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人待事的意思是什麼成語
1. 有關待人處事的成語
因循苟且
【注釋】因、循,都是沿襲遵循,不求改變的意思。苟且:凡是只求差不多,得過且專過,不求進步。屬
【用法】有些人碰到事情總是以應付的心態,不肯用心去作,力求改進。這種得過且過、不求振作的心態與作法,就可用「因循苟且」來形容。
因勢利導
【注釋】整句是說:順著形勢的演變與發展,而做出最有利的引導與應付。
【出處】司馬遷
2. 關於待人處事的成語有那些,急需!拜託!
因循苟且
【注釋】因、循,都是沿襲遵循,不求改變的意思。苟且:凡是只求差不多,得過且過,不求進步。
【用法】有些人碰到事情總是以應付的心態,不肯用心去作,力求改進。這種得過且過、不求振作的心態與作法,就可用「因循苟且」來形容。
因勢利導
【注釋】整句是說:順著形勢的演變與發展,而做出最有利的引導與應付。
【出處】司馬遷‧史記‧孫吳列傳:「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
【用法】事情的發展變化多端,敏銳的觀察者應該洞察情勢的發展,做出最好的應變措施,以導向成功的目標。這就可以說是「因勢利導」。
因噎廢食
【注釋】噎:食物卡在喉中而不能喘氣。
【用法】有人確實因為吃東西噎死了,但不吃東西卻都要餓死。因此,怕噎死而不吃東西,當然是不合理的。所以,此成語用來比喻因為偶發的意外而廢止了經常且不可缺少的大事,隱含有指責不明事理、分不清本末的意思。
夙興夜寐
【注釋】整句是說:起得早而睡得晚。
【出處】詩經‧小雅‧小宛篇:「夙興夜寐,無忝爾所生。」整句是說:要起得早睡得晚,好好地努力,以免辱沒了你的父母。
【用法】這個成語用以形容一個人工作勤奮努力,早起晚睡。
如坐春風
【出處】宋‧近思錄:記敘朱光庭在汝州見了程明道,回來以後就告訴人說:「我在春風中坐了一個月。」
【用法】這個成語用來比喻受教育者深深地受到薰陶,而且感受歡欣、愉悅。相對的也是說教導的人循循善誘,和藹可親,使受教的人就像坐在和暖的春風之中一樣。意同「如沐春風」。
如法炮製
【注釋】炮製:指煎取葯材。
【用法】:這個成語本來是說:照著醫生所說的方法煎煮葯物。後來適用范圍放寬,用來指照著方法來處理事務,不限於用在葯材了。
如喪考妣
【注釋】考:稱呼已死的父親。妣:稱呼已死的母親。
【用法】者個成語用以形容一個人非常悲傷,就像父母過世一般。
如蟻附膻
【注釋】膻:羊肉上腥臊的氣味。
【出處】莊子‧徐無鬼篇:「蟻慕羊肉,羊肉膻也。」意思是:螞蟻喜歡羊肉,是因為羊肉上有腥臭的味道。
【用法】這個成語用以比喻很多人急急忙忙一窩蜂的依附過去。
妄自尊大
【注釋】妄:狂妄無知。
【用法】一個人自以為了不起,其實卻沒有足以服人的地方,這種人我們就可以稱他「妄自尊大」了。
妄自菲薄
【注釋】菲:也是薄的意思,也可以解釋成「少」。
【用法】這個成語用來形容一個人沒有信心,老是認為自己什麼事都做不成,把自己當作不中用的人,這就是「妄自菲薄」。
守正不阿
【注釋】阿:偏私不公正的意思。
【用法】這個成語用來形容一個人待人處事的態度公正而沒有偏私。
安步當車
【注釋】安步:指慢慢的步行。
【出處】漢‧劉向‧戰國策:「安步以當車。」是說:慢慢走路,心情輕松愉快,就像坐車子那般舒服。
【用法】這個成語原指步行也可以與坐車一般舒服。後來演變有安於貧困,不以為意的意思。
有容乃大
【注釋】容:指容量。有容:指心胸寬大,能容納別人。乃:就、才的意思。
【出處】尚書‧君陳篇:「有容德乃大。」是說:有寬大的心胸,才能有偉大的成就。
【用法】形這則成語用來表示一個人因為心胸寬大,能容納別人,所以能成就一番大事業。通常用來勸誡那些心胸狹窄的人。
求全責備
【注釋】責:要求。責備:要求完備。
【出處】論語‧陽貨篇:「無求備於一人。」是說:不要要求一個人事事完備,沒有任何缺點。
【用法】對某人或某事要求完備,不能有任何缺失,都可用此成語。
江郎才盡
【注釋】江郎:指六朝時的詩人江淹。
【用法】這則成語用來形容一個人文思枯竭,越寫越退步。後來,擴大應用范圍:凡是一個人在某方面的才能窮盡了,表現越來越差,也可以笑他「江郎才盡」。
3. 形容人遇事不亂的成語
形容人遇事不亂的成語:從容不迫、處之泰然、淡然置之。
1、從容不迫
意思是態度鎮靜,不慌不忙,從容鎮定。
示例:巴金《春》三一:惜乎高家子孫太不給你爭氣了,請你數一數高家究竟有幾個像樣的人!覺民從容不迫的嘲諷首,彷彿他自已並不是高家的子弟。
2、處之泰然
指若無其事的樣子。含褒義,形容碰到困難厄運或異常情況,毫不在乎,鎮定自若。也指對待問題毫不在意。
示例:葉聖陶《老沈的兒子》:「他說上一回寫信提起那個謠言,不過是隨便告訴一聲罷了,他原來處之泰然。」
3、淡然置之
意思是很冷淡地放在一旁。形容毫不在意。
示例:高陽《清宮外史》下冊:「不過他經的大風大浪太多,雖未到寵辱不驚,名利皆忘的境地,卻已能不動聲色,淡然置之。」
(3)處人待事的意思是什麼成語擴展閱讀:
形容人遇事慌張的成語:
1、手慌腳亂
手慌腳亂,形容手腳慌亂,形容驚慌不安的樣子。
示例: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七回:「匡超人驚得手慌腳亂,說道:『這是那裡晦氣。』」
2、心慌意亂
心裡著慌,亂了主意。
示例: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十八回:「孩兒自從接了電報之後,心慌意亂。」
3、張皇失措
張皇:慌張;失措:舉止失去常態。驚慌得不知怎麼辦才好。
示例:孫犁《蘆花盪》:「鬼子們拍打著水追過去,老頭子張皇失措,船卻走不動,鬼子緊緊追上了他。」
4. 越什麼代庖。是一個成語,意思好像是替人處理事情或代做別人分內的事
越俎代庖 [yuè來 zǔ dài páo]
越:跨過;源俎:古代祭祀時擺祭品的禮器;庖:廚師。主祭的人跨過禮器去代替廚師辦席。比喻超出自己業務范圍去處理別人所管的事。
越俎代庖,成語,典出《莊子》,語出許由,引申為「放下自己分內的職責去幫助其他人做事」。作謂語、定語;含貶義。
中文名
越俎代庖
拼音
yuè zǔ dài páo
結 構
連動式
基本解釋
比喻處理超過自己職權范圍的事情
近義詞
包辦代替
反義詞
自力更生
5. 待人處事的意思,忍讓為先的意思
待人處事是講對待、接待人和處理事情、事物。「待人處事」與「待回人處世」的注音相答同,且詞義很相近。「待人處事」更接近具體做法,而「待人處世」則范圍寬范,往往被理解為社會經驗、人生哲學的一個范疇忍讓為先不是成語,其中忍讓的意思是指:忍耐,讓步。
6. 成語是形容人的處事狀態的.叫什麼.處之什麼然.失之
處之泰然 [chǔ抄 zhī tài rán]
基本襲釋義
處:處理,對待;泰然:安然,不以為意的樣子。若無其事的樣子。形容自理事情沉著鎮定。也指對待問題毫不在意。
褒義
出 處
《論語·雍也》:「賢哉回也。」朱熹註:「顏子之貧如此;而處之泰然;不以害其樂。」
例 句
即使到了最危急的時候,他也~沒有顯露出任何驚慌之色。
近反義詞
近義詞
泰然自若
反義詞
驚慌失措 驚惶失措 六神無主
7. 關於接人待事的成語
八面玲瓏 玲瓏:精巧細致,指人靈活、敏捷。本指窗戶明亮軒敞。後用來形容人處世圓滑,待人接物面面俱到。
出處:唐·盧綸《賦得彭祖樓送楊宗德歸徐州幕》詩:「四戶八窗明,玲瓏逼上清。」宋·夏元鼎《滿庭芳》詞:「雖是無為清靜,依然要八面玲瓏。」
抱誠守真 抱:存在心裡。志在真誠,恪守不違。
出處:魯迅《墳·摩羅詩力說》:「上述諸人,其為品性言行思惟,雖以種族有殊,外緣多別,因現種種狀,而實統於一宗:無不剛健不撓,抱誠守真。」
不瞅不睬 不看也不答理。形容待人態度冷淡。
出處:明·蘇復之《金印記·周氏回家》:「女婿功名不遂回來,一家不偢不倸。」
不識時務 時務:當前的形勢和潮流。指不認識當前重要的事態和時代的潮流。現也指待人接物不知趣。
出處:《後漢書·張霸傳》:「鄧騭當朝貴盛,聞霸名行,欲與結交,霸逡巡不答。眾人笑其不識時務。」
不曉世務 不知曉當前重要的事態和時代的潮流。現也指待人接物不知趣。
出處:《宋史·王安石傳》:「拜參知政事,上謂曰:『人皆不能知卿,以為卿但知經術,不曉世務。』」
誠心誠意 形容十分真摯誠懇。
出處:《後漢書·馬援傳》:「開心見誠,無所隱伏。」
誠心實意 形容十分真摯誠懇。
出處:姚雪垠《長夜》二一:「劉老義是一個任性的人,他誠心實意地想要你跟他過日子。」
誠心正意 誠:真誠。心意真誠懇切。形容對人十分真摯誠懇。亦作「誠心誠意」。
出處:元·宮大用《范張雞黍》第一折:「皇天有意為斯文,教人從誠心正意修根本,以至齊家治國為標准。」
赤誠相待 赤誠:極真誠、忠誠。以至誠之心待人。
出處: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十三章:「這所剩的數千飢餓疲憊之師因感學生一片忠君愛國之心和平日赤誠相待,暫時不忍離去,勉強可以一戰。」
赤心相待 赤心:真誠的心。真心誠意對待別人。
出處:元·喬夢符《兩世姻緣》第一折:「做了一程夫妻,彼此赤心相待,白首相期。」
大大咧咧 形容待人處事隨隨便便,滿不在乎。
待人接物 物:人物,人們。指跟別人往來接觸。
出處: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教以慎於接物,推賢士為務。」明·陶宗儀《輟耕錄》卷五:「右二事可見前輩諸老謙恭退抑,汲引後進,待人接物者如此。」
刁鑽刻薄 刁鑽:狡猾奸詐。形容人狡猾奸詐,待人苛刻薄情。
篤近舉遠 篤:忠實,厚道;舉:舉薦,選拔。對關系近的厚道,對關系遠的舉薦,指同等待人。
出處:唐·韓愈《原人》:「故聖人一視而同仁,篤近而舉遠。」
恩同父母 恩:恩惠;同:如同。待人的好處、恩惠之大如同父母一樣。
出處:唐·陳子昂《為張著作謝父官表》:「伏惟神皇陛下,恩同父母,矜照懇誠,信其赤心,實有馨竭。」
肺腑之言 肺腑:指內心。出於內心的真誠的話。
出處:唐·白居易《代書詩一百韻寄微之》:「肺腑都無隔,形骸兩不羈。」
分甘絕少 絕:拒絕,引伸為不享受;甘:好吃的。好吃的東西讓給人家,不多的東西與人共享。形容自己刻苦,待人優厚。
出處: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愚以為李陵素與士大夫絕甘分少,能得人之死力,雖古名將不過也。」《孝經援神契》:「母之於子也,鞠養殷勤,推燥央濕,絕少分甘。」
撫世酬物 指治政理事,待人接物。
出處: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十五:「後之君子,窮而講道明理,達而撫世酬物,謹無著一能讀書之心橫在胸中也哉!」
古道熱腸 古道:上古時代的風俗習慣,形容厚道;熱腸:熱心腸。指待人真誠、熱情。
出處: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四十四回:「幾個人當中,畢竟是老頭子秦梅士古道熱腸。」
刮目相待 刮目:擦眼睛,表示用新眼光看人。比喻去掉舊日的看法,用新的眼光來看待人或事物。
出處:《三國志·吳志·呂蒙傳》注引《江表傳》:「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刮目相見 比喻去掉舊日的看法,用新的眼光來看待人或事物。同「刮目相待」。
和氣生財 指待人和善能招財進寶。
出處:魯迅《彷徨·離婚》:「一個人總要和氣些,『和氣生財』,對不對?」
弘毅寬厚 弘毅:意志堅強,志向遠大。志向遠大而待人寬大厚道。
出處:《三國志·蜀志·先主(劉備)傳評》:「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癧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
隳肝嘗膽 猶言隳肝瀝膽。比喻待人忠心耿耿,赤誠無比。
隳肝瀝膽 隳:毀壞;瀝:液體往下滴。比喻待人忠心耿耿,赤誠無比。
出處:唐·元稹《上裴度相公書》:「宰物者雖朝許之以綸誥,暮許之以專席,厚則厚矣,遽責有隳肝瀝膽同廝養之用力,亦難哉!」
瘠己肥人 瘠:瘦,引申為約束;肥:胖,引申為寬大。嚴以律己寬以待人。
出處:《宋史·趙善俊傳》:「僚屬爭言用度將不足,善俊曰:『吾將瘠己肥人。』」
假人辭色 指好言好語、和顏悅色地待人。
尖酸刻薄 說話帶刺,待人冷酷。
出處:宋·陳摶《心相編》:「愚魯人說話尖酸刻薄。」
揀佛燒香 比喻看人行事或待人有厚薄。
出處:唐·寒山《詩》之一五九:「擇佛燒好香,揀僧歸供養。」
精誠所至 人的真誠的意志所到。
敬上愛下 敬:尊敬。尊敬在己之上者,愛護在己之下者。形容待人謙恭有禮。
出處:《漢書·王莽傳下》:「孝弟忠恕,敬上愛下,博通舊聞,德行醇備,至於黃發,靡有愆失。」
敬上接下 尊敬在己之上者,愛護在己之下者。形容待人謙恭有禮。同「敬上愛下」。
出處:《隸釋·漢金鄉長侯成碑》:「安貧樂道,忽於時榮。敬上接下,溫故知新。」
敬小慎微 敬:謹慎小心;小、微:指細小、不起眼的東西。對細微的事物也採取小心謹慎的態度。形容待人處事非常謹慎。
出處:漢·劉安《淮南子·人間訓》:「聖人敬小慎微,動不失時,百射重戒,禍乃不滋。」
絕甘分少 絕:拒絕,引伸為不享受;甘:好吃的。好吃的東西讓給人家,不多的東西與人共享。形容自己刻苦,待人優厚。
出處: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愚以為李陵素與士大夫絕甘分少,能得人之死力,雖古名將不過也。」《孝經援神契》:「母之於子也,鞠養殷勤,推燥央濕,絕少分甘。」
絕少分甘 好吃的東西讓給人家,不多的東西與人共享。形容自己刻苦,待人優厚。
出處: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愚以為李陵素與士大夫絕甘分少,能得人之死力,雖古名將不過也。」《孝經援神契》:「母之於子也,鞠養殷勤,推燥央濕,絕少分甘。」
開誠布公 開誠:敞開胸懷,顯示誠意。指以誠心待人,坦白無私。
出處:《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評》:「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
開誠相見 開誠:敞開胸懷,顯示誠意。形容待人誠懇,顯示出真心實意。
出處:《後漢書·馬援傳》:「且開心見誠,無所隱伏,闊達多大節,略與高帝同。」
開心見腸 形容待人誠懇,顯示出真心實意。同「開心見誠」。
開心見誠 見:顯現出。披露真心,顯示誠意。形容待人誠懇,顯示出真心實意。
出處:《後漢書·馬援傳》:「且開心見誠,無所隱伏,闊達多大節,略與高帝同。」
開心見膽 形容待人誠懇,顯示出真心實意。同「開心見誠」。
刻薄寡思 寡:少。待人說話冷酷無情,不厚道。
出處:馮至《朱自清先生》:「黨同伐異,刻薄寡思在朱先生寫的文字里是讀不到的。」
寬洪大度 指待人寬厚,度量大,能容人。同「寬宏大度」。
出處:元·戴善夫《風光好》第三折:「學士寬洪大度,何所不容,便喚幾個來唱於俺聽,學士休聽便了。」
寬以待人 寬:寬容。以寬宏大度的態度來對待別人。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六十回:「某素知劉備寬以待人,柔能克剛,英雄莫敵。」
款曲周至 款曲:殷勤。待人殷勤,照顧周到細致。
冷若冰霜 冷得象冰霜一樣。比喻待人接物毫無感情,象冰霜一樣冷。也比喻態度嚴正,不可接近。
出處:漢·王逸《正部論》:「諺曰:政如冰霜,姦宄消亡;威如雷霆,寇賊不生。」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二折:「俺老夫人治家嚴肅,凜若冰霜。」
冷血動物 體溫隨環境溫度的改變而變化的動物。比喻缺乏感情、對人對事冷漠的人。
出處:錢鍾書《圍城》:「李先生本來像冬蟄的冷血動物,給顧先生當眾恭維得春氣入身,蠕蠕欲活。」
醴酒不設 醴酒:甜酒。置酒宴請賓客時不再為不嗜酒者准備甜酒。比喻待人禮貌漸衰。
出處:《漢書·楚元王傳》:「可以逝矣!醴酒不設,王之意怠,不去,楚人將鉗我於市。」
立身處世 立身:做人;處世:在社會上活動,與人交往。指人在社會上待人接物的種種活動。
出處:晉·無名氏《沙彌十戒法並威儀序》:「夫乾坤覆載,以人為貴;立身處世,以禮儀為本。」
瀝膽抽腸 猶瀝膽披肝。比喻開誠相見。也形容非常忠誠。
瀝膽隳肝 猶瀝膽披肝。比喻開誠相見。也形容非常忠誠。
瀝膽披肝 比喻開誠相見。也形容非常忠誠。
出處:唐·黃滔《啟裴侍郎》:「沾巾墮睫,瀝膽披肝,不在他門,誓於死節。」宋·司馬光《體要疏》:「雖訪問所不及,猶將披肝瀝膽,以效其區區之忠。」
瀝膽濯肝 猶瀝膽披肝。比喻開誠相見。也形容非常忠誠。
凜如霜雪 比喻待人接物毫無感情,象冰霜一樣冷。也比喻態度嚴正,不可接近。同「凜若冰霜」。
凜若冰霜 凜:冷。冷得象冰霜一樣。比喻待人接物毫無感情,象冰霜一樣冷。也比喻態度嚴正,不可接近。
出處: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二折:「俺老夫人治家嚴肅,凜若冰霜。」
凜若秋霜 比喻待人接物毫無感情,象冰霜一樣冷。也比喻態度嚴正,不可接近。同「凜若冰霜」。
露膽披誠 比喻待人坦誠之至。同「露膽披肝」。
露膽披肝 披露肝膽。比喻待人坦誠之至。
落落穆穆 落落:冷落的樣子;穆穆:淡薄的樣子。形容待人冷淡。
出處:《晉書·王澄傳》:「澄嘗謂衍曰:『兄形似道,而神鋒太儁。』衍曰:『誠不如卿落落穆穆然也。』」
鳴野食蘋 比喻誠心待人,同甘共苦。
出處:《詩·小雅·鹿鳴》:「呦呦鹿鳴,食野之蘋。」
拿雲握霧 比喻待人處世會耍手段。
出處:元·尚仲賢《單鞭奪槊》第二折:「他有投明棄暗的心,拿雲握霧的手。」
披心相付 披心:披露真心;相付:給人家。形容真心待人。
出處:《晉書·慕容垂載記》:「歃血斷金,披心相付。」
剖肝瀝膽 比喻開誠相待。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二十一回:「承變色而起曰:公乃漢朝皇叔,故剖肝瀝膽以相告,公何詐也?」
情恕理遣 恕:原諒;遣:排遣。以情相恕,以理排遣。指待人接物寬厚和平,遇事不加計較。
出處:《晉書·衛玠傳》:「玠嘗以人有不及,可以情恕;非意相干,可以理遣,故終身不見喜慍之容。」
拳拳盛意 拳拳:懇切、忠誠的樣子。發自內心的真誠而深厚的情誼。
出處:魯迅《書信·致蔣抑卮》:「拳拳盛意,感莫可言。」
熱腸古道 熱腸:熱心腸;古道:上古時代的風俗習慣,形容厚道。指待人真誠、熱情。
出處:清·吳趼人《糊塗世界》:「老哥熱腸古道,我們是一向欽佩的。」
人己一視 待別人象待自己一樣。比喻待人沒有私心。
出處: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二:「此正無意於我,人己一視之道,實賢人君子之盛德。」
日月其除 日月流逝。指光陰不待人。
掃墓望喪 掃除墓地,以待人死入葬。指酷吏必當有惡報,指日可待。
出處:語出《漢書·酷吏傳·嚴延年》:嚴延年遷河南太守,其母從東海來,欲從延年臘,到洛陽,適見奏報引決囚人。母大驚,謂延年曰:「我不自意當老見壯子被刑戮也!行矣!去女東歸,掃除墓地耳!」後歲余,延年果敗。
善氣迎人 善氣:和藹可親的態度。形容用和藹可親的態度對待人。
出處:《管子·心術下》:「善氣迎人,親如兄弟;惡氣迎人,害於戈兵。」
實心實意 指真誠實在的心意。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一○九回:「五兒聽了,句句都是寶玉調戲之意,知這位呆爺卻是真心實意的話。」
豕交獸畜 比喻待人沒有禮貌。
出處:《孟子·盡心上》:「食而弗愛,豕交之也;愛而不敬,獸畜之也。」
隨方就圓 處事順應形勢和情況的變化;待人隨和而不固執。
隨圓就方 處事順應形勢和情況的變化;待人隨和而不固執。同「隨方就圓」。
推誠相見 誠:相信。指以真心對待人。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八十五回:「臣與蜀主,推誠相信,知臣本心,必不肯殺臣之家小也。」
推誠置腹 比喻真心待人。同「推心置腹」。
推心致腹 把赤誠的心交給人家。比喻真心待人。同「推心置腹」。
推心置腹 把赤誠的心交給人家。比喻真心待人。
出處:《後漢書·光武帝本紀》:「蕭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投死!」
溫柔敦厚 溫柔:溫和柔順;敦厚:厚道。原指態度溫和,朴實厚道。後也泛指待人溫和寬厚。
出處:《禮記·經解》:「溫柔敦厚,《詩》教也。」
聞融敦厚 待人溫和寬厚。
無適無莫 適:厚;莫:薄。待人處事不分厚薄,沒有偏向。
出處:《論語·里仁》:「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於此。」
席珍待聘 席:鋪陳;聘:請人任職。鋪陳珍品,待人選用。舊指有才能的人等待受聘用。
出處:《禮記·儒行》:「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
心虔志誠 虔:恭敬。心意恭敬、誠懇。
出處:明·吳承恩《西遊記》第九十九回:「委實心虔志誠,料不能逃菩薩洞察。」
胸無城府 城府:城市和官署,比喻難於揣測的深遠用心。形容待人接物坦率真誠,心口如一。
出處:《宋史·傅堯俞傳》:「堯俞厚重言寡,遇人不設城府,人自不忍欺。」
一分為二 哲學用語,指事物作為矛盾的統一體,都包含著相互矛盾對立的兩個方面。通常指全面看待人或事物,看到積極方面,也看到消極方面。
出處:宋·邵雍《皇極經世緒言》卷七:「太極既分,兩儀立矣。陽上交於陰,陰下交於陽,四象生矣……是故一分為二,二分為四。」
有色眼鏡 比喻看待人或事物所抱的成見。
出處:劉少奇《對華北記者團的談話》:「你們的報道一定要真實,不要加油加醋,不要戴有色眼鏡。」
有心有意 猶言誠心誠意。形容十分真摯誠懇。
語重情深 猶言語重心長。
出處:嚴復《以〈漁洋精華錄〉寄琥唐山春榆侍郎有詩見述率賦奉答》:「忽蒙佳什譽過庭,語重情深誰敢荷?」
語重心長 話深刻有力,情意深長。
語重心沉 言辭懇切,心情沉重。
出處:康濯《東方紅》第五章二:「孟老漢可又自自然然地一忽晃火氣全消,甚至還進一步責備自己似的,啞默了半天,才又腦袋一抬,愣著兩只深窩大眼,語重心沉地說。」
遇物持平 指對待人和事持公正態度。
出處:宋·蘇舜欽《朝奉大夫尚書度支郎王公行狀》:「苟遇物持平,輕重判然於中矣。」
遠交近攻 聯絡距離遠的國家,進攻鄰近的國家。這時戰國時秦國採取的一種外資策略。後也指待人處世的一種手段。
出處:《戰國策·秦策三》:「王不如遠交而近攻,得寸則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
折節待士 指屈己待人。
出處:《周書·邵廣傳》:「時晉公護諸子及廣弟杞國公亮等,服玩侈靡,逾越制度,廣獨率由禮則,又折節待士,朝野以是稱焉。」
真心誠意 心意真實誠懇,沒有虛假。
出處:元·無名氏《百花亭》第三折:「常言道海深須見底,各辦著個真心實意。」
真心實意 心意真實誠懇,沒有虛假。
出處:元·無名氏《百花亭》第三折:「常言道海深須見底,各辦著個真心實意。」
正心誠意 原是儒家提倡的一種修養方法,現也泛指心地端正誠懇。
出處:《禮記·大學》:「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
醉吐相茵 後以這一典故喻指寬以待人必然會有好的回報。
出處:典出《漢書·丙吉傳》:「吉馭吏耆酒,數逋盪,嘗從吉出, 醉歐丞相車上。西曹主吏白欲斥之,吉曰:『以醉飽之失去士,使此人將復何所容?西曹地忍之,此不過污丞相車茵耳。』遂不去也。」此馭吏為邊郡人,熟悉邊事,後來為防務工作提出切實有用的建議。
愛之欲其生 指喜歡一個人時總想叫他活著。指極度地憑個人愛憎對待人。
出處:春秋·孔丘《論語·顏淵》:「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清水無大魚 指待人處事不能求全責備。
出處:語出《漢書·東方朔傳》:「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溫良恭儉讓 原意為溫和、善良、恭敬、節儉、忍讓這五種美德。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則。現也形容態度溫和而缺乏斗爭性。
出處:《論語·學而》:「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
看人下菜碟兒 比喻待人因人而異。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六十回:「我家裡下三等奴才也比你高貴些的,你都會看人下菜碟兒。寶玉要給東西,你攔在頭里,莫不是要了你的了?拿這個哄他,你只當他不認得呢!」
嚴以律己,寬以待人 律:約束。對自己要求嚴格,待別人則很寬厚。
出處:宋·陳亮《謝曾察院啟》:「嚴於律己,出而見之事功;心乎愛民,動必關夫治道。」
愛則加諸膝,惡則墜諸淵 加諸膝:放在膝蓋上;墜諸淵:推進深淵里。意指不講原則,感情用事,對別人的愛憎態度,全憑自己的好惡來決定。
出處:《禮記·檀弓下》:「今之君子,進入若將加諸膝,退人若將墜諸淵。」
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 喜愛他時,總想叫他活著;討厭他時,總想叫他死掉。指極度地憑個人愛憎對待人。
出處:《論語·顏淵》:「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8. 事什麼人什麼成語
枉道事人 [wǎng dào shì rén] 生詞本 基本釋義 枉:違背;道:正道;事:侍奉。原指專不按正道事奉國君。後泛屬指不擇手段取悅於人。 出 處 《論語·微子》:「柳下惠為士師,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
9. 成語人浮於事是什麼意思
無濟於事
【解釋】:濟:補益,幫助。對事情沒有什麼幫助或益處。比喻不解決問題。
【出自】: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五十二回:「如今遠水救不得近火,就是我們再幫點忙,至多再湊了幾百銀子,也無濟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