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四字成語 » 打草驚蛇成語故事

打草驚蛇成語故事

發布時間: 2021-01-31 18:15:21

『壹』 成語故事大全 寓言故事的成語 打草驚蛇

撲倒雜草時抄驚動了埋伏在草襲叢里的蛇。原比喻懲辦某人或一些人,卻使有同樣情況的人受到驚動,引起警覺;也比喻採取機密行動時,不慎驚動了對方。南唐的時候,有一個叫王魯的貪官時常收受別人的賄賂,所以他辦起事來自然也就不那麼公正了。有一天,一個老百姓到衙門來遞狀子,狀告王魯的一名部下徇私枉法,收受賄賂。王魯接過狀紙仔細一看,只見狀紙上列出的條條罪狀,就像在控訴自己平日的所作所為,看著看著,王魯的手不由得直哆嗦,在心裡自言自語道:這……這說的不正是我嗎?他越看越害怕,竟忘記怎麼批狀紙了,昏頭昏腦中,他在狀紙上寫下了八個大字:汝雖打草,吾已蛇驚。

『貳』 兒童成語故事 打草驚蛇 成語故事

【成語】: 打草驚蛇
【拼音】: dǎ cǎo jīng shé
【解釋】: 打草驚了草里的蛇。原比喻懲回罰了甲而答使乙有所警覺。後多比喻做法不謹慎,反使對方有所戒備。
【成語故事】:
唐朝的時候,有一個名叫王魯的人,他在衙門做官的時候,常常接受賄賂、不遵守法規。有一天,有人遞了一張狀紙到衙門,控告王魯的部下違法、接受賄賂。王魯一看,狀紙上所寫的各種罪狀,和他自己平日的違法行為一模一樣。王魯一邊看著狀紙,一邊發著抖:這...這不是在說我嗎?
王魯愈看愈害怕,都忘狀紙要怎麼批,居然在狀紙上寫下了八個大字:汝雖打草,吾已蛇驚。意思就是說你這樣做,目的是為了打地上的草,但我就像是躲在草裡面的蛇一樣,可是被大大的嚇了一跳了!
後來,大家就根據王魯所寫的八個字汝雖打草,吾已蛇驚,引伸為打草驚蛇這句成語。

『叄』 打草驚蛇的成語故事

唐朝的時候,有一個名叫王魯的人,他在衙門做官的時候,常常接受賄賂、內不遵守法規。有容一天,有人遞了一張狀紙到衙門,控告王魯的部下違法、接受賄賂。王魯一看,狀紙上所寫的各種罪狀,和他自己平日的違法行為一模一樣。王魯一邊看著狀紙,一邊發著抖:「這…這不是在說我嗎?」
王魯愈看愈害怕,都忘狀紙要怎麼批,居然在狀紙上寫下了八個大字:「汝雖打草,吾已蛇驚。」意思就是說你這樣做,目的是為了打地上的草,但我就像是躲在草裡面的蛇一樣,可是被大大的嚇了一跳了!
後來,大家就根據王魯所寫的八個字「汝雖打草,吾已蛇驚」,引伸為「打草驚蛇」這句成語。

『肆』 打草驚蛇成語故事大全

解釋:
比喻由於行動不慎而使對方有了覺察與防範。
唐朝的時候,有一個名叫王魯的人,他在衙門做官的時候,常常接受賄賂、不遵守法規。有一天,有人遞了一張狀紙到衙門,控告王魯的部下違法、接受賄賂。王魯一看,狀紙上所寫的各種罪狀,和他自己平日的違法行為一模一樣。王魯一邊看著狀紙,一邊發著抖:「這...這不是在說我嗎?」
王魯愈看愈害怕,都忘狀紙要怎麼批,居然在狀紙上寫下了八個大字:「汝雖打草,吾已蛇驚。」意思就是說你這樣做,目的是為了打地上的草,但我就像是躲在草裡面的蛇一樣,可是被大大的嚇了一跳了!
後來,大家就根據王魯所寫的八個字「汝雖打草,吾已蛇驚」,引伸為「打草驚蛇」這句成語。

『伍』 打草驚蛇的成語故事是什麼

  1. 打草驚蛇

  2. 【拼音】:dǎ cǎo jīng shé

  3. 【釋義】:打草驚了草里的蛇。原比喻懲罰了甲而使乙有所警覺。後多比喻做法不謹慎,反使對方有所戒備。

  4. 【出處】:宋·鄭文寶《南唐近事》:「王魯為當塗宰,頗以資產為務,會部民連狀訴主簿貪賄於縣尹。魯乃判曰:『汝雖打草,吾已驚蛇。』」

  5. [成語故事]

    唐朝的時候,有一個名叫王魯的人,他在衙門做官的時候,常常接受賄賂、不遵守法規。有一天,有人遞了一張狀紙到衙門,控告王魯的部下違法、接受賄賂。王魯一看,狀紙上所寫的各種罪狀,和他自己平日的違法行為一模一樣。王魯一邊看著狀紙,一邊發著抖:「這…這不是在說我嗎?」

    王魯愈看愈害怕,都忘狀紙要怎麼批,居然在狀紙上寫下了八個大字:「汝雖打草,吾已蛇驚。」意思就是說你這樣做,目的是為了打地上的草,但我就像是躲在草裡面的蛇一樣,可是被大大的嚇了一跳了!

『陸』 成語故事大全:打草驚蛇

打草驚蛇
[讀音][dǎ cǎo jīng shé]
[解釋]明郎瑛《七修 類稿》卷二四:「打草驚蛇,乃南唐王魯為當塗令,日營資產,部人訴主簿貪污,魯曰:『汝雖打草,吾已驚蛇。』」 後用以比喻做事不謹慎,行跡泄露,使對方有所警覺。
[出處]宋·鄭文寶《南唐近事》:「王魯為塗宰;瀆物為務;會部民連狀訴主簿貪;魯乃判曰:『汝雖打草;吾已蛇驚。』」

[近義]顧此失彼操之過急風吹草動急功近利打草蛇驚因小失大
[反義]引蛇出洞紋絲不動敲山震虎欲擒故縱

『柒』 打草驚蛇的故事

唐朝有一個人名叫王魯,他在當塗做縣令。這個王魯愛財如命,經常掠奪老百姓的錢物。王魯手下的那些大小官吏也變著法子貪臟賄賂,巧立名目搜刮民財。因此,當塗縣的老百姓真是苦不堪言,一個個從心裡恨透了這批狗官,總希望能有個機會好好懲治他們,出出心中的怨氣。

有一次,適逢朝廷派官員下來巡察地方情況,當塗縣老百姓一看機會來了,於是大家聯名寫了狀子,控告縣衙里的主簿等人營私舞弊的種種不法行為。狀子首先遞送到了縣令王魯手上。

巧的是,狀子上所列舉的罪行,和王魯平時的違法行為幾乎一模一樣。這可把王魯嚇壞了,冷汗不停地往下滴,他一邊看著手中的狀紙,一邊發著抖,心裡想:怎麼會這樣,這……這不是在說我嗎?

王魯想著想著,驚恐的心怎麼也安靜不下來,他用顫抖的手拿筆在狀紙上寫下了他此刻內心的真實感受:「汝雖打草,吾已驚蛇。」意思是你控告主簿,雖然目的就像是為了打地上的草,但是我就像那條躲在草里的蛇,被大大地嚇了一跳了!寫罷,他手一松,癱坐在椅子上,筆也掉到地上去了。

(7)打草驚蛇成語故事擴展閱讀

打草驚蛇,現代漢語成語,出自宋·鄭文寶《南唐近事》:「王魯為當塗宰,頗以資產為務,會部民連狀訴主簿貪賄於縣尹。魯乃判曰:汝雖打草,吾已驚蛇。打草驚蛇,三十六計之一,作為謀略,是指敵方兵力沒有暴露,行蹤詭秘,意向不明時,切切不可輕敵冒進,應當查清敵方主力配置、運動狀況再說。

引證解釋:

喻懲彼戒此。語本 宋 鄭文寶《南唐近事》:「 王魯為當塗宰,頗以資產為務,會部民連狀訴主簿貪賄於縣尹,魯乃判曰:『汝雖打草,吾已虵驚。』為好事者口實焉。」《里語證實·打草驚蛇》引《續常談》作「汝雖打草,吾已驚蛇」。

注雲:

「言汝訴主簿貪賄如打草,則我為蛇之被驚知戒矣。」後用以喻作事泄密而驚動對方。

元白樸《牆頭馬上》第三折:「誰更敢倒鳳顛鸞,撩蜂剔蠍,打草驚蛇,壞了咱牆頭上傳情簡帖。」

馬烽西戎《呂梁英雄傳》第十回:「 老武 趕緊告訴大家,事情要慢慢干,不要性急,走漏了風聲,打草驚蛇,就會壞了大事。」

亦作「打草蛇驚」。《景德傳燈錄·省念禪師》:「問:『四眾圍觀,師說何法?』師曰:『打草蛇驚。』」 宋朱熹《答黃仁卿書》:「但恐見 黃商伯 狼狽後,打草蛇驚,亦不敢放手做事耳。」

網路--打草驚蛇

『捌』 打草驚蛇的成語故事和

成語典故:打草驚蛇 
  成語典故:打草驚蛇 
  唐朝的時候,有一個名叫王魯的人內,他在衙容門做官的時候,常常接受賄賂、不遵守法規。有一天,有人遞了一張狀紙到衙門,控告王魯的部下違法、接受賄賂。王魯一看,狀紙上所寫的各種罪狀,和他自己平日的違法行為一模一樣。王魯一邊看著狀紙,一邊發著抖:「這。。。這不是在說我嗎?」 
  王魯愈看愈害怕,都忘狀紙要怎麼批,居然在狀紙上寫下了八個大字:「汝雖打草,吾已蛇驚。」意思就是說你這樣做,目的是為了打地上的草,但我就像是躲在草裡面的蛇一樣,可是被大大的嚇了一跳了! 
  後來,大家就根據王魯所寫的八個字「汝雖打草,吾已蛇驚」,引伸為「打草驚蛇」這句成語,用來形容對付別人的時候,因為一個無心的小動作,卻讓對方覺察到而提防警覺。

『玖』 打草驚蛇成語故事 成語故事 打草驚蛇

打草驚蛇

拼音:dǎ cǎo jīng shé,

出自宋·鄭文寶《南唐近事》:「王魯為當塗宰,頗以資產為務,會部民連狀訴主簿貪賄於縣尹。魯乃判曰:汝雖打草,吾已驚蛇。

打草驚蛇,三十六計之一,作為謀略,是指敵方兵力沒有暴露,行蹤詭秘,意向不明時,切切不可輕敵冒進,應當查清敵方主力配置、運動狀況再說。

希望能幫助到你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