反義]
處之泰
然臨危不懼
無所畏懼
[用法]
含貶義。形容擔心害怕到了極點。一般作謂語、賓語。
[結構]
偏正式。
Ⅶ 有一個成語叫什麼惶惶意思是形容驚慌煩惱,
形容極度驚來慌,行為自失常的樣子的成語?
我覺得「驚惶萬狀」比較合適。
其他相關詞語:
惶恐不安 驚慌失措 驚惶失措 手足無措 心慌意亂
驚皇失措 驚慌失色 驚慌無措 狼狽不堪 六神無主
心神不定 臨陣脫逃 貪生怕死 手慌腳亂 手忙腳亂
失魂落魄 魂不守舍 喪魂落魄 魂不附體 喪魂失魄
張皇失措 張惶失措 張皇失錯 自相驚擾 驚魂未定
Ⅷ 唯恐驚擾是成語嗎
唯恐驚擾不是成語
唯利是圖 唯:只有;圖:圖謀,追求。只要有利可圖,什麼事都干。
唯鄰是卜 指找住房應該選擇鄰居。
唯命是從 是命令就服從,不敢有半點違抗。
唯命是聽 是命令就服從,不敢有半點違抗。
唯我獨尊 原為佛家語,稱頌釋迦牟尼最高貴、最偉大。現指認為只有自己最了不起。形容極端自高自大。
唯唯否否 唯唯:回答時表示同意的應聲;否否:別人說否,自己也跟著說否。形容膽小怕事,一味順從。
唯唯連聲 唯唯:謙卑的應答。連聲應答,以示順從。
唯唯諾諾 諾諾:答應的聲音。形容自己沒有主意,一味附和,恭順聽從的樣子。
唯力是視 唯:助詞。是:指示代詞,復指前置賓語。「唯……是……」是古漢語的一種格式,有強調語意的作用。指在任務...
唯利是求 以利為著眼點。指一心只顧謀取利益。同「唯利是視」。
唯利是視 以利為著眼點。指一心只顧謀取利益。亦作「唯利是求」。亦作「唯利是圖」。
唯妙唯肖 形容描寫或模仿得非常巧妙,非常逼真。
唯所欲為 隨心所欲,任意而為。
Ⅸ 表示恐懼心理的成語
杯弓蛇影 將映在酒杯里的弓影誤認為蛇。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懼。
出處:漢·應劭《風俗通義·世間多有見怪》:「時北壁上有懸赤弩照於杯,形如蛇。宣畏惡之,然不敢不飲。」
杯影蛇弓 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懼。同「杯弓蛇影」。
出處:清·魏秀仁《花月痕》第四十五回:「杯影蛇弓魔人幻,帷燈匣劍鬼生疑。」
杯中蛇影 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懼。同「杯弓蛇影」。
出處:明·程登吉《幼學瓊林·鳥獸》:「杯中蛇影,自起猜疑;塞翁失馬,難分禍福。龍駒鳳雛,晉閔鴻誇吳中陸士龍之異;伏龍鳳雛,司馬徽稱孔明龐士元之奇。」
不寒而慄 栗:畏懼,發抖。不冷而發抖。形容非常恐懼。
出處:《史記·酷吏列傳》:「是日皆報殺四百餘人,其後郡中不寒而慄,滑民佐吏為治。」
怛然失色 怛:畏懼,恐懼。指因害怕而變臉色。
出處:宋·蘇洵《送石昌言舍人北使行》:「聞介馬萬騎馳過,劍槊相摩,終夜有聲,人者怛然失色。」
大驚失色 非常害怕,臉色都變了。
出處:《漢書·霍光傳》:「群臣皆驚愕失色,莫敢發言。」
呆如木雞 呆得象木頭雞一樣。形容因恐懼或驚異而發愣的樣子。
出處:《莊子·達生》:「幾矣。雞雖有鳴者,已無變矣,望之似木雞矣,其德全矣;異雞無敢應者,反走矣。」
呆若木雞 呆:傻,發愣的樣子。呆得象木頭雞一樣。形容因恐懼或驚異而發愣的樣子。
出處:《莊子·達生》:「幾矣。雞雖有鳴者,已無變矣,望之似木雞矣,其德全矣;異雞無敢應者,反走矣。」
呆似木雞 呆得象木頭雞一樣。形容因恐懼或驚異而發愣的樣子。
出處:《莊子·達生》:「幾矣。雞雖有鳴者,已無變矣,望之似木雞矣,其德全矣;異雞無敢應者,反走矣。」
擔驚忍怕 擔心害怕。指常處在驚嚇、恐懼之中。
出處:元·無名氏《盆兒鬼》第一折:「做買賣的擔驚忍怕,眼見得疏林老樹噪昏鴉。」
擔驚受恐 擔心害怕。指常處在驚嚇、恐懼之中。
出處:元·無名氏《梧桐葉》第四折:「為兵戈擔驚受恐。」
擔驚受怕 擔心害怕。指常處在驚嚇、恐懼之中。
出處:《水滸傳》第三五回:「你們若要做夫妻,每日同一處,不擔驚受怕,我卻有一條妙計,只是難教你。」元·無名氏《梧桐葉》第四折:「為兵戈擔驚受恐。」
膽破心寒 形容由於恐懼而伏帖的樣子。
膽小怕事 膽子非常小,怕事情落在自己頭上,怕惹麻煩。
出處:巴金《談〈寒夜〉》:「他後來竟變成了一個膽小怕事、見人低頭、懦弱安分、甘受欺侮的小公務員。」
膽小如豆 極言膽子小。
出處:《黑籍冤魂》第六回:「可笑我們中國的官員,膽小如豆,莫說見著短衣窄袖蜂目高鼻的洋人驚得發慌,就是見了一個沒辮子的光棍,手裡提著一根趕狗棒,也要害怕起來。」
膽小如鼠 膽子小得象老鼠。形容非常膽小。
出處:《魏書·汝陰王天賜傳》:「言同百舌,膽若鼷鼠。」
膽小如鼷 膽子小得象老鼠。形容非常膽小。
出處:《魏書·汝陰王天賜傳》:「言同百舌,膽若鼷鼠。」
膽戰心寒 戰:發抖。形容害怕之極。
出處:《古今雜劇·楚昭王疏者下船》:「怕的是城荒國破,常子是膽戰心寒。」
膽戰心慌 形容十分害怕。
出處:明·汪廷訥《種玉記·赴約》:「牛郎織女圖歡會,蜂喧蝶嚷須迴避,我因此上膽戰心慌不自持。」
膽戰心驚 戰:通「顫」,發抖。形容十分害怕。
出處:元·無名氏《碧桃花》第三折:「不由我不心驚膽戰,索陪著笑臉兒褪後趨前。」
膽戰心搖 形容十分害怕。
出處:清·洪升《長生殿·驚變》:「呀,你道失機的哥舒翰,稱兵的安祿山,赤緊的離了漁陽,陷了東京,破了潼關,唬得人膽戰心搖。」
道路以目 在路上遇到不敢交談,只是以目示意。形容人民對殘暴統治的憎恨和恐懼。
出處:《國語·周語上》:「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吊膽提心 提心吊膽。形容非常擔心或害怕。
出處: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二十五回:「一個個擦拳磨掌,吊膽提心的,只等姑娘一句話。」
動心怵目 怵目:使人看了感到恐懼。看了使人感到內心恐懼。形容感受很深,震動非常大。
出處:宋·陳亮《祭宗成老文》:「雖才俊比肩,可喜可愕,至於動心怵目,無所不有,然其厚德偉度,要不復前人比。」
膚粟股慄 皮膚上起疙瘩,大腿發抖。形容非常恐懼。
出處:梁啟超《新民說·論私德》:「夫至以行惡為榮,則洪水猛獸,足喻斯慘耶?君子念此,膚粟股慄矣。」
伏首貼耳 畏縮恐懼的樣子。
出處: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馬介甫》:「萬石不言,惟伏首貼耳而泣。」
股戰而栗 戰:怕;栗:發抖。兩腿發抖,不停地哆嗦。形容恐懼異常。
出處:《史記·齊悼惠王世家》:「(魏勃)因退立,股戰而栗,恐不能言者,終無它語。」
汗出浹背 形容非常恐懼或非常害怕。現也形容出汗很多,背上的衣服都濕透了。同「汗流浹背」。
出處:漢·劉向《續列女傳·楊夫人》:「敞驚懼不知所言,汗出浹背。」
汗出洽背 形容非常恐懼或非常害怕。同「汗流浹背」。
出處:《漢書·王陵傳》:「[周勃]汗出洽背,愧不能對。」
汗流夾背 形容非常恐懼或非常害怕。同「汗流浹背」。
出處:清·昭連《嘯亭雜錄·阿文成相度》:「陪臣汗流夾背,出謂人曰:『此誠宰相語。』」
汗流浹背 浹:濕透。汗流得滿背都是。形容非常恐懼或非常害怕。現也形容出汗很多,背上的衣服都濕透了。
出處:《史記·陳丞相世家》:「勃又謝不知,汗出沾背,愧不能對。」《後漢書·伏皇後紀》:「操出,顧左右,汗流浹背。」
汗流浹踵 汗出得多,流到腳跟。常形容極端恐懼或慚愧。
出處:清·蒲松齡《聊齋志異·晚霞》:「[阿端]意計窮蹙,汗流浹踵。」
汗流接踵 汗出得多,流到腳跟。常形容極端恐懼或慚愧。
出處:清·蒲松齡《聊齋志異·柳氏子》:「柳在櫝中,歷歷聞之,汗流接踵,不敢出氣。」
汗流洽背 汗流得滿背都是。形容非常恐懼或非常害怕。現也形容出汗很多,背上的衣服都濕透了。同「汗流浹背」。
出處:《舊唐書·昭宗紀》:「昭宗臨軒自諭之曰:『卿等藩侯,宜存臣節,稱兵入朝,不由奏請,意在何也?』茂貞、行瑜汗流洽背,不能對。」
汗流至踵 汗出得多,流到腳跟。常形容極端恐懼或慚愧。
出處:《莊子·田子方》:「禦寇伏地,汗流至踵。」
汗洽股慄 汗流浹背,兩腿顫抖。形容害怕、恐懼的樣子。
出處:宋·陸游《跋韓立道所藏蘭亭序》:「雖單於不覺自失,況餘子有不汗洽股慄者?」
惶惶不安 惶:恐懼。內心害怕,十分不安。
出處:《漢書·王莽傳下》:「人民正營,無所措手足。」唐·顏師古註:「正營,惶恐不安之意也。」
惶恐不安 惶:恐懼。內心害怕,十分不安。
出處:《漢書·王莽傳下》:「人民正營,無所措手足。」唐·顏師古註:「正營,惶恐不安之意也。」
魂飛魄散 嚇得連魂魄都離開人體飛散了。形容驚恐萬分,極端害怕。
出處:《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心之精爽,是謂魂魄;魂魄去之,何以能久?」
魂飛魄喪 比喻非常恐懼害怕。
出處:元·關漢卿《蝴蝶夢》第二折:「驚的我魂飛魄喪,走的我力盡筋舒。」
魂飛天外 形容萬分恐懼,或受到某種刺激而失去了主宰。
出處:漢·揚雄《羽獵賦》:「魂亡魄失。」元·李文蔚《張子房圯橋進履》第二折:「聽說罷,魂飛天外,好教我心驚失色。」
結舌杜口 結舌:舌頭像打了結子,動彈不得。杜:堵塞。保持緘默,閉口不言。形容因恐懼而不敢說話。
驚愕失色 失色:由於受驚或害怕而面色蒼白。驚恐得改變了神色。形容十分吃驚。
出處:《新編五代史平話·唐史·上卷》:「契丹以馬軍萬人拒之於前,將士皆驚愕失色。」
驚弓之鳥 被弓箭嚇怕了的鳥不容易安定。比喻經過驚嚇的人碰到一點動靜就非常害怕。
出處:《戰國策·楚策四》;《晉書·王鑒傳》:「黷武之眾易動,驚弓之鳥難安。」
驚魂動魄 形容十分恐懼。
出處:清·陳確《示兒帖》:「《易》曰:『小人以小善為無益而弗為也……罪大而不可解。』每讀《易》至此,未嘗不驚魂動魄,心膽墮地也。」
驚魂喪魄 形容十分恐懼。
驚恐失色 害怕得臉都變了色。
出處:明·吳承恩《西遊記》第三十五回:「三藏聞言,驚恐失色道:『徒弟,似此如何?』行者笑道:『放心!放心!』把他這寶貝都拿來與我。」
驚恐萬狀 驚恐:害怕;萬狀:各種樣子,表示程度極深。形容害怕到了極點。
出處:宋·陳亮《謝楊解元啟》:「憂患百罹而未艾,驚惶萬狀而莫支。」
驚神破膽 形容極其恐懼。
出處:唐·范攄《雲溪友議》卷上:「凡所書判,或是卒然,故趨事皆驚神破膽矣。」
驚心褫魄 形容十分恐懼。同「驚心喪魄」。
出處:明·焦竑《焦氏筆乘·支談下》:「世方驚心褫魄,我獨燕處超然。」
驚心悼膽 悼:戰栗。形容恐懼到極點。
出處:章炳麟《新方言·釋言》卷上:「今人言懼,猶曰驚心悼膽。」
驚心吊膽 形容十分害怕或擔心。
驚心裂膽 指內心十分震驚、恐懼。同「驚心破膽」。
驚心破膽 指內心十分震驚、恐懼。
驚心喪魄 形容十分恐懼。亦作「驚心褫魄」。
兢兢戰戰 兢兢:小心謹慎的樣子;戰戰:畏懼的樣子。形容害怕而小心謹慎的樣子。
出處:元·無名氏《抱妝盒》第四折:「小儲君倒也安安穩穩守著妝盒做護身符,則是我陳琳兢兢戰戰抱著個天大悶葫蘆」。
跼蹐不安 形容恐懼不安。
出處:《京本通俗小說·馮玉梅團圓》:「徐信聞言,甚跼蹐不安,將自己虞城失妻,到睢陽村店遇見此婦始末,細細述了。」
跼天蹐地 跼:彎腰;蹐:前腳接後腳地小步走。天雖高,卻不得不彎著腰;地雖厚,卻不得不小步走。形容處境困窘,戒慎、恐懼之至。
出處:《詩經·小雅·正月》:「謂天蓋高,不敢不局;謂地蓋厚,不敢不蹐。」
恐慌萬狀 恐:害怕;慌:驚慌;狀:情狀。形容害怕驚慌到極點。
恇怯不前 恇怯:恐懼畏縮。恐懼畏縮,不敢向前。
出處:《宋史·楊瓊傳》:「及聞清遠之敗,益恇怯不前。」
慄慄危懼 慄慄:發抖的樣子。形容非常害怕。
出處:《尚書·湯誥》:「慄慄危懼,若將隕於深淵。」
臉無人色 形容極端恐懼。
臨難不懼 臨:到;難:災難;懼:恐懼。遇到危難,一點也不懼怕。
出處:《韓非子·說疑》:「夫見利不喜,上雖厚賞無以勸之,臨難不恐,上雖嚴刑無以威之,此之謂不令之民也。」
臨難不恐 臨:到;難:災難;恐:恐懼。遇到危難,一點也不懼怕。
出處:《韓非子·說疑》:「夫見利不喜,上雖厚賞無以勸之,臨難不恐,上雖嚴刑無以威之,此之謂不令之民也。」
臨難無懾 懾:恐懼。面對危難,卻無所恐懼。
毛發倒豎 倒豎:尾端朝上直立。汗毛、頭發都豎起來。①比喻怒不可遏。②形容很害怕,很緊張。亦作「毛發皆豎」、「毛發盡豎」、「毛發為豎」。
毛發悚然 毛發豎起。極言驚駭、恐懼。亦作「毛發聳然」。
毛發聳然 毛發豎起。極言驚駭、恐懼。同「毛發悚然」。
毛骨悚然 悚然:害怕的樣子。汗毛豎起,脊樑骨發冷。形容十分恐懼。
出處: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九十七回:「秦王聞之,不覺毛骨悚然。」
毛骨聳然 形容極度恐懼與驚慌。
出處:明·馮夢龍《醒世恆言·三孝廉讓產立高名》:「許武疊兩個指頭,說將出來。言無數句,使聽者毛骨聳然。」
毛骨竦然 形容極度驚慌與恐懼。
出處:清·李漁《比目魚·狐威》:「那些租戶債戶見了,赫得毛骨竦然。」
面如灰土 臉色如泥土一樣。形容極端恐懼。亦形容病態。
出處:清·蒲松齡《聊齋志異·西湖主》:「既而斜日西轉,眺望方殷,女子坌息急奔而入,曰:『殆矣!多言者泄其事於王妃,妃展巾抵地,大罵狂傖,禍不遠矣!』生大驚,面如灰土,長跽請教。」
面無人色 臉色沒有一點血色。形容恐懼到極點或非常虛弱。
出處:《漢書·李廣傳》:「廣為匈奴所敗,吏士皆無人色,廣意氣自若。」
怕風怯雨 怯:害怕。形容人害怕艱難困苦,嬌氣十足。
怕死貪生 貪:捨不得。貪戀生存,畏懼死亡。指對敵作戰畏縮不前。
出處:《漢書·文三王傳》:「今立自知賊殺中郎曹將,冬月迫促,貪生畏死,即詐僵仆陽(佯)病,徼幸得逾於須臾。」
破膽寒心 猶膽顫心驚。形容非常恐懼。
魄散魂飛 形容非常恐懼害怕。
出處:元·無名氏《百花亭》第三折:「可正是船至江心補漏遲,只著我魄散魂飛。」明·徐霖《綉襦記》第三十齣:「聽說罷心悲痛,駭得我魄散魂飛似痴。」
魄消魂散 形容驚恐萬分,極端害怕。同「魂飛魄散」。
怯聲怯氣 形容說話的語氣膽小而不自然。
肉跳心驚 心裡吃驚,身上肉跳。形容擔心禍事臨頭或遇到非常可怕的事,十分害怕不安。
出處:元·無名氏《爭報恩》第三折:「不知怎麼,這一會兒心驚肉戰,這一雙好小腳兒再走也走不動了。」
三魂出竅 形容害怕得不知所措。
喪膽亡魂 形容害怕到了極點。
出處:元·秦簡夫《趙禮讓肥》第二折:「但凡拿住的人呵,見了俺喪膽亡魂,今朝拿住這斯,面不改色。」
喪魂落魄 失去了魂魄。形容非常驚慌、恐懼的樣子。
出處:管樺《懲罰》:「鬼子山本踉蹌了一下,岔開兩腿,喪魂落魄地瞥了一眼從死屍堆里露出半個臉的川島。」
碎心裂膽 形容異常恐懼。
縮手縮腳 由於寒冷而四肢不能舒展的樣子。也形容做事膽小,顧慮多,不敢放手。
出處:清·劉鶚《老殘游記》第六回:「喊了許久,店家方拿了一盞燈,縮手縮腳的進來。」
縮頭縮頸 形容畏縮不前,或膽小不敢出頭。同「縮頭縮腦」。
出處:瞿秋白《餓鄉紀程》十三:「遠遠一條長街只看見三四個人,蹀躞著,縮頭縮頸歪斜著走。」
縮頭縮腦 形容畏縮不前,或膽小不敢出頭。
出處:魯迅《華蓋集·碰壁之後》:「但是我也說明了幾句我所以來校的理由,並要求學校當局今天縮頭縮腦辦法的解答。」
貪生惡死 貪戀生存,害怕死亡。同「貪生畏死」。
貪生怕死 貪:捨不得。貪戀生存,畏懼死亡。指對敵作戰畏縮不前。
出處:《漢書·文三王傳》:「今立自知賊殺中郎曹將,冬月迫促,貪生畏死,即詐僵仆陽(佯)病,徼幸得逾於須臾。」
貪生畏死 貪戀生存,害怕死亡。
談虎色變 色:臉色。原指被老虎咬過的人才真正知道虎的厲害。後比喻一提到自己害怕的事就情緒緊張起來。
出處:《二程全書·遺書二上》:「真知與常知異。嘗見一田夫曾被虎傷,有人說虎傷人,眾莫不驚,獨田夫色動異於眾。」
忐上忑下 指心神不定,恐懼不安。
出處:《宋元戲文輯佚·張資鴛鴦燈》:「吃了萬千控持,諳了無限磨難,受了多少忐上忑下。」
提心吊膽 形容十分擔心或害怕。
出處:明·吳承恩《西遊記》第十七回:「眾僧聞得此言,一個個提心吊膽,告天許願。」
提心在口 心提在口,幾乎要跳出來。形容恐懼。
亡魂喪膽 形容驚慌恐懼到極點。
出處:明·無名氏《破天陣》:「殺匈奴亡魂喪膽,保家邦萬載咸寧。」
亡魂喪魄 形容非常驚慌恐懼或心神不寧。
出處:《孤本元明雜居·打董達》第二折:「哥哥你寬肺腑,休間阻,我教他亡魂喪魄,認個賢。」
望而生畏 畏:恐懼,害怕。看見了就害怕。
出處:《論語·堯曰》:「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唯唯否否 唯唯:回答時表示同意的應聲;否否:別人說否,自己也跟著說否。形容膽小怕事,一味順從。
出處:《左傳·昭公二十年》:「君所謂可,據(指梁邱據)亦曰可;君所謂否,據亦曰否。」
畏敵如虎 害怕敵人如同怕虎一般。
出處:毛澤東《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領導者們畏敵如虎,處處設防,節節抵禦。」
聞風喪膽 喪膽:嚇破了膽。聽到風聲,就嚇得喪失的勇氣。形容對某種力量非常恐懼。
聞名喪膽 聽見名字就嚇破了膽。形容威名很大,使人聽到即甚為恐懼。
五色無主 五色:指人臉上的神采;無主:無法主宰。形容恐懼而神色不定。
出處:《淮南子·精神訓》:「禹在省方,濟於江,黃龍負舟,舟中無人,五色無主。」漢·劉向《新序·雜事》:「葉公見之,棄而還走,失其魂魄,五色無主。」
脅肩絫足 形容恐懼的樣子。同「脅肩累足」。
脅肩累足 脅肩:聳起肩膀;累足:並著雙腳。縮著肩膀,重迭著腳(不敢正立)。形容恐懼的樣子。
出處:《史記·吳王濞傳》:「嘗患見疑,無以自白。今脅肩累足,猶懼不見釋。」
心驚膽顫 形容十分害怕。同「心驚膽戰」。
心驚膽寒 形容十分害怕。同「心驚膽戰」。
心驚膽落 形容十分害怕。同「心驚膽戰」。
心驚膽戰 戰:通「顫」,發抖。形容十分害怕。
出處:元·無名氏《碧桃花》第三折:「不由我不心驚膽戰,索陪著笑臉兒褪後趨前。」
心有餘悸 悸:因害怕而心跳得厲害。危險的事情雖然過去了,回想起來心裡還害怕。
出處:孫犁《奮勇地前進、戰斗—在一次座談會上的發言》:「如果他第一次在路上遇到的只是井繩,他就不會心有餘悸了。」
伈伈睍睍 伈伈:小心恐懼的樣子。睍睍:也作「俔俔」,眼睛不敢睜大的樣子。小心害怕或低聲下氣的樣子。
出處:唐·韓愈《祭鱷魚文》:「刺史雖駑弱,亦安肯為鱷魚低首下心,伈伈睍睍,為民吏羞,以偷活於此耶?」《明史·鄒智傳》:「及與議事,又唯諾惟謹,伈伈俔俔,若有所不敢,反不如一二俗吏足以任事。此陛下所為疑也,臣竊以為過矣。」
懸心吊膽 形容十分擔心或害怕。
出處:明·吳承恩《西遊記》第十七回:「眾僧聞得此言,一個個提心吊膽,告天許願。」
戰戰惶惶 戒慎畏懼貌。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戰戰惶惶,汗出如漿。」
戰戰兢兢 戰戰:恐懼的樣子;兢兢:小心謹慎的樣子。形容非常害怕而微微發抖的樣子。也形容小心謹慎的樣子。
出處:《詩經·小雅·小旻》:「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戰戰慄慄 戰戰:戒懼的樣子;慄慄:哆嗦,發抖。因戒懼而小心謹慎的樣子。
出處:《韓非子·初見秦》:「戰戰慄慄,日慎一日。」
戰戰業業 戒慎畏懼的樣子。
出處:康有為《上清帝第二書》:「故先王懍朽索之馭馬,慮天命之無常,戰戰業業,若履淵冰。」
雉伏鼠竄 指恐懼地躲藏,驚慌地逃竄。
出處:明·李東陽《西北備邊事宜狀》:「朝廷命將出師,天威所至,雉伏鼠竄,無有遺者。」
重手累足 兩手相重,兩足相疊,不敢有所舉動。形容十分恐懼的樣子。
出處:宋·王安石《廣西轉運使李君墓誌銘》:「故所在豪人猾吏,重手累足,以終君去,不敢有所觸。」
重足而立 疊足而立,不敢邁步。形容恐懼。
出處:西漢·賈誼《過秦論》下:「故使天下之士,傾耳而聽,重足而立,闔口而不言。」
重足屏氣 指畏懼之甚。
出處:《宋書·柳元景傳》:「師祖嚴暴無常,元景雖荷寵遇,恆慮及禍。太宰江夏王義恭及諸大臣,莫不重足屏氣,未嘗敢私往來。」
重足屏息 指畏懼之甚。
出處:宋·葉適《法度總論二》:「魏武雖嚴科條,審律令,以重足屏息操制群下,而截然使人各得自盡以行其職守者猶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