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分內之事的成語
① 形容把自己分內的事情做好的成語
仁至義盡。
② 形容非常雜亂的成語
斑駁陸離 斑駁:色彩雜亂;陸離:參差不一。形容色彩紛雜。
出處:戰國·楚·屈原《離騷》:「紛總總其離合兮,斑陸離其上下。」
杯盤狼藉 狼藉:象狼窩里的草那樣散亂。杯子盤子亂七八糟地放著。形容吃喝以後桌面雜亂的樣子。
出處:《史記·滑稽列傳》:「日暮酒闌,合尊促坐,男女同席,履舄交錯,杯盤狠藉。」
啛啛喳喳 「啛」念cuì。象聲詞。形容雜亂細碎的說話聲。
顛三倒四 三、四:表示雜亂。形容說話做事錯雜紊亂。
出處: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四十四回:「連拜了三四日,就把子牙拜的顛三倒四,坐卧不安。」
東橫西倒 形容雜亂。
出處:劉復《曉》詩:「回看車中,大家東橫西倒,鼾聲呼呼。」
斷爛朝報 斷爛:形容陳腐雜亂;朝報:古代傳抄皇帝詔令和官員奏章之類的文件。指陳舊、殘缺,沒有參考價值的歷史記載。
出處:《宋史·王安石傳》:「黜《春秋》之書,不使列於學官,至戲目為斷爛朝報。」
煩言碎辭 形容文詞雜亂、瑣碎。
出處:《漢書·劉歆傳》:「分文析字,煩言碎辭。」
紛紛不一 各不相同。紛紛:多而雜亂。
出處:清·吳敬梓《儒林外史》三十回:「也有做『請宴』的,也有做『窺醉』的,也有做『借茶』的,也有做『刺虎』的,紛紛不一。」
紛紛籍籍 紛紛:眾多。籍籍:雜亂的樣子。縱橫交錯。形容眾多而且雜亂的樣子。
紛紛攘攘 紛紛:眾多;攘攘:雜亂的樣子。眾多且雜亂。形容人群雜亂。
出處:明·馮夢龍《喻世明言》卷十八:「楊八老看見鄉村百姓,紛紛攘攘,都來城中逃難。」
紛亂如麻 麻:麻團。交錯雜亂像一團亂麻。
紛紜雜沓 紛紜:交錯;沓:重復。多而且雜亂。
出處: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三十七:「雖然紛紜雜沓,仍自嚴肅整齊,只此一室之中,隨從何止百數。」
紛至沓來 紛:眾多,雜亂;沓:多,重復。形容接連不斷的到來。
出處:宋·朱熹《答何叔京》六:「夫其心儼然肅然,常若有所事,則雖事物紛至而沓來,豈足以亂吾之知思。」
蜂合蟻聚 形容人群蜂蟻般雜亂地聚集在一起。同「蜂屯蟻聚」。
出處:前蜀·杜光庭《中和周天醮詞》:「蠢彼不庭,敢違天道……欲恃其蜂合蟻聚之勢,仗鋤耰白挺之徒,垂二十年不賓睿化。」
蜂屯烏合 形容人群蜂蟻般雜亂地聚集在一起。同「蜂屯蟻聚」。
出處:宋·王禹偁《賀聖駕還京表》:「蕞爾林胡,無名內侮,蜂屯烏合,鼠竊狗偷;必想邊民奪挺以毆攘,亭長持繩而縶縛。」
蜂屯蟻附 形容人群蜂蟻般雜亂地聚集在一起。同「蜂屯蟻聚」。
出處:宋·李綱《上道君太上皇帝札子》:「犬戎之眾,蜂屯蟻附,渡壕臨城,梯長如雲,箭落如雨。」
蜂屯蟻雜 形容人群蜂蟻般雜亂地聚集在一起。同「蜂屯蟻聚」。
出處:唐·韓愈《送鄭尚書序》:「撞搪呼號以相和應;蜂屯蟻雜,不可爬梳。」
蜂擁蟻聚 形容人群蜂蟻般雜亂地聚集在一起。同「蜂屯蟻聚」。
出處:羅振常《史可法別傳》:「城下死者山積,攻者反藉疊屍以登,蜂擁蟻聚,城遂陷。」
蜂擁蟻屯 形容人群蜂蟻般雜亂地聚集在一起。同「蜂屯蟻聚」。
出處:清·昭槤《嘯亭雜錄·緬甸歸誠本末》:「帆檣銜接,倏然蜂擁蟻屯者數千人。」
蜂攢蟻集 形容人群蜂蟻般雜亂地聚集在一起。同「蜂屯蟻聚」。
出處:明·馮夢龍《醒世恆言》第十八卷 :「四方商賈來收買的,蜂攢蟻集,挨擠不開。」
蜂攢蟻聚 形容人群蜂蟻般雜亂地聚集在一起。同「蜂屯蟻聚」。
出處: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三十三回:「那跟隨楚王人眾,何止千人,一個個俱脫衣露甲,手執暗器,如蜂攢蟻聚,飛奔上壇。」
觥籌交錯 觥:古代的一種酒器;籌:行酒令的籌碼。酒杯和酒籌雜亂地放著。形容許多人聚會喝酒時的熱鬧場景。
出處:宋·歐陽修《醉翁亭記》:「射者中,奕者勝,觥籌交錯,坐起而喧嘩者,眾賓歡也。」
鬼哭狼嗥 ①形容哭叫悲慘凄厲。②形容聲音大而雜亂,令人驚恐。
出處:魏巍《東方》第三部第六章:「有的鑽到汽車下,有的往坦克的後面涌,鬼哭狼嗥,亂成一片。」
鬼哭神號 ①形容哭叫悲慘凄厲。②形容聲音大而雜亂,令人驚恐。
出處:元·楊暹《西遊記》第三本第九出:「則聽得鬼哭神號,休猜做三唱《陽關》出霸橋。」
橫七豎八 有的橫,有的豎,雜亂無章。形容縱橫雜亂。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三十四回:「一片瓦礫場上,橫七豎八,殺死的男子婦人,不計其數。」
橫三順四 形容縱橫雜亂。
出處:杜鵬程《在和平的日子裡》第一章:「辦公室的床上、桌子上、地上,橫三順四地睡著人。」
舉要刪蕪 要:主要部分。蕪:雜亂。選取重要的,刪除雜亂的、沒有條理的。多指寫文章時應抓住重點。
出處:宋·王讜《唐語林·政事上》:「岑文本謂人曰:『吾見周論事多矣,援引事類,揚榷古今,舉要刪蕪,會文切理。一字不可加,也不可減。聽之靡靡,令人忘倦。」
聚訟紛紜 聚訟:眾中爭辯;紛紜:多而雜亂。許多人在一起對某一問題議論紛紛,不能決定哪種意見是正確的。
出處:《後漢書·曹褒傳》:「諺曰:『作舍道邊,三年不成。』會禮之家,名為聚訟,互生疑異,筆不得下。」《後漢書·馮衍傳下》:「講聖哲之通論兮,心福憶而紛紜。」
拉拉雜雜 指雜亂無條理。
林林總總 林林:眾多的樣子;總總:眾多而雜亂的樣子。形容眾多。
出處:唐·柳宗元《貞符》:「惟人之初,總總而生,林林而群。」
履舄交錯 履舄:泛指鞋子。鞋子雜亂地放在一起。形容賓客很多。
出處:《史記·滑稽列傳》:「男女同席,履舄交錯,杯盤狼藉,堂上燭滅。」
滿天星斗 星斗:星的總稱。布滿天空的星星。比喻事情多而雜亂。後形容文章華美。
出處:唐·杜牧《華清宮三十韻》:「雷霆馳號令,星斗煥文章。」
七橫八豎 有的橫,有的豎,雜亂無章。形容縱橫雜亂。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三十四回:「一片瓦礫場上,橫七豎八,殺死的男子婦人,不計其數。」
七事八事 形容事情多而雜亂。
人多嘴雜 雜:雜亂,多種多樣。談論的人多,說法多種多樣。也指在場的人多,七嘴八舌。
出處: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五十九回:「閨臣恐人多嘴雜,說話不便,即同良箴、紅蕖、紫綃另在一房居住。」
聲名狼藉 聲名:名譽;狼藉:雜亂不堪。名聲敗壞到了極點。
出處:《史記·蒙恬列傳》:「言其惡聲狼藉,布於諸國。」
什伍東西 什伍:縱橫錯雜。原指南斗六星,牽牛六星,箕四星等分布得雜亂無章。後多形容事物錯雜紛亂。
出處:唐·韓愈《三星行》詩:「名聲相乘除,得少失有餘。三星各在天,什伍東西陳。」
歪八豎八 雜亂不整的樣子。
烏七八糟 形容十分雜亂。
污七八糟 形容十分雜亂。
言無倫次 語言雜亂無章。
出處:明·李開先《亡妻張宜人散傳》:「言無倫次,事無統紀。」參見「語無倫次」。
一天星斗 比喻事情多而雜亂。
出處:唐·杜牧《華清宮三十韻》:「雷霆馳號令,星斗煥文章。」
魚龍曼衍 原指各種雜戲同時演出。後形容事物雜亂。也比喻變化很多(含貶義)。
出處:《漢書·西域傳贊》:「設酒池肉林以饗四夷之客,作巴俞都戶、海中碭極、漫衍魚龍、魚抵之戲以觀視之。」
雜亂無序 又多又亂,沒有條理。
出處:唐·韓愈《送孟東野序》:「其為言也,雜亂而無章。」
雜亂無章 章:條理。亂七八糟,沒有條理。
出處:唐·韓愈《送孟東野序》:「其為言也,雜亂而無章。」
雜七雜八 形容東西非常混雜,或事情非常雜亂。
出處: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七十三回:「竊取陳編,以為己有,惟恐別人看出,不免又添些自己意思,雜七雜八,強為貫串,以為掩人耳目。」
盆朝天,碗朝地 形容家庭中雜亂無條理。
出處:老舍《方珍珠》第四幕:「她們都瘋了,我還沒瘋!看,這里盆朝天碗朝地,沒人管。火滅了,開水沒有一點,我連碗熱茶都喝不到嘴!」
③ 分內之事 成語
分內之事 [fèn nèi zhī shì]
基本釋義
分內:自己,本分。本分之內的事情。指自己應負責任的事情。
出 處
《聖諭廣訓·孝訓》:「皆孝子分內之事也。」
成語接龍
事過境遷 遷延羈留 留有餘地 地大物博 博物君子 子曰詩雲 雲窗霞戶 戶曹參軍軍令如山 山崩海嘯 嘯聚山林 林下風致 致之度外 外剛內柔 柔遠懷來 來者勿拒拒狼進虎 虎入羊群 群魔亂舞 舞文弄墨 墨突不黔 黔驢技孤 孤立無援 援筆立成
④ 含 分內 成語
分內之事
【拼音】: fèn nèi zhī shì
【解釋】: 分內:自己,本分。本分之內的事情。指自己應負責任的事情。
【出處】: 《聖諭廣訓·孝訓》:「皆子分內之事也。」
【舉例造句】: 這些屬於我們分內之事。
【拼音代碼】: fnzs
【反義詞】: 額外負擔
【用法】: 作賓語;指應負責任的事情
【英文】: the things of one's ty
⑤ 形容做好自己份內的事的成語有哪些
1.
恪盡職守 [
kè
jìn
zhí
shǒu
:謹慎認真的做好本職工作。
2.
各司其職 [
gè
sī
qí
zhí
]:各自負責內掌握自容己的職責。
3.
各盡其責 [
gè
jìn
qí
zé
]
:每個人要盡到自己的職責。
4.
各盡所能 [
gè
jìn
suǒ
néng
]
:盡:用盡;能:才能。
各人盡自己的能力去做。
5.
忠於職守 [
zhōng
yú
zhí
shǒu
]:指忠誠地對待自己的職業崗位,盡力地遵守自己的職業本分。
⑥ 本不應該是自己分內的事卻做了用哪個成語
可以用【越俎代庖】
釋義- 越:跨過;俎:古代祭祀時擺祭品的禮器;庖:廚師。主祭的人跨過禮器去代替廚師辦席。比喻超出自己業務范圍去處理別人所管的事。
語出
- 先秦·莊周《莊子·逍遙游》:「庖人雖不治庖,屍、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用法
- 連動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
- 1. 孩子能做的事,父母不要~。
- 在中華民族的歷史傳說中,有一位傑出的領袖叫唐堯。在唐堯的領導下,人民安居樂業。可是唐堯很謙虛,當他聽說隱士許由很有才能的時候,就想把領導權讓給許由。唐堯對許由說:「日月出來之後還不熄滅燭火,它和日月比起光亮來,不是太沒有意義了嗎?及時雨普降之後還去灌溉,對於潤澤禾苗不是徒勞嗎?您如果擔任領袖,一定會把天下治理得更好,我占著這個位置還有什麼意思呢?我覺得很慚愧,請允許我把天下交給您來治理。」
許由說:「您治理天下,已經治理得很好了。我如果再來代替你,不是沽名釣譽嗎?我現在自食其力,要那些虛名干什麼?鷦鷯在森林裡築巢,也不過佔一棵樹枝;鼴鼠喝黃河裡的水,不過喝飽自己的肚皮。天下對我又有什麼用呢?算了吧,廚師就是不做祭祀用的飯菜,管祭祀的人也不能越位來代替他下廚房做菜。」
⑦ 本來就是自己的分內事用成語怎麼說
【理所當然】[lǐ suǒ dāng rán]
[解釋] 理:道理,情理; 當:應當; 然:這樣。 按道理應當這樣,含有完全合理、不容懷疑的意思。
【義不容辭】[yì bù róng cí]
[解釋] 義:道義;容:允許;辭:推辭。道義上不允許推辭。 指理應接受。
⑧ 分內之事是成語嗎
成語:分內之事
拼音:fèn nèi zhī shì
釋義:本分之內的事情。指自己應負責任的事情。分內:自己,本分。
⑨ 分內之事完成的成語
分內之事
copyfèn nèi zhī shì 〖釋義〗分內:自己,本分。本分之內的事情。指自己應負責任的事情。 〖出處〗《聖諭廣訓·孝訓》:「皆孝子分內之事也。」 〖用法〗作賓語;指應負責任的事情。
⑩ 表示責任的成語
有關責任的成語
成語 解釋
聊以塞責 聊:姑且;塞:搪塞、應付。姑且應付一下,算是盡了責任
避重就輕 指迴避重的責任,只揀輕的來承擔。也指迴避要點,只談無關緊要的事情。
操刀傷錦 操刀和割錦本不是一回事,後人並而為一,比喻才能太低,不能勝任責任重大的事情。
草草收兵 馬馬虎虎地就收了兵。比喻工作不負責任,不細致,不慎重。
代人受過 受:承受,擔待;過:過失,過錯。替別人承擔過錯的責任。
非異人任 異人:別人;任:承擔。不是別人的責任。表示某事應由自己負責。
分內之事 分內:自己,本分。本分之內的事情。指自己應負責任的事情。
敷衍塞責 塞責:搪塞責任。指工作不認真負責,表面應付了事。
敢作敢當 敢:有膽量。敢於放手行事,敢於承擔責任。
國家棟梁 棟梁:支撐房架的大梁。這里比喻責任或作用大。肩負國家重任的人。
互相推諉 諉:也作「委」,推辭;推諉:把責任推給別人。彼此之間互相推託,誰也不願承擔責任。
開柙出虎 柙:關猛獸的木籠。原指負責看管的人未盡責任。後多比喻放縱壞人。
魯莽滅裂 形容行動粗魯莽撞,做事草率,不負責任。
匹夫有責 國家大事每個人都有責任