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四字成語 » 代表諷刺的成語

代表諷刺的成語

發布時間: 2021-02-01 00:19:48

❶ 帶有諷刺的成語

【為虎作倀】:比喻幫助惡人作惡,干壞事。

【狐假虎威】:假:借。狐狸借老虎之威嚇退百獸。比喻依仗別人的勢力來恐嚇人

【謀權篡位】:指封建時期臣子用非正常的手段來謀奪君主帝位或者取得朝中大權的行為。

【狗仗人勢】:仗:倚仗、仗勢。比喻壞人依靠某種勢力欺侮人或物。

【裝腔作勢】:故意裝出一種腔調,做出一種姿勢,用來比喻故意做作。

【阿諛奉承】:拍馬屁,說恭維別人話,討好別人的詞語。

【好吃懶做】:指貪於吃喝,懶於做事。

【恬不知恥】:指對卑劣的或不光彩的行為安然處之,滿不在乎,一點兒也不感到羞恥。

【厚顏無恥】:指人臉皮厚,不知羞恥。

【自以為是】:以為自己是對的。形容主觀,不虛心。

【剛愎自用】: 強硬回執;自用:自以為是。十分固執自信,不考慮

【陽奉陰違】: 指表面遵從,暗中違反。

【鼠目寸光】: 比喻目光短淺,缺乏遠見。

【掛羊頭賣狗肉】: 比喻以好的名義做招牌,實際上兜售低劣的貨色。

【敗軍之將】:打了敗仗的將領。現多用於諷刺失敗的人。

【拜賜之師】:用以諷刺為復仇而又失敗的出兵。

【伴食宰相】:伴食:陪著人家一道吃飯。用來諷刺無所作為,不稱職的官員。

【補闕燈檠】:闕:缺;燈檠:燈架。沒有燈架,用人充作燈架。舊時諷刺男人懼內。

【不倒翁】:形似老人的玩具,上輕下重,扳倒後自己能豎立起來。現多用於諷刺巧於保持自己地位的人。

【吹大法螺】:法螺:做佛事時用的樂器。原比喻佛之說法廣被大眾。後藉以諷刺吹牛皮,說大話。

【大人先生】:舊時指有身分有地位的人。有時帶諷刺意味。

【對牛鼓簧】:比喻對不懂事理的人講理或言事。常含有徒勞無功或諷刺對方愚蠢之意。同「對牛彈琴」。

【伏獵侍郎】:侍郎:古代官名。後用其諷刺讀別字的官員。

【貴人多忘事】:高貴者往往善忘。原指高官態度傲慢,不念舊交,後用於諷刺人健忘。

【何見之晚】:為什麼到現在才見到它?諷刺人孤陋寡聞。

【滑天下之大稽】:強調事情非常滑稽可笑(帶諷刺意味)。

【話中帶刺】:指話中包含著譏笑和諷刺。

【夾槍帶棒】:指言語中暗藏諷刺。

【借古諷今】:借評論古代的人和事來影射諷刺現實。

【金口玉言】:舊時俗指皇帝說的話。現在指說出口不能改變的話(用在諷刺)。

【荊人涉澭】:荊人:楚國人。澭:澭水。楚國人過澭水。後用以諷刺拘泥於成法,不知道根據情況的變化而變通的行為。

【敬而遠之】:表面上表示尊敬,實際上不願接近。也用作不願接近某人的諷刺話。

【口談道德,志在穿窬】:穿窬:指偷摸盜竊的行為。嘴上在講仁義道德,心裡卻在想著翻牆越壁偷東西。常用以諷刺偽君子。

【冷嘲熱諷】:冷:不熱情,引伸為嚴峻;熱:溫度高,引伸為辛辣。用尖刻辛辣的語言進行譏笑和諷刺。

【溜之乎也】:溜走(諷刺的、風趣的說法)。

❷ 表示諷刺的成語

自私自利;自作自受;一已之私;葉公好龍;夜郎自大;等等,其實每一個成語都有一個故事,這也是中華文明的一個表現,你翻成語詞典就會知道的。

❸ 表示批評諷刺的成語

話中帶刺 指話中包含著譏笑和諷刺
借古諷今 借評論古代的人和事來影射諷刺現實
敗軍之將 打了敗仗的將領。現多用於諷刺失敗的人。
補闕燈檠 闕:缺;燈檠:燈架。沒有燈架,用人充作燈架。舊時諷刺男人懼內。
吹大法螺 法螺:做佛事時用的樂器。原比喻佛之說法廣被大眾。後藉以諷刺吹牛皮,說大話。
等因奉此 比喻例行公事,官樣文章。也常用來諷刺只知道按章辦事而不能聯系實際的工作作風。
貴人多忘事 高貴者往往善忘。原指高官態度傲慢,不念舊交,後用於諷刺人健忘。
滑天下之大稽 強調事情非常滑稽可笑(帶諷刺意味)。
荊人涉澭 荊人:楚國人。澭:澭水。楚國人過澭水。後用以諷刺拘泥於成法,不知道根據情況的變化而變通的行為。
金口玉言 舊時俗指皇帝說的話。現在指說出口不能改變的話(用在諷刺)。
冷嘲熱諷 用尖刻辛辣的語言進行譏笑和諷刺。
溜之乎也 溜走(諷刺的、風趣的說法)。
沐猴而冠 沐猴:獼猴;冠:戴帽子。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比喻虛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來諷刺投靠惡勢力竊據權位的人。
袍笏登場 原指官員打扮,上場演戲。現比喻新官上任(含有諷刺之意)。
旁敲側擊 比喻說話、寫文章不從正面直接點明,而是從側面曲折地加以諷刺或抨擊。
竊鉤者誅,竊國者侯 偷鉤的要處死,篡奪政權的人反倒成為諸侯。舊時用以諷刺法律的虛偽和不合理。
竊鉤竊國 偷鉤的要處死,篡奪政權的人反倒成為諸侯。舊時用以諷刺法律的虛偽和不合理。
欽差大臣 過去指由皇帝派遣並代表皇帝外出辦理重大事件的官員。現在用來諷刺從上級機關派到下面去,不了解情況就指手畫腳發號施令的人。
乞兒乘車 諷刺官職提升得快的話。
三旨相公 用來諷刺庸祿低能的大官。
三寸鳥,七寸嘴 比喻能說會道(多用於諷刺)。
一本正經 原指一部合乎道德規范的經典。後用以形容態度莊重嚴肅,鄭重其事。有時含諷刺意味。
之乎者也 這四個字都是文言虛詞,諷刺人說話喜歡咬文嚼字。也形容半文不白的話或文章。
鄭人買履 用來諷刺只信教條,不顧實際的人。
主文譎諫 主文:用譬喻來規勸;譎諫:委婉諷刺。通過詩歌的形式,用譬喻的手法進行諷諫。
正人君子 舊時指品行端正的人。現多作諷刺的用法,指假裝正經的人。
拜賜之師 用以諷刺為復仇而又失敗的出兵。
大人先生 舊時指有身分有地位的人。有時帶諷刺意味。
夾槍帶棒 指言語中暗藏諷刺。
仁人君子 仁:仁愛。舊稱好心腸的正派人。亦用作反語諷刺偽君子。
傷言扎語 方言。謂說諷刺話。
太平無象 謂太平盛世並無一定標志。《資治通鑒·唐文宗太和六年》:「會上御延英,謂宰相曰:『天下何時當太平,卿等亦有意於此乎?』僧孺對曰:『太平無象。今四夷不至交侵,百姓不至流散,雖非至理,亦謂小康。陛下若別求太平,非臣等所及。』」後以「太平無象」諷刺反動統治者粉飾
儼乎其然 十分嚴肅正經的樣子。帶有諷刺意味。
以宮笑角 宮、角,均為古代五音之一。拿宮調譏笑角調。比喻用自以為是的偏見去諷刺、否定別人。
援古刺今 引述故事古義以諷刺今事。
者也之乎 者、也、之、乎都是古漢語里常用的虛詞。指講話或寫文章咬文嚼字。含諷刺意。
鄭人實履 鄭人:春秋時期鄭國人。履:鞋。鄭國人買鞋。比喻只相信書本,不相信客觀實際。多用以諷刺教條主義者。
話里帶刺 〖解釋〗指話中包含著譏笑和諷刺。同「話中帶刺」。
話里有刺 〖解釋〗指話中包含著譏笑和諷刺。同「話中帶刺」。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解釋〗指空前絕後。亦用作諷刺。
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解釋〗指空前絕後。亦用作諷刺。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身在江湖,心懸魏闕 〖解釋〗魏闕:古代宮門外高大的建築,用作朝廷的代稱。舊指解除官職的人,仍惦記著進朝廷的事。後常用以諷刺迷戀功名寶貴的假隱士。
身在林泉,心懷魏闕 〖解釋〗舊指解除官職的人,仍惦記著進朝廷的事。後常用以諷刺迷戀功名寶貴的假隱士。同「身在江湖,心存魏闕」。
一人飛升,仙及雞犬 〖解釋〗用以比喻一人得勢,與其有關者亦皆隨之發跡。多含諷刺意。同「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八抬大轎 八個人抬的娶親大花轎,舊時的結婚講究明媒正娶,由夫家用轎迎娶是其主要內容。現在多用來指請的態度誠懇,儀式隆重;擺架子。多含諷刺意味。

❹ 形容嘲諷的成語

假仁假義、陽奉陰違、口蜜腹劍、兩面三刀、表裡不一等。
假仁假義[
jiǎ
rén
jiǎ

]偽裝仁慈善良。出自宋·朱熹《朱子全書·歷代一·唐》:「漢高祖私意分數少;唐太宗一切假仁假義以行其私。」
造句:那些暴發的鄉紳,假仁假義的,好不可惡。
陽奉陰違[
yáng
fèng
yīn
wéi
]陽:表面上;奉:遵守,聽從;陰:暗地裡。
指玩弄兩面派手法,表面上遵從,暗地裡違背。出自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三十三回:「嗣後不準再到秦淮河吃酒住夜;倘若陽奉陰違;定行參辦不貸。」
造句:我最討厭那些陽奉陰違,兩面三刀的勢利小人。
口蜜腹劍[
kǒu


jiàn
]嘴上說的很甜美,心裡卻懷著害人的主意。
形容兩面派的狡猾陰險。出自宋·司馬光《資治通鑒》:「李林甫為相……尤忌文學之士;或陽與之善;啖以甘言而陰陷之。世謂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劍。」
造句:你可要提防這種口蜜腹劍的「朋友」。
兩面三刀[
liǎng
miàn
sān
dāo
]比喻居心不良,當面一套,背後一套。出自元·李行道《灰闌記》二折:「豈知他有兩派手法。」
造句:這人平時總是陰陽怪氣、兩面三刀的,你要留個心眼,以免上當。
表裡不一[
biǎo



]表面與內在不一樣。出自《逸周書·謚法解》:「行見中外曰愨。」
造句:葉公好龍讓我明白了做人要做表裡如一,不能做表裡不一的人如果讓我在書,蛋糕,畫箱,撲克牌,口琴中做一個選擇,陪伴我一生。

❺ 帶有諷刺的成語是

冷嘲熱諷
lěngcháorèfěng
[釋義] 冷嘲:冷言冷語;尖刁刻薄的風涼話;熱諷:辛辣內難忍的諷刺容語。用尖銳、辛辣的語言進行譏笑和諷刺。
[語出] 清·袁枚《隨園三十二種·牘外余言》:「人人知之;皆有不平之意。故晉大夫七嘴八舌;冷譏熱諷。」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神出鬼沒母子動身;冷嘲熱謔世伯受窘。」
[正音] 嘲;不能讀作「zhāo」。
[辨形] 嘲;不能寫作「朝」。
[近義] 冷言冷語 冷語冰人 赤誠相見
[反義] 誠心誠意 真誠以待
[用法] 多用來形容指責譏諷的話或文學手法。一般作謂語、定語、狀語。
[結構] 主謂式。
[辨析] ~和「冷言冷語」;都可以表示含有諷刺意味的話;但~含有辛辣的嘲笑的意思;諷刺的刻薄度更強;是中性成語;「冷言冷語」是貶義成語。
[例句] 對成績落後的同學要積極鼓勵;不要~。

❻ 表示諷刺的詞語有哪些

1、【竊鉤者誅,竊國者侯】:偷鉤的要處死,篡奪政權的人反倒成為諸侯。舊時用以諷刺法律的虛偽和不合理。

2、【欽差大臣】:過去指由皇帝派遣並代表皇帝外出辦理重大事件的官員。現在用來諷刺從上級機關派到下面去,不了解情況就指手畫腳發號施令的人。

3、【仁人君子】:仁:仁愛。舊稱好心腸的正派人。亦用作反語諷刺偽君子。

4、【吹大法螺】:法螺:做佛事時用的樂器。原比喻佛之說法廣被大眾。後藉以諷刺吹牛皮,說大話。

5、【大人先生】:舊時指有身分有地位的人。有時帶諷刺意味。

6、【對牛鼓簧】:比喻對不懂事理的人講理或言事。常含有徒勞無功或諷刺對方愚蠢之意。同「對牛彈琴」。

7、【伏獵侍郎】:侍郎:古代官名。後用其諷刺讀別字的官員。

8、【貴人多忘事】:高貴者往往善忘。原指高官態度傲慢,不念舊交,後用於諷刺人健忘。

9、【滑天下之大稽】:強調事情非常滑稽可笑(帶諷刺意味)。

10、【話里帶刺】:指話中包含著譏笑和諷刺。同「話中帶刺」。

11、【夾槍帶棒】:指言語中暗藏諷刺。

12、【借古諷今】:借評論古代的人和事來影射諷刺現實。

13、【金口玉言】:舊時俗指皇帝說的話。現在指說出口不能改變的話(用在諷刺)。

14、【荊人涉澭】:荊人:楚國人。澭:澭水。楚國人過澭水。後用以諷刺拘泥於成法,不知道根據情況的變化而變通的行為。

15、【敬而遠之】:表面上表示尊敬,實際上不願接近。也用作不願接近某人的諷刺話。

❼ 形容「諷刺」的成語有哪些

形容「諷刺」的成語有:話中帶刺、借古諷今、敗兵之將、冷嘲熱諷等。

❽ 具有諷刺意味的成語

【敗軍之將】:打了敗仗的將領。現多用於諷刺失敗的人。
【拜賜之師】:用以諷刺為復仇而又失敗的出兵。
【伴食宰相】:伴食:陪著人家一道吃飯。用來諷刺無所作為,不稱職的官員。
【補闕燈檠】:闕:缺;燈檠:燈架。沒有燈架,用人充作燈架。舊時諷刺男人懼內。
【不倒翁】:形似老人的玩具,上輕下重,扳倒後自己能豎立起來。現多用於諷刺巧於保持自己地位的人。
【吹大法螺】:法螺:做佛事時用的樂器。原比喻佛之說法廣被大眾。後藉以諷刺吹牛皮,說大話。
【大人先生】:舊時指有身分有地位的人。有時帶諷刺意味。
【對牛鼓簧】:比喻對不懂事理的人講理或言事。常含有徒勞無功或諷刺對方愚蠢之意。同「對牛彈琴」。
【伏獵侍郎】:侍郎:古代官名。後用其諷刺讀別字的官員。
【貴人多忘事】:高貴者往往善忘。原指高官態度傲慢,不念舊交,後用於諷刺人健忘。
【何見之晚】:為什麼到現在才見到它?諷刺人孤陋寡聞。
【滑天下之大稽】:強調事情非常滑稽可笑(帶諷刺意味)。
【話里帶刺】:指話中包含著譏笑和諷刺。同「話中帶刺」。
【話里有刺】:指話中包含著譏笑和諷刺。同「話中帶刺」。
【話中帶刺】:指話中包含著譏笑和諷刺。
【夾槍帶棒】:指言語中暗藏諷刺。
【借古諷今】:借評論古代的人和事來影射諷刺現實。
【金口玉言】:舊時俗指皇帝說的話。現在指說出口不能改變的話(用在諷刺)。
【荊人涉澭】:荊人:楚國人。澭:澭水。楚國人過澭水。後用以諷刺拘泥於成法,不知道根據情況的變化而變通的行為。
【敬而遠之】:表面上表示尊敬,實際上不願接近。也用作不願接近某人的諷刺話。
【口談道德,志在穿窬】:穿窬:指偷摸盜竊的行為。嘴上在講仁義道德,心裡卻在想著翻牆越壁偷東西。常用以諷刺偽君子。
【冷嘲熱諷】:冷:不熱情,引伸為嚴峻;熱:溫度高,引伸為辛辣。用尖刻辛辣的語言進行譏笑和諷刺。
【溜之乎也】:溜走(諷刺的、風趣的說法)。
【木猴而冠】:猴子穿衣戴帽裝扮成人樣。比喻虛有其表而無真本領。用來諷刺投靠權勢竊據權位的人。
【沐猴而冠】:沐猴:獼猴;冠:戴帽子。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比喻虛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來諷刺投靠惡勢力竊據權位的人。
【沐猴冠冕】:沐猴:獼猴;冠:戴帽子。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比喻虛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來諷刺投靠惡勢力竊據權位的人。
【沐猴衣冠】:比喻虛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來諷刺投靠惡勢力竊據權位的人。同「沐猴而冠」。
【難弟難兄】:形容兩兄弟都好,難分上下。現也反用,諷刺兩兄弟都壞。同「難兄難弟」。
【旁敲側擊】:側:旁邊;擊:敲打。比喻說話、寫文章不從正面直接點明,而是從側面曲折地加以諷刺或抨擊。
【袍笏登場】:笏:古代官員上朝時手中拿的狹長板子,用玉、象牙或竹片做。原指官員打扮,上場演戲。現比喻新官上任(含有諷刺之意)。
【乞兒乘車】:諷刺官職提升得快的話。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指空前絕後。亦用作諷刺。
【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指空前絕後。亦用作諷刺。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竊鉤盜國】:偷鉤的要處死,篡奪政權的人成為諸侯。諷刺小盜被殺、大盜竊國的反常現象。
【竊鉤竊國】:偷鉤的要處死,篡奪政權的人反倒成為諸侯。舊時用以諷刺法律的虛偽和不合理。
【竊鉤者誅,竊國者侯】:偷鉤的要處死,篡奪政權的人反倒成為諸侯。舊時用以諷刺法律的虛偽和不合理。
【欽差大臣】:過去指由皇帝派遣並代表皇帝外出辦理重大事件的官員。現在用來諷刺從上級機關派到下面去,不了解情況就指手畫腳發號施令的人。
【仁人君子】:仁:仁愛。舊稱好心腸的正派人。亦用作反語諷刺偽君子。
【三不開】:舊時諷刺那些懦弱糊塗,不敢有所作為的官僚。
【三寸鳥,七寸嘴】:比喻能說會道(多用於諷刺)。
【三旨相公】:用來諷刺庸祿低能的大官。
【傷言扎語】:方言。指說諷刺話。
【身在江海,心馳魏闕】:魏闕:古代宮門外高大的建築,用作朝廷的代稱。舊指解除官職的人,仍惦記著進朝廷的事。後常用以諷刺迷戀功名寶貴的假隱士。
【身在江湖,心存魏闕】:魏闕:古代宮門外高大的建築,用作朝廷的代稱。舊指解除官職的人,仍惦記著進朝廷的事。後常用以諷刺迷戀功名寶貴的假隱士。
【身在江湖,心懸魏闕】:魏闕:古代宮門外高大的建築,用作朝廷的代稱。舊指解除官職的人,仍惦記著進朝廷的事。後常用以諷刺迷戀功名寶貴的假隱士。
【身在林泉,心懷魏闕】:舊指解除官職的人,仍惦記著進朝廷的事。後常用以諷刺迷戀功名寶貴的假隱士。同「身在江湖,心存魏闕」。
【詩禮發冢】:一邊念著《詩經》、《周禮》,一邊去挖墳盜墓。原是諷刺儒家倡導仁義的虛偽性。後用以諷刺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的偽君子作風。
【說風涼話】:站在事件之外說諷刺性的話。
【太平無象】:指太平盛世並無一定標志。後諷刺反動統治者粉飾昇平。
【踢斷門檻】:由於跑得太勤、太快,把人家的門檻都踢斷。諷刺那些溜須拍馬的走狗們。
【文選爛,秀才半】:文選:指《昭明文選》。意思是熟讀了《文選》,就可以成為半個秀才。諷刺科舉取士的話。現也含有熟讀詩文對寫作有益之意。
【五丈灌韮】:用來諷刺那些思想保守,守著老一套,拒絕接受先進經驗的人。
【儼乎其然】:十分嚴肅正經的樣子。帶有諷刺意味。
【一板正經】:正經:端莊正派。原指一部合乎道德規范的經典。後用以形容態度莊重嚴肅,鄭重其事。有時含諷刺意味。
【一本正經】:原指一部合乎道德規范的經典。後用以形容態度莊重嚴肅,鄭重其事。有時含諷刺意味。
【一人飛升,仙及雞犬】:用以比喻一人得勢,與其有關者亦皆隨之發跡。多含諷刺意。同「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衣冠沐猴】:冠:戴帽子;沐猴:獼猴。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比喻虛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來諷刺投靠惡勢力竊據權位的人。
【猗歟休哉】:猗歟:嘆詞,表示贊美;休:美好。多麼美好呀!原為古代贊頌的套話,現多含諷刺意味。
【以刺世事】:以:表示目的的連詞。來諷刺當世之事。
【以宮笑角】:宮、角,均為古代五音之一。拿宮調譏笑角調。比喻用自以為是的偏見去諷刺、否定別人。
【援古刺今】:引述故事古義以諷刺今事。
【者也之乎】:者、也、之、乎都是古漢語里常用的虛詞。指講話或寫文章咬文嚼字。含諷刺意。
【正人君子】:舊時指品行端正的人。現多作諷刺的用法,指假裝正經的人。
【鄭人買履】:用來諷刺只信教條,不顧實際的人。
【鄭人實履】:鄭人:春秋時期鄭國人。履:鞋。鄭國人買鞋。比喻只相信書本,不相信客觀實際。多用以諷刺教條主義者。
【之乎也者】:這四個字都是文言虛詞,諷刺人說話喜歡咬文嚼字。也形容半文不白的話或文章。
【之乎者也】:這四個字都是文言虛詞,諷刺人說話喜歡咬文嚼字。也形容半文不白的話或文章。
【主文譎諫】:主文:用譬喻來規勸;譎諫:委婉諷刺。通過詩歌的形式,用譬喻的手法進行諷諫。
【鑽研故紙】:故紙:指文籍,古書。諷刺脫離實際,一味讀古書的人。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